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民族音乐谱写华章,铸就东方文明朝圣之路——访中国著名作曲家张朝
- 格式:pdf
- 大小:2.03 MB
- 文档页数:6
0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4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已经成为一个多元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中国民乐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每个民族的音乐都经过了长期艰辛的发展历程,其中蕴含着各自特有的习俗和风貌。
论中国钢琴弹奏艺术的创新需要很大的勇气,张朝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通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使西方钢琴音乐与本土民族音乐发生碰撞,使它变得更加丰富和发展,每次的碰撞都能迸发出新的火花。
回顾张朝众多的钢琴改编作品,全部作品都根植于中国的民族文化,表现了传统文化的性格,开拓了中国钢琴演奏的新途径,如把具有中国特色的装饰音(倚音、颤音、回音、波音等)运用到了钢琴演奏上,模拟了民族乐器的音色,提取了中国音乐的精髓,传承并保持了原有的特色,并把它演变成了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新音乐语言,使其在演奏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既有中国风味,又有西洋音乐的特色,以钢琴声乐表达出中国文化内涵来。
同时,张朝的钢琴作品在传播中国钢琴音乐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保留了中国的风格,又迎合了普通民众的审美情趣,让钢琴音乐从小众化欣赏到广泛的大众接受,他的很多作品元素都是来自中国传统民歌,在创作的时候他保持了原有的钢琴特点,加入了一些大家都很熟悉的传统旋律,这样就可以让人迅速地感受到钢琴表演的音乐风格和所要传达的音乐含义,进而对钢琴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从而对钢琴音乐有一种新的认识。
三、张朝钢琴作品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一)民族旋律的运用旋律是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要素,它是各种音调通过组合、编排而成的一首乐曲。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是建立在民族乐器之上的,这种民族音乐是对我国各区域的文化进行总结和梳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民族特有的艺术成就,并创造出了带有不同区域的民族情感和民族风情特点的音乐。
张朝的钢琴作品,主要是以中国民族的歌曲、民族器乐和饶舌歌曲为基础,在原有的旋律上进行改编创作,拓展和延伸,既保持了中国音乐原有的民族特色,又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向公众传达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我的祖国》钢琴演奏的方法及音乐风格探究作者:任钊来源:《艺术评鉴》2022年第21期摘要:钢琴传入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伴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中国钢琴音乐在演奏技巧、理论基础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中国的钢琴艺术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国钢琴音乐也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
随着20世纪初“学堂乐歌”运动的兴起,以学校为中心,钢琴在中国得到了很高的关注度,此后越来越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诞生。
本文将对张朝的钢琴作品《我的祖国》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以及张朝成长经历进行简短阐述,简要理解创作这部作品的故事背景,再从曲式结构、节奏特征、情感特征以及艺术特点等方面来探索这部作品的演奏方法及艺术风格。
关键词:《我的祖国》钢琴演奏音乐风格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21-0069-04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为人们丰富精神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高速发展,“中国制造”走向全球,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文化也步入了多元化、交融发展的新时代,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在广泛吸取世界文化的精华。
钢琴艺术虽起源于西方,但伴随着国内作曲家、钢琴家等艺术人才的涌现,结合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民族特色,创作出了许多中西融合的优秀钢琴曲目作品,推进了钢琴艺术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
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艺术发展,既为我国艺术文化发展添砖加瓦,同时也为世界钢琴艺术的进步贡献了力量。
一、钢琴曲《我的祖国》的创作背景声乐作品《我的祖国》创作于1955年,是故事片《上甘岭》的插曲,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
上甘岭战役被认为是朝鲜战场上最惨烈的战役,不仅奠定了朝韩的南疆北界,也换来了东亚地区几十年的和平。
然而在创作的过程中,整首歌的曲风并没有延续传统革命歌曲硬朗有力,而是将抒情与颂歌两种情感结合起来,前半部曲调婉转悠扬,抒发对于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后半部副歌混声合唱,在与前半部形成强烈情感起伏对比的同时,以更加宽广的节奏和壮阔的旋律,抒发了战士们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和革命情怀,体现了祖国的伟大、宏伟与壮丽。
艺术研究艺术教育张朝钢琴曲《滇南山谣三首》的创作特色与演奏分析沈阳音乐学院/王璐摘要: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钢琴音乐发展迅速。
中国的作曲家们结合中西方音乐之所长,创作的中国民族音乐风格钢琴作品广受欢迎,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
张朝的《滇南山谣三首》就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民族化钢琴组曲,作曲家运用现代创作手法,在作品中融入了云南地方文化、音乐和民俗元素,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元素和西方创作技法融合的典范。
对《滇南山谣三首》的创作特色和演奏技巧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张朝钢琴作品创作的结构、逻辑和审美思想,还能指导钢琴演奏者准确地再现张朝在作品中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张朝钢琴曲《滇南山谣三首》创作特色演奏分析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转型期,东西方文化都面临着重组和重新定位的问题,于是产生了两种文化潮流:“全球化潮流”使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各国各地的文化表象越来越趋同一致。
“地方化潮流”是“文化相对主义”重新抬头的必然结果。
“全球化”和“地方化”使包括钢琴音乐在内的文化领域显现出了多元化的局面,中国钢琴作曲家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林华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曲解集注》、朱践耳的《南国印象》、张朝的《滇南山谣三首》等等,这些作品在创作与演奏两方面都非有代表性,值得我们学习和深入研究①。
一、张朝的钢琴作品和钢琴音乐创作张朝,中国当代最活跃的作曲家之一,其追求民族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创作思想及本真自然的音乐风格,创作了大量钢琴曲、小提琴曲、歌曲及乐队作品等②。
而张朝创作的《滇南山谣三首》更在于他的创作做到了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根,根即“中国民族文化”。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艺界兴起了“寻根”风潮,认为中国文艺应该“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反映中华民族的思维和审美”,通过“寻根”来探索和开拓区别于西方、独属中国的文艺作品创作之路。
在张朝的众多创作成果中,如钢琴曲《皮黄》《滇南山谣三首》《中国之梦》、钢琴协奏曲《哀牢狂想》等,这些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五声调式具有回名大小调特征的手法所引发的音高材料的极大丰富和宫调系统的相互渗透、综合,它虽然与西方大小调技法存在相似之处,但更重要的是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相联系,尤其是在宫调游移的作用下形成的色彩与功能逻辑的结合,体现出中国风格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极为广阔的发展、表现空间。
两个声部的作用赋予这一部分的旋律恢弘的气势,c5乐句在材料上沿用乐句c,在形式上采用更能凸显气势的双手八度,以此来接应乐句c4的气势,在乐句的最后用琶音的形式宣布慢板的结束,乐段B1在调性上属于e小调,在34小节转为#c小调,慢板最后一个音结束在#c小调的属音#G上。
慢板部分的曲式结构图见表1表1 《努玛阿美》慢板部分曲式结构图自由的慢板(复乐段)A B A1B 1a b c c1c2a1b1c3c4c51-56-89-1112-1415-1718-2122-2526-2829-3334-36 #c羽#f小调#f羽 b羽e小调 #c小调(二)节奏严格的快板《努玛阿美》的快板部分共有210小节,在曲式上属于回旋曲式的结构,和声上为较为复杂的民族调式。
37-53小节为进入到快板主题之前的引入,在#g羽的民族调式上进行,内部包含两个主要旋律乐句,乐句结构为5+5的平行双句体,旋律乐句音乐主题鲜明,右手运用高音区来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氛围,节奏律动严谨,左手的G-D伴奏音型重音降落在每小节的第二和第五拍上,使这段引入部分的旋律如水流般倾泻而出,左手具有明显的律动性,右手高音演绎出灵动、轻快的状态。
主部主题在快板部分中共出现了三次,分别位于54-96小节、123-168小节以及192-229小节。
前两次出现的主部主题在结构和内容上保持一致,内部均有两个变化重复的主题乐段,各个乐段内部均包含结构为5+5的平行双句体乐句,且内部均包括的补充、连接、过渡句,第二次主部主题的重复大致是第一次主部主题的完全重复,仅在90-91小节和159-160小节这里略有差别;第三次主部主题的调性为f羽,它出现的位置已接近快板的高潮,因此的乐句的重复上便由前面的两句体变为三句体,通过不同方式的变化来多次重复主题乐句,起到强化主题功能的作用。
快板部分有两个插部乐段,分别为97-122小节和169-179小节。
第一个插部由三个乐句构成,属于4+4+6的小节结构,前两个乐句为平行双句体,而第三个乐句则是在新材料上进行的,调性上承接前面主部主题的调性#c羽;第二个插部为不规整的双句体乐段,属于4+7的小节结构,这段的音乐性格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对比,情绪转为和缓悠长,起到缓冲作用,同时也是在新的调性♭E羽上进行发展的,但G音还原,后面通过连接乐句继续过渡到主部主题。
3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15结构图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详细划分导板原板二六流水快三眼慢板(过渡)快板摇板垛板尾声调性(1-7小节)bE宫调式(7-25小节)bE宫调式(26-44小节)F 商调式(45-67小节)A 商调式(68-85小节)bE 宫调式转为bB徵调式(86-100小节)bG宫调式(101-132小节)A徵调式转B羽调式(133-197小节)F羽调式(198-179小节)G 宫调式(280-294小节)bE宫调式第一部分(1~25小节),【导板】(1-7小节)bE宫调式,作曲家运用自由的节奏,实现节奏的无板无眼,在这部分右手需要以三次连续的颤音作为开始,仿佛空谷里传来的回声。
【原板】(7-25)bE宫调式,节奏上为二拍子,即“一板一眼”,该段为乐曲的主题段落。
这段采用了西方曲式中的平行乐段结构,其中,上、下两个乐句的一问一答,这种对话的方式使这里的氛围格外宁静。
(见谱例3)谱例3第二部分(26~85小节)【二六】(26-51小节)以bE宫调式开始,并以F商调式作为这一部分的结束,除了26-28小节板鼓式的引子外,还包括了三个乐句,第一个乐句和第二个乐句在不同的八度上进行了重复,与之前的两段不同,在这段上做了较大的改变——使用了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和极短而连续的小二度装饰音。
【流水】(52-67小节)调式转为A商调式,右手十六分音符的跑动,加上左手轻微的旋律伴奏,给人描绘出一幅嬉戏玩乐的场景。
【快三眼】(68-85小节)由bE宫调式转为bB徵调式。
改为4/8拍节奏,速度更加快速、欢快,让人感觉精神饱满和活力四射。
【慢板】(86-100小节)bG宫调式这一段是第二部与第三部分的过渡段,速度缓慢。
(见谱例4)谱例4第三部分(101~294小节),【快板】(101-132小节)在这一部分里主要为二黄调的变奏部分,而调性则是由A徵调式转B羽调式,一句一转,情绪激昂。
钢琴曲《皮黄》的音乐特征和演奏技巧分析刘岫君(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摘要】钢琴这种乐器起源于西方国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传入到中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之中,钢琴成为了人们喜爱的乐器之一。
钢琴音乐作品是音乐家不断研究和发展出来的结果,从最初的发展阶段逐步发展到繁荣阶段。
钢琴音乐家将我国传统的文化融合到西方音乐之中,其中,传统文化包括戏曲元素、民歌以及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从而形成了我国独特的音乐作品。
【关键词】《皮黄》;音乐特征;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钢琴曲《皮黄》在音乐创作的时候将我国传统的京剧作为基本的题材,曲风的形式是简易的,在节奏类型上也是多变的,在音乐形式上采用到了灵活的技法。
中国钢琴作品很多题材来源于中国的民间音乐,而钢琴曲《皮黄》在音乐特征和演奏技巧上与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得钢琴作品感情真挚,技法娴熟。
同时,这也是中西方音乐有效结合的一种表达形式。
一、作品创作背景及作曲家介绍(一)作品创作背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我国人民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还有诗歌、舞蹈、戏曲以及民族乐器。
而钢琴作为西方音乐乐器传播到我国之后,虽然钢琴音乐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比较短,但在我国很多音乐家以及作曲家不断努力研究之下,从而在我国钢琴音乐之中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
张朝是我国新的一代钢琴作曲家,在张朝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之中将我国传统的民族特色旋律融入钢琴音乐之中,从而创作出来的钢琴音乐作品包含了我国传统文化。
我国在钢琴音乐创作的风格上借鉴了西方作曲技法,这样可以将我国民间音乐独特的魅力充分地表达出来。
在张朝钢琴音乐作品之中引用到了西方钢琴的演奏技巧,对于不同的演奏方式所表达的音乐情绪也是不一样的。
张朝的钢琴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画面感,将民族音乐的内涵充分表达出来,在张朝的音乐作品中还表达出一种独特的爱国情怀。
钢琴曲《皮黄》在音乐创作中包含了浓厚的民族文化,也是张朝的一首钢琴音乐代表作品。
13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16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民族艺术特征分析马红阳摘 要:《在那遥远的地方》最初是王洛宾先生创作的一首知名的民族歌曲,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则是张朝先生以这种民歌为蓝本,改编创作而成,是钢琴演奏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代表作品之一。
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钢琴演奏中充分吸纳和借鉴了中国传统乐器演奏,大量运用了变奏性、抒情性、戏剧性等演奏技巧,将每个章节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和浪漫色彩,凸显出中国音乐的独特韵味,对钢琴艺术中国化民族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在那遥远的地方;张朝;民族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马红阳(2000-),女,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随着国家强调文化自信和精神文明建设,音乐领域也在不断探索和追求音乐的中国化民族化。
钢琴演奏作为音乐领域的重要组成,自进入中国以来就深受广泛大众的喜爱和追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与之相对应的是,钢琴演奏的技法、演奏的内容仍是以西方为主,具有中国文化、中国特色的作品还不多。
张朝先生改编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充分吸纳了原歌曲中的民族风情和浪漫色彩,更是将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些技巧、音色、思路融入到钢琴作品创作中,有效实现和提升了钢琴演奏的中国化和民族化,让观众透过这首钢琴曲领略到中国钢琴音乐的魅力与特征。
一、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整体风格特点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与张朝先生的创作理念是一致的。
在整首曲子中,采用了较为庞大的曲式结构,运用了多样的变奏手法,形成了浓郁的抒情音色,以钢琴演奏塑造出一个具有生命力、充满戏剧化的钢琴作品。
(一)变奏性:调性与拍号的多变。
从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全篇看,共可划分为八个部分,分别是引子、主体、变奏一至变奏四、变奏三和变奏四之间的连接以及尾声。
这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使用了不同的调性和拍号,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色彩。
丝弦齐鸣扬国音江河湖海汇广陵作者:祝远来源:《音乐生活》2022年第09期2022年7月15日19:30,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主演的《江河湖海颂》交响音乐会在扬州音乐厅奏响。
本场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苏州民族管弦乐团首席指挥彭家鹏执棒,二胡演奏家朱昌耀任艺术指导,钢琴演奏家原丁联袂出演。
所演绎民族管弦乐组曲《江河湖海颂》汇集了乐团三部委约作品,分别由作曲家姜莹、张朝、唐建平参与创作。
第一篇章为作曲家姜莹创作的中国民族管弦乐《艰难与辉煌》,第二篇章为作曲家张朝创作的钢琴协奏曲《琴动山河》,第三篇章点题之作为作曲家唐建平创作的第一民族交响曲《江河湖海颂》。
如此强强联合的创演团队,为演出的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观演,笔者颇受震撼,由此引发了一些有关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及观赏性方面的解读与思考。
作为喜迎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的献礼之作,《江河湖海颂》这部组曲,按照创演的先后顺序以三个篇章分别进行了叙事与立意,每一篇章都有着各自鲜明的表现主题。
第一篇章《艰难与辉煌》运用了叙述性的创作方式展开,以中华民族一路艰难走来,经历了百年沧桑的历史为背景,以激励当代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民族复兴之路续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篇章的主题动机中贯穿了《国际歌》的旋律元素,使得音乐具有强烈的革命主义气质,同时结合民族管弦乐的表现形式,既谱写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也借此抒发了中华儿女矢志不渝、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
第二篇章《琴动山河》以“当代”我国取得的美好发展为叙事背景。
通过“山河——祖国山水之赞歌、夜曲——江南夜景之恋曲、戏鼓——中华文化之咏叹、未来——美好未来之展望”四段落,以真挚的情感与炙热的表达,歌颂中华儿女自强不息、不畏艰难的昂扬斗志与精神美德。
盛赞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祖国大好山河、人民幸福生活所取得的翻天覆地变化与伟大成就。
第三篇章《江河湖海颂》表达了对祖国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此篇又分为“大江东去、长江如歌、湖岸风和、海阔天极”四乐章。
SONG OF YELLOW RIVER2022/ 22合,通过中西方调式规律的交替变换,来展现新疆音乐的异域风情。
再如,在钢琴作品《山月》的创作中,作曲家也采用了调式交替的创作方法进一步丰富钢琴的表现力。
作曲家将云南彝族特有的B徵五声调式融入到钢琴旋律之中,通过与其他调式交替使用,在音乐色彩上形成对比,通过钢琴将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张朝还善于提炼少数民族的音乐调式,通过不同宫系统构成重叠,这也是其钢琴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创作方法。
比如,在钢琴作品《山娃》的调式中,张朝通过a羽调式与b羽调式的同时进行,构成了调式重叠,以此来凸显彝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二、进行少数民族音乐旋律运用和改编在张朝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少数民族音乐旋律的运用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为直接沿用原旋律和提炼少数民族音乐的旋律特色加以创编。
这也成为张朝钢琴音乐民族化创作中,主要的旋律风格特色,在众多的钢琴音乐作品中都进行了生动的展现。
将少数民族音乐旋律进行直接沿用,是张朝钢琴作品创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如,钢琴作品《哈尼情歌》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其父张难的小提琴作品《春籁》的第二乐章《哈尼情歌》,并沿用了原作品中哀牢山地区哈尼族情歌的音乐旋律,借此抒发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又如,钢琴作品《花彝之舞》的主要旋律部分沿用了彝族尼苏支系的花腰彝族的歌舞旋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丰富的艺术创新,通过新颖的音乐布局和娴熟的演奏技巧,展现了彝族古老的文明和多彩的民族风韵。
再如,张朝的钢琴代表作《滇南山谣三首》的三首组曲《山娃》《山月》《山火》的创作,分别沿用了云南不同地区的彝族音乐的特色旋律。
每首钢琴乐曲既体现了独立的风格与情感,又通过巧妙的递进,衔接在一起,向听众展示了云南彝族的秀丽风光和风土人情。
第一首曲子《山娃》的创作中,以文山地区彝族童谣的音乐旋律开篇,节奏俏皮灵动,展现了少数民族孩童无忧无虑、嬉戏玩耍的景象。
第二首曲子《山月》的创作中,运用了红河地区彝族的童谣《月亮歌》的音乐旋律,节奏清新自然,描述了少数民族山区的夜晚皓月当空、小河缓缓流淌,儿童月下玩耍的美好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