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力_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_研究生导师_创新助手_人物报告_2016-01-14
- 格式:pdf
- 大小:281.34 KB
- 文档页数:10
明斯基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论李黎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〇〇872)摘要:“大衰退”之后明斯基经济思想的复兴,与其独特的研究方法论密切相关。
秉承着方法为图景服务 的方法论原则,为了研究自己所设想的复杂而不断演化的发达金融资本主义经济图景,明斯基从整体上采用了制度的、演化的和历史的分析方法,依靠深入实践的参与观察,运用文字语言的叙述性方法,以辩证的视角 来捕捉和阐释。
具体而言,针对图景当中的要素特征,明斯基遵循了 一条宏观-微观-宏观的研究进路。
首先从宏观着眼,运用非均衡分析法来讨论图景当中内在的非均衡力量和趋势,并运用现金流分析方法将该图 景抽象成一个现金流网络,然后从广义理性行为模式出发,剖析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现金箱状况,最后 探讨其宏观上的金融不稳定效应。
这些与主流截然不同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明斯基思想长期被忽 视和压制,但在未来的经济学重建中却亟需大力重视和发展。
关键词:明斯基;经济学研究方法论;非均衡分析;现金流分析;广义理性行为模式中图分类号:F091. 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 -2674(2017)06 -046 -10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在使主流经济学界陷入危机的同时,却令美国一位已故的边缘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H y m a n M i n s k y)名声鹊起。
与主流经济学在预测、解释和应对这场危机的失败形成鲜明 对比,明斯基由于所提出的金融不稳定性理论能够恰如其分地解释和应对这次危机,而受到学术圈内外 的普遍关注和讨论。
[1]在危机爆发十周年全球经济复苏依然乏力的背景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反思明斯基 与主流经济学之间这种理论分野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如熊彼特(Schumpeter)所言,经济理论的构建以分 析前的经济图景(Vision)的形成为前提。
[2]74’75而作为一种本质上的世界观,图景的描绘和呈现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所采取的方法论。
本文试图通过阐释明斯基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廓清其与主流截然不同的 研究方法论,以期增进对明斯基独特经济思想和理论的理解。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第 1 页 共 1 页 人大经济学院荣获六项教育部高等学校
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近日,教育部组织评选的2012年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束。
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有6项成果获奖。
其中,方教授的《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论文奖,《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获得二等奖。
获得三等奖的成果有:吴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著作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郑教授的《滞后效应、多重均衡与反向软着陆:中国需求管理经验》(论文奖,《金融研究》2009年第4期)、胡教授等著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关系研究》(著作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郭教授的《中国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行为有效性研究》(论文奖,《经济研究》2009年第11期)、黄教授著的《中国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著作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
由于国内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国家级大奖尚未设立,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奖在各类重要的学科评估中被视同为与理工科国家三大奖相当的奖项,价值巨大,含金量高。
自2002年起,经济学院在连续四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共荣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1个,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我校经济学科在全国保持领先位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第 1 页 共 1 页 李副主任与人大经济学院学者进行学术
交流
10月25日上午,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教授访问经济学院,与经济学院学者就当前中国汇率问题以及汇率与顺差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经济学院院长杨教授,胡教授以及经济研究所的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成员参加了研讨会。
会上,李教授对美联储近期采取的货币宽松政策进行了回顾和分析,他提出解决中美关系以及应对汇率的几点政策建议:一是重申汇率政策问题是一个国家主权问题;二是不接受以人民币大幅升值来换取国际货币会议话语权;三是决不与美国或其他国家签订地区性汇率协议;四是要将人民币适度升值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五是中国要在G20会议上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
经济学院副院长刘教授,雷教授,院长助理王教授和赵博士等分别发表了对当前汇率问题的看法。
李教授高度评价了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他多次称赞人大经济学院的学术团队特别是青年教师学术功底扎实,潜力很大,并表示同大家交流是件十分愉快的事,很受启发。
这也是他在多次出席经济学院举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之外,第三次访问经济学院,就当前经济热点问题与人大学者进行研讨。
人大经济学院:内需带动经济发展应当是一种常态——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李教授记者:我注意到您最近在一个会议上讲,以内需启动经济不应是一时的应急之举,而应当是一种常态。
请您就这个问题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李:我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
亚当·斯密就曾经指出,中国不同于欧洲,欧洲必须重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中国不仅要重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还必须重视省与省之间的贸易,巨大的国内需求就可以支撑巨大的产业。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也认为大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于小国。
二是基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教训。
一国如果把经济驱动力的重点放在外需上,一旦外需出现问题就会措手不及,非常被动。
三是启动经济是在经济出现严重下滑时再开始发力,这就像汽车停下来再启动一样,消耗的能量要大得多。
据此,我以为以内需带动经济发展应当是一种常态,而不是情急之下的举措。
在当前,启动内需与把内需作为一种常态并不矛盾。
记者:以内需拉动经济发展选择什么样的着力点才能效果最好呢?李:以内需拉动经济的着力点应当是消费拉动。
政府政策直接发力的通常是投资,但投资最终要消费。
这是因为:一、经济运行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即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只有进入消费,整个生产过程才算完成。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凯恩斯说,如果不消费生产还有什么意义呢?历史上最初的经济发展正是以需求的扩张为前提的。
二是投资需求是中间层次的,是引致性需求,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
我国的实际情况证明,如果投资形成的产品最终不被社会所接受,就会造成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资源浪费、债务增加、经济萧条。
三是以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消费者就是上帝,企业的生产目的就是调动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从实际情况来看,欧美发达国家居民最终消费对GDP 的贡献在70%以上,我国居民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仅为46.9%。
四是以消费拉动经济还在于本次危机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