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32.78 KB
- 文档页数:6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定义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植物呼吸作用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植物呼吸作用的定义和意义。
2. 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三、教学难点:1. 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2. 学生观察、分析植物呼吸作用现象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呼吸作用的意义。
2. 使用图示、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五、教学内容:1. 植物呼吸作用的定义:植物细胞在生命活动中,通过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满足生长、发育等需求的过程。
2. 植物呼吸作用的意义:植物呼吸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植物生长发育、光合作用等过程的能量来源。
3. 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植物呼吸作用包括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以及水和氧气的参与。
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水和能量。
4. 植物呼吸作用的原理:植物呼吸作用是一种生物化学过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使有机物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释放能量。
5. 植物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植物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花卉养护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案编写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希望这份教案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请随时提问,我会竭诚为您服务。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呼吸作用的意义。
2. 讲解植物呼吸作用的定义和意义:详细讲解植物呼吸作用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植物呼吸作用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3. 讲解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借助图示、模型等直观教具,讲解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4. 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呼吸作用的现象。
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教案设计桃源县沙坪中学李建平一、实验原理及该实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作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安排了“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
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植物的重要生理活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重新变浑浊。
由于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通过实验验证,能加强学生对植物呼吸作用的理解。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1. 在原实验中使用了蔬菜、塑料管、软管、锥形瓶、黑色塑料袋等材料,实验材料较多。
2.黑色塑料袋里装上蔬菜,捆上塑料管,再夹上止水夹,操作繁琐,学生不易掌握,密封性能也不是很好,影响了实验效果。
3.实验器材携带不方便。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用矿泉水瓶代替塑料袋,用注射器代替软管,用绿豆种子代替蔬菜。
四、实验器材:矿泉水瓶两个,注射器一副、剪刀、胶带、小钉子、萌发的绿豆种子,干燥的绿豆种子,两只烧杯分别装等量的澄清的石灰水。
五、实验装置及制作说明1.将矿泉水瓶瓶盖上用小钉子打一个小洞,便于注射器抽取空气,再用胶带密封,防止外界空气进入。
2.将已萌发的绿豆种子及煮熟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入两个矿泉水瓶中,将盖子盖紧。
六、实验过程:1.按上述方法制定好两套装置。
2.取两套装置,分别放入等量的已萌发的绿豆种子和干燥的绿豆种子,拧紧瓶盖,将瓶盖上的小孔密封,放置2天。
3.用注射器分别抽取两个瓶中的气体,分别注射到装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对比。
七、实验效果:通过现场演示,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已萌发的绿豆种子瓶中抽取等量的气体,注入澄清石灰水之后,石灰水重新变浑浊,说明该瓶中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从干燥的绿豆种子瓶中所抽取等量的气体,注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之后,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发生,说明该瓶中没有产生二氧化碳。
八、自我评价:1.实验材料易得,制作简单,适用于学生课外实验,特别适用于实验教学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学。
七年级生物上册《植物呼吸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掌握植物呼吸作用与动物呼吸作用的区别。
3.了解植物呼吸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准备1.教材《生物》(七年级上册)第X单元。
2.幻灯片或黑板、粉笔。
3.实验用的植物(可以使用常见的绿萝、仙人掌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动物是如何进行呼吸的?”。
2.提醒学生注意到植物也有呼吸过程,并与动物的呼吸作用有所不同。
第二步:植物呼吸作用的定义和基本原理(10分钟)1.展示一张图片,介绍植物呼吸作用的定义:“植物呼吸作用是指植物通过气孔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并产生能量的过程。
”2.引导学生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植物通过气孔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与光合作用中产生的光能合并,释放出氧气,并产生能量(三磷酸腺苷ATP)。
3.解释植物通过气孔吸收二氧化碳的原因: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吸收二氧化碳有助于植物制造有机物质。
第三步:植物呼吸作用与动物呼吸作用的区别(10分钟)1.列出植物呼吸作用与动物呼吸作用的区别,如下表:植物呼吸作用动物呼吸作用目的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产生能量摄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产生能量肺部、皮肤等发生地点叶片的气孔、茎部的气孔、根部的氧气排泄口肺、鳃、皮肤等呼吸器官进行呼吸作用的细胞包括叶片细胞、茎细胞、根细胞等产生的产释放氧气和产生能量释放二氧化碳和产生能量品是否需要需要光能供给需要消耗ATP能量2.让学生讨论并总结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呼吸作用与动物呼吸作用的不同。
第四步:植物呼吸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意义(10分钟)1.与学生讨论植物呼吸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意义,如下:•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植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氧气,供给动物进行呼吸,为动物提供氧气。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方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Teaching Design Plan of "Respiratory Function of Plants"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概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2、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试验现象的除试验结果。
4、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1、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是重点。
2、呼吸作用的实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1、引言的设计:用微机课件展示:一只小白鼠生活在密闭的玻璃钟罩里,另一只小白鼠生活在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钟罩内。
教师配合课件,提出问题:(1)这两只小白鼠哪一只先死去?(2)能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下原因吗?学生回答之后,进一步用课件展示小白鼠生活的环境,将b装置用黑布罩起来。
教师讲述“有一个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如图中装置,结果,他发现b装置中的小白鼠不久就死了,而且寿命比a装置中的还短”。
这时,请全班同学讨论:这是为什么呢?从而得出:不仅动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植物呼吸作用也需要氧气,引出本节课课题:植物的呼吸作用(板书)。
由此导入配以形象画面,提出问题,引出思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也从中引入下一阶段的教学。
2、过渡:如果植物也进行呼吸,植物周围的o2就会减少,co2增多。
所以,要知道植物是否进行了呼吸作用,可以通过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来证明。
3、讨论:怎样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了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考虑,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的方案。
为了使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可行性和科学性,课件展示以下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
2024年七年级生物教案:植物的呼吸作用2024年七年级生物教案:植物的呼吸作用1教学目标1.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CO22.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O2:。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重点1.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O2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难点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实验分析。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根据课本知识写出预习提纲。
(2)根据课本实验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
(3)制作植物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的课件。
(4)查询书籍、、录像,搜集有关呼吸作用的资料2.学生准备(1)根据预习提纲,预习本节内容。
(2)派各组代表按要求准备实验。
(3)查询书籍、、录像,搜集有关呼吸作用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呼吸是人和动物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动,那么植物也进行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样进行的?它与动物的呼吸是否相同?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探究过程(一)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学生4人一组。
1.取甲、乙两个锥形瓶,在每个锥形瓶内都倒人少量的澄清石灰水。
2,派代表在实验前一天,将100g新鲜的和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min)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
(不加标记)3.取两袋蔬菜,将软管分别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地挤压塑料袋。
小组成员进行观察,并作好观察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出问题:“实验用的塑料袋为什么是黑色的?用白色塑料袋可以吗尸小组内同学展开讨论;得出两种结论:“可以用白色塑料袋,因为绿色植物体在白色塑料袋内也能呼吸,呼吸就能产生CO2,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不能用白色塑料袋。
因为在光照下若用白色塑料袋,里面的绿色植物除了呼吸外,还可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会利用凹2,这样袋内CO2,含量少,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就不能证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七年级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定义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植物呼吸作用的定义和意义2. 植物呼吸作用的原料和产物3. 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原理4. 影响植物呼吸作用的因素5. 植物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呼吸作用的定义、过程和原理,影响植物呼吸作用的因素。
2. 教学难点: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植物呼吸作用的定义、意义、过程和原理。
2. 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植物呼吸作用的因素。
4. 案例分析法:分析植物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植物光合作用,引出植物呼吸作用的概念。
2. 讲解植物呼吸作用的定义、意义、过程和原理。
3. 演示实验:观察植物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呼吸作用现象。
4. 分析影响植物呼吸作用的因素: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
5. 案例分析:讨论植物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蔬菜保鲜、花卉养殖等。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7. 课堂互动:提问、回答、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植物呼吸作用定义、意义、过程和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植物呼吸作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植物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器材:如植物、灯具、温度计等,用于演示和实验。
3. 多媒体课件:辅助展示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4.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科普文章和实例,丰富教学内容。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植物呼吸作用的定义、意义、过程和原理。
初中生物植物呼吸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及与动物呼吸的异同。
3. 知道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及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难点:理解植物呼吸的生理过程。
教学准备:1. 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2. 实验材料:酵母、试管、吸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呼吸作用的重要性,并提出问题:植物是如何呼吸的?为什么植物需要呼吸?二、植物呼吸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植物呼吸作用的定义和意义。
2. 通过例图或实验,介绍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
三、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15分钟)1. 详细介绍植物呼吸的生理过程,包括气孔的开闭、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释放等。
2. 比较植物呼吸作用和动物呼吸的异同点。
四、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10分钟)1. 分析植物呼吸和光合作用在能量转化和气体交换方面的联系。
2. 强调植物呼吸与光合作用的互为补充,维持生物圈的平衡。
五、实验操作(15分钟)1. 利用酵母实验展示氧气的释放。
2.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记录。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植物呼吸作用的重要性和影响。
2. 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梳理关键知识点。
作业布置:1. 学生可根据实验结果,完成相关报告。
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其他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植物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生理过程,通过实验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帮助学生对植物呼吸作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公式。
2、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试验现象得出试验结果2、能说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3、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践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作用,形成低碳生活的情感态度二、教学方法五步双重教学法三、准备器材实验材料、课件四、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植物体的组成成分除了和少量的,主要是。
2、有机物的作用: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参与构建生物,进而构成各种组织、器官,直至整个。
3、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实质:(二)自学新知1认真看书129-130页(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呼吸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1、呼吸作用定义:细胞利用,将有机物分解成和,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
2、根据呼吸过程反应式,找出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
3、呼吸作用主要在内进行,实质是分解,释放。
4、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任何细胞都在不停地进行呼吸作用。
(三)检测新学(1)认真观察演示实验1回答下列问题:装有萌发种子的甲瓶内的温度。
装有煮熟的种子的乙瓶内温度。
实验证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放出了。
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分解有机物释放了能量(是呼吸作用的原料之一)(2)动手完成书上演示实验3小组讨论:•1、回顾氧气有什么作用?•2、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3、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氧气有助燃的作用。
实验现象:甲瓶中蜡烛火焰,乙瓶中蜡烛在。
实验结论: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吸收了空气中的。
(是呼吸作用的原料之一)(3)认真观察演示实验2,小组讨论后回答:1、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2、什么气体能让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这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放出了什么气体?1、石灰水变浑浊了。
2、实验现象:正在萌发的种子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了()使石灰水变浑浊。
教课方案优选:初中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教课方案教课方案优选:初中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教课方案教法指导一、讲课思路与方法1.呼吸作用的看法是经过演示实验,并环绕实验现象进行剖析、推导才总结出来的。
因此,演示实验成效的显然性尤显重要。
教师可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作适合改良或增添其余一些实验。
2.对实验现象的剖析、推导、总结最好由学生来达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也最好由学生自队列表比较,这样有益于培育学生归纳比较能力。
二、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 1 课时。
教课方案实例一、教课目的㈠认知目标1.掌握呼吸作用的看法。
2.认识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认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别与联系。
㈡技术目标经过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验,培育学生察看能力,实验推理能力。
㈢感情目标经过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差别联系的剖析,使学生建立事物间是既对峙又联系的基本看法。
二、教课要点与难点1.教课要点:呼吸作用的看法。
2.教课难点:呼吸作用的能量转变,呼吸作用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三、教课准备大小试管、吸管、澄清的石灰水、将要萌生的水稻(或小麦)种子、被烫死的水稻种子、广口瓶、火柴、橡皮塞、黑布或黑纸,幼嫩植物、凡士林、玻片。
四、教课过程㈠人和动物都一刻不断地在进行呼吸,在呼吸时,吸入的是氧气放出的是二氧化碳。
那么植物有没有呼吸作用?用什么方法证明呢?㈡呼吸作用演示实验1.演示,明确二氧化碳的特色:口含吸管向澄清石灰水吹气,使石灰水变污浊。
而后提出问题,如何才能检测二氧化碳气体含量的增加?2.明确氧气的作用:氧气能够助燃,缺氧气会使焚烧的火柴熄灭。
3.让学生议论实验设计方案,而后让学生讲话,教师慢慢指引,最后确立实验方案,方案有多种,只需原理正确,方法科学,成效显然,各样不一样的方法都能够采纳。
4.[ 方案一 ] 取两个相同的广口瓶,把将要萌生的水稻种子和已被烫死的水稻种子装入瓶中,并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试管用细绳吊进大瓶中,塞上瓶塞,半小时后察看现象。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
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 / 七年级生物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2、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试验现象的除试验结果。
4、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
1、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是重点。
2、呼吸作用的实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用微机课件展示:一只小白鼠生活在密闭的玻璃钟罩里,另一只小白鼠生活在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钟罩内。
教师配合课件,提出问题:(1)这两只小白鼠哪一只
先死去?(2)能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下原因吗?
学生回答之后,进一步用课件展示小白鼠生活的环境,将b装置用黑布罩起来。
教师讲述“有一个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如图中装置,结果,他发现b装置中的小白鼠不久就死了,而且寿命比a装置中的还短”。
这时,请全班同学讨论:这是为什么呢?
从而得出:不仅动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植物呼吸作用也需要氧气,引出本节课课题:植物的呼吸作用(板书)。
由此导入配以形象画面,提出问题,引出思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也从中引入下一阶段的教学。
2、过渡:如果植物也进行呼吸,植物周围的o2就会减少,co2增多。
所以,要知道植物是否进行了呼吸作用,可以通过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来证明。
3、讨论:怎样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了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考虑,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的方案。
为了使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可行性和科学性,课件展示以下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
(1)选择什么材料做实验好?一棵树,一株小草或是植物的某些器官如种子。
(2)选择实验场所:在开放的空间(如教室)做实验,还是在密闭的容器里(如广口瓶)做实验?为什么?
(3)怎样才能检测o2含量的变化?(o2可助燃,缺o2会使燃烧的蜡烛熄灭)
(4)怎样才能检测co2含量的变化?(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教师可演示:口含吸管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使石灰水变混浊)
4、实验
实验一:人呼吸会呼出较多的二氧化碳
事先准备好的澄清石灰水,分组进行操作,一名学生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里吹气,其余的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思考:(1)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就知道了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在这个基础上,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人呼吸时会呼出很多二氧化碳,我们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测co2含量的变化。
实验二:种子呼吸时吸入氧,放出二氧化碳
大屏幕:材料用具:萌发的黄豆种子,煮熟的黄豆种子,固定蜡烛的燃烧匙,火柴,广口瓶;带漏斗和玻璃导管的塞子,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盛清水的烧杯。
实验:学生上台操作,把种子密封。
实验完毕,学生上台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结论(用课件展示):
过渡:以上我们是用活着的种子做的实验,如果换作绿色植物的话,也是这样吗?
5、演示:用绿色的叶片、较小的水果如圣果等植物体的一部分做实验,放入密封的黑暗的容器中,一定时间后,放入燃烧的蜡烛,通过蜡烛的熄灭,证明绿色植物可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在进行呼吸作用过程中需要氧气。
可得出结论:绿色植物能进行呼吸作用,活的叶片,种子等器官也能进行呼吸作用。
过渡:现在我们对呼吸作用有了一些认识,那么呼吸作用放出的热,也就是能量是怎么来的?请大家阅读课本73页,到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反应式中找寻答案。
6、演示课件: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反应式。
7、讲述:植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在此过程释放出来的能量,除一部分变成热能散失外,其余部分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根对营养的吸收,有机物的合成和运输,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等。
8、提问:(1)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怎么来的?(光合作用)
(2)光合作用的公式
课件:呼吸作用的公式,光合作用的公式
9、讨论(表格):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区
别项目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①部位含叶绿体的细胞所有活的细胞
②与光的关系在光下,才能进行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③气体变化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④物质变化合成有机物分解有机物
⑤能量变化贮存能量释放能量
联系⑥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正是光合作用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量正是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10、思考题:
(1)干燥的种子和萌发的种子,同是有生命的种子,课本为什么不选择前者呢?(萌发的种子生命旺盛,消耗的氧多,效果明显)
(2)刚刚收获的种子为什么要尽快晒干?(减弱种子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保存)(3)居室放置过多的花卉,是否有利于身体健康?为什么?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