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技术的发展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27
音响hifi发展历程音响HiFi(High Fidelity)一词源于英文,意为高保真。
音响HiFi是一种追求音质的技术,旨在实现音质的高保真还原。
下面将介绍音响HiFi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音响HiFi还未出现,人们只能用简陋的录音设备和低保真的扬声器来欣赏音乐。
直到1925年,美国电气工程师Harold Arnold成立了无辐射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扬声器。
这一创举为音响HiFi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0年代至1940年代,音响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1933年,美国电子工程师Edwin Herbert Colpitts发明了脉冲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技术,该技术将模拟音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为音频传输和存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1948年,英国科学家Tom Kilburn和Frederic Callender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 Manchester Mark 1,也是世界上第一台能够实现数字音频的计算机。
1950年代至1960年代,音响HiFi迎来了全面的发展。
1958年,美国企业家Paul Klipsch在美国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以岩盆为座的音箱,开创了岩音箱的先河,也进一步改善了音响的音质。
此后,日本和欧美各国的音响品牌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的音响产品,使音响HiFi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1970年代至1980年代,音响HiFi进一步进入大众家庭。
随着艾佐瓦尔泰普推出了第一台由数字音频转换器(Digital-to-Analog Converter,DAC)输出的数字CD音响,人们开始迎来了数字音频时代。
1982年,索尼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CD播放器,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欣赏高质量的音乐。
1990年代以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音响HiFi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数字音频技术日益先进,高解析度音频成为了主流,音响HiFi开始走向纯数字化。
此外,无线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不再受限于电线连接,可以通过蓝牙、Wi-Fi等方式实现音乐的无线传输,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便利性和舒适感。
广播新闻技术发展史中国广播音响报道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报道形式,也是广播记者、编辑甚至节目主持人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技能。
但是,中国广播音响报道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它与社会发展及经济技术发展的关系如何等问题,历来关注和研究很少。
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一点浅显的研究与考证。
本文认为,中国广播音响报道受社会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兴盛期三个阶段,并且有其独特的内部发展规律。
广播音响使用萌芽期广播音响发展的这一时期自中国广播诞生始,约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结束。
那个时期,中国广播正处于发展的早期,相关的技术条件还不具备,特别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于延安窑洞,条件极其艰苦。
即使是建国后,条件也比较艰苦,因此当时广播的特点是:以简易直播为主(包括演讲),新闻以口播文字稿为主,音响的使用还处于萌芽状态。
音响在广播中的使用,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使用,即直播;二是间接使用,即录播。
后者的关键是要具备录音设备。
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考证一下人类使用录音技术的历史。
1877年秋,举世闻名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发明了一种录音装置,可将声波变换成金属针的震动,然后将波形刻录在圆筒形腊管的锡箔上。
当针再一次沿着刻录轨迹行进时,便可重新发出留下的声音。
爱迪生用该装置录下他朗读的《玛丽有只小羊》的歌词:“玛丽抱着羊羔,羊羔的毛像雪一样白。
”总共8秒钟的声音成为世界录音史上的第一声。
1887年,旅美德国人伯利纳(Emil Berliner)研制成功平面式留声机和圆片形(也称碟形)唱片,从此,留声机逐步进入商用。
1898年,丹麦科学家波尔森(Valdeman Poulsen)首先发明了以钢丝为磁性体的原始录音机,从此揭开了人类使用磁记录声音的历史。
1925年,唱片由外商经销到中国,并开始在中国建厂生产。
1930年,德国科学家弗劳伊玛提出用表面涂有铁粉的纸带或塑料带来代替钢丝录音带。
先锋音响发展历程
先锋音响(Pioneer)是一家总部位于日本的音响制造公司,成立于1938年。
下面将介绍先锋音响的发展历程。
1947年,先锋音响开始生产汽车收音机,并成为日本第一个开始批量生产汽车收音机的公司。
这标志着先锋音响进军汽车音响市场的第一步。
1961年,先锋音响在日本推出了第一款立体声音响系统。
这款系统采用了独特的3声道技术,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真实的音乐体验。
1975年,先锋音响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化的随身音乐播放器-先锋蓝宝石。
这款播放器采用了新颖的磁带技术,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欣赏音乐。
1982年,先锋音响在全球率先推出了CD播放器。
这款播放器引领了数字音乐时代的到来,并为后来的CD技术发展铺平了道路。
1990年代,先锋音响进一步探索音响界的新领域,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包括DVD播放器、家庭影院系统等。
这些产品在家庭娱乐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2000年以后,先锋音响继续致力于创新和技术发展。
他们推出了一系列高性能音响产品,如高保真音响、无线音箱等,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音乐需求。
今天,先锋音响已成为世界上知名的音响品牌之一,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们始终秉承创新的精神,为用户带来更好的音乐体验。
音响发展历程
音响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声音可以通过电声技术来传输和放大。
以下是音响发展历程的一些关键时刻:
1. 真空管时代:20世纪早期,真空管成为首个被用于放大声音的技术。
这些管子利用电子流来放大音频信号,并且能够在电子设备中产生音频波形。
2. 磁带录音机:1935年,AEG公司首次引入了磁带录音机,这是一项重要的发明。
磁带以其较高的音频质量和可擦除的特性而受到欢迎。
3. 立体声技术:20世纪50年代,立体声技术开始普及。
立体声通过使用多个音箱和多个声道来增强音频体验,使听众能够感受到更真实的音乐环境。
4. 液晶显示屏:20世纪80年代,液晶显示屏广泛应用于音响设备中。
这种屏幕可以显示音频信息、歌曲标题和设置选项,提供更方便和直观的操作方式。
5. 数字音频技术:20世纪80年代,数字音频技术开始出现。
数字音频通过将声音转换为二进制数据并进行处理,确保更准确和无损的音频传输和重现。
6. 蓝牙技术:21世纪初,蓝牙技术引入到音响设备中。
蓝牙技术使得音频无线传输成为可能,消除了传统耳机和音箱与播
放源之间的有线连接。
7. 智能音箱:近年来,智能音箱逐渐受到关注。
这些设备集成了语音助手和智能家居控制功能,使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指令来控制音乐播放、查询信息等。
总之,音响发展经历了从真空管、磁带录音机、立体声技术到液晶显示屏、数字音频技术、蓝牙技术和智能音箱的演进。
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音响设备变得更加方便、多样化和高品质。
智能音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智能音响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领域。
无线网络和语音识别技术的进步,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智能音响设备访问互联网、播放音乐、从事家庭自动化、甚至控制其他智能设备等。
本文将阐述智能音响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应用领域,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智能音响技术的发展历程智能音响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诞生的语音合成技术。
当时,电子音乐家Max Mathews可通过计算机生成音频信号,并发明了最早的语音合成器。
之后,语音识别技术逐渐得到发展,出现了许多家用智能音响产品。
第一代智能音响产品以语音助手为主要特点,如苹果的Siri、微软的Cortana等。
第二代产品则结合了语音助手和音乐播放功能,如亚马逊的Echo、谷歌的Home等。
此外,由于互联网普及和物联网技术不断推动,智能家居市场的快速增长,也推动了智能音响等与智能家居连接的设备的发展。
二、智能音响技术的应用领域智能音响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下面就其主要应用领域进行介绍。
1.音乐娱乐智能音响设备能够通过互联网接入音乐服务平台,为用户播放歌曲、电台等,满足用户的音乐欣赏需求。
目前智能音响品牌已经和许多音乐服务平台进行合作,如亚马逊音乐、酷狗音乐、网易云音乐等。
2.家居自动化智能音响设备可以与智能灯光、智能插座等智能家居设备连接,通过语音指令,完成家居自动化控制。
例如,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指令调节灯光亮度、打开空调、定时加热热水器等。
3.儿童教育智能音响设备可以作为儿童教育的工具,如语文听写、数字学习、绘本故事等。
它可以和家长一起陪伴孩子成长,满足现代人对于儿童教育的要求,对于家庭而言也具有相对的实用性。
4.智能助手智能音响设备可以通过语音搜索信息、打电话、发短信等应用场景,成为手机应用、电脑应用等的延伸。
从而可以在用户日常生活中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效率。
三、智能音响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智能音响技术中国家是市场正在快速扩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音响技术的发展史和知识1、音响技术的发展历史。
音响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场效应管四个阶段。
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开创了人类电声技术的先河。
192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负反馈技术后,使音响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逊"放大器,较成功地运用了负反馈技术,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至50年代电子管放大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时期,各种电子管放大器层出不穷。
由于电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圆润,至今仍为发烧友所偏爱。
60年代晶体管的出现,使广大音响爱好者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音响天地。
晶体管放大器具有细腻动人的音色、较低的失真、较宽的频响及动态范围等特点。
在60年代初,美国首先推出音响技术中的新成员--集成电路,到了70年代初,集成电路以其质优价廉、体积小、功能多等特点,逐步被音响界所认识。
发展至今,厚膜音响集成电路、运算放大集成电路被广泛用于音响电路。
70年代的中期,日本生产出第一只场效应功率管。
由于场效应功率管同时具有电子管纯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动态范围达90dB、THD<0.01%(100kHz时)的特点,很快在音响界流行。
现今的许多放大器中都采用了场效应管作为末级输出。
音响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场效应管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各有其特点。
预计音响技术今后的发展主流为数字音响技术。
介绍一下dB的具体含义. 单位dB是一个在电子方面使用得非常广泛的,它是测量和比较一个系统的功率,电压和电流大小的相对单位.后来由于科技的进步,认识到人类对声音的响应是按对数规律变化的,于是有了一个单位就是贝尔(Bel)是电话的发明人的名字.其表达式是: Bel=lg(P/Po)P是被测量的功率Po是参考功率:Bel表示以10为底的对数.实际中发现Bel太大了,于是取其十分一作为一个新单位,就是分贝(dB)将Bel除以10就是dB表达式是:dB=10lg(P/Po),dB=20lg(E/Eo),dB=20lg(I/Io).2.什么是Hi-Fi?什么样的音响器材才Hi-Fi? Hi-Fi是英语High-Fidelity的缩写,直译为"高保真",其定义是:与原来的声音高度相似的重放声音。
先锋音响发展历程先锋音响是一个著名的音响品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技术实力。
它从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音响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不断推出高品质、高性能的音响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先锋音响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38年,当时在日本东京,先锋电气株式会社成立,该公司最初是以制造收音机为主要业务的。
后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改变,先锋电气开始进军音响领域,成为日本最早从事音响制造的企业之一。
20世纪60年代,随着音乐产业的繁荣和发达,先锋电气开始专注于高保真音响设备的研发和生产。
它率先引进了日本第一台立体声音响设备,极大地提高了音乐的真实感和听觉效果。
70年代初,先锋电气推出了全球第一台电子唱片机,采用了新颖的直接驱动技术,大大提升了唱片的音质和音准度。
这项技术的成功,奠定了先锋音响在唱片机领域的领先地位。
80年代,先锋电气开始积极研发和推广数字音频技术,在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它率先推出了第一台CD播放器和LD唱片机,将数字音频技术应用于音乐播放设备,引起了广泛关注。
90年代至今,随着家庭影音市场的迅速发展,先锋电气不断推出新的音响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它推出了家庭影院系统、多媒体音箱、汽车音响等多款产品,使得先锋音响成为一个全方位的音响品牌。
除了产品创新,先锋音响也在音响技术的研发方面取得了众多突破。
它研发出了3D立体声技术、DSP数字音频处理技术和自适应音质控制技术等,不断提高音质和音效的表现力。
在全球市场上,先锋音响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它在美国、欧洲、亚洲等地设有销售和服务机构,产品销售遍及全球。
先锋音响凭借其卓越的品质和创新的技术,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认可和好评。
未来,先锋音响将继续秉承“Sound.Vision.Soul(音.视.魂)”的品牌理念,致力于全球范围内的音响技术创新和高品质产品的推出。
它将不断挑战自我,开拓新的市场,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音乐和影音体验。
专业功放发展历程专业功放,全称为专业音频功率放大器,是用于音乐演出、录音棚等专业音频场合的音频设备。
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早期,当时电子放大技术刚刚兴起,音频放大器开始逐渐应用于音响系统。
以下是专业功放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声音放大器开始广泛应用于音响系统,以增加音频信号的幅度。
当时的功放主要采用的是真空管技术,具有较低的功率输出和较高的功耗。
随着电子元器件技术的进步,逐渐出现了改进型的真空管功放,提高了音频信号的放大效果。
20世纪60年代,固态功放开始出现。
与真空管功放相比,固态功放具有更高的效率和可靠性,功率输出也得到明显的提高。
这一时期,专业功放开始进入音响市场,并逐渐成为音乐演出、录音棚等专业音频场合的首选设备。
20世纪70年代,集成电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专业功放的体积进一步减小。
此时的专业功放更加稳定可靠、便携性更强,适应了越来越多的音乐演出需求。
20世纪80年代,功放的数字化技术开始应用于专业音频领域。
这一时期,数字功放逐渐出现,取代了传统的模拟功放。
数字功放具有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且能够实现更多的音频处理功能。
21世纪初期,功放的功率持续增加,同时价格也逐渐下降。
现代专业功放通常具有较高的功率输出,采用先进的MOSFET、功率集成电路等元器件,以获得更好的性能。
近年来,随着音频行业的不断发展,专业功放也在不断创新。
一些新的技术不断应用于功放设备,如功率半导体器件的改进、功率放大电路的优化等。
同时,音频数字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专业功放设备也在向数字化转型。
总的来说,专业功放经历了由真空管到固态器件、再到数字化的发展历程。
从功率输出、音质效果、便携性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尽管专业功放技术已相对成熟,但在不断变化的音频市场中,仍然有着新的创新和发展空间。
组合音响发展史在我们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中,音乐可以说是无时无刻的都陪伴在我们人类的身边,和我们共同发展着。
从远古时期人们的歌唱,到现如今音响的普及就能说明这一点。
而在我们人类所使用的音响器材中,使用最广泛、普及率最高的,就是组合音响。
那么这个组合音响是何时起源的呢?请看下面,组合音响的起源。
1904年,英国人弗莱明发明的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电子二极管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无线电时代。
在半导体器件未得到广泛应用之前的半个多世纪中,胆管在无线电广播通讯、音频放大、仪器仪表和其他工业自动化控制方面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为人类的文明进步立下了“赫赫战功”。
许多人可能不知,1946年美国人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就是由18000多个胆管构成的。
今天,用着摆在桌面上的电脑,不禁浮想联翩。
恰巧今年是胆管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更是烧好难担任组合音响版主的日子,理应庆贺纪念一番才是。
随着电子管的发明,随后就出现了电子管放大器【俗称功放】喇叭和收音机。
和在此之前由爱迪生在1877年发明的留声机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组合音响”。
当年这种组合音响体积庞大,全部加在一起得用一部货拉车才行。
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电唱机、电子管的完善和小型化。
出现了由电唱机、收音机、音箱为一体的相对小型的一体化的“组合音响”,说是小型化也得2个人搬才行。
不过这种当年适合家庭使用的“组合型音响”是单声道的,一直生产和使用到60年代初期。
到了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密文立体声唱片、调频立体声和晶体管在音响中的应用,组合音响也迎来了新的曙光。
在那个年代世界正处在“冷战”期间,而在音响领域,人们却是在热火朝天、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着。
当时的电子管音响产品已经达到了巅峰时期,而晶体管音响技术也已经开始崭露头角,迅速的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并且迅速的被应用在,市场需求量非常大的“组合音响”中。
在60年代后期,晶体管技术因体积小、重量轻不使用高压,耗电省而且效果好、输出功率大等特点,在市场上逐步的取替了电子管的地位。
音响技术的发展历史.1、音响技术的发展历史。
音响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场效应管四个阶段。
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开创了人类电声技术的先河。
192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负反馈技术后,使音响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逊"放大器,较成功地运用了负反馈技术,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至50年代电子管放大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时期,各种电子管放大器层出不穷。
由于电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圆润,至今仍为发烧友所偏爱。
60年代晶体管的出现,使广大音响爱好者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音响天地。
晶体管放大器具有细腻动人的音色、较低的失真、较宽的频响及动态范围等特点。
在60年代初,美国首先推出音响技术中的新成员--集成电路,到了70年代初,集成电路以其质优价廉、体积小、功能多等特点,逐步被音响界所认识。
发展至今,厚膜音响集成电路、运算放大集成电路被广泛用于音响电路。
70年代的中期,日本生产出第一只场效应功率管。
由于场效应功率管同时具有电子管纯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动态范围达90dB、THD<0.01%(100kHz时)的特点,很快在音响界流行。
现今的许多放大器中都采用了场效应管作为末级输出。
音响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场效应管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各有其特点。
预计音响技术今后的发展主流为数字音响技术。
介绍一下dB的具体含义.单位dB是一个在电子方面使用得非常广泛的,它是测量和比较一个系统的功率,电压和电流大小的相对单位.后来由于科技的进步,认识到人类对声音的响应是按对数规律变化的,于是有了一个单位就是贝尔(Bel)是电话的发明人的名字.其表达式是: Bel=lg(P/Po)P是被测量的功率Po是参考功率:Bel表示以10为底的对数.实际中发现Bel太大了,于是取其十分一作为一个新单位,就是分贝(dB)将Bel除以10就是dB表达式是B=10lg(P/Po),dB=20lg(E/Eo),dB=20lg(I/Io). 2.什么是Hi-Fi?什么样的音响器材才Hi-Fi?Hi-Fi是英语High-Fidelity的缩写,直译为"高保真",其定义是:与原来的声音高度相似的重放声音。
音响技术音响技术是指通过使用一系列设备和技术手段来实现音乐、声音的放大、放声和处理。
它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于演出、录音、广播以及个人娱乐等方面。
音响技术能够改善声音的质量和扩大声音的范围,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享受音乐和声音的魅力。
音响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早期的音响系统主要是机械制造的喇叭和放大器,虽然音质并不理想,但在其时代却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音响系统的设计和制造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现代音响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音源、放大器、调音台、喇叭和扬声器等。
音源是指从各种音乐播放器或录音设备中获得的声音信号。
在音源之后,信号需要经过放大器的放大处理,以增加声音的音量。
调音台则可以对声音信号进行各种调整和处理,包括调整音量、平衡声音、增强低音等。
最后,经过调音台处理后的信号将传送到喇叭或扬声器,通过振动空气产生声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音响技术也得到了革命性的改善。
现代音响系统通常配备了数字音频接口,可以直接连接到计算机或其他数字音源设备。
这种数字化的音频信号传输可以提供更高的音质和更低的噪音。
此外,计算机软件和数字信号处理器也使得音响技术的调整和控制更加灵活和精确。
音响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大型音乐会或演唱会上,音响技术可以确保观众能够听到清晰、逼真的音乐声音,同时还可以通过合适的音效设计营造更好的音乐氛围。
在戏剧或电影制片业中,音响技术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增加剧院或电影院的声音效果,提高观众的沉浸感。
音响技术也广泛运用于广播和电视行业。
在广播领域,音响技术能够确保广播声音的传输和接收质量,使人们能够在不同地点收听到高质量的广播节目。
在电视领域,音响技术能够增强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的视听效果,提供更好的娱乐体验。
此外,音响技术还可以应用于个人娱乐领域。
现代家庭通常都配备了音响系统,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设备来播放自己喜爱的音乐、收听广播或观看电视和电影。
同时,音响系统还可以与其他智能设备相连接,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脑等,使得用户能够更加方便地享受音乐和娱乐。
音响技术的发展历史.1、音响技术的发展历史。
音响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场效应管四个阶段。
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开创了人类电声技术的先河。
192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负反馈技术后,使音响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逊"放大器,较成功地运用了负反馈技术,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至50年代电子管放大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时期,各种电子管放大器层出不穷。
由于电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圆润,至今仍为发烧友所偏爱。
60年代晶体管的出现,使广大音响爱好者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音响天地。
晶体管放大器具有细腻动人的音色、较低的失真、较宽的频响及动态范围等特点。
在60年代初,美国首先推出音响技术中的新成员--集成电路,到了70年代初,集成电路以其质优价廉、体积小、功能多等特点,逐步被音响界所认识。
发展至今,厚膜音响集成电路、运算放大集成电路被广泛用于音响电路。
70年代的中期,日本生产出第一只场效应功率管。
由于场效应功率管同时具有电子管纯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动态范围达90dB、THD<0.01%(100kHz时)的特点,很快在音响界流行。
现今的许多放大器中都采用了场效应管作为末级输出。
音响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场效应管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各有其特点。
预计音响技术今后的发展主流为数字音响技术。
介绍一下dB的具体含义.单位dB是一个在电子方面使用得非常广泛的,它是测量和比较一个系统的功率,电压和电流大小的相对单位.后来由于科技的进步,认识到人类对声音的响应是按对数规律变化的,于是有了一个单位就是贝尔(Bel)是电话的发明人的名字.其表达式是: Bel=lg(P/Po)P是被测量的功率Po是参考功率:Bel表示以10为底的对数.实际中发现Bel太大了,于是取其十分一作为一个新单位,就是分贝(dB)将Bel除以10就是dB表达式是B=10lg(P/Po),dB=20lg(E/Eo),dB=20lg(I/Io). 2.什么是Hi-Fi?什么样的音响器材才Hi-Fi?Hi-Fi是英语High-Fidelity的缩写,直译为"高保真",其定义是:与原来的声音高度相似的重放声音。
那么什么样的音响器材的重放声音才是Hi-Fi呢?迄今为止仍难以作出确切的结论。
音响界的专业人士借助于各类仪器,通过各种手段,检测出各种指标来决定器材Hi-Fi的程度,而音响发烧友则往往通过自己的耳朵去判断器材是否达到心目中的Hi-Fi。
判别重放声音高保真程度的高低,不仅需要有性能优良的器材和软件,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听音环境。
因此,如何正确衡量音响器材的Hi-Fi程度,还存在着客观测试和主观评价的差别。
3.音响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音响系统整体技术指标性能的优劣,取决于每一个单元自身性能的好坏,如果系统中的每一个单元的技术指标都较高,那么系统整体的技术指标则很好。
其技术指标主要有六项:频率响应、信噪比、动态范围、失真度、瞬态响应、立体声分离度、立体声平衡度。
一、频率响应:所谓频率响应是指音响设备重放时的频率范围以及声波的幅度随频率的变化关系。
一般检测此项指标以1000Hz的频率幅度为参考,并用对数以分贝(dB)为单位表示频率的幅度。
音响系统的总体频率响应理论上要求为20~20000Hz。
在实际使用中由于电路结构、元件的质量等原因,往往不能够达到该要求,但一般至少要达到32~18000Hz。
二、信噪比:所谓信噪比是指音响系统对音源软件的重放声与整个系统产生的新的噪声的比值,其噪声主要有热噪声、交流噪声、机械噪声等等。
一般检测此项指标以重放信号的额定输出功率与无信号输入时系统噪声输出功率的对数比值分贝(dB)来表示。
一般音响系统的信噪比需在85dB以上。
三、动态范围:动态范围是指音响系统重放时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与静态时系统噪声输出功率之比的对数值,单位为分贝(dB)。
一般性能较好的音响系统的动态范围在100(dB)以上。
四、失真:失真是指音响系统对音源信号进行重放后,使原音源信号的某些部分(波形、频率等等)发生了变化。
音响系统的失真主要有以下几种:1.谐波失真:所谓谐波失真是指音响系统重放后的声音比原有信号源多出许多额外的谐波成分。
此额外的谐波成分信号是信号源频率的倍频或分频,它是由负反馈网络或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引起的。
高保真音响系统的谐波失真应小于1%。
2.互调失真:互调失真也是一种非线性失真,它是两个以上的频率分量按一定比例混合,各个频率信号之间互相调制,通过放音设备后产生新增加的非线性信号,该信号包括各个信号之间的和及差的信号。
3.瞬态失真:瞬态失真又称瞬态响应,它的产生主要是当较大的瞬态信号突然加到放大器时由于放大器的反映较慢,从而使信号产生失真。
一般以输入方波信号通过放音设备后,观察放大器输出信号的包络波形是否输入的方波波形相似来表达放大器对瞬态信号的跟随能力。
五、立体声分离度:立体声分离度表示立体声音响系统中左、右两个声道之间的隔离度,它实际上反映了左、右两个声道相互串扰的程度。
如果两个声道之间串扰较大,那么重放声音的立体感将减弱。
六、立体声平衡度:立体声平衡度表示立体放音系统中左、右声道增益的差别,如果不平衡度过大,重放的立体声的声像定位将产生偏移。
一般高品质音响系统的立体声平衡度应小于1dB。
4.音响系统重放声音的音域及音频范围是如何划分的?各个频段对音乐的表现如何?音响系统的重放声音的音域范围一般可以分为超低音、低音、中低音、中音、中高音、次高音、高音、特高音八个音域。
音频频率范围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频段,即低频段(30~150Hz);中你频段(150~500Hz);中高频段(500~5000Hz);高频段(5000~20000Hz)。
其中,30~150Hz频段:能够表现音乐的低频成分,使欣赏者感受到强劲有力的动感。
150~500Hz频段:能够表现单个打击乐器在音乐中的表现力,是低频中表达力度的部分。
500~5000Hz频段:主要表达演唱者语言的清晰度及弦乐的表现力。
5000~20000Hz频段:主要表达音乐的明亮度,但过多会使声音发破。
5.音响发烧友有哪些常用术语。
音响发烧友常用的术语较为抽象,常用的术语如下:1.神经线:主要指输送低电平(毫伏、微伏级)、小电流的信号线。
一般神经线为音频、视频两用,较高级的神经线两端的插头为镀金的RCA插头,并在导线的表面涂有防静电保护层。
2.发烧线:主要是指截面较大、股数较多的音箱信号传输线。
品质较高的发烧线是采用无氧铜等材料制成的。
3.煲机:所谓煲机类似于机械类机器的摩合期,即将音响器材工作一定时间后,使机器内的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同,使各级放大器的工作状态达到最佳点,此时重放的声音为最佳。
4.摩机:所谓摩机源于英文Modify,意为修正、修饰。
发烧友对音响系统内的元器件或线路进行更换、改造,使其升级,称之为摩机。
5.爆棚:所谓爆棚是指音响器材在重放时,当乐曲进入高潮时所产生的震耳欲聋的气氛。
6.胆机:胆机是指采用电子管制作的放大器。
电子管放大器温暖通透的音质让老一辈发烧友至今难以忘怀。
7.石机:所谓石机是指采用晶体管制作的放大器。
8.胆石机:即为电子管与晶体管混合制作的音响器材。
一般将电子管作为前级放大器,晶体管作为后级放大器。
9.环牛:所谓环牛是指环形变压器,它与普通变压器相比漏磁较小。
10.大水塘:大水塘是指电源滤波电容,一般为10000μF以上的大容量电容。
11.靓声:指音响器材的重放声音质很好,达到了高保真的要求。
12.解析度:指音响器材的重放声具有一定的透明度,给人以"清澈见底"的感觉。
13.染色:所谓染色是指重放过程中由于声波的振动使其它物体或材料出现共振而产生的重放声中没有的声音。
它对重放的效果是有害的。
14.咪头:指各种话筒。
15.补品:指对音响系统进行改造时所使用的质量较高的元件。
6.音箱应如何放置?音箱位置的正确放置是获得良好放音效果的因素之一,在摆放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两只音箱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5~2米,并保持同一水平。
音箱的左右两边与墙壁的距离应该相同。
音箱的前面不应有任何杂物,如图2中(a)所示。
音P10。
2.音箱的高音单元与听音者的耳朵应保持同一水平线,听音者与两只音箱之间应为60度夹角,听音者的身后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如图2中(所示。
3.两个音箱两侧的墙壁在声学上应保持一致,即两侧的墙壁对声波的反射应相同。
4.如果音箱声波的方向性不宽,可将两只音箱略向内侧摆放,如图2中(c)所示。
5.对于小型音箱如果感觉低频不够,可将音箱靠近墙角摆放。
7.音响器材在连接时需注意哪些问题?音响器材各级之间的配接较为重要。
如果连接不当不仅会影响器材的重放效果,甚至会损坏器材。
1.器材连接的基本要求:(1)信号电平的匹配:在连接音响器材时一定要注意各器材之间的输入、输出信号电平的差异。
如果前级器材输入信号的电平过大,会产生非线性失真,反之则会降落氏重放系统的信噪比,甚至无法推动下一级器材的放大器,因此在配接时要注意器材之间的电平不应相差过大。
如果在实际使用中出现信号电平不适配时,必须通过衰减电路使输入的信号电平降低,或通过放大电路使输入信号的电平提升。
对于一般的动圈式话筒输出电压为几毫伏,因此需要设有一级放大电路将信号放大后送至前置放大电路。
对于录音座、CD唱机及LD机,由于其输出信号的电平达0.755~1V以上,因此可以直接送入前置放大器。
(2)阻抗的匹配:在Hi-Fi音响器材中,比如晶体管功率放大器的输出阻抗为低阻抗,而电子管功率放大器等器材的输出阻抗为高阻抗。
如果它们与扬声器连接时阻抗不匹配,会使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分配不均,或因阻尼过大使扬声器的瞬态特性变差。
阻抗匹配的连接一般有平衡式和不平衡式两种。
所谓平衡式是指传输信号的两芯屏蔽线对地的阻抗相等。
所谓不平衡式是指两芯屏蔽线中,其中有一根接地。
当平衡输出与不平衡输入相连接时,必须通过加匹配变压器进行匹配。
2.接插件的连接方法:在Hi-Fi音响器材中,器材的连接是依靠各种接插件来完成的,常用的接插件有以下几种,如图4所示。
音P14。
(1)二芯插头:主要用来传输各种器材之间的信号以及作为话筒输入信号的输入插头。
按其直径分为有2.5mm、3.5mm、6.5mm三种. (2)莲花插头:主要用于在音频器材和视频器材之间作线路的输入和输出插头,如图中(b)所示。
(3)卡侬插头(XLR):主要用于话筒与放大器之间的连接,如图中(c)所示。
(4)五芯插座(DIN):主要用于卡式录音座与放大器之间的连接,它可以将立体声输入和输出信号集中在一个插座上。
(5)RCA插头:RCA插头主要用于器材中视频信号的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