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 格式:doc
- 大小:15.15 KB
- 文档页数:3
实验名称: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实验目的:1.掌握利用电子器材测量小球运动速度的方法。
2.掌握计算小球平均速度的方法。
实验原理:小球在倾斜的直线轨道上自由滚动,这时候小球在重力作用下的加速度为$g\\sin\\alpha$,小球自由滚动的运动学方程为:$$ s = \\frac12g\\sin\\alpha t^2 $$其中s表示小球滑行距离,g表示重力加速度,$\\alpha$ 表示倾斜角度,t表示滑行时间。
因为小球自由滚动,所以小球在滑行时没有受到任何外力,也就是速度是恒定的。
因此,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求小球的平均速度:$$ v = \\frac st = \\frac{g\\sin\\alpha}{2}t $$实际操作时,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小球滑行的时间和滑行距离,借助电子器材计算小球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直线轨道•小球•计时器•测距器实验步骤:1.将直线轨道朝向实验台的边缘斜靠,这样小球滚动到轨道的末端,可以顺利转移到地面。
2.将小球置于轨道的顶端,试图让小球从最靠近地面的位置开始滚动,这样可以降低失误率。
3.启动计时器,并且用测距器测出小球从轨道开始滑行到底部的距离s。
4.记录小球滑行的时间t。
5.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小球的平均速度v。
数据记录与数据处理:我们选取了三组数据进行实验,并记录下对应的小球滑行时间和滑行距离。
t(s) s(m)0.53 0.250.78 0.450.96 0.60利用上述公式,可计算出小球的平均速度:v(m/s)0.230910.286150.29814取平均值,得到小球的平均速度为 $v=0.27173\\text{m/s}$,误差约为$5.81\\%$。
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利用电子器材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掌握了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计算技巧,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小球在直线轨道中滑行的速度受到斜面的倾斜度、小球重量和滑行距离的影响,需要进行反复测量和计算,以得到更为准确的实验结果。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范本实验名称:xxxx实验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xxxx实验来探究/观察/验证xxxx现象/原理/规律。
2. 实验原理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与该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背景。
解释需要用到的物理原理、公式或定律,并展示它们与本次实验的关系。
例: - 物体自由下落的运动学定律 - 杨氏模量与弹性变形之间的关系3. 实验器材和材料列出本次实验所使用的器材和材料,并对其进行简单描述。
例: - 弹簧测力计:用于测量力的大小 - 双光栅衍射仪:用于观察光的干涉现象4. 实验步骤详细描述参与者在进行这个实验时需要遵循的步骤。
确保每个步骤都清晰明了地表述,并按照正确顺序呈现。
例: 1.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水平面上。
2. 垂直悬挂一个质量刚好为50g以上重物于弹簧测力计上。
3. 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作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5.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将实验过程中获取到的数据进行清晰地整理,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
可以使用图表、表格等方式展示数据结果。
例: |质量(g)|示数(N)| |--|--| |50|0.49| |100|0.98|6.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的处理结果,给出结论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这部分还可以包括误差分析、潜在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改进空间。
例: - 结果显示质量增加时示数也随之增加,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F=ma。
- 实验中可能存在摩擦力等未考虑因素导致误差产生,今后可以采取更精确措施来减小误差值。
7. 结论简洁明了地总结出本次实验的主要结果,突出核心观点。
例:通过xxxx实验,我们证明了xxxx原理/现象/规律,并得到了相关数据支持。
8. 参考文献引用使用到的相关参考资料和文献,遵守学术引用规范。
附录(如有)如果需要,可以在这里附上实验过程中的原始记录、数据处理的详细计算步骤或其他补充材料。
注:以上仅为高中物理实验报告范本的模板示例,根据不同实验题目和具体内容,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和扩展。
第1篇一、实践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物理学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校组织高二年级学生开展了物理综合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践目的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4.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实践内容本次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制作简易天平2. 制作简易电动机3. 研究浮力与物体浮沉条件4. 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5. 光的折射与反射实验四、实践过程1. 制作简易天平首先,我们了解了天平的原理,然后分组进行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天平的平衡、支架的稳定性等。
通过不断尝试和改进,我们最终成功制作出了简易天平。
2. 制作简易电动机在制作电动机之前,我们学习了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了线圈绕制、磁铁放置等问题。
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们克服了困难,成功制作出了简易电动机。
3. 研究浮力与物体浮沉条件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浮力与物体浮沉条件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密度计、容器等工具,测量了不同物体的密度和浮力。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物体浮沉条件的规律。
4. 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们利用实验器材,研究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通过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我们观察了声音的传播速度和音调。
此外,我们还探讨了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特点。
5. 光的折射与反射实验我们进行了光的折射与反射实验,观察了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光的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并了解了光的全反射现象。
五、实践成果通过本次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学生们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高中物理实验报告引言: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亲自观察和验证物理定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本实验报告将详细介绍我所进行的一次高中物理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分析等内容。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一定条件下的光的折射现象,验证光的折射定律,并探究光的折射与入射角、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光的折射定律是物理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它表明光在两种介质之间传播时会发生折射。
根据斯涅尔定律,光线在两种介质中传播时,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正弦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即sin(入射角)/sin(折射角) = n1/n2,其中n1和n2分别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光箱、光屏、光圈、直尺、半圆透镜、直角三棱镜等。
2. 将光箱放置在实验台上,调节光源位置和亮度,使光线通过光圈射向光屏上的小孔。
3. 在光屏上放置一个半圆透镜,调整其位置,使透镜中心与小孔重合。
4. 将直角三棱镜放置在透镜的一侧,使光线经过透镜后射向三棱镜上。
5. 在光屏上观察到的图像是由透镜和三棱镜折射形成的,通过调整三棱镜的位置,使图像清晰可见。
6. 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记录下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一系列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数据。
根据光的折射定律,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条件下的折射率。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正弦比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是相等的。
实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符合光的折射定律。
这一定律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光学仪器设计、照明工程等领域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并学会了如何进行测量和分析实验数据。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测量光的折射现象,验证了光的折射定律,并探究了光的折射与入射角、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高中物理实验工作总结最新5 篇(高三物理实验总结)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这段时间里,相信大家面临着许多挑战,也收获了许多成长,好好地做个梳理并写一份工作总结吧。
下面是我分享的高中物理实验工作总结最新5 篇(高三物理实验总结),以供参考。
高中物理实验工作总结最新 1高中物理实验及其教学是物理课程和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全方位的功能。
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那就是:实验教学的重视与加强,实验设备的添置与更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如何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寻找一条最优的教学途径,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我在这儿仅以“稳恒电流”这一章的教学为例,提出“实验教学法”。
大家都知道,物理的教学离不开实验。
过去实验,主要是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机会少。
即使学生有机会分组实验,也是在给定的时间,给定的器材,甚至给定的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下按部就班的完成,绝大多数情况是在已知结论的基础下通过实验象征性的验证一下,实验做得失败的学生甚至在凑数据,这样的实验,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针对上述情形,有些章节可以进行“实验教学法”,以“稳恒电流”一章为例,大体可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熟悉教材。
让学生自己明确学习要求,熟悉一些仪器(电压表、电流表、蓄电池……)为学生下一步动手实验打下理论基础。
在学生看书时,应提倡自由讨论、提问。
并要求他们自己设计实验,实验室向学生开放。
在充分实验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等一系列重要的结论。
遇到实验误差较大时,要求学生不凑数字,认真检查原因,反复进行实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具体实验操作时,要求他们自己体会归纳每个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允许学生充分自主的开展讨论。
第二阶段:教师答疑、小结。
着重讲解学生提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疑难问题;小结本章重点内容;评讲习题和实验情景;介绍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创见、体会和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共同提高自学能力。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范文:光学实验引言嗨,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实验报告范文。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篇关于光学实验的高中物理实验报告。
光学实验是高中物理实验中非常重要和有趣的一部分,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光的特性和性质。
实验报告是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的重要文件,它的结构需要清晰、准确、规范。
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来学习和了解一篇优秀的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1. 实验目的本次光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光的折射和反射特性,通过实验验证光的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
同时,我们还将使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进行光的成像实验,以观察透镜的成像特性。
2. 实验器材•光源:白炽灯、激光笔•光屏:带刻度的光屏•折射物:玻璃杯、水•反射物:镜子•透镜:凸透镜、凹透镜•光圈:狭缝孔•尺子、刻度尺、直尺等3. 实验原理光的折射和反射是光学实验中重要的原理之一。
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线发生弯曲的现象。
而光的反射是指光线遇到平滑的介质表面时,根据反射定律发生反射的现象。
折射定律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其中,n1和n2分别表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θ1和θ2分别表示入射角和折射角。
反射定律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其中,θ1和θ2分别表示入射角和反射角。
透镜是一种能够使光线通过并聚焦的光学器件。
凸透镜能够使光线会聚,而凹透镜能够使光线发散。
透镜的成像特性可以通过薄透镜公式来描述:其中,f表示透镜的焦距,d_o表示物距,d_i表示像距。
4. 实验步骤4.1 光的折射实验1.将玻璃杯中加满水,并将激光笔照射到水的边缘,观察激光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的现象。
2.使用刻度尺测量玻璃杯的高度和水的厚度。
3.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并计算折射率。
4.2 光的反射实验1.将白炽灯对准镜子,观察灯的光线在镜子上的反射现象。
2.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并验证反射定律。
4.3 透镜成像实验1.将凸透镜放在光线上,调整光源和光屏的位置,使得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的像。
2.测量物距和像距,并计算透镜的焦距。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范文摘要: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不同长度的弹簧的伸长量、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加速度,以及通过测量物体在倾斜面上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来验证牛顿力学定律。
通过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处理,我们成功地验证了牛顿力学定律,并得出了一些有关弹簧力、重力加速度和倾斜面上运动的结论。
引言:牛顿力学定律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基本定律之一,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至关重要。
通过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我们可以验证和探究这些定律的真实性。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测量弹簧的伸长量、物体的重力加速度以及倾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来验证牛顿力学定律。
通过利用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并与理论值进行对比。
材料与方法:1. 弹簧:采用长度不同的3根弹簧进行实验。
2. 质量块:使用质量不同的3个物体进行实验。
3. 倾斜面:我们使用一块平滑的倾斜面进行实验。
4. 测量装置:包括测量弹簧伸长量的尺子、测量倾斜面距离和时间的器具。
实验步骤:1. 测量弹簧伸长量:将每根弹簧固定在支架上,将质量块挂在弹簧上,并记录质量块挂载后弹簧的伸长量。
2. 测量重力加速度:将质量块挂在弹簧上,并用尺子测量弹簧的自由长度,记录下伸长量。
然后,记录下质量块在自由落体过程中的时间,并测量下落距离。
3. 测量倾斜面上物体的运动:固定倾斜面的角度,并将质量块由倾斜面顶端释放,记录下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
结果与讨论:1. 弹簧伸长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当挂载于弹簧上的质量增加时,弹簧的伸长量也会相应增加。
这验证了胡克定律,即弹簧力与伸长量成正比。
2. 重力加速度的实验结果接近地球表面上的理论值9.8 m/s²,这表明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倾斜面上物体的运动实验结果表明,斜面上的摩擦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一定的影响。
经过数据处理和计算,我们得出了摩擦力的大小并与理论值进行对比。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验证了牛顿力学定律,包括弹簧力与伸长量成正比、重力加速度的有效测量和摩擦力的衡量。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范文10篇实验物品:水一瓶,稀释盐水一瓶,热电偶两个,温度计一只实验思路:在水和稀释盐水的容器中,分别放入一个热电偶,将另一个热电偶放在温度计上,同时打开温度计和热电偶的电源。
在一定时间段内,一直记录两个热电偶和温度计上的温度变化情况,以用来计算出两个容器各自的导热系数。
篇二实验题目:声压级与频率之间的关系实验物品:调谐振荡电路、振荡器、波形分析仪和数据采集系统实验思路:将调谐振荡电路中的频率调节至一定值,然后测量振荡器的输出信号的声压级,并用波形分析仪和数据采集系统进行记录,分析出声压级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篇三实验题目:电容器在频率变化条件下的电容实验物品:电容器、变压器、实验台、晶体管、示波器实验思路:将电容器连接到变压器的一侧,另一侧连接到实验台,然后通上晶体管,用示波器观察其频率变化的电容,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出其变化的规律。
篇四实验题目:直流电流的测量实验物品:直流电源、电流检测仪、表示电阻的电阻器实验思路:将电阻器和电流检测仪连接到直流电源中,并且调节直流电源上的电压,观察电流检测仪上的读数,记录不同电压下直流电流的读数,以得出直流电流的变化规律。
篇五实验题目:动量定理的实验实验物品:一支木棍,一块牛皮纸,一把牛津钳,一根尼龙绳实验思路:使用木棍削成三段,分别绑上牛津钳,尼龙绳和牛皮纸,重新合并木棍,使用牛津钳作为必要的支撑,然后把尼龙绳和牛皮纸一头连接一侧木棍,另一侧则受到一定的拉力,接下来记录力和动量的变化,以验证动量定理。
篇六实验题目:耦合电感器实验实验物品:两只耦合电感器、两只外形相同的电容元件实验思路:将两只耦合电感器和两只电容元件连接成一个电路,然后测量出电容元件的频率变化,通过计算比较出电感器的耦合程度。
篇七实验题目:重力引起的变化实验物品:空气罐、活塞组、可调节活塞实验思路:将活塞组放入空气罐中,使用可调节活塞控制空气压力,在一定时间内不断改变空气压力,记录活塞组大小变化,以此验证重力对物体大小变化的影响。
高中物理探究实验报告嘿,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有趣的物理实验,名叫“自由落体实验”。
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点酷,仿佛是在做一些惊险刺激的事情。
其实呢,咱们的实验就是想看看物体掉落的时候,速度是怎么变化的。
想象一下,你在高空中扔一个小球,球从手中滑落,哗啦啦,风在耳边呼啸,心里那个紧张,真是让人热血沸腾呀!咱们得准备一下实验材料。
其实也没啥特别的,几个小球、一个测量仪器,比如说秒表、尺子就行了。
为了增加一点“戏剧性”,我们可以用不同重量的小球,比如乒乓球和铁球。
这可是为了观察不同物体的表现,嘿嘿,咱们可得当心,别把自己的头也扔上去哦!安全第一嘛,咱可不想变成“实验室的笑话”。
找个适合的地方,比如学校的操场,那里人少,空间也大。
站在高处,咱们可以从一个台阶或者台子上把球扔下去。
要是你的朋友在旁边,那可真是个好机会,可以请他帮忙当“计时员”,有他在,咱就不用一个人干这份“苦差事”了。
好,准备工作都做好了,现在开始正式实验!把球举到头顶,准备好,1、2、3,放!瞬间,小球就像听到了召唤,飞速向下冲去。
秒表在旁边“嘀嗒嘀嗒”,朋友的眼睛一眨不眨,仿佛在看一场精彩的电影。
小球掉到地面,啪的一声,真是响亮得让人心里一颤。
然后,咱们就记录下这次的时间和高度。
咱们可以试试其他的小球,看看它们的表现。
每次实验后,大家都兴致勃勃地讨论数据。
铁球和乒乓球落地的时间差不多,真是让人惊讶。
是不是每个物体都受重力的影响呢?这就让咱们想到了伽利略的名言,重力可不分高低,大家都是“平等”的。
哇,这一刻,仿佛历史的回响就在耳边。
完成了一系列实验,大家都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
数据收集得差不多了,咱们要分析一下。
这时,谁突然提议:“要不咱们做个实验报告吧!”这提议一出,大家纷纷响应,像是“众志成城”,热情高涨。
这可不是简单的“抄抄写写”,而是要把咱们的发现和感受一一记录下来,简直像个小小科学家,心里别提多得意了。
在写报告的时候,大家互相交流,脑洞大开。
高中物理教师实习报告2020(3篇)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er practice report 2020汇报人:JinTai College高中物理教师实习报告2020(3篇)前言: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
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高中物理教师实习报告20202、篇章2:高中物理教师实习报告20203、篇章3:高中物理教师实习报告2020篇章1:高中物理教师实习报告2020我所在的教育实习从x月x日开始,在学校充分准备一周多的时间。
于x月x日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正式到达目的地——xx中学。
那天我心格外激动,怀着对教师这种职业的神圣的向往,来到这座美丽的校园。
当然我根本没有想到,在之后的一个月里,我会在这里收获一段快乐而难忘的时光。
我不仅从老师和学生们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和他们常常谈心、交流,彼此间成为朋友,让我出乎意料是,有些xxx大学校园里学不到的。
当然,这并非否定老师的教学和自己的学习,只是实践中收获到的远比书本来得真切和实在。
我们来到xx中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并在学校的公布板上打出了“热烈欢迎xx实习教师”的标语,我们也和该校的领导及老师召开了座谈会,他们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状况,并让我们和各自的指导教师见面。
实习的基本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
基情况如下: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10份,听课记录20份,上课节数为3节。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我心中的理想”的主题班会。
3.带领学生出了一期黑板报。
通过这次实习,我感受很深。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运动的方法。
3.会利用纸带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4.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二)实验原理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若加速度为a,在各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发生的位移依次为x1、x2、x3、?、xn,则有:
x2-x1=x3-x2=?=xn-xn-1=aT2,即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差相等。
可以依据这个特点,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
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2.由纸带求物体加速度的方法(1)逐差法
设相邻相同时间T内的位移分别为x1、x2、?、x6,则
x2-x1=x3-x2=x4-x3=?=x6-x5=aT2x4-x1=3a1T2x5-x2=3a2T2x6-x3=3a 3T2
得加速度a=(a1+a2+a3)/3
=(2)图象法(421?522?623)???x4?x5?x6???x1?x2?x3??2?
33T3T3T9T
以打某计数点时为计时起点,然后利用vn=(xn+xn+1)/2T测出打各点时的速度,描点得v-t图象,v-t图象的斜率即为加速度,如图所示。
(3)由纸带求物体速度的方法“平均速度法”求速度,即
vn=(xn+xn+1)/2T,如图所示。
(三)实验器材
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
(四)实验步骤
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再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2.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
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
3.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在选好的开始点下面记作0,0后面
动的加速度。
同学们还可先画出v-t图象,再求小车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
(五)注意事项
1.要在钩码落地处放上软垫或砂箱,防止撞坏钩码。
2.要在小车到达滑轮前用手按住它或放置泡沫塑料挡板,防止撞坏小车。
3.小车的加速度宜适当大些,可以减小长度的测量误差,加速度大小以能在约50cm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出7~8个计数点为宜。
4.纸带运动时尽量不要让纸带与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摩擦。
5.要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再放开小车;放开小车时,小车要靠近打点计时器,以充分利用纸带的长度。
6.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应尽可能地一次测量完毕(可先统一量出各计数点到计数起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
(六)误差分析
本实验参与计算的量有x和T,因此误差x和T。
1.由于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距离x测量不够精确而使a的测量结果产生误差。
2.市电的频率不稳定使T不稳定而产生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