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新部编本
- 格式:doc
- 大小:93.00 KB
- 文档页数:6
最新部编本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优秀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全单元)17 壶口瀑布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特点的方法。
4.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
出示3张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口瀑布”。
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在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的“文化散文”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
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
在文中标出两次所在的段落。
明确: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在第三、四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1.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
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明确:(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即席讲话》教案彭晓黎教学目标:1. 启发学生理解即席讲话的特点和要求。
2. 帮助学生掌握即席讲话的要领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掌握即席讲话的要领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教室后面来了好多老师来听课。
我想请班级一位同学致辞欢迎辞。
刚才这位同学是在没有多少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讲话,这就是我们口语交际的内容——即席讲话。
二、即席讲话定义即席讲话,是指在特定的场合情景下,实现没有准备的临场说话的口语样式。
即席讲话,类似小型演讲,由于没有现成的稿子,也多半不能事先准备,需要临场发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席讲话比演讲更考验说话者的聪明才智。
在现代社会,口才更是通行证,我们生活工作的许多场合都需要大家即席讲话,比如招聘会,公司召开会议,记者采访等。
三、精彩的即席讲话是如何造就的。
如何才能拥有即席讲话的本领呢?他人成功的即席讲话的例子可以给我们启发。
1. 示例一:天津师范学院教授鲍昌先生事例。
启发:即便是优秀的演说家,也并非如我们想象的事前毫无准备,他们其实是在心里作了无数次从未发表的演说才有看似精彩绝伦的即席演讲。
如果能在事前对自己的讲话有所准备,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构思。
但如果在事前确实无法做到去准备,就应该在活动中随时保持即时讲话的心理准备,可以问自己:我到底要说什么,怎么说。
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板书)2. 场合选择和说话内容练习:因为,不同的场合,讲的话也要不一样。
, 试分析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欢送会、同学会、婚礼、丧礼上发言内容有何不同3、分析示例谈启发:一:李斌参加市里推广普通话研讨会,与会者大多是各区县负责推普工作的干部。
他在前六七人发言后,接口讲道:“方才几位的发言极好。
一位说她自1982 年起从事推普工作,屈指算来,至今已有18 个春秋了,可称之为‘老普',(听众大笑)。
这种坚持平凡工作的韧性很可贵。
另一位说她搞推普用‘挤进去'的态度,‘挤'得好呀!应当‘挤' (听众活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写作顺序,明确“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过程。
2.学习新颖独特的写作视角,体味风趣幽默的风格。
3.把握别具匠心的景物描写,细致品味精彩的语言。
重点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从一滴水的角度去描述丽江的变化和美丽的。
课前准备查阅作者阿来的有关资料,了解丽江的民俗文化。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人说,生命就是一场旅行,总有一个地方,在向你深情地召唤,即使你的脚步不能抵达,心灵也要前往。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一滴水,抵达一个让无数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这个地方叫——丽江。
二、预习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砚.(yàn)池蘸.(zhàn) 驿.(yì)道矗.(chù)立闸.(zhá)口眺.(tiào)望擦拭.(shì) 流淌.(tǎng) 草甸.(diǎn) 徘徊..( páihuái) 轻盈.(yíng) 喧.( xuān)哗硕.(shuò)大斑斓.(lán)(2)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也比喻事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苍劲:(树木)苍老挺拔。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
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斑斓:灿烂多彩。
2.作者简介。
阿来,1959年生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作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梭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等。
3.背景链接。
作者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武威行后,又到丽江,其实都在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
说调查也不准确,因为材料多从书面上来,但从书上搜得材料后,还要想到这些事实的曾经的发生地,感受一番。
教学设计【教学背景】1. 面向学生:九年级2. 学科:语文3. 课时:1课时4. 教学内容:复习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5. 课前准备:(1)全班35人分为6小组,每组5—6人,选出1位小组长。
(2)安排学生课前熟读课文及课下注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巩固:能够正确把握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够归纳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表达技巧,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提高:把握往年中考文言阅读的出题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考真题演练,提升解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和做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2)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探究的学习中,期待学生能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先贤的精神境界,碰撞出知识的火花,激发出自主学习的动力,学会合作、共赢。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把握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够归纳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表达技巧,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出题规律,提升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先贤的精神境界,能够根据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把握中考文言文阅读出题规律。
自主展示案一、导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朗读背诵学生朗读背诵四篇文章,要求声情并茂,熟能成诵。
二、检查学案,分组活动,巩固旧知(一)解释加点词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蝉则千转不穷()鸢飞戾天者()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色愈恭,礼愈至()俟其欣悦()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寓逆旅,主人日再食()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二)句子翻译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学写游记写作教学教案导航我的家乡--天台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游记写作。
2.学会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描绘所见景物的特征。
3.学生能够寓情于景,融理于景,正确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5.19是中国旅游日,天台县旅游局为了扩大天台山的影响力,提升旅游竞争力,现要求天台山旅游公众号制作几期专版,希望通过自媒体的形式扩大影响力,小编选了几个天台著名景点:琼台仙谷、龙穿峡、国清寺、天台山大瀑布……而天台山大瀑布,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瀑布群之一,自古以来就名闻天下,今天我们就帮小编制作一期天台山大瀑布专题,让读者先从天台山旅游公众号感受一下大瀑布的风采吧。
今天我们上课的内容是学写游记,大家还记得什么是游记吗?明确:游记: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城市景观、景观中的人与事进行描绘来达到记事、抒情、说理等目的的一种文体。
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学习活动一:绘制游踪】可以和家长或班级实践小组同学一起实地旅游或者借助网络云游,画出你的游踪路线图。
预设:让一组展示他们画的游踪图明确:写游需要注意:一、游踪清晰,线索分明游记常常以“游踪”为线索,将自然风光和游览观感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看《小石潭记》,思考:本段话中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明确:移步换景。
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出新的画面,这就是移步换景。
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能清楚地交代作者游踪。
二、血肉丰满,主次分明。
游记要交代游览的过程,却又不能写成面面俱到的流水账。
在写作中,对重要的行程、有特色的景观要重点描写,其余的可以略写甚至不写。
如《壶口瀑布》一文中,作者在枯水季节来到壶口瀑布时,其观察角度有何独到之处?明确:作者采用定点写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
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再仰观河面上游,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成水雾,景物特点是“险”;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最后把视角转换到自己脚下,描写常年被河水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坚硬”的形态中蕴含着河水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作者在某个固定的立足点上,游目四周,变换视角描写景物,叫“定点观察”。
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优质课教案+导学案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标: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情境导入导语:播放导入视频,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女作家马丽华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板书课题)二、作者介绍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
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
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
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疏通字词,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画出你觉得重要的词语或者是不懂的词语,待会儿我们互相交流一下;还有一个阅读任务,就是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文章内容。
(生读概括全文师评价总结)明确: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单元写作学写游记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
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游记作品,为写游记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现在人们旅游的机会越来越多,不少同学在节假日跟随家人或亲戚朋友一起旅游,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愉悦了心情,同时获取了写作的素材,产生了写作的冲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一写游记,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人文素养是很有好处的。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游记的特点和写作的基本要求。
2.把握游记的选材角度,掌握抓特点、重描绘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3.通过翻看照片,观看视频,阅读名家游记,写出让你感受最深的一次游记。
●教学重难点把握游记的选材角度,掌握抓特点、重描绘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1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古人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外出旅游的机会多了,城市的繁华、乡村的秀美、名胜古迹的魅力,总是令我们流连忘返。
如果能把这些美丽的风景变成文字,写成游记,遗忘的时候随手翻一翻,犹如故地重游。
那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学写游记。
二、写作指导1.写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感受来。
游记不能写成流水账,关键是写出自己独到的感受,要写出游时的“味”来。
比如同一座泰山,在不同时代,在不同季节,在不同人的笔下所具有的情韵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也到泰山去,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么我们的笔下一定会是另一番景象。
就算是两个人在同一季节、同一天去同一个地方,两个人所获得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两个人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个人爱好都不一样。
所以,我们写作时,要把这不一样的体验写出来。
2.选自己感受最深的、心灵受触动最大的方面去写。
我们在游记的写作中,一定要试着去捕捉那些撼动我们心灵的东西,捕捉那些刹那间产生的思想的火花,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特色的文章。
和我一起去旅行——部编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整合备课单元设计理念部编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1+X的阅读教学理念,标志着语文教学进入一个“整合”时代,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既是部编语文教材编排特征的需要,更是学生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单元整合”是“群文阅读”最直接的形式之一,师生通过阅读群文,将单元主题进一步聚焦和拓展,为学生创设“大语文”观,构建生动活泼、开放自由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全面的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不仅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以期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
单元教材简析:知识与能力:1、了解游记的特点。
2、了解写景的角度、方法以及景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做批注,把握作者的行踪。
2、在揣摩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学会赏析游记散文,积累优美精彩的语句。
3、在掌握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和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与思考。
2、通过学习本单元的文章,进行写作、口语交际的练习,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1、自主预习单;2、单元过关作业;3、教学课件;4、1+X类文整合阅读。
课时安排:单元导读,了解游记 1课时明确“所至”,理清游踪 2课时细读“所见”,聚焦镜头 2课时理解“所思”,感悟内涵 2课时写法探究,感受风格 1课时单元整理,知识内化 1课时拓展阅读,以读促写 2课时写作:学写游记 2课时口语交际:即席讲话 1课时合计 14课时单元导读,了解游记(1课时)【教学目标】1.明确单元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游记的要素特征。
2.读熟课文,整体感知,提出阅读质疑。
【教学流程】一开宗明义,直指文体1、提问学生:有关游记的文体知识知多少?2、老师系统补充:游记属于散文的范畴。
人文关怀,共生共情——《昆虫记》后期分享交流课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语文活动的设计,进一步展开对全书的深入阅读思考,指导学生使用读目录、跳读、朗读、批注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昆虫记》全书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深入阅读《昆虫记》整本书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语文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完成活动,调动学生深度阅读并思考的积极性。
2、跟着法布尔学写作。
教学难点:理解法布尔的人文精神——观察和实验方法来观察昆虫,平等看待昆虫、尊重昆虫、敬畏生命的情怀。
语文活动:主旨研讨活动;片段分析;绘制思维图;撰写读后感。
教学过程(一)前期准备:1、通读全书,时间14天,每天读阅读二至三章,阅读时注意章节的完整性,比如:周一读《荒石园》《昆虫的装死》;圈点、勾画、批注。
2、老师对学生的真实阅读情况进行引导,抽查的方法:要求能大概复述出所读章节内容,能说出每一章节所写的昆虫的个性、习性、品质。
(二)课堂导入:法布尔是一位昆虫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在《昆虫记》里,每只昆虫都是鲜活的,它们像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有的“勇敢”、有的“智慧”、有的是“能工巧匠”。
同学们在前期通读时应该有所感受了,今天我们再一次深入的走进这些昆虫的世界吧。
(三)语文活动:活动一:挑选自己喜欢的昆虫查阅相关资料,在班上进行详细介绍。
活动二:仔细阅读法布尔实验的过程,总结法布尔实验的经验,选一个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究实验,记录实验过程,撰写实验报告。
活动三:绘制有关昆虫外形、习性等的思维导图。
活动四:撰写心得体会的文章。
二、课堂实录法布尔对昆虫有各种各样的称呼,你能从“称呼”中发现什么秘密吗?1、请从昆虫的称呼写读后感。
2、学术界认为:法布尔这样写不够严肃,看不起他的写作,法布尔请自己的昆虫来辩护,请同学选择其中的一个昆虫,来为法布尔辩护,你来谢谢辩护词。
语文活动一:语文活动二:语文活动三:三、教学价值【学生读后感展示】《昆虫记》读后感C1701班谢佳廷在我读《昆虫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它只是一本单纯地在写昆虫这生物罢了,心中一直都提不起兴趣来读这本书,毕竟说起生物,我对哺乳动物更加的感有兴趣,而对于小小的节肢动物,我也就看一眼便笑笑而过了。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
贵阳十中赵天涯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常用字词的用法。
2、通过字词的理解疏通句子含义。
二、教学重点:
积累、掌握常用字词用法。
三、教学难点:
词性的活用及一词多义。
四、教学方法:
讨论,归纳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重点字词归纳: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轩邈.:miǎo 泠泠
..作响:líng 以衾.佣覆:qīn 食.马者:sì鸢.飞戾天:yuān 骈.死:pián
负箧.曳屣:qiè缊.袍敝衣:yùn 烨.然:yè箪.瓢屡空:dān
2、通假字:
窥谷忘反: 反通“返”,返回,回去;
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示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3、古今异义词
一百许.里:古义为“左右”,表示约数;今常指“应允”,“许多”,“或者”等。
经纶
..世务者:古义为为“筹划,治理”,今常指“政治规划”。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为“热水”,今常指“汁水”等。
略无慕艳.意:古义为“羡慕”,今指“鲜艳,艳丽”等。
日再.食:古义为“两次”,今常指“又,再次”等。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为“有时”,今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执策.而临之:古义为“马鞭子”,今常指“政策、决策”等。
因以为
..号焉:古义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两个词,今常用作一个词,认为。
或.置酒而招之: 古义为“有时”,今常用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造.饮辄尽: 古义为“往,到”,今常指“创造,制作”等。
4、一词多义:
绝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
猿则百叫无绝.(动词,停止。
)
得家贫不能常得.(动词,得到)
忘怀得.失(名词,得到的(东西)
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
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
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能力)
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动词,担心)
无冻馁之患.矣(名词,忧患)
质援疑质.理(动词,询问)
非天质.之悲(名词,资质)
至色愈恭,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至.舍(动词,到)
之葛天氏之.民欤(助词,的)
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其鸣之而不通其.意(代,它的)
其.真无马邪(副词,加强反问,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副词,其实,表猜测语气)以以.中有足乐者(因为,介词)
以.衾拥覆(用,介词)
三、词类活用:
风烟俱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净)
任意东西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
互相轩邈
..(形容词用作动词,轩,争着向高处伸展。
邈,争着向远处伸展)
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旧友,故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动词用作代词,此,这)
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腰挂)
(三)重点句子翻译: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湍急的河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浪像飞奔的马。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译:极力追求功名的人,看见这些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治理政务的人看见这些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怠之。
译:天气很寒冷,砚池的墨水结成坚冰,不放松抄写。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他们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5、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译: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四)总结本节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