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词语的修辞造词考察_王媛媛(精)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0
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新词新语是观察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其人文景观绚丽多彩。
改革的大门开放以后,国外文化蜂拥而来。
诸如“的士”、“酒吧”等词语纷至沓来。
国内国外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产生了一批反映时代变革的新词新语。
随着国内旅游热兴起,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许多农村人口投身于旅游景点的商业服务,于是便在原先的交通工具上精心修饰,仿照“的士”,出现了“马的”、“驴的”、“轿的”、“摩的”、“板的”等系列新词。
这种由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旅游文化的发展,农业文明开始向现代文明转换。
研究这种新词新语具有广义文化学的意义。
研究这种新词语还有社会学的意义。
比如“下岗”一词,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不存在的。
进入90年代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严酷的竞争机制,必然使有的企业破产,有的工厂倒闭,职工下岗不可避免。
与“下岗”相对应,运用对义仿拟手段出现了“上岗”这个新词语。
此外,“绿灯”、“黄昏恋”等等,都反映了这一特定时期的重要社会问题。
最重要的是研究这种新词具有语言学的意义。
语言同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反映生活也最为迅速。
如“绿色工程”“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农业”“绿色事业”、“套书”“套裙”“套餐”“套会”“套票”等系列套词反映了修辞构词的灵活性、形象性和系统性。
语言的活跃,反映思想的活跃,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的结果。
研究由修辞构成的新词语是要寻找其规律,预测其走向趋势,引导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促进语言规范标准化。
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全球化国际交往的需要。
一、“修辞学造词法”诠释词汇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新词的产生概括的说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构造新词,二是吸收外来词。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不断出现,由此导致了人们的新观念、新感受的不断产生,面对这种现象,原有的词汇难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略论网络词语在构成上的修辞方法与创新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的、比较特殊的社会语言。
网络语言有着对现代汉语的健康发展起消极作用的因素,也有不少对现代汉语的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因素。
其中,在网络词语的构成方法上,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研究它们,无疑会对现代汉语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标签:网络词语修辞方法构成网络语言是一种随着网络的普及而新产生的语言现象。
当前,网络语言日益深入人心,对现代汉语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也引起了众多语言学者越来越密切的关注。
网络语言之所以能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并对现代汉语书面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在网络词语的构成上使用了大量的、具有创新意义的修辞手段,使得网络词语与现代汉语书面语相比,呈现出更加简洁、生动、形象的特征,在某些方面是现代汉语书面语所不能替代的。
因此,研究网络词语构成上的修辞手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汉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修辞方式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辞格的运用三个方面。
网络词语的构成,主要涉及到的是辞格的运用。
所谓“辞格”,是指修辞的格式。
即修整装饰字词句时所使用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据统计,现代汉语中的辞格约有七十多种,其中最常用的辞格也有二十多种。
众多的辞格,在网络词语的构成中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而且比之现代汉语书面语更为丰富多彩。
网络语言之所以具有活跃的生命力,甚至对现代汉语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与辞格在网络词语构成上的频繁运用和创新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其中使用得较为普遍、对现代汉语影响较大的辞格。
网络语言构成上经常使用到的辞格,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现代汉语中已有的辞格,一类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新出现的辞格。
(一)现代汉语中已有的辞格由于网上交流全靠键盘打字,要求网络语言必须简洁、迅速。
因此,在现代汉语已有的辞格中,那些既可快速表达,又形象生动、便于操作的辞格就成了网络语言构成中最常用的辞格。
如:比喻、借代、拆字、重叠、反复、摹绘等。
网络合音新词浅析——以“表”、“酱紫”、“造”为例网络合音新词浅析——以“表”、“酱紫”、“造”为例网络合音新词浅析——以“表”、“酱紫”、“造”为例-大学语文论文网络合音新词浅析——以“表”、“酱紫”、“造”为例王媛媛(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对于网络新词的研究多局限于对其分类,以及应如何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而且是从网络词语产生和发展的整体角度进行研究。
本文选取其中一类即合音新詞为对象,从它们出现和使用的环境出发,试图从语言音节的构成以及认知语言学等角度探讨以“表”、“酱紫”、“造”等为代表的合音新词产生的原因,认为连读快读造成音节简化是这类合音新詞形成的表象原因,在连读造词背后是人类的心理认知中的隐喻机制起到了根本的作用,最后论及这类网络合音新词对语言和社会产生的双重影响。
[关键词]网络新词;音节;隐喻[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1-0033-02 [作者简介]王媛媛,陕西安康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古及近代汉语。
近日网络上有这样一则笑话,引发网民们对网络新词又一阵热议。
“一天,小鱼用非常慢的语速问大鱼‘:大…鱼…啊…你…平…常…喜…欢…吃…什…么…啊?’大鱼看了看小鱼说到:‘我平常喜欢吃说话慢的小鱼。
’小鱼立刻回答道:‘哦,酱紫啊,造了。
’”对于不熟悉网络语言的人,看到这样的对话,必定一头雾水,认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句子,更看不出笑点在何处。
其实,这则笑话里正是运用了典型的网络新词才造成令人忍俊不禁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这种网络新词的产生表面看是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倾向和表现对时尚以及新鲜事物的一种追求,而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这是网络语言构词的新手法之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隐藏在网络词语背后的隐喻认知机制是产生这类网络新词的根本原因。
一、网络合音新词“表”、“酱紫”、“造”产生的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效应不仅反映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越来越多的在语言学层面出现。
浅谈网络语言中的修辞现象【摘要】随着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新语,因此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同时这一语言现象也倍受语言研究者关注,这些新词新语的创造者大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修辞手法。
本文从修辞学的角度,借助具体实例,探讨网络语言中修辞格的灵活运用,并简要分析出现众多修辞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语言修辞成因在当今这个高科技社会中,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第五次划时代的革命,因特网将人们带入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计算机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网络语言应运而生。
网络语言虽然是新时代和新媒体的产物,但是,它也和传统意义上的语言一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网络语言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由于网上交流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交流,会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所以他们在现有的语言文字基础上,采用各种修辞手法,达到幽默、愉悦等效果。
由于文字、图像等有着有声语言所不能比拟的优点,独特的网络语言可使网友们沟通时彼此更能心领神会。
一、网络语言中的修辞方式(一)比喻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文学创作中,比喻是人们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网民们为了描述新兴的网络产物,为了使语言更形象、更艺术,他们常常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格。
古人所谓“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
”这就是比喻的修辞作用。
在网络语言中,用得最广泛的是借喻。
借喻,是本体、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把喻体直接当作本体来说的一种比喻。
例如:恐龙:比喻长相难看的MM。
恐龙的特点是长相难看,而且在现实生活中看不见。
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彼此也是看不见的。
青蛙:比喻长相难看的男性。
青蛙长相难看,而且鼓着眼睛。
楼主、楼上、楼下:楼主指论坛中发起该主题的人;楼上、楼下指帖子中的上下部分。
以上几例均运用了借喻这种修辞格,不直接描述原事物,而运用借喻手法比较形象地提出表述的对象,这样既节省了时间,符合网民求快的心理,又与“新新人类”的求新、求异心理不谋而合。
浅谈网络词语的修辞造词现象何娟摘要:现今网络词语的产生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网络词语的修辞造词现象屡见不见,本文从修辞造词的内涵出发,考察了网络词语修辞造词的六种类型,并总结了使用修辞造词的原因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分析了一下,认为我们应全面地看待网络词语的修辞造词现象。
关键词:网络词语;修辞;造词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一天天地走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网络技术不仅给我们提供大量的信息也带来了网络语言。
当前,网络语言日益深入人心,对现代汉语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引起了众多语言学者越来越密切的关注。
网络语言之所以能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并对现代汉语书面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在网络词语的构成上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段,从而呈现出生动、活泼、有趣的特征,我们应该对其记录和研究。
本文主要从修辞造词法的角度对网络词语进行阐述。
一、关于修辞造词的内涵修辞手法作为一种造词法提出,始于任学良的《汉语造词法》(1981)。
修辞造词法是汉语词语造词法的一种,它是指借用现有的语言材料,利用各种修辞手段来创造新词语的方法。
通过修辞[本文来自于]手法创造出来造出来的词语形具有形象生动,委婉含蓄的特点。
在网络词汇的发展的过程中,修辞造词法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创造新词的方法,对网络词汇的丰富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网络词语修辞造词的类型(一)比喻造词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在说明文中又叫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
可分为明喻式和借喻式两种:1、明喻式。
特点是词语中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例如:草食男:像食草动物一样性情温顺的男性。
2、借喻式。
本体不出现,直接借用喻体来指称本体,赋予了词语和原词义完全不同的意义。
例如:“水”在网络语言里使用频率较高,网民们抓住水淡而无味的特点,用“纯净水”表示没什么内容,意义不大的帖子.灌水:比喻到论坛发一些没有意义的帖子,就是为发帖子而发。
INTELLIGENCE人文论坛························浅析网络语言的修辞现象河北银行学校王文娟摘要: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
创新、求异、形象、经济、幽默一直都是网络语言的特点,因此在网络语言的创造中也发展出了有别于传统的修辞手法。
网络语言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谐音双关、缩略、叠音、婉曲、仿造、摹状、对比、反语、杂糅等。
关键词:网络语言网络词汇修辞手法汉语本身是不断变化的,网络语言给汉语的规范化带来极大的冲击,但不可否认,网络语言确实也为汉语注入了新鲜成份。
网络语言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软件、浏览器等。
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黑客、短信息等。
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 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如美眉、大虾、、瘟都死等。
显而易见,新兴的网络词汇大都出于第三类,这一类也是网络语言的修辞现象和修辞手法最为复杂的一类。
本文对这类网络语言修辞现象进行简要的归纳与分析。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段。
比喻有三种:明喻、暗喻、借喻。
网络中一般使用借喻,网络中有许多表示“人”的词语都属于这一类。
比如说,“青蛙”指相貌很丑的男士;“沙发”是楼主发帖后第一个跟帖的网友的专称,而第二个跟帖的网友被称为“板凳”,因为楼主发帖相当于新盖的房子,第一个跟帖的网友是第一个来新房子里作客的人,也就是先来占座,当然要坐最好的沙发了,后来的只能坐板凳了。
二、比拟比拟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或把甲物拟作乙物,比拟在思想上具有跳跃性,促使读者主动想象,捕捉其中的意象,体会其中的深意。
浅析网络词语中修辞方法的应用作者:宋雨薇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1期摘要:信息时代来临,越来越多的网络词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且在年轻的群体中尤其流行,以致专家们呼吁亟需规范现代汉语的使用,在我看来,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语言更是活的东西,唯有与时俱进才是它的出路。
网络作为自由表达的平台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网上我看到很多活色生香的用法,真实世界就是高雅与通俗并存才美丽,所以网络语言的发展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语言的发展变化是社会心理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人们在繁杂的社会劳动之外,内心世界的一种需求。
关键词:网络词语;修辞方法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3-0089-01一、现象及应用1.网络流行语很多样,首先登场的是方言装可爱的“蜜糖体”如:“偶稀饭”=我喜欢等,其最大的特点是追求“甜、腻、嗲”,突出一种可爱的感觉,乍听做作,但是交流起来很亲切,所以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广泛推崇,迅速流行起来。
其实它是南方方言(f、h难分)的种种变体,而且运用了谐音、连读等多种方式来达到其追求的生动效果,的确很有效果。
谐音的还有“神马都是浮云”(什么都是浮云)等。
2.其次是以强烈语气为重点的“咆哮体”如:“法国人数数真是极品啊!电话报完一集葫芦娃都看完了啊有木有!其中“有木有啊有木有”就用到了反复的修辞方式,一排排感叹号感情充沛,一声怒吼地球都颤抖,夸张的反问摄人于千里之外,其激动的姿态、亢奋的情绪如在眼前。
3.接着是仿词的普遍使用如最近流行的“凡客体”:“爱网络,……”亮剑版的:“爱亮剑,不爱潜伏·……””是模仿该广告的格式,达到很好的宣传及娱乐效果,类似的还有“各种体”如“各种亮点各种闪”,“无修辞不文艺”等等。
4.双关应对涨价风波:无“盐”以对、豆你玩(绿豆涨价)等,将大家轻松又无奈的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达到了双关应有的新颖和会心一笑的效果。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73第14卷第07期 Vol.14 No.072023年4月 April 2023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更加便利,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时,相应的网络谣言层出不穷,“容易迅速传播并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1]。
从当前的谣言防控体系来看,中央网信办的“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腾讯的“较真查证平台”、人民网的《求真》栏目等辟谣平台已经能够及时对一些影响较大的谣言进行辟谣,同时网络舆情部门也在全力运转,可以较快地遏制谣言散播,这些举措体现出我国在信息传播层面对谣言所进行的高效监管。
但是,网络是一个以“参与式文化”[2]为表征的公共话语场域,无论网络治理体系多么高效,通常都只能对谣言的传播进行终端管控,而难以从根本上遏制谣言的产生,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使一些低传播度的谣言在小范围内造成恐慌,甚至这些谣言也存在继续发酵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的可能。
因此,虽然对谣言的宏观管控是必须且最为重要的举措,但民众辨别能力的提升也是遏制谣言传播的关键环节。
从本质上来看,谣言是被“包装”过的“误导信息”[3],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篡改或再生产,从而完成“合理虚构”,达成似是而非的传播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克拉考尔艺术社会学思想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722023BQ059效果。
因此,谣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作一种“误导修辞术”,其误导效果与修辞技巧有着根本性的联系。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修辞是一种说服的技巧,修辞的功能“在于发现存在于每一事例中的说服方式”[4]。
修辞本无是非之分,但恶意的修辞就会生产出具有负面影响的误导信息。
网络谣言就是一种善于利用网络媒介的传播特性,进行深层伪装的强误导性信息。
因此,厘清网络谣言的惯用修辞方式,有助于揭示网络谣言的生成机制和传播机理,辨明网络谣言的虚假本质,进而提升民众的自我鉴别能力。
网络词汇造词法分析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开始走进千家万户,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伴随着网络交际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词汇应运而生,网络语言逐渐成为传媒界、文艺界、语言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各专家学者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在这里不想参与各种评价,只是从网络词汇的造词法角度来探讨网络语言的一些特性,发表自己粗浅的看法。
网络语言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网络语言指一切与网络有关的语言形式,包括专业术语、常用词语、新词新语和表情符号。
一般有两个层次:基础网语和交际网语。
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其中的网络交际语言。
由于基础网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数量也相对少一些,我们不作为讨论对象,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交际网语中所产生的新词汇。
根据任学良《汉语造词法》的分类方法,现代汉语主要有五类造词法,分别为语音学造词、修辞学造词、词法学造词、句法学造词和综合法造词。
这种分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网络词汇,但也有一些网络词汇对此有所超越和突破。
首先是语音学造词,这是一种利用语音模拟、变化等方式创造新词的方法。
对于网络语言,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造词方法。
计算机的键盘设计是以字母文化为主导的,而汉字的书写以笔画为特征,这样,中国网民在输入汉字时就麻烦得多,由于五笔输入法比较难学,拼音输入就成了汉语输入的主流。
在拼音输入过程中,又由于汉字大量同音字的影响,再加上网民为追求速度,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别字现象,而这种别字由于上下文的帮助并不影响阅读,并且有时还阴差阳错地错出一些新意。
因此,这种无意而为的错误逐渐形成时尚,一些网民开始刻意追求这种错出来的妙处,于是风情万种的“别字”产生了。
网络语言由于输入法的限制和新新人类一族求新求异心理的结合,大量类似的新词汇产生了。
于是乎“我”变成了“偶”,“你”变成了“泥”,“版主”变成了“斑竹、版猪、版筑”,“的”变成了“滴”……这些拟声词,多为追求调侃和生动风趣的风格故意把一些常用词语转变成他们认为比较有乐趣的同音词。
摘要:近几年来,网络语言不断冲击着公众视野。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与传统语言相比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别。
随着网络语言的持续升温,它也引起了汉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着重从网络语言的修辞入手,研究其与所谓的传统语言的不同之处,并且着重从隐喻和转喻分析,结合大量前人的研究成果,从修辞这一层面指出网络语言修辞区别于传统语言的特点,并揭示网络语言的修辞在其传播中的功能。
关键词:网络语言修辞特点传播功能网络语言网络词汇修辞手法绪论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
网络语言产生以来,人们对待网络语言由陌生到熟悉,由漠视到关注,由排斥到理解,由简单地斥之为“网络黑话”、“语言垃圾”到客观理性地对其进行认真系统的研究。
本文试图探讨网络语言中的修辞问题。
由于网络语言追求语言交际的经济性效果,而修辞是一种增加交际效果、提高交际效率而的语言手段,是语言经济性的重要体现。
因此,网络语言修辞实际上是一个网络语境下语言交际的经济性的话题,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
创新、求异、形象、经济、幽默一直都是网络语言的特点,因而在网络语言的创造中也发展出了有别于传统的修辞手法。
第一节网络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人类发明和使用的一种交际工具,而语言的表达形式会因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所以,进入网络时代以后,网络语言也就应运而生。
网络语言不同于传统语言,是在网络中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
虽然,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不像传统语言那样有规范的语音,词汇乃至语法体系。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并具有自身的特点,甚至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语汇之中,以及报刊媒体的文章和节目之中。
关于网络语言的定义,国内学术界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网络语言是指计算机网络上常用的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语言,包括网页上的图像、符号、文字等网络传播的一切手段、言论、话语、网络技术语言及网络聊天室和电子公告牌里的对话(劲松,2000)。
修辞在网络语言中的运用摘要:网络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有效交流手段,应运而生的网络语言也越来越普遍,网络语言的生动、直接,能很快的在人群中传播。
网络语言中修辞方式的运用,使网络语言迅速流行,为人们所接受。
关键词:网络语言修辞正文: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普遍,网络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有效交流手段,应运而生的网络语言也越来越普遍,网络语言的生动、直接,能很快的在人群中传播。
网络语言中修辞方式的运用,使网络语言迅速流行,为人们所接受。
根据网络语言的语义功能和文化内涵,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分为三类1: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IT等;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术语,如网民、网虫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如斑竹、DD等。
狭义的网络语言则一般是第三种,是网民为了方便网上交流而创造的。
那么,这些网络语言有哪些修辞方式呢?下面具体来讲一下。
1、比喻。
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
2比喻在网络用语中非常常见,比喻的运用使网络语言更加生动,网络语言中运用比喻的词语很多,比如:青蛙:指长相非常丑的男生。
觉皇:嗜睡的人。
菜鸟:表示什么都不懂的人。
和谐:比喻因为不合规格、违反规则,而被处理掉论坛上的发言。
潜水:比喻在QQ或聊天系统中隐身不说话的人。
2、谐音。
贯彻谐音这一原则形式的典型事例古已有之,古代训诂学上“因声求义”的研究方法,就是利用形声字声旁表义这一规律进行对语言的研究。
在网络中,就有很多有趣的谐音现象。
谐音的运用,使网络语言更加丰富有趣,或者表达的方式更具讽刺意义。
网络语言的谐音运用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数字型谐音。
这类谐音通常是有10个阿拉伯数字组合而成,简单易记,输入便捷。
如“520”谐音“我爱你”;“59430”意为“我就是想你”;而“3166”谐音“撒由那拉”,即日语中的在建的意思。
二、汉字型谐音。
这一类的谐音多具有调侃、幽默的意味。
论网络语言中的修辞手法080706230曾冉摘要修辞是人们为了增加交际效果、提高交际效率而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手段。
修辞造词在汉语中古已有之,但在网络词语造词中显得更为引人瞩目。
网络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网络语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取得更经济、更直接和更简单的交际效果,形成了既不同于书面语也不同于口语语体的特征。
这有外因也有内因:从外因来看,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决定了网络交际缺乏现实生活交际的真实可感,往往给人以冰冷、虚幻的感觉,用比喻、比拟、谐音等修辞手法创制的新词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局限性。
从内因来看,修辞造词也是语言自身形象化的要求,修辞造词能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受方加深印象。
此外,修辞造词也符合年轻网民追新求异、张扬个性的心理特征。
网络语言中修辞手段的功能多为“活跃书面、刺激感官、表现语气、增强幽默效果”。
关键字:修辞网络语言Abstract Rhetoric which is widely used is a mean of language to improve communicative effect and increase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Rhetorical word in Chinese can date back to the ancient China, but especially coming into the picture in network words. Network words is a silent language. It make use of various rhetorical devices to get more economic, more direct and more simple communicative effect, which forms the figure that is different from written language and spoken language. The causes both include external and internal. From the external cause, it is the cyber space virtuality that decides online socializing lack of reality and reliability compared to the real life. In this case, network appears to be cold and unreal to people. However, to some extent, new network words created by the rhetorical devices of simile, analogy and harmonic tone can make up for the limitation of this aspect. From the internal case, rhetorical words can enhance the visualization of language and impress the receiver deeply. In addition, rhetorical words satisfy young netizen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ursuit of new and individuality. In network language, the func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 are almost “active written, sensory stimulation, performance tone, humorous effect enhancement”.Key words: rhetoric, network language在现代汉语中“修辞是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音、词汇、语法的运用”,“由于修辞属于纯语言运用的学科,它同语音、词汇和语法理所当然地存在着复杂而又密切的联系"。
序号网络词语造词法1 顶修辞法(借代式)支持2 槑音义任意法非常呆,傻3 恐龙修辞法(夸张式)丑女4 黑客摹声法(外族语言)Hacker5 霉女谐音法(中文)美女6 童鞋谐音法(中文)同学7 88 谐音法(数字)拜拜8 神马谐音法(中文)什么9 高富帅简缩法(提字简缩法)高大、富有、帅气10 白富美简缩法(提字简缩法)白净、富有。
美丽11 屌丝音义任意法穷、丑、矮、呆、肥的统称12 网银简缩法(提字简缩法)网络银行13 爱老虎油摹声法(外族语言)我爱你14 菜鸟修辞法(比喻式)新人15 美眉修辞法(借代式)美女16 吓尿修辞法(夸张式)吓坏了17 脑洞大开修辞法(夸张式)指在头脑中对某些情节进行脑内补充18 艳照门修辞法(比喻式)关于艳照的一系列事件19 雷人修辞法(夸张式)出人意料、格外震惊20 东东双音法东西21 白骨精简缩法(提字简缩法)白领、骨干、精英22 弓虽拆字法强23 稀饭谐音法(中文)喜欢24 酱紫谐音法(中文)这样子25 乱码说明法系统或软件缺乏对某种字符编码的支持,而产生的不能正常阅读的混乱字符26 楼上引申法上面的帖子27 汗引申法流汗,引申为无奈、无语28 呵呵摹声法礼貌性回复,通常表示冷笑或没笑29 怕怕双音法害怕30 囧说明法郁闷、悲伤、无奈31 追星热修辞法(比喻式)流行32 家庭妇男修辞法(仿词式)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33 逆袭说明法在逆境中反击成功34 女汉子说明法形容那些性别为女性格坚强的姑娘35 土豪说明法用于调侃那些有钱又很喜欢炫耀的人36 正能量修辞法(仿词式)积极向上37 小强音义任意法蟑螂38 躺枪修辞法(夸张式)说他人或者自己无辜39 萌萌哒音变法让你感到可爱到不行的人、事、物40 漂漂双音法漂亮41 打酱油修辞法(比喻式)遇事认为与自己无关42 补刀修辞法(夸张式)某对象遭受攻击时再给他加上重重一击43 涨姿势谐音法长知识44 小鲜肉修辞法(借代式)指年轻、帅气、有肌肉的新生代男偶像45 有钱任性音义任意法对于有钱人的做事风格具有嘲讽语义46 人艰不拆简缩法(提字简缩法)人生如此艰难就不要拆穿了47 心塞说明法周围有不顺心的事让你心里很不舒服48 手滑说明法因粗心大意而造成失误49 潜水修辞法(比喻式)只看帖子不发表意见50 何弃疗简缩法(提字简缩法)为何放弃治疗?明明病修辞法(仿词式)指人们日常的惯性和惰性。
二○○○年以来网络流行词语修辞浅析摘要:流行语即具有强大流行性的语汇。
在现代社会,基于新型网络交流平台广为传播的流行语,呈现出许多不同于以往流行语的新特点。
本文拟从修辞角度出发,从书写形式、语义表达两方面来对二○○○年以来的网络流行词语进行考察,由此关照网络时代修辞心态的变化。
关键词:网络流行词语修辞一、引语有关网络流行语的讨论,是近年来的一大热点。
从学界到非学界,流行语引发了众多关注,从流行语的生成、传播,到流行语引起如此反响的社会心理机制,诸多文章从方方面面对其进行了分析。
汉语流行词语的创生、流行、衰退、消失,离不开语言内部规律性调整与外部社会文化变迁。
考察20世纪初以来中国流行词语的变化,就可发现流行词语演变的两方面动因:从语言内部来看,新事物的增加,必然相应地带来语言词汇体系的丰富;在对新事物命名过程中,因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语音、命名习惯、知识水平的不同而产生的描述同一事物的许多不同名称,依照经济原则,在使用中不断精简,优胜劣汰;中外文化的交流,通过外来词翻译的形式,丰富了汉语词汇的构词方式;白话文因其更接近口语形式而受到欢迎,并逐渐取代文言文,成为通用的书面语形式。
从语言外部来看,不同时期的流行词语,必然符合不同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主题,如戊戌变法时期由社会变革主题直接导致,由日本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中国的外来语构成当时流行词语的主体;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浓厚的政治氛围下,国人话语模式自然直接与政治导向挂钩。
与此同时,受社会主题、社会体制、群体心理、传播媒介等许多因素影响的话语权归属,直接决定流行词语的主要出处。
置于网络盛行的现代社会,流行词语所具有的特点又大不同于以往。
在网络与手机等新通讯媒介大范围普及的背景下,书面交流在人们日常交际中所占的比例大幅上升,键盘输入成为重要的书写方式之一;以论坛、博客、QQ等以留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网络平台,因其大信息流量的特点,对语言经济、醒目的要求格外高;借由网络,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越发频繁,越来越的方言词和外来语进入汉语共同语词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