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结构简表(精编版)
- 格式:doc
- 大小:506.50 KB
- 文档页数:8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图一、引言高中历史课程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和各个领域,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从政治、经济、文化到科技、战争、贸易等。
构建一个清晰的历史知识体系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内容,提高历史素养。
二、知识体系框架图1、古代史1)古代东方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等文明。
2)古代西方文明:包括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欧洲等文明。
3)古代中国文明: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
2、中世纪史1)中世纪欧洲:包括封建制度、教会、城堡等。
2)中世纪亚洲:包括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等。
3)中世纪非洲和美洲:包括奴隶贸易、土著文明等。
3、现代史1)早期现代欧洲: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
2)早期现代亚洲:包括明清时期的中国、日本等。
3)早期现代非洲和美洲:包括奴隶贸易、独立运动等。
4)世界大战:包括一战、二战等。
4、当代史1)冷战时期:包括冷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2)全球化时期:包括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
3)当代亚洲:包括中国改革开放、日本泡沫经济等。
4)当代非洲和美洲:包括非洲独立运动、拉丁美洲政治改革等。
三、结语以上是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图,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内容。
通过这个框架图,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我们也可以看到历史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
因此,学习历史需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各个领域的历史事件和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高中历史框架图一、古代史部分1、古代中华文明(1)早期中华文明: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2)秦汉文明:秦朝统一、汉朝独尊儒术、大汉盛世(3)繁荣的唐宋文明:唐朝开元盛世、宋朝经济文化高峰(4)明清文明:明朝政治经济高峰、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2、古代西方文明(1)古希腊罗马文明:民主政治、罗马法、文化成就(2)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教会统治、城市兴起(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人文主义、改革运动、科技发展(4)近代西方文明: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政治制度变革二、近代史部分1、近代中国:清朝衰落、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2、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工业革命、启蒙运动、殖民扩张与反殖民斗争、民族解放运动三、现代史部分1、现代中国:北伐战争、国共合作与分裂、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现代世界: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与非对称世界秩序、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新兴国家崛起、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四、世界史部分1、古代世界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2、中世纪世界: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与教会统治、中亚西亚伊斯兰教文明高峰、东亚儒释道文化圈形成3、近代世界:欧洲崛起与殖民扩张、启蒙运动与科技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4、现代世界: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演变、冷战与非对称世界秩序、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发展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1、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人文主义是其核心思想,提倡人类文化、艺术和思想的独立与自由。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框架一、古代历史1. 史前时期- 人类起源与进化-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的特点与影响2. 古代文明- 古埃及文明:金字塔、法老制度- 两河流域文明:苏美尔、巴比伦、亚述、新巴比伦- 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帕、莫亨佐达罗- 古代中国:夏、商、周三代,封建制度的确立- 古希腊文明:城邦制度、哲学与科学的发展、希腊神话 - 古罗马文明:共和国时期、帝国时期、罗马法3. 宗教与哲学的兴起- 佛教的起源与发展- 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 伊斯兰教的诞生- 儒家、道家、法家等中国哲学思想二、中世纪历史1. 欧洲中世纪-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教会影响:教皇与皇权、十字军东征- 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艺术与科学的复兴2. 伊斯兰世界-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伊斯兰文化与科学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与衰落3. 亚洲其他地区- 中国的唐、宋、元、明、清五代- 日本的平安时代、幕府统治- 印度的德里苏丹国、莫卧儿帝国4. 地理大发现与殖民扩张- 欧洲探险家的航海发现- 欧洲对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活动- 殖民地的影响与后果三、近现代史1. 欧洲近代化- 文艺复兴后期的科学革命- 宗教改革:路德、加尔文等- 启蒙运动:伏尔泰、卢梭等人的思想- 工业革命:英国、法国、德国的工业化进程2. 亚洲的近代变革- 中国的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日本的明治维新- 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3. 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与影响-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峙与国际政治格局4. 殖民地解放与民族国家建立- 亚洲、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殖民体系的解体- 新兴民族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发展四、当代史1. 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国际组织的作用:联合国、世界银行、WTO等-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2. 信息时代与科技发展- 互联网的兴起与影响- 生物技术、新材料、能源科技的进步- 科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3. 当代国际冲突与和平- 冷战后的新国际关系格局- 地区冲突与恐怖主义问题- 和平发展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4. 社会文化变迁- 社会运动:民权、女权、环保等- 文化多元化与交流- 教育与知识经济的发展结语高中历史课程旨在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认识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高中历史总复习知识框架表!有了它,成绩嗷嗷涨~针对中国现代史梳理的问题,汗青君特延聘名师针对性的答复了同窗们提出的问题。
下面是本次答疑汇总,希望对同窗们梳理汗青常识有所帮助。
结果1:我对现代的政治经济进修的对比透,然则一到文明史就不成了,如何办?答:中国现代思惟文明史的头绪其实很简单。
一共有四大年夜大年夜块内容。
第一个就是先秦诸子,百花怒放(重点),你需要知道儒墨道法四家共七个思惟家的实际,并熟知它们之间的差别(比如儒家寻求德治、法家推崇法治);第二个是汉武帝的免除百家,独尊儒术,个中包含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实际,还需要知道这时候的所谓儒家其实已非孔子之儒家,而是外儒内法;第三个是宋明理学,你要知道程朱理学的鼓起是采取了从魏晋到隋唐的佛教、道教思惟构成的新儒家实际,它和之前的先秦儒家、董仲舒新儒家又不一样,还需要熟知程、朱的纲常伦理至上、唯心主义不雅不雅点(理是万物本源,心外无物等等)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第四个是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惟家,需要知道他们的首要平易近本思惟和反封建的不雅不雅点,和他们的首要著作。
这四块除百花怒放以外,根基上都是在家儒家思惟的发展(当然此儒家非彼儒家)。
把这些都梳理终了以后,信赖你的文明史会有一个对比完全的头绪在脑筋里结果2:标忘性汗青事宜,工夫,记不住或稠浊答:1.建议参考?教材前面的大年夜大年夜事年表,出格是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对比遏制记忆。
2.给每个标忘性的事宜找一个小故事(比如看到唐太宗想到玄武门之变)或相干事宜遏制协助记忆。
3.反复记忆是前提,没有捷径。
加油吧!结果3:汗青年代不知道有甚么规律没有?答:起首,高考不会有标题问题直接发问工夫、地址(比如秦始皇哪年即位的),它会查询拜访的只是时空定位(比如新航路开辟的时辰中国的官方哲学是不是是程朱理学)。
所以我的建议有两点:1.经过过程记住几个关头年代来遏制时空定位。
比如中国现代史我会记住的几个工夫点是唐朝:7世纪-10世纪初(907年灭亡),宋朝:10世纪(960)-12世纪末(1179),当资料提到这个工夫段的时辰我就会回想起它的期间特点,便可以了。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2、职位世袭3、设置官员4、建立武装(1)分封制 5、正派赋役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3、随从作战4、缴纳贡赋5、召见述职(夏商周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西周政治制度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太尉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秦朝至清朝)汉:察举制(3)选官用官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隋—清:科举制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顶峰:明清:君主专制清:议政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过程(1)世界形势: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而对外扩张背景(2)中国形势: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3)根本原因:列强要开辟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①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1)鸦片战争②结果:《南京条约》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战争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一、(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列①时间:1894-1895年强概况(4)中日甲午战争②结果:《马关条约》入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侵(5)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19世纪末①时间: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结果:《辛丑条约》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框架表一、引言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加强历史学科知识的传承和创新,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框架表,以供编写教材内容和课程教学的参考。
二、框架表结构以下是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框架表的基本结构,其中包括教材的主要章节和对应的内容安排。
2.1 第一章:古代史2.1.1 中国古代史2.1.1.1 先秦时期2.1.1.2 秦汉三国2.1.1.3 魏晋南北朝2.1.2 世界古代史2.1.2.1 亚洲古代史2.1.2.2 欧洲古代史2.1.2.3 非洲古代史2.2 第二章:近代史2.2.1 中国近代史2.2.1.1 清朝末年2.2.1.2 辛亥革命2.2.1.3 新中国成立2.2.2 世界近代史2.2.2.1 欧洲近代史2.2.2.2 美洲近代史2.2.2.3 亚洲近代史2.3 第三章:现代史2.3.1 中国现代史2.3.1.1 建国初期2.3.1.2 社会主义建设2.3.1.3 对外开放与现代化建设2.3.2 世界现代史2.3.2.1 欧洲现代史2.3.2.2 美洲现代史2.3.2.3 亚洲现代史2.4 第四章:当代史2.4.1 中国当代史2.4.1.1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2.4.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4.1.3 文化与科技发展2.4.2 世界当代史2.4.2.1 欧洲当代史2.4.2.2 美洲当代史2.4.2.3 亚洲当代史三、注意事项框架表的章节划分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调整。
每一章节的内容安排应包括重要事件、人物、时期的概述和详细阐述。
教材内容应融入国内外历史的比较和对比,以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结合实际案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结论本文档提供的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框架表为编写教材内容和课程教学提供了一个基本结构和安排。
在编写教材时,教师和编写者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通过合理的内容设置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综合素养。
历史结构知识点总结高中一、石器时代1. 旧石器时代:约300万年前-1.2万年前- 工具:石斧、石锥等- 洞穴住所:人类主要居住在洞穴中- 狩猎:以捕猎野兽为主要生活方式2. 中石器时代:1.2万年前-6000年前- 出现冶金技术:精细制作石器和陶器- 定居生活:开始有定居生活的迹象- 农业的出现:开始种植作物,并驯化动物3. 新石器时代:6000年前-3000年前- 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的形成,出现了定居点、城市等- 陶器制作:制作陶器的技术发展较为成熟- 工具制作:铜器工具的使用开始普及二、文明史1. 早期文明- 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最早的法典之一,为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遗产 - 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兴建金字塔、法老制度等- 婆罗门宗教:印度最早的宗教之一,后演化为印度教2. 古代文明- 中国古代文明:华夏文明、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衰- 希腊罗马文明:希腊城邦、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等的历史发展- 印度古代文明:孔雀王朝、摩揭陀帝国、孔雀王朝等3. 中世纪文明-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文明的发展- 伊斯兰文明:波斯、阿拉伯等伊斯兰国家的文明成就- 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十字军东征、文艺复兴等4. 近现代文明- 启蒙时代: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的产生- 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机械化生产的兴起- 现代文明:世界两次大战、科技进步、全球化发展等三、世界史上的重要事件1. 古代重要事件- 罗马帝国的兴衰:罗马帝国的兴起和分裂、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秦朝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多民族国家- 希腊城邦的兴起:雅典、斯巴达等希腊城邦的兴起和发展2. 中世纪重要事件- 十字军东征:欧洲基督教徒反对伊斯兰教的战争- 开埠:意大利、荷兰、葡萄牙等欧洲国家对外远洋贸易的兴起- 雅尔塔会议:二战盟国领导人决定二战后的世界格局3. 近现代重要事件- 法国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打破了封建专制,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战争,导致数百万人死亡,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大战,带来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影响深远四、各国历史结构1. 中国历史结构- 朝代兴衰:夏、商、周、秦、汉等朝代的兴衰- 统一时期:秦朝、唐朝、明朝等统一时期的朝代- 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快速发展2. 印度历史结构- 神话时代:《摩诃婆罗多》中的印度神话故事- 帝国时代:孔雀王朝、摩揭陀帝国、德里苏丹王朝等印度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 殖民时代:印度殖民时期受英国统治,20世纪中叶独立建国3. 美国历史结构- 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导致美国独立,成为独立国家- 奴隶制度:南北战争结束,废除了美国的黑奴制度- 经济大国: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强国五、地理与历史的结合1. 地理对历史的影响- 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对人类生存、生活的影响- 资源分布:地理条件对资源的分布及其利用的影响- 交通运输:地理条件对交通、贸易、文化传播的影响2. 历史对地理的影响- 领土变化:战争、和平对领土变化的影响- 占领与退却:占领与退却对地理环境及资源的影响- 文化影响:历史事件、文化传播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六、社会历史结构1. 社会结构的演变- 三纲五常:孟子提出的社会等级制度的原则- 封建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三级社会等级: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等级分化2. 政治历史结构- 君主制度:古代中国、英国等国家的君主制度- 共和制度:古希腊、古罗马等国家的共和国制度- 封建制度: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制度3. 文化历史结构- 传统文化传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社会带来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科学、技术、思想等方面的文化变革- 文化交流: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七、历史结构与人类发展1. 社会发展- 农业革命:农业的革命对社会结构和人类发展的影响- 工业革命:工业化对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的影响- 信息革命:信息化时代对社会结构和人类发展的影响2. 人类社会历史结构的趋势- 多元化发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结构的多元发展- 全球化发展: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和发展的影响- 和平共处:不同社会结构之间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趋势3. 历史结构与未来发展- 科技进步:科技发展对历史结构和未来发展的影响- 文化传承:历史文化对未来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社会进步:历史结构对未来社会进步的影响和作用总结:历史结构知识点的总结包括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各国历史结构、地理与历史的结合、社会历史结构、政治历史结构、文化历史结构等多个方面,全面反映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多元发展过程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框架图一、古代历史A. 史前时期1. 旧石器时代- 人类起源- 工具使用与发展2. 新石器时代- 农业革命- 陶器与纺织品的出现B. 古代文明1. 古埃及- 金字塔的建造- 法老与神权政治2. 古巴比伦- 汉摩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3. 古印度- 印度河流域文明- 种姓制度4. 古代中国- 夏商周三代- 诸子百家的思想C. 古典时期1. 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 哲学与科学的发展2. 罗马帝国- 罗马法- 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二、中世纪历史A. 欧洲中世纪1. 封建制度- 领主与农奴的关系- 骑士文化2. 教会的权威- 教皇与宗教裁判所- 十字军东征B. 伊斯兰世界1. 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的传播- 科学与文化的融合C. 东亚历史1. 中国的统一与分裂- 隋唐盛世- 宋元明清的更迭2. 日本的封建社会- 平安时代- 武士道精神三、近现代历史A.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1. 欧洲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的兴起- 艺术与科学的革命2.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与加尔文主义 - 宗教战争与和平B.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1. 英国工业革命- 蒸汽机与纺织机械- 城市化与劳工问题2. 资本主义的兴起- 自由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C. 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1. 欧洲的殖民扩张- 亚洲与非洲的殖民地 - 殖民地的反抗与独立 2. 民族主义的兴起- 民族国家的建立- 民族冲突与世界大战四、当代历史A. 两次世界大战1. 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爆发与结果- 凡尔赛体系的建立2.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起因与过程- 联合国与冷战的开始B. 冷战与后冷战时代1. 冷战时期的对抗- 美苏两极格局- 核武器竞赛与太空竞赛 2.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苏联解体与东欧变革 - 经济全球化与地区冲突C. 当代社会问题1. 环境与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能源2. 社会与文化变迁- 信息技术革命- 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的挑战此框架图仅为高中历史知识点的概览,每个部分都有其深入的历史背景和细节,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高中历史总复习知识结构简表单元一 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一、知识结构必看清小农经济的形成 一、1、 原因:a 生产力发展,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b 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c 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2、确立:战国时期, 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3、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评价:优点:生产积极性较高;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缺点:抵御天灾人祸能力较差;受家庭为单位影响,很难扩大再生产;很难商品化,到近代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重农抑商实施 :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
(1)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夏商周的政治经济 制度宗法制:目的: 为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分封制: 内容: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嫡长子继承制;族权与政权结合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性质: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上层建筑.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内容:受封土地人口;贡赋,出征,朝觐.作用: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过分重视人情,人为划定尊卑远近,个人自主意识及平等权力受到约束 作用:初期扩大疆域巩固统治,后崩溃瓦解形成争霸.(3)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建立之初,维护了封建经济尤其是保护农业的发展,确保了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 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