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古典园林史_第一篇:中国古典园林史_文人园林的特点和经典案例_
- 格式:pptx
- 大小:14.92 MB
- 文档页数:30
中外园林史简介园林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旨在通过布局和设计来创造美丽、宜人的环境。
中外园林史悠久而丰富多样,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特色。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外园林史的发展和特点。
一、中国园林史中国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
中国园林以其园林艺术的独特风格而闻名于世。
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强调“山水相连”的自然美,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与一致。
中国古代园林的布局常常融入了山水、建筑和植物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观。
著名的中国园林有苏州园林、颐和园、圆明园等。
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东方园林之都”。
苏州园林的设计灵感来自自然景观,通过精心的布局和细致的工艺,创造出独特的园林景观。
苏州园林注重细节,强调空间的变化和错落有致的布局,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宁静。
二、西方园林史西方园林的发展可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的园林设计注重几何形状和对称美,强调人类的控制和干预。
古罗马的园林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常常用于行军和娱乐活动。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中世纪的园林设计受到宗教的影响,园林被用于修道院和教堂的修建。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园林设计开始受到重视,设计师们追求古典的和谐和对称美,使园林成为艺术的表现形式。
法国的凡尔赛宫和英国的伊顿庄园是典型的文艺复兴园林。
18世纪的英国是西方园林设计的黄金时期,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卡普尔首先提出了“自然式园林”(Landscape Garden)的概念。
自然式园林强调模仿自然景观,弃用对称和几何造型,注重景观的变化和丰富性。
英国的伊顿庄园和斯托ウ庄园是自然式园林的杰作。
三、中外园林的特点比较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在设计理念、布局和风格上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园林强调与自然的融合,注重山水的布局和景观的变化。
而西方园林更注重人的控制和干预,追求对称和几何造型。
中国园林注重细节和工艺,追求精湛的匠心和艺术性。
西方园林则更注重景观的整体效果和氛围。
绪论这些在各自母体文化长久的历史发展中,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关于两个园林风格的介绍乎大自然景观构成规律的缩移和摹拟。
表现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理性的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中国古典园林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之上,国的风景式园林与西方规整式园林、世界公认的三大园林体系。
圈内的国家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为背景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绪论一、园林诸要素建筑(建筑营造)、山石(筑山)、水体(理水)物配置)二、园林的发展阶段(一)世界园林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原始文明时期的园林萌芽阶段农业文明时期的园林阶段工业文明时期的园林阶段现代文明时期的园林阶段农业文明时期园林特点:1)为统治阶级服务2)相对封闭性和内向性3)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愉悦4)主要由工匠、文人、艺术家完成工业文明时期园林特点:1)向社会全体居民开放2)由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3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文明时期园林特点:1)城市园林、绿地进一步扩大2)城市在园林中——园林城市3地景观规划4系密不可分,园林学的领域扩大。
(二)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史分为五个时期:1、园林的生成期——夏、殷、周秦、汉2、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3、园林的全盛期——隋唐4、园林的成熟前期——两宋园林美学思想趋于成熟。
出现了很多园林理论计成《园冶》、王世贞《古今名园别墅》、文震亨《长、李渔《闲情偶寄》。
明清是我明清两代园林继承了前代已而在造园技巧上较以前162、90)276年)、都城——北京、大内御苑——西苑(三海禁苑)、大内御苑——万岁山(景山)267年)、静宜园(香山)、圆明“中都”,仿东京扩建中都。
——“大宁宫”;元大都——元灭金“大都”;北京——明成祖即位后,自南京迁都北京。
“源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总的艺术法则,也是英国学派的设,中国文人总是把园林看作抒发也相当注意情感的追求和“自然”在这两种园林中体点。
然而,英国的风景园林又是另外一种面貌,起伏开阔的草地、自然曲折的湖岸、成片成丛自然生长的树木,园内园英国风景式园林所具有的这种开放性和公共英国风景园林具有物质功能与审美愉悦相结合的总和美丽的庄园不仅是公众会聚的场所,也是药物、与中国园林不论是宅园或是寺庙园林,基本上属于“庭建筑物。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含蕴。
二、为什么中国古典园林一开始就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1、促成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上发展的主要的社会因素则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生态美的认识——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
2、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的影响。
三、生成期园林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形式:囿和台、园圃囿是王室专门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与帝王的狩猎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囿起源于狩猎),是园林的起源形式之一。
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3、建筑与其他三个造园要素并无密切关系,园林总体规划比较粗放,谈不上设计经营;4、审美意识尚处于低层次,造园活动并未达到艺术创作的境地。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的特点1.园林的规模普遍较小,设计规划相较以前更加精密细致,管理较为粗放,基本没有设计经营。
2.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从模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但是老庄,仙界的玄虚之景任与人间显示之景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
3.皇家园林开始收到私家园林的影响,个别御园甚至由著名文人参与经营。
4.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的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看重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成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5.同时由于社会的不稳定,人们安全感的缺失,佛教、道教得以盛行,庙宇、寺观大量出现,从而出现了寺观园林这一新兴的园林类型。
五、艮岳的造园艺术成就①筑山:园林掇山构思奇特,精心经营。
万岁山居于整个假山山系的主位,西边的万松岭为侧岭,南面的寿山居于山系的宾位,隔水体与万岁山呼应。
②置石:经过优选的石料千姿百态,因此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
③理水:园内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系,几乎包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河、湖、沼、溪、涧等。
东西方园林的特点及差异一.东方园林古代东方有悠久灿烂的文明。
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长江诸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都在园林艺术方面有巨大成就。
古代西亚也有花园。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伦王国十分强盛,国王尼布甲里撒二世为他的妃子建造了巴比伦空中花园。
这座花园早已毁灭,但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博和狄奥多罗斯对它作了记载。
据说,该园建有不同高度的台地,越往上的平台越小,每个台层都有石拱廊支撑,并且种植各种树木花草,顶部设有提水装置,用以浇灌植物。
远处观看,它宛如空中花园,故人们称之为“架空花园”或“悬空花园”。
古代西亚园林被称为世界三大园林系统之一,与古希腊、中国园林相比较,西亚园林的辉煌时间较短,对后世的影响较小,今人对它的研究也不够。
古代印度对世界文化有卓越贡献,园林艺术也很有特色。
公元7世纪,中国的玄奘到印度曾见过一些花园。
古代中国园林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东亚、南亚各国园林的影响很大,堪称东方园林的代表。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遗产中,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完全不同于西方园林的空间原则和美学品味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不论是北方园林中的苍岩深壑、碧水浮天,还是南方园林的小桥流水、粉垣低蜿,都给人以不尽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院园林和自然郊野园林。
这四种园林虽然相互交织和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其中还是以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的地位最为重要,艺术造诣也最为突出。
皇家园林的地位显赫、规模巨大、气度非凡;私家园林的卜筑自然、诗情画意,构筑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史的活丹青……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
中西方古典园林各历史时期概况特点及代表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
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
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
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
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
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中,可以看出汉时的造园已经有很高水平,而且规模很大。
枚乘的《菟园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西都赋》,司马迁的《史记》,以及《西京杂记》、典籍录《三辅黄图》等史书和文献,对于上述的囿苑,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
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
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
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
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
2015中外园林史第一章绪论中国园林史第一章 绪论一.园林的含义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和美的规律创造的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
也可以说,园林指的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是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一门园林理论。
研究意义:以史为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园林二.世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时期第二阶段:农业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第三阶段:工业社会(18世纪中叶以后)第四阶段: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第一阶段:原始时期人们开始群聚,人与自然处于适应的状态,人与自然为亲和关系,后期进入原始农业公社,聚落附近出现种植场,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蔬圃,产生了接近园林的雏形,开始了园林的萌芽状态第二阶段:农业社会即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们对自然界自觉开发,对自然有一定破坏,但是尚处于比较局部的状态。
人与自然的关系转为理性适应状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出现了大小城市和镇集,促成了造园活动的开展,园林经历了由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
第二阶段的四个共同特点1、多为统治阶级服务或归他们私有;2、主流是封闭的、内向型的;3、以追求视觉的景观之美和精神寄托为主要目的,并没有自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4、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不同的园林风格体系世界园林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条件的差异而形成了各自的园林风格,如西方古罗马园林体系、文艺复兴园林体系、古典主义园林体系、英国园林体系、东方的伊斯兰教体系、中国园林体系、日本园林体系。
按园林的构配方式分为1.规整式园林:规矩格律、对称均齐,具有明确的轴线和几何对位关系,花木多修剪成型,着重人工图案美和有秩序的自然、理性的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及主要表现方式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及主要表现方式引言古代中国以其独特的园林文化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皇家园林,后逐渐发展演化为民间园林艺术。
这些园林以其精妙的设计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及主要表现方式进行全面评估和探讨。
一、历史发展1. 皇家园林时代古代中国皇宫园林开端于周朝,后来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而不断发展。
皇家园林通常由宫殿、花园、建筑物、水景和山景等组成,以表达统治者的权威和富丽堂皇的壮丽气派。
代表作有北京的颐和园、扬州的瘦西湖、苏州的拙政园等。
2. 文人园林时代文人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演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这种园林多由士人、文人或贵族建造,注重以意境和文化内涵来营造园林氛围。
代表作有苏州的留园、拙政园,以及扬州的个园、耦园等。
3. 民间园林时代民间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园林艺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阶段。
这些园林多由民间富商或地方政府所建,注重与自然融为一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代表作有苏州的狮子林、缘园,以及扬州的何园、五台山等。
二、艺术特点1. 融合自然与人文中国古典园林以融合自然和人文景观为特点。
通过布局合理的水景、山石、植被、建筑等要素,使园林景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并与人文艺术相互辉映。
园林中常见的元素有池塘、假山、廊桥、亭台、楼阁等。
2. 追求意境与情感表达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意境的营造与情感的表达。
园林的设计常以传统诗词、画作和文学典故为灵感来源,通过景观、布局和装饰等手法来表达园主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在园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超然脱俗的境界和世外桃源般的美好。
三、主要表现方式1. 三维空间表现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对空间的布局和组合,以及水、山、建筑等元素的运用,创造出一种立体感和空间层次感。
这种三维空间表现给予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了园林与人的互动性。
我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及主要表现方式我国古典园林是我国独特的园林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我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园林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方式,展现了我国人对自然的审美追求和心灵境界。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和主要表现方式。
一、我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1. 古典园林的起源古代我国的园林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那时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园林建筑。
但真正意义上的古典园林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代开始兴起的。
2. 园林的兴盛发展隋唐时期,园林艺术进入了繁荣期,大量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相继出现。
唐代的华清池、梨园和九成宫等园林成为了当时的风景名胜。
宋代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园林,如颐和园、拙政园等。
3. 园林的传统继承明清时期,园林的建造更加追求自然美,充分展现了“山水园林”和“洞天福地”的意境,形成了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传统风格。
二、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1. 自然与人文的统一我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基调,借助园林建筑的手法,将自然与人文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我国人对自然和人文的和谐追求。
2. 蕴涵深厚的文化内涵我国古典园林常常根据历史典故、文学作品或宗教故事来布置园林,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使园林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蕴。
3. 意境超脱、造型独特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假山、湖泊、建筑等手法,创造出超脱尘世的意境,整体造型美轮美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我国古典园林的主要表现方式1. 园林布局的设计我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常常遵循“迂回曲折”的原则,打造出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的景致。
2. 园林建筑的艺术表现园林建筑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韵味,如假山、亭台、廊桥等。
3. 园林景观的人文意境我国古典园林常常以山水假象为主要景观,同时通过植物、水景、装饰等手法,营造出超脱尘世的意境,展现我国古典园林独特的人文气息。
建筑与艺术学院2009届2013年冬结课论文中外园林史中外园林艺术特色比较————共性中继承,异性中共生【前言】: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使建筑具有自然风趣的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的艺术再现。
在所谓的共性当中,又存在着差异性。
其表现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和西方园林的重在表现人为力量。
【关键字】:共性继承异性共生文化气息社会氛围理念渗透【正文】一、形式特征从形式特征上看, 其最大区别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 经过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 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
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
中国园林讲究“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在不规则的平面中, 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 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是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位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水乳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的由建筑师、雕塑家和园林设计师创造出来的西方规则式古典园林, 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 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
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 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和对称关系。
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等都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 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帅着花园, 花园从属于建筑, 如巴黎的凡尔赛宫。
二、建筑空间体量、形式中国园林建筑形式多样、位置灵活, 建筑空间变化曲折、丰富多彩, 在处理手法上将建筑化小为大, 化集中的大体量为分散的小体量, 非常适合中国园林布局与景观上“山水为主, 建筑为辅”的设计理念。
大一中外园林史知识点总结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多样的艺术形式,园林艺术既是人类创造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也是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录的载体。
在大一的学习中,我对中外园林史有了一定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于园林史的一些知识点的总结。
1. 中国古代园林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和设计理念而著称。
中国古代园林以山水为主题,注重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
著名的园林有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
这些园林注重构造水景、石景和建筑的组合,追求意境的深远和诗意的表达。
2. 日本庭园日本庭园与中国的园林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但同时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日本庭园追求简约、抽象和自然的美感,强调空间的分隔与变化。
它注重使用自然材料,如石头、水、树木,创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的场景。
3. 欧洲花园欧洲花园以法国的凡尔赛宫花园为代表,注重对称和几何形式的运用。
这些花园常常由几个部分组成,包括宽阔的草坪、花坛、喷泉、雕塑等。
欧洲花园力求给人一种对称、庄重和宏伟的感觉,体现了封建时代的权力秩序。
4. 美国园林美国园林受到欧洲园林的影响,但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美国的公共花园强调自然和景观的保护,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同时,美国也有许多私人花园,这些花园以其丰富多样的植物种类以及精心设计的景观而受到赞赏。
5. 园林艺术的发展园林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园林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园林艺术也与新技术相结合,使用现代建筑和材料来创造独特的景观效果。
6. 当代园林设计如今,园林设计已经成为一门专业化的学科,并涉及到许多领域,如景观规划、园林建筑、植物学等。
园林设计师通过对地形、植物、石质等方面的研究和创新,创造出独特而美丽的园林景观。
园林设计的目标是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
7. 园林的价值和意义园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园林还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在许多文化中是与传统和文化继承紧密相连的。
中外园林史课件 (一)
中外园林史课件是园林历史方面的一种教学工具,该课件主要介绍了
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园林发展历史,涉及了古代园林、现代园林、中西
合璧的园林等,具有非常广泛的教育价值。
一、中国古代园林
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和西周时期,以后逐渐发展为华
美壮观的王公贵族园林。
在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园林文化达
到了巅峰,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园林建筑,如颐和园、西湖等。
二、现代园林
现代园林是指20世纪以来出现的新型园林,它不同于传统园林的装饰性,更注重建设的实用性。
现代园林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如美国中央公园、日本横滨港公园等。
三、中西合璧的园林
中西合璧的园林是指整合了中西两种园林设计思想和风格的新型园林。
在中国,中西合璧的园林主要体现在近代园林建设中,如赛罕塔拉草
原公园等。
西方的中西合璧园林主要体现在18世纪欧洲历史上,如瓦
茨诺宫花园等。
四、世界园林
自古以来,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种类的园林。
其中,欧洲园林、日本园林、波斯园林等世界园林文化在园林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欧
洲园林以法国花园为代表,日本园林以京都庭园为代表,波斯园林以伊斯兰教为主的花园为代表。
总之,中外园林史课件是学习园林史的重要教学工具。
通过课件的学习,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园林的发展历史,同时也可以深刻体会不同的园林文化所代表的不同价值和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