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对词的贡献
- 格式:doc
- 大小:4.11 KB
- 文档页数:2
论柳词的贡献柳永,原名柳三变,字耆卿,系宋朝工部侍郎柳宜的第七子,以填词名世,与兄弟三复三接并为“柳氏三绝”,生于一个典型的官宦世家。
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汴京度过的,常流连于歌楼妓馆之间,繁华的汴京在他心目中是生活各感情上的真正故乡。
又由于连续几次科考都未及第,其功名上的失意促使他到烟花巷里寻求慰藉和刺激。
他深入市井,与民间艺人和歌女舞妓结下了不解之缘,有过不少风流韵事,逐渐成为纵情风月的浪子才人,成为著名的流行歌词作家,而他在词作方面的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承民间传承,使词具有俚俗色彩这主要表现在师法渊源、创作态度和社会影响上,词本有民间和文人两大传承。
北宋初期,几乎无一例外地只继承文人词而排斥民间词,只有柳永冲破了这一局限,既以文人的身份写词,又有意识的多与民间保持联系,使民间词的传承得以继承。
不管是在京城候试,还是在各地旅游,柳永都常为艺人歌女填词谱曲,并从他们身上吸取丰富的创作营养,培植自己富有俚趣的创作风格。
由于柳永曾长期混迹于市井中,有人认为他的词是民间的,不是士大夫的,虽未如此,但柳永词确以接近市民文艺的俚趣而著名。
他能够将有趣的白话加到词中,构成很平民化的表述风格,言情道爱。
本以含蓄为贵,而柳永所表现的却是尽而又尽,浅而又浅,把一见倾心表现的急不可耐。
二、内容题材的开拓柳永词作的内容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笔下的范围广泛,显示着他词作的多样性。
早期词原本狭隘的内容,到了他则得到了扩大,充分的开拓了词作的内容题材。
1、描写享乐与风情的传统题材。
由于柳永少年风流,再加上他天性浪漫,常常流连于青楼楚馆中,身在声色犬马之中,所言所听尽是莺声燕语。
再加上本身与歌妓的情欲纠缠,所以在他的词作中,有许多描写情欲生活的作品。
例如《菊花新》欲掩香帏论缱绻。
先敛双蛾愁夜短。
催促少年郎,先去睡、鸳衾图暖。
须臾放了残针线。
脱罗裳、恣情无限。
留取帐前灯,时时待、看伊娇面。
在柳永词中,多的是对妇女不幸的遭遇加以刻画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一股真挚情感的表现,虽然对情欲有如此露骨的表现,但我们却可从其中看到柳永坦率、真切、毫不矫情的性格。
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柳永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的词在宋词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柳永的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了他独特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首先,柳永的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他以情感为中心,追求个人情感的自由和真实。
柳永的词中表现出的爱情观念,迥异于以前的词人,他的爱情观念是自由而随性的,而非依赖于社会和家庭的束缚。
这种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方式,为宋词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
其次,柳永的词语言简练,充满音乐性,他特别注重音韵和节奏感的表达,使得他的词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同时,柳永的词句中常常运用双关语、换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词意更加深邃,更富有意境。
最后,柳永的词具有社会意义和时代性,他的词中表现出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这种对社会现状和个人命运的反思,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特点和时代背景,也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之,柳永的词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以独特的个性和审美观,为宋词注入了新的元素和艺术表达方式,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柳永对词发展的贡献
1.发展了慢词。
柳永常纵游于歌楼妓馆,与歌妓乐工的交往,因而认识了慢
词的生命力,成为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家,引起文人的重视,促使慢词创作繁荣,出现了苏轼、辛弃疾等大批优秀作家。
2.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柳永认为委婉含蓄的小令写作手法和风格,不适应
慢词的需要,因而改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把所写内容先点示明白,再层层铺展开来描写,既淋漓尽致,又层次分明。
3.加速了词的传播。
柳永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变“雅”
为“俗”,使词从贵族的文学重新走向市井。
4.对豪放词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柳永对宋词的影响
柳永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词人,他对宋词的发展和影响不可忽视。
柳永的词作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和真实情感的表达而著称,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柳永的作品在形式上对宋词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倡导以曲调来塑造词的音乐性,强调音韵的变化和反复,使得宋词的音乐性更加突出。
他的作品中采用的韵脚和节奏感给后来的词人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同时,他也在词的构思和结构上进行了创新,使得宋词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和自由化。
其次,柳永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对宋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词作常常表达出真实的情感,痛苦、忧愁、欢乐、爱恋等各种情绪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
他对爱情的描写尤为出色,使得宋词在情感表达上更加深入人心,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共鸣。
此外,柳永的作品也对后来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中的一些主题和意象成为了后来词坛上的常用素材,如倾国倾城的美
人、离别的伤感等。
他的风格和表达方式也影响了后来许多词人的创作风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词风。
可以说,柳永对后世词人的影响是巨大而长远的。
综上所述,柳永对宋词的影响不仅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词的音乐性更加突出,而且在情感表达上开创了新的境界,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其中的真实情感。
他的作品也对后来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词坛上的经典之作。
可以说,柳永是宋词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不可磨灭。
论柳永对宋词的贡献摘要一种文学样式得以发展再至兴旺,要有一批人为之不断的奋斗。
宋初的词坛,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沉寂后,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开始热闹起来。
在欧阳修、晏殊沿袭花间、南唐词传统题材的同时,柳永却为此引入了新的题材,大大丰富了词的内容。
他不断发展慢词,打破了小令的统治。
他开辟的俚俗词派,让宫廷词、士大夫词逐渐走向民间,促进了宋词的口语化和通俗化,以至出现了“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现象。
柳永是一位具有创新意识的词人,他对宋词的发展具有开拓性的贡献。
宋词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柳永百折不回的努力。
关键字柳永慢词词境贡献一、推动慢词的发展,打破小令统治词坛的局面1、柳永推动了慢词长调的兴旺(1)柳永注意到了词的特殊特征,特别关注了词的格律与平仄。
加之他在音律方面的非凡天赋,赋予词以一种特殊的美感。
加之柳永的一种天生性情,易被美人佳曲所吸引,而慢慢荒废了“正经”文学,也是科考多次落榜的原因之一。
落榜后的柳永长期生活在市民阶层中,接受了当时歌妓、乐工们的影响,大量地创制慢词.他一方面“变旧声,作新声”,将旧调名翻新,由小令、中调衍为慢词,另一方面“奏新曲,谱新词”,不仅维护了词的传统,而且又敢于开拓创新,对领字、对句、长短句综合运用。
柳永大量创作慢词,在他的引领下,词人们开始纷纷效仿,才得以推动了慢词的发展。
(2)比如柳永的代表作品《浪淘沙慢》,这首调是柳永首创。
唐五代的《浪淘沙》词,或是单调二十八字,或是双调五十四字,均是令词小调。
柳永则将其扩展为一百三十三字的长篇慢词,比原调增大数倍。
这首词共有三片,第一片写夜半酒醒时的忧戚,第二片追忆往昔情事,第三片从眼前的相思场景设想相见的幸福。
全词前后呼应,针线绵密,感情深刻。
不仅扩大了思想容量,而且多层次地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具有一定的立体感。
2、柳永打破小令统治词坛的单一局面(1)唐五代至北宋前期,词的字句较少,则称之为令词。
到了北宋后期,出现了篇幅较长,字句较繁的词,称为慢词。
举例说明柳永对宋词的贡献柳永(约984年-约1041年)是南宋初期著名的词人之一,他在宋词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柳永的词风清新,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被誉为“柳派”,对宋代词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就举例说明柳永对宋词的贡献。
一、创作了大量优秀词作品柳永在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词作品,涵盖了各种题材和风格。
他的作品多以爱情为主题,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和内心矛盾。
例如,柳永的《少年游》、《雨霖铃》、《永遇乐》等作品,表达了爱情的甜蜜、悲欢离合和无奈之感。
柳永的词风清新自然,富有活力和鲜明的个性,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
他塑造了一批别开生面的人物形象,如《雨霖铃》中的梦几丝、《少年游》中的柳絮、《满庭芳》中的庄瑞等,都成为了经典的词人形象,被后人传颂不衰。
二、发展了较为独特的词体柳永的作品风格独特,词体也有一定创新。
他的词小篇短、组织松散,散文句式与韵文结合较为自如,并经常插入白描或引用经典诗文,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于文化内涵。
柳永还开创了骈文词的新格局。
他的《玉蝴蝶·雁丘词 / 全音阙》、《晓镜·冰心词》等骈文词作,既保留了骈文的稳重沉静,又具有词的抒情色彩,强调“骈文合句,合法自成”,不同于以往骈文词的从形式上追求统一的作法,更加注重语言的表现和情感的表达。
三、深入挖掘了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柳永的作品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特点和生活的现实状态。
他的词作中含有丰富的本土民间文化元素,把读者带入到宋代民间生活中。
例如,《满庭芳》中的情景描写,反映了宋代上层社会赏花的流行稀罕程度。
柳永的作品还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工商业繁荣等实际情况,如《秋波媚·谒金门·秋窗阅读》描写的是京城的饮食、风俗、习惯等方面,而《夜半乐·登木雕头》更衣失所的题材和文化内涵,则显示了与时俱进,符合当代审美趋势。
柳永的词介绍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柳永的词介绍,欢迎大家阅读:柳永是第一个专心致力于歌词创作的人,他以一生精力在是,其毁誉枯皆与词息息相关,他用词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天赋,用词抒写自己的情感与遭际,也用词记录见闻感受甚至作为交游谋生的手段。
因此,比之唐五代与北宋初期的词,柳词在内容上便有了很大的开拓。
他的词,不再是仅仅用以佐酒助兴,也不再囿于狭小的生活圈子,而是面向更广阔的天地,都市风光、湖山胜景、羁旅行役、咏物怀古、祝颂投赠、游宴赠记、相思相别、悼亡游仙在柳词中无所不有。
柳词现存二百一十二首,描绘都市繁华、节日盛况及祝颂投赠之词约三十首,羁旅行役之词约七下首,男女情事及憎记之词八十多首,游冶饮宴及其他内容的约三十首。
前人谓柳词尤工于羁旅行役。
如前所述,柳永曾于一段时期东西漫游,入仕后又常任一些流转各地的小官,故词多抒写羁旅的穷愁与行役的劳顿。
这些词,因是写词人的亲身经历切身体验,故感情真挚而饱满。
又因与所行之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相融合,故觉境界开阔,物态丰妍,气象万千。
而尤具特色的是,柳永常借暮秋晚的萧瑟之景,抒写羁旅落拓的感伤之情,并借悲秋之宋玉,抒发贫士失职才人迟暮的悲概,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力与艺术感染力。
《雪梅桥》、《曲玉管》、《玉蝴蝶》、《戚氏》等都属于这类作品。
闺情词为数最多,或赠记,或代女子抒发闺怨,或写词人自己的离别相思。
柳永在这些词中,第一,热情描写和赞美了那些色艺出众、品流详雅的风尘女子,如《柳腰轻》、《风栖梧》、《少年游》等。
柳永对慢词发展的贡献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对慢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柳永创作了大量的慢词作品,这些作品的风格清新明快,内容贴近人民生活,形式简单易懂,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喜爱。
他的慢词作品包括《雨霖铃》、《如梦令》、《钗头凤》等,这些作品都被广泛传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艺术珍品。
其次,柳永对慢词的音乐形式进行了创新和改进。
他采用了多种乐器进行编曲,使得慢词的音乐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他还将传统的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到慢词中,使得慢词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为慢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柳永的慢词作品对于后来的民间音乐艺术、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的作品被后人不断传颂,对于中国慢词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柳永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位标志性的人物,他大量创制慢词,改变了以小令为绝对主体的传统体式;开创俚俗词派,改变了以“雅”为绝对主体的传统风格;创作主体介入,改变了以人物类型表现为绝对主体的传统方式。
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兴旺发达,都需要一批为之呕心沥血的人,北宋时期,由唐民间曲子词发展而来的词体逐渐兴盛起来。
在这一过程中,柳永以毕生精力开疆拓土,功不可没。
他对词坛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而言,可以称之为“三变”。
变体——大量创作慢词,改变了以小令为绝对主体的传统体式
宋词最重要的特点是抒情性。
一般诗人文士对当时流行的市井俗曲偏见甚深,不愿写慢词,而柳永却摒弃文人偏见,大量地填写和创制慢词。
与小令相比,慢词长调具有更饱满的音乐容量,能容纳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艺术情节,柳永首创“以赋为词”,成功地将辞赋的铺叙手法用来作词,开拓了词学创作的新途径——“屯田蹊径”,②创造了一套适合慢词长调的表现手法——“柳氏家法”。
③柳永之后,慢词在张先的创作中被逐步采用,到了苏东坡和辛弃疾,又创造性地“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和现实批判精神寄于词作,写下了《念奴矫·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辉煌的慢词篇章。
柳永在形式上的奠基,为苏、辛等人的突破提供了必要条件。
两宋词坛,从柳永以后开始进入了一个以慢词为主的新的历史阶段。
变风——开创俚俗词派,改变了以“雅”为绝对主体的传统风格
词起于民间,但进入文人手中之后,词走上了雅化的道路。
唐五代词,特别是第一位大力作词的名家温庭筠开创了婉丽绮靡的词风,宋初词坛亦然。
柳永在词的语言、结构与风味上,继承、发扬了民间词的俚俗本色,将词引向市井街巷的广阔天地,开创了宋代的俚俗词派。
柳词语言表达方式直白,如话家常,呈现出口语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的美学风范。
如《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
恨薄情一去,锦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
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这是以妓女口吻写成的恋情相思词,所以全篇用语都很通俗,没有书卷气和学究气。
柳永还常常采用副词“恁”、“怎”、“争”等,代词“我”、“你”
、“伊”等,动词“看承”、“都来”、
“抵死”、“消得”等,使整首词语言浅近质朴,畅达贯通。
“雅俗本为二途,雅者凝重蕴藉,俗者浅近清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无可轩轾。
宜在雅不厌俗、俗不伤雅、方为神品,故大家多二者兼之。
”④柳永就是“二者兼之”的“大家”。
柳永以后,无论是嗜“俗”嗜“艳”的词人,还是追“风”逐“雅”的作家,其语言都不同程度地受柳词的影响。
变意——创作主体介入,改变了以人物类型表现为绝对主体的传统方式
变意,主要指表现方式和书写对象的变化。
柳永之前的词,表达的情感主要是男欢女爱、离情别绪。
到了柳永,这种表达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
由人物的类型表现到自我表现。
所谓自我,就是创作主体。
唐五代中,敢于、勇于、善于表现自我的很是罕见。
柳永在自我形象和自我感情的介入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在他的羁旅词、蔑视功名词和部分恋情词中均有表现。
如他的《传花枝·平生自负》:“平生自负,风流才调。
口儿里,道知张陈赵。
唱新词,改难令,总知颠倒。
……遇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
剩活取百十年,只恁厮好。
若限满,鬼使来追,待倩个、掩通著到。
”“平生自负,风流才调”,八个字写出了他一生的品性与形象。
由喻情写作到直情写作。
古代文人写自己的情爱大都采用了喻情手法。
写得是美人,说的是自己,常作美人芳草之喻。
柳永词一改旧风,表现的是一个“直”,追求的是一个“真”。
《秋蕊香引·留不得》是一首悼亡词,写得更直白,更真切:“留不得。
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
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向仙岛,归冥路,两无消息。
”起头写“留不得”,撕心呐喊,响云裂帛;结尾写“向仙岛,归冥路,两无消息”,忧思深重。
柳永的词很容易寻绎出一条直抒心声的主线,这正是柳永的首创。
柳词在创作主体介入方面的变化,对后世词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创作主体的介入,是自我价值意识的强化。
柳永于《鹤冲天?黄金榜上》一词中呼出“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呐喊,自是一代才人的心声,更是个体人格力量的觉悟。
柳永大量填写慢词并取得极大的成功,致使“东坡、少游、山谷辈相继有作,慢词逐盛”⑤;他大量创制新调,符合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所以“变旧声作新声,大得声称于世”;柳永词俚俗浅近,易于被接受,使得“天下咏之”、“传播四方”,开创了俚俗词派;柳永词在创作主体介入上的创新使词真正成为表情达意的利器,苏轼评价达到了
“不减唐人高处”的境地。
柳永的“三变”对两宋词坛的贡献是独特的,其创新
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