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饮食礼仪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孔子的饮食观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虽然他没有对饮食问题发表过论述,但是他的饮食观仍然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他最早提出了关于饮食卫生、饮食礼仪等内容,对中国烹饪观念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已达到了较高的烹饪技术水平。
孔子的饮食思想丰富而具体,并且与实践相结合。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主张饮食简朴孔子曾经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可见他并不追求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
他追求饮食简朴而平凡,他说:“饭蔬食,饮水,其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因此,他对于那些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吃穿不好为耻辱的人,采取了不理睬、不交谈的态度,即所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而对于家境贫寒、箪食瓢饮、居住陋巷、好学不倦的弟子颜回,则大加称赞,他说:“贤哉回也!”意即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呀!讲究饮食卫生孔子提出了许多饮食卫生的原则和鉴别食物的卫生标准,而且阐述精辟,见解独到。
这集中载于《论语·乡党》中。
如:“鱼馁而肉败不食。
”食物陈旧变味了,鱼和肉都腐烂变质了,都不吃。
“色恶不食。
”食物的颜色变坏了,不吃。
“臭恶不食。
”色味不好,不吃。
“失饪不食。
”烹饪当有度、有节,实喻言行当有度、有节。
孔子的“道”体现在饮食之“礼”中,因而,“败”“馁”“色恶”及“臭恶”,实指“无道”,而“不食”体现了“正道”的追求。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其伦理思想的灌注方面,是独具匠心的。
在论语这样一部阐述儒家伦理思想的著作中,讲到不食馁鱼、败肉,表层的含义,这仅仅是对食物质量的要求,更为深刻的喻意是,孔子对周礼崩坏的痛惜及对更为理想的社会秩序的追求。
“不时不食。
”如果不是进餐时间,不吃。
因为吃饭不应时会扰乱肠胃的消化功能。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吃饭应以作为主食的谷物为主,吃肉佐饭,要使肉与饭有一个适应的比例。
中国先秦时期的素食观中国先秦时期对于素食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饮食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先秦时期,中国的饮食观念和素食文化逐渐形成,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国先秦时期的素食观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根源和变迁,以及中国人的饮食观念和道德伦理的关系。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思想流派的角度,探讨中国先秦时期的素食观,并对素食观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意义进行分析。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提倡礼制和道德伦理,对于饮食文化也有着严格的规定。
在《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文献中,都有对饮食的规范和要求,其中包括了对于素食的推崇和倡导。
例如在《尚书·洪范》中就提到“粢盛礼”,即以粢食为主的祭祀仪式,显示了儒家对于素食在宗教仪式中的重要地位。
而在《礼记·曲礼下》中也有“大食不敢逾芻粱,并非门户长不被人非之,所以昭示下也”之说,强调了在宴席上不可过度食用肉类的重要性。
可以看出,儒家注重礼仪和道德规范,对于饮食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要求,素食在儒家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对于素食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提倡和倡导了素食文化,将素食视为一种道德和礼仪的表现,对于素食的推崇和倡导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承。
素食观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成为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的一部分。
在先秦时期,道家思想也对中国的素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养生”等思想,强调了饮食和生活方式的简朴和清淡。
在《道德经》中就提到“重生则毙”,强调了过度食肉和荤腥食物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而在《列子》一书中也有“去谷味清”的说法,强调了清淡食物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可以看出,道家思想倡导了素食和清淡饮食,对于素食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先秦时期,墨子与墨家的思想也对于中国的素食观有所影响。
墨子提倡“兼爱”、“非攻”等思想,强调了对于动植物的关爱和保护。
进食之礼教材分析:《曲礼》记录了先秦儒家关于各种礼仪制度的言论,目的在于继承和发扬礼教,使人们的言行符合礼教的规范。
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记录乡大夫燕食宾客之礼。
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记录乡大夫燕食宾客的礼俗。
2、想象情境,设计诵读方案。
3、能合作翻译课文,当天背诵。
4、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进食方面的行为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背诵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教学难点: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课型:自读课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自读法教具准备:教学素材:教学程序:一、主题导学“民以食为天”,人们进食时是否也需要讲究礼仪?中国古代进食礼仪是怎么样的?中国从古至今,饮食上的传统文化也举不甚举,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进食礼仪及记载。
二、自读【原文一】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①,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②。
脍炙③处外,醢④酱处内,葱渫⑤处末,酒浆处右。
以脯脩⑥置者,左朐右末⑦。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⑧,肴之序,遍祭之。
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辩肴。
主人未辩,客不虚口⑨。
卒食,客自前跪,徹饭斋以授相者。
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注释】①殽:yáo。
切成大块的带骨熟肉。
胾:zì。
切成大块的肉。
孔颖达说:“熟肉带骨而臠(luán,把肉切成块)曰殽,纯肉切之为胾。
骨是阳,故在左,肉是阴,故在右。
”②食:饭食。
羹:用肉或菜做成的带汁的食物。
孔氏:“食饭燥为阳,故居左;羹溼(湿)是阴,故居右。
”③脍炙:脍,kuài。
细切的肉。
炙,烤肉。
④醯:h?i,肉酱。
⑤渫:yì。
蒸葱。
⑥脯(fǔ)脩(xiū):肉干。
孔氏:“脯训始,始作即成也。
脩亦脯也。
脩训治,治之乃成。
”⑦朐(qú):弯曲的干肉。
末:孙本:“朐置左,末边际置右,右手取祭,擘之便也。
”⑧主人延客祭……祭所先进:孔氏:“祭者,君子不忘本,有德必酬之。
关于食的经典古文一、论语·乡党中的饮食篇章这可是孔子对于饮食的一些看法呢。
其中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啥意思呢?就是说啊,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孔子可讲究饮食啦,他觉得食物的加工要精细些才好。
而且啊,这里面还提到好多关于饮食的禁忌呢,像“割不正,不食”,肉切得不方正都不吃呢,感觉孔子在饮食上有着自己的一套标准。
这体现了儒家对于礼仪在饮食方面的渗透,哪怕是吃东西,也要合乎礼仪规范。
作者孔子大家都很熟悉啦,他可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呢。
二、苏轼与美食相关的文章苏轼那可是个大吃货,他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写了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你看这诗,把煮猪肉的过程写得特别细致。
苏轼被贬官,生活条件不好,但他却能把普通的猪肉做出美味的感觉。
他还创造了东坡肉这道名菜呢。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词文章那是相当厉害,而且他豁达乐观的性格在他对待美食的态度上也能看出来,即使生活不如意,也能在美食中找到乐趣。
三、李渔闲情偶寄中的饮食部分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谈了很多关于饮食的独特见解。
他对食物的选材、烹饪方法等都有自己的想法。
他觉得食物要讲究时令,不同季节就应该吃不同的东西。
比如说春天吃新鲜的笋啊之类的。
他还强调饮食的搭配要合理,口味要协调。
李渔是清代的文学家、戏剧家,他这个人很注重生活的情趣,从他对饮食的论述就能看出来。
他把饮食当作一种艺术,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为了享受生活。
四、袁枚的随园食单这可是美食著作中的经典啊。
袁枚在里面写了很多菜的做法,从山珍海味到家常小菜都有。
他把自己吃过的、做过的菜都记录下来。
比如说里面提到的一些做鱼的方法,非常细致。
他讲究食材的新鲜度,做菜的火候等。
袁枚是清代的诗人、散文家,他写这个食单,不仅仅是分享美食的做法,也是在传递一种饮食文化。
2013.09学教育10文学评论《论语》中的饮食观余君(湖北大学,湖北武汉430074)[摘要]中国是世界三大烹饪王国之一,有着世界上最古老丰富的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
《论语》中,孔子对饮食多有论述,当然,这不仅仅是停留在我们大部分人的口中,而是包含了儒家文化,礼乐文化等。
在《论语》这本讲礼、仁的儒家经典中,食出现了41次,可见孔子不但是美食家,更是一位时刻遵守礼仪的思想家,在饮食中也不忘记。
孔子认为,我们不但要吃出健康,更要吃出等级。
本文通过《论语》中的饮食思想来探讨孔子的养生观、礼仪关以及政治观,从而揭示孔子饮食观的本质所在。
[关键词]《论语》;饮食观;孔子;养生;礼仪;政治一、饮食养生观饮食作为人的基本需求,孔子在《论语·乡党》多有谈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乡党第十篇·八)仅仅一句话中,食字出现了13次,这些事与不食都体现了孔子科学的养身观。
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不嫌弃精致的食物,不嫌弃切得细的肉,孔子要求食物精致。
在朱熹的《论语集注》中写到“食精则能养人,脍粗则能害人。
”食物加工精细有利于消化并吸收营养,现代人越来越多的得了胃病,也可能是未能细嚼慢咽导致的吧!2.“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这里的七个“不食”说明孔子的卫生饮食观念,霉烂发臭的的鱼肉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该吃的时候不吃,不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吃,没有一定调味的酱醋不吃。
在乡党第十篇·九中,孔子说道“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孔子的饮食观一、孔子的背景与饮食观的建立1.1 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以儒家学派的创立者而闻名于世。
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理论,包括仁、礼、忠、孝等,对于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孔子的饮食观形成的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中国,那时社会动荡,风气混乱。
孔子对于伦理道德、礼制和人际关系的探索,不仅贯穿于他的思想体系中,也反映在他对待饮食的看法上。
在当时的饮食观念中,人们普遍认为饮食是与人的心性、品行和道德修养紧密相关的。
孔子对于饮食的关注,可以看作是对人性修养的一种体现。
二、孔子饮食观的核心理念2.1 饮食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孔子认为,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维持生命和提供精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他强调饮食不仅仅是满足生理上的需求,更是一种道德与文化的体现。
他主张通过养生、节制和适度的饮食,来培养人的品行和道德修养。
2.2 饮食的节制与人的自律孔子提倡饮食的节制,即遵循适度的原则,不过度追求美食享受或贪食嗜酒。
他认为过度的饮食会使人性情躁动,导致道德堕落,而适度的饮食则可使人心志安定。
这种节制的饮食观也体现了孔子对人自律能力的信任,认为人可以通过自我约束来控制自己的欲望。
2.3 饮食的礼制与人际关系孔子特别强调饮食的礼制,也就是遵守特定的餐桌规矩和行为规范。
他认为饮食时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水平。
孔子主张用饮食礼仪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在就餐时要尊重他人,讲究互动和合作。
三、孔子对于饮食的具体建议3.1 食物的选择与荤素搭配孔子主张食物的选择应当追求合理搭配,荤素相间。
他认为荤食易于增强体力,而素食则有利于提高人的智慧和情操。
孔子提倡吃一些有营养的蔬菜、谷物和水果,避免贪食油腻和过于刺激的食物。
3.2 饮食的适口与烹饪方式孔子对于饮食的适口性也有所要求,他主张食物口感要好,烹饪方式要注重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
儒家礼仪,篇一:儒家礼仪《礼仪》将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类,称为五礼。
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
因为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吉礼为五礼之首。
包括对上帝、日月星辰、社稷、五岳、山林川泽以及四方百物的祀典,都属于吉礼。
凶礼,一般指丧葬,也包括对天灾人祸的哀吊等。
军礼,主要指战事,包括校阅、出师、乞师、致师、献捷、献俘等。
还包括一些需要动员一些大量人力的活动,如建造城邑,田猎等。
宾礼,包括冠礼、婚礼、投壶礼、射礼、乡饮酒礼、立储等。
女生有望月礼,男生有弱冠礼,及冠礼等古代男子,年十八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
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
笄,即簪子,笄礼是中国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礼仪。
自周代起,女子年过15,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
如年过20而未许嫁,也得举行笄礼。
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
俗称“上头”、“上头礼”。
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篇二:儒家的饮食礼仪儒家的饮食礼仪1、入宴席前要从容淡定,脸色不能改变,手要提着衣裳,使其离地一尺,不要掀动上衣,更不要顿足发出声音。
2、席间菜肴的摆放要有顺序。
进食时要顾及他人,不能用手抓饭,不能流汗。
吃饭不能发出声音,送到嘴边的鱼肉不能重新放回盘。
3、不能把骨头扔给狗,更不能大口喝汤,不能当客人的面条汤汁,也不能当众剔牙。
4、主客长幼要有序,并且彬彬有礼。
陪长者饮酒,见到长者要递酒,赶快起立拜受,等到长者回话,才能回到席位。
如果长者没有举杯饮尽,少者不能先饮。
食不言的原理食不言是一种行为习惯,指在食用食物时,不发出声音,不谈论话题。
它在中华文化中被视为一种传统美德,尊重食物和生命,也是一种社交礼仪。
这个行为习惯源自于古代儒家思想,是一种表现尊重的方式。
食不言的原理主要源自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崇尚中正之道,强调自我修养和自我克制,认为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
在饮食方面,儒家强调重视食物的品质和口感,不浪费食物,避免压抑自己的欲望而对食物过度追求。
此外,儒家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在一起吃饭时的礼仪。
在这种情况下,食不言是一种表示尊重和礼貌的方式。
通过不发声的方式,表示对食物的尊重,不过度追求食物的味道和口感,同时也能避免对别人造成干扰。
食不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理是保持内心平静。
在儒家思想中,稳重的情绪和正确的态度必须保持内心平静。
这种平静来自于内部的修养,它是一种内在的品德和心态。
在食不言时,不仅表达了对食物的尊重,还表明了注意力集中在食物上,避免了不必要的分心和情绪干扰。
适当的内心平静会让我们更专注和自制,不至于被食物的诱惑所左右。
此外,在与他人一起用餐时,保持平静有利于和谐相处,避免互相干扰。
还有一种原理是保持清净的餐桌环境。
在儒家思想中,清净的环境是一种十分重视的方式。
这个原理还包含了对餐桌的要求。
保持清洁和整洁的餐桌可以为其它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用餐环境,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
通过食不言表达尊重和维护清净的环境,可以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风气,同时也有益于健康,避免细菌的交叉感染。
总的来说,食不言是一种儒家思想的表现,强调了尊重食物、保持内心平静和保持清净的环境。
在社交中,食不言还具有表达礼貌和社交礼仪的功能。
换而言之,食不言既是一种行为习惯,也是一种文化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人们应该从中吸取其中的价值观,热爱生命,尊重大自然,提高认识,并用实际行动践行,才能促进健康生活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孔子的饮食礼仪篇一:孔子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影响孔子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影响作者:姜丽沈燕平阮蓓怡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X年第06期【摘要】: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好看如画外,还要讲究用餐的氛围。
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而孔子儒家文化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饮食文化。
【关键词】:孔子;儒家思想;饮食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上下五千年的泱泱大国。
美食文化不用说,也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的水土,中国的文化积淀成就了中国的美食文化的璀璨。
我觉得中国是这么一个特殊的存在。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它强调天、地、人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修行的目的是“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
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人格”,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文脉,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发展、创造。
契合于人心的中国儒家文化引领着社会生活,中国人找到了富有人文情怀的“饮食生活样式”。
中国菜已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其高超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世界一流。
孔子是中国最早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为饮食原则的美食家。
;综观《论语》全文,“政”字出现四十一次,而“食”字也同样出现四十一次,民以食为天。
比如《论语·乡党》中,“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儒家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礼仪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饮食方面,儒家价值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节制:儒家强调饮食要有节制,避免过量。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这表明,君子应该在饮食上追求适度,而不是过量满足。
过量的饮食可能导致身体健康问题,而适度饮食有利于身心健康。
2. 饮食均衡:儒家主张饮食要均衡,注重膳食搭配。
在《周礼》中,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说法。
这表明,饮食应该以五谷为主食,搭配水果、蔬菜、肉类等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3. 饮食礼仪:儒家重视饮食礼仪,认为饮食礼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表现。
在古代儒家经典中,有很多关于饮食礼仪的描述,如《礼记》中的“饮食男女,大欲存焉”等。
这些描述表明,饮食礼仪不仅体现了个人修养,也是维护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手段。
4. 饮食养生:儒家倡导饮食养生,认为饮食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在《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中,有很多关于饮食养生的论述。
如《黄帝内经》中提到:“饮食者,人之大欲。
”这表明,饮食是人的基本欲望,但要注意饮食养生,避免因饮食不当而损害健康。
5. 饮食教育:儒家认为饮食教育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表明,父母应该关心子女的饮食健康,通过合理的饮食教育,培养子女良好的饮食习惯。
综上所述,饮食中的儒家价值观包括饮食节制、饮食均衡、饮食礼仪、饮食养生和饮食教育等方面,这些价值观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饮食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儒家的饮食礼仪
1、入宴席前要从容淡定,脸色不能改变,手要提着衣裳,使其离地一尺,不要掀动上衣,更不要顿足发出声音。
2、席间菜肴的摆放要有顺序。
进食时要顾及他人,不能用手抓饭,不能流汗。
吃饭不能发出声音,送到嘴边的鱼肉不能重新放回盘。
3、不能把骨头扔给狗,更不能大口喝汤,不能当客人的面条汤汁,也不能当众剔牙。
4、主客长幼要有序,并且彬彬有礼。
陪长者饮酒,见到长者要递酒,赶快起立拜受,等到长者回话,才能回到席位。
如果长者没有举杯饮尽,少者不能先饮。
5、席间谈话,表情要庄重,听着要虔诚,不能打断别人的谈话,也不能随声附和。
6、宴席结束,客人要起身收拾碗盘,交给旁边的侍者,主人婉言谢绝后,再坐下。
儒家认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饮食是人之间交往的一条重要的纽带,我们在饮食当中必须重视礼仪,其社会意义已经远远超出美食享受之外,承担着联络宾客、增进情谊,体现个人整体修养素质外在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