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10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诸葛亮说∶“用弓箭。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
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草船借箭的课文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算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
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统编版五语下知识点易考点名师梳理(持续更新中)5.草船借箭 学习目标:1. 认识“瑜、忌”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3个字,会写“妒忌、军事”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
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梳理文章结构,品词析句,感悟作者的叙事特点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4.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1.我会读。
一类字:妒d ù忌j ì 曹c áo 督d ū 委w ěi 惩ch éng 鲁l ǔ 遮zh ē私s ī 寨zh ài 擂l éi 呐n à 插ch ā二类字:周瑜yú 妒忌jì 都督dū 幔màn 子 翎líng 毛、水寨zhài 擂l éi 鼓 呐nà喊 弓弩nǔ手 丞chéng相 易错音:幔(m àn m èn )子 弓弩(n ǔ nu ó) 丞(ch éng céng )相都(d ū dōu )督 擂鼓(léi lèi ) 瑕不掩瑜(yú yù)水寨(zài zhài) 弓弩(nú nǔ)手 惩罚(chéng chěng )翎毛(yǔ líng ) 擂台(léi lèi )多音字: 擂l éi(擂鼓 自吹自擂 ) l èi (打擂 擂台)2.我会写。
听写生字词:妒忌忌恨 曹营 都督 委托 惩罚 鲁肃 遮住 私下 寨子 呐喊 插上 擂鼓妒火顾忌 姓曹 监督 委屈 惩治 姓鲁 遮挡 私自 寨主唢呐插满自吹自擂易错字: “忌”:上面是“己”,不要写成“已”。
“曹”:上半部分是一个整体,不是草字头。
听写词语: 妒忌 军事 委托 照办 预计 紧急 军令状 惩罚 探听 私自 布置 调度水寨 呐喊 神机妙算3.我能理解.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五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5.草船借箭》含答案
导读
《草船借箭》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膑和庞涓之间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史记》中有详细的记载,被后世奉为经典。
故事讲述了孙膑借箭的智慧和机智解敌的故事,是孩子们学习智慧、勇敢的好故事。
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草船借箭
故事发生在孙膑帮助吴国的时候。
吴国遭到了敌军的包围,箭矢告罄。
庞涓嘲笑吴王:“箭矢都已经射光了,你的箭在哪里?”孙膑想出了一个计策,通过假装要去投降的方式,成功地借到了敌军的箭。
第二部分:攻城之计
孙膑借到箭后,开始运用计谋。
他让军队制作出上百艘草船,缠上箭尾,然后装载了一些士兵,草船缓缓向敌方船只驶去。
当草船接近敌方船只时,出现了一个天大的情况,敌方被打败了。
习题及答案
单选题
1.孙膑借箭时,是在___的时候成功的。
A. 白天
B. 黑夜
C. 下雨
D. 下雪答案:B
多选题
2.下列哪些人是本文中的主要人物? A. 孙膑
B. 庞涓
C. 吴王
D. 孟尝君
答案:A、B、C
填空题
3.故事发生在___国。
答案:吴
总结
通过学习《草船借箭》,我们看到了智谋和勇气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
孙膑的聪明和机智让我们深受启发,也让我们明白了团结、智慧以及勇敢这三个词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多么重要的品质。
希望同学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做一个聪明、勇敢的人。
参考资料
•《史记》
•五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原文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诸葛亮说∶“用弓箭。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
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主题: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草船借箭》课堂笔记一、课文解析1. 课文内容概要:《草船借箭》讲述了周瑜借箭的故事。
周瑜借箭时,利用了对方的骄傲自大心理,采取了巧妙的策略,最终成功借到了箭,并成功地击败了敌人。
2. 课文中的难点:学生容易混淆或理解不透彻的地方。
二、语文知识点1. 成语解析:课文中出现了不少成语,如“打草惊蛇”、“借尸还魂”等。
要求学生了解这些成语的来源和用法。
2. 修辞手法:课文中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课文教学方法1.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周瑜借箭的策略展开讨论,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3. 朗读和讲解: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课文的朗读,并结合教师的讲解,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用意。
四、课后作业1. 课文赏析: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课文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2. 作文练习:以“周瑜借箭”为题,要求学生进行作文练习,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自己理解的周瑜的智慧和勇气。
五、课文延伸1. 古代战争策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古代战争策略,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周瑜的借箭策略。
2. 了解三国故事:让学生了解一些三国故事,以扩大学生的文学知识面。
六、教学心得1. 整体评价:《草船借箭》是一篇优秀的古文读物,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学生不仅能了解古代文化,还能培养自己的智慧和勇气。
2. 教学反思:在后续的教学中,要更多地引入一些课外知识,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知识储备。
七、课文教学案例1. 通过讲解周瑜借箭的故事,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类似的智慧和策略解决问题。
举例可以是在团队合作、解决矛盾、面对困难时如何应对。
2. 通过课文中的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周瑜、孙权等人物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理解力。
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导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以下是WTT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诸葛亮说∶“用弓箭。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
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
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知识点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课文结构严谨。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
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
作者介绍: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罗贯中是我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其主要作品为《三国演义》。
其他作品:《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书中人物介绍: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我会写:妒:嫉妒妒忌妒意妒火嫉贤妒能忌:妒忌猜忌顾忌肆无忌惮曹:姓曹南曹天曹曹官督:都督督促监督督战委:委派委托委婉委曲求全惩:惩罚严惩惩办惩前毖后鲁:鲁莽齐鲁鲁菜粗鲁遮:遮掩遮盖遮蔽遮人耳目寨:水寨山寨村寨安营扎寨擂:擂鼓自吹自擂大吹大擂呐:呐喊吐纳唢呐呐喊助威插:插秧插花插队插嘴形近字:妒(妒忌)护(保护)委(委托)季(季节)惩(惩罚)征(出征)私(自私)和(和平)寨(水寨)赛(比赛)呐(呐喊)纳(接纳)多音字:调:diào音调tiáo调节擂:léi擂鼓lèi擂台近义词:妒忌——忌妒商议——商量推却——拒绝委托——托付预计——估计紧急——紧迫惩罚——处罚吩咐——嘱咐迟延——拖延疑惑——困惑反义词:推却——接受惩罚——奖励齐全——短缺秘密——公开理解词语:【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草船借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典故之一,它讲述了智慧和勇气的故事。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也包含了这个故事,那么关于《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有哪些呢?《草船借箭》的主要故事情节如下:南北朝时期,南北两国交战不休。
为了攻占北方的樊城,南方的孙权和周瑜相约,向北方的荆州借箭。
可是箭箭有数万之多,只有用草船来装箭才能达到借箭的目的。
周瑜跟孙权谈完策略后,便让随从广陵侯韩当带着一条草船前去借箭。
可是,北方方面并不傻,怎么可能会借那么多箭给南方呢?于是,北方的荆州太守刘表决定给周瑜和孙权一些难度,决定将所有箭射在草船上,如果草船没有倒下,就可以归还箭矢。
韩当第一次去草船的时候,被北方士兵识破了计谋,草船差点被箭射中。
韩当回到南方后,联系了周瑜和黄盖商量对策。
经过讨论,他们设计出了一个独特的方法:用白帆覆盖草船,让北方的士兵误认为船上有重兵,就可以顺利借到箭了。
于是,第二次去草船的韩当就成功地借到了箭矢,并在逆风中将草船借箭的任务圆满完成。
经过了一番波折和困难,南方军队成功攻占了北方的樊城。
知识点:1.古代典故《草船借箭》是我国古代的著名典故之一。
它描写了南北朝时期智者周瑜用策略达到目的的故事。
这个典故不仅有助于开启孩子们的历史情感,还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策略思维能力。
2.众志成城这个故事还展现了众志成城的重要性,面对北方的军队,周瑜和黄盖、韩当团结合作,用他们的智慧和胆识攻克了城池。
这种众志成城的合作模式是一个团队成功的重要法则,也是一个正面价值观,对于培养孩子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正面价值观十分重要。
3.策略思维在这个故事中,周瑜的智慧展示了策略思维的重要性,这也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习和培养的能力,它包括计划制定、实施和调整。
如果孩子们能够通过这个故事中的策略来学习和了解这些策略思维方法,将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和生活产生极大的帮助。
总结:《草船借箭》虽然是一则古代典故,但它通过真实的故事展示了智慧、勇气以及团结的力量。
部编版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赏析
《草船借箭》课文原文:
三国时期,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设下陷阱让他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
诸葛亮明知这是周瑜的计策,却淡定自若地答应下来。
他找来鲁肃,向他借了二十只船,并要求鲁肃保密。
每只船上都扎满了草人,然后诸葛亮算准了三天后的凌晨会有大雾,便命船只靠近曹军的水寨。
曹操看到江面上雾气弥漫,看不清对方的情况,怕有埋伏,便命令士兵射箭。
于是,曹军万箭齐发,都射在了草人身上。
等到天亮雾散,诸葛亮命船只返回,此时每只船上的草人都插满了箭矢,数量远远超过了十万支。
赏析: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篇章,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
首先,课文通过描绘周瑜的嫉妒和诸葛亮的从容应对,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周瑜的狡猾和诸葛亮的机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诸葛亮的高人之姿。
其次,诸葛亮的计策巧妙而大胆。
他利用天气条件,制造出敌人的误判,成功“借”到了箭矢。
这一策略不仅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也体现了他的预见性和决断力。
再者,课文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惊喜。
从周瑜的设局,到诸葛亮的应战,再到最后的成功,每一个环节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总的来说,《草船借箭》以其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战争智慧的魅力,同时也寓含了深邃的人生哲理:面对困难和挑战,要有冷静的头脑和坚定的决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课文结构严谨。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
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
作者介绍: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罗贯中是我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其主要作品为《三国演义》。
其他作品:《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书中人物介绍: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作品介绍:(点下方链接)☛《三国演义》知识清单、阅读测试!我会写:妒:嫉妒妒忌妒意妒火嫉贤妒能忌:妒忌猜忌顾忌肆无忌惮曹:姓曹南曹天曹曹官督:都督督促监督督战委:委派委托委婉委曲求全惩:惩罚严惩惩办惩前毖后鲁:鲁莽齐鲁鲁菜粗鲁遮:遮掩遮盖遮蔽遮人耳目私:私自私心无私公私分明寨:水寨山寨村寨安营扎寨擂:擂鼓自吹自擂大吹大擂呐:呐喊吐纳唢呐呐喊助威插:插秧插花插队插嘴形近字:妒(妒忌)护(保护)委(委托)季(季节)惩(惩罚)征(出征)私(自私)和(和平)寨(水寨)赛(比赛)呐(呐喊)纳(接纳)多音字:调:diào音调tiáo调节擂:léi擂鼓lèi擂台近义词:妒忌——忌妒商议——商量推却——拒绝委托——托付预计——估计紧急——紧迫惩罚——处罚吩咐——嘱咐迟延——拖延疑惑——困惑反义词:推却——接受惩罚——奖励齐全——短缺秘密——公开理解词语:【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课文及知识点一、草船借箭课文课文内容《草船借箭》是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赵云借箭的故事。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事件,发生在公元208年的三国时期。
赵云是蜀国的一位将军,他需要用箭来补充蜀国军队的缺失。
由于敌军智勇双全,赵云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乔装成卖草鞋的小贩,用草船借箭。
课文重点•了解赵云作为蜀国将军的背景和蜀国需要借箭的背景;•掌握赵云乔装成小贩的过程和理解他的智慧和勇气;•理解借箭的计策及其实施过程。
课文亮点《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生动有趣,通过赵云的智慧和勇气,彰显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灵活应变能力。
此外,课文还体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因为赵云的计策需要大家的默契配合才能成功。
二、知识点1. 历史背景课文中提到的事件发生在公元208年的三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被分为三个国家:魏、蜀、吴。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蜀国,因此我们要了解蜀国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国家形势等。
2. 人物背景了解主要人物的背景是理解故事的重要一环。
在《草船借箭》中,赵云是主角。
他是蜀国的一位将军,以勇敢、机智而著称。
此外,还有蜀国刘备等一些重要角色,他们的背景也值得了解。
3. 乔装换扮赵云为了实施借箭计策,变装成了卖草鞋的小贩。
这是一种常见的计谋,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出现过很多次。
学习这个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4. 组织合作赵云的计谋只有通过团队的合作才能成功。
这表明团队合作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学习这个知识点,可以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领导能力。
5. 历史事件的影响学习历史故事并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本身,还要分析其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了解《草船借箭》这个历史事件对中国古代和当代的影响,可以加深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三、总结《草船借箭》是一篇生动有趣的课文,讲述了赵云乔装成卖草鞋的小贩,用草船借箭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代历史知识,还学习到了团队合作和智慧的重要性。
【课文原文】诸葛亮是蜀国的丞相,他有一个非常出色的计策,他命令士兵在长江边上造了一些草船,还搭了一些木城墙吓唬敌人。
敌人来的时候,士兵们用短短的两根绳子把草船绑在战船上。
敌人一看,都大为紧张。
诸葛亮乘机对敌人说:“我军精通水战,乘法草船为船建了木城墙。
你们一箭都射不破。
”敌人听后,纷纷退后了。
之后,诸葛亮拆了木城墙,收了草船,率领士兵追击敌人,大败一场。
【知识点】1.词语解释:-丞相:古代国家的宰相,也指武将的头衔。
-长江:中国的一条重要的河流,是世界第三长河。
-绳子:用来绑东西、牵东西的东西,有的是用草编成的,有的是用竹子编成的。
-紧张:形容心情或精神处于非常紧绷的状态。
-乘机:借机会。
-投降:被打败后,主动放下武器,自愿归顺对方。
2.词语辨析:-船和舰:两者都表示一种水上运输工具。
船指小型的、没有武器、不在海上行驶的水上运输工具。
舰指大型、在海上行驶并会用兵器作战的水上运输工具。
-战船和草船:两者都指古代战争中使用的船只。
战船指用于作战的船只,装备有各种武器,兵员密集。
草船指使用简陋材料建造的船只,一般不具备战斗能力。
-破和败:都表示战斗失败。
破指打破,打败;败指失败,被击败,失去胜利。
两者区别在于破强调击破对方的能力,败强调自己的战斗力弱导致失败。
3.修辞手法:-比喻:诸葛亮在战争中使用草船和木城墙来吓唬敌人,他们其实没有实际作用,但是诸葛亮巧妙地利用敌人的不知情来使他们产生恐惧和退缩。
这是一种比喻,通过将一些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来形象地描述和表达出来。
4.口诀:。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知识点+读后感范文《草船借箭》知识点作者介绍: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罗贯中是我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其主要作品为《三国演义》。
其他作品:《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书中人物介绍: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我会写:妒:dù(妒忌、嫉妒、嫉贤妒能)忌:jì(猜忌、忌讳、肆无忌惮)曹:cáo(曹操、尔曹、吾曹)督:dū(都督、监督、督导)委:wěi(委托、委员、委以重任)鲁:lǔ(鲁莽、粗鲁、姓鲁)遮:zhē(遮挡、遮蔽、遮盖)寨:zhài(水寨、山寨、安营扎寨)擂:léi(擂鼓、自吹自擂)呐:nà(呐喊、唢呐、摇旗呐喊)插:chā(插入、插曲、插翅难飞)形近字:妒(妒忌)护(保护)委(委托)季(季节)惩(惩罚)征(出征)私(自私)和(和平)寨(水寨)赛(比赛)呐(呐喊)纳(接纳)我会认瑜:yú(瑜伽、瑕不掩瑜)幔:màn(幔子、布幔、幔帐)弩:nú(弩弓、驽钝、剑拨弩张)丞:chéng(丞相、县丞、丞辅)多音字:调:diào(音调)tiáo(调节)擂:léi(擂鼓)lèi(擂台)饮:yǐn(饮酒)yìn(饮马)近义词:才能——才干妒忌——忌妒商议——商量推却——推辞委托——托付预计——估计紧急——紧迫惩罚——处罚吩咐——嘱咐迟延——拖延疑惑——困惑轻易——随便反义词:推却——接受迟延——提前惩罚——奖励疑惑——明白齐全——短缺秘密——公开理解词语:【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推却】拒绝;推辞。
【委托】请人或机构等代办。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5.草船借箭》课文知识要点归纳一、我会认(易读错音)周瑜.(y ú) 妒忌.(j ì) 都督.(d ū) 布幔.(m àn ) 水寨.(zh ài ) 擂.鼓(l éi ) 呐.喊(n à) 弓弩.手(n ǔ) 丞.相(ch éng ) 二、我会写妒d ù 忌j ì 曹c áo 督d ū 委w ěi 鲁l ǔ 遮zh ē 寨zh ài 擂l èi 呐n à 插ch ā【组词】妒d ù:妒忌、忌妒、妒意、嫉贤妒能忌j ì:妒忌、禁忌、猜忌、肆无忌惮曹c áo :尔曹、姓曹、阴曹、曹官督d ū:都督、督阵、总督、督促、监督 委w ěi :委托、委任、委派 委曲求全惩ch éng :惩罚、惩处、惩治、惩前毖后鲁l ǔ:鲁莽、鲁直、鲁钝、粗鲁遮zh ē:遮掩、遮阳、遮住、遮人耳目私s ī:私自、自私、无私、公私分明寨zh ài :水寨、山寨、寨子、安营扎寨擂l éi :擂鼓、吹擂、自吹自擂呐n à:呐喊、唢呐、呐喊助威插ch ā:插秧、插足、安插、插队、插嘴三、形近字:妒(妒忌) 委(委托)私(私自)寨(水寨)呐(呐喊)护(守护) 季(四季)和(温和)赛(赛场)纳(纳入)四、多音字擂:l éi (擂鼓) l èi (擂台)饮:y ǐn (饮酒) y ìn ( 饮马)调:di ào (调换) ti áo (调整)五、重点词语(听写)妒d ù忌j ì 委w ěi 托tu ō 照zh ào 办b àn 预y ù计j ì 紧j ǐn 急j í 军j ūn 令l ìn ɡ状zhu àn ɡ 探t àn 听t īn ɡ私s ī自z ì 布b ù置zh ì 调di ào 度d ù 呐n à喊h ǎn 神sh én 机j ī妙mi ào 算su àn六、近义词 妒忌——忌妒 迟延——拖延 商议——商量 推却——拒绝疑惑——困惑 预计——估计 惩罚——处罚 吩咐——嘱咐七、反义词推却——接受 惩罚——奖励 齐全——短缺 秘密——公开八、词语意思1.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诸葛亮说∶“用弓箭。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
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
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
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
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
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
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__________本文根据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相关内容改写。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知识点我会写:妒:嫉妒妒忌妒意妒火嫉贤妒能忌:妒忌猜忌顾忌肆无忌惮曹:姓曹南曹天曹曹官督:都督督促监督督战委:委派委托委婉委曲求全惩:惩罚严惩惩办惩前毖后鲁:鲁莽齐鲁鲁菜粗鲁遮:遮掩遮盖遮蔽遮人耳目私:私自私心无私公私分明寨:水寨山寨村寨安营扎寨擂:擂鼓自吹自擂大吹大擂呐:呐喊吐纳唢呐呐喊助威插:插秧插花插队插嘴形近字:妒(妒忌)护(保护)委(委托)季(季节)惩(惩罚)征(出征)私(自私)和(和平)寨(水寨)赛(比赛)呐(呐喊)纳(接纳)多音字:调:diào音调tiáo调节擂:léi擂鼓lèi擂台词语扩展: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草船借箭三顾茅庐刮目相看如鱼得水单刀赴会舌战群儒鞠躬尽瘁乐不思蜀吴下阿蒙妄自菲薄课内词语:妒忌军事委托照办预计紧急惩罚探听私自布置调度水寨呐喊军令状神机妙算近义词:妒忌——忌妒商议——商量推却——拒绝委托——托付预计——估计紧急——紧迫惩罚——处罚吩咐——嘱咐迟延——拖延疑惑——困惑反义词:推却——接受惩罚——奖励齐全——短缺秘密——公开理解词语:【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推却】拒绝;推辞。
【委托】请人或机构等代办。
【迟延】耽搁;拖延。
【翎毛】羽毛。
【疑惑】怀疑困惑。
【调度】管理并安排(工作、人力、车辆等)。
【虚实】虚和实,泛指实际情况或内部情况。
【支援】用人力、物力、财力或其他实际行动去支持和援助。
【弓弩手】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土。
弩: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句子解析:1、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
课文开门见山,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概括诸葛亮挺有才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事实。
“妒忌”正是周瑜与诸葛亮发生矛盾的起因,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2、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诸葛亮说∶“用弓箭。
”这是周瑜设好的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
他明知故问,意欲加害诸葛亮,表现了他的险恶用心。
而诸葛亮的简洁回答,表现了他的胸有成竹。
3、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4、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里用了排比的句式,语气强烈,渲染出故事的紧张感。
情况如此紧急,诸葛亮表现得超乎寻常的沉着冷静,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智慧过人。
5、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一句环境描写突出江上雾大,其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他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无误。
只有这样的天气,才会让疑心多虑的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让弓弩手射箭,这是借箭成功的条件之一。
6、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一字摆开”既便于行动,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
这些都表现了诸葛亮的思虑缜密、安排巧妙。
7、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语言描写,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
鲁肃吃惊,害怕曹军出来进攻,而诸葛亮镇定自若,成竹在胸。
诸葛亮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与鲁肃的吃惊形成鲜明的对比。
因为他对曹操生性多疑、用兵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
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
诸葛亮的笑,笑曹操不敢出兵(胜利的笑),笑周瑜不自量力(胜利的笑),笑鲁肃忠厚老实(幽默、宽厚的笑)。
从诸葛亮的笑中,我们能体会到他的从容自信、宽容大度。
这一笑,笑出了他的胸有成竹,笑出了他的运筹帷幄,笑出了他的神机妙算,笑出了他的英雄本色。
8、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是为了能两面受箭,也为了保持船体平衡,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
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充分显示出来。
诸葛亮敢逼近曹军水寨,不是贸然行动,也不是一意孤行。
而是因为他完全掌握了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再者是利用大雾天气,让曹操不敢轻易出兵。
此行“借箭”,不是他信口开河,而是他周密考虑、巧妙安排之后的行动,所以才不费吹灰之力,借走十万支箭。
这不仅显示了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表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智慧才能。
问题归纳:1、周瑜让诸葛亮造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故设下造箭的圈套,以公事为由,意欲加害诸葛亮。
2、诸葛亮为什么答应造箭?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3、当周瑜听说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周瑜知道在当时,三天肯定造不出十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
周瑜以为他的计谋要成功了,所以很高兴。
4、周瑜既然想加害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征求诸葛亮的意见呢?周瑜看似在征求询问诸葛亮的意见,表示对诸葛亮的尊重。
实际上他的话语中充满杀机,用心险恶。
5、诸葛亮为借箭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船和军士是诸葛亮借箭的基本条件,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
真是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6、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7、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①算好天气:第三天有大雾(知天文)。
②算好受箭方法:把船一字摆开,两面受箭(晓地理)。
③算好鲁肃:忠实守信。
(识人心)④算好周瑜:嫉贤妒能,阴险狡诈。
⑤算好曹操:谨慎多疑。
⑥布置周密、准确。
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2):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他,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
第二部分(3~9):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三部分(10):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概括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周瑜:心胸狭窄、阴险狡诈、嫉贤妒能、不顾大局。
诸葛亮:神机妙算、顾全大局、豁达大度、足智多谋、才智超群、有胆有识、知人善用。
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
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
课文主题:本文记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企图陷害他,诸葛亮巧施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展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作者介绍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罗贯中是我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其主要作品为《三国演义》。
其他作品:《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