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
- 格式:ppt
- 大小:378.00 KB
- 文档页数:9
语文教案设计《我要的是葫芦》《我要的是葫芦》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我要的是葫芦》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种葫芦的人,一心想要葫芦,却因为忽视了蚜虫对葫芦叶的危害,最终没有得到葫芦的故事。
故事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课文语言浅显易懂,以对话描写为主,非常适合二年级学生阅读和学习。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阅读基础,但他们的理解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
对于这篇课文中的哲理,学生可能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才能理解。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故事性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 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等8个字。
- 能找出文中描写葫芦生长过程的句子,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理变化。
-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关系,不能只看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事物之间的联系。
- 找出描写葫芦生长过程的句子。
- 文中有一些描写葫芦样子的句子,如“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这些句子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葫芦生长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理解葫芦的生长变化。
2. 教学难点- 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理变化,理解故事所蕴含的哲理。
- 例如,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有蚜虫时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他这种想法的错误之处,教师需要通过对比分析叶子和葫芦的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
《我要的是葫芦》课文是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个渴望拥有神奇的葫芦的故事。
下面将用流畅易读、结构合理的语言来解读这篇课文。
一、故事梗概《我要的是葫芦》这篇散文描写了一个小男孩渴望获得一只葫芦的心情。
故事情节自然流畅,情感真挚,让人感同身受。
小男孩尝试吃掉葫芦,试图用魔法变出葫芦,不停地向父母要求买葫芦,以及最后用真心和感恩之情拥有了葫芦的过程。
二、故事背景这篇散文是在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教材,旨在通过一个小孩渴望获得葫芦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懂得自尊、懂得自立、懂得珍惜等道理,以及美好的家庭教育情感。
三、故事的启示1.懂得珍惜:故事中小男孩内心渴望拥有一只葫芦,但最终却是用心感恩得到了葫芦。
这告诉我们要珍惜拥有的,不要总是眼巴巴地去追求一些虚幻的东西。
2.懂得感恩:小男孩在父母买回葫芦后,心怀感恩,向父母说出了感恩的话。
这告诉我们在得到东西的时候要懂得感恩,此外在学习、生活中更是如此。
3.懂得自立:小男孩在得到葫芦之前有不同的尝试,说明他有自己的主见和行动力。
鼓励孩子们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尝试,自立自强。
四、文学特点1.真情实感:小男孩对葫芦的渴望是真挚的,看似简单的故事实际上传递了深刻的情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2.感恩教育:故事中父母买回葫芦后,小男孩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这是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进行感恩教育的一个很好的案例。
3.积极向上:小男孩在故事中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展现了积极向上的品质。
五、总结《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散文,故事简单真实,却引起了读者的思考。
通过小男孩的渴望和获得葫芦的过程,教育了我们要懂得感恩、珍惜拥有的东西,勇于追求梦想。
以上是我对《我要的是葫芦》课文的详细解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则简单的故事,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情感的传递。
小男孩的渴望和最终的感恩,都蕴含着千丝万缕的情感,让人在阅读中不禁感动。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我要的是葫芦》课文原文及赏析《我要的是葫芦》原文: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个都落了。
那个人后悔极了。
《我要的是葫芦》赏析: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人种植葫芦的故事,寓言性地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道理。
首先,文章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葫芦的生长过程,从藤的细长、叶子的繁茂、花朵的洁白到小葫芦的可爱,形象地展现了生命的活力和美丽。
其次,故事中的人物对于葫芦的期待和对待蚜虫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只关注葫芦的长大,而忽视了叶子上蚜虫的危害,这种片面的思维方式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这提醒我们,看待问题要全面,不能只看表面或局部,而忽视了整体和深层次的联系。
最后,故事的结局让人深思。
那个人因为忽视了蚜虫的危害,最终失去了他心爱的葫芦。
这个教训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平衡和协调,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
总的来说,《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以简单的故事和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平衡的重要性,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二年级上14《我要的是葫芦》《二年级上 14《我要的是葫芦》》在二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名为《我要的是葫芦》的课文,这是一个简单却蕴含着深刻道理的故事。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这个人想要葫芦,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当中包含着一个很重要的道理。
植物的生长是一个整体的过程,每一个部分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葫芦藤、叶子、葫芦,它们共同构成了葫芦生长的体系。
叶子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部分,通过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
而蚜虫会损害叶子,影响叶子的正常功能。
当叶子受到侵害,无法为葫芦提供足够的养分时,葫芦自然也就长不好,最终掉落。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明白了,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不能只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和其中的关联。
就像这个人,只想着要葫芦,却不重视叶子上的蚜虫,没有意识到蚜虫对葫芦生长的影响。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比如说,我们想要取得好成绩,不能仅仅只是期待考试时能超常发挥,而应该在平时认真学习,做好每一次的作业,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
如果我们忽略了平时的努力,就像那个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的人一样,最终可能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
再比如,在一个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像是植物的一部分。
如果有一个成员出现问题,而大家都不重视,不帮助解决,那么最终可能会影响整个团队的成果。
这篇课文虽然简单,但是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却非常深刻。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原文《我要的是葫芦》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7篇)《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精选7篇)《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篇1《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文中主要介绍了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当他发现葫芦上长了虫子时不去除虫,而是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最后连葫芦也落了。
听了赵翠军老师支教的的多媒体课《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感觉她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重点、难点把握准确,符合学生实际和课程标准。
教学思路清晰,学习氛围浓厚和谐,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度高,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
一、注重阅读以读品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
”赵翠军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多读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表象。
拼接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长满绿叶、雪白的小花、挂、可爱等词语,让学生齐读、个别读、带感情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进行了第四段的教学,葫芦都落了,学生们一脸的疑惑,怎么回事呢?学生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原因,学习氛围空前高涨。
二、重点突出以图导文赵翠军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操作简单,使用熟练。
在课文内容的把握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选择关键词句突出文章主旨,“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还呢!”通过齐读、个别读、表演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体会种葫芦人的心理,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赵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速不紧不慢带给学生一种放松的学习状态。
普通话准确,语言清晰。
四、完美的课堂是不存在的,只有有缺点值得反思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
美中不足的是,在组后的几分鈡,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没有积极的回答问题,老师没能及时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篇2《我要的是葫芦》是讲一个人在种葫芦,不去除虫,而是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连葫芦也落了。
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课文原文《我要的是葫芦》讲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密切,不可为追求结果而不在乎细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课文原文,欢迎参考阅读!我要的是葫芦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认“葫、芦”等6个生字,会写“言、每”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葫芦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教学准备:收集葫芦的实物和图片。
词语卡片。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葫芦实物)这是什么?这么可爱的葫芦是怎么来的呢?(预设:葫芦是农民伯伯在地里种出来的。
)把种子放在地里后,可爱的小葫芦又是怎样长出来的呢?我们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就会知道了。
(齐读课题,指导读好“葫芦”一词。
)二、读文、识字、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请四人小组合作读文识字。
3、字词检查。
三、书写生字。
四、作业设计。
1、感情朗读课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2、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设计理念:1、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
提倡充满活力的“人性”课堂。
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讲,要不断调动他们的学习情趣,从小培养他们热爱语文的情感。
本课试图通过指导观看色彩鲜艳的图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的情绪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把有趣的东西学得更有趣。
《我要的是葫芦》的说课稿(18篇)《我要的是葫芦》的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第14课。
主要写了种葫芦的人不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不去治,邻居劝他也不听,结果小葫芦渐渐变黄,一个个都落了。
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亮,是深爱孩子们宠爱的一篇课文。
2.说学情二年级的孩子乐于观看生活,宠爱体验生活。
他们宠爱甜甜的苹果、香香的桃子,但是孩子们对于葫芦比较生疏。
通过观看葫芦生长的视频和动画片葫芦兄弟,孩子们对于葫芦建立了一些感性生疏。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生疏了很多客观事物,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一些现象,还能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但是,那多数是一些零碎的,不标准的语言,为了使他们正确理解运用语言,在课堂上必需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生疏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学习、积存、感悟语言。
我所执教的班级的学生宠爱阅读,对四周事物有惊异心,大局部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洁的问题。
局部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念,能积极参与争辩发表自己稚嫩的见解。
个别学生则缺乏自信,较为可怕,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够,对意愿的表达较为模糊。
3. 说目标针对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承受随文识字的方法,在具体的语境中生疏本课“葫、芦、藤”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慨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能在趣味性的朗读中感受整棵葫芦的美以及一个个葫芦的得意,初步感受整体与局部之间的联系。
4、说重点:教学的重点体会反问句、感慨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5、说难点难点是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二、设计理念如何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呢?我主要依据以下理念设计教学:1、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语文课是教孩子们学语用文的课程。
因此,我将紧紧围绕学语言、用语言的这个核心开放教学。
2、上孩子们需要的语文课。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在哪里会遇到困难,我就在哪里着力指导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