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终极版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1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传播终极版

一、选择题:

1.道德评价的两种形式:

(1)自我评价。这是道德的心理调节机制,是个人对自己行为和动机的道德价值、意义进行的鉴定,表现为荣辱感、正义感、义务感、良心感,等等;

(2)公共评价。是社会对于人们动机与行为的道德价值、意义的鉴定,表现为一种隐形或无形的精神影响,结果往往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是一定数量的人们对某种社会行为的道德价值所给予的倾向性评判意见。

这些评判意见是许多人相互取舍、相互传递,最后形成一种精神压力的过程。道德的社会舆论一旦形成,会造成一定的孤立情境与心理压力,即“人言可畏,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2.社会互动主要包括五个要素:

(1)行动者

(2)社会目标

(3)社会环境

(4)社会规范

(5)社会接触

社会化是个体用来获得其所属群体的规范、价值观、信仰、态度和语言特征的社会互动过程。

3..社会化的几个阶段:

◎基本社会化。在儿童时期通过家庭学习生活知识,培养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感情联系,发展道德及价值判断的标准;

◎预期社会化。主要指在学校里进行的社会化,学习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为进入社会做好各种准备;

◎发展社会化。主要指成年之后的社会化,是在实现了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随着环境和自身的变化,个体要接受新的期待和要求,承担新的义务、角色和责任;

◎再社会化。当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个体的生活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需要做出重大调整,并开始新的学习。譬如,人们在迁居异国他乡时,需要学习当地的语言,适应当地的习俗和生活方式。

4..影响感知的主要因素

•生理

•环境

•语言

•文化

5.西方文化中四种主要的思维方式

(1)唯名论式推理(),也称归纳推理法;判例法

(2)一般推理(),也称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式;制定法

(3)直觉推理(),重视直觉,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4)辩证推理(),也称辩证逻辑方法,是由黑格尔创立、马克思发展的逻辑方法,要求分析和综合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相结合。

6.中西传统中思维方式的差异

第一,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英美人偏好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对记忆表象(大致等同于“想像”)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系统化、具体化作为思维的过程。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第二,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西方人偏好分析思维。

•综合思维强调了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统一性的认识,是一种重视普遍联系的“整体观”。

•分析思维是指在思想上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成分,或者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区分开来。

•黑格尔评述《易经》:“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具有最深邃、最普遍的东西与极其外在的、完全偶然的东西的对比,最外在的、最偶然的东西往往能与最内在的东西结合”。

第三,中国人注重“统一”,西方人注重“对立”。

7.态度由(认知)、(情感)和(意动)三部分组成。

态度改变其本质是(个人的继续社会化)。

8.文化适应因此而表现出大致四个基本阶段:

(1)蜜月阶段

(2)危机/沮丧(或敌意)阶段

(3)恢复调整阶段

(4)适应阶段

9.文化适应的六种理论

•传播涵化理论();

•★互动涵化模式();核心观点:东道国与移民群体之间的关系,是国家整合政策影响下的双方涵化取向共同作用

的结果之一。

•★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

•同化、偏离与疏远理论(,,);

•网络与涵化理论()

★文化图式理论()

10.根据“约哈里窗口”,传播双方对彼此信息的了解有四种情况,也可以分为四个区域:开放区()、盲区()、封闭区()和未知区(),分别表示个体在“开放”、“盲点”、“封闭”和“未知”四种传播状态下,人际互动与信息分别所处的地带和状况。

11.传播能力的五个构成

•解释能力()。人能对互动时所处的情境或条件,给以命名,进行组织和解释,选择出重要的信息;

•目标能力()。一个没有计划的传播者是盲目的,所以必须设置目标,提早或预期可能发生的结果;

•角色能力()。角色是社会的产物,人可通过社会角色实现或保持自己的社会身份。无论在任何传播情境中,人既要学会保持独特的自我,也要学会尊重他人。如果人不能辩认和控制角色及其互动、合作等传播行为,将直接影响人对信息的选择;

•自我能力()。选择和表现一个你想要的自我形象,包括知道那一个自我是谁;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能将这样一个自我向他人表现出来的能力;

•信息能力()。人能够选择使用让他人明白,让他人了解和领悟的词语或非词语信息,同时,也能对他人所选择的信息给以回应,进行意义交流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基本能力,传播就无从发生。

12.跨文化传播能力基本构成要素

(1)对不同文化的修辞敏感性

•修辞:一种自觉的语言调整行为,即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对语言材料进行修饰、加工。

•在跨文化交往中,由于语境因素严重地制约着语言行为的组织和建构,所以,修辞敏感性强调的是修辞与语境之间

的关联,要求人们对于不同文化的边界保持敏感,能区分什么是自己的文化,什么是不同的文化,并能自我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文化。进一步地,要求传播者能够使用适当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向对方表示尊重和积极的关注,做出顺应语境、利用语境甚至改造语境。

•在社会交往中,修辞敏感性强的人往往能对对方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做出准确的预测,这种预测是以个人掌握的关于文化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为基础的。

(2)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立场的能力。

传播者应以描述别人的行为为主,同时采取非评价性的立场,特别是在早期交往中,不应以自己的文化标准为依据去对他人的行为评头品足,以避免错误的评价。这是一种认知能力,表现了传播者的心智和素质,涉及到人际交往中三个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认知程序:描述()、解释()和评价()。

•描述是指对人们观察到的行为进行客观地描述,不允许对客观行为进行评价或赋予意义;

•解释是对观察到的行为进行加工和赋予意义,关键是对任何行为的描述都可能产生不同的解释;

•评价是对解释赋予积极或消极意义。

(3)适度的移情能力。

(4)灵活应付不同场景的角色行为能力。

•任务角色能力,指主动征求信息和事实、完成任务以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