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电子教案(改)
- 格式:ppt
- 大小:138.50 KB
- 文档页数:22
的方式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选择最优解法的能力。
5. 方法性教师在解题教学时,不仅要给学生讲解题目的解法,更要注重讲解解法的发现过程,避免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会简单机械地模仿。
教师要重视解题的思维过程,把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包括成功的思路和失败的尝试)呈现给学生,在解题中渗透数学思想,引导学生学会解题,提高其思维能力。
(四)小学数学解题的步骤在国外诸多对解题程序的研究成果中,较为著名的是乔治·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它包括“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四个步骤,具体内容如下:1. 弄清问题弄清问题即弄清问题未知的是什么,已知的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条件是否充分或者多余;如果画张图,在其中引入适当的符号把条件的各个部分分开,能否把它们全都写下来。
2. 拟订计划拟订计划即找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3. 实现计划实现计划即实现求解的计划,检验每一步骤,确定这一步骤的正确性,并证明所做的每一步骤。
4. 回顾回顾即及时总结解题的经验与教训,判断自己能否检验这个结果,能否用别的方法推导出这个结果,能否对这个结果做出改进或推广,能否把这个结果或方法用于解决其他问题,能否提出新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本课我们学习了数学题的含义、解题的意义、解题教学的基本原则、解题的四个步骤。
五、课后作业:你觉得解题教学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教学总结与反思学生对解题的理论比较陌生,引导他们到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
列综合算式:[(7+15-10)×2+3]×2=[12×2+3]×2=27×2=54(米)答:这捆电线原有54米。
四、课堂小结1.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分析法一般是从局部、个别去研究问题,而综合法则是从全局、整体去把握问题。
在解题时使用综合法必须以分析法为基础,使用分析法必须以综合法为指导。
2.从特殊现象推断出一般现象是归纳的核心,由于在这个过程中由归纳所获得的结论超越了前提所包含的内容,因而通过观察、归纳获得的规律或结论一般来说还只是一种猜测,它的正确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第一篇: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第1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教案第1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磁体、磁性、磁极、磁化等概念,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学会以实验的方法判断磁体的两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破除对磁体的神秘感,体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
2学情分析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学生对磁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在小学阶段中学生通过学习已获得了关于磁铁的一些知识,本课时是本章电和磁的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通过对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这一问题的探究,向学生介绍有关磁的一些基本知识:磁性、磁体、磁极、磁化,为本章后续研究磁体作准备。
教材编写怪实验为基础,通过采用实验、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细致的分析,总结归纳出新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3重点难点重点磁极的概念和相互作用规律,磁化的概念。
难点磁化的概念4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磁体、磁性、磁极、磁化等概念,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学会以实验的方法判断磁体的两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破除对磁体的神秘感,体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
学时难点难点磁化的概念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引入(一).【引入】抛出问题:我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生回答】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二)介绍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工具-我国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司南是磁石做的,司南柄可以指南,罗盘比较重,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接着出示现代指南针,追问学生:指南针有什么作用?【生回答】指南针可以用来指南北。
【活动一】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指南针是否可以指南北?一、观察规律:将小磁针放在针尖上,用手拨动小磁针,观察静止时的指向。
注意:1、不要让其它磁体靠近它。
2、多做几次你能发现什么规律?现象:让学生现场感受指南针的指向。
总第 节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一、组织教学清点学生人数,整顿常规 二、引入一个手电筒基本的组成包括哪些东西? 三、讲授新课1. 电路:一个基本的电流回路。
电路如图1.1所示。
图1.1 电路的基本结构2. 电路的组成:电源、负载、导线、开关。
(1)电源:将非电能形态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的供电设备。
(2)负载:将电能转换成非电能形态的用电设备。
(3)连接导线:传送信号、传输电能。
(4)辅助设备:保证电路安全、可靠地工作(例如控制电路通、断的开关及保障安全用电的熔断器),而且使电路自动完成某些特定工作成为可能。
3.电路的作用(1)电能的传输与转换; (2)电信号的传递与处理。
4.电路的工作状态 (1)通路:(闭路) (2)断路:(开路) (3)短路:(捷路)看手电筒组成学生举例哪些是电源哪些是负载熟记电路符号总第节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总第节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总第节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总第节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总第节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总第节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总第节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总第节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总第节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如图,图中的R1 R2 R3 R4 R5就是混联形式总第节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2 基尔霍夫第一定总第节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总节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总第节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总第节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总第节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图3 基尔霍夫第二定律应用总第节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总第节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图1。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1.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1.1.1 菱形及其性质1.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2.能运用综合法证明菱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3.体会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概括以及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掌握菱形的性质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与菱形有关的问题1.提问: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中相邻两边有何关系?学生回顾交流.2.教师出示生活中菱形的例子,引出这类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学生活动:观察衣服、衣帽架和窗户等实物图片.教师:同学们,在观察图片后,你们能从中发现熟悉的图形吗?你们认为它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呢?学生1:图片中有八年级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中的平行四边形与图1-1-1中的ABCD相比较,还有不同点吗?学生2:图片中的平行四边形不但对边相等,而且任意两条邻边也相等.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一类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菱形的概念: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作菱形.·想一想教师: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你能列举一些这样的性质吗?学生:菱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教师:你认为菱形还具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吗?同学互相交流讨论.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菱形的性质,组长组织组员讨论,让尽可能多的组员发言,并汇总结果.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启发同学们类比平行四边形,从图形的边、角和对角线三个方面探讨菱形的性质.对学生的结论,教师要及时评价,积极引导、激励学生.·做一做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即用菱形纸折一折.教师:请同学们用菱形纸片折一折,并回答下列问题:(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2)菱形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学生活动:分小组折纸,探索教师问题的答案.组长组织,并汇总结果.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怎样折纸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学生研讨完毕,教师要展示、汇总学生的折纸方法以及相应的结论,以便于后面的教学.通过折菱形纸片,得出以下结论:(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两条对称轴互相垂直;(2)菱形的四条边相等;(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教师:通过折纸活动,同学们已经对菱形的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要对菱形的第(2)(3)条性质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教师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证明.已知:如图1-1-2,在菱形ABCD中,AB=AD,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图1-1-2求证:(1)AB=BC=CD=AD;(2)AC⊥BD.师生共析:①菱形不但对边相等,而且邻边相等,这样就可以证明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了.②因为菱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点O是对角线AC与BD的中点;又因为在菱形中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这样就可以利用“三线合一”来证明结论了.学生活动:写出证明过程,进行组内交流对比,优化证明方法,掌握相关定理.教师活动:书写板书.证明:(1)∵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D,AD=BC(菱形的对边相等).又∵AB=AD,∴AB=BC=CD=AD.(2)∵AB=AD,∴△ABD是等腰三角形.又∵四边形ABCD是菱形,∴OB=OD(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在等腰三角形ABD中,∵OB=OD,∴AO⊥BD,即AC⊥BD.由上边的证明得出以下定理:定理: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定理: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例题讲解图1-1-3例1如图1-1-3,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BAD=60°,BD=6,求菱形的边长AB和对角线AC的长.师生共析:①因为菱形的邻边相等,一个内角是60°,这样就可以得到等边三角形ABD,因为BD=6,所以菱形的边长也是6.②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AOB;根据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可以得到OB=3,根据勾股定理就可以求出OA的长度;再一次根据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即AC=2OA,求出AC.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书写解答步骤.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AB=AD(菱形的四条边相等),AC⊥BD(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OB=OD=12BD=12×6=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在等腰三角形ABD中,∵∠BAD=60°,∴△ABD是等边三角形.∴AB=BD=6.在Rt△AOB中,由勾股定理,得OA2+OB2=AB2,∴OA=AB2-OB2=62-32=33.∴AC=2OA=6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巩固练习】教材随堂练习补充练习:如图1-1-4,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BD=12 cm,AC=6 cm,求菱形的周长.本节课应掌握:1.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作菱形.2.菱形的性质: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除此之外还有以下特殊性质:①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两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②菱形的四条边相等;③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课本习题1.1。
电子教案模板(方便操作版)第一章:电子教案的概述与优势1.1 电子教案的定义1.2 电子教案与传统教案的区别1.3 电子教案的优势与特点1.4 电子教案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案例第二章:电子教案的制作准备2.1 硬件设备准备2.2 软件工具选择2.3 素材资源收集2.4 教案设计思路与流程第三章:电子教案的基本结构与设计要点3.1 封面设计3.2 目录与导航设计3.3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3.4 教学过程设计与内容呈现3.5 互动环节设计3.6 评价与反思第四章:电子教案中的多媒体元素运用4.1 图片与图表的应用4.2 音频与视频的导入与剪辑4.3 动画与特效的制作4.4 互动元素(如:按钮、、游戏等)设计与嵌入第五章:电子教案实战操作与演练5.1 电子教案制作的基本步骤与技巧5.2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5.3 教案资源的共享与传输5.4 课堂实践与反馈改进第六章:电子教案在不同学科的案例分析6.1 语文学科电子教案案例6.2 数学学科电子教案案例6.3 英语学科电子教案案例6.4 自然科学学科电子教案案例6.5 社会科学学科电子教案案例第七章:特殊场景下的电子教案设计7.1 远程教学电子教案设计7.2 混合式教学电子教案设计7.3 翻转课堂电子教案设计7.4 移动学习电子教案设计7.5 个性化学习电子教案设计第八章:电子教案评价与反馈机制8.1 学生评价与反馈8.2 同行评价与反馈8.3 教学管理员评价与反馈8.4 教案作者自我评价与反思8.5 评价结果的运用与教案改进第九章:电子教案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9.1 电子教案数据的安全存储与传输9.2 用户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9.3 教学数据的隐私保护9.4 电子教案的使用规范与伦理问题9.5 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应对措施第十章:未来电子教案的发展趋势与展望10.1 技术驱动下的电子教案创新10.2 在电子教案中的应用10.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融合创新10.4 电子教案的国际化与标准化10.5 电子教案在终身学习中的作用与价值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电子教案的定义与优势重点:电子教案的内涵,特点与优势难点:如何理解电子教案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二、电子教案的制作准备重点:硬件与软件的选择,素材资源的搜集难点:如何高效地准备教案制作所需的各类资源三、电子教案的基本结构与设计要点重点:教案结构,设计要素与流程难点:如何创造出既实用又吸引人的电子教案四、电子教案中的多媒体元素运用重点:多媒体元素的选择与整合难点:如何将多媒体元素有效地融入教案,提升教学互动性五、电子教案实战操作与演练重点:教案制作步骤,问题解决难点:如何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电子教案六、电子教案在不同学科的案例分析重点:不同学科教案的特点与案例分享难点:如何根据学科特性设计合适的电子教案七、特殊场景下的电子教案设计重点:特定教学环境下的教案需求与设计难点:如何在不同教学模式下创新电子教案八、电子教案评价与反馈机制重点:评价方法与反馈渠道的建立难点:如何利用评价与反馈持续优化电子教案九、电子教案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重点: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措施难点: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实现教案的共享与交流十、未来电子教案的发展趋势与展望重点:技术革新与教学融合的趋势难点:如何预见并适应电子教案未来的发展方向全文总结与概括:电子教案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义、制作准备、结构设计、多媒体运用、实战操作、案例分析、特殊场景设计、评价反馈、安全隐私保护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和掌握的环节。
《电子技术基础》正式教案第一章:电子技术概述1.1 电子技术的定义与发展介绍电子技术的定义讲解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1.2 电子技术的基本组成部分介绍电子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讲解电子元件的功能和特点1.3 电子技术的基本测量与测试方法介绍电子技术的测量与测试方法讲解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测量原理第二章:模拟电子技术基础2.1 模拟电子元件介绍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元件的特性讲解二极管、晶体管等有源元件的功能和特点2.2 模拟电子电路分析并讲解基本放大电路、滤波电路、振荡电路等介绍模拟集成电路的基础知识2.3 模拟信号处理讲解模拟信号的采样与保持介绍模拟信号的调制与解调第三章:数字电子技术基础3.1 数字电子元件介绍逻辑门、逻辑电路的功能和特点讲解触发器、计数器等数字电路的应用3.2 数字电路设计分析并讲解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介绍数字集成电路的基础知识3.3 数字信号处理讲解数字信号的编码与解码介绍数字信号的滤波与加密技术第四章:电子电路的设计与实践4.1 电子电路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讲解电子电路设计的基本原则介绍电子电路设计的方法和步骤4.2 电子电路仿真与实验讲解电子电路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安排电子电路实验项目,讲解实验原理和方法4.3 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讲解电子电路的安装工艺和注意事项介绍电子电路调试的方法和技巧第五章:现代电子技术应用与发展5.1 微电子技术及其应用介绍微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微电子技术在现代电子产品中的应用5.2 通信技术及其应用介绍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讲解通信技术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应用5.3 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介绍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讲解嵌入式系统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第六章:传感器与信号检测6.1 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介绍传感器的作用和分类讲解常见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6.2 信号检测技术讲解信号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信号处理技术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6.3 传感器与信号检测实验安排传感器与信号检测实验项目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第七章:电源技术与电子测量7.1 电源技术基础介绍电源的分类和基本原理讲解电源电路的设计和保护7.2 电子测量技术介绍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讲解电子测量仪器仪表的使用和维护7.3 电源与电子测量实验安排电源与电子测量实验项目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第八章:可编程逻辑器件与计算机8.1 可编程逻辑器件介绍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分类和特点讲解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设计和应用8.2 计算机硬件基础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讲解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的基本原理和应用8.3 计算机软件与编程介绍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特点讲解计算机编程语言及其应用第九章:电子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案例分析9.1 电子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分析电子技术在通信系统、设备中的应用案例讲解通信工程中的关键技术及其解决方案9.2 电子技术在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分析电子技术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案例讲解自动化控制工程中的关键技术及其解决方案9.3 电子技术在现代医疗设备中的应用分析电子技术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案例讲解医疗电子工程中的关键技术及其解决方案第十章:电子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趋势10.1 电子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介绍电子技术在科研、产业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分析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10.2 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讲解电子技术在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应用10.3 电子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发展探讨电子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分析电子技术创新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挑战重点解析本文档是《电子技术基础》正式教案的完整版,共包含十个章节。
电子教案模板(方便操作版)第一章:电子教案的概述1.1 电子教案的定义1.2 电子教案的特点1.3 电子教案的发展趋势第二章:电子教案的设计与制作2.1 电子教案设计的原则与步骤2.2 电子教案制作的技术要点2.3 电子教案素材的收集与处理第三章:电子教案的应用与评价3.1 电子教案的应用策略3.2 电子教案在课堂中的实施方法3.3 电子教案的评价与反馈第四章:电子教案案例解析4.1 案例一:小学语文电子教案设计4.2 案例二:初中数学电子教案制作4.3 案例三:高中英语电子教案应用第五章:电子教案制作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5.1 电子教案制作中的技术难题5.2 电子教案设计与实施中的困惑5.3 提高电子教案制作效率的策略第六章:互动式电子教案设计6.1 互动式电子教案的概念与意义6.2 互动式电子教案设计的基本原则6.3 互动式教学策略在电子教案中的应用第七章:多媒体元素在电子教案中的应用7.1 多媒体元素的优势与类型7.2 多媒体元素在电子教案中的整合策略7.3 多媒体元素应用案例分析第八章:电子教案在特殊场景中的应用8.1 远程教学与电子教案8.2 翻转课堂与电子教案8.3 混合式教学与电子教案第九章:电子教案制作与维护的注意事项9.1 电子教案制作的版权问题9.2 电子教案的安全与隐私保护9.3 电子教案的长期维护与更新第十章:电子教案在教学研究中的作用10.1 电子教案在教育研究中的价值10.2 电子教案作为教学数据的分析与应用10.3 电子教案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与反思第十一章:电子教案在多元智能教学中的应用11.1 多元智能理论简介11.2 电子教案在多元智能教学中的策略11.3 多元智能教学案例分析第十二章:电子教案在差异化教学中的应用12.1 差异化教学的理念与实践12.2 电子教案在差异化教学中的实施方法12.3 差异化教学案例分析第十三章:电子教案在项目式学习中的应用13.1 项目式学习的基本概念13.2 电子教案在项目式学习中的设计要点13.3 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第十四章:电子教案在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14.1 跨学科教学的理念与实践14.2 电子教案在跨学科教学中的设计策略14.3 跨学科教学案例分析第十五章:未来发展趋势与电子教案的创新15.1 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15.2 电子教案在未来教育中的角色15.3 电子教案创新的理念与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子教案的概念、设计制作、应用评价、案例解析和常见问题解决方法,以及互动式电子教案设计、多媒体元素应用、特殊场景应用、制作维护注意事项和电子教案在教学研究中的作用。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教案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软件工程
授课对象08计科GB3、GB4、DB10
授课教师刘忠宝
教材版本软件工程张海藩等著
第 3 页
第 4 页
2、面向对象方法学
概括地说,面向对象方法具有下述四个要点:
·对象:把对象(Object)作为融合了数据及在数据上的操作行为的统一的软件
构件。
面向对象程序是由对象组成的,程序中任何元素都是对象,复杂对象由比
较简单的对象组合而成。
·类:把所有对象都划分成类(Class)。
每个类都定义了一组数据和一组操作,
类是对具有相同数据和相同操作的一组相似对象的定义。
数据用于表示对象的静
态属性,是对象的状态信息,而施加于数据之上的操作用于实现对象的动态行为。
·继承按照父类(或称为基类)与子类(或称为派生类)的关系,把若干个相关类
组成一个层次结构的系统(也称为类等级)。
·联系对象彼此之间仅能通过发送消息互相联系。
对象的所有私有信息都被封
装在该对象内,不能从外界直接访问,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封装性。
面向对象方法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是尽可能模拟人类习惯的思维方式,使
开发软件的方法与过程尽可能接近人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从而使
描述问题的问题空间(也称为问题域)与实现解法的解空间(也称为求解域)在结构
上尽可能一致。
第 5 页
第 6 页
第7 页
第8 页
第9 页
第10 页
第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