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盘性能Disk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13
disk用法-回复[Disk用法]是关于计算机磁盘存储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一步一步回答有关磁盘的常见问题,并介绍如何正确使用磁盘来提高计算机性能和数据管理。
文章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1. 磁盘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磁盘的选择与购买3. 磁盘的安装和连接4. 磁盘的分区和格式化5. 磁盘的管理和维护6. 磁盘的备份和恢复1. 磁盘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磁盘是计算机存储设备中重要的一种,它在计算机中扮演承载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用户数据的角色。
磁盘可以分为硬盘和固态硬盘(SSD)。
硬盘由磁性材料制成,数据通过磁头读写存储在磁盘的表面上。
相比之下,固态硬盘使用闪存存储技术,其读写速度更快,使用寿命更长。
2. 磁盘的选择与购买在购买磁盘时,我们应该考虑存储容量、读写速度、价格和可靠性等因素。
根据不同需求,选择适当容量的磁盘是非常重要的。
考虑到性能需求,SSD 是更好的选择,而传统硬盘通常用于存储大量数据。
3. 磁盘的安装和连接磁盘安装前,需要确保计算机关闭且断电。
对于硬盘,我们需要将其安装在计算机的硬盘槽上,并使用螺丝固定。
如果需要连接多个硬盘,我们可以使用数据线和电源线将其连接到主板和电源。
4. 磁盘的分区和格式化分区是将一个物理磁盘划分为多个逻辑驱动器的过程。
分区使数据管理更加方便,并且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数据存储在不同的分区中。
格式化是指在分区上创建文件系统的过程,它准备磁盘以存储数据。
常见的文件系统包括FAT32、NTFS和exFAT等。
5. 磁盘的管理和维护磁盘管理包括监控磁盘使用情况、优化存储空间和处理错误等。
我们可以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磁盘管理工具来执行这些任务。
在日常使用中,及时清理垃圾文件、定期进行磁盘碎片整理以及进行磁盘扫描等操作可以维护磁盘的正常运行。
6. 磁盘的备份和恢复磁盘备份是重要的数据保护措施。
我们可以使用备份软件或操作系统提供的备份功能来创建磁盘镜像或备份文件。
恢复数据时,我们可以使用备份软件将备份文件还原到磁盘上。
支持与下载
i系列磁盘性能分析工具——Disk Magic
产品:Disk Magic
平台:i5
机型:i5
软件版本:V5RxMx
我想对用户机器硬盘的性能做分析,不知道哪里可以找到相应的技术白
皮书或者工具?
ibm发表了i8系列以及以前机型的有关硬盘的技术白皮书,但是没有发
表i5系列机器的。
现在ibm提供了一个硬盘的性能分析工具——Disk Magic,这个工具并不是针对于i系列的,它可以对z系列、i系列和p
系列的硬盘进行性能分析。
对于i系列,它即可以分析内置硬盘的性能,还可以分析外置硬盘的性能。
这个工具可以在工具中做出性能分析的数据,还可以做出数据的图形。
图形输出是需要安装Lotus 1-2-3.
下载地址:
For IBMers
-/sales/systems/
- Select 'Hot Tools'
- Select 'Disk Magic'
- Follow instructions to download and install
For Business Partners
-/partnerworld/sales/systems/ibmsm.nsf - Search on 'Disk Magic'
- Follow instructions to download and install
更新:
Disk Magic每月更新一次,软件自动更新。
第一章:硬盘基础知识-认识硬盘-硬盘的主要性能指标1.1.3硬盘的主要性能指标硬盘的性能指标包括品牌、容量、单碟容量、转速、数据传输率、平均寻道时间、主轴转速与缓存等,它们是衡量硬盘好坏的主要标准,而熟悉这部分知识可以使我们更深地了解硬盘。
本书不对全部的性能指标进行一一介绍,只讲解几个主要的性能指标。
1.品牌目前硬盘的品牌主要有希捷(Seagate)、三星(Samsung)、东芝(Toshiba)、富士通(Fujitsu)、西部数据(Western Digital)、迈拓(Maxtor)、昆腾(Quantum)、日立(Hitachi)、IBM等。
其中迈拓公司于2000年并购昆腾,而迈拓公司又在2006年与希捷公司合并。
因此现在市面上已基本看不到昆腾硬盘,只在一些二手市场中时有出现;而迈拓硬盘也只有少量在出售。
2.容量(Volume)容量即硬盘的大小,其单位为兆字节(MB)、吉字节(GB)与太字节(TB)。
早期的硬盘容量很低,大多以MB为单位,世界上第一台磁盘存储系统只有5MB,而目前主流硬盘的容量都在160GB以上。
随着硬盘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大容量的硬盘也在不断推出,如现在已出现1TB容量的硬盘。
许多人发现,操作系统中显示的硬盘容量与官方标称的容量不符,即少于标称容量,容量越大则这个差异越大。
如标称容量为40GB的硬盘,在操作系统中显示为38GB,80GB的硬盘显示只有75GB,160GB的硬盘则只显示140GB。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硬盘厂商对容量的计算方法与操作系统的计算方法不同,以及单位转换关系不同。
我们知道,计算机中所采用的计数方式是二进制的,这样在操作系统中对容量的计算就是以1024为一进制,即1024B=1KB,1024KB=1MB,1024MB=1GB;而硬盘厂商在计算容量方面是以1000为一进制的,即1000B=1KB,1000KB=1MB,1000MB=1GB,这些进制上的差异就造成了硬盘容量的差异。
Physical Disk:单次IO大小Avg.Disk Bytes/ReadAvg.Disk Bytes/WriteIO响应时间Avg.Disk sec/Read 磁盘每次读取需要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般不要超过11~15ms。
Avg.Disk sec/Write 一般小于12msIOPS(每秒读/写的IO数)理论情况下,磁盘的随机读计数为125、顺序读计数为225实际测试值与理论值对比,从而判断磁盘是否为瓶颈DiskReads/secDiskWrites/secDiskTransfers/secIO吞吐率(磁盘每秒读/写字节数)DiskBytes/secDiskRead Bytes/secDiskWrite Bytes/sec磁盘队列长度Avg. DiskQueue Length:磁盘平均队列长度不应超过2,即:队列长度/磁盘数磁盘有两个重要的参数:Seek time、Rotational latency。
正常的I/O计数为:①1000/(Seek time+Rotational latency)*0.75,在此范围内属正常。
当达到85%的I/O计数以上时则基本认为已经存在I/O瓶颈。
理论情况下,磁盘的随机读计数为125、顺序读计数为225。
对于数据文件而言是随机读写,日志文件是顺序读写。
因此,数据文件建议存放于RAID5上,而日志文件存放于RAID10或 RAID1中。
附:15000 RPM:150随机IOPS10000 RPM:110随机IOPS5400 RPM:50随机IOPS下面假设在有4块硬盘的RAID5中观察到的Physical Disk性能对象的部分值:Avg. DiskQueue Length 12 队列长度Avg. DiskSec/Read .035 读数据所用时间msAvg. DiskSec/Write .045 写数据所用时间msDiskReads/sec 320 每秒读数据量DiskWrites/sec 100 每秒写数据量Avg. DiskQueue Length,12/4=3,每块磁盘的平均队列建议不超过2。
DiskInfo健康度判定标准DiskInfo健康度判定标准一、磁盘读写速度磁盘读写速度是衡量磁盘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正常的磁盘读写速度应该在平均水平以上,如果发现磁盘读写速度长时间低于平均水平,可能意味着磁盘存在硬件故障或者数据传输路径存在问题。
二、磁盘空间使用率磁盘空间使用率过高可能意味着磁盘已接近满载,这种情况下,系统可能会因为无法承受更多的数据读写而崩溃。
同时,如果磁盘空间使用率长时间处于高位,也意味着磁盘可能存在数据冗余或者垃圾文件过多的问题。
三、磁盘坏道数量磁盘坏道数量是衡量磁盘健康状况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坏道数量的增加意味着磁盘的读取和写入性能下降,也增加了数据丢失的风险。
如果发现坏道数量明显增加,应该及时进行修复或者更换磁盘。
四、磁盘文件系统完整性磁盘文件系统的完整性对于磁盘的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如果文件系统出现错误或者损坏,可能会导致数据无法正常读取和写入,甚至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崩溃。
因此,定期检查和修复文件系统是保持磁盘健康的重要措施。
五、磁盘运行状态稳定性磁盘的运行状态稳定性也是衡量其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如果磁盘经常出现无响应或者错误的情况,可能意味着磁盘存在硬件故障或者驱动程序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及时检查并修复问题,以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六、磁盘缓存使用情况磁盘缓存是提高磁盘读写性能的重要手段。
如果磁盘缓存使用率过高,可能会导致系统性能下降。
因此,需要定期检查并调整磁盘缓存的使用情况,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七、磁盘接口可靠性磁盘接口的可靠性对于磁盘的健康状况也有重要影响。
如果接口存在接触不良或者信号干扰等问题,可能会导致数据传输速度下降或者数据丢失的风险增加。
因此,需要定期检查并维护磁盘接口的可靠性。
八、磁盘电源供应稳定性磁盘电源供应的稳定性对于其健康状况也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电源供应不稳定或者存在电压波动的情况,可能会导致磁盘出现故障或者损坏。
因此,需要保证电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保障磁盘的正常运行和数据安全。
crystaldiskmark解读
CrystalDiskMark是一款用于测量硬盘或固态硬盘性能的工具。
它通过进行各种测试来评估硬盘的读写速度、随机访问性能、顺序传输速度等指标。
CrystalDiskMark的测试结果以MB/s(兆字节每秒)为单位进
行显示。
其中,读取速度越高表示硬盘在读取数据时的性能越好,写入速度越高表示硬盘在写入数据时的性能越好。
在测试结果中,CrystalDiskMark通常显示四个主要参数:顺
序读取速度、顺序写入速度、随机读取速度和随机写入速度。
顺序读取速度和顺序写入速度代表硬盘能够按顺序读取和写入大块连续数据的能力。
随机读取速度和随机写入速度则代表硬盘能够在随机位置读取和写入小块数据的能力。
解读CrystalDiskMark的结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应用
场景来选择适合的硬盘。
如果需要进行大量数据的顺序读写,可以优先考虑顺序读取速度和顺序写入速度;而如果需要处理大量小文件或进行大量随机读写操作,可以重点关注随机读取速度和随机写入速度。
需要注意的是,CrystalDiskMark只是硬盘性能测试工具之一,实际的性能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操作系统、硬件驱动程序、文件系统等。
因此,在选择和购买硬盘时,综合考虑不同测试工具的结果和实际使用场景是很重要的。
了解电脑固态硬盘性能和寿命的认知电脑固态硬盘是现今主流计算机存储设备之一,其性能和寿命对于用户的使用体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电脑固态硬盘的性能指标和寿命认知,并探讨如何最大化其使用寿命。
一、固态硬盘性能指标的认知电脑固态硬盘的性能主要通过以下指标来评估:1. 读写速度:固态硬盘的读写速度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读取速度越快,电脑的启动速度和文件传输速度就越高。
2. 随机读写性能:随机读写性能指的是固态硬盘在处理随机读写任务时的效率。
高随机读写性能意味着固态硬盘在处理多任务或者大量小文件读写时表现出色。
3. 延迟:延迟是指固态硬盘响应命令所需的时间。
低延迟能够大大提高电脑的响应速度和运行效率。
4. 峰值性能:峰值性能指的是固态硬盘在处理大文件读写时的表现。
峰值性能的提高可以显著加快文件的传输速度。
了解以上性能指标的认知,可以帮助用户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固态硬盘,提升电脑的整体性能。
二、固态硬盘寿命的认知固态硬盘寿命又被称为“写入耐久度”,指的是固态硬盘可以进行写入操作的次数。
固态硬盘的寿命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NAND闪存类型:固态硬盘中的NAND闪存质量和类型会直接影响寿命。
MLC(多级单元)和TLC(三级单元)NAND闪存相比SLC(单级单元)NAND闪存,其寿命更短。
因此,选择具有更高存储单元等级的固态硬盘可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2. 固态硬盘的容量:通常情况下,固态硬盘容量越大,其寿命越长。
这是因为存储空间较大的固态硬盘在进行数据写入时能够均匀分配数据到不同的NAND闪存存储单元,从而减少每个存储单元的写入次数,延长整体寿命。
3. TRIM命令的支持:TRIM命令是一种用于优化固态硬盘性能和寿命的技术。
当操作系统删除文件时,TRIM命令可以将相关信息发送给固态硬盘,使其能够及时清理和重置不再使用的存储单元,提高整体性能和寿命。
为了提高固态硬盘的寿命,用户应合理使用和维护固态硬盘。
避免频繁写入大量数据,及时清理不再使用的文件和应用程序等,都可以延长固态硬盘的使用寿命。
crystaldiskmark解读CrystalDiskMark(CDM)是一款用于测试磁盘性能的工具,通常用于评估硬盘或固态硬盘(SSD)的读写速度。
它通过模拟特定条件下的数据传输来测量存储设备的性能。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指标和解读:1. 顺序读写速度(Sequential Read/Write):-解读:顺序读写速度表示在连续读写大块数据时的性能。
这通常与大文件的传输速度相关,比如视频编辑或大型文件的复制。
较高的顺序读写速度意味着设备更适合处理大文件。
2. 随机读写速度(Random Read/Write):-解读:随机读写速度是在小块数据随机读写时的性能。
这对于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启动、小文件的读写等方面非常重要。
高随机读写速度通常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
3. 4K QD1性能:-解读:这是指在队列深度为1时的4K块大小数据的读写性能。
4K QD1性能对于一些日常任务,尤其是在计算机轻负载时的性能表现很重要。
4. 4K QD32性能:-解读:这是指在队列深度为32时的4K块大小数据的读写性能。
在高负载情况下,特别是在多任务操作时,这个性能参数更能反映硬盘的综合性能。
5. Seq. Read/Write - 1MiB(Sequential Read/Write 1 Megabyte):-解读:表示在顺序读写1MB块大小数据时的性能。
对于某些需要大量数据传输的应用,如视频编辑,这个参数可能更为重要。
6. TotaI Read/Write(Total Read/Write):-解读:表示整个测试中读取和写入的总数据量。
这可以用来评估设备在长时间负载下的性能表现。
在解读这些指标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性能特性。
例如,一些应用可能更侧重于大文件的传输速度,而另一些应用可能更关注小文件或随机读写的性能。
总体而言,较高的读写速度通常表示更好的性能。
linux中disk命令功能摘要:1.Linux 磁盘命令概述2.disk 命令的功能3.disk 命令的使用方法4.disk 命令的实例5.disk 命令的注意事项正文:在Linux 系统中,磁盘管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为了对磁盘进行有效管理,Linux 提供了一系列磁盘命令,其中disk 命令是非常实用的一个。
本文将介绍disk 命令的功能、使用方法和实例,并提醒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Linux 磁盘命令概述Linux 磁盘命令主要用于查看和管理磁盘空间。
其中,df 命令用于显示系统上可使用的磁盘空间,而fdisk 命令则用于查看并对磁盘分区进行管理。
这些命令对于磁盘的管理和维护至关重要。
2.disk 命令的功能disk 命令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显示磁盘分区使用情况:disk 命令可以显示磁盘分区的使用情况,包括分区的大小、使用率、挂载点等信息。
- 查看磁盘分区表:disk 命令可以查看磁盘分区表,包括主分区、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等信息。
- 管理磁盘分区:disk 命令可以用于创建、删除和修改磁盘分区。
- 格式化磁盘分区:disk 命令可以对磁盘分区进行格式化,以便在其上安装操作系统或存储数据。
3.disk 命令的使用方法disk 命令的使用方法如下:- 显示磁盘分区使用情况:在终端中输入“disk”命令,即可显示磁盘分区使用情况。
- 查看磁盘分区表:在disk 命令后添加“-l”参数,即可列出指定外围设备的分区表状况。
- 管理磁盘分区:在disk 命令后添加相应的参数,例如“-s”表示创建分区,“-p”表示删除分区,“-w”表示写入分区表信息等。
- 格式化磁盘分区:在disk 命令后添加“-m”参数,并指定分区大小,单位为兆字节。
例如:“disk -m 1G /dev/sda1”表示将/dev/sda1分区格式化为1GB。
4.disk 命令的实例以下是disk 命令的一些实例:- 显示磁盘分区使用情况:```disk```- 查看磁盘分区表:```disk -l```- 创建分区:```disk -s 1G /dev/sda```- 删除分区:```disk -p /dev/sda1```- 格式化分区:```disk -m 1G /dev/sda1```5.disk 命令的注意事项在使用disk 命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在进行分区操作时,务必确保分区大小设置合理,避免因分区过小导致存储空间不足,或因分区过大导致浪费磁盘空间。
01 =Read Error Rate / (底层)数据读取错误率指从磁盘表面读取数据时发生的硬件读取错误的比率,Raw值对于不同的厂商有着不同的体系,单纯看做1个十进制数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以上为Wiki上的英文翻译版本,此属性貌似存在分歧,有的说值高了好,有的说低了好,此处我们还是按照Wiki上的吧,反正只要Worst不小于Threshold 就行了。
**这里的Raw值也可能不同,比如我笔记本上的ST硬盘就Raw为0,而台式机上1.5T的ST就为227901540。
02 =Throughput Performance / 吞吐性能(读写通量性能)Raw值越高越好整体(普通)的硬盘驱动器的吞吐性能。
如果这个属性的值一直在下降有很大的可能性是硬盘有问题了。
* 一般在进行了人工Offline S.M.A.R.T. 测试以后才会有值。
03 =Spin-Up Time / 马达旋转到标准转速所需时间Raw值越低越好主轴旋转加速的平均时间(从零转速到完全运转(标准转速)[毫秒])。
单位也可能为秒。
如果是0的话证明这一项没有读对,或者是这一项的数据生成错误。
不应该出现0的结果。
04 =Start/Stop Count / 启动/停止计数马达启动/停止周期的计数。
当马达启动或硬盘完全停止工作后(断开电源)启动和硬盘从睡眠模式回复到先前状态,计数都会增加。
*一般来说开机一次这个就加1,也可以看做是通电次数,这一般是个寿命参考值,本身不具有任何指标性,购买硬盘时可以参考此值。
05 =Reallocated Sectors Count / 重新配扇区的计数Raw值越低越好对重新分配的扇区的计数,当硬盘发现一个读取/写入/校验错误时它将这个扇区标示为“重新分配”,并且将数据传输到一个特殊的保留区(空闲区)。
这个过程也称为是“重定向”,这个重新分配的扇区叫做“重新映射”。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硬盘当进行表面测试的时候是找不到“坏块”的,所有的坏块都被隐藏在重新分配的扇区中。
硬盘的性能指标有哪些硬盘是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组件之一,负责存储和读取数据。
硬盘的性能指标反映了其在数据存储和访问方面的表现。
以下是硬盘的一些重要性能指标。
1. 容量:硬盘的容量是指其可以存储的数据量。
通常以字节(Byte)或者其倍数(如千字节、兆字节、千兆字节等)来表示。
随着技术的发展,硬盘的容量不断提高,现在已经有多TB(1TB = 1024GB)的硬盘。
2.传输速率:硬盘的传输速率是指其读取或写入数据的速度。
传输速率通常以每秒传输的数据量(如MB/s或GB/s)来表示。
硬盘的传输速率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读写头的速度、盘片的转速以及数据的密度等。
3. 寻道时间:硬盘的寻道时间是指读取或写入数据时,读写头从一个磁道移动到另一个磁道所需要的时间。
通常以毫秒(ms)为单位。
寻道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硬盘的读写速度,寻道时间越短,读写速度越快。
4.旋转延迟时间:硬盘的旋转延迟时间是指在读取或写入数据前,读写头需要等待所需数据位置旋转到读写头上方的时间。
旋转延迟时间与硬盘的转速有关,通常以转每分钟(RPM)来表示。
旋转延迟时间也直接影响硬盘的读写速度。
5.块大小:硬盘的块大小是指硬盘读取或写入数据时,每次的最小数据单位。
块大小通常以字节为单位,一般为4KB、8KB、16KB等。
块大小的选择会影响硬盘的读写效率,过小的块大小会增加寻道时间和旋转延迟时间,过大的块大小则可能浪费空间。
6.缓存大小:硬盘的缓存大小是指用于存储读写数据的快速存储器。
较大的缓存可以提高读写速度,尤其是对于连续读写操作来说。
常见的硬盘缓存大小有8MB、16MB、32MB等。
7.坏道率:硬盘的坏道率是指硬盘中存在的坏道数量与总扇区数之比。
坏道是指因为物理损坏或其他原因而无法读取或写入数据的扇区。
较低的坏道率意味着硬盘的可靠性较高。
8.可靠性:硬盘的可靠性指硬盘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一般来说,硬盘的可靠性可以通过其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来衡量。
ATTO Disk Benchmark测试磁盘性能的技巧
还在为不知道怎么测试磁盘最大读写速度而烦恼吗?你经常有过刚买来的U盘、移动硬盘、SD卡里面的说明书上标出的拷贝速度其实只是个唬头吗?想自己测试买来的各种盘吗?用口袋U盘PE系统中“硬盘性能测试工具ATTO Disk Benchmark”吧!该工具是国外人士所出,经本国人汉化,软件虽小,但是功能还算不错的,可以测试硬盘、u盘、SD卡等等其他存储设备。
一、首先我们要把U盘制作成可启动U盘,具体步骤详情请看《口袋U盘PE之启动U盘制作方法》,制作好之后我们设置BIOS中为U盘第一启动,具体的BIOS进入方法请参考《不同品牌主板、笔记本、台式电脑进入BIOS的设置方法》,设置好之后进入口袋PE 菜单选项界面,我们选择第一项,等待进入下一个界面。
二、该界面正在启动口袋PE系统,要等一会就进入桌面了。
最后选择“磁盘性能测试ATTO”,等待打开。
四、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软件,驱动器就是C盘、D盘等等,传输大小就是从最小速
度到最大速度,总长度就是测试数据的总量。
还有其他的选择性功能,那些选择默认即可。
点击“开始”就会测试磁盘读写速度,红色为写入,绿色为读取,下方有具体的传输速度和读写数据量,一般只看下面的测试结果,统计表越长拷贝速度越快,反之越慢。
测试结果左
边是写入数据,大小按照MB计算。
测试硬盘读写快慢的软件参差不齐,这款软件测试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测试数据比较准确,基本没有错误,更不会无缘无故弹出错误,鼠标点两下就知道怎么操作了。
hot disk测试标准磁盘(Disk)是计算机中存储数据的重要设备之一,热磁盘(Hot Disk)则是指在高负载的情况下,磁盘能够持续稳定地工作,并且不会出现性能下降或故障的情况。
为了确保热磁盘的质量,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测试,本文将介绍热磁盘测试的标准。
1. 磁盘读写速度测试:磁盘读写速度是评估热磁盘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测试过程中,需要模拟高负载环境,通过不同大小的数据块进行顺序读写和随机读写操作,并记录相应的读写速度。
测试时应尽量保证磁盘的读写操作在持续时间内保持稳定的速度,且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2. 磁盘缓存测试:磁盘缓存是磁盘性能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磁盘缓存测试中,需要测试磁盘对于缓存的有效利用程度。
通过读取大量数据并记录缓存击中率,可以评估磁盘的缓存性能。
测试时应模拟不同负载下的读写操作,以验证磁盘在不同负载下的缓存能力。
3. 磁盘温度测试:磁盘温度是评估磁盘质量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磁盘温度测试中,需要测试磁盘在高负载运行状态下的温度变化情况。
通过在测试过程中监测磁盘的温度,并记录温度变化曲线,可以评估磁盘的散热性能和温度稳定性。
4. 磁盘持久性测试:磁盘持久性是评估磁盘可靠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磁盘持久性测试中,需要对磁盘进行长时间的高负载操作,并定期检测磁盘的性能和运行状态。
通过观察磁盘在长时间运行中是否出现性能下降、数据丢失或其他异常情况,可以评估磁盘的持久性并预测其寿命。
5. 磁盘噪音测试:磁盘噪音是评估磁盘工作时的声音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磁盘噪音测试中,需要测试磁盘在高负载和持续运行状态下的噪音水平。
通过在测试过程中监测磁盘的噪音输出,并与标准噪音水平进行比较,可以评估磁盘的噪音性能。
总结起来,热磁盘测试的标准主要包括磁盘读写速度测试、磁盘缓存测试、磁盘温度测试、磁盘持久性测试和磁盘噪音测试等。
这些测试可以全面评估磁盘的性能、可靠性和稳定性,并为用户选购和使用优质的热磁盘提供参考依据。
简述硬盘的主要技术指标
硬盘是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部件之一,其主要技术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单碟容量:单碟容量是指硬盘单个碟片的最大存储容量,通常以 GB 为单位。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单碟容量也在不断提高,例如当前的高端硬盘产品已经可以达到 1TB 以上的单碟容量。
2. 转速:硬盘的转速是指硬盘的主轴电机每分钟旋转的次数,通常以 rpm 为单位。
较高的转速可以提高硬盘的读写速度,但同时也会增加硬盘的噪音和能耗。
3. 缓存大小:缓存大小是指硬盘内部缓存的大小,缓存越大,硬盘的读写速度也越快。
缓存的大小通常以 MB 为单位。
4. 寻道时间:寻道时间是指硬盘磁头从休眠状态恢复到寻找数据所需的时间,通常以毫秒为单位。
较短的寻道时间可以提高硬盘的读写速度。
5. 潜伏期:潜伏期是指硬盘磁头等待数据转动到磁头下方所需的时间,通常以毫秒为单位。
潜伏期越短,硬盘的读写速度也越快。
6. 硬盘表面温度:硬盘表面温度是指硬盘在工作过程中表面的温度,过高的表面温度会影响硬盘的读写性能。
7. 道至道时间:道至道时间是指磁头从一个磁道移动到另一个磁道所需的时间,通常以毫秒为单位。
道至道时间越短,硬盘的读写速度也越快。
硬盘的主要技术指标反映了硬盘的读写速度和性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硬盘产品。
磁盘性能计数器的使用方法1、打开计数器(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性能)默认界面如下2、删除原有计数器:在中间表格处点右键,属性,看到的是系统默认的计数器,全部删除。
3、添加新的计数器计数器需要添加两次(1)性能对象:LogicalDisk (逻辑磁盘)计数器:% Disk Read Time (磁盘读时间)% Disk Write Time (磁盘写时间)%Idle Time (磁盘空闲时间)Disk Read Bytes/sec (磁盘读字节/每秒) Disk Write Bytes/sec (磁盘写字节/每秒)(2)性能对象:PhysicalDisk (物理磁盘)计数器:% Disk Read Time (磁盘读时间)% Disk Write Time (磁盘写时间)%Idle Time (磁盘空闲时间)Disk Read Bytes/sec (磁盘读字节/每秒) Disk Write Bytes/sec (磁盘写字节/每秒)注:添加计数器的时候,可以按住Ctrl多选。
4、计数器数据分析为了更直观的查看,计数器列表选成报表形式,另可以在菜单“文件”—“另存为”将计数器保存下来,下次就只要直接点开查看了。
LogicalDisk (逻辑磁盘):是以分区为单位。
PhysicalDisk (物理磁盘):以单硬盘或阵列为单位,如上图,F盘可以选择2次,是因为做的软阵列。
% Disk Read Time (磁盘读时间)% Disk Write Time (磁盘写时间)这2个数值一般维持在100以下为最好,如果持续保持到100—150的时候表示压力比较大了,比较长时间维持到200的时候表示磁盘已经是超负荷了。
%Idle Time (磁盘空闲时间)这个数值是对磁盘的读写的综合数值,维持在100为0负荷,越低负荷越大。
Disk Read Bytes/sec (磁盘读字节/每秒)Disk Write Bytes/sec (磁盘写字节/每秒)磁盘每秒的读写字节单位换算:1024bytes=1kb 1024kb=1mb但是从我们平时习惯的角度来说 1000bytes=1kb 1000kb=1mb。
Windows性能计数器--磁盘性能分析Disk Physical Disk:单次IO大小Avg.Disk Bytes/ReadAvg.Disk Bytes/WriteIO响应时间Avg.Disk sec/Read 磁盘每次读取需要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般不要超过11~15ms。
Avg.Disk sec/Write 一般小于12msIOPS(每秒读/写的IO数)理论情况下,磁盘的随机读计数为125、顺序读计数为225实际测试值与理论值对比,从而判断磁盘是否为瓶颈DiskReads/secDiskWrites/secDiskTransfers/secIO吞吐率(磁盘每秒读/写字节数)DiskBytes/secDiskRead Bytes/secDiskWrite Bytes/sec磁盘队列长度Avg. DiskQueue Length:磁盘平均队列长度不应超过2,即:队列长度/磁盘数磁盘有两个重要的参数:Seek time、Rotational latency。
正常的I/O计数为:①1000/(Seek time+Rotational latency)*0.75,在此范围内属正常。
当达到85%的I/O计数以上时则基本认为已经存在I/O瓶颈。
理论情况下,磁盘的随机读计数为125、顺序读计数为225。
对于数据文件而言是随机读写,日志文件是顺序读写。
因此,数据文件建议存放于RAID5上,而日志文件存放于RAID10或 RAID1中。
附:15000 RPM:150随机IOPS10000 RPM:110随机IOPS5400 RPM:50随机IOPS下面假设在有4块硬盘的RAID5中观察到的Physical Disk性能对象的部分值:Avg. DiskQueue Length 12 队列长度Avg. DiskSec/Read .035 读数据所用时间msAvg. DiskSec/Write .045 写数据所用时间msDiskReads/sec 320 每秒读数据量DiskWrites/sec 100 每秒写数据量Avg. DiskQueue Length,12/4=3,每块磁盘的平均队列建议不超过2。
Avg. DiskSec/Read一般不要超过11~15ms。
Avg. DiskSec/Write一般建议小于12ms。
从上面的结果,我们看到磁盘本身的I/O能力是满足我们的要求的,原因是因为有大量的请求才导致队列等待,这很可能是因为你的SQL语句导致大量的表扫描所致。
在进行优化后,如果还是不能达到要求,下面的公式可以帮助你计算使用几块硬盘可以满足这样的并发要求:Raid 0 -- I/Os per disk = (reads +writes) / number of disksRaid 1 -- I/Os per disk = [reads +(2 * writes)] / 2Raid 5 -- I/Os per disk = [reads +(4 * writes)] / number of disks Raid 10 -- I/Os per disk = [reads +(2 * writes)] / number of disks我们得到的结果是:(320+400)/4=180,这时你可以根据公式①来得到磁盘的正常I/O值。
假设现在正常I/O计数为125,为了达到这个结果:720/125=5.76。
就是说要用6块磁盘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
但是上面的Disk Reads/sec和Disk Writes/sec是个很难正确估算的值。
因此只能在系统比较忙时,大概估算一个平均值,作为计算公式的依据。
另一个是你很难从客户那里得到Seek time、 Rotational latency参数的值,这也只能用理论值125进行计算。
前言作为一个数据库管理员,关注系统的性能是日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而在所关注的各方面的性能只能IO性能却是最令人头痛的一块,面对着各种生涩的参数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奇的术语,再加上存储厂商的忽悠,总是让我们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
本系列文章试图从基本概念开始对磁盘存储相关的各种概念进行综合归纳,让大家能够对IO性能相关的基本概念,IO性能的监控和调整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在这一部分里我们先舍弃各种结构复杂的存储系统,直接研究一个单独的磁盘的性能问题,藉此了解各个衡量IO系统系能的各个指标以及之间的关系。
几个基本的概念在研究磁盘性能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磁盘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
不过在这里就不再重复说明了,关系硬盘结构和工作原理的信息可以参考维基百科上面的相关词条——Hard disk drive(英文)和硬盘驱动器(中文)。
读写IO(Read/Write IO)操作磁盘是用来给我们存取数据用的,因此当说到IO操作的时候,就会存在两种相对应的操作,存数据时候对应的是写IO操作,取数据的时候对应的是读IO操作。
单个IO操作当控制磁盘的控制器接到操作系统的读IO操作指令的时候,控制器就会给磁盘发出一个读数据的指令,并同时将要读取的数据块的地址传递给磁盘,然后磁盘会将读取到的数据传给控制器,并由控制器返回给操作系统,完成一个写IO的操作;同样的,一个写IO的操作也类似,控制器接到写的IO操作的指令和要写入的数据,并将其传递给磁盘,磁盘在数据写入完成之后将操作结果传递回控制器,再由控制器返回给操作系统,完成一个写IO的操作。
单个IO操作指的就是完成一个写IO或者是读IO的操作。
随机访问(Random Access)与连续访问(Sequential Access)随机访问指的是本次IO所给出的扇区地址和上次IO给出扇区地址相差比较大,这样的话磁头在两次IO操作之间需要作比较大的移动动作才能重新开始读/写数据。
相反的,如果当次IO给出的扇区地址与上次IO结束的扇区地址一致或者是接近的话,那磁头就能很快的开始这次IO操作,这样的多个IO操作称为连续访问。
因此尽管相邻的两次IO操作在同一时刻发出,但如果它们的请求的扇区地址相差很大的话也只能称为随机访问,而非连续访问。
顺序IO模式(Queue Mode)/并发IO模式(BurstMode)磁盘控制器可能会一次对磁盘组发出一连串的IO命令,如果磁盘组一次只能执行一个IO命令时称为顺序IO;当磁盘组能同时执行多个IO命令时,称为并发IO。
并发IO只能发生在由多个磁盘组成的磁盘组上,单块磁盘只能一次处理一个IO命令。
单个IO的大小(IO ChunkSize)熟悉数据库的人都会有这么一个概念,那就是数据库存储有个基本的块大小(Block Size),不管是SQL Server还是Oracle,默认的块大小都是8KB,就是数据库每次读写都是以8k为单位的。
那么对于数据库应用发出的固定8k大小的单次读写到了写磁盘这个层面会是怎么样的呢,就是对于读写磁盘来说单个IO 操作操作数据的大小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一个固定的值?答案是不确定。
首先操作系统为了提高IO的性能而引入了文件系统缓存(File System Cache),系统会根据请求数据的情况将多个来自IO的请求先放在缓存里面,然后再一次性的提交给磁盘,也就是说对于数据库发出的多个8K数据块的读操作有可能放在一个磁盘读IO里就处理了。
还有对于有些存储系统也是提供了缓存(Cache)的,接收到操作系统的IO请求之后也是会将多个操作系统的IO请求合并成一个来处理。
不管是操作系统层面的缓存还是磁盘控制器层面的缓存,目的都只有一个,提高数据读写的效率。
因此每次单独的IO操作大小都是不一样的,它主要取决于系统对于数据读写效率的判断。
当一次IO操作大小比较小的时候我们成为小的IO操作,比如说1K,4K,8K这样的;当一次IO操作的数据量比较的的时候称为大IO操作,比如说32K,64K 甚至更大。
在我们说到块大小(Block Size)的时候通常我们会接触到多个类似的概念,像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个在数据库里面的数据最小的管理单位,Oralce称之为块(Block),大小一般为8K,SQL Server称之为页(Page),一般大小也为8k。
在文件系统里面我们也能碰到一个文件系统的块,在现在很多的Linux系统中都是4K(通过/usr/bin/time -v可以看到),它的作用其实跟数据库里面的块/页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方便数据的管理。
但是说到单次IO的大小,跟这些块的大小都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在英文里单次IO大小通常被称为是IO Chunk Size,不会说成是IO Block Size的。
IOPS(IO per Second)IOPS,IO系统每秒所执行IO操作的次数,是一个重要的用来衡量系统IO能力的一个参数。
对于单个磁盘组成的IO系统来说,计算它的IOPS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要我们知道了系统完成一次IO所需要的时间的话我们就能推算出系统IOPS来。
现在我们就来推算一下磁盘的IOPS,假设磁盘的转速(Rotational Speed)为15K RPM,平均寻道时间为5ms,最大传输速率为40MB/s(这里将读写速度视为一样,实际会差别比较大)。
对于磁盘来说一个完整的IO操作是这样进行的:当控制器对磁盘发出一个IO操作命令的时候,磁盘的驱动臂(ActuatorArm)带读写磁头(Head)离开着陆区(LandingZone,位于内圈没有数据的区域),移动到要操作的初始数据块所在的磁道(Track)的正上方,这个过程被称为寻址(Seeking),对应消耗的时间被称为寻址时间(SeekTime);但是找到对应磁道还不能马上读取数据,这时候磁头要等到磁盘盘片(Platter)旋转到初始数据块所在的扇区(Sector)落在读写磁头正上方的之后才能开始读取数据,在这个等待盘片旋转到可操作扇区的过程中消耗的时间称为旋转延时(RotationalDelay);接下来就随着盘片的旋转,磁头不断的读/写相应的数据块,直到完成这次IO所需要操作的全部数据,这个过程称为数据传送(DataTransfer),对应的时间称为传送时间(TransferTime)。
完成这三个步骤之后一次IO操作也就完成了。
在我们看硬盘厂商的宣传单的时候我们经常能看到3个参数,分别是平均寻址时间、盘片旋转速度以及最大传送速度,这三个参数就可以提供给我们计算上述三个步骤的时间。
第一个寻址时间,考虑到被读写的数据可能在磁盘的任意一个磁道,既有可能在磁盘的最内圈(寻址时间最短),也可能在磁盘的最外圈(寻址时间最长),所以在计算中我们只考虑平均寻址时间,也就是磁盘参数中标明的那个平均寻址时间,这里就采用当前最多的10krmp硬盘的5ms。
第二个旋转延时,和寻址一样,当磁头定位到磁道之后有可能正好在要读写扇区之上,这时候是不需要额外额延时就可以立刻读写到数据,但是最坏的情况确实要磁盘旋转整整一圈之后磁头才能读取到数据,所以这里我们也考虑的是平均旋转延时,对于10krpm的磁盘就是(60s/15k)*(1/2)= 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