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第四章第二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019年学习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37.01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课题导入【创设情景】1.讲述福尔摩斯的故事2.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与化学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关系?”(分组交流、讨论。
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大于、等于、小于)(引出课题)【过渡】猜想与假设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2、实验验证【教师演示】课本第96页“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2个实验,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小结】从这2个实验的数据可看出,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这与我们刚才的理论推测完全一致。
其实不仅这2个实验,无数的定量研究实验都证明了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守恒。
【板书】无数的定量研究实验→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守恒【总结】师生共同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朗读】课本第96页“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2~3遍。
【强调】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一切化学变化都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但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研究的范围;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扩展到其它物理量;3、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那一部分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没有参加反应的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不能多算(过量部分不能计入)、不能漏算(守恒的是质量总和)。
3.定律的微观解释(1)播放水电解的微观过程示意图(2)讨论:从分子、原子变化情况说明为什么化学反应一定遵守质量守恒定律?(3)化学反应前后变化的、不变的有哪些?(宏观、微观方面)【过渡】运用质量守恒定律不仅可以进行化学计算,还可以解释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中的一些现象。
4.定律的应用(1)铁生锈后质量为什么会增加?【点拨】铁生锈的反应式是:铁+氧气+水→铁锈;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m(铁)+m(氧气)+m(水)=m(铁锈);所以,m(铁锈)>m(铁)。
第二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第3课时)[教学目标]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计算。
2.熟练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3.注意格式的规范化,正确使用计算时的量和单位。
教学重点、难点: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质量变化的分析;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课前预习:见《学案》[学习过程][预习检查]展示你的学案,让同学分享你的预习成果,并提出你的困惑?学习任务1: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交流与讨论](1)请3~4位学生写出一些他们所知道的化学方程式(注意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2)结合学生所写的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选择其中的一个,分析其表示意义。
(预设:结合本课的内容,可选择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或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或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或氧化铝分解等的。
即书本100~101页涉及的相关化学方程式)。
[问题情景]工业上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来制取金属铝。
已知氧化铝(Al2O3)通电时分解,得到铝和氧气。
某铝厂,在第一季度生产中,用去了102t氧化铝,则该厂第一季度最多能生产多少铝?[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先完成方程式,并分析其中的表示意义,进而发现和应用相关的质量关系进行分析、推理)(1)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确定其中氧化铝与铝的质量比是204:108.(2)每消耗204t氧化铝,就能得到108t铝。
则消耗102t氧化铝,将得到54t铝。
[师生共同归纳与小结] 化学方程式中隐含着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变化时的质量间的比例关系,由此可进行物质化学变化过程中的物质的计算,这就是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练习与反馈]课本P102,第10题,比较等质量的锌、镁与足量的硫酸反应的情况。
学习任务2:为什么要引入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问题情景1]刚才,我们根据物质变化过程分析了相应的产品质量。
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能求出“102t氧化铝能转化得到的铝的质量”?(学生思考后,进行交流与讨论,得出:类似的物质变化的计算,可应用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计算。
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探究点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情景展示1] 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探究。
[问题探究] 由上述两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两个实验中天平均能平衡,说明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2] 敞口的烧杯中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问题探究] 实验时烧杯内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会变化吗?[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烧杯内质量会变小,质量变小是因为反应中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
结果与[情景展示1]不同是因为[情景展示1]中是密闭的容器,二氧化碳气体无法逸出,所以总质量不变。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3] 镁条燃烧:[问题探究]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质量会有什么变化?[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镁条燃烧时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粉末,反应后固体质量会增加,增加的质量是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4.2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目标确定的依据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出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二、教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
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三、学情分析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生的问题资源能够共享,学生已经习惯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具有初步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A]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意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B]2.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并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B]3.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变化及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B]4.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主动和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定律的形成过程重点突破:微视频伴学,注重学生的实验体验,学生展示边实验边讲解,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并适当点拨让其归纳。
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并能应用其对生活中的现象加以解释难点突破:模拟动画,微视频教学流程:教师设疑——分组讨论,拿出方案——演示实验1——得出结论,实验演示2——结论质疑,分组讨论——拿出方案——方案梳理,分析利弊——动手实践,方法提升——得出结论套装置有何呢?产生气体多会冲患装置2弊端:气体过多有浮力优点: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从宏观到微观完成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得出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化学反应,主要以学生设计方案,动手实验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只是负责设疑和释疑及简单的总结升华,总体符合新课程目标,但是在教学语言组织上可以更精炼。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初化学的重要定律之一,属于“理解化学变化”主题,课程标准中要求达到“理解”的层次。
通过本节的学习,对化学变化的理解将从生成什么物质升华为生成多少物质,从定性向定量过渡。
另外,本节内容也为后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二、学情分析:学生一方面能依据一些明显的实验现象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另一方面也能用微粒观点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定量理解化学变化的观点有待建立。
但学生通过物理课学习,已经知道“能量守恒”,具备一定的猜测依据。
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指导学生分析理解其本质原因,并学会应用其解决问题,形成知识和水平的融合。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发现、理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2. 从微观角度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 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中的现象及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参与科学探究,体会探究的方法,感受探究的乐趣。
2. 初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树立透过现象理解事物本质的辩证观点。
2. 培养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形成团结协作的水平。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质量守恒的涵义。
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五、教学策略探究活动实验教学与化学史料相结合。
☆提醒:为了探究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
反应前,不同的反应物间不能接触。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七、板书设计应用:参与化学反应的 生成的各物质 各物质质量和 质量之和实质: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八、教学反思本课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提升水平的目的,突出教学重点。
以问题教学为中心,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有系统地对学生实行指导。
通过模拟微观模型,实现抽象到具体,进而理解变化的本质,突破教学难点。
既注重学习的过程,更注重兴趣激发,良好习惯的养成。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质员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能正确书写简
自信课堂教学进程
原
化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变化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重新: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反
从而揭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定律。
、镁带在耐高温的密闭容器中(内含空气)加热,则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
、下列各项中: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的质量,⑤物质的种类,在化学变化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①④⑤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③④⑤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生都在积极地参与,因为我认为不仅学生动手操作是新课程的理念,而且学生不断的动脑思考更。
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第2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手段进行学习,并且懂得如何查找相关知识;2.通过交流、讨论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没有改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燃烧。
木炭燃烧,留下灰烬;酒精燃烧,什么也没有留下。
再看生活中另一种常见的化学变化:金属生锈,质量增加。
那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增加还是减少呢?这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一)质量守恒定律提出问题: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都发生了变化,并有新物质生成。
那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比较,是否发生了变化?猜想与假设:人们根据平时的观察和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可以提出三种猜想:1.发生了化学变化,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大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发生了化学变化,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小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没有变化,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你的猜想是什么?收集证据: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较精确的定量实验法,在密闭容器中研究氧化汞的分解与合成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实验探究】:方案一: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反应前总质量和反应后总质量的关系。
方案二: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反应前总质量和反应后总质量的关系。
【结论与反思】: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时要注意:1.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2.“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未参加反应的则不遵守;3.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应当包括各种物质,如气体、沉淀等。
【情景创设】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1、质量写定律的概念:2、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位:一切_________变化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只能适用于解释______变化。
3、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实验一般要求在(填“密闭”或“开放”)系统中进行,以防止有质量的增减。
4、下列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为什么?1克水蒸发变成1克水蒸气铁生锈质量变大煤炭燃烧后质量变小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质量不变【新知导学】:1、下列是电解水的微粒示意图,按要求完成练习反应前各原子个数(),反应后各原子个数()通过上面的统计知道反应前后各原子数目原子种类原子质量(填“变多”、“不变”、“变少”)二、合作、研讨与点拨活动一、微观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思考与交流: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是: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从微观上分析哪些一定不改变?哪些一定改变?哪些可能改变?活动二、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应用计算1、某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的组成如何?2、4.6g有机物R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请你通过计算....判断该有机物中有哪些元素?3、2008年奥运会“祥云”火炬中燃料燃烧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H8 + 5O23CO2+4H2O ,则a的值为()A.1 B.2 C.3 D.4三、总结、反思与提升1、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2、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四、自检、反馈与巩固【课堂作业】【课堂小结】学生总结,并完成导学案达标检测部分【作业布置】导学案课后训练部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二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的测定,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2)在理解守恒定律的基础上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并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及应用。
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2.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
3.请你写两个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①电解水;②实验室用加热KMnO2的方法制氧气。
4.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一)课前预习
1.煤球烧成渣后,它的质量会大大减轻;铁生锈后其质量会增加,在生活或学习中你注意过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吗?
2.什么叫质量定恒定律?
(二)课堂学习
活动与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变化。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作出猜想】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__不变__。
【设计实验】称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反应完毕后再将生成的物质放到天平上,比较反应前后质量是否改变。
【进行实验】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及结论
实验一
①在锥形瓶中倒入一些硫酸铜溶液,取一支小试管加入约1/2试管的氢氧化钠溶液,将试管口朝上放入锥形瓶中,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称出其总质量。
②从天平上取下锥形瓶。
取出试管,将试管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锥形瓶中(倒完后再将空试管放入锥形瓶中),使两种液体充分反应后,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将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硫酸铜溶液中,有
__蓝色沉淀__产生。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硫酸铜+氢氧化钠→
硫酸钠+氢氧化铜。
反应后再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发现质量不变。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实验二
①在锥形瓶中倒入一些澄清石灰水,取一支小试管加入一小块大理石,将试管口朝上放入锥形瓶中,另取带塞子的胶头滴管吸满稀盐酸,将塞子塞进锥形瓶(注意使胶头滴管伸入小试管中)。
再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称出
其总质量。
②从天平上取下锥形瓶,将胶头滴管中的稀盐酸慢慢滴入小试管中,并轻轻摇晃锥形瓶使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及时吸收,等到
将稀盐酸滴入小试管中,发生变化的现象是__大理石溶解,表面有气泡产生;同时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上述两个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为:
碳酸钙+稀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__ 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__
反应后再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发现质量不变。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试管中不再产生气泡时,再将锥形瓶放到天
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实验三
①在锥形瓶中加入2~3块大理石,取一支小试管加入约1/2试管的稀盐酸,将试管口中朝上放入锥形瓶中,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
称出其总质量。
②从天平上取下锥形瓶。
取出试管,将试管中的稀盐酸倒入锥形瓶中(倒完后再将空试管放入锥形瓶中),等到稀盐酸和大理石充分反应至不再产生气体时,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
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反应后再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发现质量减小。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反思与评价】在实验三中,将大理石和稀盐酸放在敞口的锥形瓶中反应,反应结束后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却发现总质量减小了。
你能解释这个原因吗?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议一议:铁生锈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猜一猜: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反应前后质量如何变化? 做一做:设计实验探究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在敞口的容器中反应时质量的变化。
讲一讲: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质量的变化,是否违背质量守恒定律?如何解释变化的原因?
小组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你能用物质由微粒构成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吗?
【板书】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不变的量⎩⎨⎧⎭
⎬⎫原子的种类⇒元素的种类
⎭⎪⎬⎪⎫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元素的质量
物质的总质量 一定变的量: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可能变的量:分子的个数。
【课堂检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的原因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原子质量均没有改变,所以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3.质量守恒定律适用范围: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4.教材第103页第2题。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你对质量守恒定律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同学们谈谈你的看法和体会吧。
【布置作业】教材第103页“练习与实践”1,3,4题。
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不变的量⎩⎨⎧⎭⎬⎫
原子的种类⇒元素的种类
⎭
⎪⎬⎪⎫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元素的质量
物质的总质量
一定变的量: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可能变的量:分子的个数。
营造探究氛围,这是上好这节课的前提和基础。
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就是由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从“反应前反应物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的关系”设问题情境的。
在课堂上形成了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氛围,大家都跃跃欲试,把探究学习推向高潮。
亲历探究过程,这是探究学习的核心要素,是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目标——过程与方法、体验与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保证。
学生参与的程度关系整堂课是否成功。
1.物质M在空气中燃烧有水生成。
由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M一定含H元素
B.M一定是H2
C.M一定是CH4
D.M一定含H、O两种元素
2.下列观点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
A.煤燃烧后剩余残渣的质量减轻了
B.8gCO完全燃烧生成8gCO2
C.一定条件下,SO2和O2生成SO3,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D.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CO2和H2O,则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3.在某一确定的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的种类及数量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D)
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的数目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的种类⑤分子的种类⑥各种原子的总数及质量
A.①②③⑤ B.①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4.如图所示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和“●”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
该反应(A) A.是化合反应
B.可表示氢气和氧气的反应
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D.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
5.一定质量的硫粉与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内点燃充分反应,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C)
6.现将8gA和足量的B混合加热,A和B发生化学反应,8gA完全反应后生成22gC和18gD。
若现有16gB 与足量的A完全反应,生成C和D的总质量为__20__g。
10.将A、B、C各30g混合装入一密闭容器中加热至完全反应,测得反后密闭容器中有A、C各若干克,还有一种反应前没有的物质D25g;若在反应前的密闭容器中预先增加15gB再进行实验,加热至完全反应后,将测得反应后密闭容器中有60gC和A、D各若干克。
则此时反应后密闭容器中含有A物质的质量为(C) A.37.5g B.22.5g C.7.5g D.0
8.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均是由分子构成的
B.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中,甲、丙属于氧化物
C.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原子种类均没有改变
D.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9.(重庆中考)NH4ClO4(高氯酸铵)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不能生成的物质是(A)
A.CO2 B.Cl2 C.O2 D.N2
10.(河北中考)如图反映了某个化学反应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C)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丙是反应物,甲和乙是生成物
D.t1时,丙的质量一定等于甲、乙的质量之和
11.(贵港中考)一定质量的某物质充分燃烧,消耗了32g氧气,同时只生成44g二氧化碳和18g水,则该物质中(D)
A.只含有碳元素
B.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碳元素质量分数为85.7%
D.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6∶1∶8
12.(安徽中考)甲分子与乙分子反应生成丙分子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
A.物质甲是单质
B.丙分子中A、B原子个数比为3∶1
C.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没有改变,分子的个数也没有改变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乙的化学式为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