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 格式:pdf
- 大小:908.19 KB
- 文档页数:5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各国场馆图及其详细介绍首先是永久保存的“一轴四馆”:世博轴,中国国家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以及主题馆。
中国国家馆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图为正南方向效果图。
世博轴世博轴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入口和主轴线,地下地上各两层,为半敞开式建筑。
世博轴是世博会一轴四馆五大永久建筑之一,是一个由商业服务、餐饮、娱乐、会展服务等多功能组成的大型商业、交通综合体。
其位于浦东世博园区中心地带,全长约1000米,宽约110米,已于2006年12月28日开工,计划2009年底竣工。
世博会期间,世博轴是世博园区空间景观和人流交通的主轴线;世博会后,将成为上海第三个市级中心的都市空间景观和城市交通主轴,提供市民活动,商业服务,交通换乘的空间。
世博轴在+10.0米平台上有大型张拉膜结构顶盖和轻型钢结构阳光谷。
磁悬浮世博车站调整至南环路南侧世博轴上,磁悬浮在经过世博轴+10.0米平台上方设置车站。
在世博轴两侧的站台层下方设置站厅层,与世博轴+10.0平台相连,通过世博轴-6.0米层与轨道7号线、8号线换乘。
磁悬浮车站从世博轴玻璃顶盖下方经过。
世博轴玻璃顶盖与车站顶盖连为一体。
主题馆作为上海世博会的永久性场馆之一,主题馆在世博会期间将承担演绎、展示主题的重任,着重反映当今世界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加速增长的背景下,地球、城市、人三个有机系统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揭示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的关键所在。
世博会后,主题馆将转为标准展览场馆,可举办各类专业展会,与周边世博中心、中国馆、星级酒店、世博轴和演艺中心共同打造以展览、会议、活动和住宿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010世博会中国馆介绍中英文对照The China Pavilion represents the Chinese presence in Expo 2010. China Pavilion is located at the projecting area near the main entrance of Pudong Site, within Zone B of the Enclosed Area. It comprises the Chinese National Pavilion, Chinese Provinces Pavilion and Pavilion of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中国馆是代表中国参展上海世博会的展览场馆,位于浦东世博园区主入口的突出位置,世博会规划园区中围栏区的B片区,由中国国家馆、中国地区馆、港澳台馆三部分组成。
The contour design of China Pavilion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Oriental Crown”, to express the spirit and dispos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Rising from the Chinese National Pavilion is supported by traditional Dougong brackets fixed layer upon layer, concentrating Chinese elements and embodying Chinese spirit. The Chinese Provinces (Joint) Pavilion extends in flat under the Chinese National Pavilion, serving as a reliable platform, to build an open, mild, compatible and rich layered city square. The Chinese National Pavilion and Chinese Provinces Pavilion will create a spectacular urban space series, with well-defined functions up and down, delicately fitted major and subordinate architectural formation、and the spatial layout focused on the main axis in a north-south direction. Pavilion of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will be self-build pavilion.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想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中国馆承载着“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的文化主题,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当代演绎。
中国馆设计,从中国传统的和谐观哲学思想中,从表达中国的“文化符号”中,从国宝级鼎冠文物造型中,特别从中国传统的城市、建筑和园林中综合领会、整合、提炼,以现代材料、技术和环保理念,通过空间立体构成“东方之冠”的建筑造型,体现中国哲理思想,整合多元中国元素,融汇现代科技特色,表达中国文化精神。
在建筑形式上,中国馆架空33m,悬挑达49m,居中升起、层叠出挑。
它形成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文化的“东方之冠”。
地区馆水平展开,汇聚人流。
在景观设计上,屋顶平台是27000m2屋顶花园,成为开放的城市公园。
在技术设计上,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主体建筑架空悬挑,有利于通风遮阳;采用一系列节能技术,绿色环保理念贯穿始终。
N 总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东南西北”叠篆文字纹样
二十四节气叠篆文字纹样。
上海中国馆介绍上海中国馆是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一座文化展示建筑,是上海世博会的主要场馆之一。
该建筑于2010年五月开放,并成为世博会期间参观人数最多的场馆之一。
上海中国馆以其独特的设计和丰富多彩的展览,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设计上海中国馆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和哲学思想。
建筑师精心设计了一个现代化的建筑,同时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色。
整个建筑群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屋顶花园。
整个建筑的轮廓像是一座巨大的宝塔,寓意着中国的古老文明。
在建筑的外部,使用了大量玻璃材料,使整个建筑看起来现代而富有活力。
展览上海中国馆内的展览涵盖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科技和创新等方方面面。
每个展览区域都精心设计,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
一楼的展览区主要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如中国书法、绘画和剪纸等。
二楼则专门展示中国的现代科技和创新成果,如高铁、太阳能和人工智能等。
此外,地下部分还设有一个体验区,让参观者可以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
交互性体验除了丰富多彩的展览外,上海中国馆还提供了一系列互动体验,让参观者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科技。
参观者可以通过现场演示和短片,了解中国的传统工艺和制作过程。
同时,上海中国馆还设有一个互动展示区,让参观者亲自动手制作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陶艺和面塑等,以此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化交流上海中国馆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展示建筑,也承担着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任务。
在世博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成就,同时也能够分享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创新成果。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为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合作奠定了基础。
结语上海中国馆作为上海世博会的一个亮点,不仅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科技成就,也是一个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通过参观上海中国馆,游客可以领略到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当代中国的创新精神和发展成就。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各国场馆设计介绍(图)中国馆:四根巨柱撑起东方之冠主题:“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由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
造型亮点:充满中国元素,同时满足功能需求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和谐之塔:“螺旋摩天轮”由黄浦江畔具有110年历史的南市发电厂烟囱改造而成,具有观光功能,火电厂主厂房改造为世博会主题馆之一的未来探索馆。
塔高201米,将完整保留烟囱原貌,用25个太空舱沿螺旋轨道进行人员运输,每节太空舱载客6人,预计每小时载客总量可达650人以上。
“世博和谐塔”在夜幕中宛如一支含苞待放的白玉兰,而白玉兰正是上海市花;缓缓升降的太空舱,犹如半空中的点点星光,显示出上海的城市活力。
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无柱展示空间”永久性主题场馆,地上建筑面积为8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4万平方米。
造型围绕“里弄”、“老虎窗”的构思,运用“折纸”手法,形成了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立体建构;屋顶模仿石窟门“老虎窗”正面开、背面斜坡的特点,做到形神兼备。
三大亮点:双向大跨度亚洲最大、大跨度双弦张拉桁架国内最大;单体太阳能屋面国内最大;生态绿墙世界最大。
世博会期间,主题馆将着重反映当今世界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加速增长背景下的地球、城市、人三个有机系统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揭示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
世博会后,主题馆将转变为标准展览场馆,与周边中国馆、星级酒店、世博中心、世博轴和演艺中心共同打造以展览、会议、活动和住宿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上海世博会加拿大国家馆2008年1月22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加拿大馆设计方案正式揭晓。
中华艺术宫(原中国馆)简介门票:常设展览:免费参不雅特展:人民币20元开放时间:星期二至星期日每日9:00至18:00(17:00停止入场)星期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交通概况:地铁线路:上海轨道交通7号线耀华路站、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中华艺术宫站公交线路:82路、734路、786路、974路、314路、83路、164路、177路、314路、454路、576路、818路、978路、隧道一线、大桥一线、周南线中华艺术宫(中国馆)简介:中华艺术宫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一座艺术博物馆,坐落于原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其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的上海美术馆,於2012年10月1日迁至现址,及更名为中华艺术宫。
博物馆以保藏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为主,藏品超过1.4万件,总建筑面积达16万平米,展示面积达6.4万平方米,拥有27个展厅。
历史中华艺术宫的前身上海美术馆创建于1956年,建成之初位于上海市南京西路456号。
2000年3月18日迁至南京西路325号,旧上海十里洋场的跑马场总会大厦原址。
展厅面积5800平方米以上,藏品达1.4万件。
但因面积太小,发展受到限制。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别名“东方之冠”,始建于2007年12月18日,于2010年2月8日建成。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结束后被保留。
2011年8月23日,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决定,选址中国馆改建为中华艺术宫。
2011年11月1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颁布发表将在世博会中国馆原址建设中华艺术宫,并将作为上海美术馆的新址。
一度引发部分上海文化界人士争议,提出新馆址缺乏历史文化底蕴、不够专业、远离文化核心区,搬家过程过于匆忙、缺乏详细论证等质疑。
2012年10月1日,中华艺术宫与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原址改建而成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同日开馆。
2012年12月31日,上海美术馆原址正式闭馆。
展览中华艺术宫展示面积达6.4万平方米,展厅27个。
阅读理解题:东方之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世博会结束后,更名为中华艺术宫。
中国馆融合了东方哲学、文化、艺术、时代精神与世博会精神,展示出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它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选取了代表城市发展轨迹的足迹,追寻、回溯中国民族的智慧之源,探索未来发展之路。
设计师以古开今,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与现代材料、工艺相结合,呈现了中国馆的巍峨壮观。
那舒展的平台,层叠出挑,制成了极具冲击力的建筑造型,它表达着开放、包容的胸怀。
那四根立柱之下的空间就是人们期盼已久的展览区域。
在这里,由陆川执导的电影短片《历程》讲述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自强不息的城市化经验、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对于未来的期望。
短片将带领参观者走进中国的历史,见证中国城市化进程以及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的生活所发生的变迁与演进。
在“寻觅之旅”展区中,采用轨道游览车,以古今对话的方式让参观者在行进中领略中国城市营建规划的智慧,完成对历史与未来的双重回溯、探询与对话。
在“低碳行动”展区中,以案例展示的方式,讲述了上海及其他中国城市在探索城市发展之路的过程中,如何积极实践“低碳生活”,从减少碳排放,到回收再利用,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到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三个展区凝聚着中国人民在城市发展中的智慧。
其中,“寻觅”之“寻”是一次再发现,是对城市发展理念的探寻、回望与理解;“觅”则是一次新创造,是在既有经验的基础上的创新与提升,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探索。
这两个字凝结了七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奋发图强、创新进取的精神,是世博会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深度解读和独特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