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曲江旅游开发模式
- 格式:ppt
- 大小:5.31 MB
- 文档页数:63
曲江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探讨作者:石柳清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5年第07期【摘要】文章论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外动力,概述了西安曲江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曲江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概括出曲江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政府主导、市场导向;构建了良好的招商引资机制;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关键词】曲江新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产业融合一、相关概念《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把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业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旅游产业是以旅游活动为中心的综合型产业,是指为游客直接或者间接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行业的统称;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产品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的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外动力1、内在动力(1)两大产业本质上有很多共通之处。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属于绿色无烟产业,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旅游是文化实现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2)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
在以生产服务产品为主的经济时代,文化的经济价值越来越明显,文化产业创造了更多的经济价值。
两大产业的融合互补发展能提升地区的社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又为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
2、外在动力(1)政治推动力。
我国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推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等政策措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此外,各个地方政府也十分支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相继出台了一些有利的政策措施。
(2)经济推动力。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强大的国家实力可以为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3)社会推动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不断加深,旅游产业必须引入文化元素,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韶关市人民政府关于曲江区大塘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韶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6.26•【字号】韶府复〔2024〕31号•【施行日期】2024.06.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韶关市人民政府关于曲江区大塘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曲江区人民政府,韶关市自然资源局:《韶关市曲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审批〈韶关市曲江区大塘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韶曲府请〔2024〕11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曲江区大塘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大塘镇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支撑大塘镇打造成为韶关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宜居宜游宜贸宜养的魅力城镇。
二、严守国土空间安全底线。
到2035年,大塘镇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3.33平方公里(3.50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20.05平方公里(3.01万亩);陆域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10.46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7.48平方公里以内。
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任务。
划定落实蓝线、绿线、黄线、紫线、历史文化保护线以及洪涝风险控制线等防灾减灾底线,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严格实施空间管控。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以“三区三线”为基础,明确生态、农业和历史文化等保护要素空间范围和城乡、产业、交通等发展要素整体布局,构建“一核两心两带三片区”的镇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积极融入中心城区发展,提升镇区综合服务核心要素集聚和服务辐射能力,强化南北两个节点的农文旅服务功能,依托国道G106和县道X312的发展带引导发展要素向中心和节点集聚,强化片区的交通联系,镇域范围内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片区、农业旅游生态研学片区和温泉康养休闲度假片区差异化发展。
以文化产业发展为主导的曲江模式研究作者:肖峰来源:《时代金融》2019年第18期摘要:对“曲江模式”的研究从曲江新区诞生、曲江模式提出、曲江模式内涵及评析和最后未来发展这条主线,进行研究、分析和总结。
大致分为以下几点:1、曲江文化产业的发展及曲江模式的形成。
2、以文化产业为主导的曲江模式框架体系。
3、曲江模式实际运作效果的评析(争议)。
4、曲江模式的运作拓展及未来发展。
全文整体上阐明曲江模式内涵,及其以文化遗产为内容,进行文化旅游等项目开发,走“文化+旅游+城市”的发展道路。
一、曲江文化产业的发展及曲江模式的形成(一)曲江新区发展历程上个世纪初,日本学者足立喜六在曲江考察后说道:曲江实为帝都第一胜景。
改革春风使古都西安焕发青春,80年代初成立了曲江风景区管理处,1993年批准成立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区,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996年,曲江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
但是曲江并没有按照理想的计划中发展,除了资金匮乏,更缺少一个将文化遗产、文化保护、文化概念和城市建设相联系的发展思路。
2002年7月,“半年一小变、一年一中变、三年一大变”的曲江宣言响彻曲江。
2003年7月,曲江旅游度假区变更为“曲江新区”,同年8月14日,正式挂牌成立。
对于曲江乃至陕西及周边的丰富人文资源,曲江新区认为自身有责任去保护与传承它们,让子孙后代都知道、了解和记住曲江及陕西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曲江新区还承载着西安市建设人文之都的责任,必须将曲江的文化发展与城市价值的兑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曲江新区一直追寻的文化发展大道。
(二)曲江模式的形成及内涵一位伟人曾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地方、一个皇家园林的遗址,如何发展这片热土、传承好文化,探索西安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之路,再次呈现盛唐时期辉煌的大都市。
那么文化传承发展就是曲江模式诞生的重要目的,城市再现文化辉煌就是曲江模式的现实载体和方向。
以文化产业发展为主导的曲江模式研究一、曲江模式的发展历程曲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一部分,也是西安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曲江就以其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
1990年代初,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原有的曲江景区逐渐失去了吸引力,陷入了发展的瓶颈期。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西安市政府开始探索以文化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逐步打造曲江新区。
曲江新区位于西安市南郊,总规划面积约为42.6平方公里,涵盖了曲江遗址公园、曲江文化商务区、曲江科技产业园等多个功能区。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曲江新区从无到有,建设成了一个集文化旅游、商务会展、创意设计、科技研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发展区。
曲江模式的形成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投资,更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引领和催生。
二、曲江模式的发展特点1. 文化产业为主导曲江模式的核心就是以文化产业为主导的发展。
在整个区域的规划和建设中,文化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文化产业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曲江新区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依托曲江遗址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积极打造了一批文化创意园区和主题公园,吸引了大量游客和企业前来投资兴业。
2. 产业融合发展曲江模式注重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通过建设文化旅游景区、商务会展中心、科技产业园等多种功能区域,实现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
曲江文化商务区不仅是一个商务服务中心,还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区;曲江科技产业园不仅是一个科技创新基地,还是文化科技产业的交流平台。
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使得曲江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多元化和复合化。
3. 创新驱动发展曲江模式强调创新驱动发展,通过大力引进和孵化文化创意企业,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科技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
还积极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动漫游戏产业、网络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
这种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使得曲江新区的文化产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开发韶关休闲文化资源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拥有丰富的休闲文化资源。
韶关自然景观秀丽多样,有著名的丹霞地貌、飞瀑流泉、绿水青山等自然景观,为游客提供了众多的休闲和旅游活动。
韶关还有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如深圳市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和韶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
通过开发和推广韶关的休闲文化资源,可以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开发和利用韶关的自然景观资源是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韶关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山川壮丽,水质优良。
可以开发建设多个旅游景点,如丹霞地貌公园、飞瀑流泉景区、绿水青山旅游区等。
在这些景区中,可以设置休闲设施,如温泉、酒店、度假村等,吸引更多来自国内外的游客。
可以开展多种户外和室内休闲活动,如登山、漂流、钓鱼、游泳、瑜伽、SPA等。
通过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休闲活动,可以满足人们对休闲和娱乐的需求,增加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
开发和保护韶关的人文景观资源是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韶关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如仙人洞、南华寺、大院古建筑群等。
这些人文景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旅游价值。
可以通过修缮和恢复这些古迹,打造成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游览和学习。
可以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如民俗表演、古装游行、古道徒步、古书法展览等,让游客感受到韶关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底蕴。
通过开发和保护人文景观资源,可以增加旅游项目和旅游收入。
韶关还可以开发和推广当地特色的休闲文化活动。
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如中国韶关孔子文化节、南华寺文化节等,吸引游客前来参与和观赏。
可以组织文化展览和演出,如摄影展、音乐会、戏曲表演等,让游客感受到韶关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韶关还可以推广当地特产和美食,如韶关丹霞柚、仙人洞竹筒饭等,提供给游客品尝和购买。
通过这些休闲文化活动的开发和推广,可以增加旅游项目和旅游收入。
通过开发和推广韶关的休闲文化资源,可以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韶关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同时还有特色的休闲文化活动,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休闲和旅游选择。
韶关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韶关是广东省内著名的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也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韶关的旅游业也逐渐壮大。
但是,韶关的旅游业发展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本文将对韶关旅游业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韶关旅游业现状1.旅游资源丰富韶关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石门国家森林公园、仙女湖、崇义岩、嵩少山、泮溪温泉等一系列景区,各具特色,每个景区都可以让游客体验到独特的风情和文化。
2.旅游配套设施还需完善韶关旅游业的发展相对较晚,旅游配套设施也稍显不足,一些基础设施比较陈旧。
更需要改善的是交通条件。
韶关距离珠三角城市群较远,到达韶关的交通方式还不够便利。
3.旅游人数增长快随着当地旅游宣传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韶关旅游。
据统计,2018年,韶关共接待游客1683万人次,同比增长9.9%,旅游收入达130亿元,同比增长12.6%。
4.文化类旅游特色鲜明韶关是广东省内较为古老的文化城市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底蕴,文化类旅游景点特别多,这也是游客喜欢选择韶关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一个原因。
二、韶关旅游业发展对策1.加快交通建设当前,韶关的交通条件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应当加速推进韶关的高速公路建设,增加高速公路的出入口,提升城市的交通流通性。
同时,增加公共交通工具数量与运行频次,方便游客和居民的出行。
2.完善旅游设施提高韶关的旅游设施水平,增加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公厕、餐饮、住宿、娱乐等方面。
应当按照游客需求,着重完善文化类景点,扩建以及改进传统建筑配套设施,提升韶关旅游服务的质量。
3.发扬特色文化韶关因历史文化、特色景色等被誉为地方文化宝库,将地方文化生态建设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方向很有前途。
可以举行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活动,比如“韶关民族文化走进全国展览”,“广府闲谈文化体验营”和“韶关厚德儒学文化游”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推广韶关的文化优势,增加游客的关注度。
“曲江模式”再造西安形象曲江新区位于西安城区东南部,距市中心最近距离5公里。
以闻名中外的大雁塔和曲江园林遗址为中心,近期规划面积15.88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47平方公里。
曲江新区不仅是陕西省振兴旅游的重大工程,也是未来3至5年西安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
曲江是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皇家园林,她兴起于秦,繁盛于隋唐,历时近1300年之久,是中国古代园林及建筑艺术集大成者,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之首。
曲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有秦二世陵、汉宣帝杜陵、唐城墙遗址、大慈恩寺、曲江寒窑等文物古迹。
目前,曲江还拥有西安曲江水厂、西安南郊水厂等西北稀缺的水资源优势;拥有科教文化、商贸会展等众多城市资源和设施。
按照发展规划和新区总体规划,曲江新区将建设成为以盛唐文化为特色,集旅游、居住、休闲、会展、商贸、科教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发展新区,中国西部重要的游客集散地和旅游中心。
为了使这颗闪耀着盛唐文化的璀璨明珠重现昔日的辉煌,曲江人正在以现代化城市经营者的姿态,以保护和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为前提,以国际化、人文化、生态化、市场化为目标,努力将曲江建设成为一个社会风貌最佳、生态环境优美、古都风韵与现代风采完美结合的城市新区,再现“大唐盛景”。
城市运营,曲江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曲江新区位于西安市东南,以闻名中外的大雁塔和曲江皇家园林遗址为中心,一期规划面积为15.88平方公里,2003年3月27日,经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准,曲江新区在一期规划面积的基础上扩大到47平方公里,东起马鸣路,西至翠华南路、纬一街、长安南路南段,北起小寨东路、西影路,南至雁塔区南界址,成为西安市城市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曲江新区旅游发展局局长卢强介绍,新区自1996年启动至2002年底,先后投入资金3.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了新区大部分市政配套。
2002年7月,原西安高科集团总经理、西北第一地产品牌“紫薇地产”的创建者段先念全面主持曲江开发建设后,以土地经营为突破口,寻找制约曲江发展的瓶颈,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新机制,把城市运营商引入曲江开发,取得了初步成功。
曲江模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成功案例西安作为世界四大古都和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世界性和唯一性,尤其是位于西安城市郊区的周秦汉唐文化遗址、名胜古迹,更是难得再现的文化地标。
从文化产业发展上来说,西安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无疑是西安人的幸运。
但是,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物保护经费缺口大,文化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生活在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内的城市居民,特别是城中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得不到有效改善,文化遗产保护也得不到有效保护。
如何破解这个城市现代化和大遗址保护和谐发展的世界性难题,打破“守着金筷子银碗讨饭吃”的困境?《西安曲江模式:一个城市的文化穿越》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堪称城市管理创新典范的成功范例,翔实生动地阐释了西安曲江新区创造的不同于北上广的新路径,一条在历史文化遗产丰富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城市发展与文化产业突破的新路径。
所谓新路径,就是西安曲江在平衡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的同时谋求城市发展,在谋求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谋求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发展文化产业,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即寓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于开发利用之中,以开发利用促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实现文化资源保护和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双赢。
比如位于西安曲江新区境内的大雁塔、大慈恩寺遗址、曲江池、唐城墙遗址、寒窑、秦二世陵,还有跨区域发展的大明宫遗址公园、楼观道文化展示区、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法门寺景区等,有的景区狭小,有的淹没在城中村里,有的远离市区,游人罕至,默默无闻。
近几年来,曲江新区坚持“文化立区,文化兴区”战略,以“文化+旅游+城市”的发展模式,强力推动,倾情打造出大唐芙蓉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等大型和超大型旅游文化景区,特别是随着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秦二世陵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开元广场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相继建成开放,曲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旅游内容日益丰富,呈现出唐文化、秦文化和宗教文化旅游内容齐全的文化旅游新格局,成为全国文化旅游园林中的一朵靓丽奇葩。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曲江模式作者:王晨尤朝晖来源:《群众》2011年第10期在城市文化竞争力角逐中,不同地区依据其区位资源禀赋,形成了不同的产业园区集聚模式。
诸如“曲江模式”、“深圳华侨城”、“云南丽江模式”、“北京798模式”和“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模式”等。
其中,“曲江模式”以独特的“文化+旅游+城市”的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模式,使得古都西安在城市文化空间、基础设施、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从2003年开始,曲江新区坚持以“文化产业立区,文化旅游兴区”为宗旨,实施文化资本化运作和文化产业集聚化发展,先后建成了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法门寺文化景区等多个文化产业集聚园区,依托这些文化产业园区,曲江策划开展了“曲江国际唐人文化艺术周”、“盛典西安文化活动”、“曲江国际文化论坛”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并在文化旅游、影视演艺、会展创意、传媒出版等多个领域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逐步完备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实现了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工程和城市新区建设的协调统一,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
现在,在曲江建立的文化产业园区已经涵盖了文化旅游、会展创意、影视演艺、传媒出版等诸多行业。
考察曲江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在快速形成的过程中,有几个要素起了重大作用:——文化建设的体制创新。
在市场经济不够发达,产业水平相对较低的条件下,西安市委市政府打破条条框框,赋予曲江新区可以“五跨”进行资源整合的“特权”,即跨行政区划、跨行业、跨部门、跨级别、跨所有制进行资源整合,这种方式打破了体制和行政区划障碍,把全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交给一个开发区,在全国独一无二。
这样的一种独特的体制机制为曲江模式创新发展提供了保证。
——开放的融资平台。
曲江新区依靠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模式,通过政府产业投资的引导,依靠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实现文化企业的空间聚集化发展。
首先一条,是打造融资平台,突破资金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