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画院
- 格式:ppt
- 大小:218.00 KB
- 文档页数:17
宋代画院对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影响作者:王娟来源:《牡丹》2017年第33期宋代是中国美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一个时代,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建立了有制度的画院,如宋徽宗时成立的专门绘画学校——国子监“画学”。
这一时期绘画名家层出不穷,特别是画院人才辈出,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高峰期。
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特点是用色彩来表现画家的感受和真实的大自然,这是从唐代开始就有的表现方式,宋代的画院制度对中国青山绿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宋代画院的基本特征和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历程,然后分析了宋代画院对中国青绿山水画的深远影响。
一、宋代画院(一)宋代画院的概述宋代是中国绘画的又一高峰期,宋代画院的规模较大,它是统治阶级建立的,具有完备的教育理念,在封建社会的绘画教育中有重要地位。
例如,宋代著名画家李唐、马远、夏圭、张择端等人都接受的是画院教育。
在画院教育的推动下,宋代取得了辉煌的绘画成就。
(二)宋代画院的特点宋代的“院体”画风是在画院的特殊教育下形成的,在艺术审美上有高度的一致性。
例如,黄筌、黄居寀创立的花鸟创作方法,赵佶的宣和体画风,南宋画院的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画山水的特点,三者均受画院制度教育的影响,在画院的课程和考试上有密切的联系。
在弘扬传统文化和展现文学诗意上,画院教育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青绿山水的发展在南宋时期,赵伯驹和赵伯骕两兄弟是青绿山水画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人在继承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的青绿画法基础上,又融入北宋文人画的情趣和技法,创造出一种介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间的青绿山水。
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在构图与构思上参考了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见图1),以横幅形式描绘了风光壮丽的北方山水,艳丽却不落俗套。
这幅画透露出从唐代到北宋,绘画表现发生了相应的艺术手法变化。
山川丘峦,瀑布流水,舟船纵横,参差不齐的人群,丰富的色彩,以石绿、石青为主要色调,辅助色彩采用赭石、朱砂红等颜色,整体色调透露出辉煌壮丽却不缺少清新,皴染适当,又融合了“气韵”,这是文人画中最重要的表现。
宋代翰林图画院的兴建时间与录用方式宋.《二祖调心图》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据可依的官方画院,宋代的翰林图画院在绘画史占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影响。
北宋建立的翰林图画院不仅仅为图画院培养了大批著名的画家,给我们呈现了很多的优秀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把绘画列入封建国家科举制中,使绘画成为科举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宋代翰林图画院的兴建时间北宋赫赫有名的翰林图画院,隶属于入内内侍省的翰林院下,与天文、书艺、医官四局并立:“ 翰林院,勾当官一员,以内侍押班、都知充,总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凡执伎以事上者皆在焉。
”对于它的起始年代,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翰林图画院起建于宋太祖建国初,到雍熙元年建成;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宋初建隆元年有图画院之名号,但图画院与翰林图画院不同,史上有据可考的翰林图画院直到雍熙元年才被创设起来。
而就其称谓而言,作为历史上官方设立、具有深远意义的绘画机构——翰林图画院,其自身的各种问题,理论界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见。
这些源源不绝的争论,是由于翰林图画院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作为官方设立的绘画机构,它所承载的分量是我们用语言难以形容的。
宋.《寒江独钓图》关于图画院的兴建,历史上有确切记载的资料中有这么一段:“ 翰林图画院,雍熙元年置在内中苑东门里,咸平元年移在右掖门外,以内侍二人勾当。
待诏等旧无定员,今待诏三人,艺学六人,祗侯四人,学生四十人为额。
旧工匠十四人,今六人”这一段话看似给人一个明确的定论,实际上“置”这一个字给这一定论带来很大的争议:一方面,我们可以将这个字顺理成章地理解为,翰林图画院是于雍熙元年即984年产生,所有的人员以及制度都是在雍熙元年开始成立。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此理解成为,翰林图画院早已成立,而在雍熙元年置于内中苑东门里的是其办公地点,此办公地点于咸平元年(998年)移在右掖门外,按照上下文的意思,这一理解是非常合理的。
此外,宋太祖在开国之初就已经开始招徕画家,并有对画家进行授职一事则使这种解释更加合理化。
173西方卡拉奇学院与中国北宋翰林图画院比较祾刘颖(陕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摘 要:在美术的教育历史进程中产生了美术学院这一机构,使美术教育开始系统和专业。
16世纪的意大利出现了西方最早的美术学院,本文主要分析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美术学院之一卡拉奇学院。
而作为两宋时期的翰林图画院可以称作是中国美术教育历史上的先河“第一院”,是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重要组织机构,也是当时全国绘画创作的权威。
文章尝试比较西方卡拉奇学院与中国北宋翰林图画院,分别从历史背景、教育体制与艺术特征三个方面入手对比,最后阐述了两个美术学院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卡拉奇学院;折衷主义;北宋翰林图画院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5-0173-02收稿日期:2018-04-06作者简介:刘祾颖,女,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画研究。
一、历史背景之比较16世纪的意大利出现了西方最早的美术学院,当时很多城市都设立了学院,比如罗马、博洛尼亚和和佛罗伦萨等,影响了美术教育及美术史。
1.卡拉奇学院之历史背景。
从时代背景来看,16世纪末是意大利学院的兴盛发起的时候。
在卡拉奇兄弟所在的年代,已经出现了很多以意大利文——“学院”命名的组织。
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成就的高度极高,之后的画家们只能另辟路径,放弃古典原则。
学院的创始人们旨在使用这种教育机构形式,巩固古典绘画的重要性,消除样式主义的弊端。
当时的教廷也希望能够通过发扬古典原则来稳定自身的统治地位,因此大力支持学院的产生,这就使得美术学院创建并获得了繁荣的发展。
在1580年代的初期,卡拉奇三兄弟阿尼巴·卡拉奇、阿各斯提诺·卡拉奇和路德维克·卡拉奇联合创立了一所学院。
因为卡拉奇三兄弟声名远播,不少学者更愿意称这所学院为“卡拉奇学院”。
卡拉奇学院拥有自己的箴言和徽章,学院的箴言来自于拉丁语,意为“折衷的完美”,这也是卡拉奇学院的教育理念。
宋代画院制度对绘画发展的影响
宋代画院制度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制度之一,对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了画家的社会地位:画院制度的建立使得画家有了正式的职业身份和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提高了画家的社会地位和声誉。
2. 促进了绘画技巧的发展:画院制度为画家提供了稳定的创作环境和丰富的绘画资源,使他们能够专注于绘画技巧的研究和提高。
3. 推动了绘画风格的多样化:画院制度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和背景的画家,他们带来了各自独特的绘画风格和技法,促进了绘画风格的多样化。
4. 加强了绘画的教育和传承:画院制度设立了专门的绘画教育机构,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画家,保证了绘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5. 影响了后世绘画的发展:宋代画院制度的繁荣和成就对后世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元、明、清等朝代的绘画发展奠定了基础。
年级:2009级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姓名:毛雪伟学号:312009********* 编号:W--51院体画的特点院体画,是指宫廷画家和由宫廷设置的画院画家的画。
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载:“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
汉明雅号丹青,别开画室,又创立鸿都学以集奇异,天下之奇异云集。
”但这只能算是后来宫廷设置画院的滥觞,正式的画院出现于五代的南唐和西蜀。
两宋时期,院体画形成完备的理论和形式。
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
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
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
”宋代院体画不仅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的繁荣时期,同时为中国艺术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微宗时期建立了翰林图画院,名声大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画家,为中国艺术文化遗产留下宝贵的财富,功不可没。
宋微宗不仅是位皇帝,而且还是位伟大的艺术家和鉴赏家,是宋时艺术的引路者和开拓者,并使翰林画院成为朝野上下的热点。
可惜被奸贼所害,成了敌国的战俘。
宋微宗注重画家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古代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为提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宋微宗把画院全面改观,这时期的院体画叫“宣和画”,以花鸟画为主,其特征是细腻准确,幽雅含蓄,富有诗情画意,以形写神的特点。
在技法和审美取向上都与当时文人相融合。
院体画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
朴厚而又写实。
院体画,下笔凝重稳健,比较工整严谨,风格朴厚而又写实时创造“院体”风格的画家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关系,他们同在宫廷范围内工作,或属同僚,相互影响,或先后衔接,呈继承关系。
更主要的是在皇室统一、格的管理下,从创作主旨、题材内容到风格样式、审美情趣,都表现出极强同性。
院体有不同的风格,像宋代由翰林书画院的宫廷画家所创立的典型风格,如北宋徽宗时期的工整精细画风,就称为“宣和体”,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简劲雄健的山水,被称为南宋“院体”。
论北宋翰林图画院职官与制度作者:王静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2期摘要:北宋是宫廷画院重要的发展和完善时期,在此期间,画院的职官与制度等均逐步得以规范。
北宋“翰林图画院”的职名设置经历了“无定员”到“定额”的过程。
职官的升迁,经历了北宋初期的普遍递迁、按缺升迁,以考试择优迁补的发展。
北宋之时,其录用画家的制度从前期、中期到后期,经历了形成、发展直至完善。
宋朝初年开始建立的“翰林图画院”是绘画艺术继续繁荣的表现。
宋代画院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诸多成果,对于宋代绘画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北宋;翰林图画院;职官;制度一、画院的形成在我国历史上,由于帝王和宫廷的需要,很早就有宫廷画家。
直至公元960年,宋太祖结束了五代十国纷争,建立北宋。
开国之时,便沿袭五代诸国旧制度,建立了翰林图画院。
宋太宗时,开始召集广大画家于画院。
由于宋代帝王多擅书画,重视绘画,恩宠画家,为画院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以翰林图画院命名的宫廷画院,自五代至两宋延续了300余年。
二、画院的职官北宋初期图画院院址常常迁址,组织机构不完善。
在逐渐改进过程中,画院职官职名设置逐渐规范,职官的升迁也逐渐规范。
录用画家的制度经历了形成、发展直至完善。
(一)职名据《宋会要辑稿》记载:“翰林图画院,雍熙元年(984)置在内中苑东门里,咸平元年(998)移在右掖门外,以内侍二人勾当。
待诏等旧无定员,今待诏三人,艺学六人,祗候四人,学生四十人为额。
旧工匠十四人,今六人。
”其中内侍勾当官为皇帝身边亲近的人担任,他们一般不会绘画,只担任相关的管理工作;翰林待诏于太宗朝设立,开始并未有定员,后来设定员三人;在北宋前期画院,有“艺学”一职,除此之外,史籍中很少见有院画家被授予“艺学”一职,可推断在宋代,画院“艺学”一职为新增,且在北宋前期画院很少授予;有关于学生的记载很少,作为技术人员中最底层的图画院学生,任务繁重且劳苦,与评事的职责异曲同工。
宋代画院的制度与运作研究宋朝时期,画院是皇宫内部的绘画机构,负责宫廷绘画和装饰,也是皇帝寻求图像表现的最重要的场所之一。
宋代画院隶属于儒家文化传统,重视绘画的道德和文化价值,秉承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特性。
本文就宋代画院的制度和运作进行研究,以为读者探寻宋代绘画的发展与传承。
一、制度建设1.画院的建立宋代的画院是在玉牒帖子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貂裘坊,有一堂名为“宫廷山水鸟虫图画院”的机构是处理宫廷画作的,也是官网的重要部门之一。
2.职能设置画院的职能很明确,负责宫廷绘画和装饰。
画院里的官员分为主管和技术两类,主管负责具体操作,技术官员负责绘制图案。
3.组织架构画院的组织架构相对简单,主要由院长、监谕、各部官员和技工构成。
院长是画院最高权利人,由科举及格或为文人,是单独设置的官职,由领政官提出、分配。
监谕是负责指导技术官员和技工的中层干部,职务等同于两班十大公侯之一。
二、运作方式1.门派系统宋代画院通过门派系统在技术上实行严格规定,华山派、黄山派、峨嵋派等门派各具特色,能够保证绘画传统的传承。
2.技术特色宋代画院在技术上主要以笔墨淡雅、意境清静为特色,所绘图像多以山水、人物、花鸟、宫殿等为主。
3.教育培训宋代画院通过严格的门派系统、家庭传承及培训、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加强艺术家的教育与培训,提高画家的绘画水平。
4.作品评选为了提高画家的技术水平和画院的品位,宋代画院定期举办画作评选活动,评选出优秀的画家和画作,以提高画院画家的整体素质和品格。
5.制作流程宋代画院制作一幅画作,需要经过设计、起稿及构图、涂首描线、入色以扫、压兑调和等步骤,画作完成后二次加工,即封幅装裱并盖印,完成一副画作。
结语宋代画院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技术特色和艺术创作方式不仅为后代艺术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的资料,同时也为我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宫廷生活、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历史文化背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宋代画院系统的发展与演变宋代是中国画院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画院体制逐渐成熟,不断规模壮大,同时发生了很多重要的变化。
本文将从宋代画院体制、画院的组成、画院名家、画院的主要成就和演变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宋代画院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一、宋代画院体制宋代画院体制的建立,是由北宋时期的皇家官府设立的“敬画院”和“宣和殿画院”奠定的基础。
敬画院是陈州狄仁杰在任翰林学士的时候,借用废宫得来的地方,设立的一所绘画机构。
宣和殿画院是北宋初年太宗时期开设的“宣和殿文物事宜之所”,并加入了绘画机构。
两者先后在一定程度上为画院的发展出谋划策。
公元993年,北宋太宗时期成立“御画院”,成为画院体系的基础,又建立出“三品画院”、“两品画院”和“一品画院”,与“敬画院”、“宣和殿画院”相互辅助,逐渐形成了庞大的画院体系。
其中,“御画院”是最高等级的,是皇室的专属机构,“三品画院”属于三品以上的官员专门负责写生、捉摸、修复和绘画项目等工作,“两品画院”和“一品画院”则是由中低级官员和巨商组成的。
二、画院的组成宋代画院通常由一名负责人、一至数名副负责人和众多画家组成。
画家分为四大门派,分别是南宗、北宗、工部派和都水派。
南宗以孙过庭、李公麟为代表,以山水画、人物画为主,气度雄浑、写意自由;北宗以梅白、李唐为代表,学习草书、神秘之画,笔划强硬、难以超越;工部派以钱选、郑真真为代表,以工笔写实、工艺美术为主;都水派以马远、夏珪为代表,以水墨画、山水画为主,表现出深远的意境和静谧的感觉。
三、画院名家宋代画院除了负责人和画家外,还拥有许多著名的画家。
这些名家多以门派为界限,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风格。
南宗画家中的李公麟、陈容、关仁、马远、董源等人是影响最为广泛的,他们在山水画、人物画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北宗画家中的梅白、李唐、赵伯驹、张耒等人也是不可忽视的,他们所创造的草书、神秘之画等艺术形式,深刻影响了后世。
翰林图画院早在五代时期,西蜀(891—965)和南唐(937—975)就已经开始设立专门从事绘画的机构——画院。
画院由国家直接管理,画院画家以“翰林”、“侍诏”的身份享受与文官相近的待遇,并穿戴官服,领取国家发放的“俸值”。
这样,国家可以把全国最优秀的丹青妙手汇聚起来。
画院要以描绘帝王贵族肖像与生活为主要任务。
凡有重大活动,便有画院高手进行描绘记载。
所以,这对画家的艺术提高起到鼓励和促进作用。
如西蜀时画院画家黄筌、黄居采父子在花鸟画方面,南唐时画院画家曹仲玄、周文矩、顾闳中等在人物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并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公元960年,宋王朝统一中国后,继续设立画院并加以扩大,成立了翰林图画院。
原来五代时画院的高手都在宋画院供职。
宋代的画院成为全国绘画创作的中心。
为了挑选为新建的玉清昭应宫绘制壁画,画院主持向全国召募画师,应召画家竟超过三千人。
经过考试,武宗元、王拙等百余人入选。
武宗元就是《朝元仙杖图》的作者,当时人们认为他可以和吴道子相比。
前述《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就是宋徽宗时画院的画师。
皇家画院最活跃的时期是从宋徽宗到南迁后高宗、孝宗时期(1101—1189)。
画院日趋完备,画院考试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列,以揽天下画家。
考试按题材分六科,摘古人诗句为题,看谁的构思巧妙,出奇制胜,更有创造性。
例如,对于“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的考题,优胜者不落入在船上停一只鹭鸶的俗套,而画一人在船尾入睡,横置一根笛子,因终日等待渡者而疲倦。
“深山藏古寺”的题目,立意在“藏”字上,画中并不画古刹一角,只画一个小和尚在溪边担水足矣。
人物编辑宋代画院的兴盛同宋徽宗赵佶(1082—1135)有密切关系。
赵佶不仅是画院的倡导者和支持者,同时还是一个颇有成就的画家和水平很高的鉴赏者。
他要求画家要师法自然,把握对象的“情态形色”,符合物理,不倚傍前人。
有一次,赵佶要画院画家画孔雀升墩的屏障,画了几次他都不满意,问他为什么,他说,孔雀开放一定先要举左脚,而画家却都画成抬右脚了。
北宋画院与画学历史上,由政府设立专门的美术创作(或生产)机构,可以上溯到殷商时期。
以后历朝都有关于在统一的管理下,服务于政府并专门从事绘画、工艺品制作及艺人和机构的活动记载。
到了唐代初期,政府设翰林院,作为内廷供奉艺能杂居的场所。
举凡“文辞经学之士,下至医卜技术之流,皆之于此,以备宴见”。
随后,翰林院有了一些性质上的改变,把名儒学士分出来另外成立了翰林学士院。
这样,翰林院就变成了专门从事纯技艺性人才聚集的机构。
五代十国时,许多艺术家任职于不同的政权,以艺入仕为官供奉朝廷。
各个政权也都设有相应的机构,并出现了专以“画院”之称谓来说明此类机构职能的,其中以南唐和后蜀较为典型。
北宋时局稳定以后,政府设立了更大规模的艺术机构,曾在后蜀主孟昶和南唐后主李煜创建的“画院”里任职的画家以及来自其他地区的画家们大多聚于汴梁,为北宋翰林图画院日后的兴盛储积了大批艺术人才,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画院制度在此一时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完善,兴盛至极,历两宋而不衰。
整体上看, 北宋翰林图画院堪称中国历史上画院机构的典型代表,成为后世画院机构效仿的样板,中国绘画艺术也在这个时期登上了历史的第一个高峰。
北宋翰林图画院有别于前代的翰林院而隶属于内侍省,由内侍宦官管理。
初设于宣?v门内东廓,太宗雍熙年间,为皇帝召使之便而移至东苑东门里。
从翰林图画院的功能上讲, 北宋翰林图画院是为宫廷帝王、达官显贵们服务的专门机构,画院画家进行艺术创作,也主要是为皇家宫廷服务的。
一方面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政权统治,发挥图画“忠奸善恶”,存作鉴戒的教化作用。
如仁宗庆历元年命绘“前代帝王美恶之迹”一百二十图为规戒,张挂于崇政殿西阁,并命侍臣参观就是一例。
另一方面为统治者粉饰太平,满足上层社会精神享受的无尽需求。
北宋的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商业尤为繁荣,喧嚣的生活环境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向往,禅宗思想的兴起和文艺界对意境美的无限崇尚促使“林泉高致”式的山水画和“粉饰大化,文明天下”式的花鸟画创作量大大超过了人物画。
北宋翰林图画院人员地位与出身考述罗新华【摘要】北宋翰林图画院人员属于胥吏阶层,其中少数人供职画院若干年后有出职为官的可能,但在等待出职的年限、出职资格、官品、服饰等方面都有诸多限制,授官的图画院人员在经济待遇方面并无明显改善.翰林图画院人员的整体地位低于文臣、武将、内侍官及伎术官中的医官和天文官,但高于中央机构中其他部门的工匠和翰林院其他伎术人.翰林图画院对民间画工具有吸引力,但是善画的文人却很少愿意供职其中,因此,画院人员多出身于民间工匠.【期刊名称】《韶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2)003【总页数】3页(P117-119)【关键词】翰林图画院;品阶;出职;待诏;胥吏;伎术官【作者】罗新华【作者单位】韶关学院,美术学院,广东,韶关,512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120.9宋代的翰林图画院可能是中国绘画史上规模最大、制度最完备的宫廷绘画机构。
北宋翰林图画人员属于胥吏阶层,整体地位低于其他职官,出职为官受诸多限制,目前学界相关研究甚少。
本文拟就北宋图画人员的出身及地位进行考证分析。
根据《宋会要辑稿·职官志》,翰林图画院职衔从高到低分待诏、艺学、祗候、学生、工匠几个名目[1]3124,这几个名目是什么性质的职衔?他们在北宋的官秩中是的地位如何?据《宋史》,宋朝官秩九品,文官30阶,武官32阶,北宋“元丰改制”后定文官37阶,武官52阶,与图画院同属翰林院的“翰林医官院”有多个职衔位居其中,其中品阶最高的是正七品“翰林良医”[1]4014-4017,却无图画院任何职衔,这说明翰林图画院人员全部属于一品至九品以外的“流外”人员。
宋代中央机构中的“流外”人包括流外官和胥吏两类,那么图画院最高职衔“待诏”有没有可能属于“流外官”呢?《宋史·选举制》有一则记载:“咸平末(1003),……御书院翰林待诏、书艺、祗候,十年以上无犯者听出职。
”[2]3737所谓“出职”,是指执役多年的胥吏任职一定年限后可以不经铨试直接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