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蟋蟀的住宅》第一课时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7.08 KB
- 文档页数:5
《蟋蟀的住宅》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其建造过程。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问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提高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等语文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其建造过程。
2.教学难点:通过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蟋蟀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蟋蟀的特点。
2.初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教师提问: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3.精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其建造过程。
教师提问:蟋蟀是如何建造住宅的?请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4.深入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蟋蟀住宅建造的艰辛。
学生分享自己认为印象深刻的语句,并解释原因。
5.课堂讨论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7.课后作业学生复述课文,巩固课文内容。
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1.教师在提问时,应尽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避免直接引用课文中的语句。
2.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3.课后作业的设计应更具针对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其建造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关注生态的意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其建造过程。
教学过程补充:1.教师展示蟋蟀住宅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个住宅,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谁能描述一下?”2.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提问检查理解程度。
教师:“谁来说说,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它建造住宅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3.学生精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句。
蟋蟀的住宅(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思维体操,巧揭课题1、龙住的地点——龙潭虎住的地点——虎穴(龙潭虎穴)马、猪羊、牛、鸡的呢。
狡兔呢?(狡兔三窟)2、你明白这是哪种昆虫/它住的地点又叫什么?(蟋蟀洞穴)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这篇课文叫《蟋蟀的住宅》板书,教学新词“住宅”音义:人住的房子。
齐读3、读了那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想了解的吗?(引导学生就好奇的、感爱好的地点发问,能使其读书时有目标、方向,也是自学能力的表达)二、阶梯检验,整体感知1、学生带问题自读课文,师巡视。
2、反馈成效①读音“穴”巢穴洞穴朝着阳光②出示第5自然段(要求读准、读顺)③检查第2自然段先读词,后读文(注意“隐藏所”)3、默读第2段,想想这段在写什么?什么是“慎重”?谁专门慎重?它如何做的?谁又不慎重呢?他们如何样做?文中用一个词就形容了他们不慎重、随意的态度,你明白是哪个词吗?(随意而安)指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随意而安”。
同时渗透“对比”这一方法。
4、课文除写蟋蟀慎重选址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赶快在文中找找。
师归纳板书“特点”、“修建”,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三、研读特点,品位语言。
1、重点默读第五—七自然段,想想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
有些特点,课文直截了当告诉了我们;有的特点,要联系上下文。
学生划找,师巡视,指生回答提醒: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概括和明白得。
例如:隐藏——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
干燥——即使有骤雨,那个地点也赶忙就会干的。
不深不宽——最多只是九寸深,一指宽。
弯曲——顺着地势弯弯曲曲。
平台——那微斜的门口,通过认真耙扫,收拾得专门平坦。
这确实是蟋蟀的平台。
2、画出蟋蟀住宅的剖面图(或简单的示意图),再指着图介绍住宅的特点。
3、用自己的话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完整地说一说(蟋蟀的住宅具有如此一些特点:形状像隧道,是倾斜的、弯曲的,九寸深一指宽;它修在向阳的地点,干燥;有出口,出口处有平台;内部墙壁光滑,地面平坦,朴素、清洁、卫生)。
11蟋蟀的住宅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宅、隐、毫”等12个生字,会写“宅、临、慎”等14个生字。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板书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中,我们一起欣赏了叶圣陶先生笔下的爬山虎,领略了植物王国中的爬山虎的奇妙。
这节课上,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参观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板书:蟋蟀的住宅),你们有兴趣吗?2.师生一起理解课题,并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问。
明确:什么是住宅呢?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才叫住宅,而动物住的地方一般叫窝、巢、穴等。
蟋蟀是一种昆虫,作者却将它住的地方称为住宅,这是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把蟋蟀当作人来写,可见作者非常喜欢蟋蟀。
提问示例:蟋蟀的住宅建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作者会如何描写蟋蟀的住宅?他对蟋蟀又怀着怎样的感情呢?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及课文的相关知识。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
他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圣莱昂的一户农家,从小喜欢昆虫,立志做一个为虫子写历史的人。
著有《昆虫记》《自然科学编年史》等。
2.听音频朗读,边听边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特别留意比较难读的地方。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并识记。
4.教师检测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教师相机纠正。
识字方法:本课生字较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识记、理解。
“宅、厅”等字,可以结合实物图片来理解;“临、择、址”等字,可以结合其形近字来理解;“卧、掘、抛”等字,可以通过做相应的动作来理解。
(2)教师讲解每个生字的结构、笔顺、写法等,指导学生书写。
(3)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纠正学生的坐姿、握笔姿势等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圈画出有疑问的词语和句子。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蟋蟀的住宅第一课时》(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人物角色及其行为。
2.能够复述并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蟋蟀的生活方式。
4.能够感悟蟋蟀对人类的启示。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复述蟋蟀的住宅及其生活方式。
2.描述蟋蟀对人类的启示。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蟋蟀住宅的细节描述。
2.意会蟋蟀生活方式对人类的思考。
四、教学准备1.课文《11蟋蟀的住宅》教材与教师配套光盘。
2.教学视频或图片素材展示蟋蟀的生活环境。
3.课堂活动准备,如口语表演、小组讨论等。
4.评价工具,用于课堂表现评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蟋蟀的住宅,引导学生猜测蟋蟀的生活方式,激发学生对蟋蟀的兴趣。
2. 学习主体1.分段阅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的构造和生活习性。
2.解释课文中生词和难点,引导学生逐句理解。
3.小组讨论,学生互相分享对蟋蟀生活方式的理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3. 拓展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可以从蟋蟀的生活方式中学到什么?2.鼓励学生发表观点,提倡保护小动物和生态环境。
4. 总结•总结本课学到的知识,强调蟋蟀生活方式对人类的启示,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六、课堂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口语表演等活动中的表现。
2.作业评价:留作业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蟋蟀的生活方式,评估其理解程度。
七、复习建议•希望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与生态环境相关的话题,加深对蟋蟀生活方式的理解,培养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认识蟋蟀及其生活方式,同时能够意识到生态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并激发出保护环境的行动。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优秀13篇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
1、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2、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3、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读懂住宅的特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难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三、教师准备(包括媒体):准备教学挂图,让学生读懂课文。
四、学生准备:做好预习: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提出质疑。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几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要求两个同学合作解决,大家遇到困难了吗?那么请大家回答下面的问题问:住宅一般指谁居住的地方?为什么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称作“住宅”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你在其他作品中见过这样的写法吗?你使用过这种写法吗?问: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二)读课文、画“住宅”。
1、带着问题读课文: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画出重点词句加以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反复的读一读。
2、老师出示一张有错误的蟋蟀住宅图,让大家找一找它的毛病在哪儿。
3、拿起画笔,画出正确的住宅示意图,注意体现蟋蟀住宅的特点。
4、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抓住课文里的重点词,以“我的家”为题说一说自己画出的内容。
5、师生进行评议,并把最好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学法指导:带着问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加以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反复的读一读。
(三)品味重点词语的作用。
1、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这一点和大多的昆虫不同,那么蟋蟀是怎么做的?其他昆虫又是如何做的呢?(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抓关键词进行体会)2、谁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读课文的体会说一说“随遇而安”的意思?3、反复读“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这一句,你还能体会到什么?(四)品读句子、体味情感、领略文章内涵。
假如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蟋蟀的住宅》教案《蟋蟀的住宅》教案《蟋蟀的住宅》教案1课题:《蟋蟀的住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蔽、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的特点。
3.初读课文,疏通文理,了解大意。
教学重点: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2、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初读: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昆虫吗?你们捉过蟋蟀养过蟋蟀吗?你听到过蟋蟀的鸣叫吗?哪位同学能把自己了解的情况说一说。
(生发言)2、自由读文,解决生字、生词。
师讲解:注意“蔽、搜、毫”的写法。
注意“倾、即”的读音。
解词:随遇而安、慎重的意思。
3、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4、全班学生交流、汇报,后老师总结。
二、再读:(一)分段朗读课文、明确文章层次。
1.分别朗读“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住宅的”两部分。
2、讨论分段:第一段:(1)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第二段:(2――6)蟋蟀住宅内外的特点。
第三段:(7――9)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读一读。
(二)学习:蟋蟀住宅的特点:1、师:蟋蟀的住宅不就是一个小洞吗?到底有什么了不起啊?法布尔眼中的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具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读二至六自然段,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2、学生合作学习。
3、交流、汇报,总结:(选址、建造工具、内外情形)4、请学生分别朗读相应的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其特点的。
(1)选址。
A、齐读有关这一内容的段落。
(第二自然段)B、比较一下蟋蟀和别的昆虫选择住宅的住址有什么不一样呢?(别的昆虫:临时的隐蔽所。
蟋蟀:不肯随遇而安)C、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你是怎样理解“随遇而安”的意思呢?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四年级语文上册《蟋蟀的住宅》教案三篇四年级语文上册《蟋蟀的住宅》教案一一、激趣导入(课件出示两张蟋蟀的图片)师: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小东西吗?它们叫什么? 生:蟋蟀。
师:对,这是它的大名,它的小名叫什么,大家知道吗?(蛐蛐)师:蟋蟀这小家伙虽然小,但早已是大名鼎鼎,它的出名不仅是因为它能唱歌,更是因为他的住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7课《蟋蟀的住宅》。
板书:蟋蟀的住宅(齐读课题) 师:“住宅”一般是指人的住房,可是蟋蟀是动物,为什么也叫住宅呢?这是因为这篇课文的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
学习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按要求做:(课件)(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联系上下文解释重点词语。
(3)、思考: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造的?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认读本课的生词。
(1)自由读。
(2)指名领读。
(3)齐读。
4、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就请他说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随遇而安”。
三、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住宅特点)大家一起看大屏幕,同学们可以从三方面思考。
(课件出示)2、请同学们默读相关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3、小组讨论交流蟋蟀住宅特点。
学生读课文汇报:(师生归纳) 1学习选址部分。
(板书)师:蟋蟀在为房子选址上与其他昆虫有什么不同呢?谁能读一读这部分课文?指名读相关课文。
师:是呀,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那么“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呢?生:“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师: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生: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它不利用现成的洞。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11蟋蟀的住宅一、教学内容分析《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文。
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过程,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当作人来写,使读者读起来倍感亲切。
二、核心素养目标(一)文化自信会认“宅、隐、毫”等 7 个生字,会写“宅、临、慎”等 13 个字,认识“穴”字头这个偏旁。
能根据已学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了解“穴”字头所表示的含义与洞穴有关。
(二)语言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够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描述蟋蟀住宅的特点及修建过程,并尝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
(三)思维能力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蟋蟀住宅特点与修建过程之间的联系。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审美创造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以及文中所描绘的蟋蟀住宅的美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学习作者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能在写作中尝试运用。
(二)教学难点穴 + 乇 = 宅(加一加),住宅(组词识记)。
拓展识字:说说含有“穴”字头的字还有哪些。
5.师生交流识字方法。
学生分享识字方法,教师相机指导,补充:编字谜:如“临”,左边两人到,右边一竖下(两人到右边,一竖在下方)。
做动作:如“扒”,用手模拟扒土的动作来识记。
6.识字游戏——蟋蟀搬家。
创设情境玩识字游戏——蟋蟀搬家,可指名学生读,也可全班一起认读生字,读对的学生可以帮助蟋蟀把“家当”(生字卡片代表的物品)搬到新家里。
目标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些内容?2.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板书:住宅特点、修建过程。
又细致的。
提问:你能想象到法布尔观察蟋蟀住宅时的场景吗?
学生体会想象,畅所欲言。
3.有感情地朗读2—6自然段,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设计意图: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细致观察,想象作者观察
时的情景,感受作者的细致与执着。
)
4.课堂演练。
5.结束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课文是按照蟋蟀住
宅的特点,更明白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表达的准确性。
下节课,我
们将一起去了解蟋蟀住宅建造的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通过蟋蟀和人类比住宅环节,促使学生去探究蟋蟀的住宅,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点,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课文中的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文章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
我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
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爱昆虫、热爱自然的教育。
3.迁移运用。
将本课课文与本课课后题段落、课文与本课课后链接、本课课后链接与其他课资料袋分别对比,学生深化体会不同的语言特色。
11《蟋蟀的住宅》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1 蟋蟀的住宅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认读“宅、隐"等12生字,会写“宅、临、惧”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蔽、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概括文意,掌握文章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认会写课文的生字,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难点:可以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猜谜语:石门石槛石栏杆,我在家中唱歌弹,家家孩童来寻我,吵得我家不安耽。
(打一动物)谜底:蟋蟀是啊,昆虫的世界非常奇妙,夏天我们经常听到蝉在窗外高歌。
昆虫界中,除了蝉拥有优美的歌声外,还有一种昆虫也常常给我们带来美妙的歌曲,那就是蟋蟀。
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蟋蟀的住宅》去看看吧!2.揭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3.走进作者:法布尔4.了解蟋蟀字词梳理:一、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提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第一行生字(课件出示)zhái yǐn háo shèn zhǐliáng juésōu qīng zhòu zhìpāo宅隐毫慎址良掘搜倾骤置抛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2)开展读字游戏。
开火车读,再读。
学生领读,齐读。
(3)A.谜语识字仆人不在,大臣前来,轻轻躺下,休闲自在。
谜底:卧丁在厂里,实属房间,办事机关,部门名称。
谜底:厅B.字歌较:伐木建学校赛车多比较铁丝做绞索面食有水饺二、生字书写出示生字:宅、临、慎、选、择、址、良、穴、厅、卧、专、寸、卫、较(1)小组长带领全组讨论,怎样正确书写?(2)分享你们的巧记字形的方法。
四年级语文上册《蟋蟀的住宅》第一课
时教案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
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
课文在开头点明,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接着作者拿蟋蟀与其它大多数昆虫作比较,说蟋蟀的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靠自己“一点一点挖掘”,作者的这一发现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阅读兴趣;随后,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结构、特点、屋内布置;至此,作者从住宅的特点想到挖掘的工具,形成“伟大的工程”与“柔弱的工具”的极大反差,对它的劳动成果,不由得产生惊讶和敬佩之情。
作者在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
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教学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
隐藏、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2.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蟋蟀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一起欣赏了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领略了植物王国中爬山虎的奇妙。
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参观一下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你们有兴趣吗?
2.板书课题,齐读。
3.作者介绍:法国著名昆虫学家。
他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喜爱昆虫。
他十分勤勉,自学了高等数学,并考取了大学教授的资格。
法布尔十分喜爱文学,酷爱诗歌。
在他的昆虫学著作里,常常出现大诗人的诗句。
他的主要著作是10卷《昆虫记》,也译作《昆虫的故事》。
第一卷于1878年问世,最后一卷在他87岁(1910年)时出版。
这部杰作把科学知识和文艺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用一种富有诗意的笔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
4.介绍蟋蟀:又名蛐蛐,是一种昆虫,身体黑褐色,触角很长,后腿粗大,尾部有尾须一对,善于跳跃。
吃植物的根、茎和种子,对农业有害。
雄的蟋蟀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出声音。
课文中提到蟋蟀会唱歌,实际上蟋蟀是不会鸣叫的,那“口瞿口瞿口瞿”的声音是依靠翅膀摩擦发出来的。
雄蟋蟀的右翅覆盖在左翅上面,细细观察它背上的翅膀,下面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翅球。
如果把翅球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上面有锯齿状的突起,这个突起叫做“弓”。
蟋蟀举起背上的左右翅,用右翅上的“弓”摩擦左翅上的细脉,便发出悦耳的鸣声,这就是蟋蟀“唱歌”的秘密。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纠正读音,回答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
蟀建筑住宅的才能。
)
2.认读字词
(1)出示词语,用多种方式认读。
(2)师生相互强调难写字,并适当写一写,加深记忆。
随机指导“搜、抛
⒊理清内容
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特点、建造)
三、朗读感悟,交流探究
.探究第一段
(1)蟋蟀出名的原因是什么?(一是它会唱歌,二是由于它的住宅。
)
(2)若把第二句改为“不光由于它的住宅,还由于它的唱歌”行不行?
2.探究第二段
(1)自主读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
(2)感悟探究
①蟋蟀选择住址与别的昆虫有什么不同?(不随遇而安,不用现成的巢穴。
)
②理解“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一句。
(“随遇而安”是指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
对
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要能找到一个临时隐蔽的藏身之地就满足了,而蟋蟀却不同,它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择址,自己一点一点地挖掘。
“不肯”二字说明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即将就对付。
这是法布尔发现的蟋蟀与别的昆虫的不同之处。
这句话也照应了课文的题目,让读者知晓,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
)
③蟋蟀在选择住址上有哪些特点?(排水优良,阳光温和)
③理解“它不利用现成……到卧室”一句。
(前半句是突出它一点一点挖掘,后半句进一步补充与强调它“从大厅一直到卧室”都是一点一点挖掘的,突出了它是靠辛勤劳动才建成住宅的。
)
④人们为什么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理解两个问句的句式和作用?(作用:承上启下)
(3)小结。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