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 格式:ppt
- 大小:794.00 KB
- 文档页数:22
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意义1.发表: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写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
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
2.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此后,马克思主义成了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理论。
二.巴黎公社1.巴黎公社的建立(1)建立:1871年 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由瓦尔兰等著名工人运动活动家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掌握了政权。
(2)性质: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权的新型政权。
2.“五月流血周”(1)背景: 1871年4月,梯也尔纠集反动武装,在普鲁士支持下攻进巴黎。
(2)概况:在5月21日至5月27日的一周之内,巴黎公社数以万计的社员被反动派屠杀,历史上称为“五月流血周”。
5月28日,巴黎工人区最后一个堡垒失陷,巴黎公社在反动军队的血腥镇压下失败了。
(3)影响: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虽然失败了,但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却鼓舞着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继续进行斗争。
3.《国际歌》(1)词作者:公社社员、诗人欧仁·鲍狄埃。
(2)曲作者:工人作曲家比尔·狄盖特。
对应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马克思任《莱茵报》主编B.马恩在巴黎会面C.共产主义同盟成立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2. 巴黎公社成立的时间是A.1871年3月18日B.1871年3月28日C.1870年9月4日D.1871年5月28日3. 列宁曾说过,巴黎公社被镇压了,但鲍狄埃的歌却把它的思想传遍了全世界。
列宁说的这首歌是A.《义勇军进行曲》 B.《命运交响曲》C.《国际歌》 D.《马赛曲》4.巴黎公社中的“五月流血周”是指A.5月2日至8日B.5月11日至17日C.5月18日至24日D.5月21日至27日5.世界上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A.宪章运动B.共产主义同盟成立C.巴黎公社D.第一国际二、非选择题6.仔细观察下面两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图l是一个文件的书影:文件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图形的学问
同学们请你调查一下你们城市的一路公交的站点情况,并计算这辆公交车一共需要设计多少种单程票。
答案:可以选择你经常坐的一路公交进行调查。
制定学习计划有什么好处?
一、计划是实现目标的蓝图。
目标不是什么花瓶,你需要制定计划,脚踏实地、有步骤地去实现它。
通过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使自己达到目标,也使自己明确每一个任务的目的。
二、促使自己实行计划。
学习生活是千变万化的,它总是在引诱你去偷懒。
制定学习计划,可以促使你按照计划实行任务,排除困难和干扰。
三、实行计划是意志力的体现。
持实行计划可以磨练你的.意志力,而意志力经过磨练,你的学习收获又会更一步提升。
这些进步只会能使你更有自信心,取得更好的成功。
四、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形成。
按照计划行事,能使自己的学习生活节奏分明。
从而,该学习时能安心学习,玩的时候能开心地玩。
久而久之,所有这些都会形成自觉行动,成为好的学习习惯。
五、提高学习效率,减少时间浪费。
合理的计划安排使你更有效的利用时间。
你会知道多玩一个小时就会有哪项任务不会完成,这会给你带来多大的影响。
有了计划,每一步行动都很明确,也不要总是花费心思考虑等下该学什么。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历程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理解工人阶级的形成、早期工人运动的兴起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2 教学目标了解工人阶级的形成过程掌握早期工人运动的发展历程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工人阶级的形成2.1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介绍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2.2 工人阶级的崛起阐述工人阶级的形成过程探讨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和斗争需求2.3 工人阶级的觉醒分析工人阶级觉醒的历程介绍早期工人运动的组织形式第三章:早期工人运动的兴起3.1 英国宪章运动了解宪章运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要求分析宪章运动的影响和意义3.2 法国大革命与工人运动探讨法国大革命对工人运动的影响了解法国早期工人运动的发展3.3 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分析德国工人运动的特点和影响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4.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事迹分析他们的思想形成过程4.2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阐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4.3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5.1 第一国际的成立了解第一国际的成立背景和过程分析第一国际的作用和影响5.2 马克思主义在各国工人运动中的应用探讨各国工人运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程分析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5.3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的全球化阐述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了解工人运动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本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案内容还需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实践6.1 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不期的发展特点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6.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阐述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的发展6.3 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探讨社会主义国家工人运动的特点和任务了解工人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第七章:帝国主义与工人运动7.1 帝国主义时期的工人运动分析帝国主义对工人运动的影响了解帝国主义时期工人运动的发展7.2 帝国主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探讨帝国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特点分析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时期的挑战与机遇7.3 帝国主义时期的社会主义流派介绍帝国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的主要流派分析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优缺点第八章: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工人运动8.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工人运动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工人运动的影响分析战争期间工人运动的发展8.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工人运动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工人运动的影响分析战争期间工人运动的任务与挑战8.3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阐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特点介绍马克思主义在战争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第九章:冷战时期的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9.1 冷战时期的工人运动分析冷战对工人运动的影响了解冷战时期工人运动的发展9.2 冷战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探讨冷战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特点分析马克思主义在冷战时期的挑战与机遇9.3 冷战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运动介绍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工人运动的特点和任务分析工人运动在冷战时期的作用和影响第十章:当代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与发展10.1 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人运动阐述全球化对工人运动的影响了解全球化背景下工人运动的发展趋势10.2 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与发展分析当代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方向10.3 当代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探讨当代工人运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分析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工人运动中的作用和地位第十一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运动11.1 社会运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分析当代社会运动的种类和特点探讨社会运动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11.2 马克思主义与性别平等运动了解性别平等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分析马克思主义对性别平等运动的启示和影响11.3 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运动探讨环境保护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分析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运动的启示和影响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政治哲学12.1 当代政治哲学的主要流派介绍当代政治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分析各种流派的优缺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2.2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政治哲学的对话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政治哲学的对话和发展分析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政治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2.3 当代政治哲学的挑战与马克思主义的回应分析当代政治哲学面临的挑战探讨马克思主义如何回应这些挑战第十三章: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13.1 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新阶段阐述全球化对资本主义的影响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主义新特点13.2 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进程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适用性和作用分析马克思主义对全球化进程的批判和启示13.3 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介绍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和新观点分析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影响第十四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革命14.1 当代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分析当代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和影响探讨科技革命对社会的挑战和机遇14.2 马克思主义与科技革命探讨马克思主义如何应对科技革命的挑战和机遇分析马克思主义在科技革命中的指导作用14.3 当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介绍当代科技革命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和新观点分析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影响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总结回顾本课程所学内容,总结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不期的作用和影响15.2 当代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分析当代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方向和任务15.3 课程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对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引言重点:工人阶级的形成、早期工人运动的兴起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
它揭示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斗争,启示世界改革运动的起源和方向。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于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推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结合教案重点知识总结,探讨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变、理论基础和现实启示。
一、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演变国际工人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当时的欧洲正面临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大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人阶级逐渐形成。
这些工人面临着劳动条件恶劣、工资低下、工作时间过长、生活贫困等问题,开始逐渐组织起来,通过罢工、示威等形式斗争争取自己的利益。
1830年代,法国工人的斗争逐渐扩大,先后发生了“七月革命”和“二月政变”,获得了劳动法和工会法的颁布。
这一系列事件对欧洲各国工人运动起到了启示作用,红旗的象征也从此开始流行。
1848年,欧洲爆发了大规模的民主运动和社会革命。
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同参与其中。
在这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宣布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从这之后,工人运动开始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迈进。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认识所运用的一种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的轨迹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是社会基本生产力的发展和完善带来的必然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很好地解释人类社会的变革过程,并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2.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主要是指企业家的利润源自于工人的剩余劳动和价值所产生。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者通过售卖自己的劳动力赚取工资。
因为企业家持有和掌握生产资料,所以赚取了劳动者的大部分“剩余价值”,这产生了社会阶级分化。
马克思指出,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存在着对抗性的利益关系,但在实际生产当中却又必须互相依存。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和斗争历程;(2)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了解第一国际的成立及其历史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收集、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2)运用历史对比法,分析工人阶级斗争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工人阶级斗争的同情和支持;(2)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其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3)树立国际主义观念,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人运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的斗争历程;(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第一国际的成立及其历史作用。
2. 教学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2)第一国际的组织结构和活动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了解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历史背景;(2)提问:工业革命后,欧洲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如何?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工人阶级的斗争历程;(2)分组讨论:工人阶级斗争的意义和影响。
3. 课堂讲解:(1)讲解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和斗争历程;(2)阐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介绍第一国际的成立及其历史作用。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2)讨论:第一国际在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发展中的作用。
5.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2. 研究《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斗争历程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表达,了解他们对《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
工人运动是以工人为主体的社会运动,旨在争取工人权益和改善劳动条件。
这两个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社会和人类历史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等。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阶级斗争则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本质,使工人认识到自己的利益与资产阶级的利益存在着对抗性矛盾。
二、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1. 工人阶级的觉醒与组织马克思主义唤醒了工人阶级的觉醒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利益。
通过各种形式的组织,工人得以团结起来,共同争取自身权益。
2. 工人运动和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将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变革的动力,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工人运动通过罢工、示威等各种形式的抗议活动,不断向资本主义发起挑战,争取更好的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
3. 工人运动的国际化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与国际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
因此,工人运动也具有国际性的特点。
工人组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共同抵制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三、工人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 工人运动的实践检验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实践检验的基础。
工人运动的实际斗争经验,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与可行性,为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借鉴。
2. 工人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深化工人运动的不断演变和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工人运动的新形式和新课题,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贴近现实,与时俱进。
3. 工人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和反思工人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和反思。
一些问题和困惑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深入研究和解决,以更好地指导工人运动的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工人运动的现实意义1. 指导实践,推动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为当代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使其具备更强的思想自觉和组织能力。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教案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工人运动的影响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你知道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诞生的吗?它对当时的工人运动起了什么作用?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马克思与恩格斯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述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主要革命活动。
提示:①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普鲁士政府禁锢出版自由;②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讨论各种理论和欧洲工人运动;③马克思在伦敦写出了《资本论》等著作;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⑤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
2.马克思、恩格斯简历:马克思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学生时代——在特里尔的中学毕业以后,最初进入波恩大学,后来转入柏林大学,在柏林加入青年黑格尔派组织“博士俱乐部”。
最后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842年10月——迁往科隆居住,担任《莱茵报》主编。
1843年——年初,《莱茵报》被封禁。
6月,与燕妮·威斯特华伦结婚。
10月,迁居巴黎,与卢格共同筹备出版《德法年鉴》。
1844年8月底至9月初——在巴黎初识恩格斯。
1845年——法国政府根据普鲁士政府的要求,把马克思逐出巴黎。
马克思迁居布鲁塞尔,其间,曾和恩格斯一道去英国一趟。
1847年——在布鲁塞尔发表《哲学的贫困》。
1847~1848年——1847年底,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受大会委托起草同盟纲领,即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描述19世纪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分析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及其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推动作用。
1.3 教学内容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思想基础2.1 课程背景本章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
2.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描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
2.3 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
第三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理论3.1 课程背景本章旨在使学生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理论,理解其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
3.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描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理论;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理论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
3.3 教学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革命理论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
第四章:第一国际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1 课程背景本章主要介绍第一国际的成立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作用。
4.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描述第一国际的成立背景及其目的;分析第一国际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作用。
4.3 教学内容第一国际的成立背景及其目的;第一国际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作用。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与发展5.1 课程背景本章旨在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与发展,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5.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描述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与发展;分析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5.3 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是一节历史课,主要讲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过程,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于国际工人运动的重要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掌握可能还不够深入,对于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并通过历史实例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于国际工人运动的重要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于国际工人运动的重要指导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过程,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伟大意义。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难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于国际工人运动的重要指导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3.案例分析:通过历史实例,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于国际工人运动的重要指导作用。
4.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感。
18、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英国的宪章运动背景: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工人待遇却很差。
目的:为改善生活和劳动条件、提高政治地位。
时间:1836~1848年(12年)运动特点: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久。
中国1919年5月4日工人阶级登上舞台。
《人民宪法》政治纲领内容(政治)要求去的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
性质/地位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结果(失败)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德国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法国巴黎相会。
共同创建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同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
《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之一代替的客观规律。
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的时期。
(3)巴黎公社导火线:1870年,鲁法战争(普鲁士)法国战败。
1871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起义爆发。
过程:起义工很快就占领了全城,赶走资产阶级政府。
不久任命选举产生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
资产政府对巴黎公社发动进攻,8月21日~5月28日(7天)成千上万的公社战士英勇牺牲,这就是著名的“五月流血周”。
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公社失败后不久,领导人之一欧仁鲍埃创作了《国际歌》的歌词,经过作曲家盖特谱曲后《国际歌》在全世界广泛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