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方言名词的语法特点及功能
- 格式:pdf
- 大小:876.45 KB
- 文档页数:7
遵义话民俗词语举例
陈遵平
【期刊名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6)4
【摘要】一个地方的民俗总是用当地的方言词语来称说的,而方言词语具有较为长久的生命力.从今天遵义话的方言词语,可以考察遵义现在的民俗,也可以了解历史上遵义的民俗及其变化.
【总页数】3页(P33-34,40)
【作者】陈遵平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遵义,56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4
【相关文献】
1.民俗词语调查与相关辞书编纂——从四川丧俗词语看《汉语大词典》《中国风俗辞典》编纂中的几个问题 [J], 王振
2.行走黔北大地探访仡佬文化——遵义师范学院"黔北民俗文化考察团"2008年暑期赴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族民俗文化考察纪行并总结报告 [J], 尚建科
3.客家话、潮汕话、广府话人体类词语比较研究 [J], 温昌衍
4.闽语仙游话和厦门话、福州话词语同异探析 [J], 黄金洪
5.客家话、潮汕话、广府话农业类词语比较研究 [J], 温昌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仡佬族地区黔西、大方方言中的“XAA”式数量短语蓝卡佳;罗秀琴;付秀英【摘要】Qianxi and Dafang,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Guizhou, are long populated by Yi and Gelao minority. Historically, the Gelao language used by Gelao minority in Qinxi and Dafang district falls within the branch of Gelao dialect, which is called“Buer”per se. The studies of the use about the Gelao language along Qianxi and Dafang show that the Gelao language is vanishing and that most Gelao pe-ople speak southwestern official language. Nonetheless, from the use of sub-dialect, we know the Gelao language still bears its own fea-tures, one of which is the quantifier phrase“XAA”. The“XAA”is characterized by typology, and its grammar and semantics are different from official language. In thisphrase,“A”refers to an object quantifier of a container,and“XAA”means a“completeness”or“fullness”. The“X”of a typical quantifier phrase“XAA”is mainly designated to a cardinalnumber;meanwhile, phonetic change occurs in the sec-ond“A”of the quantifier phrase“XAA”.%贵州省黔西、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历来是彝族、仡佬族的聚居区。
收稿日期:2020-01-0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湘与黔桂边跨语言句法语义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52DB105。
作者简介:占升平(1966-),男,湖南衡阳人,文学博士,遵义师范学院黔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研究方向:汉语方言、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比较。
摘要:遵义方言中表“大量”的程度副词有“好、透、寡、死”,表极量、超量的有“很、非、几多、到住”。
这些程度副词与它所修饰的谓词性成分X 组合或粘合成XD 构式,如补充说明谓词成分时则形成DX 构式。
XD 主要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补语、定语;DX 则主要充当补语,二者在功能方面基本形成互补分布。
遵义方言中表“极量”的程度副词所表示的值域除“到住”只表“极量”外,其余3个都可以兼表“大量”和“极量或超量”,可看作跨域程度副词。
从情态意义方面来看,“好X ”只有褒义用法,“死、寡、X 很”表贬义,其余几个一般表褒义和中性义,可以看出实词词汇义对构式的情态义有影响。
遵义方言中表“大量、极量或超量”的程度副词来源较广,它们在遵义人的语言生活中分工也较为明确。
口语中表“大量”的程度副词现主要有“好”,表“极量、超量”的主要为“X 很、几多”。
关键词:遵义方言;程度副词;大量/极量;语法功能;语义特点中图分类号:H1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39(2020)01-0060-10遵义方言中表大量遵义方言中表大量、、极量极量、、超量的程度副词占升平(遵义师范学院黔北文化研究中心,贵州遵义563003)一、引言(一)遵义方言概况遵义地处黔北,北倚娄山、南界乌江、西与毕节接壤、东与铜仁相邻。
下领遵义县、绥阳县、湄潭县、桐梓县、凤冈县、余庆县、务川县、正安县、道真县、习水县、仁怀市、赤水市等十三市县。
城区辖红花岗、汇川、播州三区。
遵义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贵州川黔方言黔北片。
内部大致可分为遵义、绥湄、赤习、桐梓、务川、仁怀、余庆等七个小片。
42Z'Magazine 丨2023丨CULTURE 中等城市核心期刊·说黔·责任编辑丨徐洪霖 谭 冰遵义方言在汉语官话中的现代定位文丨■ 钟金万所谓“官话”就是汉语方言共同语的旧称,是跟“方言”相对而言的,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既是“官用”的,也是公众通用的。
所谓“官话方言”,就是汉语地方方言的一种,是作为地方共同语的基础方言,跟其他方言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比如,今天遵义城区的方言与其他县(市)的方言是不一样的,各县(市、区)政府所在地的方言与其他乡镇街道的方言也是不一样的,乡镇街道所在地的方言跟其他村居或村民组或小区的方言也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只是一些极为狭隘的例子,丝毫没有贬损距离中心城区较远村寨方言的意思。
“官话方言”这个名称,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年)出版以后才通行起来的。
我国的官话方言主要有北京官话、胶辽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晋语(山西及毗连地区有入声字的方言)等八类官话。
这与20世纪60年代将汉语方言所分的八个片区(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北方言和闽南方言)略有不同。
“西南官话”这个名称是1938年由赵元任先生提出来的,但到了1948年才在《中国分省新图》上得到确认。
它包括的省份有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等省市。
到了2009年,李蓝在《西南官话的分区》里对《中国语言地图集》的西南官话作了调整,重点是重新分片及分小片。
西南官话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广西、江西、陕西等9个省区市,使用人口约有2.7亿。
这9个省区市中有550个县市区使用西南官话,内部分为6个片22个小片。
作为跨越9个省区市、约有2.7亿人口使用的西南官话,完全是超大型的方言,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形成过程。
根据相关的历史文献及西南官话的共时分布、语言差别,结合9个省区市的历史文化背景,西南官话最先是在四川成型,然后以四川(含今重庆市)为中心,逐步扩展到湖北、贵州、云南、广西及其他省区的。
汉语方言小称的功能作者:周婷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27期摘要:汉语方言小称具有显赫的表义功能,这些功能包括形体小、数量少、性状程度低、动作时间短幅度小力度轻、语气的强度弱以及伴随着的相关语用情感等等。
关键词:汉语方言;小称;功能;显赫小称是一个见于众多语言的形态范畴,在汉语各方言中是普遍显赫的范畴(刘丹青,2013)。
刘先生对小称的“显赫”进行了详细阐释,认为小称范畴的显赫体现在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两个方面:一是小称用语法化程度高且能产的形态手段来表达,二是小称具有相当强大的表义功能,能够从核心原型语义“小称”出发,跨越多个语义域,延伸到离形态的原型语义相当遥远的语义,但仍然带着原型义的印记。
这里的多个语义域是指数量、空间、时间、抽象属性、具体动作、感情色彩等。
相对来说,小称范畴的显赫度主要体现在强大的表义功能之上。
汉语方言小称显赫的表义功能在各方言小称研究成果中已有所体现。
北方官话中,胡光斌(2005)指出遵义话“儿化”具有小称作用,用在名词中表同类中的细小之物,也可表示诙谐等感情色彩,并且“儿化”还可以用在形容词、量词、数量结构等后,分别表示程度轻、容器小、量少等意义;吴语中,郑张尚芳(1979)指出温州方言“儿”尾具有小称作用,用在名词中表同类小之物,如“袋儿”,也可表与类似名物比较细小之物,如“虾儿”,并且“儿”还可以用在数量结构后表示量少、时短等意义,有时候还具有轻蔑、爱昵、戏谑、舒缓语气等语用意义;湘语中,夏俐萍,严艳群(2015)指出益阳话小称标记“唧”可以用在名词中表相对较小的事物,如“盆唧”,并且“唧”还可以用在数量短语、动补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后分别表示量少、时短、程度轻等意义,另外“唧”在某些时候还具有昵称、戏谑、轻松等语用意义;赣语中,邵宜(2006、2010)指出宜丰话“唧”尾也有表形体小、数量少、动量小、程度减弱等功能;客家方言中,练春招(2000)指出武平话“子”为可以用在名词后表示物之小者,如“秤子”,用在数量结构后表示数量少、时间短,如“两个子”、“一刻子”,用在形容词重叠式后表示程度轻,如“甜甜子”;闽语中,陈泽平(1998、2011)指出福州话“囝”尾可以表示动物幼崽、形体小动物、较小的器官、同类事物中较小者、人物的蔑称、数量少;粤语中,林华勇、马喆(2008)指出粤语廉江方言小称形式“仔”具备的年龄或个头/容量小、职位低、数量少、程度低、持续时间短、缓和语气等功能。
我在遵义老城生活了二十多年,我来说点最正宗的遵义土话来让大家看看对不对:1、今晚西代我屋歇嘛,把铺盖霸几——今天晚上在我们家睡嘛,把床单被子铺好2、古倒——硬要的意思,非要不可3、库(读二声)倒——蹲下4、孤倒——蹲下5、郭力——打架6、查衣货——假冒伪劣的商品7、板命——意思太丰富了,解释不清楚8、幺二和三的——不正经9、早点逮撑——早点死10、湾酸——一点不耿直,虚伪11、儿马婆——特别疯的女孩12、鬼头倒八——疯疯癫癫的13、一痴一缩的——做事不果断,尤其是打麻将的时候,经常说一痴一缩,老命出脱14、日决——骂15、绍皮——丢脸16、千翻儿——调皮17、烂丝儿——反正就是骂人的话,意思太丰富了18、不要劈脸——又不要批,又不要脸19、捱刀砍脑壳的——特别坏,应该着枪毙20、拷(读一声)沙罐儿的——应该着枪毙的21、不听叹——不听教育22、姨芬儿——这个词很多遵义人都不晓得,要那些大人老遵义才晓得,就是和普通话里面的妯娌关系相对应的两个男人之间的称谓,女的之间叫妯娌,男的之间就叫姨芬儿23、辣杀得很——特别不讲卫生24、窝腻——吃东西,遵义大人经常说小娃儿:争几来有窝腻不倒25、泥(读一声)——踩26、嘴壳子交(读二声)得很——嘴巴不承认错误,还顶嘴27、逆嘴——顶嘴28、求挫挫——笨、憨、办事不得力29、板眼多——小的坏想法多30、啷个开交哟——怎么办哟?31、啷个得了哟——怎么办哟?怎么这么了得,这么这么胆大32、啷个妖台哟——怎么办哟?33、哦霍:——完蛋的感叹词,遵义人经常说:哦霍!老子又搞忘罗34、撇托——简单、容易35、麦(me)倒——以为36、紧倒——老是、经常37、豁皮——不要钱,遵义人常说:走,跟倒几去吃豁皮38、杆子——和豁皮的意思一样39、批垮卵垮——啰嗦得很,老是说话,又说不完40、答丹儿——姑娘把头发扎起来就叫扎的答丹儿41、花批尿嘴的——嘴巴会说的很,但行动也说的话不符合42、香新——便宜43、二天——以后,遵义人经常说:二天不要和他耍咯44、烂罗铁——那些勾引别人老公的女人,第三者,遵义人经常说:那些罗铁婆娘45、烂式——指那些不正经的女人46、天堂——嘴巴里面最上面的那个地方,遵义人常说:我天堂长了个泡,好痛哟47、去把粪掏咯——把鼻涕擤了48、窝棉挑——拉屎很长时间49、招摇得很——太引人注意了50、花儿马塔的——颜色太复杂了,看得人眼花缭乱51、衣教——顺从52、丁丁(两个都读二声)猫儿——蜻蜓53、盯——漂亮,遵义人看见美女经常说:快点看,这个姑娘好盯咯54、杠该——逛街55、舞饭——做饭56、哇抓——不干净,脏,遵义人常说:哇泥哇抓,吃了变菩萨57、吊歪——顶嘴,反抗,遵义人经常说:你给老子还敢吊歪?58、恰恰(读一声)儿——刚好59、夜不收——经常晚上不回家或者回家很晚,或者很晚不睡觉,老是耍呀看电视呀60、哈(读二声)劲儿——用普通话解释不清楚,反正就是把人弄痒了61、妖颜儿——要求高又多得很、打扮的很复杂,遵义人常说:你一天恩是妖颜儿得很62、寡——很、非常、特别,遵义人常说:寡求难吃,寡求丑63、几多——和寡的意思一样,而且用得很多:几多烦,几多丑64、阴倒——有两层含义,第一:作副词,还有点、挺、表现的不明显但实际上是这样的,遵义人常说:这个人阴倒烦嘎;第二:作动词,闭嘴,不要发出声音,遵义人常说:给我阴倒几,不要闹,一哈儿着别个听倒咯65、惯事——溺爱66、枯——用环状物或绳子紧紧围住、缠住67、捱(只能言传,读音用普通话说不出来,用这个字代替)——磨蹭时间、拖沓68、扯(chei读二声)和(ho读二声)闪——闪电69、咔(只能言传,读音用普通话说不出来,用这个字代替)——夹70、骚基——竹制的簸箕71、渊兜——竹制的一种比簸箕大的装东西的物体,形状有很多种72、背兜儿——一指背篓,二指用背篓靠背重物赚钱生活的人73、掏盘儿——和锄头样子和作用都差不多,但前面的金属部分比锄头短且宽74、仗(读二声)舌——说话去打击、挖苦别人75、不耳舌——不理睬。
目录一、遵义人文地理、方言语音概况 (2)二、遵义方言的语音特点 (2)(一)韵母 (3)(二)声母 (4)三、遵义方言研究的语法词汇方面 (5)四、综述结论 (5)参考文献 (5)遵义方言研究综述刘斌[摘要] 本文旨在综述遵义方言的研究状况,主要从薛国富的《遵义方言音系的特点》和胡光斌的《遵义方言的语音特点和新老差异》综述遵义方言的语音状况,从胡光斌的《遵义方言语法研究》浅述遵义方言中的语法与词汇。
[关键词]遵义方言综述音系特点语法词汇The Research Summary of Zunyi DialectLiu BinAbstract:This article aims at discussesing the research summary of Zunyi dialect .We talk about the phonology mainly from the Xue Guofu’s The Phonological Features of Zunyi Dialect and Hu Guangbin’s The Phonetic Features of Zunyi Dialect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talk about the syntax and vocabulary mainly from Hu Guangbin’s The Syntax Reseach of Zunyi Dialect.Keywords: Zunyi Dialect; summary; phonetic of features; syntax; vocabulary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分支,是一个地方地域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方言有许多不同于民族共同语的特点,体现着一个地方民情风俗的特殊风貌,而我写遵义方言的研究综述目的也正是为了体现遵义地区民情风俗风貌。
遵义方言名词的语法特点及功能
.
遵义方言名词是一种文字模式,可以追溯到最早的客家话,而且这种语言几乎是遵义人比较喜欢使用的文字形式。
遵义方言名词存在一定的语法特点,比如遵义方言中的名词可以用来指代地方、事物、动物以及植物等。
遵义方言名词的语法特点是比较灵活的,名词的形式也有多种,其中有明称、委称、总称和特指等,比如在遵义方言中,“老”可以指代父亲、大姑娘等;“老漆”是指龙眼;“大家”指的是家庭成员。
此外,在遵义方言中,名词也有一定的功能,比如可以用来形容词修饰,即当可数名词修饰不可数名词时,可以使用复数或者单数形式;另外,也可以借助巧妙的名词来表达抽象概念,如“老楮”指的是明媚的阳光,“山猫洞”指的是平静如水的空间。
归纳起来,遵义方言中的名词都具有十分精致的语法特点,该语言的名词可以用来指代各种事物,并能够准确地概括出抽象概念,具有更强的表达能力。
遵义方言的数词胡光斌(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遵义 563002)摘 要:遵义方言的数词可分为基数词、概数词和序数词。
文章讨论遵义方言数词,兼及本方言基数、概数、序数表达的习惯格式。
关键词:遵义方言;基数词;概数词;序数词中图分类号:H1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583(2002)0320024205Numerals in Zunyi DialectHU Guang 2bi n(Chinese Department ,Zunyi Normal College ,Zunyi 563002,China )Abstract :The numerals inZunyi dialect can be divided into cardinal number ,round number and ordinal number.Thisarticle chiefly discusses the numerals in Zunyi dialect and its usual patterns in dealing with the cardinal number ,roundnumber and ordinal number.K ey Words :Zunyi dialect ;cardinalnumber ;round number ;ordinal number 遵义方言数词可分为基数词、概数词和序数词。
数目的表示,通常有“基数、概数、序数、倍数、分数、小数”之分,不过只有“基数、概数、序数”才可以纯粹是词的形式,“倍数、分数、小数”则都属于固定短语,不在词的分类范围。
本文讨论遵义方言的数词,兼及遵义方言中基数、概数、序数表达的一些习惯格式。
1.基数词 表示确切的数目。
分系数词和位数词。
1.1系数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两、零、半。
“半”表示二分之一,无整数时用于量词之前,如:半个、半斤,有整数时用于量词之后,如:一斤半、两块半。
黔东南方言“本、多、很”的特殊用法及其来源黔东南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副词“本、多、很”的用法不同于普通话,也不同于其他西南官话。
这些特殊用法是语言接触过程中产生的语法演变现象,演变机制为语法借用和语法复制。
标签:西南官话黔东南方言副词语言接触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黔、湘、桂交界地带,东邻湖南怀化,南接广西柳州、河池,西连贵州黔南,北抵贵州遵义、铜仁。
辖1市15县:凯里市、麻江、雷山、丹寨、黄平、施秉、镇远、三穗、岑巩、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台江、剑河县。
黔东南有苗族、侗族、汉族、水族、瑶族等35个民族。
2004年底全州总人口438.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53.4万人,占总人口的80.59%,其中苗族180.53万人、侗族138.9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1.17%和31.68%。
[1](P12)按照《中国语言地图集》(2012年),黔东南方言属西南官话。
由于黔东南各县市都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汉语方言与苗、侗等民族语言长期密切接触,使得黔东南方言一定程度上受到不同民族语言的影响,与普通话和其他西南官话有一定的差异。
本文所讨论的副词“本、多、很”的特殊用法便是其中之一。
文中未标明出处的例句均来自笔者的田野调查,引用他人的例句则注明出处。
不易理解的方言均用括号标出普通话的读者。
一、副词“本”的用法普通话的副词“本”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原先、先前”和“按道理就该这样”[2](P61),比如“我本想帮他写作业的,后来还是没写|学生本应以学业为重”,不过“本”的书面色彩较重,口语常用“本来”。
从江和榕江二县,“本”也有这样的意义,且使用频率较高,例如:我血压本没得弄(这么)高的嘛|我本没(不)敢讲的啊,后来才敢|我本想在这边修房子的|田本分把(给)哥种的,两个老弟又来争|我们本是熟悉的,有点亲戚关系。
下面介绍黔东南方言副词“本”的另外四种特殊用法。
(一)相当于普通话语气副词“真、实在、的确”,用来加强肯定。
遵义方言的儿化现象遵义市,地处贵州省北部,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湖南丘陵地带过渡的东斜坡北段,西北部与四川接壤,面积30753 平方公里,占贵州省土地面积的17.68%。
根据黄雪贞《西南官话的分区》,遵义方言属西南官话黔北片,是黔北方言的代表。
儿化,通常被认为是汉语里一种独特的语音形式,一般是指儿尾附在前面音节末尾而造成前一音节韵母卷舌,甚至整个音节都带上卷舌音色的一种音变现象。
而遵义方言的儿化又极具地方特色。
本文阐述遵义方言儿化的结构、表意功能,并将其与普通话儿化进行对比。
遵义方言内部存在差异,文中所说以遵义方言儿化以遵义城区话为准。
一、儿化的结构(一)儿化后是名词在遵义方言的儿化中,儿化后为名词的结构占了重要的地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名词+儿(名词)。
这类词的造词功能很强,数量较多。
例如:母儿(母亲)/ 菌儿(蘑菇)/ 本儿(本钱)/ 钻儿(锤子)/帕儿(手绢)/帽儿(帽子)/摇裤儿(内裤)/样儿(样子)/ 胆儿(胆量)/ 板眼儿(心眼)/ 客膝头儿(膝盖)/ 脚杆弯儿(脚窝)/ 手杆弯儿(肘窝)/ 手倒拐儿(手肘)/ 千翻儿(调皮)/ 高桥儿/ 丁字口儿/ 龙坑儿/ 官井儿/ 马家湾儿/ 夏家湾儿/ 高石坎儿/ 猫儿/ 狗儿/金丝猴儿/耗子儿(老鼠)/ 毛狗儿(狐狸)/麻雀儿/ 鸦雀儿(小喜鹊)/ 猴三儿(猴子)。
2. 动词+儿(名词)。
这类词较少。
例如:旋儿/画儿/ 印儿。
3. 形容词+x+儿(名词)。
这类词一般表示“很XX”。
例如:尖花儿(表示某人很尖牙利嘴,一般形容女孩)/ 细娃儿(小孩儿)/ 沙鼻儿(鼻子很容易出血)/ 滑刷儿(食物很细很嫩滑)/ 衣架儿(形容某人身材很好,像衣架子)/ 厌毛儿(形容这个人很讨厌)。
4. 动词+X +儿(名词)。
这一类型的词比较有地方色彩。
例如:摸包儿(小偷)/ 凝冰儿(冰)/凝条儿(有形状的冰)/ 活路儿(活儿)/顶针儿/抄手儿(饺子)/拼盘儿。
试析纳雍方言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词法特点作者:黄朵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7期黄朵(毕节学院人文学院,贵州毕节 551700)摘要:纳雍方言名词、动词、形容词与普通话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自己的一些鲜明特色。
本文对纳雍方言的三大实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从语法特征、若干特有现象进行探讨,以便初步建立纳雍方言实词的词法研究架构。
关键词:名词;动词;形容词;词法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7-0131-03纳雍置县始于民国30年(1941),在这之前主要是原大定县辖区,部分为织金、水城、郎岱属地,清时为大定府亲辖地,明时为水西地区火著、法戈、木胯侧溪地。
据考,今纳雍初为汉阳、西汉后为平夷县属地。
唐时在今纳雍和附近地域置郝州和汤望州。
宋时诸州皆废,唯称罗氏鬼国。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更罗氏鬼国为顺元路宣抚司,后更为宣慰司、安抚司,时领蛮夷长官所廿四,中有市北洞、漕泥等处。
《大定府志》说:漕泥等处实汤望州境。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2),改顺元为贵州,随置贵州宣慰司,后改为水西宣慰司,原宣慰司地自分为中水、下水、底水三路,每路下有四宗亲,后讹为则溪,今纳雍为部分则溪地。
清康熙三年(1664),以水西地置大定、黔西、平远三府,今纳雍为大定府亲辖地。
民初废府置县,大部分又为大定县辖区,直至民国30年7月纳雍置县。
纳雍县名是因县南有一纳雍河,即以纳雍为县名。
纳雍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川黔方言。
下面就纳雍方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词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名词词法特点(一)名词的重叠重叠是由两个相同的词根想叠而构成词的方式。
纳雍方言和贵州的其他方言一样,“重叠是构成名词的重要手段”。
①纳雍方言中,用重叠的方式构成的名词远比普通话要丰富得多,大体有以下几种:1.单音节语素的重叠,即AA式。
例如:桶桶小桶|洞洞小洞|刀刀小刀|口口小口|缸缸口缸|毛毛细毛|坡坡小坡|碗碗小碗|盆盆小盆。
On the Auxiliary Word "来(lai)"作者: 胡光斌
作者机构: 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遵义563002
出版物刊名: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25-29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遵义方言 助词 来1 来2
摘要:遵义方言的助词"来"其意义用法与普通话不同。
"来1"用于句子或先行分句末尾表过去时—动作行为发生并完成于说话之前,同时兼有"归来"的实义,有离开某地实施动作后又回到原地或向原地移动的意思。
"来2"用于分句或句子末尾,表示先完成某种动作、出现或实现某种情况或者到了某个时间再进行另一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