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杠杆的五要素。
2. 通过对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使学生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2. 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3. 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4. 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杠杆的定义和分类(2)杠杆的五要素(3)杠杆平衡条件2.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杠杆的原理。
2.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的平衡条件。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兴趣。
2. 讲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掌握杠杆的五要素。
3. 讲解杠杆平衡条件,并通过实例演示和讲解,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4. 安排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6.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杠杆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杠杆在历史上的应用,如古希腊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
2. 探讨现代社会中杠杆的应用,如工程机械、物理学研究等。
3. 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七、课堂小结2. 强调杠杆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探索杠杆原理。
八、作业设计1. 练习题:设计有关杠杆的计算题和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研究性作业:让学生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并进行分析。
3. 创意作业:设计一个简单的杠杆装置,展示杠杆原理的应用。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评价。
2. 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进行评价。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八年级物理杠杆知识点在物理学中,杠杆是一种基本的机械装置,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而杠杆的运用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比如看起来非常轻松自如的扳手,其实就是运用了杠杆的原理。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究一下关于杠杆的知识点。
一、杠杆的定义杠杆是一种基本的物理机械,由坚硬、笔直、不变形的杠条、固定在杠条上的固定点和施力点组成。
二、受力分析杠杆分为三种:一级杠杆、二级杠杆、三级杠杆。
⑴一级杠杆一级杠杆是固定点在杠条的两端,施力点在固定点的一侧,力臂和负载臂等长。
在一级杠杆中,F1和F2相等,力臂和负载臂的长度也相等。
⑵二级杠杆二级杠杆是固定点在杠条的中央,施力点在固定点的一侧,力臂较长,负载臂较短。
在二级杠杆中,力臂较长,负载臂较短,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不同。
⑶三级杠杆三级杠杆是固定点在杠条末端,施力点在固定点的一侧,力臂和负载臂的长度都较短。
在三级杠杆中,力臂和负载臂的长度都较短,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不同。
三、力臂和力矩在杠杆中,力臂是沿垂直于力的方向测量的距离。
力臂的长度越长,所需的力就越小。
力矩是力在力臂上产生的翻转力,是杠杆能够发挥机械功的关键。
四、杠杆原理杠杆的运用是基于杠杆原理的。
杠杆原理是指,在一个杠杆中,负载臂和力臂的长度成反比例关系,所以当负载臂的长度增加时,所需要的施力就会减小。
五、杠杆的应用⑴利用杠杆进行升降和固定物体升降机、自行车、体重秤等都是利用杠杆的原理进行升降和固定。
⑵利用杠杆进行平衡和调整厨房里常用的调制勺、扳手以及机器人等都是利用杠杆进行平衡和调整。
六、总结以上是关于八年级物理杠杆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希望通过对杠杆的分析和应用,大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物理机械方面的知识。
同时,我们也应用到生活中合理地运用杠杆,从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和舒适。
八年级物理杠杆物理杠杆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中涉及的物理杠杆知识点有:
1. 杠杆的定义:物理杠杆是由一个杠杆臂和一个支点组成的,可以用来转动或平衡物
体的简单机械装置。
2. 杠杆原理:杠杆原理是指在一个杠杆上,如果力臂的乘积等于负力臂的乘积,那么
这个杠杆将保持平衡。
3. 力臂与负力臂:力臂是指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负力臂是指支点到力的反作用
点的距离。
4. 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在平衡时,力臂的乘积等于负力臂的乘积,即力臂×力 =
负力臂×负力。
5. 杠杆的类别:根据支点位置的不同,杠杆可以分为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
6. 一类杠杆:支点在力和负力之间,如撬棍。
7. 二类杠杆:支点在力和负力之外,如剪刀、螺丝刀。
8. 三类杠杆:支点在力和负力之间,如人体骨骼。
9. 杠杆的机械优势:机械优势指杠杆的负力臂较短、力臂较长时,杠杆可以实现放大
力的作用。
10. 杠杆的应用:杠杆广泛应用于机械装置、建筑结构和日常生活中,如门锁、水龙头、剪刀等。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涉及的杠杆知识点。
杠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
(2)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过程建议
第一课时
一、杠杆
杠杆是最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它也是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
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引言,引起学习杠杆的兴趣。
然后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如撬棒、跷跷板、抽水机等。
抽象出杠杆的特征,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
在黑板上画出撬棒撬石头的图,结合图讲述什么是杠杆的支点;找出作用在撬棒上的动力(人的作用力)和动力作用点,阻力(石头的压力)和阻力作用点;再讲述什么是力臂和怎样确定力臂。
然后引导学生共同寻找课本图12.4-4乙和丙中的动力、动力作用点、阻力、阻力作用点和支点,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点到线的距离,学生在数学课中已学过,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数学课中的知识,而
后讲力臂概念,但很多学生尽管能正确说出定义而遇到实际问题时仍把支点到动力或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作为力臂。
对于上述学生易犯的错误,需要在后续的学习和练习中多次强调和纠正,才能解决。
在本节课开始介绍这些概念时,强调一下就可以了。
在利用课本图12.1-1的例子抽象杠杆特征时,最好是对图中例子画出杠杆示意图,即用一条直线、折线或曲线代表杠杆实物,用一个点(或一个小三角形的顶点)代表转动轴,这样的示意图,有利于抽象出共同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
有适当的挂图、投影片的学校应充分发挥它们的效能。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常杠杆是在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的。
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通过推门比赛(图12-3,一个大力士在离门轴很近的地方推门,而一个力气较小的人在门把附近往相反方向推门,让学生判断谁将获胜。
)或其他一些活动,也可以通过课本图12.4-4的实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力士会推不过力气较小的人呢?怎样才能用更小的力撬起大石头呢?等等。
也就是说,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与阻力、阻力臂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然后让学生提出各种假设、猜想,按照课本提示,独立完成探究过程。
应向学生介绍清楚,实验中哪个是动力、哪个是阻力,是人为规定的,可按课本图12.4-5规定的进行。
实验结束后,在课堂上讨论各自的实验结果,教师在最后给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 F1L1=F2L2
探究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这一结论,解释“为什么大力士会推不过力气较小的人”;解决“怎样才能用更小的力撬起大石头”的问题。
为了加深对力臂的理解,可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
如图12-4所示,沿a、b 两个不同方向用力拉弹簧测力计,使杠杆平衡。
观察两次的拉力是否相同,想一想,为什么?
科学世界杠杆的应用
这一段主要介绍杠杆的应用。
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一下杠杆的分类,明确三种杠杆的特点,并结合实例说明它们的优缺点,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各种用途。
日常生活中应用杠杆的例子很多,可在课后让学生找出一两件实物(如垃圾桶、指甲钳、筷子等),分析它们的工作原理。
使学生加深对杠杆的理解。
科学世界小小弹簧称出大象重
这段材料的目的是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是有用的,可让学生自己阅读。
课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利用测力计和细杆称西瓜”之类的活动。
动手动脑学物理
1.自行车的脚踏板在水平位置时,动力臂最大,这时用力效果最好。
2.要用较大的力才能剪开硬的物体,这说明阻力较大。
要用课本图12.4-9中间的这种动力臂较长、阻力臂较短的剪刀。
用较小的力就能剪开纸或布之类较软的物体,这说明阻力较小,同时为了加快剪切速度,刀口要比较长。
可使用图12.4-9左边的这两种动力臂较短、阻力臂较长的剪刀。
修剪树枝时,一方面树枝较硬,这就要求剪刀的动力臂要长、阻力臂要短;另一方面,为了加快修剪速度,剪切整齐,要求剪刀刀口要长。
这就要用图124-9右边这种动力臂较长、阻力臂较短,同时刀口较长的剪刀。
3.略。
4.指甲剪上有三个杠杆。
手把部分是一个省力杠杆,刀口部分是两个费力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