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1日 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M103诞生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首台计算机103机工作影像浮出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启动中国的计算机事业,“定规划、育人才、建机构、造设备、促应用”,成为国策,电子计算机是“国之重器”。
遗憾的是许多工作过程没有记录下来,自行建造的计算机也缺失影像。
就是媒体和企业拍照了少量照片,也多有丢失。
我们曾经拥有过,盼望终究能够浮出。
1958年8月1日,仿制苏联的M-3机,命名103机调试成功,先运行了4条指令。
据汤蓉文说还计算了开方根号2,用打印机打出来1.4142。
幸好中科院计算机将工程组长张梓昌先生拍照的一些照片保存了下来。
但是,新华社也及时来拍照并做了报道,几十年后就离开了大家都视线。
幸亏当时在场的陈长林先生一直记得此事,将报道和照片提供给了本公众号。
陈长林先生发来的报纸片段与说明。
【图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有关单位试制成功的[八一]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已开始工作。
新华社记者李基祿摄1958年8月3日《北京晚报》《光明日报》有报道及刊出同一照片。
前排坐者103机工程组长张梓昌,后排左1董占球、左2陈长林、左3柳浦生、左4杨天行。
陈长林先生保留并提供。
1958年的报道和新闻照片:我国计算技术学科建立的标志—第一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制成新华社1958年8月2日讯国产第一架小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在苏联的技术援助下昨晚制成。
它安装在北京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里。
它是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有线电厂和其他有关单位合作制成的。
这项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计算技术这门空白学科已经开始建立起来。
这架名为[八一]型的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由几万个零件构成,其中包括近四千个半导体鍺二极管和八百个电子管。
它的制造和调整过程比模拟电子计算机要困难复杂得多;它的使用范围比模拟电子计算机广泛得多,计算结果的精确度远胜于模拟电子计算机,可以达到九位数字。
而模拟计算机只能达到三位。
这一类型的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可以进行大量数据及复杂问题的计算。
现在安装在计算技术研究所的这架计算机正在准备解决许多题目的计算问题,如短期天气数值预报(比普通天气预报要精确得多)的研究方案,大地测量平差问题,水壩应力分析,河床不稳定流,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计算和其他工程设计。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1、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五个大阶段,分别为大型机阶段、___小型机____、微型机、__客户机/服务器、互联网阶段。
计算机发展阶段分为第一代电子管阶段、第二代晶体管阶段、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2、我国于1958年8月1日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03 机。
1959年10月我国又研制成功通用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 机,它为我国尖端武器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研制的第一台小型机是1973年研制的DJS-100 。
3、自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APPANET(阿帕网)开始运行,计算机广域网迅速扩展起来。
1983年TCP/IP证实成为APPANET的协议标准,这标志着APPANET演变成为Internet,从此Internet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
4、1991年6月我国第一条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专线建成。
它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物理研究所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
到1994年我国实现了采用TCP/IP协议的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可以通过主干网接入因特网。
在C/S结构中如果服务器处理能力强而客户机处理能力弱,我们称为瘦客户机/胖服务器。
5、辅助工程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测试CA T。
6、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芯片;第二层是板卡;第三层是设备;第四层是网络。
7、现在,人们把计算机分为服务器、工作站、台式机、笔记本计算机、手持设备五大类。
8、原则上,过去的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甚至巨型计算机都可以当做_____使用,事实上今天的巨型计算机也是由数量众多的处理器芯片构成的。
9、(1)服务器按应用范围划分,有入门级服务器、工作组级服务器、部门级服务器、和企业级服务器四类。
(2)按服务器采用的处理器体系结构(也就是服务器CPU所采用的指令系统)划分,有CISC服务器、RISC服务器、VLIW 服务器三种。
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哪
一年
1956年,国家成立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科研人员开始对计算机技术快速地消化吸收。
国营738厂用时8个月,完成了第一部计算机的制造工作。
1958年8月1日,这部计算机完成了四条指令的运行,宣告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虽然起初该机的运算速度仅有每秒30次,但它也成为我国计算技术这门学科建立的标志。
103机研制成功后一年多,104机问世,运算速度提升到每秒1万次。
1964年,第一部由我国完全自主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提升到每秒5万次。
随后我国计算机的研发不断加速和升级,并创造着更多的第一。
1973年,我国第一部百万次集成电路大型计算机150机研制成功。
紧接着1983年,我国第一部每秒运算亿次级计算机“银河一号”问世,它将我国带入了研制巨型机国家的行列。
中国计算机故事
中国计算机故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期。
当时,中国面临着计算机技术的巨大空白,国内计算机研究几乎一片空白,计算机技术也被国外列强垄断。
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第一个计算机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标志着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始。
1958年,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03机诞生,这是中国自主设计、自主制造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进入了自主设计和制造的阶段。
1960年代,中国计算机事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1964年,中国第一台大型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进入了大型计算机的时代。
197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微型计算机,1978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华山一号问世。
1980年代,中国计算机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1983年,中国第一台商用微型计算机--中华一号问世,标志着中国计算机产业进入了商业化发展的阶段。
1984年,中国第一台PC机--长城0515问世,开启了中国PC机时代。
1990年代,中国计算机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1993年,中国
成为世界上第三大计算机市场。
2000年代,中国计算机事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市场和计算机制造基地之一,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和产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成为全球计算机领域的重要力量。
中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史中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历史超级计算机通常是指由数百数千甚至更多的处理器(机)组成的、能计算普通PC 机和服务器不能完成的大型复杂课题的计算机。
作为高科技发展的要素,超级计算机早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国防、科研方面的竞争利器。
经过我国科技工作者几十年不懈地努力, 我国的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水平显著提高,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高性能计算机研制生产国。
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中国电子计算机的科研、生产和应用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
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诞生。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仅比美国晚了5年。
在此后的岁月里,尽管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但这一领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半导体工业,掌握了从拉单晶、设备制造,再到集成电路制造全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知识,相继研制并生产了DTL、TTL、ECL等各种类型的中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逻辑电路,支持了国内计算机行业。
当时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除中国外,只有美国、日本和苏联。
我国的超级计算机研制起步于60年代。
到目前为止,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主要从事大型机的并行处理技术研究;第二阶段,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主要从事向量机及并行处理系统的研制;第三阶段,自80年代末至今,主要从事MPP系统及工作站集群系统的研制。
经过几十年不懈地努力, 我国的高端计算机系统研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银河”、“曙光”、“神威”、“深腾”等一批国产高端计算机系统的出现,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具备研制高端计算机系统能力的国家。
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研制成功第一台汉字激光照排样机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套全自动长途电话设备启用第一个万门程控电话交换系统正式开通由中科院计算所与738厂共同研制的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成功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
该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800次,定名为“103”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填补了中国计算机技术的空白。
第一台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型样机“华光I 型”在北京大学首次用激光照排机输出了中文报纸版面。
汉字激光照排技术解决了汉字无法被计算机处理的难题,为汉字和中华文明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北京长途电信局成功安装中国第一套全自动长途电话设备,标志着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第一套全自动长途电话设备诞生。
这套设备采用了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全电子化自动记录和计费设备,拉开了全国长途电话自动化的序幕。
福建省邮电管理局通过引进日本富士通的FETEX-150程控交换机,在福州市率先成功开通了全数字万门程控电话系统,机房面积及耗电量仅为原先的1/10和1/3,用户直拨国际长途的时间仅需20秒至30秒,中国正式进入程控电话交换机时代。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网信重大成就巡礼◎◎网信军民融合编辑部/张辉131969年10月1982年11月27日241958年8月1日1979年7月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八纵八横”光缆骨干网建成HJD04型程控数字交换机研制成功中国首次实现与国外的计算机联网中国全功能接入世界互联网第一款通用CPU 芯片研制成功“东方红二号”试验卫星是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可在每天24小时内进行全天候通信,包括电话、电视和广播等各项通信试验,开启了使用我国自己的通信卫星进行卫星通信的历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卫星通信技术的国家。
总长7万多公里,覆盖神州大地的“八纵八横”光缆干线网络提前两年建成。
“八纵八横”光缆骨干网覆盖了我国全部省、市、自治区(除港、澳、台外)首府和所有地、市以及大部分县(市),构建了全国范围内的光纤通信网络,奠定了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
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M103诞生
作者: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第35期
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M103诞生。
它的平均运算速度为每秒30次。
经改进,配置了磁心存储器后,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1800次。
这台计算机的诞生,凝聚了我国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此时,我国的世界数学大师华罗庚教授和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钱三强教授都十分关注这一新技术。
从1951年起,他们先后聚集国内外相近领域人才加入到中国的计算机事业中。
在大师们的努力和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由原七机部张梓昌高级工程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M103在1958年交付使用。
随后,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M 104在1959年也交付使用。
在M104机上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编译系统也于1961年试验成功。
M103/M104机相继问世后,我国已经初步掌握了计算机技术。
此后,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计算机研发水平发展迅速。
在103机、104机研制成功之后不久,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而且成功运转的通用电子计算机107计算机问世。
107计算机是一台小型的串联通用电子管数字计算机。
机器主频62.5kHz,平均每秒运算250次。
这台计算机共有各种程序100多个,包括检查程序、错误诊断程序、标准子程序、标准程序和各种应用程序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107计算机为依据,编写了《计算机原理》和《程序设计讲义》,作为该校计算机专业、力学系、自动化系、地球物理系的教材。
同时,104机负责人之一的吴几康,也率领团队担负起自行设计119型大型通用计算机的重任。
终于,在1964年4月,119型机研制成功。
它是我国首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计算机,与每秒运算1万次的104型机相比,运算速度快5倍,内存容量大8倍,外部设备和供电系统的性能均有明显改进。
后来,我国又开始致力于计算机微型化的研究。
1983年3月,浪潮率先开发出第一台“浪潮”牌微型计算机0520A;1986年8月7日,长城0520C-H高级中文微型计算机问世。
计算机在我国普及的序幕由此拉开。
M103/M104机的出现证明了中国人民有能力发展中国自己的、全部国产化的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