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国舅修道武当(下)
- 格式:pdf
- 大小:332.29 KB
- 文档页数:3
爱看武当内家师传有⼋字,叫做“功、拳、药、械、法、财、侣、地”。
⾸当其冲的“功”主要是讲功德。
认为,⼀个⼈不具备功德,学武功拳法只会有害⽆益。
因为,他若不学,得不到技艺倒不罢了,学到技艺反倒能祸及很多⼈。
据说道教中紫阳真⼈曾将丹法误传⾮⼈,竟三遭⼤难。
从⽽道家有“误传不肖者祸延七祖'之说。
试想,⼀个不讲道德的⼈,学到了功夫,或者忘掉⽼师,或者仗技欺师,或者背祖⽴门,或者流落⼭林为寇打家劫舍,或者动辄切磋便伤害于⼈,对这样的⼈怎能传艺给他们呢?所以,武当派历来择徒甚严,甚秘。
武当功夫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拳种和门派很多。
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有些门派传承关系较为清楚,⽽有些门派则甚清楚。
同时也有些投机之辈,闻少林之享名便云少林,闻武当之享名便云武当,假造源流,诡称正宗,也时有所出。
在武当内家拳派当中,以动物命名的拳最多。
如形意拳中鹰拳、蛇拳、猴拳、虎拳、熊拳等,如⼋卦掌中的龙形⼋卦、游⾝⼋卦,以及太极拳中以野马、⿊虎、⽩猿、⼤鹏、⽩蛇、青龙命名的招式等。
看起来这是拳术的仿⽣学问,其实最根本的还是探索的道——即⾃然的“圆”的同变化。
所谓念⽣,⽆⾮是⾃然界中的⽣物为了适应⽣存,在不同的⽣态环境中,逐渐造就了不同的圆旋的⽣活⾏为,⽽拳家发现后则加以转化借⽤,形成技击之术。
据⾔,张三丰当年在武当⼭观蛇鹊相⽃,司其圆旋柔绵之妙,创造出了长拳七⼗⼆式,其旨趣也在发现⾃然之妙。
武当在⽟虚宫附近有个武馆,那⾥有不少外国⼈,平时就在⽟虚宫⾥练习。
建议到那⾥问问。
⾄于有没有真功夫,我问过武当⼭管理区的⼈,曾经在某个武馆做过⽼师的(不教功夫的)讲,有真功夫的,少,⼤部分⼀般,看你缘分怎么样,能不能遇到,⽽且道教很保守,道不⼊六⽿。
我⼀直以为:中华⽂化的根在道家,内家拳的内功部分就是道教内丹功法的⼀部分,如果你深⼊了解武当⼭,可不是徒有虚名,在朱棣修武当⼭之前,已有很深的道家背景,⼤修之后,集天下道教之⼤成,虽说道家和道教区别很⼤;如果说那⼀个地⽅太极拳⾼⼿很多,会真功夫的很多,可以肯定那不是内家拳,不管是太极还是形意、⼋卦,内家拳的成材率太低了,代不过数⼈。
武当太乙门玄阴指武当太乙门功由“玄阴指”与“和阳指”功两部分构成,玄阴指属上部修指类硬功,贯劲即可运用;和阳指属下部修指类内功,是前段功力的提升修持方法。
二者之间有自相契补不足之功。
同治年间,垂霞道人周宗源留金针玄阴指于武当山,光绪十三年隐入王屋山后悉将全套阴阳玄指功传给罗诚寅道长,笔者即承此系起蒙。
太乙观金针玄阴指主练手部梢节三阴二阳劲(即主练拇、食、小三指阴劲支撑力和中、环二指阳劲捅插力),旧时多从早春“龙抬头”之日开功,于当年“下元节”验功。
以中环二指能穿插木板为阴中之阳初成标准,再续修和阳指。
余自思一拳一指虽有断石之功,但毕竟为门中末技,谨示同仁当立正觉勿偏勿执,据需而索方益。
太乙观金针玄阴指功谱一柱擎天力挑山(阴阳双峰),双掌旋冰气冲岚(海底寻针)。
松开百节悠然荡(闲鱼搅水),秉气代履冲霄汉(阴定阳升)。
十方琳琅降海宇(十方琳琅),腾龙握定日月丹(蛟龙抢珠)。
铁架羽翎开两仪(铁架金雀),倦裹紫氅瞻月寒(仙人指月)。
太一金气合木性(蝎子卷尾),三昧真火炼金簪(金针落地)。
注:原谱连“操功”部分合为十二句,现缺二句,诀文未敢妄补。
兹摘录门内更上一层功法——天罡子午风雷童子功“论指诀”附后,供识者互为印证参用。
左手阳,右手阴,刚柔反向,柔性疲,刚易折,合和阴阳。
左震东配一阳柔弱是故,右兑西含二阳方得刚强。
大拇指土宫运四季夺定,二食指见春木春季功行,三中指为夏火长于炎练,四无明属秋金秋当冲盈,五小指位冬水短能辅正,东三木西四金干支藏形。
玄阴指外用药(仅供参考,不作推荐)红花半两、桃仁半两,醋地皮二两,碎补一两,续断一两,伸筋草一两,桂枝一两,当归一两,醋元胡半两,木通一两、铁木一斤,生大黄一两。
以上十二位药加花椒两把,合煎三次,去渣,缩为一盆,从开功第三十一日开始使用,每日两次,每剂用约二十天。
每次用前加热至微烫,用后煮沸放阴凉处静置不动,免生霉后不能用。
此药只供操功后浸指洗手,勿入口眼,皮肤过敏及皮肤溃烂破损者毋用。
《武当记》“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名闻于世,何及伟哉?太岳武当,源自秦川。
圆方八百里,誉振九重天。
七十二峰峻岭,千秋一月和颜。
巍峰金顶宝殿,背倚古架神农。
添道观棋布,如星闪玉嵌。
一宫隔十里,五里距一庵。
百灵森郁,万仞山高。
道观何奕彩,汉水泽声淘。
眸回远眺,多少风骚。
人杰于地,物华于天。
山秀于灵,水碧于清。
笑睹凡间岁月,沉思玄道春秋。
昔日明皇赐锦,秉天御旨如松。
龙腾日出,虎跃星垂。
两仪共衬,乙泰同辉。
太极克刚,气吞浩瀚。
制柔神剑,划破天苍。
刚刚柔柔,柔柔刚刚。
世间今古,两绝无双。
六十四卦,一统河山。
青山放眼,靖海归心。
奇葩蝶影,红叶心声。
纵是天飞三万里,终归地宿一席坪。
然僧陶趣,自我闲行。
徘徊漫步,略悟岁晖。
达则识鲲鹏,行须问己安。
万物包容皆上等,一生怒恨终下策。
心生恶、腑厌世,万般恶世,舍此一空。
祈天寄世,三丰之能,炳地逸生,鹤天绝尘。
借古言,譬天窗。
道可道、非常道。
贤不贤,寄先贤。
玄岳人鱼,能过海天。
物渊于本,道仁于心。
今古往,相侯王,问津寻道,不绝仰攀。
游人骚客,尽挥墨翰。
尤睹太子坡里,筑圣绝技妙玄。
脊梁十二根,一柱顶天平。
峰山鹤幻舞,幽谷虎吼声。
南岩悬峭壁,鬼亦胆心惊。
唯道通天法,炼己化为神。
眼看龙头柱,重有千万斤。
若无神鬼斧,焉能入云庭。
紫宵凤展翅,金銮雀锦披。
洞天古井映,勤酬物生移。
辗转风和畅,龙孙慧眼高。
鹄雁日闪烁,龟蛇月天参。
奇花各异彩,一道一圣光。
轻盈抒明月,举泰纳海天。
顿悟观世上,斯时看伟明。
伟哉!太岳生瑕、岂有仙山金顶殿。
玄天不伟、何来汉水怡心峦?词汇解释:1太子坡:太子坡和复真观是同义词,已合并。
复真观,这座在武当山狮子峰60度陡坡上的古代建筑,被当今建筑学家赞誉为:利用陡坡开展建复真观,这座在武当山狮子峰60度陡坡上的古代建筑,被当今建筑学家赞誉为:利用陡坡开展建筑的经典之作。
复真观背依狮子山,右有天池飞瀑,左接十八盘栈道,远眺似出水芙蓉,近看犹如富丽城池。
古代建筑大师们,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势,不仅创造出 1.6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而且建造殿宇200 余间,结构出“一里四道门”、“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十里桂花香”等著名景观。
武当修真密笈武当修真密笈独孤居士玄玄子笔者的话我家藏有祖先所著的武当拳宗,当时黑白两道,对此颇为震动。
都认为这是泄漏武术的海底(即工底)。
颇招仇视和忌恨。
但因先祖在督署当差,尚能稳避。
并没外传。
以后,因社会变迁,绿林英雄,渐渐绝迹。
得以代代相传,一直传到我手,可惜于十年动乱时遗失无存。
现在国家需要,在体运会支持下,和史学会的同志鼓舞下,本拟将这本拳宗整个追写出来,奈因我朽木之年,精力有限,只好分段陆续地追写。
十二论是我学艺的根本,对我影响最深,记忆的比较清楚,所以先把它写出来,贡献给国家,交给群众,藉以发扬武术,以利后学,是所望焉。
故刊于《武当》杂志作单行本。
内家渊源超出三界,不在五行。
太空六合,方方正正。
四面双出,久练成真。
先有太和,后有武当。
成于真武,传于三丰。
六和神拳,谓之内家。
此乃武当正宗也。
三丰既得六合之气,更以十三势发挥六合之功。
以拳纳于文字而成字拳。
将少林翻而为内家,概本于此也。
明末清初由王征南、单思南等假黄黎洲之说附以十三势,谓之太极,已非三丰武当拳矣。
以后又以姓氏而成家。
张说张有理李说李有理,更离王单之本,不可不知。
总知无论什么拳,凡系自古标明创始人者,就已经说明该拳的本来面目,久系内家外家,自不混淆。
望学者详加思考,了然若揭,岂待争辩耶也。
武当十八字诀1、十字诀:敬紧径劲切,印擒微紧切。
2、八字诀:横竖撇按,提扫勾挑。
法里有字,字里藏诀。
敌来犯我,以一犯五。
正道行修,理中有术。
术出于理,以术证理。
以理行术,妙术真理,修理则成章矣。
一气一神,内修道,外参禅。
能得自然之气即是神仙,神妙之极,不能而能,以至无所不能。
何况雕虫小技之技击乎?根本说法,胜过千篇经典,知根才能返本还原。
非手舞足蹈之术也。
翻而成内家祖师翻少林而成内家,要在翻字上讲。
翻者,反其道而行也。
自得自应,无招无势。
所以没套路,没散手,没对练,除此以外,非武当也。
长身,气自然归丹田。
降背,自然发四肢。
能发轰震之力。
执笔写字就是练拳。
明成祖大修武当道宫述论皇家建筑及风水研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兴工修建的武当道教宫观,是中国历史上由一个皇帝动议兴建的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
[1]从永乐九年到永乐二十二年(1411-1424年),耗费十四年的时间,役使二十多万军民夫匠,在湖广均州(即今湖北丹江口市)武当山修建了一个规模巨大的建筑群落,使均州南部方圆百余里的荒山野岭,变成了宫观林立、金碧辉煌的道教圣地。
对于明初这一耗费巨大的土木工程,官修正史记载的过于简略,近世史家很少予以注意,迄今为止,国内还难以看到系统研究这一历史事件的文章。
笔者不揣浅陋,试就明成祖大修武当道教宫观的原因、经过和宫观规模等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并借此就教于方家。
一、明成祖大修武当的原因和目的关于明成祖大修武当道宫的原因,《明实录》的记载是:“武当山宫观成……上资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之福,下为臣庶祈弭灾珍”。
[2]这种解释的确冠冕堂皇,但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真相。
《明史·礼志》说:“北极佑圣真君者……及太宗靖难,以神有显相功,又于京城艮隅并武当山重建庙宇”。
[3]这里只是点出了北极佑圣真君(即玄武神)与明太宗(即成祖朱棣)的“靖难之役”的关系。
为了弄清楚北极佑圣真君是个什么样的神?它又为什么会在靖难之时有“显相功”?我们有必要首先考察一下这个神的神性特征及其影响。
所谓“北极佑圣真君”,实际上是玄武神在宋朝的一个封号。
宋真宗时因避圣祖讳,曾改称真武。
在先秦两汉的神话中,玄武是四方四神中的北方之神,其形象是龟蛇合体。
由于龟蛇是常见动物,用龟蛇出现作为神显灵很容易,所以唐宋以后的道士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逐步抬高了玄武神的地位,不仅赋予它以人形外貌,而且还编造了一套玄武神在武当山修炼得道,功成飞升的经传。
[4]根据道经和民间传说可知,明初的玄武神具有以下三大特征:第一,它是北方之神,根据阴阳五行理论,玄武具有司北方、司水、司冬等职能,宋元时期官方崇奉玄武,多与它司北方的特征有关,如元朝就是因为修大都时出现了龟蛇,认为“北方之气将王,故北方之神先降事以为兆”。
武当太阴神功武当太阴神功功法系吾师朱诚德道长于1989年春节,在武当山丹室亲自所授。
据恩师讲:该功法从未外传,乃在庙道人历代修道养生之术。
该功法简单易学,长功、得气快,具有疏筋、通经、行气通络、吐纳祛浊、采天地之气、日月精华、营卫全身等效用,故能抗老延年、祛病强体。
今公诸于世,以利人类健康。
武当山紫霄宫历代仙师视本功法为延年之宝。
祖师王理阳,龙门第22代,清嘉庆16年(l811 年)生,1943年羽化,寿至132岁;唐崇亮,号侠光道人,清同治八年(1869年)生,1982年羽比,寿达1l3岁;余师朱诚德道长享年90高龄时,仍健步似飞,耳聪目明,后无疾羽化, 此皆长期修炼此功之效。
本功法动静相兼,以意导气,以气养神,以神储精,丹田内气充盈,能抗老延年,且练功不受场地限制,只要空气清新之地即可,早晚皆宜,男女均可。
(一)大雁飞翔姿势:自然站立,二目平视,左脚向左跨出半步,二手臂从左右体侧缓缓扬起,成侧平举,掌心向下,十指略松开,膝关节弯曲成45,沉肩松肘,使身体下沉,同时以肩关节带动双臂上下起落,以腰为轴,使身体与双臂同时往下一起一落,成大雁展翅飞翔之势,舌顶上额,意想丹田,上下起落共六次。
收功:放下双臂,自然放松。
意念:想像自己如在天空中似大雁般自由飞翔。
功理:以意领气,畅通全身气血运行,活动全身。
(二)双鸟并梭姿势:接第一式大雁飞翔,二手掌、二手臂绥缓下落。
使手掌、手皆成一字形,掌心向下,成阴掌,略停三秒钟。
使内外劳宫穴接通天地之气,贯穿人体,天地人合一,二臂再缓缓下落于身体左右二侧,二臂向体前缓缓场起,掌心向下,成前平举式。
收功:放下双臂,手掌自然放松。
意念:通地合阴,掌背向阳使劳宫接通天气,阳阳二气收放平衡,能存真气于丹田,法邪气于地下,柱病强身。
(三)燕子归巢姿势:接双鸟并棺,从双臂前平举式翻转手学,左右手掌心相对,劳宫穴相对。
二目平视内劳宫穴(略停三秒钟)使内外气贯通,二手臂曲肘内收,十指松开,缓缓收放到胸前,二手大拇指衔接,二手各手措及掌心紧贴护住腹部成一鸡心形状,贯气五秒钟。
道教—明代全真高道录明朝是全真教极其衰微的年代,所以关于全真教活动的资料记载,实在太少。
有明一朝,虽然道教兴盛,但主要以正一教为主。
全真因为与元室关系甚近,故而朱元璋则对全真教有所抵议。
今将收集到的可见资料,汇集成册,以探寻明代全真教活动之史实情况。
武当全真道的中兴者张三酆祖师张三丰:为隐仙派与全真派的重要传人及中兴者,亦为武当派的开山之祖。
本名通,字君实或君宝,中国辽东懿州人(今辽宁阜新)。
元季儒者、道士。
善书画,工诗词,中统元年,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
游宝鸡山中,有三山峰,挺秀仓润可喜,因号三丰子。
张三丰卒于明天顺二年,即公元1458年,其寿为212岁。
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武当高道丘玄清丘玄清(1327-1393),陕西富平人,初从黄得祯出家,为全真道士,从名字看,当属龙门派第四代。
洪武初游武当,师事张三丰,因张三丰之盛名,被荐为五龙宫住持,有司又以贤才荐为御史,后转太常卿,封三代,为明代全真道士中官信最高者。
《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云:“上以二宫入赐之,丘(玄清)度不能辞,遂自宫。
今观其遗像,真俨然一妪也。
”并为谓京师之“燕九”节,都下耆旧谓因全真道士丘玄清以是日就阉,故名“阉九”(正月十九),转为“燕九”,成为京师一大节庆。
武当高道孙碧云孙碧云,号虚玄子,陕西冯翊人,今大荔县。
道教《诸真宗派总簿》作'石碧岩'。
生于元惠宗(顺帝),妥欢贴睦尔,至正五年(1345)。
在家时'幼即慕道,年十三入华山为道士。
明任自垣撰《大岳太和山志》,记载孙碧云:'幼年颖悟,愿欲学仙,遂入西岳华山,寻镬刀之踪,追希夷之迹,岩栖屋树,服气养神,探黄老经旨,《周易参同》与夫儒释,诸子史书,罔不熟读,研精覃思,固有年矣'。
史载,'明孙碧云。
冯翊人,年十三入太华,半截山修道,遇张三丰授以道术,居武当山,洪武中征入京师,赐衣膳。
武当武术未来引领者——钟云龙道长介绍“南尊武当、北崇少林”、中华武术中优胜于少林者为内家功夫、且内家拳的发源地就在湖北的武当山”,这种江湖传闻使得酷爱武术、追求功夫的钟云龙道长格外神往,他就这样一步一步的于19岁那年踏上了这神秘的道家圣地“武当山”。
或许是从小受父亲大儒思想的影响,或许真的是缘份,初入武当的钟云龙道长对武当山的内家拳法、道家文化、建筑风光是情有独中, 且暗许了终身,立志要将它发扬光大。
钟云龙道长;俗名,钟道烛,道名:清微,号:云龙。
系武当山玄武派第十三代,武当三丰派第十四代掌门大弟子、武当功夫的正宗传人。
钟云龙道长,一九六四年春出生于湖北省阳新县排市镇日清村一个不平凡的农村家庭里,因受先辈影响,自幼酷爱武术,十三岁那年刚刚初中毕业便急匆匆托人介绍前往了江西瑞昌拜在谈运叶师父门下习练岳家拳、杨家拳,从此,开始他的武术生涯。
十八岁时钟云龙道长为了追求武术的更高境界,受人指点告别父母,辞别恩师直奔了当时名满天下的河南嵩山少林寺习练少林拳法。
由于钟云龙道长为人正直厚道,勤奋好学,及有较好的武术基础,为此在武当山很快就受到了师兄弟们的重视,同时,也得到了武当道协王光德会长及朱诚德(当时武当道协的气功教练)、郭高一(当时武当道协的武术教练)俩位老道长的厚爱和栽培。
一九八五年秋钟云龙道长肩负着挖掘武当功夫的重任踏上了慢长艰辛的云游路。
其间,八五年冬在湖南南岳遇甘肃陈道长学得武当八仙门全套武学,八六年在山东崂山跟随匡常修道长学得武当北派玄真门全套武学,八七年在陕西终南山跟随刘道长学得武当八卦门全套武学。
一九八七年夏,武当山主办“中国武当山首届武当武术擂台赛”,钟云龙道长奉命回山作为武当道协武术代表队的主要队员之一首次代表武当道家参加了此次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
武当山高道尹喜周康王(公元前1067-1042)时期的大夫,擅长占星术。
西周末年,他夜观天象,看见有团紫气向西飘移,预测到将有一位大道家经过函谷关。
为了能拜遇这位尚不相识的大道家人物,他出任函谷关令。
过了不久,果然有大道家老子骑青牛迎关而来。
尹喜于是率弟子出关迎接,并恳拜老子传授道学。
老子就在这里写下了《道经》和《德经》两篇五千字的文章赠送于他。
这就是流芳百世、玄妙高深的《道德经》。
尹喜自得《道德经》后,便托病辞官,到武当山修道,隐居处叫尹喜岩。
老君得知后,骑青牛(亦青羊)访尹喜于武当山。
后人把老君到过的山叫青羊山,把老君到过的涧叫牛槽涧。
此后,尹喜随老子一起周游,不知所终。
诸葛亮,三国时人。
居于隆中之卧龙岗,天资超凡,躬耕之余,博览诸子百家。
善于结交名士,虚心好学。
先后从师汝南灵山酆玖和武当山北极教主,学习深研兵法和六甲秘文、五行道法,有着道术、政治、军事之雄韬大略。
诸葛亮大器已成,刘备推荐的治世人才就是诸葛亮。
这以后就发生了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拜为蜀相,终于显示出政治、军事天才的一系列动人经历。
道家者流有出世、住世、隐修、治世之不同,诸葛亮可谓住世、治世一派之代表。
从他一生的事迹来看,他于酆玖和北极教主处学得的道门学问很多,其中广博着政治、军事、天文、历法、医药、符箓等等,这在他辅助刘备的生涯中,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姚简,字易夫,隋朝时人。
他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被任命为均州太守兼武当节度使,统领这一带的政治军事要务。
贞观年间(公元627—648),发生了旱灾和蝗灾。
太宗遂命姚简祈祷武当。
姚简早已听说武当山五龙峰有五气龙君隐修,每有旱涝瘟疫之灾,前去祈祷,很是灵验,于是毅然奉旨赴山,祈雨成功。
太宗即令在五龙峰建五龙祠,以奉五龙神君。
姚简自武当祈祷事后,即生厌官慕道之心,获准解官入道。
于是携全家于五龙祠侍奉香火,后得道仙去。
成仙后,玄帝命他为均州守土镇山之神。
宋初,因旱蝗之灾,时人多到武当山祭拜姚简,屡有显应,朝廷即于紫霄宫建威烈观以奉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