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岩论心理治疗不同流派视角下的个人成长
- 格式:docx
- 大小:21.01 KB
- 文档页数:10
从继承到超越:积极心理治疗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比较秦彧
【期刊名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28)1
【摘要】积极心理治疗作为心理治疗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它从人发展的可能性和能力出发,以积极的认知方式探讨冲突与苦恼,以跨文化的观点评估心理问题,以独到新颖的治疗思想反对传统的学术主张,已经发展为既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有明确治疗方法的治疗模式.然而,这一较符合人性特点的心理治疗模式并不是全新的内容,它深深扎根于传统心理治疗特别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土壤之中,并在治疗目标、治疗方法等方面实现了超越.
【总页数】5页(P115-119)
【作者】秦彧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48
【相关文献】
1.从继承到发展:柳宗元对庄子的超越——《庖丁解牛》《种树郭橐驼传》比较教学课例研究 [J], 赵清林;
2.建筑,在继承和超越中演绎精彩——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日比较及对上海的启示[J], 张磊
3.非线性叙事艺术的继承与超越——《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与《干旱的九月》之比
较 [J], 柴玉洁
4.非线性叙事艺术的继承与超越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与《干旱的九月》之比较 [J], 柴玉洁
5.继承中的超越与超越中的继承——陶行知与杜威关系略论 [J], 周洪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
个人形成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提出了人类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环境和个人经验的影响,从而形成个体特征和个性。
在我的心理治疗观中,我认为个人形成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问题和需求,并为治疗提供指导。
首先,个人形成论强调了环境和个人经验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因此,在治疗中,我们应该关注患者的生活背景和经历,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问题和行为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询问他们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职业生涯和社交生活等方面来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问题和需求。
其次,个人形成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和个性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的。
因此,在治疗中,我们应该注重患者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改变负面行为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与患者交流和观察他们的行为来了解他们的发展趋势,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最后,个人形成论还强调了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背景和经历,因此,我们在治疗中应该尊重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并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个人形成论对于心理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患者的生活背景和经历、注重他们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以及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来为他们提供更有效的治疗。
- 1 -。
心理学发展学派的纷争(基础心理学):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纳。
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实验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联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也就是企图从意识经验的构造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只问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不问意识内容的来源、意义和作用。
机能主义心理学:杜威、安吉尔。
背景:达尔文进化论和詹姆士实用主义思想。
机能主义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做一门纯学科,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行为主义:华生。
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
所谓的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于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由此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
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并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因此,此学派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魏特海默、克勒、科夫卡。
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相加,意识、经验也不等于感觉和感情等元素的集合,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因而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组成它的元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或叫格式塔心理学。
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认为人的心理包含着两个主要的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能够觉察得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以后被压抑的人的欲望。
这种欲望因为社会行为规范不允许满足,而被压抑到内心深处,意识不能将其唤醒。
它不同于觉察不到的通常意义上的无意识,为区别起见,后来经常将其叫做潜意识。
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前意识的概念,认为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中间心理状态,是那些此时此刻虽然意识不到,但是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不断搜索的情况下,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心理学治疗的7个流派简介心理学治疗是一种应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并改善心理健康的过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心理学治疗已经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本篇文章将简要介绍心理学治疗的七个主要流派,并提供每个流派的步骤和着重点。
1. 认知行为疗法:- 理论基础: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是由他们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
- 步骤:1) 辨识和记录负面思维模式。
2) 挑战这些负面思维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3) 替换负面思维为积极和现实的思维模式。
4) 尝试新的行为模式来取代不健康的习惯。
- 着重点:认知调整和行为改变。
2. 精神分析疗法:- 理论基础:强调无意识心理过程对于行为和情绪的影响。
- 步骤:1) 探索患者的无意识冲突和潜意识的欲望。
2) 建立一个安全、支持性的治疗环境。
3) 解释患者潜意识冲突的根源,并帮助患者理解它们对行为的影响。
4) 培养患者对自我的洞察力和自我意识。
- 着重点:无意识冲突的理解和解决。
3. 人本主义疗法:- 理论基础: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增长的潜力。
- 步骤:1) 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接纳。
2) 帮助患者探索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和目标。
3) 鼓励患者寻找并发展自己的潜力和才能。
4) 培养患者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爱和同理心。
- 着重点:个人增长和自我实现。
4. 解决短期治疗:- 理论基础:旨在快速缓解症状和解决特定问题。
- 步骤:1) 明确定义特定的治疗目标。
2) 使用具体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缓解症状。
3) 监测和评估治疗的进展。
4) 培养患者面对类似问题时的自我应对策略。
- 着重点:解决特定问题和症状缓解。
5. 行为疗法:- 理论基础:关注人们的行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 步骤:1) 指导患者记录和分析他们的问题行为。
2) 帮助患者设定可行和可测量的目标。
3) 使用正反馈和奖励系统来强化良好的行为。
4) 培养患者使用自我监测和自我控制策略。
心理咨询师流派及其理论特征分析心理咨询师是一种针对心理问题提供相应帮助的专业人士。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心理咨询师流派。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特征和方法论,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和分析。
1. 人本主义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其代表人物为洛杉矶大学教授卡尔•罗杰斯。
他的理论主张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认知是治愈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而且人是具有内在的自我治愈力量的。
在治疗中,人本主义流派的重点在于建立与病人之间真正的情感关系,关注病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需求,帮助他们掌握自我,实现自我完善。
此外,人本主义流派注重解释病人的行为和经历,让病人能够构建良好的自我形象和情感体验,最终达到对自我和生命的真实意义的认识。
2. 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流派是西方心理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派,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维也纳。
其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受到潜意识的控制和支配。
他提出了“自由联想”,使病人表达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隐藏的潜意识活动,并进一步分析他们的心理原因。
精神分析流派重视过去的经历与心理组织之间的关系,帮助病人更好地理解自我意识和在生活中的行为,最终实现对自我的治愈。
3. 认知行为流派认知行为流派强调人们的想法和信念对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它的代表人物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艾伦•埃利森。
他提出“通过认知对情绪进行干预的理念”,即决定性条件是人们的情感和行为是与他们的核心信念、思想和预期相一致的。
认知行为流派的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调节、行为规划和策略制定等,以帮助病人扭转负面思维和情感,以最有效地应对现实。
4. 唯物主义流派唯物主义心理学流派起源于苏联,并早期得到了马赫、康姆和皮亚杰等哲学学派的支持。
该流派本质上是一种对经验主义的思考,反对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流派认为人是受物质世界和社会环境制约的,思想和感觉反映了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而非人的主观想象。
由此,唯物主义流派的治疗方法强调观察和控制外界刺激,帮助病人更好地适应自己的身体和环境。
韩岩缘起性亲:精神分析主体间性思想的新自我理论萌芽说明:韩老师该文准备了他所讲述的“新人本整合心理学”系统中自我发展层次理论的重要登场。
缘起性亲:精神分析主体间性思想的新自我理论萌芽韩岩 2011年精神分析的主体间性学派(后自体心理学):斯多罗,埃武特等实在主义声称:有一个外在的独立的客观现实,有一个与其分离独立的主观世界,这个主观世界需要不断超越其自己去体认那个外在独立的客观现实—真理。
实在主义的思想渗透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思维中。
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对于移情概念的界定。
移情被看作是对客观现实的扭曲,是被分析者将眼前的分析师误认为自己童年时代的父亲母亲;因此分析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对被分析者的移情进行解译,让无意识上升到意识,从而这由分析师之理论所代表的真理,将让被分析者获得心灵之自由。
这些基本假设被贯穿到实在主义的经典精神分析师的治疗实践中: 它是一条单向的道路,权威分析师施加影响给被动的,抗拒的被分析者;它是一个“孤立大脑模式”的工作模式: 病因皆来自被分析者的主观世界,而分析师不过做一面空白屏幕折射回被分析者的内宇宙,而分析师也需要摆脱他的反移情从而保证空白屏幕的科学的客观独立性。
但是对于斯多罗等来说,唯一能够被分析师所探寻和了解到的现实只是主观的心理现实—被分析者的,分析师的,以及由他们互动而创造的主体间场的心理现实。
而对这种心理现实的理解唯一道路, 只有通过神入/自省之手段。
这其实呼应了科胡特早年提出的思想:“惟有那些通过内省可以观察得到的现象,或者通过神入于他人的内心而观感到的现象才叫做心理的;才是属于精神分析研究的领域。
”分析师通过长久神入(自省)浸泡于被分析者的主观心理现实中,自省于他们两者互动所创造的模式中,从而说出他的理解和感受。
在斯多罗等的理论中,其实何谓客观现实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主体间的现实,而究竟是分析师还是被分析者更拥有现实解释权这样的争论将不复存在。
假如这种争论真的在分析师和被分析者之间出现了,比如分析师解释说“他解释的才是客观现实,因为他是依据那个客观的理论,而被分析者不过在阻抗之中”,这样的说法,表明了分析师已经背离了主体间性之立场,已经不再处于精神分析的观察研究模式中;而这种背离,其对治疗对话的影响可能将是负面的,遵循主体间性思想的分析师们会认为需要敏察之。
人格心理学论文——六大流派综述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
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
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
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
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
自我经常会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无意识内容控制在意识之外,以避免焦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包括压抑、升华、移置、否认、反向作用、合理化、投射等。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
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
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主要部分,了解无意识的方法主要有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行为、象征性为等等。
弗洛伊德第一个概述并提出了心理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
“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考察”。
移情和反移情是重要概念。
精神分析师经常使用投射测验来考察无意识,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痛觉测验和画人测验等。
对投射测验的主要批评是其信度和效度过低,但如果使用正确,投射测验会带来很好的启发。
“新精神分析主要应该被看做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
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
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
父母的溺爱和忽略会导致人格问题。
心理学各流派的主要观点与特征1. 结构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早期流派之一,它关注人类意识的结构和组成。
以下是结构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特征:•研究对象:结构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意识的结构和组成,通过分析感知、认知和情感等元素来了解人类思维过程。
•方法论:结构主义者采用实验方法,通过让被试者描述他们在特定任务或情境中的体验来获取数据。
•原子论观点:结构主义者认为意识可以被分解为基本的感觉和知觉元素,类似于化学中的原子。
•内省法:内省法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法,被用于研究个体在经历某种体验时所产生的感受和想法。
•提出“三个自我”:结构主义者将人类意识分为三个层次,包括生物自我(基本生理需求)、社会自我(社会角色和期望)和精神自我(个体独特性格)。
2. 功能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心理学是对结构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思和批判,它关注人类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以下是功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特征:•研究对象:功能主义心理学关注人类意识在适应环境中的作用和功能,强调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方法论:功能主义者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观察行为并分析其目的和效果来获取数据。
•关注行为的目标:功能主义者认为人类行为是有目标和意图的,它们可以帮助个体适应环境、满足需求和实现目标。
•强调实用性:功能主义心理学追求实用性,关注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育、工业管理等领域。
•倡导个体差异:功能主义者认为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并且这些差异对于适应环境和实现目标至关重要。
3. 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它将注意力集中在可观察到的行为上。
以下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特征:•研究对象:行为主义心理学关注可观察到的行为,忽略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方法论:行为主义者采用实验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和测量行为来获取数据。
•强调学习: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他们关注如何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塑造和改变行为。
韩岩论心理治疗不同流派视角下的个人成长(笔记节选)韩岩老师:第一、最早受训经历是认知行为治疗,属于科学心理学;第二、受训经历,情绪聚焦疗法,非常接近科学心理学这样一个疗法。
所以韩老师会经常呈现科学家的一面,讲究严谨、科学和实验。
第三、最长时间的训练,是自体心理学。
韩老师的体验师也是自体心理学的,先从体验入手,个人体验,留下深刻印象,明白了什么叫做“关系治疗人”。
一个心理治疗,最关键的是关系。
关系不是简单帮助你解决问题,韩老师的体验师说,关系治疗是:1、是两个脑袋,一起思考一个人的问题2、两个心的碰撞来展示崭新的关系,甚至是不可思议的深刻的新的体验。
这是心理治疗教给韩岩老师的,如果没有心理治疗,他完全不知道这个体验的。
韩老师说60后这代人,对“关系治疗人”——这种体验,是相当不寻常体验。
有一次接受治疗后,韩老师走在路上,感觉非常明媚——刚到澳大利亚有这种感觉,但时间长了,已经对这种感觉淡掉了。
这种感觉对接受过长程心理治疗的人,而且是成功的人,不会觉得特殊。
但对其他人这个经验还是特殊的,一个经验是:1、松动。
心理治疗有松动作用,关系产生的松动作用。
韩老师当时脑子压力比较重,想得特别多,整个人上了发条一样,特别满,没办法放松下来。
每次跟治疗师谈,谈的过程,发条就松了下来,这个经验非常强烈。
接受完治疗,走出门的时候,阳光明媚,再次感觉明亮。
你心里事情多,想得多,对这样景色没感觉了。
他当时感觉非常明媚,看得非常清晰,别墅,花园,没穿上衣的男人,浇花院,晶莹透亮的喷水。
强烈的明亮感觉回来了。
2、回到正轨。
每个人都有固化的模式,是你从小到大,不是单纯你小时候,不断发展的模式,跟传统精神分析这种看法不同,即使在固化,也会随着你年龄变化变化的。
人都有固化的模式。
这种固化在某些场景、时期、情境下,使你生命本身失去光彩意义,或者使你没有办法处理很多问题。
韩:治疗师跟我谈的时候,我都会回到正轨过来。
刚才这两个点,都和创伤不是太密切。
这是自体心理学带给我重要的体验。
第四、还受过相当长时间的灵性训练。
学了认知行为,学了情绪聚焦,学了自体心理学,自体心理学就是关系,这里面缺什么?缺灵性,缺超越的部分。
当时韩老师内心生出的渴望。
一方面,他很早开始禅修,后来找荣格派分析师做体验。
最终放弃,60年代以前,心理治疗和灵性结合的,荣格派独一无二。
60年代以后,人本的兴旺,超个人心理学的兴旺,已经有非常多可供的选择。
影响最深的是钻石途径。
可以看阿玛斯第一本书。
第二本很多人是看不下去的。
阿斯玛那套书不太体验心理治疗的东西。
他把心理治疗和灵性结合的非常好,独一的一家。
他写过许多客体关系、自体关系和灵性的书。
韩老师经过长时间自体心理学体验,带来了非常大的收获,但感觉缺了个东西:在心理治疗当中,心理治疗师是你的知己,但是这个知己不是对等的关系。
是非常有限制的。
韩老师体验过个人心理治疗的力量,同样,灵性社区的精神力量也是非常巨大的。
非常有限制的个人治疗关系让韩岩老师感觉不足之处。
接受心理治疗,原来看起来还可以的朋友关系,可以谈心的朋友,比起长程心理治疗,相形见绌了。
那段时间,长程心理治疗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韩岩老师经过长程治疗之后,再次感觉心理治疗不够,向往什么呢,向往精神性社区。
在澳大利亚,见过基督教的团契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大陆人没有非常好的组织和社区,搞不出像样能滋养我们的东西,为赚钱和获得居留权打拼,充满欺骗,韩岩老师有一篇文章,《我在澳大利亚底层的日子》。
团契给了韩老师不一样的体验,固定时间读圣经,唱诗,探索很深刻的问题来交心,这个给了韩老师很深刻的印象。
基督教团契要求你必须信什么,阿玛斯团体不用,不要求你信什么,没有要求你信仰任何东西。
钻石途径创造了非常出色的社区,有一个老师跟学生的关系。
其实就是治疗师,做得跟心理治疗没什么太大差别,需要付费。
也有闭关训练,3、4天工作坊,小组同修。
非常精当的社区,满足了韩老师个人的精神需要。
这部分跟微课关系,社区是很重要的。
讲一个词,文化。
中文,以文化人,西文,培养基,生存,细胞生存的人工创造的环境。
人的发展跟社区小文化的存在空间关系非常大。
小文化空间的力量非常大的。
讲三个流派,认知,精分,积极心理学。
认知。
略精分,超我重要概念,本我也不行,靠自我协调,协调之后,本能升华,成熟的防御机制,这样你的问题就好了。
这个人性观有悲观味道。
还有5岁之后,强迫性重复,体会童年创伤造成的我们现在的模式。
精分,你要超越这些模式,方法,你要认为童年强烈的决定性作用,你要不断认识它,看到它,精分的目标就到这里了。
国内精分目前占主流。
我们现在类似美国60年代前,精分一统天下,美国当时还有行为治疗。
60年代之后,人本,完形,家庭治疗等,这意味着范式的更迭。
颠覆形成之后,精分内部进行调整。
70年代,自体心理学诞生在70年代,就是在风起云涌的挑战面前,产生一个新的东西。
在自体心理学中,隐含着一种新的方式,很多国内精分派者可能不同意这种说法。
自体心理学对个人成长来讲,是讲得比较好的学派。
科胡特早期有著名的文章,提出了关于成熟自恋和原始自恋的区分概念。
成熟自恋包含这样几个东西:1、创造2、神入3、幽默4、接受有限性5、智慧创造、神入放在一边,幽默和生命的有限性放在另外一边,形成两大因子。
创造和神入是什么呢,扩大你的自我(神入和自控力是在大脑一个区域的,创造是自我效能部分)。
神入,通过进入别人的世界把自己扩大。
创造更加神奇。
上帝创造人的例子。
泥巴,给了一口气,泥土人就活了过来,气,灵魂的概念。
创造,微课将会不断提的概念,个人成长非常核心的要素——你把有限环境中各种各样素材、给与的条件,你将一个主体性的东西渗透进来,有一个灵魂的东西渗透进来,创造出你的生命,你的生活。
创造出你的生命的艺术和你生活的艺术。
最大的创造,是你对你生命的创造。
创造和神入包含了自我扩张的一面。
渺小的自我扩张开来,通过创造和神入。
幽默和接受有限性,面对人生的悲剧,面对人生的各种不幸,面对丑陋和渺小的时候,你可以用很幽默的态度来看它。
不是瞎调侃和都比。
用有趣的方式接受人性的局限。
有限性,接受无常。
一个是创造,一个是扩大,幽默和有限性是接受有局限的自我,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怎么调节,主要在于智慧。
善于开拓创造善于理解别人,同时能够接纳自我,能够放下,能够接纳的一个人。
通过智慧来调节。
有些人信佛教,比较肤浅,不太到位,有些副作用,变得非常被动的人生,当这些人被这种被动性一面的影响,非常强调对无常的接受,不太强调创造这个东西。
而智慧在上面做大的构架,才可以将成熟自恋讲起来。
科胡特的这几点,在后来几本书,没有继续阐述。
科胡特如果可以活得更长,理论可以进一步发展。
科胡特理论蕴含着非常出色的一个种子。
罗杰斯,第一阶段,治疗儿童,第二阶段,治疗成人,第三阶段,治疗精神分裂症第一个阶段在一个治疗中心做的,二、三阶段,在大学做的,然后罗杰斯辞职不干,跟学术界告别,到加利福尼亚,加入民间行为研究所,投入当时会心运动。
罗杰斯角度更加宽广,不仅是做治疗,同时更宽广。
自体心理学的丰功伟绩,原来精分好多病治疗不了,到了自体心理学,可以治疗了。
自体心理学的种子,要跟罗杰斯的思想和方法嫁接,才有可能推到个人成长这部分去。
科胡特自体心理学来到中国,2006年去上海,邀请韩岩老师讲自体心理学,当时不流行。
2011年,自体心理学很热,但是韩岩老师不想单独讲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为何会热起来?因为给自恋一个正名,自恋不是可怕的东西,是需要予以认可的。
正名之后,国内治疗师讲的,自恋关键要合适,你只要合适就好了。
这是用两分法,合适和不合适的自恋。
更好的说法,自恋是呈阶梯的上升,越高层次的自恋,是越好的自恋,低层次的自恋,不太好的自恋。
在某个特定年龄阶段,只能有那个年龄的自恋。
人用不同梯形比较,是有不同程度自恋的,发展层次论解决了难题的地方,一层一层发展过来的,一阶一阶发展过来的。
你不能简单说全能自恋就是巨婴。
这两点说,科胡特仅仅讲自我成长,是不够的,所有心理治疗理论的来源是什么?通过一对一做心理治疗来的,心理有困扰的人,得出的理论,这个有局限,这取决你遇到的来访者是什么状态境界和程度。
科胡特只做心理治疗,根据这些素材拼他的理论,跟罗杰斯更广泛投入社会生活中相比,在构建理论上来讲,有一定的欠缺,罗杰斯理论,从现代角度来看,也是有局限的。
自体心理学,人本,罗杰斯人本还要发展一下,整合一下,才能拼接出更好新的提供个人成长的理论。
新人本整合,自体心理学非常重要,罗杰斯非常重要,要重新认识罗杰斯。
这些还不够,还有一个是科学实证心理学罗杰斯和科胡特发展出有意义的知识、思想和方法,罗杰斯广,科胡特细腻深刻,但没做这方面研究,一个人观察从婴儿、青少年、成年、老年,这个是发展心理学。
心理学缺少发展心理学是非常大的遗憾的,巨婴国的最大问题,用了精神分析的发展心理学,缺少科学发展心理学的整合,这本书很妙,但是好多东西没讲清楚。
武志红老师的这本书目前争论得沸沸扬扬。
不知道有人意识到沒有,武老师毎一大章的标题都起得非常棒,它触及到当代中国人个体及文化中一些重大问题,难题。
怪不得掀起轩然大波了!但是,正如许多批评者而言,武老师的分析推理似嫌简单。
于是有人说,这可能是武老师学艺不精。
我的看法是:问题没那么简单!问题在于,当我们广泛学习西方的心理治疗心理学灵修等等并应用于本土,本来这就是极漫长艰难需要不断个人超越的道路(就象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需要不仅对西方心理学派有深入的理解,又需要对其深广的现代文化背景有切肤的体会(否则皮肉脱节);不仅有丰富广阔的中国生活经验,又要在复杂多元混乱变化不定的当代中国生活情境中做出智慧的判断和灵活的视角,而有时最需要的其实是勇气和创造!今天下午我的讲座会提到这一些,把武老师的每个标题都重解一下,做为我个人的尝试和努力。
讲巨婴国,我欣赏这本书。
理论不够严谨,当然是因为处理这个素材太宏大,他要研究国民性,等于走鲁迅的路。
研究国民性这么大的题目,用的是传统精神分析理论,也用了一些自体心理学理论,不够。
他每个题目都写得非常好:1、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2、巨婴心理:共生3、中国式好人4、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5、孝就是顺6、无回应即绝境7、从龙到人题目触及到中国人一系列问题,问题在于他用的精神分析理论。
第一章,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用口欲期、肛欲期,实在不服众。
第二章,巨婴心理共生,共生在国内基本看成贬义,但高级共生是褒义,不是贬义。
解决大难题——现在东西方文化争得很厉害: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国是集体主义文化,是这两者区别造成的,这东西完全错误。
两分法不对,不同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以不同的结构存在的,有低级层次的共生,也有高级层次的共生。
中国式好人,相对中国式坏人,还是好人,相对更高自我实现的人来讲,发展更高阶的人,这个好就差了一点,中国式好人在一定的适当的环境发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