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报告—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ANBOUND智库译)
- 格式:pdf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73
世界银行:中国成为发达国家时间点在2030年作者:斯蒂芬妮·弗兰德来源:《海外星云》2012年第24期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国外媒体也纷纷表现出对中国发展的强烈关注,尤其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
国外媒体专门分析了十八大后中国的经济的前景。
以下整理编译了部分相关报道。
“中国经济的挖掘潜力让人兴奋,在接下来的10年里,中国将开创与众不同的‘新’经济。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科斯“中国的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了许多可能。
”——美国经济专业杂志评论员迈克尔·佩提斯“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越来越近,已经表现出一些共同点,富有竞争和创新的劳动力是最大的相同之处。
”——世界银行许多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内在发展动力了解不多,但他们都相信一件事情——中国正经历进入发达国家的关键时刻,不可否认中国的经济将变得更繁荣,物质资源更丰富。
中国一直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的步伐,坚持以经济发展为重要目标,重要的是中国选择了自己的方式致富,而不是一味模仿西方。
中国在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后,将带来发达国家的独创性新模式。
当然,中国也存在1/3的可能性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
几个世纪以来的全球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中国可能将一直卡在中间:优于贫困低于富有。
世界银行研究的中国2030年预期报告,提到了中国经济进入发达阶段值得注意的重点。
20世纪60年代“中等收入”的国家有101个,其中仅13个国家在2008年达到了发达国家标准。
更值得注意的是13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里,仅有3个国家的人口超过2500万。
也就是说,从成功数据来看,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不是必然,人口密集的发展中国家从发展中阶段进入发达阶段更是困难重重。
世界180个国家中少于1/5的国家被列入发达国家,其他国家被划分为低收入贫困国家或“新兴”发展中国家。
许多人认为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是早晚的事情,但其实存在一定变数。
大多数“新兴”国家,特别是拉丁美洲和中东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在“发达预备”阶段等待了超过40年。
世行发布《2030年的中国》建言中国改革未来方向经济观察网记者张斐斐世界银行2012年2月27日在北京发布《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必须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型,通过企业、土地、劳动力和金融部门改革加强民营部门,开放市场以促进竞争和创新,确保机会均等,籍此实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结构的目标。
这份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编著的报告提出了中国应对未来二十年所面临的风险的措施建议,这些风险包括短期内出现硬着陆的风险,以及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人数减少、不平等程度上升、环境压力和外部失衡构成的挑战。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说:“中国现已到达发展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管理好从中等收入到高收入国家的转型充满挑战性,因此改革具有充分的理由;此外,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全球环境很可能仍不确定且跌宕起伏,转变战略的必要性就显得愈加重要。
”报告主张,中国的决策者须从只注重增长的数量转向兼顾增长的质量,重新界定政府职能,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制度、规则和法律上,并建议重新界定国有企业的作用,打破某些行业的垄断,实现所有权结构的多元化,降低私营企业进入的壁垒,疏通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报告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出六大战略方向: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型;加快开放型创新步伐;推进绿色发展,变环境压力为绿色增长,使之成为发展的动力;增进机会均等,扩大面向全民的卫生、教育和就业服务;加强国内财政体系及其现代化;将中国的结构性改革与国际经济变化联系起来,与世界各国建立互利共赢关系。
佐利克说:“报告结论的中心内容是中国需要推进国内金融基础的现代化,在各级政府建立一个公共金融体系,这个体系具有透明度和可问责性,在更精简、更强有力的机构监管下运作,协助为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社会议程提供融资。
”“有了更强大、更灵活的金融部门,促进创新,以绿色增长为发展动力,改革议程就能带来国内增加就业和提高生产率的机会,同时也为外国企业带来新的机会。
2030年目标任务
2030年目标任务:
1. 提高生活质量:以人民的福祉为中心,努力提升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发展经济、改善环境、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和社会安全保障等措施,促进人民幸福感的提高。
2. 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致力于减少环境污染和碳排放,鼓励绿色技术创新,提高能源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 加强创新能力:致力于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
加大对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创新的驱动发展。
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鼓励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5. 加强社会建设:推动公平正义,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和普及度,促进就业机会平等分配,加强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6. 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打造开放型经济体系。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加强与各国的互利合作,拓宽对外贸易市场,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加强人文交流与文化交流,提高国际交往的深度和广度。
以上目标任务将全面推动我国在2030年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Executive SummaryB y any standard, China’s economic per-formance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has been impressive. GDP growth aver-aged 10 percent a year, and over 500 million people were lifted out of poverty. China is now the world’s largest exporter and manu-facturer, and its second largest economy.Even if growth moderates, China is likely to become a high-income economy and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y before 2030, not-withstanding the fact that its per capita income would still be a fraction of the aver-age in advanced economies.But two questions arise. C an C hina’s growth rate still be among the highest in the world even if it slows from its current pace? And can it maintain this rapid growth with little disruption to the world,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fabric of its own society?This report answers both questions in the affirmative, without downplaying the risks. By 2030, China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a mod-ern, harmonious, and creative high-income society. But achieving this objective will not be easy. To seize its opportunities, meet its many challenges, and realize its development vision for 2030, China needs to implement a new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its next phase of development. The reforms that launched China on its current growth trajectory were inspired by Deng Xiaoping wh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building consensus for a fundamental shift in the country’s strategy.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of rapid growth,China has reached another turning point inits development path when a second strategic,and no less fundamental, shift is called for.The 12th Five Year Plan provides an excellentstart. This report combines its key elementsto design a longer-term strategy that extendsto 2030. More importantly, it focuses on the“how,” not just the “what.” Six importantmessages emerge from the analysis:First, implement structural reforms to 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s for a market-based economy by redefining the role of gov-ernment, reforming and restructuring state enterprises and banks, developing the privatesector, promoting competition, and deepen-ing reforms in the land, labor, and financialmarkets. As an economy approaches the technology frontier and exhausts the poten-tial for acquiring and applying technologyfrom abroad,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and its relationship to markets and the pri-vate sector need to change fundamentally.While providing relatively fewer “tangible”public goods and services directly, the gov-ernment will need to provide more intan-gible public goods and services like systems,rules, and policies, which increase produc-tion efficiency, promote competition, facili-tate specialization, enhance the efficiencyc h i n a2030 xvxvi c h i n a2030of resource allocation,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reduce risks and uncertainties.In the enterprise sector, the focus will need to be further reforms of state enterprises (including measures to recalibrate the role of public resources, introduce modern corporate governance practices including separating ownership from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 gradual ownership diversification where nec-essary), private sector development and fewer barriers to entry and exit, and increased com-petition in all sectors, including in strategic and pillar industries.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it would require commercializing the banking system, gradually allowing interest rates to be set by market forces, deepening the capital market, and developing the legal and supervi-sory infrastructure to ensure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build the credible foundation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In the labor market, China needs to accel-erate phased reforms of the hukou system to ensure that by 2030 Chinese workers can move in response to market signals. It also needs to introduce measures to increas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s, rethink wage policy, and use social security instruments (pensions, health, and unemployment insurance) that are portable nationwide. Finally, rural land mar-kets need to be overhauled to protect farmer rights and increase efficiency of land use, and policies for acquisition of rural land for urban use must be thoroughly overhauled to prevent urban sprawl, reduce local government depen-dency on land-related revenues, and address a frequent cause of complaint from farmers. Second, accelerate the pace of innovation and create an open innovation system in which competitive pressures encourage Chi-nese firms to engage in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 not only through their ow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ut also by par-ticipating in glob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networks. China has already introduced a range of initiatives in establishing 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frastructure and is far ahead of most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Its priority going forward is to increase the qual-ity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ather than just quantity. To achieve this, policy makers will need to focus on: increasing the techni-cal and cognitive skills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and building a few world-class research universities with strong links to industry; fos-tering “innovative cities” that bring together high-quality talent, knowledge networks, dynamic firms, and learning institutions, and allow them to interact without restriction; and increasing the availability of patient risk capital for start up private firms.Third,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go green” through a mix of market incentives, regula-tions, public investments, industrial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Encouraging green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d efficiency of resource use is expected to not only improve the level of well-being and sustain rapid growth, but also address China’s manifold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The intention is to encourage new investments in a range of low-pollution, energy- and resource-efficient industries that would lead to greener develop-ment, spur investments in related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and buil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a global sunrise industry. These policies have the potential to succeed, given China's many advantages—its large market size that will allow rapid scaling up of successful tech-nologies to achieve economies of scale and reduced unit costs, a high investment rate that will permit rapid replacement of old, in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ally damaging capital stock; its growing and dynamic private sector that will respond to new signals from govern-ment, provided it gets access to adequate lev-els of finance; and a relatively well-develop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frastructure that can be harnessed to reach and then expand the “green” technology frontier.Fourth, expand opportunities and promote social security for all by facilitating equal access to jobs, finance, quality social services, and portable social security. These policies will be critical in reversing rising inequality, helping households manage employment-, health-, and age-related risks, and increasing labor mobility. China’s relatively high social and economic inequality (some dimensionse x e c u t i v e s u m m a r y xviiof which have been increasing) stems in large part from large rural-urban differences in access to jobs, key public services, and social protection. Reversing this trend requires three coordinated actions: delivering more and better quality public services to under-served rural areas and migrant populations from early childhood to tertiary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from primary health care to care for the aged; restructuring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to ensure secure social safety nets; and mobilizing all segments of soci-ety—public and private, govern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to share responsibili-ties in financing, delivering and monitoring the delivery of social services.Fifth, strengthen the fiscal system by mobi-lizing additional revenues and ensuring local governments have adequate financing to meet heavy and rising expenditure respon-sibilities. Many of the reforms proposed in this development strategy—enterprise and financial sector reforms, green development,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for all—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level and alloca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s. Over the next two decades, the agenda for strengthening the fiscal system will involve three key dimensions: mobiliz-ing additional fiscal resources to meet rising budgetary demands; reallocating spending toward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objectives; and ensuring that budgetary resources avail-able at different levels of government (central, provincial, prefectural, county, township, village) are commensurate with expenditure responsibilities. Without appropriate fiscal reforms, many of the other reform elements of the new development strategy would be difficult to move forward.Sixth, seek mutually beneficial relations with the world by becoming a pro-active stake-holder in the global economy, actively using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s and frameworks, and shaping the global governance agenda. China’s integration with the global economy served it well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By continuing to intensify its trade,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links with the global economy over the next two decades, China will be able to benefit from further special-ization, increased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and higher returns to capital,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flow of ideas and knowledge. As a key stakeholder in the global economy, China must remain pro-active in resuscitating the stalled Doha multilateral trade negotiations, advocate “open regionalism” as a feature of regional trading arrangements, and sup-port a multilateral agreement on investment flows. Integrating the Chinese financial sector with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which will involve opening the capital account (among other things), will need to be undertaken steadily and with considerable care, but it will be a key step toward internationalizing the renminbi as a global reserve currency. Finally, C hina must play a central role in engag-ing with its partners in multilateral settings to shape the global governance agenda and address pressing global economic issues such as climate change, 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a more effective international aid archi-tecture that serves the cause of development in poor nations less fortunate than China.* * *These six priority reform areas lay out objectives for the short, medium, and long term, and policy makers need to sequence the reforms within and across these areas appro-priately to ensure smooth implementation and to reach desired outcomes. A successful outcome will require strong leadership and commitment, steady implementation with a determined will, coordination across minis-tries and agencies, and sensitive yet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a consultation process that will ensure public support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oversight of the reform process. And since the global economy is entering a dangerous phase and China itself will be transitioning from middle-income to high-income status, the government will need to respond to a variety of risks, shocks, and vulnerabilities as they arise; in doing so, it must hold fast to the principle that policy responses to short-term problems should uphold, not undermine, long-term reform priorities.。
2030纲要
2030纲要是指一份关于未来10年内中期发展目标和战略措施的文件或规划。
这份纲要通常由政府或组织制定,用于指导国家、地区或组织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行动计划。
一份具体的2030纲要可能包含以下内容:
1. 经济发展目标:包括GDP增长、就业率、减贫和贫富差距等经济指标的目标设定和战略措施。
2. 社会发展目标: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公平和公正等社会领域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
3. 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减少碳排放、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环境指标的目标设定和行动计划。
4. 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目标:包括加强科技研发、提升创新能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等科技领域的目标和政策指导。
5. 区域协调和合作目标:包括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等目标设定和行动计划。
2030纲要的具体内容和重点会根据不同国家、地区或组织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而有所不同。
它的制定旨在推动经济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未来10年的发展提供具体的指导和行动方向。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上取得显著成就;——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因此,我们将《建议》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解读。
【背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是我国发展进步与人的更大发展相适应;——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国家行列。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为2035年提前实现远景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因此需要制定一项总体规划来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实施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期,是最重要的经济社会机遇期。
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我国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带来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如国际国内环境错综复杂、艰巨繁重。
所以,对此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这“两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历史重任。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全局的领导要更加坚强有力;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这个总体目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今后五年是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具有(一)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在世界经济和我国发展面临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实现增长动力转换、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等方面仍然是面临挑战。
2030年目标
2030年,中国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目标。
具体而言,2030年,中国将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水平,实现经济总量进入世界前列,实现经济结构优化,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实现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2030年,中国将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公正、高效、透明、可持续的政府管理体系,推进公民社会建设,实现全民参与、共治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实现政治体制改革,推动新型国家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2030年,中国将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社会文明进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全民健康促进,改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的17项目标在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共同面对的挑战和目标。
为了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联合国在2015年正式通过了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并确定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在2030年前实现全球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这17个项目标不仅涉及到减贫、零饥饿、健康、教育等人的基本权利,还包括了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本文将从浅入深,从宏观到微观探讨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的17项目标,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这一重要议题。
一、没有贫困 (No Poverty)让我们来看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项目标,即“没有贫困”。
贫困是全球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数以亿计的人每天都在为了温饱而奔波。
解决贫困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协作和共同努力,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区的事务。
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政府需采取有效的扶贫政策,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帮助与支持,使他们融入社会大家庭。
二、零饥饿 (Zero Hunger)我们来关注第二个项目标,“零饥饿”。
粮食安全是全球性问题,很多区的人们仍然面临饥饿的困境。
除了努力增加粮食产量和改善粮食质量,我们还需要关注粮食的公平分配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实现零饥饿的目标。
三、健康与福祉 (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第三个项目标是“健康与福祉”。
保障人们的健康权益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率外,还需要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积极参与健康管理。
四、优质教育 (Quality Education)第四个项目标是“优质教育”。
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优质教育又是保障人力资源优质供给的重要手段。
在实现优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教育的公平与普及,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以减少教育资源的差距。
五、性别平等 (Gender Equality)第五个项目标是“性别平等”。
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1.个性化基因组研究和个性化医学,正在成为未来()的奠基石。
A.精准医学B.智能医学C.改造医学D.远程医学参考答案:A2.尽管我国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基础研究占比只有(),远低于发达国家15%的平均水平。
A.9.60%B.8.6%C.7.6%D.6.6%参考答案:D3.2022年,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仅为()。
A.64.09%B.61.47%C.38.63%D.62.27%参考答案:C4.传统产业是现代产业的()。
A.负担B.基底C.竞争者D.决定因素参考答案:B5.2022年,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三新”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成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形成的重要载体。
A.7.36%B.17.36%C.37.36%D.57.36%参考答案:B6.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工业领域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许多束缚企业发展的制度没有及时得到改变,()并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的能力。
A.私人企业B.国有企业C.大型工业D.中小企业参考答案:B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不足的是()。
A.要素供需不匹配B.信息流动不通畅C.科研环境不完善D.主体激励不相容参考答案:C8.()是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战场。
A.农业B.服务业C.制造业D.金融业参考答案:C9.()是新质生产力新劳动资料的代表,它推动经济社会生产向数据驱动、实时在线、智能主导的智能化方向发展。
A.区块链B.大数据C.人工智能D.云计算参考答案:C10.()后,脑力劳动的需求大幅提高,专业分工更加细化。
A.农业革命B.第五次工业革命C.第一次工业革命D.第二次工业革命参考答案:D11.()是产业链的主导者、是规则的制定者、是生态的构建者和利益的获得者。
A.制造企业B.国企C.央企D.私企参考答案:A12.2021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
2030年发展目标愿景
2030年发展目标是一个关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愿景,旨在解决
全球范围内的贫困、饥饿、不平等、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等重大问题。
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由联合国成员国在2015年通过,共包
括17个目标和169个具体指标,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个方面。
首先,2030年的发展目标愿景是要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贫困消除。
这意味着要确保所有人都能够享有充分的粮食、干净的饮用水、良
好的医疗保健和教育资源。
同时,还需要通过促进可持续经济增长
和创造体面的就业机会来实现贫困的根本性消除。
其次,2030年的发展目标愿景也包括了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
的重视。
这意味着要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可
再生能源的利用,保护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促进可持续的城市化
进程,以及应对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此外,2030年的发展目标愿景还强调了对性别平等、教育机会、健康和福祉的关注。
这意味着要消除一切形式的歧视,确保所有人
都能够平等地获得教育和医疗资源,特别是关注妇女和儿童的权益,
以及提高全球范围内的健康水平。
最后,2030年的发展目标愿景还包括了对全球合作和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的重视。
这意味着各国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共同繁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
总的来说,2030年的发展目标愿景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愿景,需要全球范围内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才能够实现对全人类福祉的持续改善和全面提升。
希望通过2030年的发展目标愿景,可以为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和和平繁荣贡献力量。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原创版)目录1.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背景和意义2.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内容概述3.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和进展4.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挑战与应对5.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意义和启示正文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是联合国在 2015 年提出的一项全球性发展计划,旨在通过 17 个具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指导各国在经济、社会和环境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背景和意义在于,世界各国在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了许多新的挑战,如气候变化、不平等和环境破坏等。
因此,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旨在通过更全面、更具综合性的目标,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内容概述包括 17 个具体的目标,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领域。
这些目标包括:消除贫困、消除饥饿、实现优质教育、实现性别平等、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实现负担得起的清洁能源、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等。
这些目标的实现,将使得全球的发展更加均衡、可持续,为所有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和进展,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目前,各国政府已经将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并在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
同时,企业和社会组织也在积极响应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绿色生产、低碳生活和公益活动等方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然而,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也面临许多挑战。
如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平等和歧视等问题。
因此,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应对这些挑战。
佐利克与《2030年的中国》2030 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中文版) 2月末,世界银行在北京发布了该行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完成的中国展望报告——《2030 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对中国发展与改革问题做出了分析和建议,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这份选在“两会”之前敏感时间发布的报告,对中国发展与改革问题的分析和建议,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该报告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对中国有何政策建议?安邦研究部翻译了本报告的主报告,以飨客户。
注:本报告仅供学习交流参考之用,报告版权归原作者单位所有。
【摘 要】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绩效,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都令人印象深刻。
GDP 年均增速高达10%,5 亿多人口脱贫。
中国目前是世界最大出口国和制造国,也是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即使经济增速放缓,也将可能在2030年前跻身高收入行列,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当然,届时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不过,这里涉及两个问题。
首先,尽管与目前的水平相比会有所放缓,中国未来能否仍然以从全球角度看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其次,这种增长能否在与国际社会、生态环境和自身社会结构相互适应而非严重冲突的情况下实现? 本报告对这两个问题给出肯定的回答,也充分认识到相关风险。
中国有潜力到2030年成为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但这并不会轻而易举地成为现实。
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2030年的发展愿景,中国需要在下一阶段实施新发展战略。
邓小平先生倡导的改革使中国转向高速增长轨道,他在凝聚共识、推动根本性战略转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经历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已经到达另一个转折点,需要再一次进行根本性战略转变。
“十二五”规划是一个良好开端,在融汇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本报告提出了直到2030 年的长期战略。
重要的是,本报告着重阐述“如何做”而不仅仅是“做什么”。
研究引出了如下六条重要结论。
越南发布2035年发展目标
展开全文
近日,越南计划投资部联合世界银行发布了2035年发展目标:走向繁荣,创造,公平和民主。
出席发布会的有越南国家副总理武德耽,世界银行行长金勇吉以及越南计划投资部部长裴光荣。
根据报告,越南要成为中高收入国家,需要保持每年7%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人均收入提到2035年的7000美元,即相当于按照2011年的购买力计算,达到人均18000美元,该数字与东盟的马来西亚2010年的水平相当。
根据世行行长,越南是30年来世界上最贫困国家发展较为成功的榜样。
越南保持着7%左右的增长速度,并且采纳多种措施使上千万人脱离穷苦的境地。
根据上图,到2035年,越南渴望成为:
一、国家有较强国家政策阐释的能力和责任力;
二、国家繁荣兴旺,富有创造力,迈入中高收入行列;
三、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社会公平与融合;
此外,到2035年的发展目标主要注重6大改变:
1-建设现代的体制;
2-促进社会融合;
3-加强可持续发展且有能力应对气候变化;
4-现代化经济基础和发展灵活的个体经济;5-发展革新创造的能力;
6-管理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影响;
更多越南资讯,关注我们
越南帮帮团。
目标1. 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到2030年,在世界所有人口中消除极端贫穷,目前的衡量标准是每人每日生活费不足1.25美元•到2030年,将根据国家定义从任何方面都属生活贫困的各年龄段男女和儿童比例至少减半•执行适合本国国情的全民社会保护制度,包括最低标准,到2030年大规模覆盖穷人和弱势者•到2030年,确保所有男女,特别是穷人和弱势者,享有获得经济资源的平等权利,以及享有基本服务、获得对土地和其他形式财产的所有权和控制权、获取遗产、自然资源、适当的新技术和包括小额供资在内的金融服务•到2030年,增强穷人和处境弱势者的复原力,减少他们面临和易受与气候有关的极端事件以及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冲击和灾害影响的风险目标2. 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农业•到2030年,消除饥饿,确保所有人,特别是穷人和处境弱势者,包括婴儿,一年四季都有安全、营养和充足的食物•到2030年,消除一切形式的营养不良,包括到2025年实现解决5岁以下儿童发育障碍和体重不足问题的国际商定目标,解决少女、孕妇、授乳母亲和老年人的营养需求•到2030年,将农业生产率及小型粮食生产者,特别是妇女、土著人民、农户、牧民和渔民的收入翻一番,方法包括保证平等获得土地、其他生产资源和投入、知识、金融服务、进入市场的机会以及增值和非农业就业机会•到2030年,保证建立可持续农业生产系统和落实具有抗灾能力的农业做法,以提高生产力和产量、帮助维护生态系统、加强能力以适应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干旱、洪涝和其他灾害,并逐步改善土地和土壤质量•到2020年,通过在国家、区域和国际各级得到妥善管理和多样化经营的种子和植物库等方式,维持种子、植物培育、养殖和驯养的动物及其有关野生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确保按国际商定原则,获取及公正和公平地分享利用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所产生的惠益•通过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研究和推广服务、技术开发、植物和牲畜基因库的投资,以增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能力•按照多哈发展回合规定的任务,纠正和防止世界农业市场上的贸易限制和扭曲,包括同时取消一切形式的农业出口补贴和具有同等效果的所有出口措施•采取措施,确保粮食商品市场及其衍生工具发挥正常功能,便利于及时获取包括粮食储备在内的市场信息,以帮助限制粮食价格的极端波动目标3. 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所有人的福祉•到2030年,将全球孕产妇死亡率减至每10万活产少于70人•到2030年,消除新生儿和5岁以下儿童可预防的死亡率•到2030年,消除艾滋病毒、结核病、疟疾和被忽视的热带疾病等流行病,防治肝炎、水传播的疾病和其他传染病•到2030年,通过预防和治疗、以及促进心理健康和精神福祉,将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减少三分之一•加强药物滥用,包括麻醉药品滥用和酗酒的预防和治疗•到2020年,将全球公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伤人数减半•到2030年,确保普及性健康和生殖健康保健服务,包括普及计划生育、普遍获得信息和教育,并将生殖健康纳入国家战略和方案•实现全民医保,包括提供金融风险保护、人人享有优质的基本保健服务,并获得安全有效、优质和负担得起的基本药品和疫苗•到2030年,大幅减少危险化学品以及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和患病人数•酌情在所有国家加强执行《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支持研发防治主要影响发展中国家的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的疫苗和药品,根据《关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与公共健康的多哈宣言》的规定,提供负担得起的基本药品和疫苗,《多哈宣言》确认发展中国家有权充分利用关于为保护公众健康提供灵活变通办法,尤其是为所有人提供各种药品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各项条款•大幅增加卫生筹资,并增加招聘、培养、培训和留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卫生工作者•加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采取预警措施、减少风险和管理国家和全球健康风险的能力目标4. 确保包容性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到2030年,确保所有男女儿童完成公平和优质的中小学义务教育,以产生相关和有效的学习成果•到2030年,确保所有男女儿童获得优质幼儿发展、照顾和学前教育,使他们为接受初级教育做好准备•到2030年,确保所有男女平等获得负担得起的优质技术、职业和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教育•到2030年,把掌握就业、体面工作和创业所需的相关技能,包括技术和职业技能的青年和成年人人数增加[%]•到2030年,消除教育中的性别差距,确保残疾人、土著人民和处境脆弱儿童等弱势群体平等获得各级教育和职业培训•到2030年,确保所有青年和至少[%]的成人男女能够识字和认数•到2030年,确保所有学习者均掌握了促进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除其他外包括通过教育了解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人权和性别平等、促进和平和非暴力文化、全球公民意识、了解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建立和改善对儿童、残疾和性别问题敏感的教育设施,为所有人提供安全、非暴力、包容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到2020年,在全球范围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国家在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包括职业培训、信息和通信技术、技术、工程和科学学科可获得的奖学金数目提高x%•到2030年,将通过进行国际合作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开展师资培训等方式提供的合格教师人数增加x%目标5. 实现性别平等,增强所有妇女和女童的权能•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对妇女和女童的歧视•消除公共和私人领域针对所有妇女和女童的一切形式的暴力行为,包括贩运、性剥削和其他形式的剥削•消除童婚、逼婚和残割女性生殖器官等一切有害行为•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社会保护政策,承认和尊重无偿护理和家务工作,并视各国国情分担家务和家庭责任•确保妇女全面和有效参与各级政治、经济和公共生活的决策,并享有进入领导层的平等机会•根据《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行动纲领》、《北京行动纲要》及其历次审查会议的成果文件所商定的结果,确保普遍享有性与生殖健康和生殖权利•根据国家法律进行改革,给予妇女获得经济资源的平等权利,以及享有对土地和其他形式财产的所有权和控制权、获取金融服务、遗产和自然资源•加强利用赋能技术,特别是信息和通信技术,促进增强妇女权能•采取和加强健全的政策和可执行的立法,促进性别平等,在各级增强所有妇女和女童的权能目标6. 确保为所有人提供和可持续管理水和环境卫生•到2030年,人人普遍和公平获得安全和负担得起的饮用水•到2030年,人人享有适当和公平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消除露天排便习惯,特别关注妇女、女童和处境弱势者的需求•到2030年,改善水质,为此需减少污染、消除倾倒废物现象、最大程度地减少危险化学品和材料的排放、将未经处理的废水比例减半、将全球回收利用和安全再利用的比例增加x%•到2030年,在所有各部门大幅提高用水效率、确保可持续取用和供应淡水,以解决缺水问题,并大大减少缺水人数•到2030年,在各级执行综合水资源管理,包括酌情开展跨界合作•到2020年,保护和恢复与水有关的生态系统,包括山区、森林、湿地、河流、含水层和湖泊•到2030年,扩大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国际合作和能力建设支助,帮助它们开展与水和环境卫生有关的活动和方案、包括集雨、咸水淡化、用水效率、废水处理、回收利用和再利用技术•支持和加强地方社区参与改进水和环境卫生管理目标7. 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到2030年,确保普及负担得起、可靠的现代能源服务•到2030年,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组合中所占份额•到2030年,把全球能效改善率提高一倍•到2030年,加强国际合作,促进获取清洁能源的研究和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能效,以及先进和更清洁的化石燃料技术,并促进对能源基础设施和清洁能源技术的投资•到2030年,扩大基础设施和提升技术水平,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普及现代和可持续能源服务目标8. 促进持久、包容性和可持续经济增长、促进实现充分和生产性就业及人人有体面工作•根据本国具体情况维持人均经济增长,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至少维持在7%•通过多样化、技术提升和创新、包括以高附加值和劳动力密集型部门为重点,达到较高的经济生产力水平•促进以发展为导向的政策,支持生产性活动、体面就业机会、创业精神、创造力和创新发明;鼓励微型和中小型企业利用金融服务等方式实现正规化和成长壮大•直到2030年逐步改善消费和生产中的全球能源效率,按照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十年方案框架,由发达国家带头,努力使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到2030年,所有男女,包括青年人和残疾人均实现充分和生产性就业,获得体面工作,并做到同值工作同等报酬•到2020年,大幅减少未参加就业、教育或培训的青年人比例•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禁止和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劳动,根除强迫劳动,到2025年,终止一切形式的童工,包括招募和使用儿童兵•保护劳工权利,推动为所有工人,包括移徙工人,特别是移徙妇女和就业不稳定者创造安全和有保障的工作环境•到2030年,制定和执行推广可持续旅游业的各项政策,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文化和产品•加强国内金融机构的能力,鼓励并扩大全民获得银行、保险和金融服务的机会•增加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提供贸易援助支持,包括通过《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贸易方面的技术援助强化综合框架》提供这方面支持•到2020年,拟定和实施青年就业全球战略,并执行国际劳工组织的《全球就业契约》目标9. 建设有复原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产业化,并推动创新•发展优质、可靠、可持续和有复原力的基础设施,包括区域和跨界基础设施,以支持经济发展和为人类谋福利,重点是人人可获得负担得起的公平机会•促进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产业化,到2030年,根据各国具体情况,大幅提高产业在就业和国内总产值中的份额,将最不发达国家的此项份额翻一番•增加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小产业和其他企业获得金融服务,包括负担得起的贷款的机会,并将其纳入价值链和市场•到2030年,所有国家根据自身能力采取行动,增加资源利用的效率、更多采用清洁和环保技术及产业流程,以提升基础设施和改造工业•在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加强科学研究、提升产业部门的技术能力,包括到2030年鼓励创新,将每100万人口中的研究和开发人员人数提高x%、并增加公共和私人研发费用支出•向非洲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财政、技术和技能支持,促进发展中国家具有复原力的可持续基础设施发展•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国内技术开发、研究与创新,包括确保为产业多样化和商品附加值等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大大提高获取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机会,到2020年,在最不发达国家以低廉的价格普及使用因特网目标10. 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在2030年之前,以高于全国平均数的比例,逐步实现和维持最底层40%人口的收入增长•到2030年,增强所有人的权能和促进他们融入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而不论其年龄、性别、残疾与否、种族、族裔、出身、宗教信仰或经济地位或其他地位•确保平等机会和减少结果的不平等,包括取消歧视性法律、政策和做法,并在这方面促进适当的立法、政策和行动•采取政策,特别是财政、薪资和社会保护政策,逐步实现更大的平等•改善对全球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监管和监测,加强实施这方面的监管措施•确保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的国际经济和金融机构决策中享有更大的代表权和发言权,以建成更加有效、可信、负责和合法的机构•促进人们有序、安全、正常和负责的移徙和流动,包括执行有计划和管理良好的移徙政策•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协议,实施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原则•鼓励根据最需要帮助的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内陆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计划和方案,向其提供官方发展援助、资金流动,包括外国直接投资•到2030年,将移徙者汇款手续费减至3%以下,取消费用高达5%以上的侨汇走廊目标11. 建设具有包容性、安全、有复原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到2030年,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适足、安全和负担得起的住房和基本服务,并改造贫民窟•到2030年,向所有人提供安全、无障碍、负担得起和可持续的运输系统,改进道路安全,特别是扩大公共交通,要特别关注处境脆弱者、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老年人的需要•到2030年,在所有国家促进包容和可持续的城市化,以及加强参与性、综合和可持续的人类住区规划和管理•加大努力,保护和捍卫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在2030年前,显著减少包括水灾在内的各种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和受影响人数,将由此造成的与国内总产值有关的经济损失减少x%,重点是保护穷人和处境弱势群体•到2030年,减少每个人对城市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特别关注空气质量,以及城市废物和其他废物管理•到2030年,普遍提供安全、包容性、无障碍和绿色的公共空间,尤其是供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享用•加强国家和区域发展规划,支持城市、近郊区和农村地区之间积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联系•到2020年,把采取和实施综合政策和计划,以实现融合、资源使用效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和人类住区数目增加x%,并根据即将实施的《兵库框架》,在各级建立和落实全面的灾害风险管理•通过财政和技术援助等方式,支持最不发达国家就地取材建造可持续的抗灾建筑目标12. 确保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和能力,所有国家采取行动,并由发达国家带头实施关于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10年方案框架•到2030年,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有效利用•到2030年,将零售和消费环节的全球人均粮食浪费程度减半,并减少生产和供应链整个环节的粮食损失,包括收获后损失•到2020年,根据商定的国际框架,实现化学品和所有废物在整个存在周期的无害环境管理,并大大减少它们散入空气以及渗漏到水和土壤中的机会,以尽可能降低它们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到2030年,通过预防、减排、回收利用和再利用,显著减少废物的产生•鼓励各个公司,特别是大型公司和跨国公司,采取可持续做法,将可持续性信息纳入各自的报告周期•根据国家政策和优先事项,促进可持续的公共采购做法•到2030年,确保世界各国人民对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活方式具有相关信息和认识•支持发展中国家加强科学和技术能力,实现更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开发和利用工具,监测可持续发展对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文化和产品的可持续旅游业所产生的影响•根据各国具体情况,合理调整鼓励浪费性消费的低效化石燃料补贴,消除扭曲市场的做法,包括调整税收,逐步取消现存的有害补贴,以反映其环境影响,其中充分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需求和条件,尽可能减少对其发展可能的不利影响,同时注意保护穷人和受影响社区目标13. 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认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商定全球气候变化对策的主要国际政府间论坛。
公共物品私人提供的选择作者:郑熤来源:《审计与理财》2012年第06期2012年2月28日北京世界银行记者会上,自称“独立学者”的杜建国在会场愤怒地打断了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的发言,并作出针对《世行报告》(世行联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名为《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的报告)的严厉指控。
独立学者杜建国在世界银行中国记者会上强烈抗议银行私有化,导致会议一度中断。
而就在“两会”期间,中国联通董事长反对质疑公司垄断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言论之后不久,中石油突然提高油价。
对于国有企业的垄断,特别是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的垄断招致民众的强烈不满,而对于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引发了人们的大讨论。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正是这种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合提供纯公共物品。
一般来说,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纯公共物品,例如国防、灯塔等采用免费方式提供的。
这类物品在生活中并不多见。
二是准公共物品,例如公共教育、能源等等。
我们所讨论的公共物品,一般为准公共物品。
私人提供的可行性公共物品的特性决定了一般私人企业或个人难以提供,但并非意味着这类物品必须由国家完全提供。
在我国,由于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公共物品绝大多数是由政府提供的。
公共物品由私人提供,必须要了解公共物品提供的难点。
公共物品一般数量多,启动投入资金巨大,这直接导致普通私人企业或个人难以独立完成提供服务。
公共物品前期投资大,回报时间很长,对于私人资本来说,时间越长,意味着越高的不确定性,加上其资金周转时间长,维护费用高,一般的私人资本不愿意加入到公共物品提供的行列中去。
私人提供公共物品,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市场。
由于公共物品的无差异性,消费者不会刻意区分公共物品的生产商,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私人资本完全没有优势。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17个目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17个目标是世界上各国共同努力追求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路标。
这些目标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层面,旨在消除贫困、保护地球和提高全球生活质量。
这些目标的实现将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与努力。
在经济层面,其中一个目标是消除极端贫困。
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在发展中国家仍然有大量人口生活在极度贫困中。
消除贫困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为贫困是不公平和不平等的根源。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包括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基本社会保障和发展可持续的农业和工业。
另一个目标是促进可持续经济增长。
这意味着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
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通常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例如大量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可持续经济增长要求各国发展清洁能源、推动循环经济、控制污染和减少资源消耗。
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在社会层面,一个重要目标是提供优质教育和促进普遍包容性。
教育是促进人类发展和减少贫困的关键。
每个人都有权获得良好的教育,无论性别、种族、宗教或社会地位。
各国政府应该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包括强调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的重要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
确保健康和福祉是另一个重要目标。
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大量的健康问题,包括传染性疾病、营养不良和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实现健康和福祉目标,各国政府需要加强基本医疗设施的建设和提高医疗保健的可及性。
重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也是必要的。
在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多个目标,旨在保护地球和生物多样性。
其中一个目标是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全球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各国政府应该加大减排力度,探索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准备和适应能力。
另一个环境目标是保护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目录第一章中国发展之路:1978-2030 (7)第二章 2030年的新发展战略 (18)第三章在坚实基础上向市场经济的结构改革 (27)第四章加快创新步伐 (36)第五章抓住“绿色”机遇 (42)第六章使所有人享有均等机会和基本社会保障 (50)第七章巩固财政系统并使其与政府职能统一 (58)第八章与世界其他国家建立互惠关系 (64)第九章克服困难执行改革 (69)图表目录图1:中国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 (8)图2:中国的储蓄与其他国家比较 (15)图3:2008年以来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 (17)图4:城市用地扩张速度高于城市人口增长 (33)图5:中国的大学教育质量正在迅速提高 (40)图6:中国不同省份早期教育开支情况 (56)图7:21世纪中期各国劳动适龄人口养老金覆盖率 (58)图8: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大、税收收入不足 (62)图9:人民币越来越多地用于跨境贸易结算 (68)表1:假设改革稳定且无重大冲击情况下中国增长模式预测 (12)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按:2月末,世界银行在北京发布了该行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完成的中国展望报告——《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
这份选在“两会”之前敏感时间发布的报告,对中国发展与改革问题的分析和建议,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该报告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对中国有何政策建议?安邦研究部翻译了本报告的主报告,以飨客户。
注:本报告仅供学习交流参考之用,报告版权归原作者单位所有。
摘要: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绩效,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都令人印象深刻。
GDP年均增速高达10%,5亿多人口脱贫。
中国目前是世界最大出口国和制造国,也是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即使经济增速放缓,也将可能在2030年前跻身高收入行列,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当然,届时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不过,这里涉及两个问题。
首先,尽管与目前的水平相比会有所放缓,中国未来能否仍然以从全球角度看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其次,这种增长能否在与国际社会、生态环境和自身社会结构相互适应而非严重冲突的情况下实现?本报告对这两个问题给出肯定的回答,也充分认识到相关风险。
中国有潜力到2030年成为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但这并不会轻而易举地成为现实。
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2030年的发展愿景,中国需要在下一阶段实施新发展战略。
邓小平先生倡导的改革使中国转向高速增长轨道,他在凝聚共识、推动根本性战略转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经历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已经到达另一个转折点,需要再一次进行根本性战略转变。
“十二五”规划是一个良好开端,在融汇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本报告提出了直到2030年的长期战略。
重要的是,本报告着重阐述“如何做”而不仅仅是“做什么”。
研究引出了如下六条重要结论。
第一,通过下列措施推进结构性改革以强固市场经济的基础,即重新界定政府职能,改革和重组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发展民营部门,促进竞争,深化土地、劳动力与金融市场改革。
随着一个经济体技术接近前沿水平,引进推广国外先进技术的空间缩小,政府职能及政府与市场和民营部门的关系,均需进行深刻调整。
政府直接提供的有形公共产品和服务相对减少的同时,需要提供更多的诸如制度、规则和政策之类的无形公共产品,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竞争,便利专业化分工,改善资源配置,保护环境,降低风险与不确定性。
在企业部门,应重点关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包括公共资源的重新定位,引入包含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措施在内的现代公司治理,在必要情况下实施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发展民营部门,减少进入和退出障碍,加强包括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在内的所有部门的竞争。
金融部门需要进一步推进银行商业化和利率市场化,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健全法律和监管体制以确保金融稳定,为中国金融体系国际化建立可信的基础。
在劳动力市场上,中国需要分阶段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确保劳动者今后能在市场信号引导下流动;采取措施提高劳动力参与率;反思并调整企业工资政策;形成可在全国范围内转移的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
最后,需要完善农村土地市场,以保护农民权益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根本上完善农地征用政策以遏制城区的过度扩展,降低地方政府对与土地相关收入的依赖,疏解农民的不满情绪。
第二,加快创新步伐,建立一个开放的创新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竞争压力激励中国企业通过自身研发和参与全球研发网络进行产品与工艺创新。
中国已经在建立研发体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走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前列。
未来的优先任务是提高研发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
为此,决策者需要着力提高大学毕业生技能和认知能力;建设一批与产业紧密联系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促进“创新型城市”发展,集聚高素质人才、知识网络、充满活力的企业和学习型组织,并使这些机构自由互动;提高长期风险资本对于新设民营企业的可及性。
第三,通过市场激励、监管、公共投资、产业政策和制度建设等措施,抓住“绿色”机遇。
鼓励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仅能提高福利水平和实现持续增长,也有助于应对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挑战。
这将鼓励一系列低污染、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部门的投资,实现绿色发展,并促进上下游的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投资,在全球朝阳产业竞争中赢得优势。
这些政策有成功潜力,因为中国具备诸多优势。
巨大的市场规模有助于快速推广成功技术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单位成本;高投资率能快速更新原有的低效和高污染的资本品;日益增长和充满活力的民营部门如能获得足够融资,将对政策信号做出积极响应;充分利用相对发达的研发基础设施,推动迈向并拓展“绿色”技术前沿。
第四,通过在就业、融资、高质量社会服务和可转移的社会保障等领域提供相同的可及性,使所有人享有均等机会和社会保障。
这些政策措施对扭转较大的收入差距,帮助家庭管理与就业、健康及老龄化相关的风险,提高劳动力流动性,至为关键。
中国较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很大程度上源于城乡劳动力在就业机会、关键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平等。
扭转这一趋势需要采取三方面的协调行动。
首先,向农村居民和流动人口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从早期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基本卫生医疗到养老服务。
其次,改革社保体系,确保形成可靠的社会安全网。
最后,动员社会各类主体——公共和民营机构,政府和社会组织——共担公共服务的融资、提供与监督职责。
第五,通过筹集更多财政收入,确保地方政府有充足财力履行支出责任,建设稳健的财政体系。
新发展战略所需的企业和金融部门、绿色发展、机会均等方面的大部分改革,对公共支出规模和结构都有重要影响。
今后20年建立稳健财政体系的议程涉及三个关键领域。
首先,筹集更多财政收入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支出需求。
其次,提高社会和环境方面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最后,确保各级政府机构(中央、省级、地级、县级、乡镇、村)可用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
如果财政领域没有进行适当改革,新战略所需的许多其他改革将难以推进。
第六,通过成为全球经济积极的利益攸关方、主动利用多边体系和框架并影响全球治理议程,形成中国与世界互利共赢的关系。
过去30年,中国从融入全球经济中获益良多。
今后20年继续加深与全球经济的贸易、投资和金融联系,中国还将会从进一步专业化、更多投资机会、更高资本回报以及互利的创意和知识流动中获益。
作为全球经济的关键利益攸关方,中国应在挽救陷于停滞的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中保持积极态度,在区域贸易安排中倡导“开放的区域主义”,支持达成多边投资协议。
中国金融体系的国际化涉及开放资本账户等许多工作,需要稳步推进。
不过,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进而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关键步骤。
最后,中国应当在影响全球治理议程和应对全球紧迫经济问题(气候变化、全球金融稳定、更有效地启动较中国贫穷的国家发展进程的国际援助框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报告在以上六个优先改革领域提出了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决策者需要合理安排各领域内部和各领域之间的优先顺序,以确保改革平稳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
最终的成功离不开强有力的领导力与决心,坚定的实施,部委与机构间的协调和得到灵活且有效管理的协商过程——协商将确保公众支持并参与到改革过程的设计、实施和监督之中。
全球经济正在步入一个风险增大的时期,中国自身也处在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转型的阶段,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冲击与脆弱性,都需要政府加以应对。
应当牢牢把握的原则是,应对短期问题必须有利于而非阻碍实现长期改革的优先目标。
第一章 中国发展之路:1978-20301、中国经济成功背后的独特因素经过过去30年的发展和两次历史性的蜕变,中国从一个农村、农业社会成为一个城市、工业大国;从共产经济成为基于市场的经济体,这些转变给中国带来举世瞩目的成就。
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迅速,贫困率也从65%下降到不到10%,使5亿多人口脱贫,并且已经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虽然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存在差异,但各地的经济都飞速发展。
的确,如果把中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来看,中国是全球发展最快的32个经济体之一(如图-1所示)。
中国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世界最大的10家银行当中有2家是中国的;有61家企业上榜全球500强;公路里程数全球第二;海岸线全球第三;全球最大的10个集装箱码头有6个位于中国。
中国在卫生、教育、科技领域都取得重大进步,与世界领先国家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图1:中国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世界发展指标》(世界银行,2011年9月)中国高速发展的背后有很多独特因素,这包括1978年的经济原始条件,就是改革的成熟时机。
当时的农业改革,包括户口制度点燃了经济改革之火。
总之,这些改革的主要特点包括:第一,务实与有效的市场导向型改革。
中国不同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独特之处并非是做了那些事才成功的,而是如何成功的。
中国之前所采取的战略就是“摸着石头过河”,鼓励地方政府大刀阔斧地进行试点。
通过循序渐进、实践性的方式引入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并为地方政府提供动力,中国在每一个发展的阶段都能制定出有效的过渡制度。
这些改革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其“双轨”本质——支持旧的关键产业内国有企业的同时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
经济可以“计划外增长”,直到行政控制的计划体系逐步退出。
经过这样的反复探索,如何制定相关制度成了全新的、有差异的挑战。
的确,不同地方常根据其自身特殊情况量身定做独特的制度。
第二,平衡增长与社会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在1978年改革开始之际,经济形势困难,于是促进经济增长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首要任务。
初期改革的成功促使这一任务转变成了国家目标,并有效调动社会各行业——包括个人、企业和地方政府——集中精力发展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