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貌特色研究的系统内涵及实践——以三江城市风貌特色研究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944.63 KB
- 文档页数:8
西部山水城市风貌设计的实践与探索【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地域环境与特色的关系,对现存的历史遗存的提升,来总结出山水城市风貌设计的模式。
并根据现状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提升的方法和对策,以兰州滨河两岸风貌设计提升实践,建立兰州滨河空间景观体系,探索西部山水城市建设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山水城市风貌设计;兰州滨河两岸城市风貌设计;风貌设计提升1. 山水城市风貌设计的概念及意义山水城市理论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提出的。
是在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与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对未来城市构想。
城市风貌是指通过对建筑表面,街巷空间、绿化小品整治来美化城市景观的城市风貌整治设计。
通过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人造景观三位一体设计,结合旅游、商业、历史文化和生态绿化,对城市内部结构、功能稍加调整,营造出积极的外部空间,使整体环境质量得到提高。
山水城市风貌设计核心思想是协调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将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达到能兼容不同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方向,营造出一种生态的地域空间开放系统。
2. 兰州滨河两岸城市风貌的现状当今各种建筑理论和思潮,随着世界文化经济全球化涌入国内,这使得国内建筑创作市场进入一个矛盾的境况。
各种新型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使国内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造成了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与现状。
不同地区的建筑因为失去地域性与多样性而趋于相似,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兰州跨越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如何使建筑保留地域性和民族特色,在滨河两岸风貌设计提升中具有研究价值。
2.1 兰州滨河两岸山水格局分析兰州滨河两岸山水格局为“山、水、川、城”的景观特征。
两山夹一川”的狭长河谷盆地,东西长35公里,南北长2-10公里,其中皋兰山脉在盆地中部直探黄河河滨,与九州台白塔山夹河相望,形成雄险的关隘之势,是兰州山水特色的集中反映。
山川之间局部形成了崖、坪、滩、沟等地貌,丰富了整个山水格局,为城市景观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试论城市风貌特色评价体系王晓;吕茂鹏【摘要】该文尝试探索一种合理可行的城市风貌特色评价途径和方法,提出了城市风貌特色评价体系,指出了其适用范围及应用价值,归纳了城市风貌特色评价的17因子,论述了城市风貌特色评价的标准、评价步骤与方法等;并以全国省会城市框架中的武汉市为例,进行了城市风貌特色评价的示例性研究;目的是为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后续研究提供一个具有示例性和参考意义的评价体系,弥补城市风貌评价环节上针对风貌特色评价的欠缺,补充城市风貌特色研究的不足,并期望引起对城市风貌特色评价意义及其评价体系的探讨.【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3页(P16-18)【关键词】城市风貌特色;城市特色;评价体系;评价标准【作者】王晓;吕茂鹏【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国城市风貌趋同严重。
与其相应,我国城市风貌、城市风貌规划等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已经取得诸多研究成果,对我国城市风貌的改善、城市风貌特色的发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对城市风貌特色进行横向比较的评价体系研究。
即使关键词相近的相关研究,如刘慧的“城市风貌特色评价研究”[1],实际上也是关于城市自身风貌特色评价体系的研究。
本文所提出的“城市风貌特色评价体系”,对单个城市的意义不大,主要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的、或某类型的诸多城市(如全国省会城市、全国旅游性小城镇、各省内城市)之间的城市风貌总体特色比较评价。
其目的与意义主要在于,实践意义:通过对一定范围内的诸多城市的城市风貌特色评价,一是可以在社会上宣传其中特色度较高的城市,有利于相关城市美誉度的提高,促进其城市综合旅游及城市竞争力的发展;二是可以评价相关城市的城市风貌建设成效,激励其中特色度较高的城市,鞭策其中特色度较低的城市,进而有利于推动我国城市风貌特色的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变我国城市风貌趋同的现状;理论意义:提出并初步构建城市风貌特色评价体系,以引起城市风貌特色评价意义的讨论;并为城市风貌特色评价体系的研究提供示例性的文件。
基于城市特色的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摘要: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重要的一个风貌控制规划,其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及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为基础,把城市内部分散的绿地景观与城市的人文、历史、经济、工业等文化特色相结合,增加城市绿地的连通性的同时,凸显城市绿地景观的特色,并对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绿地进行不同的风貌特色规划控制。
关键词:城市绿地景观风貌城市特色绿地系统所谓的城市特色,并不是一个特立存在的对象,它是基于城市多年发展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地理特质、人文历史、物质科技相结合的地域属性,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故事的展开,这种属性得到了丰富和延续。
城市绿地景观风貌则是将城市特色充分保留和传承的载体,将城市特色融入城市绿地景观中,丰富城市绿地景观的同时,凸显城市风貌的个性。
1城市绿地景观风貌概念介绍城市景观,从城市规划与城市人文的角度审视,其包括了侠义的“景”和人的感知结果的“观”,以及人在“景”中实现“观”的过程,即“城市生活”。
很具之一观点,可将城市景观概念概括为“城市环境”“城市生活”和“城市意向”三个方面[1]。
城市风貌由形而上的“风”(指风格、格调、平哥、精神等)和形而下的“貌”(面貌、外观、景观、形态等)组成[2]。
城市绿地景观是人工与自然耦合的城市景观之一,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3]。
综合以上的几个概念,笔者认为城市绿地景观风貌是将城市形而上的“风”,融入人工打造的绿地景观中,呈现出来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自身特色,将城市潜在文质形态与城市绿地景观形态相结合统一形成的城市面貌。
2宜宾市城市特色2.1城市概况宜宾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处于金沙江、岷江和长江的三江交汇处,属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地区,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是“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宜宾市早在西汉高后六年(前182年)已设城,至今已有2191年历史,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
再现鉴水飞帆,千秋夜月胜景——化州“三江六岸”滨水景观设计的实例研究发表时间:2019-07-22T13:38:13.17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作者:董海锋[导读] 摘要:滨水区域是一个城市向公众展示自己的重要窗口,良好的滨水景观设计规划能够提升整个城市的精神风貌,使城市焕发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茂名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省茂名市 525000摘要:滨水区域是一个城市向公众展示自己的重要窗口,良好的滨水景观设计规划能够提升整个城市的精神风貌,使城市焕发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在滨水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量城市的地理环境以及文化底蕴,使滨水景观设计能够符合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让城市内的居民的精神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关键词:滨水景观区;景观设计;生态规划;湿地公园滨水景观区是城市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人们能够在景色优美的滨水景观区当中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是最受城市居民欢迎的公共空间之一。
滨水是整个景观区当中的血脉,也是城市当中能够直接接触到水源的部分,在城市经济发展当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阶段城市景观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滨水景观区已经成为功能和时代共存的城市人性化空间,是城市文化底蕴的重要展示平台。
一、工程概况化州市“三江六岸”滨水景观区综合整治项目位于化州市城区,由鉴江从鉴江大桥由北向南流,贯穿于整个市中心,至下郭大桥,长度为5公里,从罗江大桥向东流,在星河国际大酒店前方与鉴江交汇,长度为2.3公里,从而组成了“三江六岸”的城市滨水景观带。
近几年来,由于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三江六岸城区河段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河滩已杂草丛生,垃圾污染积累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宝贵的城市滨水空间成了市民难以接近的场所,为了加强河道的管理,提高防洪能力,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城市景观水面和绿地面积,提高城市品位,美化人居环境,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决定对三江六岸生态环境景观进行综合治理。
城市风貌规划路径研究——以仲恺高新区城市风貌管控为例摘要:全国范围内,新区开发、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一系列城市建设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种建筑、设施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城市风貌也在社会活动中不断发生改变,同质化的趋势日渐显现,城市的底色正逐渐被蚕食,城市风貌相关的专项规划缺少法律依据,在实际编制与管理工作中较难实施;在仲恺高新区城市风貌管控探索中,规划以总体风貌框架为龙头进行宏观指引,以重点和一般区域进行中观管控,以风貌要素作微观导则,三位一体、结合使用,以期能够为城市风貌管控提供更多的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城市风貌;管控分区;导则指引引言:仲恺高新区地方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呈现无序扩张的态势,高楼、厂房、村庄混杂布局,城市风貌缺乏有效引导,为实现空间特征鲜明、地标形象突出、整体风貌协调的目标,规划通过城市风貌技术导则进行管控,弥补管理、审批依据的不足。
1、城市风貌现状1.1城市风貌概念城市风貌代表了一个城市的主要特色,是与其他地区区别的重要元素,包括有形与无形两个层面。
有形包括城市的建筑、道路广场、河流景观等,无形主要体现在社会风俗、历史文化、人文情怀等方面,而无形以有形作为空间载体,互相融合,密不可分,因此在编制城市风貌相关规划时,需调研现状情况且挖掘当地风土人情,结合定位目标,对片区制定较为合理的风貌控制引导。
1.2城市风貌现状城市随着经济腾飞崛起,建设正以空前的规模扩张,玻璃幕墙,沥青大道逐渐成为城市统一化的特征,原有城市风貌逐渐蚕食。
(1)城市结构混乱部分城市结构混乱,工业用地、村庄用地、新区住宅混杂分布,城市建设中没有协调好现代与传统,工业与居住之间的关系,整体呈现“城、镇、村”夹杂分布的格局。
(2)建筑风貌趋同城市现代化建设极大提高环境品质,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过去大拆大建的开发模式对传统建筑风貌产生巨大冲击;新建的建筑过于追求建设速度,整体风貌缺乏考究,建筑高度一般齐、城市色彩“万花筒”,建筑风貌单调乏味,且忽视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关系,与本土建筑形态格格不入。
风貌管控视角下的特色古城保护与更新探索——以城厢古城为例发布时间:2021-05-06T15:47:53.043Z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第40卷第3期作者:李建玲[导读]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强调文脉传承和城市个性特色李建玲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072摘要: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强调文脉传承和城市个性特色,成为新时期建设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人文城市的重要导向。
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百年历史古城,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面临着历史文化及风貌格局保护的迫切需求,本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片区总则谋划全局”、“单元分则引导空间要素”、“地块图则管控重点地段”的古城风貌管控策略,对古城风貌保护和更新进行有益探索。
关键词:风貌管控;特色古城;保护与更新;1 引言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文化传承和彰显特色是城镇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是新时期建设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人文城市的重要导向。
百年历史古城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文化遗产,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新一轮旧城改造和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着历史文化延续和风貌格局保护的迫切需求。
研究为塑造地方特色和激发古城活力,从风貌管控的视角,根据古城自然风貌、人文历史、地域特色等方面的特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三大古城风貌管控策略,形成指导实施的特色古城保护与更新的方法。
2 风貌印象及现状问题城厢古城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清白江区,是宋时金堂县治所在,曾经是历史上的商贸重镇和军事要塞。
千百年的历史积淀,铸就了城厢古城独特的风貌印象。
千年营城智慧呈现下的古城历史格局,亟须保护。
城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护城河、千年古树等自然资源,县衙遗址、十字街、文武庙、书院等人文资源,奠定了城厢千年古城独特的古城历史格局,是当地区域内绝无仅有的完整县志格局遗存,是城厢有别于其他古城最为珍贵的优势资源,应当是城厢保护与发展的核心。
城市风貌研究报告一、引言城市风貌是指一个城市的整体景观、建筑风格、文化氛围和人文特色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城市的一张名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风貌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报告将从多个角度对城市风貌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和建议。
二、城市风貌的定义城市风貌是指一个城市整体的外貌特征和形象,包括城市的建筑风格、规划布局、道路交通、绿化环境等方面的特征。
城市风貌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人文价值,对城市形象的提升和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城市风貌的特征1. 建筑风格城市的建筑风格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城市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
例如,巴黎的古典建筑、上海的近代建筑、北京的传统建筑等都代表了各自城市的特色。
建筑风格的变化和演变,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
2. 规划布局城市的规划布局对城市风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合理的规划布局能够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美化城市的环境,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反,一个混乱的规划布局会给城市带来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3. 道路交通道路交通是城市的血脉,直接影响到城市的运行和发展。
一个良好的道路交通系统能够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提升城市的形象。
因此,在城市风貌研究中,道路交通的规划和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4. 绿化环境绿化环境是城市的“肺”,对城市的空气质量、生态环境和景观形象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绿树成荫的城市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因此,城市风貌研究中,对于绿化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四、城市风貌的影响因素1. 历史文化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塑造城市风貌的重要因素。
历史文化包括城市的历史建筑、传统习俗、历史事件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城市的独特之处和吸引力所在。
2. 地域特色不同地域的城市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这些地域特色也会对城市风貌产生影响。
例如,沿海城市的海洋文化、山区城市的自然景观等都成为了这些城市独有的特征。
城市景观风貌提升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南宁市公园广场为例张力;钱凡【摘要】本文针对城市景观风貌提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广借鉴型、深化加强型、局部整改型、重新布局型和规划发展型五大提升模式,每种模式分别提供针对性的提升指导细则的论述。
通过将南宁市重点公园广场为研究对象,从城市总体、片区和重点单元三个层面,遵循城市整体景观风貌提升的总体布局与文化属性,结合现状调研分析将区域范围内所有地块进行分类并与五种模式匹配,对每个建设主体在城市景观风貌提升工程中的落地实施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指导,对城市的实用性要素、形象性要素和文化性要素进行系统性的提升规划,构建可持续化、生态化发展城市构架的可行性对策。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landscape style promotion put forward to promote reference model, further enhanced, local improvement, to layout and planning for development-oriented five big promotion mode, each mode provides specific guidance about ascension is discussed respectively. Through focus on nanning park plaz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overal city, district three levels and key units, folow the overal landscape style and improve the overal layout and culture atribute, combining research status quo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scale al plots are classified with five kinds of patern matching, and for each construction main body in the project of the urban landscape style and promote implementation of landing provides detailed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to practical elements of the city, image elements and culture systematic promotionplanning, build sustainable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feasibility countermeasures of urban architecture.【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3页(P126-128)【关键词】提升模式;城市景观风貌;南宁市【作者】张力;钱凡【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正文语种】中文在建设“美丽中国”背景下,城市的景观风貌建设工作已有阶段性的成果,城市景观风貌的提升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地位、提高城市绿地的景观质量、丰富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和提高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和宜居品质。
枝江滨江城市风貌规划设计与实践吴栋洲;张辉;黄巧能【摘要】从滨江城市发展与规划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城市风貌规划思路,针对滨江城市风貌规划问题展开探讨.以枝江市为例,梳理城市发展现状与问题,并从规划原则与分区控制、沿街控制与景观绿化以及建筑色彩等方面进行探讨,为相关滨江城市风貌规划提供思路和参考.%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verside urban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needs, and combines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ideas to explore the issue of riverside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Taking Zhijiang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orted out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discusses from planning principles and district control, street control and landscape greening, and architectural color, and provides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relevant riverside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9(045)002【总页数】3页(P14-16)【关键词】滨江城市;城市风貌规划;枝江市;规划控制【作者】吴栋洲;张辉;黄巧能【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武汉 430068;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武汉 430068;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武汉 43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 概述纵观近些年的城市风貌规划成果,更多是从空间形态、景观布局等方面引导与梳理。
97长春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辑第36卷特色风貌营造视角下的长春市城市设计实践□ 张馨月,周 勇,刘延松[摘 要]长春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第一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多年来城市设计在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城市特色风貌营造与维护的有力抓手。
文章在系统梳理长春市城市建设发展历程和城市风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以强化特色风貌营造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工作思路、技术路线,以及城市设计在编制、管理与实施等方面所形成的特色经验,以期为国内其他城市在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和营造城市风貌过程中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特色风貌营造;城市设计试点;城市设计;长春市[文章编号]1006-0022(2020)S1-0097-07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B[引文格式]张馨月,周勇,刘延松.特色风貌营造视角下的长春市城市设计实践[J].规划师,2020(增刊2):97-103.Urban Design Practice for Characteristic Cityscape Creation, Changchun/Zhang Xinyue, Zhou Y ong, Liu Y ansong[Abstract] As a historic city and an urban design pilot city, Changchun highlights urban design in urban planning administrationand characteristic cityscape construction. With a review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cityscape characters of Changchun, the paper concludes characteristic cityscape creation oriented urban design idea and technique, and experience in urban design compilation,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It provides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other cities.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cityscape creation, Urban design pilot city, Urban design, Changchun划改革的三大重要突破口之一①。
地方特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 ——以湖州为例发布时间:2021-08-31T07:40:16.54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月第13期作者:耿卫军[导读] 本文从观念认识、制度设计、资源建设三个方面,分析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内涵、外耿卫军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理论教研部浙江湖州313100作者简介:耿卫军,1990.9,男,汉族,浙江长兴人,政治经济学研究生,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理论与制度研究。
注:该论文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校级规划课题教育改革研究类成果,项目立项号2021JY03,课题名称地方特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研究——以湖州为例。
摘要:本文从观念认识、制度设计、资源建设三个方面,分析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内涵、外延认识不统一,缺乏顶层设计及相应的制度保障,资源建设力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困境。
并提出对地方特色资源梳理及分层分类运用,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特色资源;思政课;实践教学;湖州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思政课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等特征,但就教学现状而言,课程本身所具有的较强理论性,使得课堂易呈现明显的说理性、较弱的实践性等状况。
习总书记曾对思政课提出“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其中提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如何切实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困境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观念认识、制度设计、资源建设方面,仍存在三方面的困境:(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外延认识不统一根据中国知网文献收录情况显示,近三年关于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占据历年实践教学研究的1/3。
从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大家均能达成一致;但是,关于实践教学的内涵、外延却鲜有一致的观念认识。
顾力平认为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学[1]。
柳礼泉提出基地教育、社会实践等六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2]。
小城镇风貌控制规划研究——以桓台县起凤镇风貌控制规划为例摘要:小城镇风貌是小城镇特色的重要体现,是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综合产物,使小城镇更具特色和辨识度。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小城镇风貌在发生剧变的同时,也正在面临地方性与传统特征逐渐弱化的危机,小城镇的自然环境破坏、形态结构失衡、风貌特征趋同、历史文化特色丧失等问题层出不穷。
如何使拥有优质自然环境、丰富人文环境和特色人工环境的小城镇风貌在城镇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得以保护和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
小城镇风貌的塑造正是通过整合山水格局、延续地域文脉、提炼特色要素、控制空间形态等方式,形成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内涵丰富、生活空间融洽的小城镇风貌形象,展现小城镇个性特征。
关键词:小城镇风貌规划;城镇空间格局;起凤镇;引言城市特色营建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城镇建设虽初见成效,但往往忽视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环境和地域特色,“千城一面”“文脉断裂”“追大求洋”等现象依然严峻。
在城市风貌特色塑造得到国家层面更大关注的背景下,“保护青山绿水、延续历史文脉、塑造城市特色”成为城市空间建设的主要原则之一,在规划改革探索的过程中,如何彰显城市风貌特色显得尤为必要。
1城镇风貌建设理论和技术支撑《城市意象》为小城镇风貌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导则》有着明确技术指导。
其中《导则》对风貌建设的要求包括:人文特色——体现历史人文特征、地域建筑特征、非物质文化保留;功能分区——满足居住、商贸、文化等基本需求;城镇结构——以点线面结合为主要设计手法。
凯文·林奇将城市意向分为道路、路径、边界、区域、标志物五种要素,归纳了认知城镇的感知元素。
2小城镇风貌控制规划策略2.1传承城镇文化①保护好城镇内部的历史文化资源。
起凤镇历史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渔文化、河运文化、名人隐居文化、诗词文化、苇编文化、水乡民俗文化、湿地特色美食文化等方面。
城市新区的景观风貌规划研究———以信阳商城县北部新城为例李煜(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07)摘要:在国土空间规划、高品质提升人居环境、突出城市特色与活力的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形成一套既能契合城市新区自身发展特点,又能有效指导地方景观风貌塑造的方法。
梳理了城市新区建设与景观风貌规划的重要趋势,以信阳市商城县北部新城为实践案例,重点对山水生态格局的构建、特色主题公园体系的打造、景观带动新区产业活力3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后续可继续探索的方向,以期为相关领域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景观风貌;城市新区;国土空间规划;景观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3)06-0031-030引言我国地域广大,各城镇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不一,全国尚有处在山区、革命老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地域的城镇才开始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
这轮城市新区规划建设不同以往,有更高的时代要求。
首先,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市县的国土空间规划成为城市新区开发、保护、建设、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
其次,“十四五”规划强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推行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
因此城市新区建设将从以往的高速拉动经济发展转变为高品质提升人居环境,生态与经济平衡化、产业与资源有序化、管控与市场多维化的高品质城市新区建设将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1]。
最后,快速发展致使很多城市新区“千城一面”,丧失地方特色、缺乏产业支撑与公共服务配套,城市风貌的地域性、差异性和延续性,产城融合,城市活力营造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针对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类城镇,如何在国土空间规划、高品质提升人居环境、突出城市特色与活力的背景下,形成一套既能契合城市新区自身发展特点,又能有效指导地方景观风貌塑造的方法,是在具体项目实践中应该重点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城市特色风貌现状评价方法探索——以沈阳市城市特色风貌现状评价为例李彻丽格日;王亮;魏钰彤;王红卫【摘要】在对城市风貌及风貌评价概念研究基础上,梳理风貌评价发展趋势,井以沈阳市城市风貌特色现状评价为例,采用定量分析与风貌认知调研方法,综合其评价结果并相互校核,以提高风貌评价结论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以期为下一层次规划提出风貌提升策略.【期刊名称】《城市住宅》【年(卷),期】2018(025)008【总页数】5页(P58-62)【关键词】城市风貌;空间模型;评价方法;量化评价【作者】李彻丽格日;王亮;魏钰彤;王红卫【作者单位】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2015年12月,中央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对我国城市发展进行专门研究部署。
会议强调要加强对城市的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面对新时期城市发展要求,应反思与关注城市风貌塑造,探索科学、系统的风貌评价及规划路径。
风貌现状是风貌规划的前提,但风貌规划不在法定的规划范畴,城市风貌评价更未形成既定的评价体系及模式。
本文以沈阳市城市风貌特色评价为例,通过定量分析结果与人群认知结论之间的互补与校核,完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评价方式的衔接,为城市风貌评价提供思路与方法。
1 城市风貌与风貌评价1.1 城市风貌学术界普遍认为:城市风貌是通过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体现出来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的环境特征。
“风”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软件的系统概括,是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文化的表现;“貌”则是城市总体环境硬件特征的综合,是城市的有形形体和无形空间,是“ 风”的载体。
1)城市风貌具有相对性城市风貌是一个多元概念,掺杂了物质形态、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等多因子的交互。
风貌因子根据其对城市的意义及其所发挥的认知影响力,可分为主、次城市风貌因子,其中主要风貌因子决定了城市的形象气质特色。
城市风貌指南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风貌已成为反映一个城市特色、文化、历史和形象的重要载体。
然而,在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城市风貌的保护与塑造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缺乏统一规划、风格混乱、历史文化遗产破坏等。
为提升城市品质,突显城市特色,本研究围绕城市风貌指南展开探讨,旨在提出一套科学、合理、具有操作性的城市风貌规划与管理策略。
本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为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指导,二是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三是为城市居民创造宜居环境。
本研究提出以下问题:如何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风貌保护?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设定以下目的:制定城市风貌指南,明确风貌保护与发展策略。
研究假设为:通过科学规划与管理,可以有效保护和塑造城市风貌。
研究范围限定在我国某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以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等为背景,分析现有城市风貌问题,提出针对性的风貌保护与塑造措施。
本报告将简要概述研究过程、发现、分析及结论,以期为我国城市风貌保护与建设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在城市风貌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在理论框架方面,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理论等,为城市风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国内学者则从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景观美学等多角度构建了城市风貌评价与规划的理论体系。
在主要研究发现方面,已有研究指出城市风貌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
同时,风貌保护与塑造的关键在于平衡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传承。
此外,参与式规划、风貌特色挖掘等成为提升城市风貌的重要途径。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一定争议和不足。
一方面,关于城市风貌的评价标准尚未形成统一体系,导致规划实践中难以量化评估。
另一方面,城市风貌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研究难点。
此外,现有研究多侧重于宏观层面,对微观层面的风貌塑造关注不足。
中,并与规划控制单元相对应的风貌分区控制(城市风貌区);建设项目规划管理阶段——重要项目、重点地区规划设计的指导性意见(城市风貌带、城市风貌核)与一般项目的风貌元素设计比照图库(风貌符号)。
2.1三江城市风貌研究的背景与目的三江,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美丽神秘的少数民族风情之地,位于广西北部,为柳州市下属辖县之一。
因其位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和侗族文化圈边缘,亦成为桂北边陲经济、社会、文化交往的重要门户之一。
近年来,随着外部交通等环境的改善,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旅游业已上升为引领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与此同时,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也将旅游业确定为三江县的主导产业,建议大力发展以侗族文化风情与优美山水生态相结合的民俗生态旅游产业,将三江建设成旅游大县、强县。
在此背景下,如何优化改善三江的城市环境,建设体现地方民族特色的城市风貌,弘扬地域与民族特色?特别是如何结合城市旅瀛塑造优秀、独特的旅游城市形象,争创旅游优秀县,将三江建设成为以旅游和商贸为主的开放型旅游城市?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开展三江城市风貌特色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要部分进行详细检测,获得概略的认识,并从整体框架中寻找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使对不同问题的解决能够互相协同,从而共同实现整体目标。
此次研究借鉴混合审视的方法,在纷繁的城市风貌要素中务实地构建出研究的体系与框架,开展研究工作。
2.2.2研究与成果构成三江城市风貌特色研究构建了两个层面的研究工作,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构成了—个完整的研究整体。
一是以城市空间、民族文化、建筑和生态植物四个专题研究进行风貌元素的分析、解读、提取和演绎,为城市风貌塑造奠定基础,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提炼,得出风貌特色定位。
二是通过城市空间意象、形态的分析,构建适宜的风貌格局,分别以分项规划演绎和分区导控图则,按‘名蚤条”“块块”的模式共同对整体城市风2.2以混合审视的研究方法构建内容体系,求取风貌综合定位2.2.1混合审视的研究方法1967年,爱采尼在昭昆合审视:第三种决策方法》(H1Xscanning-AThlrdAproachtoDeciS1On—MaKing)一书中提出了混合审视的研究方法,即分层次对研究领域内的主图1技术路线图貌要素进行控制和引导;并结合具体的城市风貌要素设计,对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提出引导比照图集以及对行动策略的策划。
最终形成研究报告书、分区导控图则与设计比照图集等成果(图1)。
2.2.3总体风貌特色的定位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以自然山水孕育、民族禀赋支承、区域视野审视、时代视角评判为切入点,通过对三江县城山水格局、民族文化、交通区位、侗族聚居分布区位、民族文化地缘区位等条件的审视,可以看出:三江位于我国湘、黔、桂三省交界处,侗族聚居区的南侧边缘,毗邻苗族、汉族及其他民族聚居区,是进入侗族聚居地的南侧门户,也是侗族与其他民族交融的窗口。
随着成都至厦门高速公路、贵州至广州高速铁路的开工,贵阳至福州、包头至三亚、昆明至厦门高速公路均过境三江。
届时,三江图2侗族村寨内部空间分析图图3传统侗寨意象认知图县将处于广东、广西、黔东南的便捷通道上,成为三省边陲的重要交通枢纽。
因此,通过比较同处“大桂林旅游圈”的周边城市桂林、上位城市柳州的特点,结合侗族“月月有节”的欢陕百己风每丝确定了‘歇乐三江|一侗乡风情、山水风光、旅游胜地”的城市风貌特色定位,形成“山水桂林—风情柳州—欢乐三江”的城市特色联动。
2.3综合借鉴城市意象等理论方法,确定城市风貌格局与重要风貌展示区域2.3.1理论与方法借鉴(1)城市意象理论。
该理论来自于凯文·林奇的代表作愆城市意象》一书,即从居民感知空间的角度分析;找出居民所关心的、共同的有关城市认知的主题,进而说明城市结构对居民意象的影响。
他总结出埘衍i痞像五要素:通道、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
但凯文·林奇的这种研究方法把人对城市的理解简化为对物质形态的知觉认识,类似于研究动物在迷津中的辨向行为,忽略了人类认知能力的主观能动性。
他后来也承认,认知地图只能把握城市意象的个性、结构,对于意义的研究则显得无能为力。
(2)叙事空间手法。
叙事空间手法来自于张楠教授所著的蹴市故事论》一书,即以城市故事的概念来建立一种后现代城市设计的建构型思维。
研究城市故事空间的系统性、多元性、深层次性和差异性,强调对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历史文化及市民空间行为的重视,对城市风貌研究具有较好的启示。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可以说是实现了城市记忆由“物”上升到“场”的高度,而城市故事论则站在“事”的角度,强调“事”在城市故事中的作用。
固然,场所精神理论也强调了场所的意义所在,但无疑叙事空间的手法更强调站在整个城市的视角进行审视,可以视为在分析研究城市风貌特色,以及构建风貌格局方面对城市意象理论的有益补充。
2.3。
2传统侗族聚落空间意向侗族聚落有其独特的营建方式,在依山就水的外部环境中,聚落有着清晰的意象:以鼓楼为中心,民居围绕鼓楼而呈内聚向心式布局。
当然,由于规模等因素的不同,也分为单鼓楼内聚向心式布局和多鼓楼内聚向心式布局。
从聚落空间的圈层来看,鼓楼为侗寨中心,附近有歌坪、戏台、萨堂,这四部分组成了侗寨的核心圈;紧紧围绕着鼓楼的是民居住房圈,再外一圈是禾晾和禾仓,接着就是寨门、凉亭、风雨桥。
按其组成空间功能和作用的不同,可归纳为公共空间、居住空间、生产空间、入口空间四种空间形态,而这四种空间形态都是由道路空间联系起来的(图2)。
从进入聚落的空间序列以及空间意义来看,我们可以画出这样的空间认知图示:进入侗寨,必先经过凉亭、广场(广场迎宾)、寨门,后经鼓楼广场(芦笙歌舞、对歌、百家宴)终至各户,在这一路上还间或布置有凉亭、井亭。
风雨桥一般位于下游、聚落或组团入口处(图3)。
2.3.3三江城市空间意象结合三江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在同一山水语境下将县城形态与传统侗寨类比,可以看出,三江城市总体形成了“一大侗寨,--JNR寨组团”的空间意象。
(1)“一大侗寨”:在群山包围之中,三江县城有凉亭(城市入口广场)、寨门(城市大门)、鼓楼广场(三江鼓楼及其广场)、风雨桥(三江大桥及规划的三江二桥)、民居(即城市的各个功能组团)。
城市内备类小广场具有呼应传统侗寨的凉亭、井亭等功能(图4)。
(2)“三小侗寨组团”:以浔江分隔、以各自制高点为中心的河东组团、河西组团、白石组团(图5)。
“三小侗寨组团”通过各座跨浔江的桥梁进行连接,构成“一大侗寨”。
2.3.4三江城市风貌格局综合以上城市意象,结合“城市故事论”方法,将三江城市风貌格局归纳为“一山一水一长廊、两个中心三片区”。
“一山”是指三江县城内山地地形以及周边群山屏障,构成城市意象图4“一大侗寨”示意图边界以及城市色彩背景。
“一水”是指以浔江及其滨江带所组成的城市开敞空间。
“—长廊”,即民族风情长廊,也是观察城市的主要路径。
“两个中心”,—个是以三江大鼓楼、民族风情园等组成的民族风情文化中心,另—个是9莸市新的行政中心。
它们都是城市最重要的形象区域、标志陛区坜嘣建新的亮息是三江城市之眼”与“客厅”。
“三个片区”,又可具体地分为一个主城风貌核心区与周坪、河北两个风貌协调区(图6)。
图5“三小侗寨”示意图2.4.2风貌分区导控针对“块块”控制,按照城市规划管理单元模式,将三江城市风貌分区划分为城市入口区、河东商业区、2.4“条”“块”结合,以分项导控条文与分区导控图则综合建立城市实施管理依据2.4.1风貌分项导控针对“条象’的控制,冈貌研究从9个方面出发,在挖掘地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充分演绎,通过报告书条文形式对城市山水环境涵养、城市景观视廊、城市色彩、城市绿化、建筑风格、城市家具、城市佩只、路名系统、城市照明等方面乡朔幌出管理要求。
图6三江城市风貌结构图民族风情文化展示区、主城扩展区、老城区等11个盼区导控。
导控因子分为总体形象、主要功能、空间形态、街道、建筑、节点,绿化,城市家具小29品八大类,分别用导控描述、导控要素指标、意向设计三种方式诠释导控的要求,以便将其充分纳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阶段。
例如坷疖八口区。
其主要形象为:多元文化交融、商贸繁荣的迎宾门户:主要功能为:城市入口、物流基地、商贸城、交通枢纽;空间形态为:以公路客运站为标志,以入口迎宾广场为中心,向心统领空间,并注重外围山水的契入(图7)。
2.5挖掘地域文化元素,提出土时南风貌廊道与城市风貌核lb、.节点设计的具体要求2.5.1城市风貌廊道塑造要求应用‘城市故事论”,寻找三江城市的叙事空间,结合侗陶笔罗潦落‘‘入口广场,寨门、风雨桥、住宅、村寨中心、风雨桥、出入口”的传统意象,体现在三江风貌格局“一长廊”的构建上有着清晰的城市“叙事’’路线:先从城市入口、沿着321国道,转芙蓉大道,经古宜大桥后’转兴宜街。
在此路线上分别有:迎宾广场、奇石广场、芙蓉大道景观、桥头广场、兴宜街景观等设计方案(图8)。
设计导控强调传承侗族传统聚落空间特色,如:入口广场以“凉事迎宾”为主题,城市大门以“侗族聚居区的南大门”为主题,设置汽车维护站、旅游服务中心等功能,三江桥头广场体现侗族风雨桥的形象及设置桥亭的特点(图9)。
2.5.2城市风貌核心节点设计要求该要求即“两中心”的塑造要求。
一是民族风情文化中心,包括民族风情街(月亮街)、鼓楼广场(鼓楼公园)、民族风情园三大核心节点。
其中,鼓楼广场上的颐和鼓楼,为现存广西最大的鼓楼,起着统领全城空间的作用;而鼓楼广场则是三江人民进行集会、节庆的重要场30图7城市入口区导控分图则图8三江城市主要叙事空间结构图图9三江大桥桥头立面改造效果图10---;T现状鼓楼广场图12民族风情街(月亮街)效果图13建筑符号比照图例图11民族风情园效果所。
风貌导控要求继续突出鼓楼的凝聚作用,改善广场环境,规划的民族风情街(月亮街)、民族风情园应主要以体现侗族的民族特色为主,呼应、丰富鼓楼广场的功能(图10一图12)。
二是白石行政中心,为未来三江的行政中心,注重现代的技术材料下对侗族特色的传承。
2.6运用类型学方法,建立重要风貌元素设计的比照图库2.6。
1类型学设计方法类型学(TYDO]ogy),简单地说是对具有相同形式结构及特征的一组对象进行描述的理论,重要的是,类型不是模型,不是按原样不断地重复,而是正好相反,每个设计者都可以根据它构想出不相同的作品。
因此,应用类型学方法,从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角度入手,剥离城市空间环境中的信息,抽取那些在历史中适应人的生活之需且在特定文化中与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形式,重构风貌特色要素并将其运用于现代设计中。
2.6.2建立建筑及小品风貌设计比照图例集微观层面,在建筑、小品的具体设计管理控制上,研究运用类型学理论,将三江侗族特色建筑通过类型学方法剥离原形,如侗族传统干栏建筑的吊脚、垂花、披厦等符号,通过演绎设计、分解组合的方式,寻求未来三江建筑、小品等设计的范式,初步建立设计符号比照范例(图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