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生态学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31.51 KB
- 文档页数:3
第九、十二、十三章1.生态系统营养级只有5-6级?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100%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各营养级同化率也不是100%,总有一部分排泄出去;各营养级生物要维持自身的活动,消耗一部分热量。
由于能流在通过各营养级时会急剧减少,所以食物链就不可能太长,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一般只有四、五级,很少超过六级。
2.负反馈调节对生态平衡的意义?负反馈: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机制,所以在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会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
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生态平衡时,它能够自我调节和维持。
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负反馈的自我调节机制,所以在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会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
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的最稳定状态时,它能够自我调节和维持自己的正常功能,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
但是,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调节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雷击火烧、人类修建大型工程、排放有毒物质、喷洒大量农药、人为引入或消灭某些生物等)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本身就会受到损害,从而引起生态失调,甚至导致发生生态危机。
3.食物链的类型?1)捕食食物链:绿色植物为起点到食草动物进而到食肉动物的食物链。
如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
(2)碎屑食物链以动、植物的遗体被食腐性生物(小型土壤动物、真菌、细菌)取食,然后到他们的捕食者的食物链。
植物残体——蚯蚓——线虫类——节肢动物。
(3)寄生性食物链:由宿主和寄生物构成。
它以大型动物为食物链的起点,继之以小型动物、微型动物、细菌和病毒。
后者与前者是寄生性关系。
如哺乳动物或鸟类——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
4.湿地概念的科学定义。
湿地定义为:“湿地、沼泽、泥沼或水体的面积,不论是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静止的或流动的水,淡的、稍咸的或咸的水面积,包括退潮时海水不超过6米深的海水面积。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名词解释。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2、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并且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5、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7、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8、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的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dB/dt=NP-H-D9、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1、温室效应: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生态学:生物体的有机结构行为和心理特征,及生物有机体对环境作用的一般规律的特性。
生态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生长取决于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Shelford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者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及当期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内稳态:即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种群: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单体生物:各个体保持基本一致的形态结构,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
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组成的个体。
种群生活史:一个生物由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种群年龄结构与性比:种群的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性比指种群中雄雌个体数目的比例。
扩散:指生物个体或繁殖体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中.繁殖成效:个体现时的繁殖输出与未来的繁殖输出的总和。
种内关系: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指生活在同一生境中所有不同物种间的关系。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引起临近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的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
-3/2自疏法则:在一定的生境内,随着植物密度的提高和植株的生长,种内资源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会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在高密度生境内,有的植株开始死亡,于是种群出现自疏现象。
领域:是指由个体〃家庭〃其他社会群体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防止同种其他成员的侵入的空间。
社会等级: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按一定顺序排列的现象。
生态学绪论1、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发展历程:✓英国Elton《动物生态学》,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史”。
✓澳大利亚Andrewartha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著作《动物的分布与多度》,C.Krebs认为这个定义是静态的,忽视了相互关系,并修正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分布和多度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这两位科学家强调的都是种群生态学。
✓美国E.Odum提出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著作《生态学基础》,它以生态系统为中心,对大学生态学教学和研究有很大影响。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3、种群(population):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群落(community):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生物圈(bisphere):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数学模型)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4、生态因子分类:(1)气候因子温度、湿度、光、降水、风、气压、雷电等(2)土壤因子土壤结构、土壤有机和无机成分的理化性质、土壤生物(3)地形因子地面的起伏、山脉的坡度(4)生物因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如捕食、竞争、共生等(5)人为因子人对生物的影响5、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综合性光照强度引起大气、土壤温度和湿度变化✓主导因子作用溶氧阶段性作用低温春化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光照强度和CO2;钙和锶✓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6、协同进化:生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及伴随的两种生物特有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的适应性特征是通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法则而形成的。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生物圈生态学二、了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物种环境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态因子生境限制因子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态幅黄化现象生理有效辐射光周期有效积温Bergman规律Allen规律休眠物候节律土壤肥力内稳态形态建成三基点光补偿点光饱和有效积温法则温周期现象二、重要知识点1、环境概念2、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3、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的适应(1)光强,光质生态作用与生物适应(2)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昼夜节律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3)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三基点有效基温(公式)积温曲线在生产中的应用(4)生物对极端高低温的适应从形态,生理,行为三方面分别回答(5)生物对温度变化的重要反应(6)物候节律内源学说(7)休眠概念以及动物休眠的生理变化(8)动物,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9)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了解)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种群种群生态因子种群空间格局样方法标志重补法单体生物构件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年龄锥体图性比内禀增长率赤潮种群平衡生态入侵三、重要知识点1、种群动态(重点)标志重捕法(公式)步骤种群结构生命表的编制存活曲线种群增长率(公式,意义)内禀增长率种群增长模型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公式,意义,适当计算)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缔曲线,方程,意义)种群的数量变动(几种类型)2、种群空间格局(重点)三种类型意义3、种群调节(相关概念)四种学说第四章种群生活史一、名词解释生活史生长发育异速生长繁殖扩散繁殖成效繁殖成本繁殖格局繁殖策略性选择四、重要知识点1、生活史生长s型曲线繁殖(意义)扩散(动物,植物扩散的意义,方式)2、繁殖成效繁殖价值(了解)亲本投资3、繁殖格局一次繁殖多次繁殖(两者的比较)列举一次繁殖,多次繁殖,延长繁殖以及提前繁殖在不同条件下的优势。
生物高考生物生态学重点知识整理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对于生物高考来说,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下面我将对生态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整理。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与功能的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两个方面的组成部分:生物群落和生物群落所在的非生物环境。
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生物在某个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有机体。
常见的生物群落有森林、草原和湿地等。
生物群落的结构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种群组成,如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可以包括多种树木、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等。
2. 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是指生态系统所在的非生物因素,例如水、气候、土壤和光照等。
非生物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生物群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如沙漠生态系统适应干旱而沼泽生态系统适应湿润。
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是不断流动和循环的。
1.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式进行流动。
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能量来源,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植物体内的化学能。
当食物链的各个层级中的生物相互捕食时,能量会从一个层级传递到另一个层级。
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从光合作用者(植物)到食物链的上层捕食者。
2. 物质循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循环和行星循环进行循环。
生物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断转化的过程,如碳、氮和磷等元素在生物体内进行循环转化。
行星循环是指物质在非生物环境中循环,如地球上的碳循环、水循环等。
三、种群动态与演替种群动态和演替是生态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1. 种群动态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所组成的群体。
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随时间的变化。
种群动态的主要过程包括出生、成长、繁殖和死亡等。
种群动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资源的供给、捕食者的存在和生物间的竞争等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和结构。
2. 演替演替是生物群落随时间发生的连续变化过程。
生态学学习重点总结首先是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能量和物质的流动等方面。
学习生态学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研究和管理中。
例如,了解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研究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物种之间的竞争、捕食和共生等关系,通过研究能量和物质的流动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循环过程。
其次是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观察、实验研究、数学建模和生态学模拟等方面。
学习生态学需要掌握这些研究方法,并能够合理地选择和应用这些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研究可以获取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而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和预测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动态过程,通过生态学模拟可以模拟和重现现实中的生态过程和事件。
最后是生态学的应用价值。
生态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学习生态学需要了解和掌握生态学的应用原理和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环境问题中。
例如,通过研究和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的功能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预测和评估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可以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合理的策略和措施。
总之,生态学的学习重点主要包括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可以提高我们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生态学的学习也需要注重实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研究来加深对生态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地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一、生态学概述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态系统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2.4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三、生物多样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损失3.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四、群落生态学4.1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4.2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4.3 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4.4 群落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五、种群生态学5.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5.2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增长模型5.3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活史特征5.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六、生态位和资源利用6.1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6.2 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6.3 资源的利用和分配6.4 生态位的演化和适应性七、生态系统的演替7.1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类型7.2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素7.3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和特征7.4 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和重建八、生态学与环境保护8.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8.2 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8.3 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8.4 生态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九、全球变化与生态学9.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影响9.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3 全球变化对物种适应性和分布的影响9.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演替等内容。
这些知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学也需要关注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考点汇编第一章绪论考点1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
经典生态学对生态学的定义: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现代生态学对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考点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生态学的每一个具体问题都有自身特殊的研究对象,这个对象即是“生态系统”。
研究内容:研究一定实体(生态系统)内各层次、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
纵向方面来说,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生态学:以生物的个体为研究对象。
其基本内容与生理生态相当。
2种群生态学:种群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同种个体的组合。
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3群落生态学:群落是由一定种类的生物种群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功能单位,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结合体,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
4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平衡、稳定及其调控机制。
5景观生态学:景观指不同类型群落水平的集合体,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异质性组合,探讨环境、生物群落与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尤其强调人类活动在改变生物与环境方面的作用。
6全球生态学:区域和景观范围扩展到全球,是全球生态,也即生物圈或生态圈。
这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组织层次,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考点3生态学的发展简史(一)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前)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为了更多地寻找到猎物、采集到野果,不得不对动植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周围世界的各种自然现象进行观察,自觉与不自觉地了解和积累动植物以及自然的知识,选择栖居在生存条件比较好的环境之中。
(二)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进入17世纪以后,随着人类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成长17世纪早期。
达尔文发表著名的《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学说“天择论1895年,丹麦植物学家瓦尔明发表《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植物生态学》)。
1.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实质是研究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规律与调控机制。
2.生态系统定义: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生态系统特征:(1)具有自我调节能力;(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3)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一般不会超过5~6 个;(4)生态系统是一个半开放的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演变过程,其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具有不同特性。
4.动态的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和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在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成分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的功能。
5.生物与环境的四种关系:是维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根本。
(1)相互作用的协同进化关系(2)链锁式的相互制约关系(3)物质循环不息的再生关系(4)相生和相克交织而成的协调关系6.食物链: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我们把生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单方向营养和能量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的生物之间存在着一种远比食物链更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像一个无形的食物网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内,使它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就是食物网。
7.生态学的研究尺度:(1)空间尺度:全球尺度与实验室小尺度研究的结合(如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2)时间尺度:依据生物的自然演替规律和研究的目的而定(3)组织尺度: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8.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1)系统特征: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2)群体特征:群落组成、结构与功能(3)群体特征:20世纪60年代以前(4)个体特征:生理生态学9.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首先的,第一位的(2)实验研究野外调查的必要补充,条件可控,结果准确,易于分析,重复性好,与自然条件可能有较大偏差(3)理论方法数学模型,参数选择至关重要,数据资料的时间跨度,野外研究和实验研究是基础10.环境的定义: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1、生态学: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5、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6、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7、种群平衡:种群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
8、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9、集合种群:指的是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10、生存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
11、自疏: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
同样在年龄相等的固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也是使较少量的较大的个体存活下来。
12、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3、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种间竞争的结果常是不对称的,即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被抑制甚至被消灭。
竞争的能力取决于种的生态习性、生活型和生态幅等。
14、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15竞争释放:在缺乏竞争者的时候,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
性状替换: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会导致形态性状发生变化16、捕食: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种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前者称为捕食者,后看称为猎物或被食者。
绪论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全球变化:广义: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及覆盖变化、氮素生物地化循环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和格局的变化等狭义:全球气候变化,包括温室气体的增加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暖化、大气成分变化、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改变、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以及臭氧层破坏等问题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三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公共性化感作用: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影响邻近植物(包括微生物)生长发育的现象。
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经典生态学是以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宏观生物学。
研究各层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个体:资源分配、生殖、进化与适应对策种群:某一地段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群体群落:外貌、结构、多样性、稳定性、演替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的下层第一章个体生态1·环境:生物的栖息地。
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群体的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2·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的具体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
3·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限制性作用和耐性定律;4·Liebig最小因子定律:作物产量往往不是受其需求量最大的营养物质的限制,而是取决于在土壤中稀少又为植物所必需的元素。
5·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光的生态作用温度的生态作用水的生态作用土壤的生态作用大气的生态作用6·温度的生态意义:生物生存有一定的温度范围,温度对生物的作用可分为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
第一章·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GAIA假说:是指在生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下,能使得地球适合生命持续的生存与发展地球表面温度和化学组成受地球表面生命总体调控·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林德曼:十分之一定律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生态学的学科框架●按照研究的对象划分- 植物生态学 (Plant Ecology)- 动物生态学 (Animal Ecology)- 农业生态学 (Agriculture Ecology) - 林业生态学 (Forestry Ecology)- 草地生态学 (Grassland Ecology)- 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 城市生态学 (Urban Ecology)●按照研究的内容划分- 个体生态学 (Autecology)- 种群生态学 (Population Ecology)- 群落生态学 (Community Ecology)- 生态系统生态学 (Ecosystem Ecology) - 生理生态学 (Ecophysiology)●按照问题划分(围绕人类社会发展)- 全球生态学 (Global Ecology) - 恢复生态学 (Restoration Ecology) - 应用生态学 (Applied Ecology)- 污染生态学 (Pollution Ecology)五、生态学的理论框架●生态因子的基本原理- 植物生态学 (Plant Ecology)- 动物生态学 (Animal Ecology)●种群生态学- 个体生态学 (Autecology)- 种群生态学 (Population Ecology)- 群落生态学 (Community Ecology)- 生态系统生态学 (Ecosystem Ecology) - 生理生态学 (Ecophysiology)●群落分布及其演替的理论●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管理第二章·环境:生物有机体赖以生存的所有因素和条件的综合。
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3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4(耐受限度)忍受限度:生物的耐受范围一般都有其低限、高限和最适点,低限和高限之间的范围称为耐受范围。
5适应组合: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就称为适应组合。
6生物学零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的,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7有效积温:植物和某些外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有效积温)。
8温室效应:由于大气中CO2能透过太阳辐射,而不能透过地面反射的红外线,导致地面温度升高,尤如玻璃温室的热效应。
9标记重捕法:在调查样地上,随机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释放,经一定期限后重捕,根据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动物的总数。
10年龄结构:种群的年龄结构把每一年龄群个体的数量描述为一个年龄群对整个种群的比率。
11生态入侵:由于人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稳定的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12年龄锥体: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在种群中所占的百分比。
13存活曲线:存活率随时间(年龄)的变化曲线称为存活曲线。
14世代时间:指种群中子代从母体出生到子代再产子代的平均时间。
15集合种群:是由经常局部性灭绝、但又定居而再生的种群所组成的种群。
16基因频率:在种群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例,即为基因频率。
17自然选择:选择是对有差别的存活能力和生殖能力的选择,只能出现在具有不同存活和生育能力的、遗传上不同的基因型个体之间。
⽣态学重点内容整理⽣态学重点内容整理0 绪论1.⽣态学(n.):是研究⽣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态学按组织层次划分为:个体、种群、群落、⽣态系统3.⽣物圈(n.):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物和⼀切适合于⽣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圈的上层、全部⽔圈和⼤⽓圈的下层4.⽣态学分⽀学科(按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个体⽣态学、种群⽣态学群落⽣态学、⽣态系统⽣态学5.⽣态学的研究的基本⽅法:野外研究、实验研究、数学模拟研究第⼀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 ⽣物与环境1.环境(选):指某⼀特定⽣物体或⽣物群体周围⼀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物体或⽣物群体⽣存的各种因素。
2.⼤环境和⼩环境的区别3.⽣态因⼦(n.):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物起作⽤的因⼦,如光照、温度、⽔分、氧⽓、⼆氧化碳、⾷物和其他⽣物等4.⽣态因⼦的分类(填):①按性质分:⽓候因⼦、地形因⼦、⼟壤因⼦、⽣物因⼦、⼈为因⼦②按有⽆⽣命分:⽣物因⼦、⾮⽣物因⼦③按种群数量变动的作⽤分(选):密度制约因⼦(⾷物、天敌等⽣物因⼦)→影响强度随种群密度变化⾮密度制约因⼦(温度、降⽔等⽓候因⼦)→强度不受种群密度影响④按稳定性分:稳定因⼦、变动因⼦(周期性变动因⼦、⾮周期性变动因⼦)5.⽣态因⼦作⽤特征(填、简、辨):①综合作⽤:环境中的每个⽣态因⼦不是孤⽴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因此,任何⼀个因⼦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的变化。
②主导因⼦作⽤:对⽣物起作⽤的众多因⼦并⾮等价的,其中有⼀个是起决定性作⽤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态因⼦发⽣变化,使⽣物的⽣长发育发⽣变化,这个因⼦称主导因⼦。
③阶段性作⽤:在⽣物不同的发育阶段,⽣物需要不同的⽣态因⼦或⽣态因⼦的不同强度。
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对⽣物作⽤的⽣态因⼦都很重要,⼀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个因⼦替代;但在⼀定条件下,当某⼀因⼦的数量不⾜,可⽤相近⽣态因⼦的加强来补偿,获得相似的⽣态效应。
第七章种内和种间关系一、种内: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1.种内竞争:意义:降低拥挤种群个体适合度,影响基础过程如繁殖力和死亡率,可使个体产生行为适应来克服竞争如扩散和领域性。
①密度效应:个体:产量+死亡率。
植物密度效应:⑴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条件相同时,最后产量基本一致,只在密度很低的情况下成正比。
Y单位面积产量=W(平均)个体平均质量*d密度=Ki常数。
⑵Yoda氏-3/2自疏法则:自疏:随播种密度的提高,竞争使少量较大的个体存活。
自疏导致密度与生物个体大小关系在双对数图上有典型的-3/2斜率。
同时表明质量增加比密度减少快。
②性别生态学:研究种内性别关系的类型、动态和决定的环境因素。
包括:⑴亲代投入:花费于生产后代和抚育后代的能量和物质资源。
⑵两性细胞结合:自体受精异体受精。
一个物种可能采取一种或多种受精策略。
无性优于有性原因:⑴可迅速繁殖⑵母体给下代复制的基因组是有性的两倍。
无性特征:快,多;有性:抗逆。
有性繁殖继续保持的因素: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
性比:雄:雌。
Fisher氏性比理论:任何性比上的偏离都会被进化所纠正。
稀少型有利:母体偏向生产性别较少的后代,母体的适合度就较高。
特例:⑴如果一个性别个体对母体要求的花费比另一性别高,那么雌雄两性的相等投入导致便宜的性别有更多后代数。
⑵雌体通过产生数量不等的良性后代,使生殖成效最大化。
局域交配竞争:同胞姐妹间存在交配竞争,母体如果产同样多的雌雄将造成浪费。
性选择:雌雄在行为、大小、形态上存在差异,是由于配偶竞争中生殖成效区别引起的,两性对后代投入差别大,低投入性别需要竞争。
性内选择:同性间配偶竞争;性间选择:通过偏爱异性的某个特征。
让步赛理论:拥有更奢侈的次生特征必须有好基因,而弱个体不能忍受这种能量消耗和被捕食风险增加。
Fisher私奔模型:雄性诱惑性特征基因的编码随雌性挑剔基因编码而编码。
植物性别特点:多样性、易变性。
名词解释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总是针对某一特定主体或中心而言的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即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又叫生物生存条件休眠:是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制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水泥隔离机制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种群平衡:是指种群数量较长时间地维持在同一水平上种群衰弱:种群长久地处于不利的环境条件下,或在人类过度捕猎,或栖息地被破坏的情况下,其种群数量可出现持久的下降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的一个网状结构生物群落: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有相互联系的不同种群形成的邮寄统一体亲本投资:有机体在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子代时所耗费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生态入侵:某些生物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带入某一适宜于其生存和繁衍的地区,它的种群数量便不断地增加,分布区便会逐步稳定的扩展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寄生:寄生是指一个物种(寄生者)靠寄生于另一物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而生活。
寄生者以寄主的身体为生活空间,并靠吸取寄主的营养而生活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或资源的所消费指示生物:生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每个物种都留下了深刻的环境烙印,因此常用为指示者(可以反映环境某种特征的生物)演替:就是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繁殖价值:是指在相同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玉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包括现时繁殖价值和剩余价值生活型:生活型是不同种生物由于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结构、生理特性以及行为等方面相似或相同的生物类群简答题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特征有哪些?答:综合性,主导因子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种群的空间格局有那些类型均匀型性随机型成群型动物有哪些扩散类型、迁出迁入迁移为什么当今世界上植物没有被动物吃光一、草食动物在进化中发展了自我调节机制,防止作为其事物的的植物毁灭掉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发展了防卫机制。
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世代:昆虫在离开母体到成虫,性成熟并开始产卵为止的发育周期.
2.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水、土地和矿产等5大资源。
3.种: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与近似类群有质的差别,并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原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
4、种群:在一定时间内一个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这个定义表示种群是有同种个体的组合,占有一定的领域。
5、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6、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的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8、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的地段,其上植物群落形成只能依靠外来植物的种子和植物的传播体。
9、次生裸地:原有植被被破坏,但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条件仍然存在或受到很少破坏,甚至还残留原有植被的种子或繁殖体的裸地。
10、性比:种群中雄性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11、抗生:是生物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即一种生物通过分泌化学物质来抑制、排斥另一种生物的现象。
12、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13、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生理机制。
14、食物链:生物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15、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二、填空题
1、环境的类型: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2、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3、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4、陆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5、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6、种群的空间格局可分为3类: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
7、生长过程经过3个时期:停滞期、指数期、静止期。
8、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9、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0、森林生态系统: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
11、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12、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13、土壤:有固体、气体、液体组成的。
14、群落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按余件分);水生演替、旱生演替(按性质分)。
15、初级生产量:收获量测定法、氧气量测定法、二氧化碳测定法、放射性标记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遥感测定法。
16、生态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主要是对流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壤圈和水圈。
17、全球生态系统分为: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18、生态型: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19、制约发展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物因素。
20、大气根据温度分: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层。
21、环境按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2、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将光周期反应类型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
三、简述题:
1、群落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
答:具有一定的外貌、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形成群落环境、有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和群落的边界特征。
2、我国生态学发展中近期的战略目标?
答:1 加强生态学对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指导作用;2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两个深度发展;3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仍然是研究的基础和核心;4以发展多学科综合性学科为互兼顾单学科入门研究;5推进生态学方法论的革新。
3、理解环境概念的要点有哪些?
答:1相对的概念,针对某一主体而言,主体不同则环境的范围大小就不同;2、环境是某一主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3太阳和地球是生物生存的环境基础;4现今的地球环境是已经被生物强烈改造的环境。
4、什么是生物的耐性定律?
答:一种生物能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不足或过度,超过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体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5、有效积温法则的运用在哪些方面?
答:1预测摸个地区生物可能发生的世代数,并绘制出生物世代的分布图;2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3推算生物的年岁生历,益虫的保护和利用,害虫的预防和防止;4可根据有效积温制定农业气候区域,来合理安排作物;5可用来预报农时。
6、生态因子性质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气候因子(如:光、温度、水、风等)、地形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和人类因子。
7、水的生态意义是什么?
答:1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生物的一切代谢活动都以水为介质;3水是生命生存的重要条件,水为生物创造了一个非常稳定的环境。
8、生态系统的组成?
答: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9、什么是食物链,举例说明?
答:草—鼠—蛇—山狮
10、种群动态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答:1对深化物种特征,深入理解群落生态机理有重要意义;2对研究决定种群数量和分布的生态因素,是有重大应用价值,制定保护频危生物防止灭绝的对策,制定有害种群的防治
措施,制定合理收获。
11、从裸地到森林要经历那几个方面?
答:裸岩—苔藓—草本—灌木—乔木—森林。
12、生态系统的共同特性是什么?
答: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动能单位和主要结构,属于生态学上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4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的固定最大值和在这些能量流动的过程中巨大的损失,所以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不是超过5~6级,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
四、论述题
1、要如何正确处理任何自然的关系?
答:1要承认自然的客观的存在,这事处理人与自然的前提,因此要尊敬自然;2人与自然是联系的也是对立统一的,所以要合理利用自然也要保护自然,要保护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3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利用改造大自然要立足于现在着实于未来,发对只顾眼前利益而肆意开发的行为;4坚持适度原则,量变会引起质变,不哼过度利用自然资源;5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树立环保意识。
2、如何从生态学观点来看待今日资源、人口和环境的问题?
答:1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地球上适合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和物质是有限的,不能肆意挥霍;2人类是生物圈的主人,但人类也是生物成员之一,人类能改变和控制自然但不能为所欲为,也必须服从和运用生态学规律,否则人类也能破坏自己生存的环境;3人口增长是环境恶化的决定性因素。
3、现存经济体系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人类掠夺过度开采资源使得生态环境恶化;2现在的经济体系是靠大量不可再生资源来带动的;3商品缺乏耐用性;4开发式经济造成废物的大量累积使环境恶化;5追求高生产高消费并以此来评估经济是否发达的标准;6国家调控贫富差距税收不公等。
4、详述自然资源的特性?
答:1不可枯竭资源:核能、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氢能等,特点:其数量丰富稳定,几乎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不会受人类的利用而枯竭;2可枯竭资源:森林、草原、石油、煤矿和天然气等,特点:会随着人类的过度利用而枯竭;3这些自然资源会跟人类社会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资源网。
5、全球环境问题包括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答:大气污染、臭氧层的破坏、全球变暖、淡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及人口、城市化和能源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