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钱塘湖石记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钱塘江春行原文及翻译钱塘江春行原文及翻译《钱唐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的七律。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钱塘江春行原文及翻译,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原文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及注释译文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注释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⑵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⑶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⑷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⑸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⑹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⑺浅草:浅浅的青草。
才能:刚够上。
没(mò):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钱塘湖石记名句钱塘湖是中国著名的湖泊之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
自古以来,钱塘湖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湖边的石刻是钱塘湖景区的一大亮点,其中记名句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钱塘湖的记名句是由古代文人墨客们在湖边的巨石上刻下的诗词精华。
这些句子不仅表达了他们对钱塘湖美景的赞美,也流露出他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深思。
这些石刻大多数保存至今,成为了一道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独特景观。
其中最著名的记名句之一是“看钱塘大潮,白浪滔天”。
这句出自元代文学家杨万里的《临安春雨初霁》。
他以真挚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潮的壮丽景象,并借此抒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句诗词使得钱塘湖的大潮景色更加引人入胜,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伟大。
除了杨万里的名句外,还有许多其他名人的诗词也被刻在钱塘湖的石上。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和明代文学家徐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都成为了游客欣赏钱塘湖美景时的精神寄托。
这些记名句作为钱塘湖的一部分,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才华和情感,也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领略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些石刻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们感受到了岁月的流转和文化的传承。
钱塘湖的记名句不仅是景区内的一处景点,更是一份文化遗产。
它们不仅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关注,也成为了杭州市民重要的精神寄托之一。
每年的春秋时节,游客们纷纷前来欣赏钱塘湖美景,并在记名句前留下自己的印记,以表达对这片美景的敬意和喜爱。
钱塘湖石记名句是钱塘湖景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为游客们带来了一份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无论是欣赏湖光山色,还是品味文化遗产,钱塘湖的记名句都是这片美丽湖泊的一道亮丽的底色。
西湖白堤因纪念哪位诗人而得名是为了纪念白居易。
西湖白堤,位于西湖东西向的湖面上,俗称“白沙堤”,长约一公里,相传白居易为此写诗:“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西湖白堤的原称是白沙堤,横亘在西湖东西向的湖面上,从断桥起,过锦带桥,止于平湖秋月,长1公里。
宋时因此路是通往孤山的唯一的道路,故称孤山路。
明朝修筑后,杂植花木,亦名什锦堂。
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即指此堤。
后人为纪念这位诗人,称为白堤。
堤上桃柳成行,芳草如茵,回望群山含翠,湖水涂碧,如在画中游。
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
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秋天至洛阳,在洛阳履道里购宅。
25年,被任命为苏州刺史,5月到任。
26年因病去职,后与刘禹锡相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
在杭州刺史任内,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
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
离任前,白居易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
当这笔基金一直运作到黄巢之乱时,当黄巢抵达杭州,文书多焚烧散失,这笔基金才不知去向。
西湖有白堤,两岸栽种有杨柳,后世误传这即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而称之为白公堤。
事实上这道“白堤”在白居易来杭州之前已存在,当时称为“白沙堤”,且见于白居易的诗作之中。
当白居易在杭州时,元稹亦从宰相转任浙东观察使,浙东、杭州相去并非太远,因而二人之间有许多往还的赠答诗篇。
当白居易任满离开杭州时,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编成《白氏长庆集》五十卷。
在苏州刺史任内,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白居易有关白居易的民间传说系列(之一)花仙赐书唐大历七年(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东郭宅(现在的新郑市城关镇东郭寺村)。
唐时,东郭宅一带地势低洼积水成患,白居易出生时家里的男人们都出去排水去了他的爷爷白鍠希望自己的孙子以后居住得容易些,于是便起名叫居易。
白居易在新郑生活了十一年,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
传说白居易五岁时突然得了一种奇怪的病,什么药都吃过,大夫换了一个又一个,就是不见好转。
街坊邻居都说这孩子恐怕是中了邪,劝白居易的母亲赶快找“神家”给驱驱邪。
阴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刚好溱洧河边起大会,白居易的母亲急忙让家人套好马车载上白居易去会上找“神家”驱邪。
白居易躺在马车里病得迷迷糊糊的,朦胧间眼前出现一大片鲜花,转眼间鲜花不见了,眼前出现一位十来岁的小姑娘,模样煞是好看。
白居易就走向前问姑娘:“姐姐您叫什么名字?来到这里干什么?”小姑娘说:“我叫花仙,听说你很喜欢花,是特地来找你做朋友的,你愿意吗?”白居易回答:“当然愿意。
”小姑娘又说:“既然愿意做朋友就得听我的。
”白居易见花仙手里拿着一本书就说:“姐姐您把书给我,我才听您的。
”说着就要去夺小姑娘手里的书。
小姑娘一边把书高高举起,一边说:“我这就给你书,你可一定要听我的啊!”说完又接着念了四句诗:“生来受人夸,河边是我家。
勤读我的书,诗名满天下。
”白居易一边答应着小姑娘,一边接过书来,仓促看了一眼,只见满书尽是一行又一行的诗歌,待要看个仔细,书突然不见了,那位叫花仙的姑娘也不见了,白居易急得直喊“姐姐!姐姐!”惊出了一身大汗,自己也醒了过来。
白居易把刚才梦里的事情告诉了母亲,母亲听了十分惊讶。
白居易对母亲说:“我不去赶会了,我要回家让您教我念诗歌。
”母亲只得让家人调转车头回家去了。
白居易跟着他的母亲念诗歌,两天后病竟然全好了。
关于白居易写诗的小故事相传,白居易的邻居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妇人,老妇人没有什么文化,但是白居易十分尊重她。
白居易《太湖石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白居易《太湖石记》原文及翻译译文白居易《太湖石记》原文及翻译白居易原文:古之达人,皆有所嗜。
玄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节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
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与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众皆怪之,我独知之。
昔故友李生约有云:“苟适吾志,其用则多。
”诚哉是言,适意而已。
公之所嗜,可知之矣。
公以司徒保厘河洛治家无珍产奉身无长物惟东城置一第南郭营一墅精葺宫宇慎择宾客,性不苟合,居常寡徒,游息之时,与石为伍。
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族次焉。
今公之所嗜者甲也。
先是,公之僚吏,多镇守江湖,知公之心,惟石是好,乃钩深致远,献瑰纳奇,四五年间,累累而至。
公于此物,独不谦让,东第南墅,列而置之,富哉石乎。
厥状非一: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
又有如虬如凤,若跧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者。
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颏,若欱云歕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
烟霁景丽之旦,岩堮霮,若拂岚扑黛,霭霭然有可狎而玩之者。
昏旦之交,名状不可。
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
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
此其所以为公适意之用也。
尝与公迫视熟察,相顾而言,岂造物者有意于其间乎?将胚浑凝结,偶然成功乎?然而自一成不变以来,不知几千万年,或委海隅,或沦湖底,高者仅数仞,重者殆千钧,一旦不鞭而来,无胫而至,争奇骋怪,为公眼中之物,公又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不知精意有所召耶?将尤物有所归耶?孰不为而来耶?必有以也。
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於石阴。
曰“牛氏石甲之上”、“丙之中”、“乙之下”。
噫!是石也,千百载后散在天壤之内,转徙隐见,谁复知之?欲使将来与我同好者,睹斯石,览斯文,知公嗜石之自。
会昌三年〔37〕五月丁丑记。
译文:古时候通达事理、豁达豪放的人,都有自己的嗜好。
钱塘湖石记原文钱唐湖事,刺史要知者四事,具列如左:钱唐湖一名上湖,周廻三十里,北有石函①,南有笕②。
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③,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可溉五十余顷。
先须别选公勤军吏④二人,立于田次,与本所由田户,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
若岁旱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刺史⑤自便压帖,所由即日与水。
若待状入司,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动经旬日,虽得水,而旱田苗无所及也。
大抵此州春多雨,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
(原注:州图经云:“湖水溉田五百顷。
”谓系田也,今按水利所及,其公私田不啻千余顷。
)自钱唐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田,放湖入河,从河入田。
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
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
今年修筑湖堤⑥,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
脱或水不足,⑦即更决临平湖⑧,添注官河,又有余矣。
虽非浇田时,若官河干浅,但放湖水添注,可以立通舟船。
俗云:决放湖水,不利钱唐县官。
县官多假他辞以惑刺史。
或云鱼龙无所托,或云菱茭失其利。
且鱼龙与生民之命孰急?菱茭与稻粮之利孰多?断可知矣。
又云放湖即郭内六井无水,亦妄也。
且湖底高,井管低,湖中又有泉数十眼,湖耗则泉涌,虽尽竭湖水,而泉用有余;况前后放湖,终不致竭,而云井无水,谬矣!其郭内六井,⑨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与湖相通,中有阴窦,往往堙塞,亦宜数察而通理之。
则虽大旱,而井水常足。
湖中有无税田约数十顷,⑩湖浅则田出,湖深则田没。
田户多与所由计会,盗泄湖水,以利私田。
其石函、南笕,并诸小笕闼,非浇田时,并须封闭筑塞,数令巡检,小有漏泄,罪责所由,即无盗泄之弊矣。
又若霖雨三日已上,即往往堤决。
须所由巡守预为之防。
其笕之南,旧有缺岸,若水暴涨,即于缺岸泄之;又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
大约水去石函口一尺为限,过此须泄之。
余在郡三年,仍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
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
欲读者易晓,故不文其言。
白居易的生平经历白居易的生平经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与“诗王”之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的生平经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经历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它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祖籍山西太原,新郑(今河南新郑)人,后迁下邽。
白居易的祖父白鍠后在河南巩县当县令,与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今属郑州新郑)。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稹合称“元白”。
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争。
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
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
白居易得以在符离(今安徽符离集)度过了童年时光。
白居易与并称“符离五子”的'符离人刘翕习、张仲远、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一同泛舟陴湖,游流沟寺,登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
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
迁居卒于武宗会昌六年。
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
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与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
《钱塘湖石记》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一起看看《钱塘湖石记》的译文。
这篇文章是唐朝的白居易写的哟!原文大概是这样:杭州刺史白居易,命工吏在钱塘湖外湖修堤,划定湖的界限: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湖水,可灌溉农田十五余顷;每一复时,可灌溉农田五十余顷。
优先考虑灌溉,待水溢满,再蓄于湖。
又怕百姓只顾自身利益,从湖多取水,遇旱年湖水不足,所以规定:若堤岸旁的水高于地面二尺,就从低地放水;高于地面四尺,就在高地放水;若高于地面五尺,就全面放水灌溉,然后封闭湖堤,以待下次需要。
如果遭遇大旱,百姓请求放水,须先申报刺史,刺史亲自巡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放水。
每次放水和蓄水,都要详细记录时间和水量。
下面咱们来看看译文:杭州的刺史白居易,让工匠和官吏在钱塘湖的外湖修筑堤岸,明确了湖的范围。
要是放水灌溉农田,湖水每降低一寸,就能灌溉十五多顷的农田;每次恢复湖水的时候,能灌溉五十多顷农田。
要先考虑灌溉,等水满了,再存到湖里。
他还担心百姓只想着自己,从湖里多取水,碰到干旱的年头湖水就不够了。
所以定下规矩:要是堤岸旁边的水比地面高二尺,就从低的地方放水;比地面高四尺,就在高的地方放水;要是比地面高五尺,就全部放水灌溉,然后把湖堤封闭起来,等着下次用。
要是碰上大旱,百姓请求放水,必须先报告给刺史,刺史亲自去查看,按照实际情况决定能不能放水。
每次放水和蓄水,都要仔细地把时间和水量记下来。
小朋友们,你们想想,白居易是不是很聪明呀?他为了让百姓能好好用水,灌溉农田,想了这么多办法,还定下了规矩。
就好像咱们在学校里,老师为了让大家能好好学习,也会定一些规则一样。
通过这篇《钱塘湖石记》,咱们能知道,古代的大人也很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想办法让大家过得更好。
小朋友们,希望你们能从这篇文章里学到一些知识,以后读更多有意思的古文!。
盛唐四大诗人之白居易轶事典故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 居易湘灵白居易11岁时,因避家乡战乱,随母迁居到父亲白季甫任官之地----徐州符篱(安徽省宿县)在那里遇一个小他四四岁的邻居小女孩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的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到白居易九岁、湘灵十五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
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年),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已得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篱去江南叔父处。
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
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
由诗中可以清楚的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
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结婚问题。
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
最后表示了愿至天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篱住了近10个月,恳切要求母亲于湘灵结婚,但被母亲拒绝了。
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
贞元二十年(804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母亲不但拒绝他们结婚,而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许他们见面。
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的深厚爱情并没有结束。
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来惩罚母亲。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才与杨性女结了婚。
后来白居易被贬江州途中,和夫人杨氏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
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
这首诗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与《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所以说白居易亲身经历的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为《长恨歌》打下了基础。
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
白居易的5个有趣小故事(一)爱恋湘灵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
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
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
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
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
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
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
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
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
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
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
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
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
例如《夜雨》、《感镜》等。
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
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
这首诗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与《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所以说白居易亲身经历的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为《长恨歌》打下了基础。
【导语】⽩居易,唐代⼤诗⼈。
字乐天,晚年号⾹⼭居⼠。
其祖先太原⼈,后迁居下邽。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活及⼈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下⾯是⽆忧考分享的诗⼈⽩居易的历史故事。
欢迎阅读参考! 【⽩居易的故事】 ⽩居易,唐代⼤诗⼈。
字乐天,晚年号⾹⼭居⼠。
其祖先太原(今属⼭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的东北)。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活及⼈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贞元间进⼠,授秘书省校书郎,任左拾遗和左赞善⼤夫,曾因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杭州、苏州刺史,官⾄刑部尚书。
他在⽂学上,主张“⽂章合为时⽽着,歌诗合为事⽽作”,是着名的“新乐府”的倡导者。
早期的讽喻诗,有不少篇章能较⼴泛尖锐地揭发当时政治上的⿊暗现实,也反映出⼈民的痛苦⽣活。
他的诗语⾔通俗,相传⽼妪也能听懂。
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也很有名。
着有《⽩⽒长庆集》。
那⼀年,杭州⼤旱,⼀旱旱了九九⼋⼗⼀天。
西湖旁边的⼏千亩农⽥,地⽪都⼲裂了⼝,稻⽲枯黄,象⽕烧过⼀样。
⽼百姓天天到衙门⾥去请求⼤⽼爷:赶快放西湖⽔,救救农⽥。
可是,那些官府⼤⽼爷,只知整天在西湖上寻欢作乐,却⼀直不理不睬。
有⼀天,百姓们⼜熙熙攘攘地赶到衙门⾥来,要求⼤⽼爷放西湖⽔,有的喊:“青天⼤⽼爷,赶快放西湖⽔,救救农⽥吧!”有的喊:“⼤⽼爷,再不放西湖⽔,我们百姓都活不下去啦!”闹得那位⼤⽼爷睡也睡不安,吃也吃不⾹,只好亲⾃到衙门⼝,怒⽓冲冲地对百姓说: “谁说放西湖⽔?把西湖⽔放了,那湖⾥的鱼龙就没有地⽅栖息啦!” 这时,只见⼈群中⾛出⼀个长着五绺长须的⽼汉,不慌不忙地反问道:“鱼龙与百姓的性命相⽐,哪⼀个要紧?” ⼤⽼爷⼀听,⼜⽓呼呼地说: “谁说放西湖⽔?把西湖⽔放了,那菱⾓就不能⽣长了!” ⽼汉冷冷地⼀笑,⼜反问道: “菱⾓与稻⽶相⽐,哪⼀种重要?” ⼤⽼爷⼀听,更加⽓急败坏: “谁说放西湖⽔?放了西湖⽔,对皇上洪福不利!”其实,这位⼤⽼爷想说的是对⾃⼰的官运不利,怕说得太露⾻了,触犯众怒,就把当今皇上抬了出来,吓唬吓唬⽼百姓。
中考复合文本命题特点分析作者:韩荣华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23年第12期【摘要】多个文本形成一组阅读信息,在此基础上形成某个聚焦点,试题围绕这个聚焦点设置,既是对单元整合教学的回应,也有利于检测学生在复杂阅读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新走向。
分析这类试题,对单元教学的推进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都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语文中考;复合文本;命题分析;单元教学两个以上的文本因为某个议题组合在一起,称为复合文本。
组成复合文本的可以是连续性文本,也可以是非连续性文本。
中考命题时,将不同类型的文本编为一组,形成复合文本,命题者从不同的文本之间找到可以比较阅读的“点”来设置试题,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题型。
语文中考试卷的呈现样式十分丰富,但总体不外乎积累运用、阅读、写作三部分。
复合文本在这三部分试题里都可能出现:在积累运用题里,作为阅读材料检测考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在阅读题里,检测考生对于古诗文、现代文(包括文学作品、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和整本书)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写作题里,复合文本也可以提供相对复杂的情境,检测考生从复合文本里提炼主题的能力。
如何组合文本,如何针对复合文本设置试题,这些设置的试题旨在检测考生何种能力,复合文本阅读与单篇文本阅读的区别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讨论。
本文以2023 年江苏省部分中考试题为例,详细解析中考复合文本命题特点。
一、注重梳理探究能力语言积累与运用不是记诵字词名句,而是要“主动积累、梳理基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1]。
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之前,要有梳理探究能力,“学习按照词类梳理字词,学习整理典型的语法、修辞应用实例”。
[2]近年来的中考不考静态的语法、修辞知识,而从运用的角度检测,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笔者仅以标点符号为例,分析檢测方式的更替带来的教学变革。
白居易描写草的诗句|描写春天的诗句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白居易,欢迎阅读。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花非花》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白居易《春题湖上》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白居易《杨柳枝词》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白居易《望驿台》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白居易《春题湖上》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白居易《南湖早春》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白居易《买花》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白居易《南湖早春》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白居易《青门柳》斜倚栏干背鹦鹉,思考何事不回头。
——白居易《春词》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白居易《春题湖上》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白居易《南湖早春》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
——白居易《彭蠡湖晚归》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白居易《杨柳枝二首》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两星。
——白居易《杨柳枝二首》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
——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称香山居士,又号称为醉吟先生,祖籍是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春题湖上》《钱塘湖石记》含答案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春题湖上【注】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此诗作于长庆四年(824),作者杭州刺史任期届满之时。
【乙】钱塘湖石记钱塘湖事,刺史要知者四条,具.列如下:钱塘湖北有石函①,南有笕②。
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③,可溉五十余顷。
先须别选军吏二人,与本所由④田户,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
若岁旱,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刺史自便押帖⑤,即日与水。
若待状入司,符⑥下县,县帖⑦乡,乡差所由,动经旬日,虽得水,而旱田苗无所及也。
大抵此州春多雨,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
自钱塘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田⑧,须放湖入河,从河入田。
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
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
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⑨足矣。
脱或水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
予在郡三年,仍⑩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
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
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
(选自《白氏长庆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注]①石函:石函桥、石函闸。
②笕:笕决湖。
③复时:一昼夜,即二十四小时。
④所由:官名,唐代一般指胥吏及差役。
⑤押帖:书面说明。
⑥符:州府的公文。
⑦帖:发到。
⑧应溉夹官河田:应该依靠运河灌溉的农田。
⑨不啻:差不多。
⑩仍:连续。
40.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甲诗中画线句所呈现的画面。
41.后人评论甲诗“言外正有余情”,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
4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B.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C.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D.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43.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白居易简介及代表作品白居易简介及代表作品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白居易简介及代表作品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生平简介:白居易(七七二-八四六),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
贞元十五年(七九八)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会昌二年(八四二),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七十五岁。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
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
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
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
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
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主要作品:买花问刘十九白牡丹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琵琶行宫词鸟暮江吟观游鱼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语文答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相应选项;非选择题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题区域书写答案。
不要答错位置,也不要超界。
一、(24分)大千世界,五彩斑斓,像汹涌的浪潮向我们扑面而来。
我们勇敢地迎面而去,存一份感念,多一份渴盼,怀着热爱奔赴梦想。
1.班级举行“热爱与潜能”主题班会,以下是你的演讲片段。
当我们真正热爱这个世界时,才真正活在这个世界上。
如果说每个人都拥有一座名为“潜.()能”的金矿,那么“热爱”便是打开金矿的那把钥匙。
热爱给你动力,为你fù()能,吸引着你不断去探寻、甲生命的种种可能性。
同样,它也会给你勇气,使你坚定,让你对所有的困难都能无畏无惧,甘之如饴。
无论处于何种境地,热爱永远是我们可以依赖也必须依赖的精神力量。
找到你所热爱的事,乙时间里的每一刻,__________________。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潜._________能fù_________能(2)在文段甲、乙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探究享用B.开掘享受C.开掘享用D.探究享受(3)请在末尾横线处加上一句话,使表达更加完整。
2.填写名句,感受作者笔端流露的各种热爱之情。
热爱是对自然风光的流连,是陶弘景眼前“两岸石壁,(1)________________”的多彩,是常建笔下“(2)______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的禅意;热爱是对亲人挚友的牵挂,是苏轼“(3)___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王勃“海内存知己,(4)________________”的劝勉;热爱是对知识智慧的吸纳,是孔子“(5)________________,不亦说乎”的教诲,是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6)________________”的顿悟;热爱是对家国天下的担当,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慷慨激昂,是“(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爱国情怀。
[键入文字]白居易是哪个朝代的香山居士诗王白居易简介白居易是哪个朝代的人:白居易(772 年~846 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
白居易父亲后来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 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新郑)东郭宅,在新郑生活到12 岁,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
迁居卒于武宗会昌六年。
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
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破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白了。
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
他的诗不仅在中国,在日本和朝鲜等国都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 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 岁。
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1。
白居易的钱塘湖石记
…
在古时,与一个地方的发展和老百姓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水利,白居易在杭州修筑白堤后,写了一篇《钱塘湖石记》,说明使用堤闸具体水位等细节,至今有刻石立于西湖北岸。
特别提到,如果遇到旱年,百姓请水,不必经乡、县逐级申请而可以直接向刺史陈诉,可以“即日与水”。
否则层层汇报,“动经旬日”,水到田苗已死。
《钱塘湖石纪》:…若岁旱,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剌史自便押帖,所由即日与水;若待状入司,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动经旬日,虽得水,而旱田苗无所及也。
…
钱唐湖石记
钱唐湖事,剌史要知者四条,具列如左。
钱唐湖一名上湖周回三十里。
北有石函,南有笕。
凡放水溉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
每一复时,可溉五十余顷。
先须别选公勤军吏二人:一人立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
若岁旱,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剌史自便押帖,所由即日与水;若待状入司,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动经旬日,虽得水,而旱田苗无所及也。
大抵此州春多雨过天青夏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溯湖千余亩顷田。
无凶年矣。
自钱塘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田,须放湖入河,从河入田,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
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
脱或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
俗云:决放湖水,不利钱塘县官。
县官多假他词,以惑剌史。
或云:鱼龙无所托。
或云:茭菱失其利。
且鱼龙与生民之命孰急?茭菱与稻梁之利孰多?断可知矣。
又云:放湖即孰内六井无水,亦妄也。
且湖底高,井管低,湖中又有泉数十眼,湖耗则泉涌,虽尽竭湖水,而泉用有余;况前后放湖,终不至竭。
而云无水,谬矣!其郭中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与湖相通,中有阴窦往往堵塞;亦宜数察而通理之:则虽大旱,而井水常足。
湖中有无税田。
约十数顷:湖浅则田出,湖深则田没。
田户多与所由计会,盗泄湖水,以利田。
其石函、南笕、并诸小笕闼,非浇田时。
并须封闭筑塞,数今巡检;小有漏泄,;罪责所由,即无盗泄之弊矣。
又若霖雨三日已上,即往往堤决。
须所巡守,预为之防。
其笕之南,旧有缺岸:若水暴涨,即于缺岸泄之;又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
予在郡三年,仍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
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欲读者晓,故不文其言。
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