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前S1抗原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结果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32.24 KB
- 文档页数:3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之间关系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Pre-S1Ag)与HBV血清标志物(乙肝两对半)之间的关系,以评价其在乙肝诊疗中的作用。
方法用ELISA法对512例HBsAg阳性标本进行Pre-S1Ag和HBV 血清标志物的检测。
结果在512例HBsAg阳性血清中,Pre-S1Ag的阳性率为64.06%。
Pre-S1Ag与HBeAg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两者相符率为86.63%。
结论作为反映HBV感染和复制的指标,Pre-S1Ag较HBeAg更敏感。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Ag)主要存在于乙肝病毒DNA颗粒和管型颗粒表面,和前S2抗原(Pre-S2 Ag)、乙肝表面抗原(HBsAg)共同构成HBV的表面大分子蛋白。
临床多采用HBeAg阳性与否来判断HBV是否复制和传染性的强弱,但当乙肝病毒前C与C区发生变异时,结果会出现HBeAg阴性而病毒仍存在复制的情况,Gaeta等[1]报道HBeAg 阴性的乙肝患者在逐年增多,为此说明单纯HBV血清标志物(乙肝两对半)已经不能充分体现患者的病情与病毒的复制情况。
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基因区编码的特殊性,其在病毒装配和传染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HBV附着和入侵肝细胞的机理中也起着重要作用[2]。
因此,Pre-S1Ag已成为HBV感染、复制和乙肝患者诊断、治疗和预后的一个重要标志。
现对对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Ag)与HBV血清标志物(乙肝两对半)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以明朗Pre-S1Ag判断病毒复制的可靠性。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收集本中心慢性病防治院2009-02 /07门诊及住院的512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之血清标本,男性281例,女性231例,年龄1~84岁。
对照组(乙肝两对半五项指标全阴)40例,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3~71岁。
各收集血清标本1ml置-20℃低温冰箱保存待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及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意义分析目的对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及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意义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乙肝患者1000例,均给予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和乙型肝炎病毒前S1 抗原(PreS1-Ag)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PreS1-Ag检测阳性患者620例,比例为62.00%,显著优越于HBV-M检测阳性患者300例患者,阳性比例30.00%,差异性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HBeAg阳性组中,PreS1-Ag检测阳性占250例(83.33%),HBeAg阴性组中,PreS1-Ag检测阳性占370例(52.86%),两组对比差异性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乙肝患者的治疗中PreS1-Ag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患者HBV病毒的传染情况和病毒复制情况,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一般病毒的感染诊断和临床疗效评价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标签:乙肝病毒;PreS1-Ag;HBeAg;HBV-M伴随近些年来人们对于乙肝发病和治疗情况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乙肝病毒感染人群比例逐渐升高,同时对乙肝患者治疗效果的监控标准也发生变化[1]。
本文中对2012~2014年在我院治疗乙肝患者1000例,均给予HBV-M、PreS1-Ag 检测,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2014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乙肝患者1000例,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均符合乙肝感染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患者620例,女性患者380例患者,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5.50±2.00)岁,所有患者均排除肝硬化、重症脑梗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
1.2方法嘱患者均清晨空腹来院,采取静脉血5ml,置于室温内,置于离心机上离心后,给予-20℃,均给予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和乙型肝炎病毒前S1 抗原(PreS1-Ag)检测,检测仪器使用BioTek-ELX800酶标仪和BioTek-ELX800洗板机,遵循试剂盒说明书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2]。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相关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探讨黄静【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在感染者不同模式血清标志物(HBV-M)中的阳性表达情况,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386例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标本的乙肝病毒前S1抗原和HBsAg、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抗-HBe、抗-HBc,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前S1抗原在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和HBsAg阳性、HBeAg阳性组的阳性率显著增高,分别为87.1%和84.6%;在HBsAg阳性、抗-HBc阳性、和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以及HBsAg阳性组前S1抗原的阳性率依次为60.0%、49.8%和33.3%;HBeAg阳性组的前S1抗原阳性率86.7%,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51.0%(P<0.01);386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60.1%,HBeAg阳性率为25.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前S1抗原作为HBV感染、复制的指标较HBeAg更敏感,可补充和完善乙肝五项检测的不足,尤其对HBeAg阴性的血清,检测前S1抗原,能更好地反映病毒的复制状态和传染性,同时对病情的预后和疗效的判断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0(007)008【总页数】3页(P706-707,709)【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乙肝血清标志物【作者】黄静【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工业大学医院,23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62长期以来,临床上根据乙肝五项血清学指标的检测结果及其模式的动态变化,作为对HBV感染者的病情监测、监控以及判断传染性和评价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的依据。
但已有研究表明,由于HBV基因的变异,导致乙肝五项血清学指标的检测结果已不能完全反映HBV在患者体内复制和传染情况。
HBV血清标志物(乙肝五项)与HBV前S1抗原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目的探讨HBV血清标志物与HBV前S1抗原(Pre-S1)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筛选2013年5月~2014年5月于我院检验科进行检验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样本266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乙肝五项五种常见模式将所有患者分为五组,并对所有血清标本进行检验,其中乙肝五项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Pre-S1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监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测定结果。
结果五种分组中大三阳组Pre-S1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HBsAg+与HBsAg-组中Pre-S1阳性率为67.61%、44.90%、51.85%,在HBsAg-组中Pre-S1检出为阴性。
结论HBV前S1抗原是乙肝病毒感染与复制的重要指标,联合乙肝五项检测可弥补其对HBeAg阴性患者的检出缺陷,二者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乙型肝炎的早期确诊率。
标签:HBV血清标志物;HBV前S1抗原;乙肝病毒乙型肝炎(HBV)是一种全球性慢性传染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是一种进展型疾病,若不能及时得到控制可发生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及降低生活质量[1]。
我国在全球范围内是乙肝发病重灾区,每年乙肝患病率均在不断上升,因此对于乙肝的早期篩查工作对控制乙肝传播、改良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HBV血清标志物(乙肝五项)是临床上常用的乙肝病毒检测方法,具有检测方便、结果准确、经济效益高的有点,但其同样存在漏检、误检的缺陷[2]。
本组实验旨在探讨HBV血清标志物与HBV前S1抗原联合检测在乙肝病毒检查中的引用价值,现将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筛选2013年5月~2014年5月于我院检验科进行检验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样本266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常规乙肝五项5种分类模式[3]将所有患者分为大三阳组(HBsAg+、HBeAg+、抗HBc+)59例,小三阳组(HBsAg+、抗HBe+、抗HBc+)52例,HBsAg+、抗HBe+组49例,HBsAg+、抗HBc+组54例,HBsAg-组5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