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ppt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12
第46讲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考纲要求]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
[知识精讲]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则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综合地貌气候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两大要素分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北部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三大自然区青藏高寒区东部约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2)三大自然区特点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热量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分成为北部地区差异的重要因素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黑土肥沃,只能种植春小麦,一年一熟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落叶阔叶林为主,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水分不足、旱作为主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水田为主,一年两熟两三熟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热带季风气候,植被四季常绿,一年三熟、可种植热带作物(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内蒙古温带高原地区:基本在内蒙古高原上,宽广坦荡,距海较近属半干旱气候,草原为主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气候干旱,光照丰富、河流少、短、流量小(3)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夏半年受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的影响,东南湿润、西北干旱,垂直分异明显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1)划分(组成省区)东部:沿海省区加北京市,暂未包括港、澳、台,共12个省级行政区西部:西北陕、甘、宁、青、新疆和西南川、云、贵、藏、重庆10个省级行政区中部:除东部、西部外的9个省级行政区(2)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
经济发展水平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来代表经济发展速度:由东向西变慢,差距扩大。
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潜力(3)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自然原因:东部气候润、雨热同期、地势低平有利开发,而中西部气候干旱或高寒;从地理区位上讲,东部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便于发展开放型经济,而中西部距海较远,比较闭塞社会和经济原因: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原有工业基础好,东部地区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危机感、紧迫感强。
高二地理国土整治和区域开发试题答案及解析1.图2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
读图,回答问题:【1】有关图中从Ⅰ到Ⅲ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②图中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③图示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从I到Ⅲ阶段,该地区大量的林地被开垦为耕地,因此森地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河流的流量变化幅度增大,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在I阶段,该地区没有城市,而到了Ⅲ阶段,则出现了中等城市,说明该地区出现了城市化现象;虽然图中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了,但从图中并。
不能看出乡村人口减少了。
【2】从Ⅲ到Ⅳ时期,影响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政策B.交通运输C.劳动力D.市场【答案】D【解析】从Ⅲ到Ⅳ时期,在大城市周围出现了花卉等的种植,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发展起来的。
2.2010年12月31日,中国颁布稀土出口配额制度,世界稀土产业将形成新的格局。
下表是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表。
完成问题。
因是( )A.世界稀土资源的储量基数提高B.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C.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D.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答案】C【解析】我国稀土资源储量占世界总量百分比减少,由于稀土开采的门槛低、过度无序开采,使我国稀土资源占有率逐年下降。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②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③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④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答案】B【解析】②和④选项很明显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下列区域与国土整治内容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黄淮海平原——水土流失的治理B.东北地区——中、低产田的治理C.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D.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林资源的开发利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国土整治。
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2023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会议时强调:“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推动实现生态环境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
”这一重要论述,为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新时代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不断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在具体制度设计层面,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包括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并根据各区域不同生态环境特征,结合各种环境要素的保护需要,划分优先保护、重点管控和一般管控三类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制定差异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根据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我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制度形成经历了不断更新升级、日臻完善的过程,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已开始探索环境分区治理,针对地表水、大气和噪声等单一环境要素设立了不同的环境功能区划。
步入21世纪,我国环境治理模式开始由单一环境要素治理转向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治理,先后设立国家环境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
2011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划定生态红线,对各类主体功能区分别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政策”。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开始制定更为系统全面的生态环境分区治理方案。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作者: 陆大道
作者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经济地理
页码: 3-9页
主题词: 国土整治;国土规划;整治规划;地区规划;基本职能;区域规划;区域整治;区域类型;开发规划;区域开发
摘要: <正> 目前在国家有关主管部门领导下,不少地区正在进行或筹备进行经济区域规划、国土整治规划及地区开发规划。
国土整治与规划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各方面的学者对国土整治和国土规划的意义、性质、类型、做法等发表了众多的意见。
但由于国土整治规划开展不久,实践经验和理论探讨都还不够,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仍有较大分岐,这说明结合国内外国土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