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案一等奖
- 格式:docx
- 大小:15.06 KB
- 文档页数:9
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一等奖1、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一等奖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标主要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生词,朗读课文能做到文通字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用表格对比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能正确分析文章中的动词,形容词使用的效果,提高鉴赏文章的能力。
同时目标:能分角色表演,体味不同的人物心理能体味出文中传达出的深深的母爱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意义,声旁表示读音,根据字形,学会分析字的读音和含义,如文中的“憔悴”“瘫痪”。
2.线索是贯穿全文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的,明含或暗含在文章的对象。
找出文章中的线索可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应学会如何找线索,分析线索。
如的线索“看花”。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四)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五)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六)升华情感,感悟人生。
第二课时(一)朗读全文,内化情感。
(二)随文练笔,加深感悟。
(三)背诵语段,丰富积累。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四、课后思考1.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文中“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2.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3.说说你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的理解。
4.文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5.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中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9篇】交流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活得热烈而辉煌。
但愿大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能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
小编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9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秋天的怀念》教案1一、教学目标主要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生词,朗读课文能做到文通字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用表格对比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能正确分析文章中的动词,形容词使用的效果,提高鉴赏文章的能力。
同时目标:能分角色表演,体味不同的人物心理能体味出文中传达出的深深的母爱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意义,声旁表示读音,根据字形,学会分析字的读音和含义,如文中的“憔悴”“瘫痪”。
2.线索是贯穿全文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的,明含或暗含在文章的对象。
找出文章中的线索可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应学会如何找线索,分析线索。
如本文的线索“看花”。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简介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突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1.学习生字“瘫”与“痪”,由字至词,将“瘫痪”与史铁生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2.学习生字“憔”与“悴”,由字至词,将“憔悴”与母亲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3.“憔悴”的母亲面对“瘫痪”的儿子,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请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概括。
(四)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师生共同完成如下表格:第一次第二次母亲的话“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我”的情况暴怒无常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的表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第5课《秋天的怀念》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认读和书写文中的生字词,如“瘫痪"憔悴”“诀别"等,并理解其含义。
(2)掌握文中的多音字,如“鲜”“弄"扁”等的不同读音和用法。
(3)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节奏、语气、重音和停连,体会文章深沉、忧伤的感情基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分析,理解母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和“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引导学生珍惜身边的亲情。
(2)让学生从作者的经历中汲取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理解“好好儿活"的深刻含义,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坚强勇敢。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文中母亲和“我”的人物形象,通过对细节描写的解读,深入理解母爱的内涵。
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掌握朗读技巧,通过朗读传达出文章的情感。
3. 理解“看花"这一情节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好好儿活”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包括对母亲的怀念、愧疚、悔恨以及对生命的感悟。
2. 让学生理解文中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菊花,所承载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3. 帮助学生从作者的经历中获得启示,将“好好儿活"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困难而情绪低落的时候呢在那种情况下,你们的家人是如何对待你们的呢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投影出示史铁生的相关图片和简介,简单介绍他的生平遭遇,重点强调他在21岁时双腿瘫痪这一重大挫折。
1、《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一等奖《秋天的怀念》是一首母爱的赞歌,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我被深深地打动,并且产生强烈的心灵共振。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秋天的怀念》的教案,欢迎查看!一、教学目标(一)找出行文线索,梳理文章主要内容;(二)通过品味母亲对儿子关心的句子,探究母爱的深沉;(三)感受作者的情感升华过程,体会作者对母亲、秋天深深的怀念。
二、重难点(一)感知秋天和怀念的含义;(二)理解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三)通过对三次看菊的分析,感受母亲对儿子热烈深沉的爱。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题目导入,引出文章线索(3分钟)提问:说到秋天,请同学们想象,你们心中的秋天是怎样的?(从之前学过秋的相关文章引发思考)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促使人变得快乐;但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秋天又是愁绪、悲伤的象征,”那本文的秋天应该如何理解?我们能不能用另外一个词语来替换?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阅读文章,把你觉得能替换的词语写在题目的旁边。
板书:的怀念看了同学们的答案,写了秋天、母亲、菊花等。
那么秋天的含义到底应该怎么理解?标题能不能换成母亲的怀念或者菊花的怀念,我们一起从文中找到答案。
本文主要以什么为线索?(三次看菊)提问:1.本文提到了几次看菊?(3次)2.那真正看菊花是第几次?(第3次)【设计意图】通过题目“秋天”一词导入本课,分析在秋天出现了三次的菊花,进而引导学生找到第三次“我”才真正地去看了菊花。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思路(7分钟)为什么第三次才看成菊花,前两次作者拒绝了吗?怎样拒绝的?态度怎么样?(分析文中出现三次的“菊花”,引出我对三次看花的态度,分析第三次看花时我的态度变化。
)1.不,我不去!——(暴躁)拒绝2.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厌烦)同意3.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淡定)主动我看花的态度由拒绝——愿意——主动,我的心情由暴躁——厌烦——淡定,这可以看出我因为母亲的影响而慢慢地成长,直到母亲去世之后、我和妹妹去看了北海的菊花才醒悟一切。
《秋天的怀念》的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秋天的怀念》的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秋天的怀念》的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学会怎样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或不幸。
2、感悟母爱的伟大,从而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联系已学知识,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课文导入: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所以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篇非常经典的作品《秋天的怀念》,作家是史铁生。
[出示课件]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师:作者几岁双腿瘫痪?生:21岁。
师:是花季,黄金时期。
请大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是你双腿瘫痪后,会有哪些地方不方便?生:上厕所都不方便,还有如果家住在楼上,没有电梯就上不去了。
生:吃喝拉撒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师:如果没有人帮他,他将一事无成。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Flash动画,卜桦的作品《猫》,请大家注意它的音乐和文字,尤其是动画结束时的所出示的一段文字。
[出示课件,教师配合背景音乐,来讲述故事情节]费时近5分钟。
师:重复画面的文字“此刻,两只猫心里装满了幸福,准备上路了。
更重要的是,小猫不再惧怕外面的世界,他要做一只勇敢的猫。
”[出示课件]看了想哭的同学,请举手!说说你看了哪些片段或是画面,很受感动!生:我觉得小猫本来很胆小,但后来不怕了,他敢走以前不敢走的独木桥,连阎王都敢打!生:我觉得猫阎王在将妈妈扔进火炉时,小猫竟弄断了铁栅栏,甚至流血了,被猫阎王打得头破血流也不怕!生[倪爱雪]:我在看每个片断时,都很感动。
窦桂梅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导言】窦桂梅是我国著名作家,她的作品充满温情和对人性的探索。
其中,她的作品《秋天的怀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情感的融合,让人感受到了季节更替的美妙之处。
本次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学习窦桂梅的《秋天的怀念》,让学生体会到秋天的心情和情感,并通过创作和表达的方式,将这些情感传达出来。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窦桂梅以及她的作品《秋天的怀念》;- 掌握诗歌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意向。
2. 能力目标:- 能够理解和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能够通过创作和表达方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秋天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窦桂梅以及她的作品《秋天的怀念》,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思考和情感。
2. 导读与理解(15分钟)分发窦桂梅的《秋天的怀念》,并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和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教师可以提问如下问题: - 诗中的秋天有哪些景象?-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你在读完这首诗后感受到了什么?3. 创作与表达(25分钟)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创作一个短小的诗歌或故事。
学生可以通过比喻、描写、对比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情感。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多样化表达。
4. 分享与交流(15分钟)邀请学生逐一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学生可以彼此借鉴和启发,扩展对秋天的理解和感受。
5. 反思与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对今天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可以提问如下问题:- 通过本次学习,你对窦桂梅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你是如何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的?- 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是如何解决的?【三、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的欣赏、表达和创作,进一步感受到秋天的美妙和情感。
通过分享与交流,学生可以互相启发和借鉴,拓展对秋天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第5课《秋天的怀念》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瘫痪"憔悴”“诀别"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提高朗读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品味文中细腻、深沉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运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懂得珍惜亲情,感恩父母。
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和困境时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的形象特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情感。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理解“好好儿活”的深刻内涵。
感悟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课文的生字词、文学常识、文章结构和主题等知识,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2. 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增强语感,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5.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作者的情感,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多媒体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如金黄的稻田、火红的枫叶、南飞的大雁等,同时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营造秋天的氛围。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师:同学们,看着这些美丽的秋天景色,你们心里有什么想法呢觉得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生:秋天很美丽,有很多漂亮的颜色。
/秋天有点凉爽,很舒服。
/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第5课《秋天的怀念》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提高朗读能力。
2. 学习文中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其对表现人物情感和文章主题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变化。
2. 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理解母亲的爱和“我"的情感历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培养学生珍惜亲情、感恩父母的情感意识。
2. 激发学生在面对生活挫折时要勇敢坚强,积极乐观地生活。
二、教学重点1. 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理解母亲的形象和她对儿子深沉的爱。
2. 学习文中细节描写的方法,感受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在文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尤其是在母亲去世后的悔恨和对生命的思考。
2. 引导学生将对母爱的理解延伸到对生活中亲情的珍惜和感恩,激发学生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提问引导:同学们,在你们的记忆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学生自由回答)秋天,往往给人带来一种萧瑟、凄凉的感觉,但在这个季节里,也可能发生一些令人难忘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秋天有关的课文——《秋天的怀念》,看看在这个秋天里,作者史铁生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又有着怎样的情感体验。
(二)作者简介史铁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他在21岁时双腿瘫痪,从此开始了与病魔抗争的漫长人生。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代表作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2. 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对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强调。
例如:瘫痪(tān huàn)、憔悴(qiáo cuì)、诀别(juébi é)等。
5 秋天的怀念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5《秋天的怀念》教案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用平静而又内敛的语调记叙了他从双腿瘫痪到母亲突然离世这段时间的生活经历。
不仅抒发了对母爱的赞美,表达了儿子的悔恨与愧疚之情,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作者感悟生命意义的历程。
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更好的理解母爱亲情、感悟生命的意义。
教学目标1、能说出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瘫痪后痛苦的心情。
3、分析人物,体会母亲形象,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感悟平凡、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感受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好好儿活”的含义,感悟平凡、伟大的母爱。
教法诵读法、情景教学法学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涵咏品味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21岁是一个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年纪,然而,就是在这样如花的季节,史铁生不幸因病瘫痪。
从此,他终身不得不以轮椅为伴。
面对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美的人生,他是怎样走到今天,成为为世人所景仰的著名作家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秋天的怀念》,走进史铁生的心灵世界。
二、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2、纠正字音3、解释词语4、概括大意三、走进文本暗夜中的绝望问题一:史铁生瘫痪了双腿后心情如何?活动1: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你的感受。
活动2:文章中写到“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这时的史铁生会想什么?破晓前的挣扎问题二: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活动1:自由读1~6段,标划母亲忍受儿子脾气的语句,并做批注。
活动2:带着体会到的感情,两个人合作朗读第三段母子对话的部分。
黎明后的重生问题三:你从多彩的菊花中读出了什么?活动:默读最后一段,思考回答。
四、感悟升华问题四:学了这节课对你有哪些收获呢?活动:思考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