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5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范本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的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掌握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趣的声音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声音的产生(1)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举例说明声音产生的实例,如敲击鼓、拨动琴弦等。
(3)进行实验:将一张纸条放在扬声器前,观察纸条振动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的产生。
3.声音的传播(1)讲解声音的传播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2)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空气、水、固体等。
(3)进行实验:将两个纸杯用线连起来,让学生分别站在两端,观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4.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1)讲解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2)进行实验:测量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实验过程。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四、作业布置1.复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查找资料,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第二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传播过程。
2.掌握光的传播速度和介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光的传播过程。
2.难点:光的传播速度和介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光的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吗?光在哪些介质中传播?2.光的传播(1)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举例说明光的传播实例,如太阳光、手电筒光等。
(3)进行实验:用激光笔照射不同介质,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3.光的传播速度和介质(1)讲解光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 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 14 页图 1-4 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1、看 15 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 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 秒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 1、2、3 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 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2—2 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 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 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第二章声现象复习[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声现象复习过程中,以实验和生活实例为主线,通过再现实验,体验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逐步掌握声现象各个方面知识点。
[教材分析] 《声现象》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的学习内容。
本章内容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重视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2、过程和方法(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声现象相关实验,充分利用小组学习,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营造和谐的讨论、交流环境,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仪器材料] 大小不同的音叉乒乓球直尺鼓水盆[教学流程设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多媒体展示图片。
思考:用小锤轻敲音叉,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乒乓球有什么作用?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拓展:还有那些实验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展示图片并做演示实验:将敲击的音叉放入水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1. 基本概念回顾1.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需要声源、传播介质和接收器。
•声源是产生声音的物体。
•传播介质是声音传播的媒介,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接收器是接收声音的物体。
1.2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分子间的碰撞传播。
•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2. 声音的特性2.1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声音的强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2.2 音调与频率•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频率密切相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单位是赫兹(Hz)。
2.3 声音的音量•声音的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
•音量与声音的强度有关。
2.4 回声•回声是指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回声的产生需要有声源、障碍物和接收器。
3. 声音的利用与保护3.1 声音的利用•声音的利用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广泛,如广播、电话、音乐等。
•声音还可以用于声纳、超声波等技术。
3.2 噪声与对策•噪声是指给人们带来不适的声音。
•噪声对人体健康有害,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保护听力。
4. 思考题1.请列举声音的三要素是什么?2.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的大小顺序是怎样的?3.音调与频率有什么关系?声音频率越高或越低对应的音调是高音还是低音?4.什么是回声?回声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5.声音的利用有哪些方面?你还能举例说明声音的利用吗?6.噪声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如何保护听力?5. 作业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2章的课后习题,巩固对声音和声现象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声现象复习课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复习并巩固学生对声音的基本概念、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的理解;2.复习并掌握声音的特性,包括声音的音调、音量和音色;3.复习并理解声音的利用和保护,包括声音的反射和回声的应用、噪声对健康的危害以及如何正确保护听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音量和音色。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如何准确辨认和描述声音的特性。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复习:–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声音的特性复习:–音调:音调高低由声源振动的快慢决定;–音量:音量大小由声源振动的幅度决定;–音色: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音色。
3.声音的利用和保护复习:–反射和回声的应用:声纳、声波测距等;–噪声对健康的危害: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会影响人体健康;–声音的保护:正确使用耳机、避免长时间听音量过大的声音。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声音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对声音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示例,让学生分析声音的传播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实验探究法:设计适当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巩固和拓展对声音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步骤二:核心知识点讲解(15分钟)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声音的特性。
3.声音的利用和保护。
步骤三:案例分析(15分钟)选择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和描述声音的传播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传播规律。
步骤四:实验活动(20分钟)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加深对声音特性和应用的理解。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B. 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调发生了变化C. 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色发生了变化D. 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和听录音机声音,两种声音传播的途径不同6.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 .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C. 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D. 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7.下列事例中,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A. 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B. 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C. 利用声纳系统探知海洋的深度D. 利用超声波排出体内的结石8.下列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乐音悦耳动听,给人以享受B. 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C. 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于人的健康D. 物理学角度乐音是遵循一定规律的振动发出的,噪声是杂乱无章、无规律的振动发出的(二)多选题9.下列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有()。
A. 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有一场大雨B. 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判定螺栓是否松动C. 医生利用B超观察人的身体状况D. 有经验的人选瓷碗总是敲一敲分辨音质10.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B.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C. 我们敲瓷碗能区别碗是否有裂纹,是因为好坏碗发声的音调不同D.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空气的温度高低有关(五)实验探究题18.小明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
(1)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
A.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D.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2)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的音调(填“变高”、“不变”或“变低”),响度(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复习课教学设计课题《声现象》复习教材分析《声现象》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的学习内容。
本章内容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重视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正处在第一轮复习备考的关键时期,时隔一年,学生现在对于声现象知识处在一个已知与未知的半了解状况,因此本节课的复习注重知识点的归纳,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同时学生上复习课无论学习动机还是学习兴趣都会大打折扣,因此复习中运用多种手段,尽量避免枯燥乏味。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注重知识的整合、探究与应用,让学生学会复习、体会复习的收获与乐趣。
教学重难点声现象知识的归纳与应用。
教法运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小组学习,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营造和谐的讨论、交流环境,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目标引入播放视频---苏武牧羊边听、边看、边讨论,归纳出有关声现象的知识,写在学案上。
体会生活中的声音,激发兴趣,在快乐的学习中回顾知识。
知识回顾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相机提问对重点知识进行回顾。
学生积极思考,即时回答老师的提问,并补充相关知识。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知识整合要求学生画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学生完成后用投影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出示知识网络图。
画出声现象章节知识结构图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1、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产生的原因B.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该实验用到的物理方法是。
你能用这种物理方法探究正在上课的教室窗户玻璃是否学生分析并作答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对转换法、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的运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声现象复习课一、教学目标1.复习第二单元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
2.加深学生对声现象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声的基本特征。
2.声的传播速度。
3.声音的产生和接收。
三、教学重点1.复习声的基本特征、传播速度等概念。
2.复习声音的产生和接收的原理。
3.加深对声现象的实际应用理解。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加深对声现象的理解和记忆。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整体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声的基本特征1.提问:声是怎么产生的?声有哪些基本特征?2.学生回答:声是物体振动传播产生的,声的基本特征有响度、音调、音速和音色。
3.教师点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确认和补充,确保学生对声的基本特征有清晰的认识。
第二步:复习声的传播速度1.提问: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有差异吗?为什么?2.学生回答: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因为不同介质中的分子密度和弹性模量不同。
3.教师点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确认并引导他们思考分子密度和弹性模量对声传播速度的影响。
第三步:复习声音的产生和接收1.提问: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怎么被人耳接收?2.学生回答: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经过空气中的传播,最终被人耳接收。
声音的产生和接收分别通过发声体和耳朵完成。
3.教师点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引导,解释发声体和耳朵的原理和作用。
第四步:实验操作1.实验1:测量声的传播速度。
•要求学生分组自行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并与理论结果进行比对。
2.实验2:观察声的传播特征。
•要求学生分组自行进行实验,观察声的传播特征,并撰写实验报告。
•学生将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
第五步:讨论和总结1.小组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数据,进行小组讨论,并就声现象的应用进行思考和交流。
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复习课【复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3.了解乐音的特性及与生活现象的联系。
4.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5.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6.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7. 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复习重点和难点】重点:①声音产生和传播;②乐音的三个特性。
难点:①回声测距离;②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学具准备】音叉、发音齿轮、尺子、纸筒、橡皮膜、蜡烛等及多媒体课件和导学案。
【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知识网络图。
【复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导入语:(展示图片)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歌声美妙动听……声现象和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现在我们就来复习这看似简单,但又藏有许多奥秘的《声现象》。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开门见山的引出课题,结合网络结构图让学生回顾本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后面的几个专题复习就是围绕本章的内容而展开的,这样能使学生的复习有明确的目标。
二、专题复习【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聚焦:1.声音是由物体的所产生的,停止,发声随之停止。
2.声音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以的方式传播.。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不同,正常情况下,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液体,而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气体,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m/s。
4.声音从声源发出,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回来使其又传入人耳的声音,利用回声可以测定。
实验探究一:利用音叉、鼓、乒乓球、烧杯、水等器材探究声音的产生。
实验1: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用手按住鼓面,泡沫屑停止跳动,鼓声消失。
说明。
实验2: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