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戏图的历史与来源
- 格式:doc
- 大小:155.50 KB
- 文档页数:2
宋代风俗画家-苏汉臣和他的婴戏图苏汉臣(1094-1172),汴梁(今河南开封)人,一说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宣和年间画院待诏。
南宋绍兴年间复职,孝宗隆兴初因画佛像称旨,补承信郎。
苏汉臣师从画院待诏刘宗古,所绘人物、仕女及佛道宗教画,用笔工整细劲,着色鲜润。
尤擅描绘婴儿嬉戏之景和货郎担,情态生动。
善于把握特定环境下儿童的心理动态,并通过儿童的活动来反映风土民情。
传世作品有《秋庭戏婴图》、《五瑞图》、《击乐图》、《婴戏图》、《货郎图》、《杂技戏孩图》等。
《五瑞图》绢本设色,纵165.5cmx横102.5cm《货郎图》在商品流通日益广泛的宋代,乡村货郎是极受孩子们喜爱的流动小贩。
他们能说会道、走街串巷,用那些针头线脑、花纸糖人点缀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他们穿戴奇特、货物杂多,所到之处准能给孩子们带来欢乐。
画家正是抓住了这一富有情趣的生活瞬间,反映了生活的丰富多彩。
《货郎图》《妆靓仕女图》图中画一正在梳妆打扮的仕女,其面部形象通过镜面表现出来,仕女的神情娴静而略带忧伤。
又以零落的桃花,几竿新竹以及水仙衬托出人物的心境。
画面清丽,用色柔美,体现了作者敷色鲜润的特点。
《妆靓仕女图》绢本扇面画,纵25.2厘米,横26.7厘米《杂技戏孩图》中杂技艺人正施展绝技,口中唱词,手中击节敲鼓,两个小儿不觉被深深吸引住。
人物情态刻画得真实自然,表现出画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游刃有余的艺术表现力。
《杂技戏孩图》团扇,绢本设色,纵20.4厘米,横20.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馆藏《秋庭戏婴图》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两个锦衣孩童在庭院玩着一种推枣磨的游戏。
兄妹两人无论从头发、眉目,衣饰,都精心刻画,丝染兼备。
画家力求揭示不同性别、年龄的儿童的心理特征:急躁的小弟弟全神贯注,衣领滑下了肩,显示出他顽皮、好动的外向性格;细心的姊姊耐心地照看着小弟弟,她性情沉静温和。
以长而圆润的线条,画出衣纹,再仔细点染衣服上的花纹,不仅画出质料的柔软细致,更赋予衣服华丽的质感,这些细微的处理,使得孩子丰润、柔软、细致的模样,跃然于纸上。
儿童节,看古画里的“熊孩子”图文编辑:来自网络“婴戏图” 是描绘儿童游戏时的画作,又称“戏婴图”,是中国人物画的一种,以小孩为主要绘画对象,表现童真。
中国很早已有绘画婴孩的传统,到了唐宋时期技巧渐趋成熟,发展至宋元以后,成果斐然。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历代“婴戏图”,看看古代的儿童如何愉快的玩耍。
唐周昉《戏婴图》30.8×48.5cm美国大都会美术馆藏图中画了5个女子与7个幼孩嬉戏、为幼孩洗浴、穿衣的生活场景。
图上方是两女子在给孩童洗澡和洗头,澡盆中一裸身的小孩学着用小手擦洗头颈,而盆后站着的一顽童似乎正欲戏惹他。
图右是一个女子在与两个孩童游戏,一孩子坐着,伸展双手想从女子手中接什么,而另一孩子则放弃正在玩的玩具,匍匐着伸出一手,意欲争夺。
图左的两个女子正在给孩子穿衣。
3组图各行其事,却又相互呼应,每一组的大人和孩子的组合又各具特色,尤其是孩子,或站,或坐,或匍匐,或趴于背上,萌态尽显。
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唐莫高窟第23窟北壁壁画4个胖乎乎的小朋友好像在玩“聚沙成塔”的游戏,沙堆已过一人高,但他们仍在卖力地往上堆。
从古至今,玩沙玩土似乎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游戏,小时候谁没有迷恋过沙堆、玩泥土。
唐莫高窟第112窟西龛西壁壁画7个孩子在采花,有3个小孩已经爬上了大树,大家或摘或拾,好不热闹。
那3个爬上树的小朋友双足立于独木,如同历险一般,他们顺便还能“登高”看景,似乎很带劲。
唐莫高窟第217窟北壁壁画3个男孩脚穿布袜,在玩叠罗汉的游戏,上面的小孩踏着下面的两个小孩成功地立了起来。
小朋友一脸认真谨慎的样子,生怕摔下来。
五代周文矩(传)《婴戏图》此画旧传周文矩之作,实为明人仿制。
周文矩是五代南唐画家,塑造了许多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对儿童生活的描写,颇为生动,开宋代专门描绘儿童题材的先声。
宋苏焯《端阳戏婴图》88.9×51.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端阳戏婴图》描绘的是3个粉粧玉琢的胖娃娃在端午时节嬉戏玩耍的情景。
官窑瓷器上的“婴戏图”的寓意瓷器上,以儿童嬉戏、玩耍画面为纹饰的,叫婴戏图或婴戏纹。
观赏瓷器上的婴戏图,就能发现,画面上的儿童形象,有的天真活泼,憨态可掬,让人赏心悦目,有的表情木讷,脑袋奇大,甚至瘦骨嶙峋。
那么,不同年代的婴戏图后面,都有它的寓意。
据考证,婴戏图最早出现在唐代长沙窑瓷器上。
到了宋代,定窑、磁州窑、耀州窑、介休窑、景德镇窑、容县窑等都曾用婴戏图作装饰,其中尤以磁州窑釉下彩绘婴戏图最富表现力,特别在瓷枕上,儿童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抽陀螺等形象都有描绘,且将儿童的娇憨之态描绘得传神之至。
宋初社会稳定,人口增殖,婴戏图的大量出现,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关系密切。
明清时期是婴戏图的鼎盛期,从简单的一两个幼童形象发展到百多个幼童,幼童神态各异。
婴戏图的流行,反映了当时的民众心理。
传统的封建社会又把传宗接代的观念深入人心,因而寓意连生贵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孙的图案,就成为瓷器常见的装饰图案。
除了反映民众心理,婴戏图还与各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关系密切。
明代婴戏图,宣德以前多为“庭院婴戏”,孩子们在庭院内活动。
宣德后,多为郊外婴戏,孩子们嬉戏在户外,且婴孩的形象变化尤为分明,永、宣时期,孩童矮胖,头大,前脑尤大,圆圆的脸,额上几根流海,几个孩子一起玩,又叫群婴戏。
孩童形象折射出社会的安定。
嘉靖、万历时期,孩子们长袍大褂,显得头重脚轻,头特大,后脑凸出。
这些形象表明,明朝社会政治经济的衰落已经初见端倪。
雍正、乾隆两朝的官窑瓷器,婴戏图画工严谨,多见儿童衣纹清晰,眉清目秀,动作天真烂漫,惹人喜爱。
用婴戏图描绘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的桃园美景和太平盛世。
当时的官窑瓷器婴戏中的儿童姿态多样,动作夸张,画面多呈热闹愉悦的气氛。
在社会动荡不安、封建政权江河日下之时,婴戏图同样也能记录下来。
明未天启、崇祯两朝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国力衰竭,这些社会现实折射在婴戏图中,孩童们瘦骨嶙峋,脚奇长,后脑特大,形体十分抽象,看起来奇形怪状。
千年流传《婴戏图》,难得可贵!清乾隆粉彩婴戏瓶“婴戏图”是陶瓷装饰中常见的传统纹样,具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国传统素来有祈求人寿年丰,多子多福,家业兴旺,富贵满堂的情结,又因婴儿最纯真朴实,无私无邪,通过对孩童嬉戏场景的生动描绘,不仅表达了人们祈求富贵满堂、喜庆吉祥的美好意愿,又蕴含了企盼“童心”返璞归真,天性纯真美好的愿望。
将婴戏画面展示在陶瓷上,就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婴戏题材瓷器!从汉墓壁画场景中偶然出现儿童形象,到宋代惟妙惟肖、主题鲜明的婴戏图,再到明清瓷器、玉雕、竹木牙雕等各类艺术品上的婴戏图形象,都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玉螭虎食人佩儿童形象在艺术作品中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国家博物馆战国“猛虎食人玉佩”即有儿童形象穿插其中。
汉代及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其中不乏儿童形象,而画工雕工技法还稍显古拙质朴。
据《宣和画谱》记载,唐代著名人物画家张萱“善画人物……又能写婴儿,此尤为难。
盖婴儿形貌、态度自是一家,要于大小岁数间,定其面目髻稚。
世之画者,不失之于身小而貌壮,则失之于似妇人。
又贵贱气调与骨法。
尤须各别”。
《历代名画记》则记载:“(张萱)好画妇女、婴儿”。
《捣练图》局部可见,唐代艺术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创作,虽然还未形成独立的儿童绘画体系,但在身形体态、面部表情、装扮行为等方面都从稚嫩走向成熟,这在张萱的作品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我们在宋摹本的张萱《捣练图》中窥见一斑。
宋代,擅画儿童题材的画家增多,他们多来自民间,将民风民俗带入儿童绘画,在此期间形成了完全以表现儿童生活为主题的“婴戏图”样式。
宋苏汉臣婴戏图苏汉臣的《秋亭婴戏图》就以极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一对玩传统玩具“推枣磨”的姐弟,他们神情专注陶醉、衣着描绘精细,庭院花卉巨石相映成趣,形成了栩栩如生又典雅精致的童趣绘画。
无疑,宋代的儿童绘画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绘画主题,并且在表现技法上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33探讨婴戏图在瓷画中的变迁李少伟婴戏图顾名思义是以儿童游戏为题材,描绘孩童嬉戏、玩耍的画面,大多是活泼有趣、逗人喜爱,充满欢乐喜庆的情景。
反映了一种强烈的民俗心理,它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宋代李嵩《货郎图》这幅画用线勾勒人物形态,略施淡彩,勾勒出平民阶层儿童的欢乐情况。
画中小孩对货郎趋之若鹜,缠绕母亲要求买玩具的神情,有趣展现,尽显民间纯朴风情,有别于一般宫廷画家喜爱绚丽的画风。
景德镇把婴戏图运用在瓷绘装饰当中,宋代的景德镇影青刻花瓷,因影青取青瓷和白瓷之长,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闪白,白中泛青。
影青刻花瓷“色白花青”“体薄而润”,造型稍长匀称,挺拔秀美,瓷色纯正,如冰似玉,青白相映,素雅恬静,纹样的内容丰富,形象简炼,手法利索。
刻花瓷有两种:一种是以平刀为主,所谓平刀就是刻去花面周围的地皮,使纹样凸出,再在凸出的纹样上,用侧刀修饰刻花纹线条,完成花面。
另一种是用侧刀为主,即倾斜刀面,一刀刻划的线条是一边深,一边浅,有宽有窄的各种线条,变化参差,形成纹饰,俗称“半刀泥”。
刻划花纹饰题材广泛,有人们喜闻乐见的花卉牡丹、莲花、秋菊、芙蓉、石榴、萱草等;动物有游鱼、水鸭、鸳鸯、龙凤、狮虎等;人物多为以胖娃娃为主题的“富贵宜男”、“婴戏纹”等;如宋代影青瓷枕,枕面上绘一童子紧身华绣衬衫,腰束带,足蹬长筒高靴,右手高举秋杖,神态专注地准备击打地面上的小球,虽然刻画简单,却生动活泼,把一个在玩球的童子活灵活现展现在世人面前,显示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巧。
明清时期是婴戏图的鼎盛期,从简单的一两个幼童形象发展到百多个幼童,幼童神态各异。
明代宣德以前多为“庭园婴戏”,孩子们在庭园内活动。
宣德后,多为郊外婴戏,孩子们嬉戏在户外,且婴孩的形象变化尤为分明,永、宣时期,孩童矮胖、头大,前脑尤大,圆圆的脸,额上几根流海,几个孩子一起玩,又叫群婴戏。
孩童形象折射出社会的安定。
嘉靖、万历时期,孩子们长袍大褂,显得头重脚轻,头特大,后脑凸出。
基于晚清服饰标本解析“婴戏图”形制及内涵作者:韩正文刘瑞璞来源:《丝绸》2021年第08期摘要:“婴戏图”作为中国传统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出现的形式多样,但对其研究多集中于书画、瓷器、砖刻及漆器等艺术表现形式。
文章基于传世纺织品标本对晚清女装中普遍出现的“婴戏图”刺绣进行解读,采用标本与文献结合二重考证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白地婴戏图刺绣女袄的图案进行信息采集与分析。
发现晚清女装婴戏纹样的大量出现,不仅带有明显的宗族文化色彩,继承了宋代祈子的宗族理念,更是受到明清科举改制拓宽学子读书举仕途径的影响,成为宗族企盼后辈读书、科举及第的蒙学教科书。
晚清女装婴戏图将祈子、教子、祈禄的吉祥寓意联系在一起,隐寓了中国几千年儒家传统的民族大义,为人们了解中国充满世俗文化的儒家传统以深刻启示。
关键词:晚清女装;婴戏图;祈子;科举;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 TS941.716.1;K892.23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 10017003(2021)08008005引用页码: 081202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1.08.014(篇序)A study on the structure and connotation of "Playing Baby Painting" basedon the clothing specimens in late Qing dynastyHAN Zhengwen, LIU Ruipu(College of Fashion Art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Abstract: "Playing Baby Painting" a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tterns has a long history and diverse forms. However, studies mainly focus on paintings,porcelain, brick engraving, lacquerware and other forms of art expression.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embroidery that frequently seen in women’s cloth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ased on the hereditary fabric specimen, collected the information and analyzes patterns in embroidered female jacket in "Playing Baby Painting on White Ground" by specimen-literature combined examination and comparative study. It is found that the "Playing Baby" patterns appeared in great quantity in women’s cloth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ich not only reflected significant clan culture but also inherited the clan concept of praying for many children in Song dynasty. In addi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reform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or expanding students’ official career paths, it became the elementa ry textbook for clans to expect the later generations’success in the academic career. The "Playing Baby Painting" in women’s cloth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onnected the auspicious implications of praying for children, teaching children and praying for official career, implying the Chinese national righteous cause of Confucian tradi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providing an in-depth enlightenment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Confucian tradition full of China’s secular culture.Key words:women’s c lothing in late Qing dynasty; "Playing Baby Painting"; praying for more children;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cultural connotation收稿日期: 20210123;修回日期: 20210713基金項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19BG115);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20301990131/001)作者简介:韩正文(1994),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传统纹样。
自唐至清,历代许多画家都喜欢以儿童为主要绘画对象,以表现童真为主要目的,画面丰富,形态有趣。
这类题材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一种,包括“婴戏”和“戏婴”两大类。
“婴戏”是描绘儿童自己玩耍的情景,“戏婴”则是成人逗引儿童的题材。
名为“婴”,实际是孩童,画面上的儿童在玩耍嬉戏中,表现出生动活泼的姿态、专注喜悦的表情、稚拙可爱的模样,不仅让人心生怜爱,更能感受到童稚世界的无忧无虑。
这类作品多侧重于儿童日常生活的描绘,有的采用鲜艳的色彩以衬托孩童游玩时的愉快心情,营造热闹快乐的气氛;有的利用简洁的线描,刻画平民的市井风情,体现一种平淡、祥和、亲切的感觉,没有矫饰和夸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现择传世名画“婴戏图”,进行赏析。
一、《双童图》(图1),唐代所绘,作者佚名。
纵58.8厘米,横47.3厘米。
绢本,设色,残片。
1972年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
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属唐代西州时期的墓葬,墓主张氏是武则天时安西都护府的官员,曾被授予上柱国勋爵。
《双童图》是唐代婴戏画的杰作。
图中描绘了正在玩耍的一对儿童,身穿彩条背带长裤,脚穿红鞋。
画面左传世名画“婴戏图”赏析王东峰. All Rights Reserved.侧的儿童右手高举做放飞状,似乎是在放风筝,左手则抱了一只黑白相间的卷毛小狗。
右边的儿童凝神注目正前方,仿佛发现不远处有什么情况,正招呼同伴观看。
画面上的两个小家伙肥胖健壮,形象生动,逗人喜爱,童趣盎然。
男童手上的卷毛小狗,即今天的哈巴狗,原属于唐代西域的进贡物种,后来才逐渐由王朝贡品演变成民间十分招人喜爱的宠物。
哈巴狗的流传,以及两个儿童颇具异域风情的服饰打扮,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同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面镜子。
二、北宋画家苏汉臣以画儿童题材的作品见长。
他用笔工整细劲,着色明丽鲜润,善于把握特定环境下儿童的心理动态,成功地表现出儿童形象及其游戏时天真活泼的情趣,有多幅描绘儿童生活的“婴戏图”流传于世。
粉彩婴戏图的传承与发展引言粉彩瓷作为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已经成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主要载体和优势品牌。
“婴戏图”是陶瓷装饰中常见的传统纹样,具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传统陶艺创作中的重要题材。
现代粉彩婴戏图注重以新材质、新手法把两者很好地结合在陶瓷上,笔者针对陶瓷装饰纹样中一种独特的幼童戏耍装饰,对瓷上婴戏纹样的发展过程、粉彩婴戏图悠久的文化价值、粉彩瓷与婴戏图相互融合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瓷上婴戏纹样的发展过程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陶瓷婴戏图为唐长沙窑褐绿彩童子持莲纹青釉执壶,极为罕见,只在长沙窑及耀州窑有极少量发现。
最早的儿童形象活泼可爱,肩扛莲花,手挽飘带,光着身子系着布兜。
其寓意表达的是连生贵子之吉祥意味。
此后的宋代民窑,尤以宋磁州窑白地黑彩婴戏图最富有表现力,内容异常丰富、画面简洁疏朗、儿童形象刻划逼真、人见人爱。
此时陶瓷婴戏图进入一个发展的兴盛期,江西景德镇窑、陕西耀州窑、河北定窑、磁州窑、山西介休窑等南北瓷窑均出现大量婴戏图作品。
当时的制瓷匠师,通过刻花、印花、绘画等工艺技法,将婴戏花、婴戏球、婴戏海水、荡船、钓鱼、放爆竹、蹴鞠等儿童嬉戏玩耍的生活画面表现出来。
其中以磁州窑釉下彩绘婴戏图最富表现力,特别是磁州窑器的瓷枕上,儿童钓鱼、玩鸟、蹴鞠、赶鸭、抽陀螺等形象都有描绘,孩儿赶鸭枕最为常见,有的画一男孩及两三只鸭,有的画男孩持荷叶作赶鸭状,将儿童的娇憨之态描绘得惟妙惟肖,传神之至。
明早期陶瓷婴戏图主要表现的是庭院婴戏,如婴戏十六子和仕女婴戏等,官窑婴戏图多于民窑。
至明中期时,婴戏图再度兴盛起来,官民窑中都有较多婴戏图产品,主要仍以庭院婴戏为主,婴孩数量不一,最多也达十六子之多,其表现人丁兴旺的吉祥寓意也相当明显。
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我国自古就有祈求多子多福的民俗情结,传统的封建社会又把“君臣父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男权思想发展到了极致,传宗接代的观念深入人心,因而寓意连生贵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孙的图案,就成为瓷器常见的装饰图案。
浅谈明清婴戏纹时代特点婴戏纹指描写儿童嬉戏、玩耍的画面。
又称婴戏图或耍娃娃,是瓷画人物的传统题材。
始见于晚唐长沙窑所绘“青釉褐彩婴戏纹执壶”,宋元时期,耀州窑、定窑、介休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分别用刻划花、印花、绘画等技法表现婴戏纹。
明清两代广泛流传各种婴戏图,不仅数量多题材也层出不穷。
画面上的儿童生动活泼,稚趣可爱,就像我们身边的孩童一样。
可谓我国古代儿童画的杰作。
反映儿童天真烂漫,活泼有趣的各种场景。
瓷器当中的婴戏图,从明代中晚期一发不可收拾,儿童形象夸张,不断发展变化,特别能反映时代风气。
早期:洪武—天顺时期。
这一时期婴戏纹特点主要有:(1)婴戏纹饰风格从元青花的粗犷风格转向温和,装饰手法较为写实、工整,以一笔点画和勾勒塌染为主,五官较清楚。
儿童特点:矮胖、圆脸、头大,额上有几根刘海,衣着描绘清晰,着墨不多而情趣盎然。
(2)多表现为庭院婴戏,明宣德之前多为庭院婴戏,人物较写实,绘画亦还工整。
之后则多为郊外婴戏,人物较抽象,变化明显。
婴孩数量最多到十六子,十六子婴戏图是永乐朝之首创。
(如下图:永乐-宣德青花十六子婴戏纹瓷碗及婴戏图展开图【香港天民楼藏】)(3)景泰时期婴孩面容壮健,五官攒聚脸心,头顶有辫翘起,斜向额前形似豚尾。
(如下图:宣德至正统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江苏常州市博物馆藏)(如下图:明正统-天顺景德镇窑青花婴戏图碗上海博物馆藏)中期:成化—万历时期。
一、这一时期婴戏纹饰风格从豪放粗犷走向了恬静、细腻和柔美,造型轻巧俊秀,绘画手法出现从写实到写意的转变。
(1)成化至正德时绘画技法既有写实,也有写意,实笔点画与勾勒平涂并举,成化时婴孩头型基本为正圆形,正德始后脑略大,开始呈现夸张写意的趋势。
成化时婴孩衣服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衬底,故有“成化一件衣”之说。
成化时期婴戏纹极富特色,生动表现出明代儿童生活的盎然情趣,充满活泼的童真和吉祥的意蕴。
常见的婴戏纹图案如戏莲、蹴鞠、放风筝、捉迷藏、斗蛐蛐、玩花灯、习武、对弈等,都是明代儿童生活的生动写照。
192018.3期当一个艺术家在欣赏一件婴戏图佳作时,都会从人物的神态,表达的意境,以及作品的艺术功底等各个方面去仔细鉴赏,去联想历史文献依据,这些都是为更精准地欣赏其艺术价值。
以致使用借鉴的方法来提高自己,因此说:欣赏是最好的学习,鉴赏是艺术的升华。
一、 婴戏图的历史渊源在历代陶瓷人物绘画艺术作品中,以童子嬉戏、玩耍的画面称为“婴戏图”“童子画”或“婴戏纹”。
此种纹样在历代各窑场,作为一种陶瓷装饰纹,经常装饰在瓶、罐、盘、碗等各种类型器物上。
据专家考证,“婴戏图”装饰纹样,被考古学家发现最早的是出土于唐代长沙铜官窑。
该出土文物用褐彩绘出肩负莲枝、手挽飘带的胖娃,外施青釉,装饰的形态生动、活泼、可爱。
从这件文物中证明唐代已有釉下褐绿彩的婴戏莲纹用以装饰瓷器。
也是被认之为陶瓷“婴戏图”纹样发展的初始期。
从装饰纹样中由此可以发现此图案直接表现当时社会的生活和环境,折射出当时社会百姓生活的面貌、痕迹与祈盼。
婴戏图虽是表现孩子们的生活乐趣,同时也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侧面反映。
因为古人不可能有影像资料,也只有利用绘图的方式来反映当时社会的生活写照,这些绘图正好为我们提供了当时审美情趣的习俗变化。
宋代的“婴戏图”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由于宋代统治者采用文治的治国政策,而且微宗皇帝本人不仅书画技艺精湛,而且对陶瓷艺术酷爱有加。
因此陶瓷艺术得到飞快发展,婴戏图作为陶瓷绘画艺术种类,广泛地出现在瓷器上,并形成一种风尚,画面有:婴戏花、婴戏球、婴戏鸭、婴戏鹿、划船、钓鱼、骑竹马、放鞭炮、抽陀螺、鞠蹴球等,但以婴孩戏花卉的画面题材居多。
甚至宋代定窑完全就以顽童形象做瓷枕,将平面的艺术表现发展为立体的顽童形象。
进入明清时期“婴戏图”发展为鼎盛时期,这时期的画面更具丰彩,人数也大增,并且神态各异。
在明早期多为“庭园婴戏”,就是浅析陶瓷“婴戏图”的演变与创作/叶 亮QIAN XI TAO CI 『YING XI TU 』DE YAN BIAN YU CHUANG ZUO 童子多在家庭花园内活动。
婴戏图的历史与来源
《婴戏图》是陶瓷艺术作品人物图案中形象最生动、形式最丰富、内涵最深沉、令人最喜爱的题材。
作品表现的古代儿童玩耍、做游戏,以反映民间社会生活风俗的装饰题材,不仅表现出少年儿童的天真可爱,而且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人间的真、善、美。
早在唐代,长沙窑中就出现了运用写实手法描绘的婴戏图。
景德镇陶瓷中的《婴戏图》是从宋代开始产生的,其装饰手法以青花刻花为主,简练线条刻画婴戏形象,以圆脸、小手、身躯、四肢的流畅线条,含蓄地表现出儿童形态特征。
图画通过抓住儿童的特征以及其活动形态的瞬间“定格”固定,使构图达到“寓动于静”的艺术效果。
《婴戏图》中的儿童游戏,蹦
蹦跳跳,手舞足蹈,看上去似乎平淡但童趣十足,让观者用童心去看世界。
在历代的婴戏图中素有“九子闹春”、“风调雨顺”、“吉祥如意”、“荣华富贵”等作品,都是以吉祥美满为主题,表现出人们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意蕴,其装饰手法疏密有致、虚实呼应,产生出了强烈的民族艺术的装饰特色。