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过程以及我国现行汇率制度原因和建议共23页
- 格式:ppt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23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及看法一、演变过程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民币在发行时未规定其金平价。
人民币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于1949年1月18日率先在天津产生。
全国各地区以天津口岸的汇率为标准,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公布各自的人民币汇率。
1950年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以后,于同年7月8日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人民币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
197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外汇管理总局,统一管理国家外汇,公布人民币汇率。
1994年1月1日起,改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汇率。
人民币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按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七个阶段。
(1)1949年1月-1952年底这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在该阶段,我国的外汇牌价是依据人民币对内、对外购买力的变化情况,参照进出口商品理论比价和国内外的生活物价指数确定的。
当时的汇价方针是"奖励出口,兼顾进口,照顾侨汇",即汇价要照顾出口商经营75%~80%左右的出口商品获得5%~15%的利润,并保证华侨汇款兑取的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
当时的人民币汇率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人民币的对外价值,因为人民币的对外购买力的确定是以贸易和非贸易的国内外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对比为基础的。
在此阶段的人民币汇率调整频繁,变动幅度较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以及发生抗美援朝战争,使当时存在着严重的通货膨胀,随着国内物价的上涨,导致根据物价对比法而计算出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断调整。
(2)1953年-1972年,人民币实质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自1953年起,我国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民经济实行计划化,物价由国家规定且基本稳定。
鉴于我国对私人资本主义进出口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业已完成,对外贸易由外贸部所属的外贸专业公司按照国家规定的计划统一经营,外贸系统采取了进出统算、以进补出的办法。
我国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优缺点分析及改善建议近几年来,国际及国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美国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事实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仅来自于欧美国家,还来自所有对中国有贸易逆差的国家,各国对美元汇率连创新高,进而会将希望寄托在人民币升值上,日本、韩国、巴西等国都希望人民币升值从而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竞争力。
向人民币汇率施压的局面已由美国“独唱”逐渐演变为多国组成的“大合唱”。
本文主要剖析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优缺点,并据其提出关于改善我国汇率制度的观点及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优点缺点改善一、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特点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就是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一直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具体来说有以下特点:1、鲜明的市场导向性。
更大幅度地引入了市场的力量,市场化导向更加鲜明,市场供求对汇价的形成作用更加显著。
2、“参考一篮子货币”:相较之前的单一盯住美元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局部可变性。
参考一篮子货币有利于较好地应对美元不稳定所带来的影响,降低人民币多边汇率的波动,从而保障我国汇率的安全。
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
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
3、浮动汇率制:与市场化导向的一致性。
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中央银行主要起到滤波器的作用。
随着经济适应程度的提高,滤波器的作用是可以减弱的、是自适应的。
实践表明,采用一篮子货币为参考的汇率制度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1,本国对外贸易必须是多边的,并且分布比较均匀。
2,国家的外汇储备必须是多元化的。
3,必须有能够自由交易的外汇市场。
包括外汇现货交易市场和外汇远期交易市场,特别是远期交易市场。
浅析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迁及建议摘要:在目前经济开放的大环境下,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变量,汇率的剧烈波动会给国家经济带来重大且深远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制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变迁,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汇率制度的几种分类,简单阐述了汇率的相关理论,之后对1949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进行梳理,简要分析了各个时期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情况,最后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汇率人民币汇率制度一、汇率的基本概念1外汇和汇率外汇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一般来讲我以它的狭义定义为准。
狭义的外汇通常指:以外国货币表示,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能接受的,可用于国际清偿的各种支付手段。
汇率(又称外汇利率,外汇汇率或外汇行市)两种货币之间兑换的比率,亦可视为一个国家的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价值。
汇率又是各个国家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的金融手段。
2.汇率制度(1)固定汇率制度所谓固定就是两个货币的比价是基本不变的,当然也允许这个比价能够有一定幅度的变动,同时这个幅度要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
若超过限度,本国的货币当局要及时的发挥监管作用,对其进行合理的干预和控制,确保汇率波动不会出现剧烈的增长或下跌,以维持其平稳性。
(2)浮动汇率制度是指以市场供求为决定汇率的唯一因素,在任何情况下政府不得以任何的措施和手段来干预和控制的汇率制度。
这里强调的一定是市场主导,供求决定。
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有管理的浮动的汇率制度,就是在这两个基本的汇率制度之上建立起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新型汇率制度。
二、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1.建国初期(1949-1952年)从我国建国初期到1952年,这一时期是国民恢复时期。
此时汇率制度的特定是人民币和国内国外的物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汇率的变动较为频繁。
1950年前的阶段为建国初期,此时我国人民币的汇率制度把“奖出限入,照顾侨汇”做为原则,将此时国内物价水平当做参照物,并对照百分之七十五到百分之八十的大宗出口商品的加权平均换汇成本,同时结合其他相关因素来确定人民币汇率水平。
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及其选择的原因摘要:汇率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
特别市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涉及到贸易、金融、政治等多个领域,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也会对美国、欧洲和亚洲的经济体带来较大的影响,并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本文总结了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并分析了选择该汇率制度的原因以及影响。
关键词:汇率制度;历史演变;形成机制;制度评价一、引言中国与周围的经济远近、大小,都细细刻画在“汇率”这个历史计量器上。
人民币汇率的演变,叙说着中国在世界版图上的镶嵌深度。
60年一甲子。
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动中,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无意义稳定,七十年代的错误升值,八十年代前期的贬值,九十年代中期至2005年的固守,2005年至2008年的过慢升值,2008年至今的的再固守美元。
回眼望去,一路走的蜿蜒曲折。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及选择原因(一)汇率只是计划人民币的历史始于新中国的前夜。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先于共和国而成立。
当年发行的第一版人民币,与惊人的物价波动相适应,面值跨度从1元到5万元。
1949年3月,600元人民币可以兑换1美元,到1950年3月,就变成4.2万元人民币才能兑换1美元,短短一年时间,人民币的贬值达到98%以上。
1953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机制迅速覆盖全国,1955年新的人民币开始发行,按1万元旧币折1元新币进行兑换,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在之后16年间都保持了一条平直的直线,长期稳定在2.4618:1。
(二)“一篮子”政策的失败1971年11月,由于各国疯狂向美国要求将手中的美元兑换成黄金,金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无法承受而崩溃,此后西方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由此带来的频繁大幅度波动,使得中国无法“稳坐钓鱼台”。
于是采用了“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方法。
“篮子”中所选用的货币是对外经济贸易往来中经常使用的货币,按其重要程度和政策上的需要确定权重,再根据这些货币在前一营业日外汇市场上的汇率,加权计算出人民币汇率。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走过了一个先贬值后升值的过程。
但笔者认为,人民币并无升值“压力”之虞,在未来三个“五年计划”内,人民币汇率近期仍能保持稳中趋升态势,中期将基本稳定但渐趋疲软,远期则将出现较大的向下调整态势。
对此决策当局应未雨绸缪。
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史1、1880-1914年的35年间,主要西方国家通行金本位制 ,一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停止黄金输出入,金本位体系即告解体 。
金本位体系的35年是自由资本主义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 。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规定了各国必须遵守的汇率制度以及解决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措施,从而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
3、1973年2月,美元第二次贬值,欧洲国家及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退出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彻底瓦解。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选择具有更加灵活性的汇率制度的国家(地区)不断增加,国际汇率制度呈现弹性化趋势,国际汇率制度打破了以往固定、浮动汇率制的两分法,出 现了多样化的国际汇率制度的局面。
中国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中国汇率体制改革之路(即演变)1、1979年对中国来说,是经济细胞的复苏之年,3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全面管理人们币和外汇的交易业务,之后的13年间,我国先后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和官方汇率与 汇调剂价格并存的汇率双轨制时期。
实行汇率双轨制后,我国贸易收支明显好转,外汇储备有所增加,但问题出现了,就是多种汇率之间价格差别很大 ,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制度,就如同计划经济留下的一条“金融尾巴”,无疑是一种拖累,再继续下去,觉得对整个的贸易这个是发展不利的,而且对整个的外贸体制改革也是不利的。
2、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实行“以市场供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求浮动汇率”。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这份文件里面首次提出:要改革外汇体制,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
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和改革一、人民币汇率的历史演变(一)人民币汇率频繁波动时期(1949-1952年)(二)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时期(1953-1972年)(三)人民币汇率高估时期(1973-1980年)(四)内部贸易结算价时期(1981-1984年)(五)人民币汇率不断贬值时期(1985-1994年)(六)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时期(1994年至今)(一)人民币汇率频繁波动时期这个时期人民币汇率实行机动调整,变化很大。
在1950年3月全国统一财经工作会议前,人民币汇率频繁且大幅度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的利弊贬值。
而1950年3月到1952年底,人民币汇率转为持续升值。
1949年至1952年始定人民币汇率阶段的特点:(1)汇率的安排采取钉住美元的方法实行浮动;(2)汇率的调整依照国内物价和国外物价相对水平的变动予以调整。
(二)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时期1953年,我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进入有计划的建设时期。
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由国营对外贸易公司专管,外汇业务由中国银行统一经营,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计划控制的外汇管理体制。
国家对外贸和外汇实行统一经营,用汇分口管理。
(三)人民币汇率高估时期1973年至1980年,中国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币汇率却保持坚挺。
当时国际上,一个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一个是尼克松访华,前者结束了国际上主要货币固定盯住美元的汇率安排,后者部分打开了中国的封闭的国际环境。
相应地,人民币汇率也作了改变,改成了盯住一篮子货币。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1973年的1美元兑换2.46元逐步调至1980年的1.50元,美元对人民币贬值了39.2%,同期英镑汇率从 1英镑兑换5.91元调至3.44元,英镑对人民币贬值41.6%。
(四)内部贸易结算价时期1981年至1984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阶段,为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加强外贸的经济核算和适应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从1981年起,我国实行两种汇率,一种是使用于非贸易外汇收支的对外公布的汇价,一种是使用于贸易外汇收支的内部结算价。
论1994年-2017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由于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环境处于动态的调整过程,因此汇率制度选择是一个中、短期呈现静态、长期呈动态的变化过程。
汇率制度是货币比价一系列关系总和,人民币汇率制度只不过是中国经济体制中关于外汇资源配置的一种价格机制,但反映着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不仅涉及到国内经济主体之间,而且还涉及到国际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演变为一种国际政治关系。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1.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从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取消以前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存的制度。
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
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但是,人民币名义汇率进行了一次性贬值,至1994年年初人民币元/美元下浮人民币元/美元,同时,中行汇买价、中行钞卖价|汇卖价、央行中间价成同等趋势的下降。
由于现汇的买入需要支付包装费、运费、保险费等费用,所以中行钞买价略低于中行钞卖价。
2.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在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为稳定货币不贬值,在多重压力下,最终选定了汇率不贬值,并逐渐演变为事实上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因此,我国货币基本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现汇和现钞买卖价保持相对稳定。
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进入了制度性开放阶段,僵化的、事实上的钉住汇率制度也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2001年9月31日,现钞买价陡然上升到了,比上个月上升了。
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再次市场化是适应外部环境的必然结果。
3.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布自公告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机制分析近年来,人民币汇率一直是国际上关注的热点话题。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成员之一,部分原因在于人民币汇率这一话题的存在。
人民币汇率机制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随着中国与全球经济的日益紧密联系,其汇率机制的变化和对于国际经济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演变和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经济体系的影响,并对人民币汇率未来的可能走向进行展望。
一、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演变1. 固定汇率制度阶段1980年至1994年是中国实行的固定汇率制度阶段。
此时期,人民币的汇率与美元和其他货币存在固定的汇率关系。
这种汇率制度的主要优点是稳定性,适用于初期的贸易运作和经济转型。
然而,由于汇率固定,不能及时对汇率波动做出反应,这种汇率制度往往难以适应国内和国外市场变化。
2. 银行间市场浮动汇率制度阶段1994年至2005年,人民币的汇率开始在银行间市场上浮动,每日允许上下浮动0.3%。
这种汇率制度实行了更加灵活的汇率安排,同时也对汇率波动做出了及时反应。
在此期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8.7元/美元变化到8.2778元/美元。
这种系统遭遇到了来自海外和国内的压力,因为在国际贸易中人民币的价值被指责过于低估。
3. 篮子货币管理汇率制度阶段2005年7月开始,中国实行了一种管理汇率制度——以美元、欧元、日元等几个主要贸易货币为基础,实行篮子货币管理汇率制度。
代表篮子货币的几个货币的汇率浮动决定着人民币兑其他货币的汇率。
2005至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8.28元/美元升值至6.83元/美元。
这一汇率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宏观经济的灵活性,并导致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的影响力和地位得到了提升。
4. 与市场供求浮动溢价相结合的汇率机制阶段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中国实行了与市场供求浮动溢价相结合的汇率机制。
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基本原则是引导人民币汇率由市场供求因素和人民币对一篮子外币汇率维持在合理均衡水平。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不足及完善对策研究目录一、绪论 (2)(一)研究背景 (2)(三)研究目的 (2)(三)研究意义 (2)(四)研究内容 (2)(五)研究的创新点 (3)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4)(一)国外研究现状 (4)(二)国内研究状况 (4)三、相关理论概述 (5)(一)外汇干预 (5)(二)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5)四、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演变历史与现状分析 (5)(一)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演变 (5)(二)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现状分析 (6)(三)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效果分析 (7)五、现行人民币汇率政策的不足之处 (8)(一)货币篮子币种、权重不透明 (8)(二)制约了人民币汇率的自主性 (8)(三)做市商竞争不充分 (8)(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存在制约因素 (8)六、对我国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建议 (10)(一)建立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10)(二)深化我国汇率体制改革 (10)(三)优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目标体系 (10)(四)进一步疏通利率汇率联动机制 (11)结论 (12)谢辞................................................................................................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13)一、绪论(一)研究背景最近几年,中国金融宏观调控迎来了许多挑战,随着我国经济的暂时性增长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开放和相互依存度的提高,中国的汇率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经济运行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政府官员必须监督人民币的经济发展和财政政策的实施,以实现预期目标。
现行货币代表我们的货币政策,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将改变我们国家的规模、结构和交付机制,以实现我们坚实的经济目标。
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中,我们必须仔细监测汇率变动。
从货币现在的政策落实角度来看,它可以为中国经济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稳定的经济环境,同时通过积极的货币政策继续稳步推进汇率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