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明十三陵为何要费时费力修成弯弯曲曲的样子
- 格式:docx
- 大小:4.58 KB
- 文档页数:2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古代文明史解析揭秘明十三陵选址之谜
导语:在中国古代,人们都非常迷信,他们认为,人死之后的阴间生活和阳间生活一样。
所以,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所以在选择坟墓时,都非
在中国古代,人们都非常迷信,他们认为,人死之后的阴间生活和阳间生活一样。
所以,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所以在选择坟墓时,都非常讲究风水理论,力求选择那些风水好的地方作为墓地。
在这一点上,贵为皇帝也不例外。
在这些皇帝的心中,即使皇帝死了,也是去阴间做帝王去了,所以阴宅和阳宅一样,都要有好的风水、好的设计,因为它们关系到王朝的兴亡。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关于该陵墓群,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此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千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从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可以看出,明十三陵在修建的过程中,非常注重风水讲究,我们不禁要问:当年明成祖朱棣为何要将墓地选在这里呢?明十三陵的格局又体现了什么风水理论呢?
先看看明十三陵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对此,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经专门写诗来描述这里的地理优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
”明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于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的屏障,还是整个京都的北屏。
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无疑是一片宝贵的风水宝地。
生活常识分享。
十三陵历史介绍故事十三陵史话:遮羞山,遮了哪门羞?仁宗朱高炽死后埋葬在献陵。
陵寝中间有一道小山梁,使祾恩殿和后面的方城明楼在院落上彼此不相连属。
前面以祾恩殿为主,建为一进院落,后面以宝城、明楼为主,前出一进院落。
这座小山,正好从正面挡住陵园的明楼和宝城,民间叫它为“遮羞山”。
传说墓主仁宗皇帝生前曾误入其父妃子的寝宫,朝野以为失礼。
仁宗为保持天子尊严,对天起誓,失口否认,说如有此事,就让龙把自己吃掉。
不意金銮殿上真有一龙飞腾而下,一口将仁宗吞下,大臣们急忙救驾,却只抢下一只靴子。
嗣皇帝宣宗只好将父亲的靴子葬入陵中。
为了遮掩此事,特意把真正的陵体安排在这座小山之后。
其实,陵园的这座小山,真名叫“玉案山”,与遮羞并无关系。
选择中隔小山这种布局的真正原因与陵园的风水有关。
乾隆盗墓的传说清朝入主中原后,为了缓和民族矛盾,笼络汉族地主阶级中的知识分子为清王朝效命,曾对明十三陵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对十三陵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修葺。
但修葺项目不全,且未尊原制,有的建筑还被拆除或缩建,世有“拆大改小十三陵”之说。
“乾隆盗木”的传说更是广为流传。
传说中认为,乾隆皇帝修葺十三陵,另有企图。
修缮的目的是因为他看中了长陵祾恩殿的楠木大柱。
因为那样的奇材大木,到了清代已经很难找到了。
为了把这些木材搞到手,他才降旨修陵,并企图将长陵大殿拆毁。
由于汉官刘墉、纪晓岚等人的劝阻,乾隆皇帝才勉强答应不拆长陵,但仍命人拆毁了永陵大殿。
并将该殿的楠木,用于圆明园的修建。
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不见诸正史。
但从当时陵园的修葺情况看,清政府曾对十三陵中的六陵祾恩殿缩小规制重建。
龟驮碑的故事在明十三陵中,除思陵外,每座陵墓前都有一龟驮碑。
即神功圣德碑。
碑下以龟为趺(底座)。
神话传说中龟是龙的儿子。
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其中一子好负重,就是龟。
龟以长寿著称,自古受到人们的器重。
早在奴隶社会时,奴隶主认为龟的寿命长,知道的事情自然要多,所以问卜时多用龟甲,将其烧裂后看纹向来判断吉凶,然后将问卜内容刻在上面,保存起来,这便是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字。
十三陵知识点十三陵是指位于中国北京市昌平区的明十三陵,是明代崇祯皇帝以及十三位皇后、23位皇子等共计于明代被处死一同埋葬的地方。
这些陵墓分为主陵和配陵,以及一些陪葬的石刻、神道和建筑群。
下面将介绍十三陵的基本情况以及相关知识点。
一、十三陵的背景十三陵的建造始于明正统年间,当时明成祖朱棣选择昌平作为陵墓的选址,是因为昌平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气候适宜,适合皇家陵墓的修建。
此外,昌平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皇家陵园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氛围。
二、十三陵的布局十三陵的布局呈“一主,四副,八陪”的形式。
主陵即明神宗朱翊钧(崇祯皇帝)的陵墓,位于整个陵园的最中心。
四副指的是四位皇后的陵墓,分别是孝端章皇后、慈仁章皇后、孝睿章皇后和孝恭明皇后的陵墓。
八陪指的是皇子的陵墓,八陪中最有名的是郑贵妃陵墓,她是明神宗的最宠妃子。
三、十三陵的建筑风格十三陵的建筑风格以明代皇家建筑的特点为主。
主要表现在建筑的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以及雕刻精细、工艺独特等方面。
著名的景点有“金銮殿”、“宝城”、“神道”等。
这些建筑作为明代陵园的代表,将明朝的建筑风格完美展现。
四、十三陵的丰富文物十三陵不仅是明代陵园的代表,同时也是丰富的文物宝库。
这些文物包括了各种石刻、碑碣、石马、石狮等。
其中最有名的是石象,是明代建陵时用来守卫陵墓的。
这些文物展示了明朝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对研究明代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五、十三陵的文化意义十三陵作为明代的陵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它代表了明朝皇家陵园的规模和建筑风格,反映了明朝的政治、文化和艺术成就。
它也是保护和展示明代文物和艺术品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总结:十三陵是明代崇祯皇帝以及其他皇后和皇子的陵园,位于北京昌平区。
它的建造背景、布局、建筑风格、丰富的文物以及文化意义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十三陵不仅是明代陵园的代表,也是保留了丰富历史文化的宝库,对于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十三陵为何单单定陵被打开棺椁消失尸骨无存
导语: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项考古计划曾试图解开十三陵所有秘密,最早提出该计划的,是当时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还有郭沫若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项考古计划曾试图解开十三陵所有秘密,最早提出该计划的,是当时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还有郭沫若。
这是中国第一份由历史学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计划。
但十三陵最终只有一座陵墓的地宫被成功打开,这就是至今中国惟一被考古学家打开的皇陵——定陵。
掘一年方才找到墓葬入口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行动于1956年春开始。
在挖掘计划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长陵是首选目标。
然而,对长陵的调查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
最终,考古队决定另找一个陵墓试掘。
经多方调查,定陵进入考古队的视野。
1956年5月,试掘正式开始。
考古队在定陵宝城一处城砖脱落的位置挖开第一条探沟。
探沟刚挖到1米多深,就在宝城内侧的墙壁上发现一块砌在墙里的石条,擦去石条上的泥土,3个刻在石条上的字显露出来:“隧道门”。
十几天后,考古人员在城墙的下方发现一个券门,同时在探沟的两侧发现两道砖墙,两墙之间形成一个隧道,伸向宝城的深处,考古队判断这就是通向地宫的隧道。
为减轻挖掘工作量,考古队没有继续第一条探沟的挖掘,而是在第一条探沟的延长线上挖开第二条探沟。
但一个多月过去了,第二条探沟一直没有新的发现,在第一条探沟中曾经出现的隧道砖墙也奇怪地消失了。
进入9月,挖掘工作才出现新的转机。
一天,在第二条探沟的深处,生活常识分享。
北京昌平十三陵风水之谜十三陵区大红门作者岳南公元1398年闰5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西宫的御榻上进入弥留之际,他竭力睁大眼睛,望着皇太孙朱允炆,浑浊的眸子里闪现着几分忧郁和惶惑。
在他71年的漫长生涯中,朱元璋由一个无家可归的和尚成长为一个拥有八荒四海的皇帝,他经受了无数次刀光剑影的生死考验,而每一次都凭借自己杰出的胆略和才能,钢铁般的意志,正当的或卑劣的手段扼住了命运的咽喉,由胜利步入辉煌。
而步入辉煌的他在权力的顶峰,又做出了一系列令世人震惊的事情。
他废除了中书省、丞相制,以六部为最高政务机关,直接对皇帝负责;废除了行省制度,代之以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废除了大都督府,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大肆屠戮宿将元勋;颁布了一系列旨在防止后宫和宦官干政的禁令;借鉴汉唐时期的封藩制,将26个儿子封为藩王,又采取措施,限制藩王势力……所有这些,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保证朱家永远处于权力的顶峰而不被摔下。
既然这一切都安置完备,那么,在撒手人寰之前,这位颇具文韬武略的皇帝,除了对自己即将离去的不情愿,还要担忧什么呢?他动了下嘴唇,似乎要跟长孙——这位自己权位的继承人交待些什么,但嘴唇抽搐了一阵,却没有说出话来。
也许,朱元璋凭借那种在酷烈的政治斗争中锻炼出来的敏锐直觉,他预感到有一个人,一个在相貌、性情、秉赋、才干等各个方面都与自己酷肖的人,将在他死后掀起一场巨大的波澜。
这个人就是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
或许是出于更加复杂的考虑,朱元璋最终还是没有对皇孙朱允炆说出这个可怕的预感,他只是把身边一个心腹太监叫过来,有气无力地悄悄叮嘱了几句秘语便闭上了眼睛,一代枭雄——大明江山的开国之君,就这样离开了他亲手创造的煌煌大业,走进了南京郊野、钟山之下那座规模宏大、气度非凡的陵墓——孝陵去了。
太祖驾崩的消息传至北平后,一队人马立即驰出古城向京师飞奔,跑在队伍最前边的就是燕王朱棣。
朱棣本是朱元璋第四子,封国在北平(今北京),北平为古燕地,故称燕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声名远扬的明十三陵为什么至今无人敢盗?
导语:声名远扬的明十三陵,指的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从永乐七年开始修炼陵墓,直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葬入此陵墓才停止,历时230余年,陵墓中
声名远扬的明十三陵,指的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从永乐七年开始修炼陵墓,直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葬入此陵墓才停止,历时230余年,陵墓中包括十三座皇帝陵、二十三座皇后陵、二座太子陵、七座妃子陵和一座太监陵。
它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中的一座—天寿山,距京五十多公里,总面积达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
在中国历史上的帝王陵墓中,明十三陵是保存得相对好的一处,其建筑之雄伟,历史文化价值极高。
建国初期,国家为了保护这个文化古迹,以重点保护文物对待十三陵。
十三陵分别于1957年和1961年被设立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又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1年,再次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
如此完美的一座陵墓,却不该是无人问津的,然而纵观古今,却曾未遭过盗,究竟为何?文物工作者通过研究和测定发现原因有三:首先,十三陵的墓道的设计极为不规则,一改常规的通过中轴线笔直通往墓室,从边上环绕而上,一绕就容易把人带上偏路了。
其次,明十三陵位于首都附近,从明至清再到北洋和现政府,政府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力度。
再者,十三陵坐落在小盆地地区,周围重峦叠嶂起到了屏障作用。
生活常识分享。
“明十三陵”史话作者:顾建平来源:《北京档案》2010年第09期“明十三陵”是北京的名胜之一,地址在北京西北郊的天寿山脚下。
那里有我国明朝从成祖到思宗的十三个皇帝的陵墓,因而被人们叫做“十三陵”。
这十三个陵墓分布在总面积四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壮丽巍峨。
说起“明十三陵”,就得从明成祖朱棣说起。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个儿子。
当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知道北京在战略上是很重要的地方,就派了他最有才干的儿子朱棣重兵驻守,封为燕王。
可是到了建文帝的时候,燕王朱棣就起兵推翻了这个登基不到五年的明朝第二个皇帝,从侄子手里夺到政权,自己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历史上的明成祖。
从他开始,就把国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
明成祖做皇帝没有几年。
就忙着为自己找个埋葬的地方。
大臣们曾经建议他选择京西矿区的潭柘寺一带,没有被采纳。
一个叫廖均卿的风水先生,替他找到了昌平的黄土山,中了他的意。
于是从他开始,明朝皇帝死后的葬地,就在这里定了下来。
黄土山从此改名叫“天寿山”。
朱棣把坟墓选择在北京附近是有他的用意的。
这不仅因为北京是战略要地,对于封建时候的帝王来说,祖先的“皇陵”是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把自己的坟墓选择在北京附近,一旦有外族侵略,他的后代子孙就会死守皇陵。
守住皇陵就守住了北京,这样也就保卫住了国土。
现在,我们就来谈谈“十三陵”的历史。
明成祖朱棣的坟墓叫“长陵”,是十三陵里规模最大的一座。
“长陵”是在成祖的皇后徐氏死后修建的,从永乐七年开工,到永乐十一年建成,徐皇后就先葬了进去。
明成祖自己在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死在远征途中的榆木川,当年八月运回到北京以后,才葬进长陵的。
在长陵,地面上最大的建筑物要属棱恩殿。
这个殿的形式、规模,和故宫里的太和殿差不多。
殿内有五十根柱子,都是四丈多高的独根楠木,中间二十四根柱子的直径有四尺,两个人合抱都抱不过来。
周围二十六根比较细的柱子,直径也有三尺多。
这种木料有一股香味,俗名叫香楠木,是一种珍贵的木料。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称十三陵。
明十三陵自永乐年间建长陵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它用一条总神道、一座石牌坊、一组石像生,把整个陵区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较多的帝王陵墓群。
明朝有十六帝,这里为什么只有十三陵呢?那是因为明朝有三个皇帝没有埋在这里,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个是明朝第二皇帝朱允炆;还有一个是明朝景泰皇帝朱祁钰。
明朝第一个在北京修建陵寝的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
明朝永乐五年(1407)七月,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赵羾和江西术士廖钧卿在北京一带选址建陵。
最后选中今天昌平区康家庄楼子营一带,作为陵址上报给皇上。
朱棣亲自现场考察后,非常满意,封这里的山叫“天寿山”,选择“黄道吉日”开始动工修建陵寝。
从永乐七年到宣德二年(1409-1427),历时18年之久,陵寝才大功告成。
徐皇后先入葬,然后是明成祖朱棣本人。
朱棣生前把自己的陵墓命名为“长陵”,这就是十三陵的“首陵”。
长陵的后续装修工程并没有结束。
明朝嘉靖年间,朱厚熜下旨修建了长陵的神道。
大石牌楼,神道上的碑楼陆续建成。
如此算来长陵最后建成历时130余年。
这条长陵的神道,也随着明朝后续几位皇帝的陵寝依次完工,成为了明十三陵的主神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朱棣为什么要在北京修建陵寝呢?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政治原因。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政权,朱允炆在宫内大火中不知所终。
朱棣登基后一直心有不安,除了派人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外,又制造的“壬午殉难”,大杀朱允炆朝臣,但人心终究不服。
北京是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所以自他登基之初便计划迁都北京。
皇陵随之建在北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其次是战略原因。
明朝初年,元朝的残余势力逃到漠北,成为明朝北方的长期威胁。
而南京鞭长莫及,难以控制北方的局势。
所以朱棣迁都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卜选陵址是极具战略意义的,而这一举措也确实对明朝疆域的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欢迎大家来到我国首都北京,我是你们的导语蒙小姐,今天带了大家参观中外闻名的十三陵,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十三陵。
北京昌平县境内,有一处明代帝王陵墓群,即中外闻名的十三陵。
在周围40公里的范围内,埋葬着明代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从葬宫女等。
(一)概况明永乐五年(1407)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
朱棣命礼部、工部及术士风鉴先生等人,在北京郊区寻找“吉壤”。
先后曾指定潭柘寺、燕家台、屠家营等处,朱棣均不满意。
后来江西术士廖均卿说,昌平北有吉壤,可做万年寿域,名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形成一个小平原。
朱棣视察后很满意,决定在此建造皇陵,改黄土山为天寿山。
永乐七年(1409)正式建陵,到永乐十一年竣工,即长陵。
明代历朝(除景泰帝外)皇帝陆续在此建陵。
明制规定,陵墓每年大祭三次(清明、中元、冬至),小祭四次(正旦、孟冬、生辰、逝日)。
每次谒陵耗费巨大。
十三陵地面上建筑曾几度遭到破坏,最严重的一次是清兵入关。
明末清太祖崛起于东北,威胁明朝安全。
有人说清兵之所以强盛与他的祖坟风水有关。
他们(金人)的祖坟在房山,如捣毁,清兵即灭。
天启皇帝于天启二年(1622)派人毁房山金陵,并建关帝庙镇之。
清兵入关后,采取同样的报复手段,破坏了明陵。
清乾隆五十年,为了拢络汉人,曾下令修缮明陵。
民国时期,1914年左右,当地豪绅争夺产权,明陵又遭破坏。
1三陵墓区范围墓区原有一道40公里长的围墙。
红色围墙自南边的大宫门起,依山而筑,设有中山口、东山口、老君堂口、贤庄口、灰岭口、锥子口、雁子口、德胜口、西山口、榨子口等十个关口,各口驻兵把守。
现在红墙已无,但从地名上看还能了解到当年的墓区范围。
2?陵墓中轴线(1)石牌坊石牌坊是陵区最南端的建筑。
该坊五门六柱十一楼,高14米,宽28?86米,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大、最早的石坊。
夹杆石四面有浮雕,刻有八对狮子滚绣球、十六条生龙,造型生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仁宗知民间疾苦不兴土木明宪宗堪称特务皇帝导语:“你去过十三陵吗?”如果问住在北京的人或来北京旅游的人,多数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去过。
但是绝大多数说去过的人其实只是去看了长陵、“你去过十三陵吗?”如果问住在北京的人或来北京旅游的人,多数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去过。
但是绝大多数说去过的人其实只是去看了长陵、定陵;最近几年去过的,可能还看了经过重修、新开放的昭陵。
真看全13个陵的人不多。
10个没有开放的陵中,有4个解放后修缮过(献陵、景陵、永陵、思陵)。
其他6个陵从2005年起开始陆续修缮,到现在已经完成5个陵,裕陵正在修复中。
修复前,这些陵破烂不堪,不仅陵门和享殿解放前就被毁,而且仅存的明楼也坍塌得快成了一个个土堆了,唯有陵中的松柏郁郁葱葱。
十三陵之最长陵:最大明太祖朱元璋死后葬于南京东郊的钟山。
1402年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率军攻入南京,自己当了皇帝,年号“永乐”。
1407年,永乐皇帝的皇后徐氏病故,他没有将皇后葬于南京,而是将现在十三陵一带的黄土山改名天寿山,动工修建地宫,埋葬了徐氏,随后建筑地面建筑,是为长陵。
1421年朱棣将首都迁到了北京。
1424年朱棣病逝于漠北征途中,当年葬于长陵。
长陵是永乐皇帝在世时经营了十几年的庞大工程,又有将陵区建为“御外”和“制内”两用的城堡式防御体系的规划,因而它本身的雄伟在明朝帝陵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朱棣一开始就把十三陵一带视为朱氏王朝皇帝陵地,所以长陵的神道、石像生、牌坊、大红门不仅是长陵的,也是各陵“公共”的,而此前历代帝陵和清代的帝陵,神道和石像生都是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十三陵为何要费时费力修成弯弯曲曲的样子
导语:请仔细看红圈划出来的那条“道路”,这路有一高大上的名字神路(神道),它是做什么的呢?这条神路总长约7.3公里,本来按照传统,每个帝...
请仔细看红圈划出来的那条“道路”,这路有一高大上的名字——神路(神道),它是做什么的呢?
这条神路总长约7.3公里,本来按照传统,每个帝王陵寝前都应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神路,可十三陵里明皇帝们的陵寝都是围绕着长陵来建的,故就和长陵共用一条,称为“总神道”;它的作用嘛?很简单,一是供死去皇帝的灵魂出行的;二来是供后世子孙来谒陵时走的。
那么,这条神路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
大家仔细看图上,这“路”弯弯曲曲的拐了好几个弯,就像一条扭曲着身子的蛇(long)一样。
本来这路可以弄得稍微笔直些,但为什么皇帝们非得多费人力物力财力给它弄成弯曲状呢?
爱弄啥弄啥呗!反正皇帝有的是钱!
其实原因可不是由于皇帝们任性、有钱,就爱弄成弯曲状来显摆,真实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国家独有的一种“东西”:
风水!
明十三陵的这条总神道之所以要弄成弯曲状,除了地势方面的原因,有的地方必须弯曲以外,最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因为“风水”的关系。
历朝历代的皇帝们虽然名字不同,长相不同,性格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迷信风水,特别是在建造自己的陵寝上,毕竟风水好了,除了自己死了在阴间过的舒服外,还能保子孙后代江山永固。
因此,风水无小事!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