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王之后:曾姓起源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曾姓起源曾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八,在台湾排名第十六。
曾姓出自姒姓,是古帝王禹。
禹有三子,幼子夏王少康于公元前2079年中兴夏朝后,封次子曲烈于鄫。
公元前567年,鄫国被吕国所灭。
太子巫逃至鲁国,叹曰“城邑已失,留邑何在。
”。
便以国名"鄫"去邑成“曾”作为姓氏。
因为在鲁国得姓,早期一直在鲁国发展,西汉时开始迁居湖南,陕西,河北,山东等地。
唐代时曾姓首次进入福建,宋代时,一部分从福建迁往广东。
清代,福建人曾振赐移居台湾,成为第一个到达台湾的曾姓人,以后,就不断有曾姓迁往台湾。
曾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鲁国,庐陵,武城,长沙,扶风,冀州,青州,吉阳,南丰,韶州,虔州,交州,会稽,蜀郡,豫章,吴郡,河内,南阳,江夏,襄阳,宁化,长乐,梅县,平远,镇平,五华,龙川,惠州,河源,和平,广州,新宁等。
按曾氏亦属孔门四大姓之一,与孔、孟、颜氏一样,有全国共用的字辈谱(昭穆),例如,制定于清朝的二十字为:『兴、毓、传、继、广、昭、宪、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曾姓历史名人曾国藩(1811-1872):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
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
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后病死于南京。
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纪泽(1839-1890):字颉刚,曾国藩长子,清末外交官。
他留心时事,博览群籍,通西文,好西学。
初以荫补户部员外郎,后袭侯爵。
光绪四年(1878年)出任驻英、法公使,1880年兼充驻俄公使。
中法战争时力主抵抗。
1885年任海军衙门帮办,旋为兵部左侍郎,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1887年著《中国先睡后醒论》,主张“强兵”优先于“富国”。
有《曾惠敏公遗集》。
曾国荃(1824-1890):曾国藩弟,字沅甫,号叔纯,贡生出自。
1856年起与太平天国军作战,1862年进围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攻陷天京,受封为一等伯爵。
1866年任湖北巡抚,因对捻军作战失败称病退职。
[键入文字]曾姓来源分布情况和辈分排行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姓氏,在《百家姓》中有记载的也有几百个,今天我们要来说说曾姓。
曾氏家族历史与辈分(上部)目前一般的姓氏大多起源自四千年前的周朝。
许多姓氏虽然同字,但其中来源却有多种。
有些更已无法确实的追查出来处。
可是,曾姓却是姓氏中来源清楚而纯正的少数几个。
曾姓的来源: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 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据有关史料查证,曾姓出自黃帝有熊氏。
代神農氏治理天下。
姓公孫。
五傳至禹。
別為姒姓。
因此曾氏为夏禹的后裔。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
现在为曾姓的华人,都是一脉传自圣君夏禹,名符其实的四千多年前就是一家。
曾姓出自姒姓,是古帝王大禹的后代。
禹第四代孙夏王少康于公元前2079 年中兴夏朝后,封次子曲烈于鄫。
公元前567 年,鄫国被吕国所灭。
太子巫逃至鲁国,叹曰城邑已失,留邑何在。
便以国名鄫去邑成曾作为姓氏。
曾姓因为在鲁国得姓,早期一直在鲁国发展,既是现在的山东。
西汉时开始迁居湖南,陕西,河北,山东等地。
曾姓南迁始于汉末约公元8 年。
当时,王莽篡汉。
曾当西汉关内侯的曾子第十五世孙曾據祖,不耻为王莽当官。
王莽因而要灭曾氏一族。
據祖便举族自山东武城迁至江西庐陵,即现在的江西的吉安。
现在的曾姓族人大多由此一脉相传而来。
唐代末年,黄巢起义。
公元880 年,身为唐团练使与光州府刺使的曾延世,率家族,随王潮攻打福建,并于886 年定居于晋江泉州城龙头山而成为龙山派的始主。
宋代时,一部分从福建迁往广东。
清代1642 年,福建人曾振赐移居台湾,成为第一个到1。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曾姓百家姓排名及来源曾字,五行属性为金。
曾姓世代相传,如今的人口众多,曾字作为姓氏时,读作Zēng,是一个多音字。
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姓百家姓排名及来源,希望能帮助到您!一、简介曾姓——百家姓排184位(中国姓氏排行第31位,台湾第18名)——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夏禹王的六十三世孙。
黄帝二十五子昌意为曾姓之祖,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曾姓在中国人口众多,以仁孝礼义而着称于世,曾姓历史名人有孔子的弟子曾子,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曾国藩,近代抗日英雄曾生等。
二、姓氏源流曾(Zēng)氏——百家姓排184位(中国姓氏排行第31位,台湾第18名)——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夏禹王的六十三世孙。
黄帝二十五子昌意为曾姓之祖,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
尧命禹父亲鲧治理水患,而鲧治水九年无效。
舜继承尧位后仍命鲧治水,结果劳民伤财而没有消除水患,于是便杀鲧于羽山,舜并命鲧子禹继续治水。
禹受命后,为了治理水患从二十岁开始,历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的方法,终于消除了水患。
因获得重大的历史功绩,舜让禹继位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后世尊称为大禹。
禹继承舜位后制定了刑法严格惩罚违令者,因而势力日益强大。
时过多年后他因年老力衰,按当时禅让制应让东夷部落联盟首领皋陶的儿子伯益做继位人,因皋陶父子都帮助禹治水。
但禹死后众多部落联盟的首领却反对伯益而归顺禹的儿子——启。
启联合各部落首领的势力,杀掉伯益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其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
启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为鄫国之始。
古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
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一、宗源我祖宗圣公讳参。
生于东鲁,移居武城。
乃轩辕黄帝之英裔,夏禹王(禹姓姒氏)的六十三世孙。
黄帝二十五子昌意为吾祖,意生岂圩,圩生鲧,鲧生禹。
尧命禹父亲鲧治理水患,而鲧治水九年无效。
舜继承尧位后仍命鲧治水,结果劳民伤财而没有消除水患,于是便杀鲧于羽山,舜并命鲧子禹继续治水。
禹受命后,为了治理水患从二十岁开始,历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的方法,终于消除了水患。
因获得重大的历史功绩,舜让禹继位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后世尊称为大禹。
禹继承舜位后制定了刑法严格惩罚违令者,因而势力日益强大。
时过多年后他因年老力衰,按当时禅让制应让东夷部落联盟首领皋陶的儿子伯益做继位人,因皋陶父子都帮助禹治水。
但禹死后众多部落联盟的首领却反对伯益而归顺禹的儿子——启。
启联合各部落首领的势力,杀掉伯益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其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
启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地区的郯城县和苍山县一带)建立鄫国,为鄫国之始。
古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
禹后五十三传,至鄫。
甑君时泰,也就是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时泰继任鄫子爵,甑国被邾人和莒人所灭,其世子巫为避乱而奔鲁,座宁阳叹曰:国亡己邑而除之,遂去鄫字之邑为曾。
此为曾氏得姓之始。
后人尊曲烈世子巫为曾氏第一世祖。
从曲烈至巫改为曾姓,经历54传至巫,58传至参。
这58传是:曲烈——炫忠——坤仁——录——源——富材——昆——伯基(相继为王283年,至此夏亡归商,仍继承爵位)——锐——汪——志梁——煌——相奎——世鉴——政治——模——焕——垠——锦容——洪——桂茂——照——培元——銈——允潦——杞——维熹(翟嘉)——损和——成锐——倩——椿——炯——垣——销——福波——时荣——炳——均柞——铃——宏仁——松-——怡——墅——镇玉——邑——祥——炷——方呈(方星)——宇銮——沛恩——朴——世美——时泰——巫(曾姓从此代开始)——夭——阜——蒧(点)——参。
曾姓起源曾姓源流考一.曾姓的来源4000多年前,在我国黄河中游的许多氏族、部落,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华夏部落联盟”。
相传在尧作华夏部落联盟领袖的时候,发生过一次大洪水,持续了很长时间。
田地被淹没,庄稼被冲毁,房屋倒塌,牲畜死亡。
洪水泛滥,逼得人们逃上高丘或山上去找洞穴避难。
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们,不少人就在大树上搭起木架巢居。
洪水时涨时退,人们根本无法耕种。
有一位名鲧(gun,滚)号若阳的人,是黄帝族后裔,为夏部落酋长,被封在崇(今河南登封崇山附近),为崇伯,赐姓姒。
鲧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他生性耿直,为人有些恃才自负。
滔滔洪水漫患中原大地,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尧命鲧去治理洪水。
鲧采用筑堤围堵的方法,企图把洪水堵住。
这不仅没有把洪水堵住,反而使被堤围住的水越积越多,最后把堤冲溃,大水更加横流泛滥。
鲧虽然也辛辛苦苦地奔波了9年,修筑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堤防,但是堵了东边西边溃堤,围了南边北边泛滥,始终没有把洪水制服。
这时尧由于年老让位给了舜。
舜见鲧治水9年,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人民遭受了更大损失,就革去了鲧的职务。
禹联合了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放弃了筑堤堵水的办法,改用疏导的办法。
他根据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排除积水,让洪水顺着河道宣泄,流向大海。
经过13年的努力,制服了洪水。
人们纷纷从高地上下来,回到平原上。
接着,禹又带领人们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禹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为天下人谋利益,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
在外面一共13年,曾经3次经过自己家门,却没有进去看一看。
“三过家门而不入”遂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佳话。
大禹治水劳苦功高,得到了各地区氏族部落的拥戴,被尊称为“大禹”,在这些氏族部落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不仅中原地区有更多的氏族部落加入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就是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和西北方的羌戎集团中的一些氏族、部落,也先后加入了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夏部落的势力也随之壮大起来。
天下曾姓:一曾无二曾全国曾姓人口目前有770多万,排在第31位,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
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约有30万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曾姓开派始祖、古代四大圣人(孔子、颜子、曾子、孟子)之一的曾子(曾参),以仁孝礼义著称于世,受到历代朝廷的加冕和敕封,曾姓人在清朝还受到优免差徭的特权。
曾姓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意思是说,曾姓长久以来没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
如今的曾姓人,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
曾的本义:古代蒸熟物的炊具曾的本义,是古代蒸熟物的炊具。
甲骨文中,就有“曾”字。
但这个“曾”字,只有目前“曾”字的上半部分:下面是个“田”字的形状,表示蒸锅用的篦子;上面有长长的竖形两笔,是蒸汽,表示蒸汽飘渺上升的情景。
金文中的“曾”字,在甲骨文“曾”字的基础上,下面增加了一个“口”形,表示蒸锅下面是盛水用的锅。
后来的小隶和楷书“曾”字,由金文中的“曾”字演变而来,构型基本相似,只是把“口”变成了“曰”,表示蒸锅里有水。
再后来,随着字形的发展和规范,为表示炊具的意思,专门在“曾”字右边加了一个“瓦”字,成了“甑(zènɡ)”字。
“曾”字失去了本义,成为一个虚词。
夏朝初期,甑用来专指蒸熟物的炊具,到商朝,已经很盛行了。
直到现今,四川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还保留着用甑子蒸米饭的习惯。
先在锅里将米煮到半生熟,过滤米汤后,装入甑子中蒸熟。
甑子一般为木制圆桶形状,用甑子蒸出来的米饭,有一股特别的香味。
曾姓来源:“天下一曾无二曾”四川曾子文化研究会(筹)的研究者集体认为,曾姓自古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曾姓起源于姒姓。
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
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
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
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
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夏朝中期,夏王少康把鄫那块土地,封给小儿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为鄫子国。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曾”姓曾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三十一位大姓,在粤湘川赣地区最有影响。
当今曾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58%,总人口大约在772万。
曾的名义曾,是古代蒸熟物的炊具。
甲骨文中的“曾”字形是:下面田字形乃蒸锅用的“箅子”,上面逸出的两笔恰是蒸汽,表示蒸汽的上升和虚渺之景。
金文的曾字,在下边增加了一个“口”形,表示蒸锅下部为盛水用的锅。
小隶和楷书皆由此而来,构型基本一致,只是下部的“口”中增加了一横,表示蒸锅内有水。
后来字形的发展出现甑,使得曾只表示虚之意了,失去了本义。
古代蒸熟物的炊具称为甑,在夏朝初期业已流行,而盛行于夏、商两代。
发明甑的部落称为曾,带瓦字的甑是后人加上去的,原本没有“瓦”。
曾人以甑为其氏族图腾,并确定了氏族名和族徽,曾人所居制造甑的地方自然是最早的曾地了,后来随着曾人的迁移,出现了许多带曾的地名,有规模和围墙的地方称曾邑,或加阝旁为鄫,最终形成了鄫国,出现了鄫、曾等姓。
曾姓起源曾氏始祖——鄫侯曾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二:一、出自姒姓第一支源自姒姓。
帝尧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裔鲧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不成功。
舜继承尧的帝位后,把鲧放逐于羽山,起用鲧之子禹来治水,禹改用疏导之术,历经13年平息了水患,封于阳翟、即今河南禹州。
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姒姓。
夏朝初,已流行用炊器甑,发明甑的氏族称曾人,是姒姓部落的一支。
到夏朝中期,甑器十分盛行,曾人的地位也被提高,活动于河南方城北的缯邱。
夏朝中叶,夏后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缯,子爵,缯子国在今河南方城北,缯、鄫、曾古时通用,也称鄫子国。
商朝初,鄫国北迁于新郑与新密市之间的潧水。
商朝末,东迁今河南柘城与安徽亳州之间的层邱,也作缯邱,鄫子国是商朝的盟国。
西周初,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北迁到山东苍山西北。
到春秋后期鲁襄公六年,即公元前567年被莒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后去邑为曾氏。
姓曾的来源作文
哎呀呀,我姓曾,这个姓可真有意思!嘿嘿。
听爸爸说,曾姓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姓氏,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啦!哇,好厉害呀!
曾姓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嘿呀,其中一种说法是曾姓起源于姒姓,是夏禹的后裔呢。
还有一种说法是曾姓来源于姬姓,是周穆王的后代。
哎呀,不管是哪种说法,都让我觉得我的姓氏好有文化底蕴呀!
在古代,曾姓的人也很了不起呢!有很多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的弟子曾参,他可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哦!还有北宋的宰相曾公亮,他很有才华,为国家做了很多贡献呢!哈哈,我也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有出息
的人!
现在,姓曾的人也很多,分布在全国各地。
我觉得这很有趣,因为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可能会遇到和我同姓的人。
嘿呀,说不定我们还是亲
戚呢!
我喜欢我的姓,它让我感到很自豪!我要好好学习,努力让我的姓氏更加光彩夺目!嘿嘿!。
曾氏家族简介曾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县)西北一带。
夏王少康封地给小儿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为鄫子国。
后鄫国被灭,鄫国太子巫出奔邻近的鲁国,用原国名“鄫”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中国曾姓人口2014年有770多万,排在第31位。
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
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约有30万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中国历史曾出现许多曾姓名人,如春秋时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子、北宋文学家曾巩、晚清重臣曾国藩等。
主要来源来源一: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
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
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
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
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
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
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
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
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来源二:少数民族曾姓。
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绝大部分的父系是汉族。
迁徙分布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北一带。
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
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
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
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曾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中国曾姓人口2014年有770多万,排在第31位。
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
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约有30万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曾姓姓氏源流来源一:曾姓起源于姒姓。
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
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
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
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
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
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
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
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
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来源二:少数民族曾姓。
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绝大部分的父系是汉族。
曾姓迁徙分布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北一带。
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
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
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
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秦汉时,由于战乱等原因,曾姓从原本活动的山东、河南一带,迁移进入了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
[7]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举族南迁至庐陵县吉阳(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古县镇),是为吉阳房,庐陵则成为曾氏旺族中心,也是中国曾氏第二发脉地,曾氏祖地。
曾姓起源于大禹王之后
曾把幼子曲烈封于“鄫”地(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北)。
从此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并灭。
此时,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复国无望,便在鲁国的南武城(今济宁市嘉祥县南)长期住下来,去邑旁(即“阝”旁),表示离开故城,改鄫为曾,称曾氏。
鄫侯也就成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天下一曾无二曾,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zeng 曾)国太子巫,以国为氏。
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
被莒国所灭。
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复国无望,便在鲁国的南武城(今济宁市嘉祥县南)长期住下来,去邑旁(即“阝”旁),表示离开故城,改鄫为曾,称曾氏,仕于鲁。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是少有的几个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