中国移动营销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移动营销策略分析与营销案例中国移动是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之一,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为了保持市场竞争优势,中国移动采取了多种营销策略,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以下是中国移动的营销策略分析和一些成功的营销案例。
1. 多样化的产品组合:中国移动为用户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包括语音通信、移动互联网、宽带等。
这种多元化的产品组合满足了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并且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消费能力。
例如,中国移动推出了“和家庭”产品,针对家庭用户提供了更加优惠的套餐和服务,从而增加了用户黏性和市场份额。
2. 强大的品牌形象:中国移动在移动通信市场享有良好的声誉和品牌形象。
他们通过持续的广告宣传和品牌推广来增加用户的品牌认知和忠诚度。
中国移动经常与大型赛事和活动进行合作,并借助明星代言人的力量,提升品牌形象。
例如,在中国移动推出4G网络时,他们聘请了徐峥作为品牌代言人,通过广告宣传展示了4G网络的高速和稳定性。
3. 创新的营销手段:中国移动不断尝试创新的营销手段来吸引用户和增加市场份额。
例如,他们推出了“流量宝”,让用户可以随时购买流量套餐,满足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需求。
此外,中国移动还与各大电商平台合作,通过移动购物和在线支付来提升用户体验和增加收入来源。
4. 强化客户关系管理:中国移动注重建立和维护与用户之间的良好关系。
他们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和丰富的用户权益来增加用户满意度。
中国移动推出了“我的移动”,让用户可以随时查询余额、办理业务和查询账单等,方便用户的同时也提高了用户对移动在经营和服务上的满意度。
5. 洞察用户需求:中国移动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行为。
他们通过用户反馈和行为数据来优化产品和服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根据用户对通信费用的关注和求实的消费习惯,中国移动推出了“青年无限月租套餐”,满足了年轻用户对低价和大流量的需求。
中国移动的营销案例中国移动的精确营销在电信行业,中国移动在营销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备受赞赏。
下面店铺给大家分享中国移动的营销案例,欢迎参阅。
中国移动的营销案例1中国移动的精确营销2011年1月初,中国移动观察到了这种变化,开始发短信关心笔者了。
◎第一次关心“优惠积分送大礼!只要您本机1月话费满200元,即可在3月获赠1500优惠积分(可兑换价值30元的礼包),该积分以短信凭证码方式发送,届时可凭短信到指定商家兑换礼包。
”看了短信后,我有点心动。
一是200元小于本人个人移动通信费用和家里固定电话费用的和;二是200元还没超出本人的报销额度……但想到还要找领导审批,还是算了吧,不要贪小便宜,因小失大。
◎第二次关心2月上旬,中国移动加大了促销力度,对笔者进行了第二关心:“优惠积分送大礼!只要您本机2月话费满200元,每满100元即可在4月获赠1500优惠积分(可兑换价值30元的礼包),该积分以短信凭证码方式发送,届时可凭短信到指定商家兑换礼包。
”这次的激励比上一次更有吸引力,我开始动摇了……除了上次的两个理由,这个月还多出一个理由,即2月份有春节,7天放假时笔者会在省内漫游,而且节日里同学、朋友电话会比平常多……还有就是近期在外面,不得不用手机……算了一下,离目标已不远了,很有诱惑正在我犹豫不决时,中国移动又开始了第三轮关心:2月份,只要用本机发送彩信,就有机会参加中国移动的彩信活动抽奖。
看来,中国移动不仅想刺激语音业务增量,还想培养笔者使用增值业务。
反正要打电话拜年,还不如发彩信,这样既可以少用手机减少辐射的影响,还可以增加话费,简直是一举两得。
结果是大家可以预料到的—2月份,笔者的话费远远超出200元。
中国移动成功地抢走了其他运营商的大部分钱包份额。
◎第四次关心2011年4月,中国移动见笔者3月份的通信费又回到了80元左右,而且还是不停地呼叫转移,就继续关心和刺激:“优惠积分送大礼!只要您本机4月话费满200元,即可在6月获赠1500优惠积分(可兑换价值30元的礼包),该积分以短信凭证码方式发送,届时可凭短信到指定商家兑换礼包。
内容营销成功的案例一、中国移动《和你同行》微电影中国移动在2016年推出的《和你同行》微电影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内容营销案例。
该微电影以五个中国移动员工的真实故事为基础,通过情感共鸣和故事情节的引导,将中国移动的品牌形象与员工的奋斗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
该微电影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传播,迅速引起了广大用户的关注和共鸣,提高了中国移动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小米《为发烧而生》小米在2014年推出的《为发烧而生》广告片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内容营销案例。
该广告片通过展示小米产品的性能和创新,以及小米CEO雷军的激情演讲,成功激发了用户对小米品牌的认同和热爱。
该广告片在各大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提高了小米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宜家《家是最好的地方》宜家在2018年推出的《家是最好的地方》广告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内容营销案例。
该广告通过展示不同家庭的生活场景和家庭价值观,传达了宜家家居产品的品质和设计理念。
该广告在电视、网络和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播出,引起了广大用户的共鸣和关注,提高了宜家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滴滴出行《一起嗨出赢》滴滴出行在2018年推出的《一起嗨出赢》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内容营销案例。
该活动通过邀请用户参与线上游戏和线下活动,以及赠送优惠券等奖励,成功引发了用户的参与和互动。
该活动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提高了滴滴出行的用户黏性和品牌忠诚度。
五、美的《我的家,我做主》美的在2019年推出的《我的家,我做主》广告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内容营销案例。
该广告通过展示不同家庭的生活场景和家庭需求,传达了美的家电产品的质量和智能化特点。
该广告在电视、网络和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播出,引起了广大用户的共鸣和关注,提高了美的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海底捞《一碗海底捞的温度》海底捞在2020年推出的《一碗海底捞的温度》微电影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内容营销案例。
移动营销优秀案例移动营销是指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进行产品或服务的营销活动。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营销已经成为企业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移动营销的优秀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
首先,我们来看一家知名餐饮企业的移动营销案例。
该企业推出了一款移动App,用户可以通过该App在线预订餐桌、点餐、支付等。
通过App,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餐厅的最新活动和优惠信息,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消费体验。
同时,该企业还通过App推送优惠券和折扣信息,吸引用户再次光顾。
这种移动营销方式不仅提升了用户粘性,还增加了企业的销售额。
其次,我们来看一家零售企业的移动营销案例。
该企业推出了一个移动购物平台,用户可以在手机上浏览商品、下单购买,并且可以选择快递或到店自提。
该企业还推出了会员制度,通过App可以实现会员积分、优惠券等功能,吸引用户进行消费。
通过移动购物平台,该企业成功地将线上线下销售进行了有效整合,提升了用户的购物体验,也提高了用户的忠诚度。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品牌通过移动营销来进行品牌推广。
例如,一些知名汽车品牌会推出一款汽车配置查询App,用户可以通过App了解到各种车型的配置和价格,甚至可以预约试驾。
通过这种方式,品牌不仅提升了用户对产品的了解和购买意愿,还增强了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除此之外,一些新兴的互联网企业也通过移动营销取得了成功。
比如,一些在线教育平台推出了移动学习App,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
通过移动营销,这些企业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用户,提升了用户活跃度和付费转化率。
总的来说,移动营销已经成为企业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企业可以更好地与用户进行互动,提升用户体验,增加销售额。
然而,要想取得成功,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精心设计移动营销方案,结合产品特点和用户需求,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上就是一些移动营销的优秀案例,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借鉴,帮助大家更好地利用移动营销,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中国移动公司案例分析中国移动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CMCC ) 的简称,是根据国家关于电信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耍求,在原中国电信移动通信资产总体剥离的基础上纟H.建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于200()年4月2() II成立,注册资木518亿元人民币,资产规模超8,000亿元人民币,网络规模和客户规模均居世界首位的目前全球市值最人的电信运营公司。
中国移动已连续六年入选美国《财富》杂志全球企业500强排行榜(表1.1),并跻身于全球电信运营商的第一梯队,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在英国《金融时报》最新“全球最强势10()品牌”排名榜屮,屮国移动以品牌价值392亿美元高居第四;中国移动述是连续三年入榜《福布斯》“全球400家A级最佳大公司”的唯一中国企业。
中国移动商业模式在启动3GfJ,全行业都在思考一个问题。
那就是在3G时代,运营商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尽管同2G相比3G的带宽有了很人提高,可是如果没有相应的业务,3G只能沦落为简单的互联网接入通道,而不能给运营商带来少成本相匹配的收益。
移动支付,逐渐成为中国3G没有大吸引力的最大障碍物。
全球手机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迅猛进入21世纪,H韩、欧美等地区,通过采用RFID技术,大力开展手机移动支付业务。
经过儿年发展,手机移动支付业务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和接受,2008年全球手机移动支付额约为550亿美元。
据英国调研公司Juniper Research预测,2013年全球手机移动支付额将达6000亿美元,增长近10倍。
中国移动手机移动支付业务收入主要來源于两方血:业务实现的佣金提取以及合作商户接入的比例分成。
为此,屮国移动建立了两级移动支付业务屮心。
其中,全国级中心,主要处理清算及结算业务,运营商可根据业务实现情况,提取仰金。
相比银行卡刷卡仰金分配环节,手机移动支付佣金分配环节少,可由运营商直接控制,佣金比例比银联更具优势。
案例正文:郸酒的移动互联营销1摘要:手机通过与互联网嫁接,成为功能强大的移动互联网。
然而,大多数传统企业对如何利用移动互联工具从事营销活动却知之甚少。
本案例描述了和君咨询合伙人陆林风先生带领项目组,利用微信这一移动互联工具为永不分梨酒业公司销售郸酒的过程。
陆林风先生深入探索白酒的移动互联营销,专门为白酒创立了“新媒体策略+ 双社区模式+ 超级品牌&产品”三大模块构成的“互联网营销1.5 模式”。
案例展现了这一模式是如何将移动互联网的特点融入白酒的营销之中,使白酒的移动互联营销成为植根于移动互联网环境的一个完整体系。
本案例重在应用营销理论对郸酒的移动互联营销进行分析和解释,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营销学的基本概念和逻辑,引发学生对顾客价值、营销战略和移动互联环境下的营销战略等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另一方面对于现有营销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启发学生进行理论创新,提出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微信;O2O;网络营销;营销战略0 引言白酒是一种以体验为主的“体验品”,消费体验决定着消费者的重复购买率或忠诚度,也决定着一个品牌的兴衰。
同一款酒,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验,而且帖上知名或不知名的商标,消费者常常会有截然不同的体验。
因此,品牌在白酒营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新的品牌要想很快在类似于白酒这种充分竞争的市场上成为畅销品,即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困难的。
本案例要讲的,就是一个名为“郸酒”的白酒新品牌利用微信这一移动互联工具快速抢占市场、成为邯郸市场畅销品的故事。
而且有趣的是,“郸酒的移动互联营销”并没有按照营销理论的套路出牌——当我们使用营销理论去解释“郸酒的移动互联营销”时,我们会发现,有一些内容可以很好地解释,而有一些内容则很难解释。
难道既有的营销理论在新的、移动互联的环境下被“颠覆”了吗?1.本案例由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庄贵军教授和北京和君咨询合伙人林枫撰写,作者拥有著作权中的署名权、修改权、改编权。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市场营销案例分析案例主体: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市场地位:市场霸主市场意义:凭借其品牌战略和市场细分战略,将中国电信市场从资源竞争带入了营销竞争时代。
市场效果:动感地带的用户已远远超出一千万,并成为移动通信中预付费用户的主流。
案例背景:中国移动作为国内专注于移动通信发展的通信运营公司,曾成功推出了“全球通”、“神州行”两大子品牌,成为中国移动通信领域的市场霸主。
但市场的进一步饱和、联通的反击、小灵通的搅局,使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弥漫着价格战的狼烟,如何吸引更多的客户资源、提升客户品牌忠诚度、充分挖掘客户的价值,成为运营商成功突围的关键。
作为霸主,中移动如何保持自己的市场优势?“动感地带”2003年营销事件回放:2003年3月,中国移动推出子品牌“动感地带”,宣布正式为年龄在15岁-25岁的年轻人提供一种特制的电信服务和区别性的资费套餐;2003年4月,中国移动举行"动感地带"(M-ZONE)形象代言人新闻发布会暨媒体推广会,台湾新锐歌星周杰伦携手“动感地带”;2003年5月-8月,中国移动各地市场利用报纸、电视、网络、户外、杂志、公关活动等开始了对新品牌的精彩演绎;2003年9月&12月,中国移动在全国举办 "2003动感地带M-ZONE中国大学生街舞挑战赛",携600万大学生掀起街舞狂潮;2003年9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M-Zone网上活动作品在新加坡举办的著名亚洲直效行销大会(DM Asia)上,获得本届大会授予的最高荣誉--"最佳互动行销活动"金奖,同时囊括了"最佳美术指导"银奖及最佳活动奖;2003年11月,中国移动旗下"动感地带"(M-ZONE)与麦当劳宣布结成合作联盟,此前由动感地带客户投票自主选择的本季度"动感套餐"也同时揭晓;2003年12月,中国移动以“动感地带”品牌全力赞助由Channel [V]联袂中央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新闻传媒集团主办的"未来音乐国度--U and Me!第十届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评选活动。
中国移动的成功营销案例中国移动是中国三大电信营运商之一,下面店铺给大家分享中国移动的成功营销案例,欢迎参阅。
中国移动的成功营销案例篇一位居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的第71位,而这已经是蝉联多年入选并且逐步提升名次的中国移动,这无疑是我国电信企业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接下来,我将谈谈在我看来,中国移动在营销方面有哪些成功之处。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成为中国移动的顾客已经有6年之久了,并且一直使用的是动感地带,而我的父母办理的则是移动神州行,所以我对中国移动还是比较了解的。
当初我选择移动通信,完全是因为动感地带其中的网聊套餐很适合自己,适当的本地通话时长、200条短信、几十兆流量足够我使用,还提供多种创新的个性化服务,在很多地方都设有动感体验站,并且动感地带的品牌代言人周杰伦、潘玮柏、SHE都是我们喜欢的明星,于是我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
而我父母并不是什么商务人士,电话也不多,以“快捷和实惠”为原则的神州行刚好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代言人是葛优,一句“神州行,我看行”深入人心。
由此看来,移动在对其品牌代言人的选择以及消费者的定位还是十分准确的。
大学校园中,中国移动的市场前景也是很好的。
离开南京,跟父母的沟通必不可少,所以开通了亲情号码组合,只要3元就可以与不在一地的父母每月拨打500分钟的电话;各种社团通知交流、与朋友联络感情需要打不少电话、发不少短信,所以开通了集团套餐和飞信业务,3元就可以与集团内成员拨打500分钟电话、短信免费发;放假回家有漫游费,又开通了两地一号,并且只在放寒暑假时自动开启......这样看来,中国移动业务制定的如此贴心、懂得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我们怎么忍心不消费。
这两天新生刚开学,中国移动便在校园里到处拉横幅,推出了层出不穷的优惠活动来吸引新生办理他们的业务,有充话费送话费、充话费送大礼包、充话费送大屏智能手机、零元购机等等,这充分的抓住了学生们荷包不满、爱贪小便宜的心理,以达到了吸引眼球的效果,甚至还有不少不能办理充话费送手机和零元购机的大三学长学姐们,向学弟学妹们借学生证办理此业务,送个手机玩玩或者高价收购。
中国移动营销案例随着全国通信运营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中国移动通信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形势更加严峻;为进一步提高竞争力,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必须详细的分析市场环境,结合自身的有利条件,确定出独特而完整的营销策略;同时继续积累客户资本,打造核心营销能力,以保证未来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下面店铺给大家分享中国移动营销案例,欢迎参阅。
中国移动营销案例1一、移动通信行业发展分析1.1我国移动通信运营行业现状1.中国移动仍然处于“一家独大”的局面,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2013年,中国移动业务收入6302亿元,是中国联通的2.13倍。
净利润1217亿元,是中国联通的11.8倍,中国移动市场占有率70%,中国联通市场占有率30%。
这种局面的形成,导致了双方在营销战略的很多方面更加趋于理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国内的两家移动运营商在市场营销战略上已经类似于西方发达国家通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战略一一不再一味地进行价格战,更加强调品牌推广和消费者研究。
2.客户品牌现状中国移动整合出“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等三个客户品牌,在新产品的推出上更加强调详细的市场调查和精确的产品设计,基本上做到了“以客户为导向”。
3.企业品牌推广移动公司更加强调“品牌美誉度”的提升,同时基本上做到了公司品牌和产品平牌的良好结合。
4.渠道建设中国移动从2004年开始加速自有营业厅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强化对渠道的掌控。
5.市场战术中国移动强调全国统一行动,60%的消费者在选择移动通信服务商时首先看中的是企业品牌和网络覆盖,其次是资费标准和其他方面。
同时,随着移动运营商对客户维护的投入增加和日常客户服务的加强,消费者越来越看重“转网成本”,在网稳定性逐步提升。
6.竞争性分性中国移动更加强调市场运作的稳定性,在增加客户维护成本的同时强化“定制手机”推广,在稳定中高端客户的同时加强低端客户的发展,以此进一步提升其市场份额。
7.营销创新特征移动运营商更加强调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加强“行业应用型”产品的设计和推广,并且在传统集团客户概念的基础上强化“虚拟集团”的开发,谋求规模性客户定制产品的研发、推广。
中国移动的精确营销
在电信行业,中国移动在营销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备受赞赏。
笔者就亲身感受了中国移动的精确营销,在此将感受与大家分享。
情况描述
笔者是中国移动的全球通用户,2009年的ARPU大约是150元左右。
2010
年8月,由于业务关系,我的通信费用有所下降,并取消了手机彩铃业务。
于是,笔者的手机ARPU也迅速下滑到了80元左右。
中国移动的精确营销
2011年1月初,中国移动观察到了这种变化,开始发短信关心笔者了。
◎第一次关心
“优惠积分送大礼!只要您本机1月话费满200元,即可在3月获赠1500优惠积分(可兑换价值30元的礼包),该积分以短信凭证码方式发送,届时可凭短信到指定商家兑换礼包。
”
看了短信后,我有点心动。
一是200元小于本人个人移动通信费用和家里固定电话费用的和;二是200元还没超出本人的报销额度……但想到还要找领导审批,还是算了吧,不要贪小便宜,因小失大。
◎第二次关心
2月上旬,中国移动加大了促销力度,对笔者进行了第二关心:
“优惠积分送大礼!只要您本机2月话费满200元,每满100元即可在4
月获赠1500优惠积分(可兑换价值30元的礼包),该积分以短信凭证码方式发送,届时可凭短信到指定商家兑换礼包。
”
这次的激励比上一次更有吸引力,我开始动摇了……除了上次的两个理由,这个月还多出一个理由,即2月份有春节,7天放假时笔者会在省内漫游,而且节日里同学、朋友电话会比平常多……还有就是近期在外面,不得不用手机……算了一下,离目标已不远了,很有诱惑……
◎第三次关心
正在我犹豫不决时,中国移动又开始了第三轮关心:2月份,只要用本机发送彩信,就有机会参加中国移动的彩信活动抽奖。
看来,中国移动不仅想刺激语音业务增量,还想培养笔者使用增值业务。
反正要打电话拜年,还不如发彩信,这样既可以少用手机减少辐射的影响,还可以增加话费,简直是一举两得。
结果是大家可以预料到的—2月份,笔者的话费远远超出200元。
中国移动成功地抢走了其他运营商的大部分钱包份额。
◎第四次关心
2011年4月,中国移动见笔者3月份的通信费又回到了80元左右,而且还是不停地呼叫转移,就继续关心和刺激:
“优惠积分送大礼!只要您本机4月话费满200元,即可在6月获赠1500优惠积分(可兑换价值30元的礼包),该积分以短信凭证码方式发送,届时可凭短信到指定商家兑换礼包。
”
看到这里,笔者感觉有点疲劳,所以4月份没去理会。
◎第五次关心
2011年5月12日,见笔者的消费还是没上去,中国移动开始了第五轮的关心:
“优惠积分送大礼!只要您本机5月话费满200元,即可在7月获赠1500优惠积分(可兑换价值30元的礼包),该积分以短信凭证码方式发送,届时可凭短信到指定商家兑换礼包。
话费超出200元部分每满40元再送价值30元的优惠积分,最高可获赠价值600的优惠积分。
”
启示
利用短信进行营销,看似很普通,也简单,但要做精确,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果,中国移动的做法值得好好学习。
◎针对性营销
为了证实中国移动并非向所有用户发送如此优惠和吸引人的促销信息,我向身边的其他全球通用户(他们基本上没有“离网”的迹象,都是正常使用的用户)咨询了一下,他们都表示没有收到中国移动类似的短信或者只收到部分短信。
由此可见,中国移动的短信促销非常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只有针对不同消费者采取针对性的营销方式,营销才能起到最大的效果。
如果中国移动针对所有用户开展短信营销,提供相同的营销激励,相信不会有明显的效果。
无论设置的门槛是多少,ARPU高于此门槛值的用户不需要企业作任何努力,就可以自然地达到这个消费水平—对中国移动来说,这是白白的损失和浪费,而对这些高端用户来说,这点奖励也无关痛痒,基本上起不到激励的作用,甚至没感觉—送了也白送。
对于ARPU远远低于门槛值的用户,可能很努力也达不到这个消费水平—对用户来说,这个目标跳起来够不着,激励不具吸引力。
只有ARPU在这个消费水平以下而且稍做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的用户,才会对此感兴趣。
也只有针对这部分用户,中国移动才可以实现增量,实现双赢。
中国移动可以快速、准确找到这部分客户并对其进行针对性营销,这种精确营销的方法确实值得学习。
◎营销力度因地制宜
除了快速、准确找到目标客户群外,中国移动对营销力度的把握非常谨慎,不仅根据用户对价格敏感度调整营销力度,还根据用户价格需求弹性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中国移动第一次对笔者的激励是“消费满200元送30元礼品”,如果笔者觉得这已经有足够的吸引力了,就会努力完成200元的指标,要是觉得没有吸引力,就不会作出任何反应。
在意识到笔者对其营销激励不感兴趣时,中国移动加大了营销力度—第二次的激励是“200元换60元”,与第一次相比,翻了一番。
当笔者对其营销激励有感觉并作出相应反应后,中国移动又根据笔者的消费情况,进一步调整营销策略。
笔者在营销激励取消的情况下,消费水平又回到原来的80多元,这说明笔者的价格需求弹性很大,潜在需求容易被激发出来或被替代品所替代。
在这种情况下,对笔者进行持续一段时间的激励很有必要—这不仅能释放客户的需求(准确地说是分流替代品的需求),还能培养客户的消费习惯(慢慢地养成无论什么情况下,拿起手机就打)。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这种营销是无风险的,客户只有在实现增量时,营销费用才产生,即企业只是从增量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来激励客户。
同时还会有部分客户产生了增量,但没达到指定水平而无法获得相应激励(即增量产生了,但没发生营销成本)。
以笔者为例,要是没有激励,ARPU只有80元左右,当中国移动对笔者进行激励时,消费可达到
200元。
对笔者来说也没有增加特别多的支出,只是将小灵通的消费转移到手机而已。
对中国移动来说,其增加的收入是120元,扣除其营销费用(价值60元的礼品),增加的毛利是60元。
对笔者和中国移动来说,这是一种双赢。
而对其他电信运营商来说,这是严重的业务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