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R单片机实验系统设计开发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9
AVR单片机GCC程序设计1. 介绍AVR单片机是一种基于哈佛架构的8位微控制器,具有高性能、低功耗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GCC是一种开源的编译器套装,可用于编译C、C++和其他编程语言。
本文将介绍AVR单片机的GCC程序设计,包括开发环境的搭建、程序的编写和调试等内容。
2. 开发环境搭建为了进行AVR单片机的GCC程序设计,我们需要搭建相应的开发环境。
以下是搭建开发环境的步骤:2.1 安装AVR工具链AVR工具链是AVR单片机编程的基础,它包含了编译器、汇编器、链接器等工具。
可以从AVR官方网站上下载并安装AVR工具链。
2.2 安装开发环境在进行AVR单片机GCC程序设计之前,需要安装一个适合的开发环境。
常用的开发环境有AVR Studio和Atmel Studio等。
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选择一个适合的开发环境进行安装。
2.3 配置编译器在开发环境中配置编译器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需要将AVR工具链的路径添加到系统环境变量中,以便编译器能够找到相应的工具。
3. GCC程序编写在搭建好开发环境后,就可以开始编写GCC程序了。
以下是GCC程序编写的基本步骤:3.1 编写主函数GCC程序的入口是一个名为”main”的函数。
可以在这个函数中进行初始化操作和主程序的编写。
#include <avr/io.h>int main() {// 初始化代码while (1) {// 主程序代码}}3.2 配置引脚AVR单片机的GPIO引脚可以作为输入或输出使用。
可以使用AVR提供的头文件来配置引脚。
#include <avr/io.h>int main() {DDRB = 0xFF; // 将PB引脚配置为输出while (1) {// 主程序代码}}3.3 读写引脚可以使用AVR提供的函数来读写引脚的电平。
#include <avr/io.h>int main() {DDRB = 0xFF; // 将PB引脚配置为输出while (1) {PORTB = 0xFF; // 将PB引脚输出高电平// 延时PORTB = 0x00; // 将PB引脚输出低电平// 延时}}3.4 中断处理AVR单片机支持外部中断,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触发中断处理函数。
基于LabVIEW和AVR单片机的RS485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作者:王彦林来源:《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年第17期摘要在介绍工业应用常用串行通信接口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LabVIEW与Atmega128通过RS485通信的硬件及软件实现形式。
下位机串口通信通过双缓冲队列与单片机中断服务程序相结合的形式,可大大增强串口通信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验证明该通信方式的有效性。
【关键词】RS485通信双缓冲 AVR单片机在工业应用领域,设备与设备之间经常需要通信,就如一座桥梁将两个设备进行连接,然而在此过程中,必需用到物理的传输通道和虚拟的通信协议,两者有效结果,才可让设备之间有效互连起来。
传输通道由通信介质和通信接口构成,前者完成数据传输,后者完成数据转换,而通信协议完成数据识别。
通信介质整体上可分为有线通信介质和无线通信介质两大类。
前者工业中常用的有双绞线、同轴电缆、玻璃纤维等;后者如无线网、蓝牙等。
工业中常用的串行通信接口主要是RS232接口和RS485接口。
RS232接口全名是“数据终端设备和数据通讯设备间的串行二进制数据交换接口技术标准”。
早期一般采用25个引脚的DB25接口,后伴随设备的不断改进,现多采用DB9接口,在实际应用中多采用引脚2(RXD)、3(TXD)和5(GND)。
RS232接口具有一定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接口电路的易损性和不兼容性,即接口信号的电平信号较高,容易损坏电路,另外,RS232接口电平与TTL电平不兼容,需额外的的转换电路方可与TTL电路连接,增加了电路的复杂性;第二,传输的波特率最高20kps,传输速率较低;第三,采用分别使用信号线与信号反回线,易构成共模干扰,即RS232接口抗噪性较差;第四,传输距离有限,仅适合短距离传输,实际上一般50m以内。
针对上述四点不足,产生了其它的串口通信接口,其中以RS485最为典型。
RS485接口中,两线间电压差为+(2~6)V表示逻辑“1”,两线间电压差为-(2~6)V表示逻辑“0”,故RS485接口信号电平比RS232低,进而延长了接口电路使用寿命,并且该电平信号与TTL电平兼容,方便两电路的连接。
avr单片机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实践AVR单片机作为一种嵌入式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拥有许多优秀的特性和功能。
本文将从原理和应用两个方面,生动地介绍AVR单片机,并提供一些实践指导。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AVR单片机的原理。
AVR单片机是一种小型、高性能、低功耗的微控制器,由Atmel公司推出。
它采用了先进的精简指令集架构(RISC),使得其具有较高的执行速度和较低的功耗。
此外,AVR单片机还采用了改进的哈佛架构,使得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分开放置,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并行访问效率。
AVR单片机具有丰富的外设接口和功能模块,如通用I/O口、定时器/计数器、UART、SPI、I2C等。
这些外设能够满足各种应用需求,使得AVR单片机在嵌入式系统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在实际应用中,AVR单片机可以用于控制和监测各种电子设备。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AVR单片机来控制家用电器的开关、亮度和温度等。
更进一步,AVR单片机还可以应用于自动化系统、机器人控制、家庭安防等领域。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进一步说明AVR单片机的应用。
假设我们要设计一个智能家居系统,可以实现对灯光、温度和门窗状态的远程控制。
我们可以使用AVR单片机作为系统的控制核心,通过与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的连接,实现对灯光、温度和门窗状态的监测和控制。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适合的AVR单片机型号,并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电路原理图和PCB布局。
然后,我们需要编写嵌入式软件程序,并进行相应的调试和测试。
为了实现远程控制功能,我们可以使用无线模块将AVR单片机与手机或电脑进行连接,并通过相应的通信协议来传输数据。
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开发工具和环境,如AVR Studio或Arduino开发平台,以及一些常用的编程语言如C语言或汇编语言。
除了编写软件程序,我们还需灵活运用各种外设接口和功能模块,例如利用定时器/计数器来生成准确的时序信号,使用UART与外部设备进行串行通信,使用ADC采集模拟信号等。
AVR单片机实验系统设计开发学校: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教师职称:完成日期:摘要单片机是机电与微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文简述了单片机技术的基本概要和发展背景,分析了单片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本文从单片机技术的发展概况谈起,概括了近几年单片机技术的主要技术和研究动向,对单片机技术的未来发展给出了概括性总结。
1. 单片机技术概述1.1 单片机技术的定义最初的单片机是指机械与电子的结合,单片机产品也比较简单。
自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单片机的内涵也在发展。
单片机技术是集机械技术、伺服驱动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传感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系统整体技术等为一体的学科。
机电系统是机械,电子和信息等功能各异的技术融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其子系统之问的连接极为重要,在机械、电子、信息等领域专门知识充分发展和成熟的基础上,机电系统设计关键在于接口的设计。
尽管对机电接口技术的研究尚在探索的过程中,关于机电接口技术的概念正在逐渐成熟。
单片机系统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整体.各子系统之间通过接口进行连接和信息及能量的交互.各种接口不仅起连接作用,更重要的是将子系统的特性和优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扬长避短,从而实现各子系统都无法实现的新的功能,达到系统最优化.从这一观点出发,系统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口的性能,接口性能就成为综合系统性能好坏的决定因素.机电接口技术的研究对象正是单片机系统中的接口,因此,机电接口技术在单片机系统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机电接口技术研究单片机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子系统)和各组成技术之问的连接问题.研究这门技术是为了更有效地解决系统中信息能量的交互和融合,并最终实现单片机系统最优化设计。
目前,单片机正在向着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随着单片机的发展,其各组成技术的研究日益深入。
同时,人们也意识到单纯发展和研究各组成技术并不能保证单片机系统的最优化。
1.2 单片机研究和应用背景80年代,高性能微处理器的出现立即在单片机产品中得到应用,大大提高了机电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改善了产品性能.随着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向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单片机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几乎遍及每一技术领域.此时,单片机已不只是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的简单组合,而是机械、电子、控制、光学,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相互交叉和融合。
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单片机产品技术研究较早。
但在初期,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
但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单片机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单片机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单片机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
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单片机进入深入发展时期。
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单片机,微细加工技术也在单片机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单片机和微单片机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单片机系统的规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单片机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单片机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
这些研究,将促使单片机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单片机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为“863" 计划”。
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单片机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欧美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单片机系统接口(简称机电接口)的功能机电接口传递和转换信息和能量,并将各组成系统的技术融为一体.机电接口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主要是在子系统之间或单片机系统与操作者或环境之间建立连接,为信息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传递和转换提供物理通道.软件主要是提供系统信息交互、转换、调整的方法和过程,协调和综合单片机组成技术,使各子系统集成并融合为一个整体,实现新的功能.1.3 机电接口的分类机电接口分为人机接口、动力接口、智能接口和机电接口[9]。
①人机接口。
单片机系统与操作者之间的接口,通过此接口,操作者可监视系统的运行状态,控制其运行过程,使系统按照人的意志进行工作.人机接口是双向的,硬件包括输入/输出设备,主要有显示屏,键盘,控制面板等.②动力接口。
实现单片机系统和动力源的连接,为单片机系统的驱动单元提供相应的动力.根据系统所需的动力类型不同如直流电、交流电、气动、液压等,动力接口的形式也有很大的不同.但动力接口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能够通过较大的功率.③智能接口。
从图1可看出,智能接口主要存在于3处,控制系统到驱动系统、驱动系统到传感器、传感器到控制系统.智能接口的应用情况相对比较复杂,但可以得出它的一些共性:智能接口传递和转换各种信息,按照不同技术的要求改变信息形式,使不同的子系统、不同的技术能够集成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系统.通常,智能接口是软件表现出的功能连接.④机电接口。
实现执行机构与驱动系统和传感器之间的连接.将驱动信号转换成执行机构所需的信号,或将执行机构的机械信号转换成传感器所需的信号。
图l 单片机系统模型和关联根据单片机模型的结构,可以认为它具有以下特点:1) 单片机系统由5部分组成,分别是控制系统、动力源、驱动系统、传感器和执行机构.2) 单片机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分层次的,控制系统是控制层,控制整个系统的运行.动力源、驱动系统和传感器为驱动反馈层,从控制系统获得命令并将其放大,驱动执行机构动作,感测执行机构的状态并将其反馈至控制系统.执行机构为执行层,按照驱动系统的指令执行动作.3) 单片机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层与层之间、本层内部都有信息和能量的交互,信息和能量的交互和传递是通过相应接口来实现的.4) 单片机系统能够与人进行信息交互,受人的控制.人与单片机系统的交互通过人机接口来实现.1.4 单片机技术发展现状综合分析上述几种不同的组成结构,并从单片机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出发,认为单片机技术应该是在组成它的各种技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基础上,相互辅助、相互促进和提高t,充分利用各个相关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使组合后的整体功能大于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功能之和.这也符合自然辩证法中关于层次结构的理论,层次结构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其中必然存在着双向因果链:低层系统作为原因可以在高层系统中引起一定的结果,高层系统作为原因又会在低层系统中引起某些结果.作为低层系统的机械技术只能形成功能有限的纯机械的产品,当它与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后,就形成具有单片机技术的多功能的单片机产品.而作为高层系统的单片机技术对它的组成部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对它们有一定的限制和影响,通过限制和影响,那些满足要求的才能进入高层系统.单片机产品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单片机系统的模型如图1所示.图中虚线为单片机系统,双点划线是单片机系统的层次界线.国外单片机技术研究相对较早。
单片机系统设计方面的研究进展不大,究其原因是无法将各种各样的单片机系统进行总结归纳.机电接口技术的提出为单片机系统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对每个单片机系统中都有的接口进行分析,得出其中的规律,确定其设计方法.要了解机电接口技术的内涵,首先要分析单片机系统模型.对单片机系统模型有这样几种看法:德国DITnstadt大学的R01f IserIIlann提出五块论;丹麦理工大学的Jacob等人提出三环论;挪威科技大学的Bassam A Hussein提出2个系统;上海交通大学的邹慧君提出3个子系统[3].近几年,国内的很多研究者都对单片机技术提出了改进和新的设计方案。
大大提高了整个单片机系统的性能,完善了单片机系统的功能。
邹慧君等研究了单片机概念设计,提出了3个子系统模型[1],亢金月等提出了单片机系统集成和融合的理论[2].这些都是单片机系统设计的一种表现.单片机系统设计时要研究多种学科技术的各自特征,从系统整体出发,处理好各学科的特征参量之间的要求、关系和耦合条件,分析和解决单片机系统设计中的具体问题,寻求最优方案,以达到最优化效果。
为提高Z轴硅微机械陀螺仪信噪比分析了陀螺仪机电接口中的电容和电阻文中以Z轴硅微机械陀螺仪的理论模型为对象建立了陀螺仪机电接口模型分析了模型中寄生电容和电阻对有用信号和噪声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寄生电容会削弱有用信号且布线与活动结构间的电容对输出有很大的影响而寄生电阻会产生噪声最后提出了采用新工艺和合理的布线方法以减小寄生电容和电阻从而提高信噪比。
[5]根据KK80系列电动汽车的性能参数对开关磁阻电机进行前期设计,然后用专业的电机设计软件ansoft RMxprt对初步设计的开关磁阻电机进行优化设计,并用电磁场有限元分析软件ansoft Maxwell 2D和Maxwell 3D 对优化设计后的开关磁阻电机进行二维和三维电磁场分析,得出所设计的开关磁阻电机的瞬态电磁场分布情况和转子输出扭矩及定子相电流变化情况,验证设计的正确性。
[6] 在对复卷机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复卷机系统中的三个主要的控制目标:纸幅张力、纸卷刚度,纸卷形态,从单片机设计的角度研究与设计了纸幅恒张力控制系统、压纸辊压力控制系统、卷曲部负荷分配系统。
单片机系统一般有五要素:机械装置、能量、执行装置、传感器、计算机。
单片机技术的结构是实现信号闭环控制回路即:计算机一执行装置(能源)—机械装置一传感器一计算机。
[7]为了进行埋弧焊电弧的稳定性分析和焊接质量控制,建立了反映焊接过程中电弧燃烧与焊丝送进的动力学模型.把焊接电弧作为反馈量,将一个线性比例电路和驱动送丝机的Buck式DC/DC变换器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机电一体的闭环系统,其中Buck式DC/DC变换器用脉冲宽度方式调制.整个闭环系统可以用一阶微分方程描述,该闭环也是进行系统控制的基础.文中还提出了一个与送丝机特性、电弧特性以及控制电路特性有关的复合时间常数,来作为反映系统自动调节速度的主要参数.[8]建立了单片机系统功能原理解的接口特征模型,提出了基于接口特征匹配的单片机系统功能原理求解典型进程、机电单元功能原理求解与接口匹配并行策略.开发了一个支持电脑刺绣机、多功能缝纫机等机电产品功能原理求解的计算机辅助系统,进行了实例验证.3 机电接口技术的发展方向社会需求推动了单片机技术的发展.单片机技术产生之初,仅是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简单结合,它们结合的方式——接口也比较简单,而随着单片机技术的发展,单片机产品已经发展成为集多种技术于一体的复杂系统,相应的系统内部的接口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国内外单片机的发展现状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动向,机电接口技术将朝着如下几个方向发展:1)智能化.随着单片机的发展和进步,智能化是单片机技术与传统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机电接口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机电接口完成的不再是简单的信息和能量的传递,而正在向着信息采集,处理、能量控制的智能化方向发展.2)标准化.单片机系统越来越多地采用开放式和模块化的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组合,对机电接口有进一步的要求.接口要在保持一致性的情况下还能保证系统信息和能量的传递、技术融合.3)微型化.微型单片机系统是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在纳米尺度上相融合的产物,是单片机的一个新发展方向.因此要求系统各部分的结合要更加紧密,信息传递和反馈更加迅速准确,所以机电接口也要微型化.4)人格化.未来的单片机将会加强它们与生命机体的相似性,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并与人共生.因此机电接口应更关注人的生理、心理特性和限度,实现人机功能的合理分配,提高可靠性及安全性.将人与系统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新一代的单片机系统.参考文献:[1]邹慧君.汪利,王石刚,等.机械产品概念设计及其方法综述[J].机械设计与研究,1998(2):9-12.[2]亢金月,邹慧君,蔡逆水.单片机系统集成与融合[J].机械与电子,1996,17—20.[3]邹慧君,廖武,郭为忠,等.单片机系统概念设计的基本原理[J].机械设计与研究,1999(3):14-17.[4] 施芹,王寿荣,杨波. Z 轴硅微机械陀螺仪的机电接口模型分析.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13(6):90-96.[5]代玉虎. 电动汽车单片机驱动系统设计与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6]肖伟强.复卷机单片机设计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陕西工业大学,工程硕士论文,2011.[7]刘超英,黄石生.恒流特性埋弧焊的单片机动力学模型术.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6(2):70-76.[8]许勇,邹慧君.单片机系统功能原理求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4(7):1196-1199.[9]杨林波.关于单片机中的接口问题探讨.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