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业现代化评价结果表
- 格式:docx
- 大小:13.93 KB
- 文档页数:1
二、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我们知道,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
把握农业现代化的概念,主要抓住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农业工业化的过程,它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装备设施来改造传统农业,并以具有现代素质的人员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来经营和管理农业;二是农业市场化的过程,包括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商品化;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引起农村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又会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因此,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是相辅相成的。
同时,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
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持不懈,不断提高和完善,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迈进。
动态性地掌握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这就有必要设置一套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确立相适应的方法。
(1)易操作性。
首先,指标应简单明了,有信息基础。
即最好选用现有统计资料中相对成熟和公认的指标,保证指标含义清晰,涉及统计范围明确,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要方便。
其次,指标要精练,以避免因陷于过多细节而不能把握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从而影响评价的准确性。
(2)重点性。
重点体现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突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生产手段、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社会化服务状况、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市场化、商品化的发展水平。
(3)数量性。
评价指标必须尽量量化,这些指标数据也要具备可获得性,对那些应该考虑但又难于获得客观数据的指标要尽量少设或不设,通过标准化处理使指标数量具有可叠加性。
(4)可比性。
现代化是世界性的,是在国际或地区间的比较中得出的。
因此,纵向可比性好,但横向可比性差的指标就不宜选。
如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或其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虽然现代化程度越高,该指标值越小,但是该指标强烈地受到行政区域划分的影响,在地区间的可比性就不甚理想。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评价分析作者:郭雨萱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6期摘要:农业是我国的弱势产业,“三农问题”制约着我国现代化建设。
农业现代化是指将传统农业转化成现代农业的过程和手段。
加大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是扭转农业弱质低效局面的根本出路。
本文利用2017年统计年鉴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出我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相应的结论,我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存在着地区内部不协调与地区之间不协调的状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9-0-01一、引言我国成功加入WTO后,农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冲击和挑战。
由于农业现代化有利于解决农业的社会效益较高与经济效益较低之间的矛盾,提高农业比较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弱化生产总量与市场需求成反比的矛盾,带领广大农民参与市场活动,循序渐进的实现农业产销市场化、现代化;农业经营的时代化有利于减少农业与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差别和农村、城镇与大中城市的差别加速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特别是向中、小城市的转移,加速城乡体制机制改革、成功落实城乡总体一体化的战略布局。
因此,加大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是扭转农业弱质低效局面的根本出路。
二、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评价分析(一)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本文根据农业现代化的定义为基本原则构建指标体系,选取十七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以充分反映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程。
运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三个公共因子,如表1。
表1 指标分类统计表高载荷指标意义f1 化肥施用量农业投入水平因子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村农户投资总额农业水事务财政投入除涝面积f2 农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因子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人口比重f3 土地生产率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水平因子湿地占辖域面积比重森林覆盖率为了进一步研究全国31个省市在每个因子上的具体表现情况,运用回归的方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并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分别计算出31组数据在以上三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情况。
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项目考核验收评价表
项目下达年份:示范县(场)名称:示范品种:示范规模:
考核评价情况:符合项基本符合项不符合项,关键项:项不符合综合评价结论:□通过□不通过
注:1. 序号前带“*”号的考核项目代表“关键项”。
2. 考核验收采取单项考核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单项考核分“关键项”(6项)和“非关键项”(8项)两类,考核评价结论分“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三档;综合评价分“通过”和“不通过”。
当考核结果满足:关键项无“不符合”项且“符合”项总数不少于10项(含)、“不符合”项不多于3项(含)时,综合评价为“通过”。
否则,为“不通过”。
3. 在每一条中相应的考核意见栏打“√”。
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陈有进一、农业现代化的确立1、四个现代化的提出。
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总理根据毛主席的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并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
2、现代化具体量化。
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提议,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250美元)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3、十六大报告再次明确。
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他指出,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都要有新举措。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4、国家领导人对江苏的嘱托。
2003年江泽民同志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与江苏代表一起共商国是。
他嘱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江苏有条件搞得更快一些。
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江苏一定会拓展新优势,再创新业绩,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国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人代会江苏代表团审议和到江苏视察工作时,希望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进取,经过艰苦奋斗,努力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5、江苏“两个率先”决定。
2003年7月23日,江苏省委召开十届五次全会,通过了《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现“两个率先”的决定》,确立了本世纪初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
首先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阐述了农业现代化评价的重要性。
然后详细介绍了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包括核心指标的确定和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接着分析了指标体系在农业现代化评价中的应用情况,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指标体系的有效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同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农业现代化评价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参考,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核心指标、指标权重、应用、实证分析、作用、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各国共同的发展目标和重要议题。
如何评价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和效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对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着各种不足和局限性,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估农业现代化水平,更难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将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方法,构建一个全面系统、具有操作性和可比性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决策支持。
1.2 研究意义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指导政府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果,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农业政策,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也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的实证分析作者:周涵妮盛文芳来源:《商情》2015年第48期【摘要】通过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可量化的9个指标,并结合《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全国31个省市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
【关键词】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农业现代化一、前言农业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生产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的必然产物。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因而,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经济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还需要量化的分析和科学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为制定政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建立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对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进而对各个地区以及各个阶段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找出不同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差距和原因,这将有助于加速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
目前,我国对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建立的观点较多,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
因此,对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不论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是对于理论研究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取了可测量的9项指标,并结合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全国31个省市的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及评价,进而对31个省市进行排名。
最后,针对因子分析结果,浅析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二、实证分析(一)样本指标的选取及数据来源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遵循易操作性、可比性、独立性、实效性、综合性的原则选取9项指标来构建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所选取的指标如下(表1):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于《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二)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因子分析法(利用SPSS 17.0)(1)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为了克服由于变量指标之间的量纲不同对分析结果产生的影响,所以在做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全国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方案为贯彻落实《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关于“建立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分级评价各地农业现代化进程和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发布结果”的要求,科学评价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加快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特制订本指标体系。
一、监测对象监测评价全国及各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二、指标构建的依据(一)构建原则一是体现引领性。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部署要求,突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三大体系”,突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目标导向,发挥评价指标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二是体现指导性。
突出结果和过程的有机结合,既有度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结果性指标,又有突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工作的过程性指标,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提供指导借鉴。
三是体现操作性。
原则上选择社会公认的、反映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指标,突出权威性、透明性;指标数据符合国家统计制度特点,均能从现有统计数据获得。
四是体现连续性。
在已开展的相关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大稳定、小调整,确保一个方法、一个标准对外,尽量减少办法调整对各地农业现代化评价工作带来的影响。
(二)指标选择从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质量效益、绿色发展、支持保护等6个方面选取23个指标对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
前三个方面侧重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评价,后三个方面侧重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结果评价。
三、评价方法(一)定量评价评价指标数据属于统计部门统计范围内的,直接采用统计年鉴数据;属于行业部门统计范围内的,采用行业统计数据。
确保评价指标数据真实有效,年度间口径一致、相互衔接。
测算指标得分为指标现状值与全面现代化目标值的比值乘以权重,综合得分为各测算指标得分之和。
各测算指标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值与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值的比值乘以权重之和,即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值。
现代化农业评价指标
现代化农业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现代化农业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效率
生产效率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包括农产品单产、单位面积产量、劳动生产率等。
现代化农业应该通过科技手段和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二、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质量是现代化农业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它包括农产品的营养成分、口感、外观等方面。
现代化农业应该通过科技手段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满足人们对于健康、美味、安全的需求。
三、资源利用效率
资源利用效率是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包括土地、水资源、肥料等的利用效率。
现代化农业应该通过科技手段和管
理方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四、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现代化农业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现代化农业应该通过科技
手段和管理方法,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五、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指标之一。
现代化农业应该通过科技手
段和管理方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实现农
业生产和农民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现代化农业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
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和农民收入等方面。
现代化农业应该通过科
技手段和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
和环境保护,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共同发展。
中部六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能力的评价与比较分析摘要:各地区农业现代化的综合能力是衡量该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基于农业现代化内涵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农业现代化的综合能力指标体系,借助SPSS 17.0统计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选取中部6省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中部六省;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
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下,农业现代化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基础方向,在中部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制度与技术变动的过程[1],具有动态性、区域性、时代性等特征,其进程是判断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顾焕章等[2]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以技术因素为主线,论述了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商品化、农业技术进步相关因素,以及农业体制、农业投资等与现代化的相关关系。
柯炳生[3]对推进中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行了研究。
杨万江等[4]通过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业保障二个子系统,对农业现代化的整个系统进行测评,并将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划分为农业现代化的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发达阶段。
目前,中国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定性研究比较常见,但定量研究却相对有限。
农业现代化的定量测评研究对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5],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工作的前提条件[6]。
因此,建立一套较为科学且易于操作的农业现代化综合能力指标体系,对评价农业现代化水平、监测和准确地判断农业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1 农业现代化综合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影响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因素繁多且复杂,对其进行研究时,首先要构建其指标体系。
基于系统性、可比性、综合性、易操作性和代表性等原则,借鉴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先从农业现代化基础、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质量3个方面进行分析,建立了一级指标,随后参照数据的可获得性,根据一级指标所反映的内容,查阅了大量统计数据,通过层层筛选,选取了反映中国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的6项二级指标和21项三级指标,用其评价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农业现代化评价及实证分析吴喜连;张岚冰;姜永【摘要】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及当前农业现状,探究农业现代化影响因素.以2006—2015年我国相关统计数据,建立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模型,并对国内近十年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这十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呈稳速上升趋势,目前处于初步实现阶段,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最后在对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建议.【期刊名称】《浙江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58)012【总页数】4页(P2279-2281,2284)【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因子分析【作者】吴喜连;张岚冰;姜永【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3.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是解决好“三农”问题。
近几年,我国在农业转换方式、调整结构、促进改革等方面不断地积极探索,开始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有了些进展。
但我国农业现代化仍在初步发展阶段[1],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问题,农业现代化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鉴于此,本文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目标上,探讨农业现代化评价问题并提出有关建议。
农业现代化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2]。
中国农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梅方权[3]认为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也随之发展,并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做了阐述:建国初期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水利化、农业电气化,到改革开放时期发展为农业基本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再是90年代中后期吸收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其影响因素扩大为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
0382012年5月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分析李富军/文年份有效灌溉率(%)劳均用电量 (千瓦小时/人)单位耕地施肥量 (吨/公顷)单位耕种面积动力(千瓦/公顷)199031.95109.680.18 1.94199532.88163.920.24 2.41200034.43186.720.27 3.36200134.84208.800.27 3.54200235.15210.520.28 3.75200335.44211570.29 3.96200435.48229.350.30 4.17200535.39257.990.31 4.40200635.51290.840.31 4.62200736.83311.350.33 4.99200837.42289.390.34 5.26200937.362054.80.34 5.52201033.50 2374.580.26 5.75注: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5—2011年,根据其数据核算而得。
表1 1990-2010年我国农业投入状况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贯穿始终的战略性经济发展目标,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一方面承载着加快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承担着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
所以,不断探讨和跟踪研究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进程,清楚认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以及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以充分掌握今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的路径,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进程,是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和发展目标。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正处于基本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因此,农业现代化发展任务任重道远。
因此,需要进一步厘清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以有的放矢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分析1.农业投入现代化发展程度农业投入的增加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农业投入的现代化表明单位面积上投入农机的数量,电力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所以,可以通过单位耕地面积动力,劳动平均用电量,单位耕地的施肥量以及有效灌溉率等指标来衡量一国农业投入的现代化水平(见表1)。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粮食科技与经济2023 年6月第48卷 第3期Jun.2023V ol.48, No.3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了解发展优势与不足,针对性提出意见建议,有助于为“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指导和遵循。
1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估方法1.1 评价指标体系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国出现了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估的热潮,取得了丰硕成果。
祝志川等[1]从农业经济效益与科技水平、新农村建设、农民生活保障和农业生态环境4个维度研究。
任常青[2]分别从农村产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生活现代化、体制机制保障与政策性,以及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城乡融合两个视角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
张应武等[3]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构建指标体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课题组等[4]考虑底线任务的战略重要性,从农业、农村和底线任务3个方面考虑。
魏后凯等[5]、辛岭等[6],分别从农业结构、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村文化、乡村治理、农村生态和农民生活来测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
本研究按照既能反映“三农”全貌,也要基于我国国情和特色的要求,深入理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要义,从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3个维度提出10个二级指标方向,筛选出30个评价指标。
采用德菲尔专家打分法确定了各级指标的权重,同时根据国家已公开印发的规划纲要,或根据国际标准和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可行性确定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进程评估龚 芳,张晓敏,曹亦兵(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125)摘要: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
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及划分研究马子量【摘要】[目的]"新四化"的提出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甘肃省为例,构建了包含农业投入、产出、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等多指标在内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对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以及区域划分.[方法]基于综合评价体系中各指标权重确定的客观性,运用降维处理的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了农业投入产出现代化、农业生活现代化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3个公共因子,依据其特征根值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通过相关数据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农业现代化分项水平和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进行了测算,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区域分类归属.[结果]测算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差异较为明显,甘肃省14个市/州农业现代化水平分属为完全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加快发展阶段和起步阶段4种区域类型.[结论]甘肃省区域间农业现代化水平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为区域自然禀赋和历史积累,要通过多种举措提升甘肃省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The"new four modernizations"provides a new impetus for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This paper established a multi -index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containing input,output,liv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level, and evaluated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 in Gansu prov-ince.The three public factors,such as agricultural input and output,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ife were extracted by using the factor analysis method of dimension,and the weight coef-ficient of each index w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its characteristic root value,and the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 was calculated basedon the relevant data of 14 cities in Gansu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14 cities was divided into four regional types: the full realization stage,the basic realization stage,the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stage and the initial stage.The main factors inthe formation regional differences were the region natural endowments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history.It put forward a variety of initiatives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期刊名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年(卷),期】2017(038)011【总页数】6页(P207-212)【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综合评价;甘肃省【作者】马子量【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 7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70 引言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并提出促进“新四化”同步发展,而在“新四化”中,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提供了原料、要素和市场等重要资源,所以农业现代化是实现“新四化”的重要支撑,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必须首先了解和掌握目前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这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