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1-xCaxMnO3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氧还原催化性能
- 格式:pdf
- 大小:796.81 KB
- 文档页数:9
拉曼光谱增强纳米银颗粒的制备及其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纳米银颗粒因其较大的比表面积、优异的导电性能和催化活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催化反应中。
本文主要探讨了纳米银颗粒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1.氧还原反应(ORR)氧还原反应是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等能源领域中的关键反应。
纳米银颗粒由于其优异的催化活性,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ORR催化剂。
研究发现,纳米银颗粒在ORR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电催化活性,且其活性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而增加。
此外,通过修饰其他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可以进一步提高纳米银颗粒在ORR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2.氧析出反应(OER)氧析出反应是电解水制氢、金属空气电池等领域的关键反应。
纳米银颗粒同样具有较高的OER催化活性。
研究发现,纳米银颗粒在OER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且其活性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而增加。
通过修饰其他纳米材料,如氧化物、氮化物等,可以进一步提高纳米银颗粒在OER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3.酯化反应酯化反应是生物柴油、香料等领域的重要反应。
纳米银颗粒因其优异的催化活性,被广泛应用于酯化反应。
研究发现,纳米银颗粒作为催化剂,可以显著提高酯化反应的反应速率,缩短反应周期,降低催化剂的用量。
此外,纳米银颗粒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以在多次循环使用中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
4.脱硝反应脱硝反应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纳米银颗粒因其优异的催化活性,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脱硝催化剂。
研究发现,纳米银颗粒在脱硝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活性,且其活性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而增加。
通过修饰其他纳米材料,如氧化物、氮化物等,可以进一步提高纳米银颗粒在脱硝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总之,纳米银颗粒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催化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调控纳米银颗粒的尺寸、形貌和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在各种催化反应中的性能。
此外,纳米银颗粒与其他纳米材料的复合,可以为催化领域带来更多创新性和高效性的催化体系。
在未来,纳米银颗粒在催化领域的应用将不断拓展,为我国能源、环保和化工等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铁氧体磁性材料的制备及研究进展【摘要】铁氧体磁性材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无机功能材料,其应用涉及到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生物医学等领域.综述了铁氧体磁性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分析了铁氧体磁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展望了研究和开发铁氧体磁性材料的新性能和新技术的应用前景.【关键词】铁氧体磁性材料;研究进展;制备铁氧体是一种非金属磁性材料,又称磁性陶瓷。
人类研究铁氧体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早期有日本、荷兰等国对铁氧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有软磁铁氧体的商品问世;20世纪50年代是铁氧体蓬勃发展的时期。
1952年磁铅石硬磁铁氧体研制成功;1956年又在此晶系中开发出平面型的超高频铁氧体,同时发现了含稀土元素的石石型铁氧体,从而形成了尖晶石型、磁铅石型和石榴石型三大晶系铁氧体材料体系,应该说铁氧体的问世是强磁学和磁性材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至今铁氧体磁性材料已在众多高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因此,有必要对铁氧体磁性陶瓷材料的研究动态进行总结以及对其发展进行展望。
1.铁氧体磁性材料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和改进磁性材料的同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新探索,其重点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1 铁氧体吸波材料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武器的隐身技术和电子计算机防信息泄露技术中,以及在生物学中的热效应方面,铁氧体作为吸波材料方面的应用尤为重要.铁氧体吸波材料通常分为尖晶石型铁氧体与六角晶系铁氧体两种类型,其中尖晶石型铁氧体应用历史最长,但尖晶石型铁氧体的电磁参数(介电常数和磁导率)都比较小,而且难以满足相对介单一铁氧体难以满足吸收频带宽、厚度薄和面密度小的要求,所以近年来研究者主要集中研究复合铁氧体材料以及纳米尺寸的铁氧体来控制其电磁参数[1]。
铁氧体纳米磁性材料作为微波的吸收体,纳米级的微粒材料的比表面积比常规粗粉大3~4个数量级,吸收率高,一方面,它能吸收空气中的游离的分子或介质中其他分子通过成键方式连接在一起,造成各向异性的改变.另一方面,在微波场中,活性原子及电子运动加剧,促使磁化,最终将电磁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增加吸收体的吸波能力。
La1-xCuxNiO3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郭锡坤;陈达娜;刘洁;魏锦锋;史作辉;陈耀文【摘要】采用溶胶-凝胶法研制La1-xCuxNiO3复合氧化物系列催化剂,考察该系列催化剂对NO和CO的催化转化性能,并借助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研究催化剂的活性与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所制得的La1-xCuzNiO3复合氧化物催化剂都具有钙钛矿型结构,其中LaαxCu0.2NiO3复合氧化物的颗粒较小,粒径较为均一,从而催化性能更好,对于NO的还原和CO的氧化都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能使NO和CO的转化率分别高达96.3%和90.5%.【期刊名称】《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25)002【总页数】6页(P32-37)【关键词】溶胶-凝胶法;Cu;钙钛矿型;NO;CO【作者】郭锡坤;陈达娜;刘洁;魏锦锋;史作辉;陈耀文【作者单位】汕头大学化学系,广东,汕头,515063;汕头大学化学系,广东,汕头,515063;汕头大学化学系,广东,汕头,515063;汕头大学化学系,广东,汕头,515063;汕头大学化学系,广东,汕头,515063;汕头大学中心实验室,广东,汕头,51506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3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尾气中的NO和CO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因此,研制有效催化转化或脱除NO和CO的催化剂成为当前国内外高度重视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期,Voorhoeve等人[1-2]提出可用稀土元素制成钙钛矿型化合物代替贵金属催化剂,随后,科研工作者努力研制稀土钙钛矿型化合物,期望能够把它作为汽车尾气净化的催化剂.稀土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的化学通式可表示为ABO3[3],其结构具有热稳定性好和可以调控氧空位等特点,A位离子与氧离子的相互作用在钙钛矿型结构变化中起决定性作用,其价态的改变不仅能产生氧空位,而且能改变B位离子与氧离子的相互作用.因此,在A位掺杂低价态金属离子时,更容易促使钙钛矿型化合物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有良好的催化性能.汪仁等人[4]用非三价离子Sr2+、Ce4+部分取代LaCoO3中A位La3+,并且考察了取代前后其对CO氧化反应的催化效果;彭小圣等人[5]采用K部分取代LaMnO3中A位La3+,并且考察了取代后其对钙钛矿型催化剂以及去除NOx和碳烟的影响,这些研究都取得有益的结果,但还必须进一步提高催化活性(尤其是对于NO的转化、消除)以及降低成本.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用共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了LaNiO3钙钛矿型催化剂,发现以溶胶-凝胶法制备效果较好,并利用二价金属离子对LaNiO3的A位La3+进行部分取代,研制出同时对NO 和CO的转化具有良好催化活性的La0.8Cu0.2NiO3钙钛矿型催化剂,为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研究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稀土钙钛矿型催化剂的结构如图1所示,A位离子通常是镧系元素,与12个O 配位;B位离子是离子半径比A位离子小的金属元素,与6个O配位.本实验中,A位离子是La3+,B位离子是Ni3+,以Sr2+、Mg2+、Cu2+分别部分取代La3+,制备相应的催化剂并检测其催化活性及表征.1.1.1 La0.8M0.2NiO3制备将摩尔比为0.8︰0.2︰1的La、Ni和M(M分别为Sr、Mg和Cu)的硝酸盐溶于水,配成一定浓度的混合溶液.称取适量柠檬酸,加入到混合溶液中,滴加氨水调节溶液pH为8.5左右,恒温70℃电动搅拌直至成为湿凝胶,110℃下真空干燥12 h后,冷却.将形成的干凝胶在电炉上加热至350℃左右,干凝胶自燃得到灰黑色前驱体,研成粉末,在750℃下焙烧2 h,成为La0.8M0.2NiO3复合氧化物.1.1.2 La1-xCuxNiO3制备将摩尔比为(1-x)︰x︰1的La(NO3)3·6H2O、Cu(NO3)2和Ni(NO3)2·6H2O溶于水,配成一定浓度的混合溶液.称取适量柠檬酸,加入到混合溶液中,滴加氨水调节溶液pH为8.5左右,恒温70℃电动搅拌直至成为湿凝胶,110℃下真空干燥12 h后,冷却.将形成的干凝胶在电炉上加热至350℃左右,干凝胶自燃得到灰黑色前驱体,研成粉末,在750℃下焙烧2 h,成为La1-xCuxNiO3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活性评价在微型固定床石英反应器装置中进行.各气体组成为1%CO+0.1%NO+1.0%O2,N2为平衡气,空速为40 000 h-1,催化剂用量为0.25 mL.用GC9790型气相色谱仪(浙江温岭福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和FGA-4100型五组分汽车尾气检测仪(广东佛山分析仪有限公司)在线检测混合气中各组分的含量.分别以NO和CO的进口和出口浓度计算NO和CO的转化率,然后以其转化率来评价催化剂的活性.依照文献[6],某组分转化率达50%时的反应温度作为该组分的起燃温度(T50);某组分转化率达到90%时的反应温度作为该组分的完全转化温度(T90).XRD测试在德国Bruker-D8型X射线衍射仪上进行,采用CuKα辐射源,管流40 mA,管压40 kV.SEM测试在日本JEOL公司Philips XS 30型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上进行.采用Sr2+、Mg2+和Cu2+三种金属离子对LaNiO3中A位La3+进行掺杂,分别制备出La0.8Sr0.2NiO3、La0.8Mg0.2NiO3和La0.8Cu0.2NiO3三种催化剂.图2中(1)和(2)分别是CO和NO在La0.8Sr0.2NiO3、La0.8Mg0.2NiO3和La0.8Cu0.2NiO3三种催化剂上的转化率与温度关系的测定结果.由图2(1)可以看出,三种不同金属离子A位掺杂制得的催化剂都能使CO的转化率比较高,表明它们的掺杂都有效地促进催化剂对CO氧化反应催化活性的提高.由图2(2)可以看出,La0.8Cu0.2NiO3明显比其它两种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催化还原NO的活性,能使NO的起燃温度降低,且在450℃时转化率高达91.8%,随着温度的增加,还可高达96.3%.在2.1节中不同金属离子A位掺杂的结果已表明,掺杂Cu2+时催化剂的催化转化活性较好,因此,进一步考察不同Cu2+部分取代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表1给出了La1-xCuxNiO3体系中CO和NO的完全转化温度(T90).由表1可以看出,Cu2+部分取代量x=0.2时,La0.8Cu0.2NiO3催化剂上CO和NO的T90要比Cu2+部分取代量x=0.1和0.3的T90更低,表明x=0.2时催化剂在更低的温度下仍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即La0.8Cu0.2NiO3对CO和NO的净化具有更好的催化效果.图3是La1-xCuxNiO3(x=0.1、0.2和0.3)催化剂的XRD测试结果.在图3中衍射角2θ范围内均为ABO3结构特征峰,表明这三种催化剂都形成较完整的钙钛矿型结构.x=0.2与x=0.1相比较,衍射峰明显变小、变宽,表明x=0.2时催化剂有晶格缺陷(氧空位)形成,晶粒变细,这有利于催化活性增强[7].x=0.3与x=0.2相比较,发现掺入较多Cu2+并未改变其基本晶体结构,但相应的衍射峰的2θ值减小且有NiO杂峰出现,表明x=0.3时发生晶格畸变,会出现结构坍塌,结合2.4节中SEM分析证明NiO颗粒附于x=0.3的颗粒表面,导致催化活性降低.XRD测试结果表明,不同Cu2+部分取代量对催化剂的晶体微观结构有明显的影响,取代量必须适当,才能形成有利于提高催化活性的结构.本实验说明当Cu2+部分取代量x=0.2时较为适当,La0.8Cu0.2NiO3催化剂的活性较高.图4是La1-xCuxNiO3(x=0.1、0.2和0.3)催化剂的SEM测试结果.对比图4中(1)、(2)和(3)可以看出,La0.9Cu0.1NiO3颗粒较大,不均匀且团聚严重;La0.8Cu0.2NiO3颗粒比La0.9Cu0.1NiO3明显小,且分散度高,表明随着Cu2+取代量的增加,催化剂颗粒更加细化,且能有效阻止其团聚,这将有利于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活化和反应,从而使得La0.8Cu0.2NiO3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但Cu2+取代量有一定限度,取代量过多会导致杂质相的出现,La0.7Cu0.3NiO3就含有NiO杂质,颗粒很不均匀,将造成催化剂活性下降. 1)采用柠檬酸络合溶胶-凝胶法,利用Cu2+对LaNiO3的A位La3+进行掺杂,可制得钙钛矿型催化剂.当掺杂的摩尔比为La3+︰Cu2+=0.8︰0.2时,制得的La0.8Cu0.2NiO3催化剂活性更好,能够同时使NO和CO的转化率分别高达96.3%和90.5%.2)XRD和SEM的测试结果表明,La0.8Cu0.2NiO3的钙钛矿型结构中明显形成氧空位,并且不出现NiO杂质相,催化剂颗粒更小,粒径均一,分布均匀.因此,La0.8Cu0.2NiO3能够同时对NO的还原反应和CO的氧化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相关文献】[1] Voorboeve R J H,Pemeika J P,Freeland P E,et al.Rare earth oxides ofmanganese&cobalt rival platinum for the treatment of caibon monoide in auto exhaust[J].Science,1972,177(4 046):353-354.[2] Voorboeve R J H,Pemeika J P,Johnson D W,et al.Rare earth manganites:catalysts with low ammonia yield in the reduction of nitrogen oxides[J].Science,1973,180(4 081):62-64.[3] Tofield B C,Scott W R.Oxidative nonestoichiometry in perovskites,an experimental survey:the defect structure of an oxidized lanthanum mangainte by powder neutron diffraction[J].J Solid Sate Chem,1974,10(3):183-194.[4] 汪仁,郭养洁,卢鸿业,等.钙钛矿型稀土催化剂及其氧化性能的研究I.催化剂制备方法和烧成过程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1982,10(1):193-198.[5] 彭小圣,林赫,上官文峰,等.K和Cu部分取代LaMnO3钙钛矿型催化剂同时去除NOx和碳烟的影响[J].催化学报,2006,27(9):767-771.[6] 喻瑶,龚茂初,郭家秀,等.ZrxTixAl1-2xO2的制备及其在三效催化剂上的应用[J].无机化学学报,2007,23(08):1 453-1 456.[7] 梁珍成,秦永宁,廖巧丽,等.La-Cu-Mn系钙钛矿型(ABO3)催化剂性能[J].应用化学,1997,14(1):11-15.。
铁氧体磁性材料的制备及研究进展【摘要】铁氧体磁性材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无机功能材料,其应用涉及到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生物医学等领域。
综述了铁氧体磁性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分析了铁氧体磁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展望了研究和开发铁氧体磁性材料的新性能和新技术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铁氧体磁性材料;研究进展;制备铁氧体是一种非金属磁性材料,又称磁性陶瓷。
人类研究铁氧体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早期有日本、荷兰等国对铁氧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有软磁铁氧体的商品问世;20世纪50年代是铁氧体蓬勃发展的时期。
1952年磁铅石硬磁铁氧体研制成功;1956年又在此晶有必要对1.1.1(参数[1]3~4个数量级一起,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增加吸收体的吸波能力。
在应用方面,铁氧体吸波材料可分为结构型(整体烧结成一定形状的器件)和涂敷型(用铁氧体颗粒的涂层作为吸收剂使用),混合一定量的粘结剂后制成的吸收介质材料,有时为了提高吸波总体性能,将铁氧体吸波材料同金属型或有机型的材料混合使用。
1.2 信息存储铁氧体材料磁记录是利用强磁性介质输入,记录,存储和输出信息的技术和装置。
其磁记录用的磁性材料分为两类:磁记录介质,是作为记录和存储信息的材料,属于永磁材料。
另一类是磁头材料,是作为输入和输出信息用的传感器材料,属于软磁材料。
1.2.1 磁记录介质主要是磁带、硬磁盘、软磁盘、磁卡及磁鼓等,从构成上有磁粉涂布型磁材料和连续薄膜型磁材料两大类。
目前,主要的磁记录材料有:γ-Fe2O3,钴改性γ- Fe2O3,CrO2和钡铁氧体磁粉。
1.2.2 磁头材料磁头在磁记录技术中的作用是将输入信息存到磁记录介质中或将记存在磁记录介质中的信息输出来,起着转换器的作用。
目前应用的磁头材料有:热压多晶铁氧体,单晶铁氧体和六角晶系铁氧体[2]。
1.3在磁场作,包括10nm。
磁泛的应用并已用于癌症治疗目前器;剂,1.4效应构La1-, 3由于自旋无序散射作用,材料的导电性质向半导体型转变,因此,随着Mn4+离子含量的变化,材料可以形成反铁磁耦合和铁磁耦合,如果是反铁磁耦合,材料呈高电阻态:如果是铁磁耦合,则材料呈低电阻态;如果在零磁场下,材料是反铁磁,则电阻处于极大,施加磁场后,由反铁磁态转变为铁磁态,则电阻由高电阻变为低电阻。
La0.7Sr0.3MnO3纳米颗粒的制备及物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磁记忆材料、热电材料、传感器、光催化剂等。
其中,La0.7Sr0.3MnO3是一种重要的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具有良好的金属-绝缘体转变性质、磁性质和热电性能,可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纳米颗粒技术是制备高性能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的重要手段,其能够显著提高材料的比表面积、增强光学、电学等性质,提高材料的性能和应用效率。
因此,研究La0.7Sr0.3MnO3纳米颗粒的制备及物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研究内容:本文将重点研究La0.7Sr0.3MnO3纳米颗粒的制备及物性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La0.7Sr0.3MnO3纳米颗粒;(2)对制备的纳米颗粒进行结构、形貌和磁性等性质的表征研究;(3)对La0.7Sr0.3MnO3纳米颗粒的热电性能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如下方法:(1)通过控制溶胶的化学成分、温度、pH等条件制备La0.7Sr0.3MnO3纳米颗粒;(2)通过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磁性测试等方法对制备的La0.7Sr0.3MnO3纳米颗粒进行结构、形貌和磁性等性质的表征研究;(3)利用热电测试仪对制备的纳米颗粒进行热电性能测试,并研究其热电性能与温度、应变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三、预期成果及意义1.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计能够得到如下成果:(1)成功制备出La0.7Sr0.3MnO3纳米颗粒,掌握制备方法及工艺参数的优化;(2)对La0.7Sr0.3MnO3纳米颗粒进行结构、形貌和磁性等性质的表征和分析,得到其基本物理性质的数据和规律性结论;(3)研究La0.7Sr0.3MnO3纳米颗粒的热电性能,并探究其与温度、应变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2.预期意义:本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1)为探究La0.7Sr0.3MnO3纳米颗粒在不同温度和应变下的热电性能提供了实验基础和数据支持;(2)为制备高性能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与应用前景;(3)为开展更深入的La0.7Sr0.3MnO3纳米颗粒的研究奠定基础,有助于推动领域内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发展。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0868324.0(22)申请日 2017.09.22(71)申请人 合肥工业大学地址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193号(72)发明人 陆杨 李飞 闫旭 苏杨 宋永红 吕向颖 江坤 钱坤煜 陈胜 (74)专利代理机构 苏州翔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1代理人 王华(51)Int.Cl.A61K 49/18(2006.01)A61K 49/14(2006.01)A61K 49/12(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顺磁性一氧化锰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57)摘要一种顺磁性一氧化锰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制备方法包括:将乙酰丙酮盐、聚乙烯亚胺和三乙二醇加入一反应容器中;将所述反应容器置于130-150℃条件下,且对所述反应容器内的混合物搅拌至少30分钟,得到混合溶液;向微波管中加入混合溶液,于微波反应器内进行反应得到合成产物;使用乙醇洗涤合成产物,得到产物聚乙亚胺修饰的一氧化锰;将聚乙亚胺修饰的一氧化锰加入水中得到聚乙亚胺修饰的一氧化锰水溶液,然后将聚乙亚胺修饰的一氧化锰水溶液逐滴滴加到牛血清蛋白溶液中,于室温下搅拌使其反应;待反应结束后,使用去离子水洗涤,即得产物MnO-PEI@BSA纳米颗粒。
本发明的顺磁性一氧化锰纳米颗粒制备方法简单,适合大规模产业化生产。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CN 107441512 A 2017.12.08C N 107441512A1.一种顺磁性一氧化锰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第一步:将乙酰丙酮盐、聚乙烯亚胺和三乙二醇加入一反应容器中;第二步:将所述反应容器置于130~150℃条件下,且对所述反应容器内的混合物搅拌至少30分钟,得到混合溶液;第三步:向一微波管中加入第二步得到的混合溶液,于微波反应器内进行反应得到合成产物;第四步:使用乙醇洗涤第三步得到的合成产物,得到产物聚乙亚胺修饰的一氧化锰;第五步:将第四步得到的产物聚乙亚胺修饰的一氧化锰加入水中得到聚乙亚胺修饰的一氧化锰水溶液,然后将聚乙亚胺修饰的一氧化锰水溶液逐滴滴加到牛血清蛋白溶液中,于室温下搅拌使其反应;第六步:待第五步的反应结束后,使用去离子水洗涤,即得产物MnO-PEI@BSA纳米颗粒。
超小金纳米团簇的电催化氧还原性质(英文)
黄婷;孙治湖;潘国强
【期刊名称】《化学物理学报》
【年(卷),期】2018(31)1
【摘要】本文合成了含有2—4个Au原子的超小金纳米团簇并测试了其电催化氧还原性能.通过将前驱AuPPh3Cl暴露在氨水中一个星期制备了超小的金纳米团簇.运用了ESI质谱、X射线精细结构吸收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来测试这些超小金纳米团簇,表明这些超小金纳米团簇含有三苯基膦、羟基和吸附氧分子.将这些超小金纳米团簇负载到破碳电极上,并用循环伏安法和线性伏安法测试其电催化氧还原性能.循环伏安结果表明,这些超小金纳米团簇电催化氧还原反应的起始电势为0.87Vf相对可逆氢电极),转移的电子数为4.
【总页数】6页(P66-70)
【关键词】超小金纳米团簇;制备;氧还原反应;电催化性能
【作者】黄婷;孙治湖;潘国强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
【相关文献】
1.超小金纳米团簇作为CT对比剂的研究 [J], 宋莎莎;王骏滢;陈婕;沈秀;王浩;高凯;张晓东;孙元明
2.meso-四(4-N-甲基吡啶基)卟啉-金属-氧簇超分子化合物的光谱及电催化氧还原行为研究 [J], 刘淑清;徐吉庆;孙浩然;宋玉江
3.非质子介质中氧电还原的研究:Ⅳ金属卟啉电催化氧还原产生超氧离… [J], 郭福春;黄楚宝
4.卟啉-金属氧簇超分子化合物的光谱及电催化氧还原 [J], 刘淑清;徐吉庆;孙浩然;李冬梅;曾庆新;宋玉江
5.非质子介质中氧电还原的研究Ⅳ金属卟啉电催化氧还原产生超氧离子与2.4—二硝基氯苯亲核取代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J], 郭福春;黄楚宝;孙延;曹锡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