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医院感染性疾病病例判定(通用原则)2019年版
- 格式:docx
- 大小:31.07 KB
- 文档页数:7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9年版)学流感病毒通过呼吸道黏膜进入人体后,侵入上皮细胞,繁殖并破坏细胞,引起炎症反应。
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炎症介质,导致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四、临床表现流感症状多样,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流涕、肌肉酸痛、疲劳等。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腹泻等症状。
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
五、诊断流感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
实验室检测包括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测等。
六、治疗流感治疗应及早、及时、个体化。
轻型患者通常采用对症治疗,重症患者应及早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应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兰州流感疫苗等。
同时,对于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应积极处理并给予支持治疗。
七、预防流感的预防主要包括个人防护和群体防控。
个人防护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病毒污染物、佩戴口罩等。
群体防控包括加强流感疫苗接种、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早期发现和隔离病例等。
八、特殊人群的诊疗对于老年人、孕妇、儿童、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应高度重视其流感的诊疗和管理。
对于重症患者应及早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并进行必要的支持治疗。
同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流感病毒通过HA结合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启动感染。
病毒基因组在细胞核内进行转录和复制,形成大量新的子代病毒颗粒,通过呼吸道粘膜扩散并感染其他细胞。
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能引发细胞因子风暴,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出现ARDS、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儿童可能会出现急性坏死性脑病。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呈簇状脱落、上皮细胞化生、固有层粘膜细胞充血、水肿伴单核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
重症肺炎可能会出现弥漫性肺泡损害。
合并脑病时,可能会出现脑组织弥漫性充血、水肿、坏死。
医院手术部(室)医院感染控制规范(2019年版)目录1.范围 (2)2.规范性引用文件 (2)3.术语和定义 (3)4.医院感染控制原则 (7)5.环境控制 (8)6.人员管理要求 (12)7.无菌技术操作管理 (14)8.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 (16)9.仪器设备管理 (17)10.物品管理 (17)11.手术器械管理 (18)12.医疗废物管理 (18)13.卫生学监测与调查 (19)附录A (规范性附录)手术部(室)预防医院感染基本制度 (22)附录B (规范性附录)手术部(室)清洁与消毒基本要求 (23)附录C (规范性附录) (25)附录D (规范性附录)手术部(室)仪器清洁消毒要求 (26)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院手术部(室)医院感染控制原则、环境控制、人员管理要求、无菌技术操作管理、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仪器设备管理、物品管理、手术器械管理、医疗废物管理、卫生学监测与调查。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其他设置手术部(室)的医疗机构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3554高效空气过滤器GB/T14295空气过滤器GB1598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9083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19193-2003疫源地消毒总则GB50333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591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WS310.1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WS310.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310.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WS/T31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67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YY/T0469医用外科口罩技术要求YY/T0506.2-2009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2部分:性能要求和性能水平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监测基本数据集
(2019年版)
目录
1 范围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数据集元数据属性 (2)
4 数据元属性 (2)
第 1 页共11 页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院感染监测基本数据集的数据集元数据属性和数据元属性。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进行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相关临床数据的收集、存储与共享等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61.1-2003 人的性别代码
GB/T 13745 学科分类与代码
WS 364.12-2011 卫生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
WS 370 卫生信息基本数据集编制规范
ICD-9-CM-3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第9次临床修订版第3卷
ICD-10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第10版
3 数据集元数据属性
依据WS 370,数据集元数据属性见表1。
表1 数据集元数据
4.1 数据元公用属性
数据元公用属性描述见表2。
表2 数据元公用属性
数据元专用属性描述见表3。
第 1 页共11 页
表3 数据元专用属性
第 2 页共11 页
第 3 页共11 页
第 4 页共11 页
第 5 页共11 页
第 6 页共11 页
第7 页共11 页
第8 页共11 页
第9 页共11 页
第10 页共11 页。
医院手术区感染防控规范(2019版)医院手术区感染防控规范(2019版)一、引言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定》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二、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手术区感染防控工作。
三、术前准备1. 术前评估:医护人员应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了解患者的感染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感染防控措施。
2. 术前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区的感染防控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3. 术前准备:手术室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配备必要的消毒设施和防护用品。
四、术中操作1. 手卫生:医护人员在进入手术室前后应进行手卫生,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2. 个人防护:医护人员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感染风险,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
3. 消毒灭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对手术器械、手术敷料等进行彻底消毒灭菌。
4. 减少空气污染:尽量避免术中产生气溶胶,使用有效的空气净化设备。
5. 术中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征兆。
五、术后管理1. 术后随访:对术后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患者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问题。
2. 医疗废物处理: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规范,防止感染传播。
3. 环境清洁:定期对手术室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环境整洁。
六、培训与教育1. 医护人员应接受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感染防控能力。
2. 定期组织感染防控知识讲座,提高全体员工的感染防控意识。
七、监督与评估1. 建立健全感染防控管理制度,加强对手术区感染防控工作的监督与评估。
2. 定期对感染防控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八、附则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与本规范不符的,以本规范为准。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根据本规范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并报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委员会备案。
九、修订历史1. 2019年1月1日发布首次版本。
十、结束语本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旨在为医院手术区感染防控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要求,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各级医院感染相关术语和基本名词术语(2019年版)目录1 范围 (1)2 通用术语 (1)3 医院感染监测术语 (5)4 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性术语 (7)5 隔离预防与手卫生术语 (9)6 职业暴露 (12)7 其他术语 (13)本标准规定了医院感染和医院感染相关的基本名词术语的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2 通用术语2.1医院感染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存在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2医源性感染 iatrogenic infection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2.3医院感染管理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management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的监测、预防、诊断和控制活动。
2.4医院感染散发 sporadic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医院感染在一定时期内处于其常年发病情况或常年发病水平。
2.5医院感染流行epidemic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某地区、某医疗机构、某科室在某时期内医院感染发病率显著超过常年发病率水平。
2.6医院感染暴发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outbreak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含3例)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WS/T 524-2016,定义3.2]2.7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suspected outbreak of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的现象;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共同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的现象。
2019年医院全套感染监测制度(一)院感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医院必须对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及时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发部位、高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常规监测与报告:(1)各科临床医生要认真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散发和爆发疫情。
(2)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临床医生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通过医院内部网(“院感”邮箱)上报到院感科。
(3)医院检验科细菌室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院感细菌监测工作。
发现短期内在同类标本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在同一病区的病例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应及时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4)院感科监测人员在医院内部网邮箱常规收集、保存院感病例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向科负责人报告院感病例的相关信息。
(5)有院感暴发的迹象时,院感科指导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和正确的处置工作。
2、暴发报告:(1)临床医生发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类病例3例或以上)时,应及时填写《(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并立即电话报告院感科(电话:88667227,夜间或节假日报告总值)。
(2)检验科细菌室有关人员发现上述聚集性病例阳性结果,应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并电话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3)院感科初步核实以上状况后,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组织专家进行确认和处理。
3、暴发级别定义与报告程序:(1)一级暴发报告:报告指标:A、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B、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报告程序:A、临床科室短时间内出现临床征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历,或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现象,并于2小时内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B、院感科组织调查并证实发生以上任一情形时,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由临床医生填写《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1),于12小时内由院感科上报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
第一部分医院感染基本知识1、什么是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入院48小时后)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院内感染。
2、根据引起医院感染病原体来源的不同,医院感染分哪两类?(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
(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
3、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哪些?新诊疗技术的开展、各种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慢性基础疾病如肿瘤、糖尿病等。
4、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有哪些?(1)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者。
(2)婴幼儿及老年人。
(3)接受放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4)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
(5)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的患者。
(6)住院时间长者。
(7)手术时间长者。
(8)营养不良者。
5、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6、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如何诊断?(1)病人施行人工机械通气(MIV)治疗后可解除MIV48小时内发生的肺部感染,患者出现粘痰,肺部啰音,并伴发热,或白细胞总数和(或)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或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医院手术部(室)医院感染控制规范(2019年版)目录1.范围 (2)2.规范性引用文件 (2)3.术语和定义 (3)4.医院感染控制原则 (7)5.环境控制 (8)6.人员管理要求 (12)7.无菌技术操作管理 (14)8.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 (16)9.仪器设备管理 (17)10.物品管理 (17)11.手术器械管理 (18)12.医疗废物管理 (18)13.卫生学监测与调查 (19)附录A (规范性附录)手术部(室)预防医院感染基本制度 (22)附录B (规范性附录)手术部(室)清洁与消毒基本要求 (23)附录C (规范性附录) (25)附录D (规范性附录)手术部(室)仪器清洁消毒要求 (26)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院手术部(室)医院感染控制原则、环境控制、人员管理要求、无菌技术操作管理、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仪器设备管理、物品管理、手术器械管理、医疗废物管理、卫生学监测与调查。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其他设置手术部(室)的医疗机构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3554高效空气过滤器GB/T14295空气过滤器GB1598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9083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19193-2003疫源地消毒总则GB50333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591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WS310.1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WS310.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310.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WS/T31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67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YY/T0469医用外科口罩技术要求YY/T0506.2-2009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2部分:性能要求和性能水平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各级医院感染性疾病病例判定:通用原则(2019年版)目录1 范围 (2)2 术语和定义 (2)3 判定原则 (3)4 判定依据 (4)5 排除依据 (4)附录 A (资料性附录)医院感染病例分类及名称 (6)表A.1 医院感染病例分类及名称 (6)1 范围本标准规定医院感染病例判定原则,判定依据和排除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医院感染监测中医院感染病例的判定。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医院感染 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存在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2病原体 pathogen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朊毒体(prion)等;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蠕虫。
2.3潜伏期 incubation period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出现临床症状或发现有临床感染诊断意义的检测阳性结果为止的时间段。
2.4定植 colonization微生物在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分泌物或排泄物中存在,但并不引起临床症状和体征。
2.5炎症 inflammation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如病原体、理化因子、缺血、异常免疫等)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3 判定原则3.1 住院患者及医务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判定为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病例按系统和诊断分类及名称见附录A。
3.2 符合不同部位医院感染判定标准的感染,如手术部位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等。
3.3 医院感染的判定应依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综合判断。
临床表现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对感染部位(如伤口)的直接观察,病历资料及其他临床资料的记录。
各级医院感染性疾病病例判定:通用原则
(2019年版)
目录
1 范围 (2)
2 术语和定义 (2)
3 判定原则 (3)
4 判定依据 (4)
5 排除依据 (4)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医院感染病例分类及名称 (6)
表A.1 医院感染病例分类及名称 (6)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医院感染病例判定原则,判定依据和排除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医院感染监测中医院感染病例的判定。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医院感染 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存在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2
病原体 pathogen
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朊毒体(prion)等;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蠕虫。
2.3
潜伏期 incubation period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出现临床症状或发现有临床感染诊断意义的检测阳性结果为止的时间段。
2.4
定植 colonization
微生物在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分泌物或排泄物中存在,但并不引起临床症状和体征。
2.5
炎症 inflammation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如病原体、理化因子、缺血、异常免疫等)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3 判定原则
3.1 住院患者及医务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判定为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病例按系统和诊断分类及名称见附录A。
3.2 符合不同部位医院感染判定标准的感染,如手术部位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等。
3.3 医院感染的判定应依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综合判断。
临床表现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对感染部位(如伤口)的直接观察,病历资料及其他临床资料的记录。
3.4 判定为医院感染时应排除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相应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改变和实验室结果。
3.5 判定为医院感染时应排除入院时已经存在的感染和入院时已经
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3.6 判定医院感染时,应注意医院感染可以在医院内出现临床表现,也可以在出院后出现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