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一点通范文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命题形式

往往考查的是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常见题型】

这首诗歌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答题套路[来源:学科网]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观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山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第一步:指出是什么手法。

第二步: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展开简析。

第三步:指出运用手法的作用。

3.实例分析

【实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合,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注】①那:奈何,为什么。

请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第一步),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采?”(第二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第三步)【实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包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参考答案】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第一步)。“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入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第二步)。颈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第三步)

【实例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步)。上片川“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斤,如云边的孤雁,深以火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说明此后,他的心象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象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第二步)(第三步)

【实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对偶(第一步)。“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第二步)。从而表现了亡国之思(第三步)。

【实例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涛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特点是借景抒情(第一步)。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闹(第二步),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乡的情感(第三步)。

【实例6】阅读下面一首元小令,然后问答问题。

小桃红秋江

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

雪晴天,绿蓣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入入胜的画卷。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这首小令采川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第一步),头两句气出江面水影沾自如绢,属静景描写,最后几句“吴歌……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写山了作者心中淡淡的离愁衰怨。“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第二步)。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利在一起,把秋天点缀得异常绮丽而又意境幽远。(第三步)[来源:学科网ZXXK]

【实例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来源:Z。xx。]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修辞格(第一步)。“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步)。表达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第三步)。

【实例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