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创伤1
- 格式:ppt
- 大小:82.20 MB
- 文档页数:66
下肢创伤性骨缺损的诊治研究要点1. 临界骨缺损是指骨折不能自行愈合或仅能再生10% 的骨缺损,一般为累及长骨直径的2-3 倍。
2. 下肢创伤患者应首先进展高级生命支持,早期生命复苏措施,评估能否进展保肢治疗。
3. 骨折初期治疗主要为彻底冲洗、清创、有效外固定或内固定。
4. 骨缺损小于4cm 可进展自体髂骨移植。
缺损在3-7cm 可实施短缩再延长手术。
缺损在2-10cm 可利用扩髓- 灌洗- 吸引技术进展自体骨移植或骨延长术。
缺损大于10cm 那么应进展带血管自体腓骨移植。
5. 利用扩髓- 灌洗- 吸引技术可获得至少50cm³自体骨,且富含多种生长因子。
6. Masquelet 术式尽管需要进展二次手术,但可在局部应用抗生素,维持断端稳定,利用生物膜防止自体骨吸收。
7. 骨形态蛋白可作为辅助治疗措施,其临床效果和平安性不亚于自体骨。
但目前仍把无血供自体骨仍是植骨的金标准。
前言高能量伤、感染、肿瘤切除、翻修手术及发育异常等均可导致骨缺损。
致伤因素对局部软组织和骨折愈合均造成不良影响。
骨折不愈合由多种影响因素导致,在长骨中的发生率为2.5%。
但对于存在骨缺损的患者,如未能进展恰当治疗几乎均不可防止的发生骨折不愈合。
基于多项动物实验研究,将临界骨缺损定义为骨折不能自行愈合或进展10% 再生的最小骨缺损,一般为累及长骨直径的2-3 倍。
治疗巨大骨缺损是临床难点。
过去采用截肢治疗随可缩短恢复时间,但对患者身心造成巨大打击。
目前,治疗重点转为保肢治疗,治疗方式包括: 骨短缩、骨搬运、带或不带血运骨移植、骨替代材料。
本文综述治疗下肢创伤性骨缺损的多种治疗措施。
早期治疗对于伴有骨缺损的下肢外伤患者应首先采取生命支持措施,之后再对伤肢能否保肢进展评估。
确定保肢后,对局部伤口进展彻底清创冲洗,并进展骨折固定。
清创后局部组织及骨缺损可能会进一步加重。
治疗早期应请整形科医生会诊以确保局部足够软组织覆盖,否侧采取负压引流措施。
*专家论坛*文章编号:1009-4237(2020)09-0641-05下肢软组织损伤的评估及治疗李翔$摘要】下肢软组织损伤的评估及妥善处理至关重要,如治疗不当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应予以高度重视。
临床上首先应对下肢软组织损伤的患者进行全身评估,再进一步对损伤局部进行检查。
下肢软组织损伤的机制与临床表现多样,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作出准确判断。
治疗时应根据损伤类型(开放性或闭合性)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于筋膜间室综合征、挤压综合征、Morel-Lav411ee损伤等严重软组织损伤应有充分的认识并及时给予及时有效地处理。
治疗目的在于改善预后,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肢的功能。
$关键词】软组织损伤;下肢;评估与治疗$中图分类号】R658.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4237.2020.09.001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soft tissue injuryLI Xiang(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Peoplel 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University),Nanjing210000,China)%Abstract]It is veg important ta eveluata and deai with the soft tissue injug of lower extremity.If not be treated properly,t may lead to serious complications.In clinicai practice,the patients with lower lirnb soft tissue injug should be evaluated comprehensively,and then the local injug shoull be further judged.The mechanism and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lower limb soft tissue injug are diverse,so it is necessag ta make accurate judgment according ta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patients.According ta the injug is open oe closed,corresponding tgatnien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For severe soft tissue injug such as 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crush syndrome,Mo-rei Lavallee injug and other serious soft tissue injuries,we should fulty understand and deal with them timei and ef-fecOvely.The purpose of treatment is to irnprove the pgfnosis and irnprove the recoveg of lirnb function.%Key words]soft tissue injug;lower lirnb;eraluation and trenhiient下肢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是创伤骨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肢骨折手术指南导言:下肢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创伤性骨折之一,常见的骨折包括股骨骨折、胫骨骨折和踝关节骨折等。
这些骨折不仅给患者带来疼痛和功能障碍,还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对下肢骨折进行手术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介绍下肢骨折手术的一般指南,包括手术前准备、手术技术和术后护理等方面。
一、手术前准备:1.骨折类型和位置的评估:通过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X线、CT 等)确定骨折的类型和位置,以便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2.准备手术器械和材料:根据手术需要准备必要的手术器械和材料,包括手术刀、钳子、钢板、螺钉等。
3.术前麻醉评估:对于需要全麻或局部麻醉的患者,应进行术前麻醉评估,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和麻醉。
4.术前消毒:手术部位应进行彻底的消毒,以减少手术感染的发生。
5.术前心理疏导:对于紧张和焦虑的患者,应进行术前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放松情绪。
二、手术技术:1.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根据骨折的类型和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如内固定术、骨折复位术或髓内钉固定术等。
2.骨折复位:对于错位的骨折,应进行骨折复位,以恢复骨折端的正常解剖位置。
复位时应注意避免进一步损伤周围组织和血管神经。
3.内固定术:对于适合内固定的骨折,如开放性骨折、复杂骨折或关节骨折等,应选择合适的内固定器进行固定,如钢板、螺钉或钢丝等。
4.髓内钉固定术:对于适合髓内钉固定的骨折,如股骨干骨折等,应选择合适的髓内钉进行固定。
术前需精确测量髓腔的长度和角度,以选择合适的髓内钉尺寸和位置。
5.软组织修复:如果骨折伴有肌肉、血管或神经的损伤,应进行相应的软组织修复,以恢复正常的血液供应和神经功能。
三、术后护理:1.伤口护理:术后应及时清洗伤口并更换干净的敷料,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如有必要,可以间隔性进行伤口疏通和闭合。
2.功能锻炼:术后应根据患者情况制定适当的功能锻炼计划,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恢复肌肉力量。
3.康复指导:术后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的康复指导,包括伤口护理、功能锻炼和生活自理等方面的指导。
下肢严重创伤修复的一种新方法——小腿平行桥式背阔肌皮
瓣移植
裴国献
【期刊名称】《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年(卷),期】1988(0)2
【摘要】桥式交叉游离背阔肌皮瓣移植1984年首先由于仲嘉报道,此后尚未见类似报告。
作者于1986年11月为一例左小腿后侧广泛皮肤缺损并溃疡、神经肌腱裸露伤者,成功地进行了吻合血管的小腿桥式背阔肌皮瓣移植。
我们设计采用健侧小腿内侧皮瓣制作皮桥,作为血供;将肢体的固定位置改进为两下肢平行伸直、两小腿非交叉的方法进行设计与固定。
【总页数】1页(P125-125)
【关键词】背阔肌皮瓣;创伤修复;皮桥;吻合血管;胫后血管;血供;胫后动脉;软组织条件;主干血管;近端
【作者】裴国献
【作者单位】解放军一五三中心医院显微修复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桥式交叉组合皮瓣移植修复小腿严重创伤的护理 [J], 张燕;彭芳莉
2.小腿平行桥接法游离皮瓣移植修复下肢严重创伤的护理 [J], 邵长倩;陈肖军;王新宇
3.小腿桥式皮瓣移植修复小腿创伤后骨及软组织缺损的护理 [J], 白梅梅;戴志峰
4.桥式交叉"T"形血管吻合游离背阔肌皮瓣移植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 [J], 张功林;章鸣;郭翱;郁辉;吴发林;丁法明;张文正
5.改良健侧平行桥式皮瓣修复患侧小腿下段严重创伤后皮肤缺损 [J], 郝敏;李伟;刘安庆;尚宏喜;李美才;丁强;岑景文;胡利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下肢创伤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下肢软组织、骨骼、关节、神经和血管的损伤。
下肢创伤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如车祸、跌倒、运动损伤等。
下肢创伤不仅给患者带来疼痛和功能障碍,还可能影响生活质量。
因此,对下肢创伤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康复训练,观察下肢创伤患者的恢复情况,评估康复训练的效果。
二、实验目的1. 观察下肢创伤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的恢复情况;2. 评估康复训练对下肢创伤患者的治疗效果;3. 探讨下肢创伤康复训练的最佳方案。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我院下肢创伤患者5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5岁。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符合下肢创伤的诊断标准。
2. 实验分组: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25例。
3. 康复训练方案:(1)A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康复训练,包括以下内容:① 被动运动:患者每天进行被动关节活动,每个关节活动5-10次,每次持续1分钟。
② 主动运动:患者每天进行主动关节活动,每个关节活动10-15次,每次持续1分钟。
③ 力量训练:患者每天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包括股四头肌、臀大肌、小腿三头肌等肌肉的力量训练,每个肌肉训练3组,每组10-15次。
④ 步行训练:患者每天进行步行训练,逐渐增加步行距离和速度。
(2)B组:仅进行常规治疗,不进行康复训练。
4. 数据收集与处理:实验期间,定期对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力、疼痛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进行评估。
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 A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力、疼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优于B组(P<0.05)。
2. A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其中关节活动度提高60%,肌力提高50%,疼痛程度降低70%,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80%。
3. 康复训练组患者的满意度较高,认为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五、实验结论1. 康复训练对下肢创伤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人体损伤致残程度伤级标准人体损伤致残程度伤级标准主要是通过对不同损伤类型和损伤程度的评估,将人体损伤分为不同的致残程度等级。
这些等级可以用于评估受伤者的劳动能力、生活质量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要,对于工伤赔偿、保险索赔以及医疗救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关于人体损伤致残程度伤级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重要术语的定义:1. 致残程度:指人体遭受损伤后造成的功能缺陷和活动受限,其严重程度。
2. 残疾:指身体、智力、精神或感觉功能异常,引起活动能力的损害,进而影响日常活动的行为模式。
二、不同伤害类型的致残程度伤级标准:1. 头部损伤:- 一级伤残:颅内出血、颅内瘤、动脉瘤引起的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严重脑损伤(丧失意识、无自理能力)。
- 二级伤残:闭塞性脑血管病(脑梗塞、脑栓塞)导致严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 三级伤残:脑震荡、轻度脑挫裂伤导致的中度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 四级伤残:轻度脑震荡、轻度脑挫裂伤引起的轻度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 五级伤残:轻度头部外伤(脑震荡)造成的神经系统功能受损。
2. 脊柱损伤:- 一级伤残:脊髓损伤导致全身瘫痪、截瘫。
- 二级伤残:脊柱骨折引起不完全截瘫或其他运动功能障碍。
- 三级伤残:脊柱骨折造成感觉缺损、泌尿系统和性功能障碍。
- 四级伤残:脊椎骨折引起不明显的感觉损害或其他轻度运动功能障碍。
- 五级伤残:脊骨颈段骨折或胸腰段骨折引起的临时性腰痛。
3. 上肢(包括手部)损伤:- 一级伤残:上肢截肢或功能完全丧失。
- 二级伤残:手指部分截肢、功能障碍导致不能进行常规劳动。
- 三级伤残:手指伸、屈功能受损、手部感觉丧失。
- 四级伤残:手指伸、屈功能略微受损。
- 五级伤残:手指创伤性挫裂伤引起的轻度功能受限。
4. 下肢(包括脚部)损伤:- 一级伤残:下肢截肢或功能全失。
- 二级伤残:膝关节切除或功能受限导致不能进行常规劳动。
- 三级伤残:膝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行走障碍。
- 四级伤残:膝关节略受限、步行轻度困难。
最新:创伤骨科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诊断及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创伤骨科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DVT甚至会影响动脉供血,出现相应肢体供血不足。
若发生血栓脱落可并发肺栓塞,病死率较高。
就下肢DVT的诊断、评估、治疗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制订本共识,为创伤骨科患者下肢DVT的处理提供一套适合我国国情且简便易行的方案,以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是创伤骨科患者的一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未予及时治疗,急性期血栓脱落可并发肺栓塞(pu1monaryembo1ism,PE),后期则因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syndrome,PTS)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生DVT,尤其多见于下肢。
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1ism,VTE)z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
DVT的临床体征和症状包括局部红肿、疼痛、发热,也有可能出现静脉曲张、可凹性水肿、股三角及腓肠肌区域的压痛。
严重情况下,DVT甚至会影响到动脉供血,出现相应肢体的供血不足。
在血栓发展过程中,若发生血栓脱落,栓子便会随血流回流入心脏,然后进入肺循环,随着循环血管管径变小,栓子极大可能会栓塞血管,继发PE o此时患者多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21创伤骨科患者发生DVT的概率较高。
据统计,我国创伤骨科患者中DVT 年发生率为0.5%o-1%o[3]o而创伤骨科患者DVT发生率为6.4%-12.4%,且以髓周骨折(髅部和骨盆、髓臼骨折)和股骨干骨折DVT发生率为最高,合计超过创伤骨科DVT患者的50%,其次为膝关节周围骨折、胫腓骨骨折等。
骸周及下肢骨折DVT占创伤骨科DVT患者的95%以上,而上肢骨折DVT发生率很低。
ISS评分是一种用于评估伤伤情严重程度的方法,主要用于评估严重创伤患者的伤情。
ISS评分系统包括多个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三个体区的评分:头部和颈部(HX)、上肢(LU)和下肢(LE)。
每个体区的评分范围为1-6分,评分越高表示伤情越严重。
评分方法如下:1.头部和颈部(HX):评分范围为1-6分,评分越高表示伤情越严重。
评分标准如下:- 1分:头皮有擦伤或挫伤,无颅骨骨折。
- 2分:头皮有撕裂伤或挫裂伤,颅骨骨折或有脑震荡征象。
- 3分:头皮裂伤或撕脱伤,颅骨骨折或脑震荡征象加重。
- 4分:头皮撕脱伤,伴有颞骨骨折或头皮撕脱伤合并有脑震荡征象。
- 5分:头皮全层撕脱伤,伴有颞骨骨折、硬膜外出血或硬膜下血肿。
- 6分:头皮全层撕脱伤,伴有颞骨骨折、硬膜外出血或硬膜下血肿,并有重度脑水肿或颅内压增高症状。
2.上肢(LU):评分范围为1-6分,评分越高表示伤情越严重。
评分标准如下:- 1分:上肢皮肤挫伤或擦伤。
- 2分:上肢皮肤撕裂伤或挫裂伤,伴有皮下出血。
- 3分:上肢皮肤撕裂伤或挫裂伤,伴有皮下出血和肌肉挫伤。
- 4分:上肢皮肤撕裂伤或挫裂伤,伴有深部组织挫伤,如肌肉、肌腱、神经、血管等。
- 5分:上肢皮肤全层撕脱伤,伴有深部组织挫伤,如肌肉、肌腱、神经、血管等,并有血管断裂。
- 6分:上肢皮肤全层撕脱伤,伴有深部组织挫伤,如肌肉、肌腱、神经、血管等,并有血管断裂、动脉破裂或神经损伤。
3.下肢(LE):评分范围为1-6分,评分越高表示伤情越严重。
评分标准如下:- 1分:下肢皮肤擦伤或挫伤。
- 2分:下肢皮肤撕裂伤或挫裂伤,伴有皮下出血。
- 3分:下肢皮肤撕裂伤或挫裂伤,伴有皮下出血和肌肉挫伤。
- 4分:下肢皮肤撕裂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