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大众传媒的变迁.

(整理)大众传媒的变迁.

(整理)大众传媒的变迁.
(整理)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3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报刊业走上繁荣

1.近代报刊的发展及作用

2.现代报刊的迅猛发展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

2.电视的普及

三、“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难点:如何认识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的内容更加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本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讨论法、多媒体手段,这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本课引言部分,回答: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和历时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分别创办于何时?何地?报刊诞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从近代开始,中国的大众传媒有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对社会的发展已经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报刊业走上繁荣

1.近代报刊的发展及作用

报刊业产生于中国什么时期?(近代)近代报刊产生的社会条件是什么?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需要进行信息的沟通。

世界上第一家中文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伦敦布道会出版。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这些报刊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外文的报刊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国丛报》、《北华捷报》和《万国公报》。《中国丛报》是美籍基督教士裨治文在1832年独立创办的。《北华捷报》是由英国人奚安门等人在1850年8月创办的,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外文报纸。

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至1883年7月休刊。又逾六年改为月刊恢复出版。复刊后内容不局限于传教,还广泛涉及中西关系、时事政治、通商、中外条约以及教育、科学、文化习俗等。

精品文档

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份中文报是《东西洋每月统记传》。《东西洋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所以确切的说,《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这些报刊的创办,对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无论在版式,内容和编辑方面都产生了示范和催生作用。中国人自己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同一时期创办的报刊还有: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1874年1月在香港主持创办《循环日报》;容闳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汇报》。我国的报刊业逐步形成了。

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出版的周报是1609年德国的《报道或新闻报》,而最早的日报是1663年德国的《莱比锡新闻》。另外,最早出现并具有影响力兼售价低廉的大众化报纸,是1833年美国的《纽约太阳报》。中国报刊业形成的时间虽然比西方晚,但是报纸的故乡却是在中国。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的内容,说明我国古代报纸具有什么特征?中国古代报纸,无论是官报还是民报,都是以官文书为主,编报人自己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力和机会,是中国专制强权的饿象征。

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可以把学生分组讨论,给学生适当介绍以下当今的史学界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分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其本身就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2.现代报刊的迅猛发展

外报将西方近代报纸的形式传入中国,使中国人对报纸的看法有了一个观念上的更新,启迪了思想,促进了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此后,中国人创办的报纸越来越多。

戊戌变法时期,出现了一些宣传改良思想的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该报刊由梁启超主笔,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保守,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辛亥革命时期比较著名的报刊就是《民报》。《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民报》从一开始就以战斗的、批判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对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巨大作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比较著名的报刊是《新青年》,1915年9月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俄国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主持下,《新青年》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这一时期的报刊已经成为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当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为了革命的需要我们党也开始创办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个中央级机关报。1931年12月在江西瑞金出版。最初,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1937年1月29日,从第325期起改名《新中华报》,进一步为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而斗争。《解放日报》是1941年5月在延安创办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大型日精品文档

报,是当时中共中央的机关报。而《新华日报》则是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创办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在国民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占领了舆论制高点,被人民群众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成为我党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工具和我党沟通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日报》和《红色中华》、《新华日报》等报刊一起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宣传了我党的主张,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成为我党的主要舆论工具。《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十大主要报刊之一。1948年6月,《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诞生,当时是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机关报。1949年3月,《人民日报》迁至北平(今北京),同年8月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承担着每天向全国和世界传播与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的重任,其中《人民日报》的言论(尤其是社论和评论员文章等),已成为《人民日报》的一面旗帜,被认为直接传达着党中央的声音,而倍受海内外读者、外国政府和机构的重视。因此,《人民日报》既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央精神的最主要的媒体,也是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与此同时,《光明日报》等其他类型的报纸也很著名。然而,“文化大革命”对文化领域的摧残,使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出现了停滞。很多报纸停办,仅存的几种报纸在内容和宣传手法上也是千篇一律。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报纸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2 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10%。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725种。

请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的内容,然后思考:中国报刊业对社会发展重要影响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最后教师总结: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

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1895年2月,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所发明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1895年12月,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个咖啡馆公开售票放映电影,终于使电影投入了实用阶段。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尝试拍摄有声电影。同年8月,有声电影正式在美国上映。

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在电影发明仅仅10年后,中国就有了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这部电影的主演是京剧界须生泰斗谭鑫培。根据默片的需要,电影只拍了《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片段。影片在日光下拍摄,没有剧本,拍摄过程前后用了3天时间。影片虽然粗糙,但是首映却非常成功,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速发展并很快走向成熟。成熟的主要表现是什么?精品文档

学生思考后,回答: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风云儿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随着电影的播放,唱遍大江南北,激励着全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新生,为了祖国的解放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建国初期的中国电影出现什么新特点?特点是把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搬上了银幕。文革时期的电影如报刊一样题材狭隘,表现手法单一,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入低谷。同样是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辉煌。八十年代有《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阿Q 正传》、《红高粱》等影片,九十年代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一个都不能少》等影片在国际上多次获奖。谢飞、张艺谋、陈凯歌等成为国际著名的大导演。巩俐、葛优、章子怡等成为国际影星。至于香港电影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

电影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具有什么突出特点?学生阅读教材后概括指出:.时效性不强;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其特殊效果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

2.电视的普及

电视的出现要比电影晚的多。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当时北京电视台播出节目的频率仅为每周四次。北京全市能收到节目的电视机也仅有几十台。随后上海、哈尔滨等地也建成了地方性电视台,但全国也只不过十几家,而且节目也比较单调。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电视事业获得很大的发展。

让学生阅读有关课本改革开放后电视事业发展相关内容,思考: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电视会迅速得到普及?学生概括回答,教师指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村村通”工程是国家为解决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主要是西部地区)群众难以看电视听广播问题而实施的工程。到2000年中国电视的综合人口覆盖率已达93。7%。

电视作为信息媒介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新闻类节目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可现场直播;优秀的电视连续剧具有极大吸引力。

三、互联网的兴起

首先指出,四大媒介是指哪些大众传播媒介?四大媒介是指报纸、广播、电影、网络。从考虑。言之有理即可,如四大媒介能为我们提供学习的资源。

作为“第四媒介”的“网络媒介”就是我们所说的互联网。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如今互联网已经大踏步走进到我们当今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精品文档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让学生了解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发展速度。让学生思考互联网相对于其他三种媒介都具有哪些优势?学生思考回答: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费用低廉;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历史纵横】的内容,并思考:“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会不会影响其他媒介的发展?”最后教师指出互联网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其他媒介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媒介在产生和发展之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四大媒介”的出现和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特殊作用和价值。

【课后研讨】

当互联网正大踏步走进人类生活的时候,人们对网络作用的认识似乎还是模糊不清。

一种意见认为,作为中学生,他们上网的机会很多,互联网向他们展示了各类知识结构,网络为他们提供了大量信息,又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个性化和国际化的空间,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身能力的大舞台,所以他们对于知识选择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学习的内容自然大大超出了狭隘的课本范围,这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应是大有裨益的。

另一种意见认为,网络的出现无疑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一块绿洲.但部分中学生上网更多的是为了消遣和娱乐,因为网络--这个完全虚拟的世界是他们放松自己的最佳场所。同时也许正基于这一点,家长和师长才会对中学生上网出现不同程度的抵制,因为他们认为网上娱乐分散了他们过多的精力,会对学业造成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害怕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他们的身心不利。实际上也确实在中学生中,出现了“网络综合症”等一系列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为中学生的你是如何看待中学生上网这一事件的?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思路:对青少年上网应积极引导和积极加以管理。既不能视之如洪水猛兽,也不会因某些负面的影响而因噎废食。

精品文档

【教案】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2、出现: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报刊业起步阶段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合作探究】1: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的报刊。 3、发展 (1)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国闻报》等 (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每周评论》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后迁重庆。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还出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合作探究】2: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⑴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⑵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⑶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3、繁荣: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标要求】 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民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感强,学生与互联网的共同发展,对互联网较为熟悉,但由于的报刊和影视的兴起年代久远,对其发展历程欠缺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近代不同时期与报刊、影视、互联网相关的图片与材料,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了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进步发展历程; 2、根据自身体验,发现大众传媒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影响; 3、通过分析材料和阅读课本,课堂解决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生活上的影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读材料的技巧; 4、通过分组合作互助的形式理解报业的特点和发展原因; 5、作为大众传媒(报纸、电视、电影、网络)变迁的见证人,体会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6、通过分析材料中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报道,学会在信息海洋中保持理智,结合现实历史地看问题,培养历史的敏锐感和眼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与学生具体情况,把教学 重点设定为:报刊与影视的发展, 把难点设为:报刊与广播影视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大家想在古代社会里可能吗?古人用什么传递信息呢? 邸报:《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但有史可依的中国最早的报纸,起源于唐朝的邸报。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但这个称呼出现,是从宋朝开始的。

第18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两课时】

第18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两课时】 Lesson 18 changes of mass media

第18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两课时】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 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 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 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 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 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两课时】 什么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 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 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 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 而生,大众媒体有哪些主要的方式。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 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这两份报刊是中国近代报刊业萌芽时期的报刊之最:1833 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 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在世界上,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报刊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处于起步阶段。 ①《中国丛报》是19世纪30年代在广州出版的一份英文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什么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大众媒体有哪些主要的方式。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这两份报刊是中国近代报刊业萌芽时期的报刊之最: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在世界上,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报刊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处于起步阶段。 ①《中国丛报》是19世纪30年代在广州出版的一份英文月刊,主要介绍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情况,《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19世纪60年代由基督教会在上海创办,主要登载时事和传播西方宗教与文化等。 知识结构: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报刊业走向繁荣本课介绍了哪几种大众媒体形式?(报刊、电影、互联网);教 材介绍了中国报刊业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及不同时期的作用,列举了一些报刊名称。 【起步阶段】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①等。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昭文新报》《循环日报》《汇报》),作用:这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发展阶段】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作用:且多反映社会思潮。先是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作用:宣传维新思想;后来,革命派创办报刊,作用:同维新派展开论战。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作用:(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作用: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人民日报》既是广大 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央精神的最主要的媒体,也是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课标要求: 1、 了解我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 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 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4、 感受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 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检测】 【自主学习】阅读p72 — 75并思考: 1、 列举大众传媒的四种媒介 2、 列举维新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 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 列举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知识构建】 一、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 1)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英文刊一一比较著名的有 《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刊一一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是中国境内创办最 早的中文报刊。1872年外国人创办的 《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的报纸。 2) 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开始办报: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 ,开国人办报之先河。 3) 维新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 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 新 青年》,成为宣 传新思想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 1949) 中共先后创办的《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 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 要作用。【1931年在瑞金创办的《红色中华》,1938年在武汉创办的《新华日报》(现 为江苏省委机关报),1941年在延安创办的《解放日报》(现为上海市委机关报)】 3、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 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 容比较丰富。 4、 改革开放后 授课课时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1课时 新授课 学习目标及 重难点 认识到传媒的力量。

《大众传媒的变迁》说课教案正式版

说课教案: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高中)一、教材分析:第五单元是从物质生活、交通和通讯、大众传媒三个方面,介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第三节选取了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以点带面, 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的历史变迁,同时揭示出对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刊业的发展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2)掌握影视业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及其特点,分析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直观教学法 3、探究教学法 学法指导: 1、社会调查法 2、自主学习法 3、互动学习法 四、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②直观感知,观察领悟→③师生互动,理性探讨→ ④活动教学,协作交流→⑤整合教材,总体把握→⑥反馈创新,拓展迁移 情境导入:播放《天龙八部》阿朱飞鸽传书的镜头。目的:利用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问题1:从录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是如何传递信息?而我们今天还有哪些更先进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呢?学生回答后,显示三组图片,直观地让学生看到当今社会三大重要媒介手段:报刊、影视业、网络自然地引出本课课题-- 多媒体展示: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推进新课: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合作探究1: 阅读教材自主整理出报刊业的线索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出报刊业的线索,目的: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接着我用多媒体显示报刊业三个发展阶段(形成-发展-繁荣)具有代表性的报纸,目的:诱使学生探讨不同时期的报纸对当时的作用。然后进一步深入分析思考 合作探究2: 报刊业有哪些社会功能?答案提示:传递信息,传播知识;通达民情,开启民智; 立言议政,舆论监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本课概述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信息传播的途径非常有限,口语和书籍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发挥着迟缓而重要的作用。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报刊应运而生,这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相继出现了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 本节课通过对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的介绍,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概况,同时揭示出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一目“报刊业走向繁荣”主要介绍了中国报刊业形成、发展、繁荣的全过程以及报刊业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所起的作用。第二目“影视事业的发展”则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中国电影事业和电视事业的发展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三目“互联网的兴起”叙述了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着重叙述它与以往的传统媒介相比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课的内容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的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教材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在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的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应用启

高中历史 5.3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历史 5.3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7 新人教版 必修 5、16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刊业发展的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分析影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图表,加深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讨论,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勇于创新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五、教学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生: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师:很好,这些都属于大众传媒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近代以来,随着人与人之间联系的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就越来越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 于是大众传媒出现,最先是报刊,随后是广播、电影、电视等相继出现。目前已形成印刷媒介、电波声像媒介两大体系,并正在崛起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体系。那么这些大众传媒在中国是如何发展的?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大众传媒的变迁推进新课 1、报刊业走向繁荣师: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近代以来,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大家看教材思考,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生:经历了形成、发展、繁荣三个阶段。

社会生活变迁教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探讨其变化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比较分析图片和资料,掌握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下社会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并探讨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②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图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依次了解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 ②创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逐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认识到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的世界。对西方所传入的东西,必须结合中国实情:不是全盘接受,也不是给予否定。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特点、原因 难点: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导入】社会生活的变迁是随着时代政治、经济、思想变化而变化的,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关键是从这一系列变化中探讨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我们本节课复习的内容为晚清和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讲授新课】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

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不平衡性 展示材料:“当上海女子已经开始整烫头发、足着高跟鞋的时候,河北三河县妇女头上还戴着三四百年前的冠子,足下还缠着一双‘三寸金莲’;当北平的贵族妇女已经着贴身旗袍时,在甘肃还有三十年前上海时兴过的大镶滚袖衣。”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这种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特点,并简单地让学生分析这种特点产生的原因。 2.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引导学生从分析服装的变化得出另一特点。 三、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政治:政府政策的推动 经济:经济的发展 思想:思想启蒙的影响 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从社会习俗变化的各个方面中选择服饰的变化作为一条主纵线,联系古今中外,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并且从中总结规律。分别从唐、宋、明清、晚清服饰的变化,简单复习唐、宋、明清、晚清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另外以20世纪社会习俗变迁作为一条横线,辅以有关材料,引导学生利用总结出的规律分析20世纪初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横纵交织,最后总结出整个近代社会生习俗变化的原因。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整理)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3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报刊业走上繁荣 1.近代报刊的发展及作用 2.现代报刊的迅猛发展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 2.电视的普及 三、“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难点:如何认识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的内容更加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本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讨论法、多媒体手段,这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本课引言部分,回答: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和历时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分别创办于何时?何地?报刊诞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从近代开始,中国的大众传媒有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对社会的发展已经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报刊业走上繁荣 1.近代报刊的发展及作用 报刊业产生于中国什么时期?(近代)近代报刊产生的社会条件是什么?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需要进行信息的沟通。 世界上第一家中文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伦敦布道会出版。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这些报刊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外文的报刊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国丛报》、《北华捷报》和《万国公报》。《中国丛报》是美籍基督教士裨治文在1832年独立创办的。《北华捷报》是由英国人奚安门等人在1850年8月创办的,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外文报纸。 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至1883年7月休刊。又逾六年改为月刊恢复出版。复刊后内容不局限于传教,还广泛涉及中西关系、时事政治、通商、中外条约以及教育、科学、文化习俗等。 精品文档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4-人教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考试说明】 1.高考要求: 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 2.学测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近现代报刊的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 (2)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的迅速普及;互联网具有的优势。 (3)运用: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的深刻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发展史,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通过辩证地认识、分析这些媒介,使它们为我所用,为社会造福。 【教学重点】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业的发展。 突破方法:依据教材中提供的时期,把握中国报刊业的兴起、发展和繁荣的阶段情况,突出每一时期的时代特点,以及报刊所发挥的社会功能;通过对史实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和思考并得出结论,学会运用资料,体验历史思维。 【教学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突破方法:通过学案的活动二,分析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通过课件图片展示,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 教学时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本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课件上相关材料和教材中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讨论法、多媒体手段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中国有两种球很奇特,一种是乒乓球,谁都赢不了;一种是足球,也是谁都赢不了。一种把对手打哭,一种把观众打哭。”对于前者,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只要输球就是新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4)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认识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提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文字地图形成对中国近代百年以来交通和通信发展的直观认识,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来学习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近代以来以詹天佑、冯如为代表的人才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从中感受到爱国情怀的熏染,体会他们的伟大。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操,增强国际意识,为以后走上社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做好准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了解近代中国电话和有线电报的出现 难点:认识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四、教法方法: 讲授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脉络之后应该配合相关的图片讲解各个阶段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的具体表现,使学生结合图片和历史故事理解本课内容,特别是交通事业发展对近代化产生的影响。 问题探究法:通过讨论材料,认识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五、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的第二课,讲了近代以来中国交通事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历程,与本单元其他两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变迁》一起描绘了近代社会变迁的图景,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近代社会变迁与外国资本主义之间、与封建保守势力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而加深对本单元的认识。 本课内容与洋务运动有密切联系,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内容,巩固之前学过的知识,同时加深对本课内容的认识。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师:三天的清明假期结束了,那么老师问你们在假期间使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呀? 生:...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二)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限时训练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2.右图取自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它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 电影的情景。据图判断,以下正确描述画面的选项是 ①电光影戏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②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 露诧异情③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④电影初创寂无声, 旁有吹吹打打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19世纪中后期中国办报的主力军是 A.外国在华传教士B.清朝政府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D.洋务派 5.美国许多青少年无休止地看电视,日益“发福”,成为“沙发土豆”。这主要说明了 A.电视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B.电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C.美国的电视事业发达D.电视引领了文明的发展趋势 6.近年来中国人的流行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如手机、互联网、数码等新词汇,根本原因是 A.高科技产品的问世B.大量新事物涌现 C.改革开放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变化D.人们都追求时尚 7.中国的互联网日益普及,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出现是 A.中国改革经济体制的结果B.中国对外开放的结果 C.中国科技进步的结果D.中国人民生活巨变的结果 8.下列关于中国传媒业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国电影事业诞生②中国电视事业诞生③互联网进入中国④中国近代报业萌芽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D.④②①③ 9.“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诗中所赞叹的是 A.高架铁路B.化学工业的进步C.电报电话D.火车的发明 10.1995年后,我国互联网发展迅猛,其影响是

《大众传媒的变迁》习题

《大众传媒的变迁》习题 一、单选题 1. 我国的下列影片中,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是() A. B. C. D. 2.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为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A. 电影 B. 电话 C. 报纸 D. 铁路 3. 读下表,从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 A. 《申报》已经成为一种政论性报纸 B. 《申报》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 C. 《申报》正在摆脱乡土意识的束缚 D. 《申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4.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让边远地区的孩子选择想要学的课程,享受到全球最优秀的课程资源,我们可能选择的最佳现代技术手段是() A. 有线电视 B. 无线广播 C. 卫星电视 D. 互联网 5. 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 影视是音像媒介,是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 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 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6. 下列关于互联网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是在20世纪60年代 B. 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但信息不能即

末时反馈 C. 因具备传播信息的功能而被称为神奇的 “第四媒介” D. 互联网方便快捷,但费用昂贵 7. 网络的消极作用是() A. 网络信息量大,开阔了人们的视 野 B. 网络可以购物,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C. 网络可以学习,开拓了新的学习渠道 D. 网络也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和人们的心理问题 8. 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本报创刊于() A. 1872年 B. 1873年 C. 1874年 D. 1875年 二、材料解析题 9. 阅读下列材料: 1898年9月21日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已不再允许民间办报馆。——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材料二《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广风闻,速变通,强国势。”……《广仁报》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论著多以外患日急,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为中心问题,意在唤起国人发愤图强,开通风气。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材料三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如果从1815年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最初的六十年,没有一份报纸或期刊是由中国人主持的……1874~1895年的二十年间,中国人自办的报纸总共只有十种……除了香港地区清政府鞭长莫及,其他地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在专制政权的压制下,寿命都很短暂……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之战中竟败于东洋“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 请回答: (1) 根据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中国国内报刊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10.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突然发现,在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的传媒之外

大众传媒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材分析: 大众传媒是人类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人类获取信息、文化传承、舆论监督、娱乐生活的重要载体。是现代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传媒的变迁》是高中历史人教版第五单元最后一课。本单元讲述了自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民俗风情发生巨大变化,反映了中国民生近百年来的变化,而大众传媒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本课分别从“报刊业走向繁荣”、“影视事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三大不同视角展示了我国近现代以来大众传媒变迁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他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及互联网的优势; (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他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法和比较法对本课进行探讨和学习; (2)通过历史分期、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从而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

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展史,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样,通过辨证地认识、分析这些媒介,就能使它们为我所用,为社会造福,从而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制卷:王海东审核:高健2009-3-31 【测试要求】 ①近现代大众传媒变迁的具体表现; ③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基础强化】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 出现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中国丛刊》《万国公报》;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2. 发展 (1)在近代,报刊成为维新派、革命派和新知识分子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2)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还出现《光明日报》《文汇报》等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 3. 繁荣 改革开放后,除党报党刊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我国报刊业走向繁荣。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 电影 (1)诞生 ①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 ②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③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走向成熟; ④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进步影片; A、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年) B、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1934年) C、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2)发展

①建国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2. 电视 (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互联网的兴起 1. 兴起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这几年,中国上网用户急剧增加。 2. 功能 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特点 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4. 影响 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巩固练习】 1.19世纪中期前后,中国报业主要创办者是() A.外国在华传教士 B.清朝政府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D.洋务派 2.维新变法运动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大量办报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的重视与推动 B.国人休闲方式变化的需要 C.宣传维新思想的需要 D.广播电影发展的推动 3.报刊的主要功能有() ①报道新闻②传播知识③开启良知④舆论监督 A.①②③ B. ①②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第16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第16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影响 前自主学习 .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是中国境内创办的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②一一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纸有、。 3.新中国建立后,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的代表性党报党刊是、。 4。190年,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堂合作探究 知识一 报刊业走向繁荣 民主革命时期,我国各阶级各阶层在不同时期创办了代

表性报刊,试说明它们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舆论作用。 .中国报业的形成阶段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 自19世纪70年代起,又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这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2.中国报业的发展阶段 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青年》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先后创办了《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这些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主要舆沦工具,《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的内容比较丰富。 3.中国报业的繁荣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除了

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各报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并重视可读性。 4.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达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例1】下列有关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B.18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是政府刊物 D.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报、《中央日报》等报刊 【变式题2】下列中国近代报刊属进步势力创办的有 ①《新青年》 ②《新民丛报》

高中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师: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请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生:书籍、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互联网…… 师:这些都是大众传媒,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六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 表现: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文新报》(艾小梅 1873年汉口)(2)发展阶段 ①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时务报》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 ②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 ③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以上三个的作用: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作用: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⑤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文革”时期不少报纸停办。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意舆论工具。 (3)繁荣阶段 表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报纸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2 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10%。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 725种。 作用: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影响: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形成与发展: 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 1905年11月,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的内容更加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本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讨论法、多媒体手段,这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本课引言部分,回答: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和历时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分别创办于何时?何地?报刊诞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从近代开始,中国的大众传媒有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对社会的发展已经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报刊业走上繁荣 1.近代报刊的发展及作用 报刊业产生于中国什么时期?(近代)近代报刊产生的社会条件是什么?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需要进行信息的沟通。 世界上第一家中文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伦敦布道会出版。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这些报刊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外文的报刊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国丛报》、《北华捷报》和《万国公报》。《中国丛报》是美籍基督教士裨治文在1832年独立创办的。《北华捷报》是由英国人奚安门等人在1850年8月创办的,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外文报纸。 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至1883年7月休刊。又逾六年改为月刊恢复出版。复刊后内容不局限于传教,还广泛涉及中西关系、时事政治、通商、中外条约以及教育、科学、文化习俗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