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实验报告叶进金
- 格式:docx
- 大小:408.82 KB
- 文档页数:6
一、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叶片的形态结构,了解叶片的基本组成部分。
2. 分析叶片的结构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
3. 探讨叶片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不同种类的植物叶片(如:柳叶、荷叶、桑叶等)2. 实验仪器:放大镜、显微镜、解剖镜、剪刀、镊子、滴管、酒精、碘液、载玻片、盖玻片、滤纸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叶片形态:用放大镜观察叶片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
2. 解剖叶片:将叶片进行解剖,观察叶片的叶脉、叶片组织等结构。
3. 制作临时装片:将叶片的横切面或纵切面制作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细胞结构。
4. 观察叶片功能:分析叶片在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四、实验步骤1. 观察叶片形态(1)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种类植物叶片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记录观察结果。
(2)比较不同叶片的形态差异,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2. 解剖叶片(1)用剪刀和镊子将叶片剪成小块,用酒精固定。
(2)将固定好的叶片放入解剖镜下,观察叶片的叶脉、叶片组织等结构。
(3)记录叶片的叶脉分布、叶片组织类型等特征。
3. 制作临时装片(1)用剪刀将叶片剪成小块,用酒精固定。
(2)将固定好的叶片放入载玻片上,用滴管滴加适量的水。
(3)用镊子将叶片展平,覆盖盖玻片。
(4)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用滤纸从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5)将临时装片放入显微镜下,观察叶片的细胞结构。
4. 观察叶片功能(1)分析叶片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作用,如: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等。
(2)观察叶片在蒸腾作用过程中的作用,如:水分运输、气体交换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叶片形态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叶片在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存在差异。
如:柳叶呈狭长形,荷叶呈圆形,桑叶呈卵形。
这些差异可能与植物的生长环境、物种特性等因素有关。
2. 解剖叶片实验结果显示,叶片主要由叶脉、叶片组织等部分组成。
叶脉负责水分和养分的运输,叶片组织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等。
叶片吸水变色实验报告1. 引言叶片吸水变色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实验,通过观察叶片在水中吸水的过程中的变色情况,我们可以了解植物的水分输送机制以及叶片的适应性。
该实验将会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叶片的吸水变色情况,以期能够揭示植物水分调节的一些规律。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环境条件下叶片吸水后的变色情况,并对比分析不同条件下植物的水分调节能力。
3. 实验材料和方法3.1 实验材料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包括:- 鲜嫩的植物叶片(如薄荷、菊花等)- 干净的容器- 自来水或蒸馏水- 实验室天平- 光照设备(如日光灯等)3.2 实验步骤本次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
2. 将新鲜的植物叶片剪下,确保其完整且没有损伤。
3. 按照实验设定的不同环境条件,将叶片放置在不同的容器中,每个容器装满一定量的自来水或蒸馏水。
4. 将每个容器放置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以模拟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
5. 观察叶片在吸水过程中的变色情况,记录下不同时间点的变化。
6. 当实验结束后,使用实验室天平测量每片叶片的重量并记录下来。
4.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对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实验结果与分析:4.1 不同环境条件下叶片变色情况我们在实验中观察到,叶片在水中吸水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色。
在光照充足、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叶片呈现出鲜绿色;而在光照不足、水分不足的情况下,叶片会出现黄化、枯萎等现象。
可见,光照和水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2 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水分调节能力通过比较不同环境条件下叶片吸水后的重量变化,我们可以判断出不同植物对水分的调节能力。
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植物的叶片能够有效地吸收水分,重量增加明显;而在水分不足的条件下,植物的叶片吸收水分的能力减弱,重量增加较少。
这再次说明了水分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
5.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1. 光照和水分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植物的水分调节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一、摘要本实验旨在观察叶片的结构,分析其功能,并探讨叶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过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分析叶片的细胞结构,研究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叶片具有复杂的结构,具有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多种功能,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目的1. 观察叶片的细胞结构,了解叶片的基本组成。
2. 分析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探讨其功能。
3. 研究叶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实验材料与用具1. 实验材料:新鲜的绿色叶片(如菠菜、白菜等)。
2. 实验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刀片、酒精灯、烧杯、镊子、解剖针、滴管、酒精、盐酸、蒸馏水、碘液、吸水纸等。
四、实验原理1. 光合作用: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合成有机物质,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能量。
2. 蒸腾作用:叶片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从植物体内输送到大气中,降低植物体内的温度,维持植物体的水分平衡。
五、实验步骤1. 取一片新鲜的绿色叶片,用刀片沿主脉纵向切开,制成叶片横切面。
2. 将叶片横切面放置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
3. 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横切面的细胞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4. 将叶片横切面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酒精,用酒精灯加热煮沸,使叶片细胞结构展开。
5. 再次用显微镜观察加热后的叶片横切面,分析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相关结构。
6. 将叶片横切面取出,用盐酸处理,使细胞壁变薄,便于观察。
7. 再次用显微镜观察处理后的叶片横切面,分析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相关结构。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1)叶片横切面细胞结构:叶片细胞主要由叶肉细胞、气孔细胞和叶脉组成。
(2)光合作用结构: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3)蒸腾作用结构:气孔细胞排列在叶片表皮,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通道。
2. 分析:(1)叶片细胞结构复杂,为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提供了基础。
(2)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能源,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3)蒸腾作用有助于调节植物体内水分平衡,维持植物生长。
实验名称:叶片生理指标测定实验日期:2023年2月24日实验地点:植物生理实验室实验目的:1. 学习叶片生理指标测定的方法;2. 掌握叶片水分含量、叶绿素含量、淀粉含量等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3. 分析叶片生理指标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实验材料:1. 实验植物:黄瓜(Cucumis sativus L.)2. 仪器:电子天平、分光光度计、离心机、恒温箱、剪刀、烧杯、滴定管等3. 试剂:无水乙醇、碘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实验方法:1. 叶片水分含量测定(1)选取黄瓜叶片,用剪刀剪成小块;(2)将剪好的叶片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无水乙醇;(3)将烧杯放入恒温箱中,80℃烘干24小时;(4)取出烧杯,用电子天平称量烘干后的叶片重量;(5)计算叶片水分含量:水分含量(%)=(初始重量-烘干后重量)/初始重量×100%。
2. 叶绿素含量测定(1)选取黄瓜叶片,用剪刀剪成小块;(2)将剪好的叶片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95%乙醇;(3)将烧杯放入分光光度计中,测定叶片在波长665nm和663nm处的吸光度;(4)计算叶绿素含量:叶绿素含量(mg/g)=(A665nm-A663nm)×1.46×1000/叶片重量。
3. 淀粉含量测定(1)选取黄瓜叶片,用剪刀剪成小块;(2)将剪好的叶片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碘液;(3)将烧杯放入离心机中,离心5分钟;(4)取出烧杯,用滴定管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淀粉反应终点;(5)计算淀粉含量:淀粉含量(mg/g)=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浓度/叶片重量。
实验结果:1. 叶片水分含量:平均值为82.5%;2. 叶绿素含量:平均值为2.25mg/g;3. 淀粉含量:平均值为0.35mg/g。
实验分析:1. 叶片水分含量:黄瓜叶片水分含量较高,有利于植物生长;2. 叶绿素含量: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适中,有利于光合作用;3. 淀粉含量:黄瓜叶片淀粉含量较低,表明植物生长处于生长期。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植物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其结构和功能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探究植物叶片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了解植物叶片在光照、水分、温度等环境条件下的生理反应。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植物样品:选取同一品种的植物叶片若干,保证叶片健康、无病虫害。
- 实验工具:显微镜、天平、温度计、光照计、量筒、蒸馏水、NaCl溶液、葡萄糖溶液等。
- 实验试剂:碘液、斐林试剂、碳酸钠溶液等。
2. 实验方法(1)叶片结构观察- 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横切面,记录叶片的厚度、叶脉分布、气孔数量和分布等特征。
(2)光合作用实验- 设置不同光照强度(如全光照、半光照、无光照)条件下,观察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
- 设置不同水分条件(如干旱、湿润)条件下,观察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
(3)呼吸作用实验- 设置不同温度(如20℃、30℃、40℃)条件下,观察植物叶片的呼吸速率。
(4)叶片细胞质壁分离实验- 将叶片浸泡在低渗溶液中,观察叶片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叶片结构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实验植物叶片具有典型的叶片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叶脉等。
表皮由上表皮和下表皮组成,叶肉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叶脉分布均匀。
2. 光合作用实验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存在显著差异。
在全光照条件下,光合速率最高;在半光照条件下,光合速率次之;在无光照条件下,光合速率最低。
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也受到显著影响。
在干旱条件下,光合速率明显降低;在湿润条件下,光合速率较高。
3. 呼吸作用实验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植物叶片的呼吸速率存在显著差异。
在20℃条件下,呼吸速率最低;在30℃条件下,呼吸速率次之;在40℃条件下,呼吸速率最高。
4. 叶片细胞质壁分离实验将叶片浸泡在低渗溶液中,观察到叶片细胞质壁分离现象,说明叶片细胞壁具有一定的伸缩性。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观察叶片的形态变化,分析其与光照、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关系;3. 掌握叶片的解剖技术,观察叶片的细胞结构。
二、实验材料与用具1. 实验材料:新鲜叶片(如菠菜、芹菜等)2. 实验用具:解剖镜、显微镜、刀片、剪刀、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酒精、碘液、蒸馏水、温度计、光源、水培装置等。
三、实验原理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重要器官。
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和功能,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环境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四、实验步骤1. 观察叶片的形态变化:(1)选取新鲜叶片,观察其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2)将叶片置于不同光照、水分、温度等条件下,观察其形态变化,并记录数据。
2. 观察叶片的解剖结构:(1)取一片新鲜叶片,用刀片将其切成薄片;(2)将薄片置于载玻片上,滴加一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3)用解剖镜观察叶片的表皮、叶肉、叶脉等结构;(4)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细胞结构,如叶绿体、液泡、细胞壁等。
3. 观察叶片的光合作用:(1)将叶片置于光照条件下,观察其颜色变化;(2)记录叶片在光照下的光合速率,并与无光照条件下的数据进行比较。
4. 观察叶片的蒸腾作用:(1)将叶片置于空气中,观察其水分散失情况;(2)记录叶片的蒸腾速率,并与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数据进行比较。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叶片的形态变化:在光照条件下,叶片颜色逐渐变深,表明光合作用加强;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叶片颜色鲜绿,表明水分供应充足;在低温条件下,叶片颜色变浅,表明光合作用减弱。
2. 叶片的解剖结构: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
表皮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具有保护作用;叶肉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负责光合作用;叶脉负责输导水分和养分。
3. 叶片的光合作用:在光照条件下,叶片的光合速率明显提高,表明光照是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
4. 叶片的蒸腾作用:叶片的蒸腾速率在空气中较高,表明蒸腾作用是水分散失的主要途径。
金钱树叶片扦插实验报告金钱树叶片扦插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金钱树叶片扦插的可行性,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植物繁殖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材料:金钱树叶片、培养土、水杯、喷壶等;2. 方法:a. 准备工作:将培养土倒入水杯中,稍加压实并保持湿润;b. 取一片新鲜、健康的金钱树叶片,注意避免损伤;c. 将金钱树叶片插入培养土中,约插入一半的长度即可;d. 喷洒适量的水以保持土壤湿润,并放置于适当的光照条件下;e. 每天观察并记录叶片的生长情况,包括根系生长、叶片变干或发黄等现象。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数天的观察,我们发现金钱树叶片扦插成功率较高,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因素。
以下是我们的观察结果与分析:1. 光照条件:金钱树是喜阳植物,适宜的光照条件是扦插成功的重要因素。
较强的光照有助于刺激金钱树叶片生根,因此,放置扦插叶片的位置应当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
2. 温度:适宜的温度也是金钱树叶片扦插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较为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0-25摄氏度。
太高或太低的温度都会降低扦插成功率。
3. 湿度:保持土壤湿润是扦插金钱树叶片的关键。
不仅要喷洒足够的水分,还要注意避免过度浇水导致根系腐烂。
适当的湿度有助于根系形成。
4. 叶片状态:选择新鲜、健康的金钱树叶片扦插,叶片表面不能有疤痕或病虫害,这有助于提高扦插成功率。
在我们的实验中,大部分金钱树叶片都成功地生根了。
其中,根系生长的时间大约为2周左右,通过细心观察我们发现,根系部分不仅延伸出许多浅色细根,还有部分较粗壮的根。
此外,部分叶片表现出发黄、干枯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扦插后的适应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金钱树叶片具有较高的扦插生根率,适宜的光照、温度和湿度条件有助于扦插成功。
2. 金钱树叶片的扦插繁殖是一种简单、经济且有效的方法,可用于快速繁殖金钱树。
3. 扦插后的金钱树叶片需要适应环境,因此在根系形成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叶片发黄、干枯的现象,这是正常的现象,并不一定代表扦插失败。
绿叶元素分析实验报告标题:绿叶元素分析实验报告引言:绿叶元素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用于确定植物叶片中的元素含量。
本实验使用了绿叶作为样品进行元素分析,目的是了解植物叶片的营养状况和生长环境。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的步骤、结果和讨论。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新鲜绿叶、离心机、耗尽式溢流电容量量筒、量筒、琼脂糖、去离子水、试管、化学试剂2. 实验步骤:a. 以离心法提取叶片中的总元素含量。
首先将绿叶样品剪碎并加入去离子水制备成悬浮液,然后用离心机将悬浮液进行离心,将上清液收集起来。
b. 对上清液中的元素进行分析。
将上清液分别倒入试管中,并加入适量的化学试剂进行反应。
通过分析试管中的溶液颜色的变化,可以判断其中是否含有特定元素。
c. 通过比色法确定叶片中镁元素的含量。
将适量的上清液取出,加入指定的试剂,并在紫外光下进行光度测定。
根据光度计读数可以得到镁元素的含量。
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定,我们得到了绿叶样品中的镁元素含量。
利用比色法测定镁元素的含量,我们得到了绿叶样品中镁元素的平均含量为X mg/g(平均值±标准差)。
这表明绿叶样品中含有一定的镁元素。
结合先前的研究,镁元素是植物合成叶绿素的重要成分,因此绿叶中的镁元素含量对光合作用有重要影响。
讨论:1. 实验误差分析:在本次实验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
首先,在绿叶样品的制备过程中,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元素损失。
其次,在试剂的使用过程中,使用量可能会有一定的测量误差。
然后,在光度计测定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仪器误差以及测量操作误差。
最后,在样品的选择上,由于绿叶样品的多样性,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性。
2. 实验结果的意义:绿叶元素分析是了解植物营养状态和生长环境的重要手段。
绿叶样品中的镁元素含量可以反映植物对光合作用的依赖程度。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例如土壤中镁元素的含量对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
叶的结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叶片的结构,了解叶片的组织构造以及其功能。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1. 实验材料- 新鲜的植物叶片(如水仙、万年青等)- 盐水- 乙醇- 甘油- 枝叶刀2. 实验仪器- 显微镜- 定片钳- 显微刀- 干燥槽三、实验步骤1. 在显微镜下观察新鲜叶片,记录叶片的外部形态特征,并观察叶片的背面和正面。
2. 用枝叶刀切取一片新鲜的叶片,将其放在显微镜滑片上。
3. 在滑片上加入一滴盐水,以使叶片细胞膨压。
然后使用定片钳轻轻压扁叶片,使其叶肉扁平化。
4. 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片表皮细胞的特征。
表皮细胞通常呈长方形或多边形,排列整齐,具有细胞膜和细胞壁。
5. 使用显微刀从叶片上刮取一小块组织,并将其放入一滴乙醇中,进行脱色处理。
6. 将脱色后的组织放入一滴甘油中,进行透明化处理。
7. 将透明后的组织覆盖一片玻璃盖片,然后放在显微镜下。
8. 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组织的细胞结构和细胞内的细胞器,如叶绿体、细胞核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叶片的结构和组织。
叶片的外部形态特征呈现出各种形状,如长方形、椭圆形、心脏形等。
叶片的正面和背面具有不同的特征,正面通常呈现光滑的表面,而背面则有许多气孔。
通过对叶片表皮细胞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表皮细胞均匀地排列在叶片的表面上,具有细胞膜和细胞壁。
叶片组织的细胞结构也能被清晰地观察到,细胞内的细胞器如叶绿体、细胞核等也能被看到。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植物叶片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其组织构造决定了其功能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叶片的表皮细胞具有保护和气体交换的功能,而叶片内部的细胞组织则负责光合作用的进行。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显微镜等仪器,通过观察和分析叶片的细胞结构,加深了我们对植物叶片的认识。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一些常用的显微镜操作技巧,例如脱色和透明化处理等。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地操作和理论学习,使我对植物叶片的结构、生理功能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本次实训,我希望能掌握叶片的基本鉴定方法,了解叶片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探讨叶片在生态环境中的意义。
二、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XX大学植物实验室、XX植物园四、实训内容1. 叶片基本结构观察- 在实验室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基本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叶脉等部分。
- 通过观察叶片横切面,了解叶片的层次结构和细胞类型。
2. 叶片生理功能实验- 进行叶片光合作用实验,测量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
- 观察叶片蒸腾作用,测量叶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水分散失情况。
3. 叶片鉴定与分类- 学习叶片的基本鉴定方法,通过观察叶片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进行分类。
- 实地采集不同种类的叶片,进行现场鉴定和分类。
4. 叶片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研究叶片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如碳循环、水分调节等。
- 探讨叶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如适应干旱、盐碱等环境。
五、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 阅读相关教材和文献,了解叶片的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
- 学习叶片鉴定的基本方法和分类依据。
2. 实验室操作- 在实验室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 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
3. 实地考察- 在植物园采集不同种类的叶片,进行现场鉴定和分类。
- 观察叶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分析叶片的适应性。
4. 数据分析与总结-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 总结实训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六、实训成果1. 叶片结构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掌握了叶片的基本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叶脉等部分。
2. 叶片生理功能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存在差异。
- 叶片蒸腾作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水分散失情况也有明显不同。
3. 叶片鉴定与分类- 通过实地采集和观察,掌握了叶片的基本鉴定方法。
实验二实验报告
4位十进制计数器:
(1).设计代码:
LIBRARY IEEE;
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
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
ENTITY COUNTER4B IS
PORT (CLK,RST,EN : IN STD_LOGIC;
CQ : OUT 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
COUT : OUT STD_LOGIC );
END COUNTER4B;
ARCHITECTURE behav OF COUNTER4B IS
BEGIN
PROCESS(CLK, RST, EN)
VARIABLE CQI : 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
BEGIN
IF RST = '1' THEN CQI := (OTHERS =>'0') ; --计数器异步复位
ELSIF CLK'EVENT AND CLK='1' THEN --检测时钟上升沿
IF EN = '1' THEN --检测是否允许计数(同步使能)
IF CQI < 9 THEN CQI := CQI + 1; --允许计数, 检测是否小于9 ELSE CQI := (OTHERS =>'0'); --大于9,计数值清零
END IF;
END IF;
END IF;
IF CQI = 9 THEN COUT <= '1'; --计数大于9,输出进位信号
ELSE COUT <= '0';
END IF;
CQ <= CQI; --将计数值向端口输出
END PROCESS;
END behav;
(2).仿真波形:
如图和代码,ENA为使能端高电平有效,CLK为时钟信号输入端,CLR为清零端高电平有效, CQ为计数输出端后接译码器, CARRY_OUT为计数进位位。
当ENA为高电平, CLK有时钟输入,且CLR为低电平时,计数器开始计数,当时钟信号每来一次上升沿时,计数器计数加1,当计数到达9时,CARRY_OUT进位位输出高电平,并且计数输出端返回0。
一个计数周期结束。
由时序仿真波形可知,计数器存在严重的延时效应,这是器件本身固有的延时,无法避免。
4位锁存器:
(1).设计代码:
LIBRARY IEEE; --4位锁存器
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
ENTITY REG4B IS
PORT ( LK : IN STD_LOGIC;
DIN : IN 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
DOUT : OUT 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 );
END REG4B;
ARCHITECTURE behav OF REG4B IS
BEGIN
PROCESS(LK, DIN)
BEGIN
IF LK'EVENT AND LK = '1' THEN DOUT <= DIN;
END IF;
END PROCESS;
END behav;
(2).仿真波形:
Load为锁存器的时钟信号输入端,上升沿有效。
DIN为4位数据输入端, DOUT为4为数据输出端。
当load的上升沿到来时,DOUT将DIN的数据向外输出,并持续保持输出状态到load的下一个上升沿到来才发生变化。
由时序仿真波形可知,锁存器也存在一定的延时效应,这是锁存器本身内部电路的信号反映能力的延时,属于器件的固有延时,普遍存在于器件中。
测频控制器:
(1).设计代码:
LIBRARY IEEE;
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
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
ENTITY FTCTRL IS
PORT (CLKK : IN STD_LOGIC;
CNT_EN :OUT STD_LOGIC;
RST_CNT:OUT STD_LOGIC;
Load:OUT STD_LOGIC);
END FTCTRL;
ARCHITECTURE behav OF FTCTRL IS
SIGNAL Div2CLK : STD_LOGIC;
BEGIN
PROCESS(CLKK)
BEGIN
IF CLKK'EVENT AND CLKK='1' THEN
Div2CLK<=NOT Div2CLK;
END IF;
END PROCESS;
PROCESS(CLKK,Div2CLK)
BEGIN
IF CLKK='0' AND Div2CLK='0' THEN RST_CNT<='1'; ELSE RST_CNT<='0'; END IF ;
END PROCESS;
Load<=NOT Div2CLK; CNT_EN<=Div2CLK;
END behav ;
(2).仿真波形:
CLK 为测频控制时钟信号,TSTEN 信号输出端,为测频控制器内部的 2 分频输出端,将测频控制信号 CLK 的信号频率分为一半,控制测频控制时钟频率为 1Hz,使 TSTEN 输出端的输出高电平持续时间为 1 秒,TSTEN 接后续的十进制计数器的使能端,将就能计数 1 秒内的待测信号的上升沿次数,从而算出待测信号的频率。
Load 为信号输出端,将 TSTEN 取反便可得到 load 输出信号,将 load 输出端接锁存器时钟信号端,就能在计数器结束计数的同时,使锁存器输出计数结果,CLR_CNT 为信号输出端,控制计数器的清零端,清除上次计数结果,使计数器重新计数。
由时序仿真波形可知,该器件的时序效果比较好,不存在明显的信号延时。
四位频率计:
原理图:
波形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