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CTA报告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10.23 MB
- 文档页数:43
检查流程1、患者准备以下因素需要在CTA 检查前与患者沟通、了解并进行评估:病史(如怀孕、碘过敏、β受体阻滞剂禁忌症、硝酸甘油禁忌症、肾功能不全和对比剂肾病、其他过敏反应、肥厚型心肌病、严重主动脉狭窄等)、询问是否服用以下药物(西地那非、伐地那非、他达拉非、二甲双胍)、询问患者能否配合屏气、了解一般情况(身高、体重、血压、心率、心律等)。
2、冠脉CTA 对心率的要求建议心律低于90 次/分,若心率低于70 次/分能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高心率者,如没有禁忌症,可口服25-50mg 美托洛尔或氨酰心胺12.5-25mg,可重复给药,使用上述药品请参考说明书或遵医嘱。
3、训练呼吸和屏气非常重要,每次呼吸应该是一次平静呼吸,前后两次屏气幅度保持一致,并观察屏气后的心率变化情况(不应超过基础心率的10%)。
4、正确连接电极导联电极片位于两侧锁骨中线上,上面在第2 肋间隙,下面在6/7 肋间隙。
5、硝酸甘油的使用服用硝酸甘油可以使冠脉血管扩张5.0—15.%,弥补CT 对细小分支显示不足的缺陷。
在扫描前3-5 分钟舌下含服1 片或喷2 喷雾化剂。
6、造影剂注射方案建议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一侧注射造影剂(普通患者60-80ml,搭桥患者100-120ml),一侧注射NaCl(50-60ml);建议用18G 静脉套针穿刺粗大的静脉(尽量选右侧桡静脉或肘静脉,必要时穿刺股静脉);连接注射器后,告知患者注射时有正常的发热现象,勿慌。
7、心律失常的患者的处理如遇频发早搏或房颤者,视患者及临床医生的意愿决定是否继续检查,建议服用β受体阻滞剂稳定心率,若继续检查需告知不能保证检查的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必要时达成文字共识。
书写报告规范一、图像质量和各种伪影的分析:1、运动伪影,主要是冠状动脉内在的运动所致,难以诊断管腔的狭窄。
2、阶梯状伪影:该伪影可由于呼吸和身体运动、不同采集之间患者的心率不一致所致,表现为血管层面的错开,在横断图像上拟似为狭窄。
为了统一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临床诊断报告书写的格式和内容,2009年美国心血管CT协会发布了由Raff教授牵头书写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诠释和书写报告指南》,一份合格的CTA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检查的目的(或适应证)、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图像采集信息、图像质量、扫描所见、影像解释和建议等。
该指南在诊断报告的书写方面的基本内容如下:1 图像质量和各种伪影①各种运动,主要是冠状动脉内在的运动所致,难以诊断管腔的狭窄。
②“阶梯状伪影”:该伪影可由于呼吸和身体运动、不同采集之间患者的心率不一致等造成;表现为血管层面的错开,在横断图像上拟似为狭窄。
③金属或钙化等高密度物质产生的伪影,也称为“硬线束伪影”(Beam-hardening artifact)、“晕状伪影”(Blooming artifact)或“线状伪影”(Streaking artifact)。
④信噪比的降低和对比剂密度的不足,可因为患者过于肥胖、选择采集时相不合适、心电调制选择了不合适的管电流和管电压导致。
2 观察冠状动脉的内容①多个层面观察各个冠状动脉节段。
②判断各种图像伪影。
③分析病变解剖结构和组织成分。
④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3 冠状动脉解剖和病理①观察冠状动脉起源和走行。
②观察和描述管壁异常组织和病变,即粥样硬化斑块,描述斑块时采用“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不建议使用“软斑块”“脂核”等,因为CT对细微病理结构的识别能力有限。
③图像质量良好时,建议描述是否有“斑块溃疡”、“夹层”、“重构”和具体形态等。
4 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推荐的狭窄程度分级:①正常,无斑块和狭窄(狭窄率为0%)。
②轻微:指可见斑块,狭窄<25%。
③轻度:25%-49%狭窄,但没有血流动力学意义。
④中度:50-69%,狭窄可能造成血流受阻。
⑤重度:70-99%,狭窄造成血流受阻。
⑥闭塞,100%狭窄。
5 冠状动脉搭桥血管和支架的评价①CT评估搭桥血管通畅性与造影相比准确性很高,需要对搭桥血管的狭窄准确定位,并诊断狭窄率;需要描述固有冠状动脉病变(建议参考造影)。
精心整理放射科冠脉CTA新技术总结近几年我院引进128层螺旋CT及1.5T高场磁共振后,为放射科开展相关高新技术检查提供了平台,冠脉CTA成像既是其中之一。
我科现已完成相关检查病例数百例,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检查技术已形成规范,现将相关工作结果总2、采用留置针(推荐型号18G)3、条件许可情况下,推荐预热造影剂。
4、双筒高压注射器5、高浓度非离子造影剂(370mgI/100ml)6、药量:75ml,体重大于75kg时按1.5/kg 增加,最多不超过85ml7、注射方法:先注射高浓度非离子造影剂75ml,推荐速率5ml/s。
后注射生理盐水30-50ml 推荐速率4.5-6ml/s。
三.技师检查规范:①HR<70次/分时选择70—80%重建时相,一般75% 或78%时相图像最佳②70次/分<HR<75次/分时,选择70-80%及40-50% 相位重建时相,择优选用③HR>75次/分时选择40-50%相位重建时相④使用多个相位有时LAD 75%时显示较好,但RCA 40%时显示好确认不是伪影引起的狭窄Filter选择:常规选择XCB,支架选择XCD算法重建⑤心电编辑:遇到心率不齐图像时,可通过心电编辑校正重建时相2、选定狭窄部位并正确测量狭窄程度,如发现计算机自动测量结果块”“脂核”等,因为CT对细微病理结构的识别能力有限。
?③图像质量良好时,建议描述是否有“斑块溃疡”、“夹层”、“重构”和具体形态等。
?4、??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及推荐的狭窄程度分级:?①正常,无斑块和狭窄(狭窄率为0%)。
?②轻微:指可见斑块,狭窄<25%。
?③轻度:25%-49%狭窄,但没有血流动力学意义。
?④中度:50-69%,狭窄可能造成血流受阻。
?⑤重度:70-99%,狭窄造成血流受阻。
?⑥闭塞,100%狭窄。
?5、??冠状动脉搭桥血管和支架的评价?。
为了统一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临床诊断报告书写的格式和内容,2009年美国心血管CT协会发布了由Raff教授牵头书写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诠释和书写报告指南》,一份合格的CTA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检查的目的(或适应证)、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图像采集信息、图像质量、扫描所见、影像解释和建议等。
该指南在诊断报告的书写方面的基本内容如下:1 图像质量和各种伪影①各种运动,主要是冠状动脉内在的运动所致,难以诊断管腔的狭窄。
②“阶梯状伪影”:该伪影可由于呼吸和身体运动、不同采集之间患者的心率不一致等造成;表现为血管层面的错开,在横断图像上拟似为狭窄。
③金属或钙化等高密度物质产生的伪影,也称为“硬线束伪影”(Beam-hardening artifact)、“晕状伪影”(Blooming artifact)或“线状伪影”(Streaking artifact)。
④信噪比的降低和对比剂密度的不足,可因为患者过于肥胖、选择采集时相不合适、心电调制选择了不合适的管电流和管电压导致。
2 观察冠状动脉的内容①多个层面观察各个冠状动脉节段。
②判断各种图像伪影。
③分析病变解剖结构和组织成分。
④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3 冠状动脉解剖和病理①观察冠状动脉起源和走行。
②观察和描述管壁异常组织和病变,即粥样硬化斑块,描述斑块时采用“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不建议使用“软斑块”“脂核”等,因为CT对细微病理结构的识别能力有限。
③图像质量良好时,建议描述是否有“斑块溃疡”、“夹层”、“重构”和具体形态等。
4 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推荐的狭窄程度分级:①正常,无斑块和狭窄(狭窄率为0%)。
②轻微:指可见斑块,狭窄<25%。
③轻度:25%-49%狭窄,但没有血流动力学意义。
④中度:50-69%,狭窄可能造成血流受阻。
⑤重度:70-99%,狭窄造成血流受阻。
⑥闭塞,100%狭窄。
5 冠状动脉搭桥血管和支架的评价①CT评估搭桥血管通畅性与造影相比准确性很高,需要对搭桥血管的狭窄准确定位,并诊断狭窄率;需要描述固有冠状动脉病变(建议参考造影)。
放射科冠脉CTA新技术总结近几年我院引进128层螺旋CT及高场磁共振后,为放射科开展相关高新技术检查提供了平台,冠脉CTA成像既是其中之一.我科现已完成相关检查病例数百例,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检查技术已形成规范,现将相关工作结果总结如下:一.检查前准备规范:1、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禁忌症标准,做好患者筛查.2、提醒患者检查前禁食 ,发放临床沟通记录单.3、检查前测定患者心率,要求患者心率最好不要超过70次/分,必要时提前口服β受体阻滞剂.4、必要的沟通,平稳患者情绪,当患者紧张时,可适当给予口服镇定类药物.5、患者体位摆放及ECG电极放置.6、严格呼吸训练.7、ECG 检查: 在没有获得一个好的QRS波形前不要扫描二.护理操作规范:1、右肘静脉为第一选择2、采用留置针推荐型号18G3、条件许可情况下,推荐预热造影剂.4、双筒高压注射器5、高浓度非离子造影剂370mgI/100ml6、药量: 75ml,体重大于75kg时按kg 增加,最多不超过85ml7、注射方法:先注射高浓度非离子造影剂75ml,推荐速率5ml/s.后注射生理盐水30-50ml 推荐速率 s.三.技师检查规范:一扫描技术规范:1、扫描定位相正侧位2、钙化积分扫描钙化积分扫描的意义①评估冠脉钙化分数②进一步检查患者呼吸配合程度③进一步确认扫描时患者心率变化④确定正式CTA检查的最小扫描范围3、确定扫描区域推荐扫描长度±120mm,或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搭桥术后患者适当增加扫描范围.4、血管跟踪层面扫描,画出感兴趣区域并设定阈值感兴趣区域放置于降主动脉,阈值110-150HU.5、造影剂实时追踪扫描,达到阈值后自动执行冠脉CTA扫描.二图像后处理规范:1、时相选择:①HR<70次/分时选择70—80%重建时相,一般75% 或78%时相图像最佳②70次/分<HR<75次/分时,选择70-80%及40-50% 相位重建时相,择优选用③HR>75次/分时选择40-50%相位重建时相④使用多个相位有时 LAD 75%时显示较好,但RCA 40%时显示好确认不是伪影引起的狭窄 Filter选择:常规选择XCB,支架选择XCD算法重建⑤心电编辑:遇到心率不齐图像时,可通过心电编辑校正重建时相2、选定狭窄部位并正确测量狭窄程度,如发现计算机自动测量结果与观察结果明显不符合时,要手动进行修正.3、图片的贮存及打印,请参考科室技术组先前已制定的图像处理规范.四.医师诊断规范1、评价图像质量和各种伪影对诊断的影响.2、观察冠状动脉的内容①多个层面观察各个冠状动脉节段.②判断各种图像伪影.③分析病变解剖结构和组织成分.④冠状动脉狭窄程度.3、冠状动脉解剖和病理①观察冠状动脉起源和走行.②观察和描述管壁异常组织和病变,即粥样硬化斑块,描述斑块时采用“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不建议使用“软斑块”“脂核”等,因为CT对细微病理结构的识别能力有限.③图像质量良好时,建议描述是否有“斑块溃疡”、“夹层”、“重构”和具体形态等.4、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及推荐的狭窄程度分级:①正常,无斑块和狭窄狭窄率为0%.②轻微:指可见斑块,狭窄<25%.③轻度:25%-49%狭窄,但没有血流动力学意义.④中度:50-69%,狭窄可能造成血流受阻.⑤重度:70-99%,狭窄造成血流受阻.⑥闭塞,100%狭窄.5、冠状动脉搭桥血管和支架的评价①CT评估搭桥血管通畅性与造影相比准确性很高,需要对搭桥血管的狭窄准确定位,并诊断狭窄率;需要描述固有冠状动脉病变建议参考造影.②CT 能够评价大多数支架的通畅性,但是对支架内再狭窄的诊断,取决于支架材料和直径.③支架远端管腔有对比剂充盈,并不能完全肯定支架通畅,支架内对比剂的显示情况更加重要.6、冠状动脉以外心脏结构的描述①观察和描述心腔、心包、房间隔和室间隔、房室瓣、大血管瓣膜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肺动脉和肺静脉、主动脉及其分支等.②观察和描述心肌厚度、心腔大小、心肌和心腔内异常密度影、先天性异常等的异常.如果有临床需要,还需要对左心室功能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