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 格式:docx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思想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人,其词在南宋开一代新风。
本文从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词作的思想内容来探究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作家,其主要文学成就在词这一方面,他的词在南宋开创了一代新风,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词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沉雅健, 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词风。
辛弃疾生于南宋中期,中原早已沦丧,正是宋金对峙,民族矛盾尖锐,中原人民抗金要求不断高涨的时期。
而在江南的南宋统治集团中,则分为主和、主战两派,主和派苟且偷安,妥协投降;主战派要求收复失地,北定中原。
辛弃疾是主战派人物之一,其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中原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现在就从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词的思想内容这两方面来探究他的爱国精神。
古之文人,描写优美风光,抒写离别情愁,表达雄心壮志,或许是瞬间的感受罢了,而那一生都在抒写雄心壮志,一生都在为祖国命运而忧虑的人却寥寥无几;既能抒写雄心壮志、伟大抱负,又能骑在马背上指挥千军万马和拥有治国之才的人更是屈指可数,辛弃疾就是这样的杰出人物。
无论是作词,还是指挥作战或是治理地方,皆因其拥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历史使命感。
他把恢复故土当作自己追求的事业,人的命运如果一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其精神也将永不磨灭。
爱国思想:1、表现在他的“整顿乾坤”的急切愿望与祖国依然关河破碎、宝刀无所用的冷酷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愤激中。
2、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还具体表现在对整顿乾坤的“明主”的渴望上,表现在对历史上为统一事业作出贡献的英雄的崇敬上。
3、辛词的爱国主义精神又表现在对南宋君臣偷安宴乐的讽喻和揭露中。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
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弃疾的小故事辛弃疾的小故事(精选5篇)故事是指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那么关于辛弃疾的小故事你听过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辛弃疾的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辛弃疾的小故事篇1现在我们讲的是南宋时一位叫辛弃疾的抗金英雄,他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诗人。
那时候,我国北部在金国的统治下,人民生活非常痛苦。
山东有个农民叫耿京,他带领了一支起义军,经常打击金兵。
辛弃疾也是山东人,他非常敬佩耿京,就组织了两千多人,加入了耿京的队伍。
起义军在耿京和辛弃疾的领导下,常常打胜仗,参加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久有了二十几万人。
耿京就派辛弃疾到南方去和南宋联系,好联合起来把金兵赶走。
谁知道起义军里面出了一个叛徒,叫张安国。
他乘辛弃疾不在的时候,暗杀了耿京。
起义军没有了领袖,就这样散掉了。
辛弃疾从南方回来,叛徒张安国已经逃到金国的兵营里去了。
辛弃疾心里又悲痛又愤怒。
他对同伴说:“我们一定要活捉张安国,为耿京报仇!”同伴中有人说:“张安国躲在敌人的兵营里,那儿驻扎了五万金兵。
咱们只有几十个人,怎么去捉他呢?”辛弃疾叫道:“五万!就是五十万,我们也要闯进金营,杀了这个叛徒,为耿京报仇,为老百姓报仇!”当天晚上,辛弃疾挑选了五十名勇士,个个骑了快马,带着刀剑,向金营直奔而去。
快到金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们都下了马,把马拴在树上,然后乘黑悄悄地摸进了金营。
金营里灯火辉煌,张安国正在跟两个金将喝酒猜拳。
他们看见辛弃疾和勇士们拿着刀剑冲进来,吓得魂都没了。
张安国赶紧钻到桌子底下,两个金将急忙举起椅子来抵挡。
勇士们一拥而上,把两个金将连人带椅子砍翻了。
辛弃疾一个箭步上前,把张安国从桌子底下揪了出来。
张安国抱着个脑袋,直喊饶命。
辛弃疾用剑指着张安国骂道:“你这个叛徒!耿京哪点对不住你?”张安国吓得浑身打颤,说:“我……我错了!”辛弃疾冷笑一声说:“错了?来,绑起来,带回去办罪!”大伙儿一拥而上,把张安国绑得结结实实,拉出了营帐。
辛弃疾简介年谱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仛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宋代词人辛弃疾简介及代表作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宋代词人辛弃疾简介及代表作,欢迎阅读。
辛弃疾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1] 。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代表作辛弃疾现存词600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部分词作《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清平乐·村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鹧鸪天·戏题村舍》、《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鹧鸪天·送人》、《鹧鸪天·代人赋》、《玉楼春·戏赋云山》、《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西江月·遣兴》、《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露天晓角·旅兴》、《卜算子·修竹翠罗寒》、《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鹧鸪天·和子似山行韵》、《鹧鸪天·一片归心拟乱云》、《鹧鸪天·和子似山行韵》、《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生查子·游雨岩》、《生查子·漫天春雪来》、《生查子·去年燕子来》、《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南乡子·舟中记梦》、《南乡子·好个主人家》、《定风波·再用韵和赵晋臣敷文》、《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最高楼·醉中有索四时歌者为赋》、《最高楼·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新荷叶·和赵德庄韵》、《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汉宫春·立春日》、《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满江红·暮春》、《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水调歌头·舟次扬洲和人韵》、《水调歌头·盟鸥》、《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念奴娇·赋雨岩》、《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贺新郎·赋水仙》、《贺新郎·赋琵琶》、《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蝶恋花·送祐之弟》、《临江仙·金谷无烟宫树绿》、《一剪梅·记得同烧此夜香》、《一剪梅·中秋元月》、《瑞鹤仙·赋梅》辛弃疾人物评价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爱国词人辛弃疾辛弃疾(1140.5、28-1207。
10。
3),南宋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
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得爱国主义思想与战斗精神就是辛词得基本思想内容。
她就是我国历史上伟大得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与政治家、ﻫ辛弃疾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
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
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她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她: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1161ﻫ年,金国大举南犯, 21岁得辛弃疾率群众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得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 职务。
在起义军得几个月里,她表现出非凡得勇敢与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得事、一件就是,一个叫义端得与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
ﻫ另一件就是,叛徒杀害了耿京。
辛弃疾亲率50 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得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得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得起义军已经失败,她便留在南京。
23ﻫ岁,南归之初,被任命为小小得江阴佥(qian)判,自符离之役(1163年)失败后,南宋王朝甘心俯首称臣,身为“归正人”得辛弃疾更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
六年后才逐步升迁,但都在地方任职。
26岁时,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得具体规划,体现其深谋远虑,智略超群。
ﻫ题临安邸ﻫ宋·林升ﻫ山外青山楼外楼, ﻫ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ﻫ直把杭州作汴州!31岁,进献《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得思想,陈述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富国中兴得大计,但未被实施、ﻫ29-42岁,13年间调换14任官职,使她无法在任职上有大得作为与建树、但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42岁,即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
辛弃疾南宋文豪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南宋文豪,豪放派词人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也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他以他激昂豪放的作词风格和反对契丹族侵略的爱国情怀而闻名于世。
一、生平经历辛弃疾出生在一个文化昌盛的世家,他的父亲是当时的高官,家世优渥。
辛弃疾自幼聪颖好学,深得父亲的宠爱和教育。
他早年就读于当时的顶尖学府,学习了儒家经典和文学艺术。
不仅如此,辛弃疾还对音乐和书法等艺术领域有着广泛的涉猎。
然而,辛弃疾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他曾参与了抗击辽金入侵的战争,但因内部争斗和外敌侵略的复杂局势,最终导致南宋的失败。
这一失败使得辛弃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苦难。
二、文学成就辛弃疾被誉为南宋时期的豪放派代表词人之一,他的作词风格激昂豪放,充满了个人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他的词作大胆新颖,用字灵活生动,常常以自传历史为题材,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兴亡的关注。
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是《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以婉约的笔触描绘了一对爱侣在元宵节相遇的情景,表达了对被困境的挣扎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另外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是《水龙吟·登建康赴任》。
这首词描绘了辛弃疾赴任建康途中的壮丽景色,以及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以其雄浑的气势、激昂的抒发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三、人物形象辛弃疾作为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文化人,他的豪放派作品和爱国情怀深深打动了后世的读者。
他身上的特点不仅是一个文人的形象,更代表了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
辛弃疾在他的词作中表达了对契丹族侵略的强烈不满,他谴责当时的政府对待契丹的软弱和妥协态度,呼吁国家要坚守自己的疆土,保卫民族的尊严。
他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使他的作品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楷模。
四、影响与价值辛弃疾的词作集中了南宋豪放派的典型思想和审美情趣,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氛围。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文学成就概述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宋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词人。
他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并且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词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辛弃疾生活在南宋统治时期,这段时期正值北方金朝对南宋进行侵略。
面对祖国的危机,辛弃疾表现出了坚定、无私的爱国情怀。
他以身殉国家、舍生忘死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忧虑。
例如,在他著名的《青玉案·元夕》一词中,借用元宵节庆典之际表达出了对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民众的关切和同仇敌忾之态度。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辛弃疾是中国古代词坛上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情感,对词牌的使用也非常熟练。
他的作品多以抒发豪情壮志、倾诉离愁别绪为主题,通常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他受到了历代文人的广泛推崇,并被誉为"著名的爱国词人"。
辛弃疾的词作以其高亢激昂、豪放慷慨的风格而著称。
其作品质朴真挚,富有感染力,被后世赞誉为"辛词之隽永,千古传芬芳"。
在他的作品中,辛弃疾吸取了唐宋两代文学创作手法及节奏变化特点,并自成一家,达到了声调与意境相得益彰、浑然天成的境界。
辛弃疾对后世影响辛弃疾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提倡用白话表达感情,在词坛上开创了新格调,并影响了后来许多文人。
“辛体”成为南宋至元明清以来流行于各个流派与学派的一种文体。
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广泛传颂与研究。
结论辛弃疾以其爱国情怀和卓越的文学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他对祖国忧虑、爱恋的情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精准表达,使得读者可以深切感受到他对祖国的热爱。
同时,他雄浑豪放的词风也赋予了他自己无比深远的艺术魅力,在后世留下了宝贵而永久的文学遗产。
辛弃疾的生平介绍爱国词人辛弃疾和陆游的同时出现,标志着南宋文学爱国主义的主流在诗词创作方面所达到的新的高度。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国建立初期的济南,北方人民的灾难在他童年生活中就留下深刻的印记。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下侵宋,济南农民耿京聚众二十多万起义,青年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参加,并在军中掌书记。
完颜亮南侵失败后,辛弃疾劝耿京和南宋王朝联系,在军事上配合行动,进一步反击敌人,并代表起义军到建康去见宋高宗。
在他从南宋北归时,叛徒张安国已谋害了耿京,并劫持了部分起义军投降金人。
辛弃疾得到这消息,和部下五十人驰骑直入张安国五万人的大营,缚张安国置马上,当场又号召了上万的士兵反正,长驱渡淮,奔向南宋。
辛弃疾南归的第二年,张浚出兵北伐,败于符离,南宋王朝又倾向对金和议。
辛弃疾这时不顾自身官职的低微,写成《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
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
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也都提出一些具体的规划。
后来虞允文作宰相,他又写了《九议》献给他。
《九议》除包括《美芹十论》里一些重要论点外,更根据刘邦、项羽率吴楚子弟北上灭秦的史实,驳斥存在于士大夫间的“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谬论。
他一面认为“胜败兵家之常事”,不能因一次的失败而丧失胜利的信心,用以驳斥那些借口符离之败“欲终世而讳兵”的妥协投降派;一面又认为“欲速则不达”,要求国家作长期的准备,而反对那些轻举妄动,“欲明日而亟斗”的速战派。
辛弃疾这些意见虽没有为南宋王朝所采纳,仍可以看出他对形势认识的清楚和对统一祖国事业的关心。
这和他词里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息息相通的。
辛弃疾南归之后不久,宋金对峙的局面渐趋稳定,主张对金妥协投降的一派长期在南宋王朝当权。
辛弃疾是一位怎样的诗人辛弃疾,是南宋时期重要的将领和伟大的诗人。
那么辛弃疾是一位怎样的诗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辛弃疾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希望对你有帮助!辛弃疾是什么样的人辛弃疾,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词不仅题材广阔,风格多样,更是擅长借古说今。
不只是有着英雄末路的悲壮,还有不少休闲的田园风光。
在苏轼之后又大大的开阔了词的题材范围,拔高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地位使得词可以和诗相提并论。
辛弃疾不只是一个优秀的词人,还是一个有着优秀的军事才能的帅才。
辛弃疾早年的时候生于金国的殖民地之中,但是从小就立志恢复中华,还我华夏大好河山。
在金国大举南侵的时候,辛弃疾带着2000多人起兵反金,后来辛弃疾和南宋接触,受到南宋的礼遇,也就留在的南方。
但是那儿是主降派的地盘,辛弃疾毕竟是一个渴望杀敌报国的人,和那群整天想着求和的人并不相投,所以一直得不到重用。
虽然如此,但是辛弃疾还是致力于抗争到底,向皇帝上奏了著名的《美芹十论》和《九议》,其中客观的分析了当时双方的战力差距,提出了很多针对性的增强大宋实力,力图恢复中原的好举措,但是他的上疏并没有得到上层的重视。
辛弃疾一生报国无路,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因此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财产,可以说是有得有失。
辛弃疾的诗词内容丰富,有的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揭露黑暗残酷的现实、有的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情,这些作品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拯救大宋,驱逐鞑虏。
辛弃疾的成就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词中之龙,他与苏轼被合称为“苏辛”,可见他在词坛中的地位是如此之高。
他有很多成就,比如他是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又是南宋豪放词的第一人等等。
辛弃疾的成就主要分为思想内容和书法成就。
辛弃疾成就中的思想成就主要体现在,他始终将收复国家失地和洗雪国家的耻辱作为他一生所奋斗的事业。
这一点与陆游十分相似,辛弃疾将这一切都写进自己的诗词中,表达出了他对时代的期望以及对现实的失望,对民族的热情之情和对现实中人的愤怒之情。
辛弃疾爱国事迹素材7篇辛弃疾爱国事迹素材【篇1】辛弃疾初来到南方时,对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如《美芹十论》《九议》等。
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朝廷却反应冷淡,只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
从乾道四年(1168年)年始,辛弃疾先后担任过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等职,在平定了赖文政领导的茶商军之后,又知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成为封疆大吏,后历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
频频的调动与升迁并没有使辛弃疾感到满足,他日夜渴望的是驰骋沙场,收复失地。
但辛弃疾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
另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
后来,辛弃疾因在地方上大刀阔斧地整顿、创置“飞虎军”等事,妨碍了权贵们的利益,淳熙八年(1181年)十一月被交章弹劾,以“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等罪名(台臣王蔺语),罢去所有职务。
早在淳熙七年(1180年)再知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兼江西安抚使时,辛弃疾便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
淳熙八年(1181年)春,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
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
在被罢官时,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此后二十年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辛弃疾的好友陈亮从故乡浙江永康专程拜访辛弃疾,两人于铅山长歌互答,称第二次鹅湖之会(即辛陈之晤)。
鹅湖之会后,辛弃疾又陆续出山两次做官。
辛弃疾:冠绝两宋的爱国词人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爱国主义词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苏轼并称“苏辛”。
辛弃疾的少年时期是在国土沦陷、外族欺压的痛苦中度过的。
钦宗赵桓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王朝宣告覆灭,中原地区沦入金人手中,此后不久,山东地区也被金兵攻占。
辛弃疾从记事起,就目睹金统治者对其占领区内的汉族人民实行残酷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强烈的民族仇恨和御敌报国的愿望在他小小的心里不断滋长。
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企图把南宋政权彻底消灭。
这一年,22岁的辛弃疾也在家乡聚众举起了武装斗争的义旗,不久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
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
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
辛弃疾得知消息,率领50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回营。
此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从此辛弃疾投奔南宋,官为江阴签判。
1162年至1181年,是辛弃疾一生中的游宦时期。
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
他先后上了一系列奏疏,力陈抗金抚国方略。
但他的意见并未被当权者采纳。
在此期间,他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
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
他在湖南帅任,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1182年后,辛弃疾几起几落,几次出任,又遭罢免,大部分时间是在江西家中度过,是他一生中被迫归隐时期。
在长期隐居生活中,他寄情田园,留恋山水,追慕陶渊明,写了大量田园词和山水词,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他的爱国激情在某些唱和赠答词中,也有强烈表达。
辛弃疾自66岁起,虽屡见封召,乃至授以兵部侍郎,枢密院都城旨要职,但总以年老多病,力辞未就,在忧国忧民的感伤中去世,卒年68岁。
辛弃疾为南宋豪放派爱国词人。
他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辛弃疾(1140.5.1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
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的生平简介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辛弃疾主要事迹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吧,事迹是用于表扬先进、树立典型,使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有所效仿,从而尽心竭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而如实记载和反映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的书面材料。
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主要事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辛弃疾主要事迹1辛弃疾的个人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闸村)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人所占,二十一岁时即参加抗金义军。
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追赠少师,谥忠敏。
与苏轼合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辛弃疾是南宋词人、将领。
作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主要著作有《青玉案·元夕》《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念奴娇·赋雨岩》《一剪梅·中秋元月》《稼轩词》等。
辛弃疾活捉叛徒在完颜亮大举南下的时候,北方和中原人民趁金朝后方空虚,纷纷起义。
济南府有一个农民叫耿京,也聚集了几十个人举行起义,先后攻占了莱芜、泰安(都在今山东省)两座县城。
耿京的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二十几万人,成为各地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队伍。
投奔耿京起义军的人,大多是在金朝统治者残酷压迫下的贫苦农民,也有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济南人。
他出生的时候,家乡已经沦陷在金朝统治者的手里。
祖父辛赞虽然在金朝占领区里做过几年地方官,但是心里却一直向着宋朝。
辛赞常常给小孙子讲北宋灭亡的惨痛历史,带着辛弃疾登上高山,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辛弃疾留下很深的印象。
辛弃疾长大后,因为文才出众,被金朝的济南官府推荐到燕京去参加进士考试。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作中表现出多种精神品质,以下是一些例子:
爱国情怀:辛弃疾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他的词中经常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尊严的维护。
例如,在《青玉案·元夕》中,他写道:“烽火戏诸侯,江山笑谈独上高楼,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豪放风格:辛弃疾的词作具有豪放、雄浑的特点,展现出坚韧、果敢的精神品质。
他的作品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通过运用豪放不羁的语言和壮阔激昂的意象,表达出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个性。
真挚情感:辛弃疾的词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善于表达对友情、亲情和爱情的执着和感慨。
例如,《摸鱼儿·雁丘词》中,他通过描述雁的殉情和爱情悲剧,表达了自己对逝去恋人的思念和悲伤。
豁达胸襟:辛弃疾虽然身处逆境,但他却表现出豁达开朗的胸襟。
在《鹧鸪天·代人赋》中,他写道:“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这首词表达了他尽管面临困境,却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怀才不遇的苦闷:辛弃疾在政治上屡遭排挤和打击,怀才不遇的苦闷情绪时常流露在他的词中。
例如,《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中,他通过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愤懑。
综上所述,辛弃疾的词作中表现出的精神品质多种多样,这些品质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位爱国者、豪放派词人、真挚情感表达者、豁达开朗的人以及怀才不遇者的内心世界。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出生时,正是民族英雄岳飞被赵构、秦桧一伙杀害的前二年。
公元1127年,金兵一举攻取开封,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
愤怒的中原百姓在1161年纷纷起义抗金,年仅22岁的辛弃疾聚集2000人投入农民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被任命为义军“掌书记”,共同领导义军。
为了击破金统治者对义军的诱降和进剿,更有效地打击金兵,耿京听从了辛弃疾的联系南宋协同抗金的建议,派他为代表到南宋去洽谈。
辛弃疾圆满地完成任务后,在返回的途中得知了耿京被叛徒张国安杀害的消息,立即带人飞驰张国安所在的金兵大营,活捉了叛徒张国安,并且号召耿京旧部上万士兵反正。
这时的辛弃疾年仅23岁。
他的英勇行为不仅打击了金人,更鼓舞了人民抗金的信心。
辛弃疾南归后,向宋孝宗进《美芹十论》。
他根据自己两赴燕京,深入河朔一带所了解的情况,阐述了“女真虚弱不可畏”的理由;批判了“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投降谬论;对南宋王朝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如何抓住时机进军收复中原失地等等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
由于投降派的极力反对,英明果断的《十论》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辛弃疾毫不气馁,不久又向宰相虞允文进呈《九议》,内容和《十论》基本一致,但他这次却尖锐地指出:
打击敌人,恢复国土,是关系到国家、生民的大业,不是皇帝或宰相的私事,应当上下一心共同参加。
《九议》和《十论》的命运一样,
辛弃疾的爱国热情、战斗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没有得到理解和重视。
1181年,主和派对辛弃疾的抗金行动和要求予以诽谤与弹劾,辛弃疾被逐出朝廷,弃置不用达20年之久。
这期间是他词作的盛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造成了他豪放而深沉的词风。
他的词绝大部分是反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意志和对投降派偏安误国的痛恨,这就集中地表现了当时人民反抗民族压迫、渴求统一的愿望和要求,成为几百年来一直振奋鼓舞人民爱国精神的名作。
辛弃疾64岁时,南宋大臣韩氏想进军中原建功立业,曾起用辛弃疾做镇江知府。
辛弃疾也想借机会实现抗金夙愿。
他一方面向韩氏进言:进军前务必做好准备,一方面派人潜入金国去侦察敌人兵马数目、屯戍地点、将帅姓名、帑廪位置等,还赶制万套军装,要召募壮丁训练一支英勇善战的队伍,但这一切都没有如愿以偿。
1207年10月3日(九月初十),辛弃疾便含恨去世,死时68岁。
据《济南府志》载,他临死时还大呼“杀贼!杀贼!”抗金决心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